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详解

合集下载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v
dP dt
t
v
dP dt
t5
反应分子数
• 反应分子数:是在反应中真正相互作用的分子的数目。
• 如:A → P
属于单分子反应
•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单分子反应的速率方程式是:
v k[A] • 双如:A+B → C+D
属于双分子反应
• 其反应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vk[A]B []
• 判断一个反应是单分子反应还是双分子反应,必须先了解反应机制, 即了解反应过程中各个单元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V k E Pma x 2[0]
代入式(5)得:
vPd d [P t]kK 2 S [E 0 [ ]S S ] []V K PS m [ [ a S S x ] ]
(6)
式中:
Vp,max: 最大反应速率
如果酶的量发生改变,最大反应速率相应改变。
KS: 解离常数,饱和常数
低KS值意味着酶与底物结合力很强,
• 反应机制往往很复杂,不易弄清楚,但是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可用 实验方法来确定,从而帮助推论反应机制。
6
反应级数
根据实验结果,整个化学反应的速率服从哪种分子反 应速率方程式,则这个反应即为几级反应。 例:对于某一反应其总反应速率能以单分子反应的速 率方程式表示,那么这个反应为一级反应。 又如某一反应: A + B → C + D
2. 底物浓度[S]远大于酶的浓度[E],因此[ES]的形成不会降低 底物浓度[S],底物浓度以初始浓度计算。
3. 不考虑P+E→ES这个可逆反应的存在。
4. [ES]在反应开始后与E及S迅速达到动态平衡。
17
E +S
k+1
k-1

2 酶促反应动力学(2)

2 酶促反应动力学(2)

2.2.4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首先应搞清失活作用与抑制作用的异同。

失活作用:指物理或化学因素部分或全部破坏了酶的三维结构,引起酶的变性,导致酶部分或全部丧失活性。

抑制作用:指酶在不变性条件下,由于活性中心化学性质的改变而引起酶活性的降低或丧失。

凡能使酶的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做酶的抑制剂(inhibitor)。

使酶变性失活(称为酶的钝化)的因素如强酸、强碱等,不属于抑制剂。

通常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性抑制和不可逆性抑制两类。

2.2.4.1竞争性抑制图2-3 竞争性抑制作用示意图 反应机理:P E ES S E k k k +→⇔+−211 (2-36)EI I E IK ⇔+ (2-37) 采用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力学方程:ES C k r 2= (2-38)S ES S E K k k C C C ==−11(2-39) I EIIE K C C C = (2-40) EI ES E E C C C C ++=0 (2-41)解之,得SI I S SC K C K C r r ++=)/1(max (2-42)E IS式中,02max E C k r =,11k k K S −=采用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ES C k r 2= (2-43)0211=−−=−ES ES S E ESC k C k C C k dtdC (2-44)0=−=−EI i I E i EIC k C C k dtdC (2-45) EI ES E E C C C C ++=0(2-46)解之,得SI I m SC K C K C r r ++=)/1(max (2-47)式中: 02max E C k r =,121k k k K m +=− 令 )/1(I I m m K C K K +=′,(2-47)式可变形为Sm SC K C r r +′=max (2-48) 式中 m m K K >′将(2-48)式与米氏方程比较,可知最大反应速率测有变化,而K m 增大。

2酶促反应动力学-28页精选文档

2酶促反应动力学-28页精选文档

2 酶促反应动力学教学基本内容:酶促反应的特点;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米氏方程)的推导;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产物抑制、底物抑制的概念,产物抑制和底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多底物酶促反应的机制,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推导;固定化酶的概念,常见的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及固定化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外扩散过程和内扩散过程分析;酶的失活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2.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2.2.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2.2.3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2.2.4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2.3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2.4 酶的失活动力学授课重点:1. 酶的应用研究与经典酶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2. 米氏方程。

3 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4. 非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5. 产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6. 底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7. 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8. 外扩散对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Da准数的概念。

9. 内扩散对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φ准数的概念。

10. 酶的失活动力学。

难点:1. 采用稳态法和快速平衡法建立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2. 固定化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五大效应(分子构象的改变、位阻效应、微扰效应、分配效应及扩散效应)的区分。

3. 内扩散过程分析,涉及到对微元单位进行物料衡算和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无因次变换、解析解与数值解等问题。

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失活速率的双重影响,最适温度的概念。

温度和时间对酶失活的影响。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1. 掌握稳态法和快速平衡法推导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2. 了解酶的固定化方法。

理解固定化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Da 准数的概念及φ准数的概念,理解外扩散和内扩散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3. 了解酶的一步失活模型与多步失活模型,反应过程中底物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第2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2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应用的特点
1)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 2) 酶是以活力、而不是以质量购销的 3) 酶有不同的质量等级:
工业用酶 食品用酶 医药用酶 …… 实际应用酶时应注意,没有必要使用比工艺条件所需 纯度更高的酶。
酶应用的特点
酶应用的特点
酶应用的特点
酶应用的特点
• 经典酶学研究中,酶活力的测定是在反应的初始短时间内 进行的,并且酶浓度、底物浓度较低,且为水溶液,酶学 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酶促反应的机制。
酶的分类
• 例如:
编号EC1.1.1.1(已醇脱氢酶)
第一大 类(氧 化还原 酶)
第一亚 类(氧 化基团 是CHO
H)
第一亚
亚类 (NAD 为H的 受体)
在此亚 亚类中 的顺序

酶的催化共性
1)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如过氧化氢的分解,无催化剂时反应 活化能为75.31kJ/mol,加入过氧化氢酶后,过氧化氢分 解反应的活化能为8.37kJ/mol;
酶的分类
• 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IUB)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ssion, EC)于1961年 提出的酶的分类与命名方案的规定,按照酶进行催化反应 的类型,可将酶分为六类: 1)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 2)转移酶类(transferases) 3)水解酶类(hydrolases) 4)裂合酶(lyases) 5)异构酶(isomerases) 6)连接(或合成)酶(ligase, synthetases)
2)加快反应速率 一般非酶催化反应速率太低,不易观察, 酶催化反应速率和在相同pH值与温度下非酶催化反应速 率可直接比较的例子很少。已知己糖激酶可加快反应速率, 大于1010倍;乙醇脱氢酶大于2×108倍。

酶促反应动力学ppt课件.ppt

酶促反应动力学ppt课件.ppt

五、Km和Vmax值的测定
(2) 双倒数 作图法
将米氏方 程式两侧 取双倒数, 以1/v1/[s]作图, 得出一直 线.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五、Km和Vmax值的测定
(3) Hanes— Woolf作图法
- d[ES] / dt = k2[ES] + k3[ES]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当酶体系处于动态平衡时,ES的形成速 度和分解速度相等
k1([E] — [ES]) * [S] = k2[ES] + k3[ES]
因为当底物浓度很高时,酶反应速率(v)与 [ES]成正比,即
v = k3[ES] ,代入(1)式得:
V = k3[E][S] / (Km+[S])
(2)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饱和而转 变为ES复合物,即[E]=[ES],酶促反应达到最 大速度Vmax,所以
Vmax = k3[ES] = k3[E]
i =1-a (4) 抑制百分数; i %=(1-a) x 100% 通常所谓抑制率是指抑制分数或抑制百分数。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抑制作用的类型
v 根据抑制作用是否可逆: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
k+1 k1
ES
k+2
E+P
其中:k+1,k1,k+2——反应速度常数 E,S,ES,P——酶,底物,酶-底物复合物, 产物 根据Michaelis、Menten的单一底物的酶反应模 型,其假设条件为: (1 )在反应过程中,限制反应速度的反应是 ES到 E+P这一步反应; ( 2 ) E+S 到 ES 的反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 平衡; ( 3 )酶以酶游离状态E和酶- 底物复合物ES 的形式 存在,酶在反应过程中总浓度不变; (4)底物浓度比酶-底物络合物浓度要大得多。
k 2C E 0C S VmaxC S V CS CS Km Km
(1-4)
(1-5)
式中: Vmax——最大的酶促反应速度。
Vmax k 2 C E 0
(1-6)
1.1.2 Briggs-Haldane对M-M方程的修正 1925年 Briggs和Haldane认为在酶促反应过程 中,反应的中间体ES(酶-底物复合物)的浓度 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即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反 应的中间体ES的浓度处于稳定的状态,基于这一 假设所得到的酶促反应的模型称之为“稳定态理 论”。即
第二节
均相的酶促 反应动力学
1.1. 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1.1.1. 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Michaelis、Menten(1913)提出了单一底 物的酶反应模型,基本内容是:酶E的底物S首 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在酶—底物复合物 ES的基础上反应生成产物P和酶E。反应式如下: E+S
(1-22)
总酶量为
C E 0 C E C ES C EI C IES

第二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二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能 量

平 E+S
ES
E2
G
P+ E
反应过程
2.1.2 酶的催化特性
(1)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 酶的分子活力:在最适宜的条件下,每 1mol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催化底物的最 大量(mol)。
➢ 酶催化中心活力:在单位时间内,每一 个酶的催化中心所能催化底物的量(mol)。 又称为酶的转换数。
得:
rp k 2 CE 0 Cs rp, max Cs (2 8)
ks Cs
Ks Cs
M- M方 程
动力学参数: Ks k 1 Cs CE (2 9) k 1 C [ES ]
rp, max k 2 CE 0
式中: rp, max — P的最大生成速率, mol /( L s)
忽略,也不必考虑这个P E [ES ] 逆反应存在。 可见,此方程仅适用于反应初始状态
2.2.1 Michaelis-Menten 方程
该法认为酶催化反应机理中,生成产物一步的速率要慢于 底物与酶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的速率,因此,生成产物一步 的速率决定整个酶催化反应的速率,而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 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又称为“平衡”假设。
对单一底物参与的简单酶催化反应
E S k1 ES k2 E P k1
根据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rs 1 dns rp 1 dnp (2-1)
v dt
v dt
式中:rs—底物S的消耗速率,mol/(L•S) rp—产物P的生成速率,mol/(L•S) v—反应体系的体积,L ns—底物S的物质的量,mol np—产物P的物质的量,mol t—时间,s
根据上述假设和式 (2-2),有: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 酶所表现的最适温度是上述两种影响综合作用的 结果。
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 酶催化反应速率会随着 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超 过某一温度,即酶被加 热到生理允许温度以上 时,酶的反应速率反而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这是由于温度升高,虽然可加速酶的催化反应速率, 同时也加快了酶的热失活速率。
• 只有在某一温度条件下, 酶促化学反应速度达到 最大值,通常把这个温 度称为酶促化学反应的 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 计算一定反应速度下的底物浓度:如某一反应要求 的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9%,则[S]=99Km
• 了解酶的底物在体内具有的浓度水平:一般地, 体内酶的天然底物[S]体内≈Km,如果[S]体内<< Km,那么V<< Vmax,细胞中的酶处于“浪费” 状态,反之,[S]体内 >> Km,那么V≈Vmax,底 物浓度失去生理意义,也不符合实际状态。
酶与其他催化剂比较具有显著的特性
A.高效性
•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提高107 -1013倍。 极少量酶就可催化大量反应物发生转变。
• 例如: 2H2O2
2H2O + O2
• 用Fe+催化, 1mol铁离子可催化10-5mol双氧
水分解。在相同条件下,1mol过氧化氢酶却
可催化5×105mol的双氧水分解。
v/nmol • L-1• min-1
6.2510-6
15.0
7.5010-5
56.25
1.00 10-4
60.0
1.00 10-3
74.9
1.00 10-2
75.0
1)计算Km和Vmax
2)当[S]= 5.010-5 mol/L 时,酶催化反应的速 率是多少?

大学生物化学课件 酶促反应动力学

大学生物化学课件 酶促反应动力学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 [S] << Km,则
V≌Vmax[S]/Km ,反应速度 与底物浓度呈正比;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 [S]>> Km ,此时 V≌Vmax ,反应速度达最大 速度,底物浓度再增高也 不影响反应速度。
KM的意义
• (1)当ν =Vmax/2时,Km=[S]。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 的底物浓度 ,单位是mol/L。
出酶的转换数,即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
可逆性抑制的分类
• 竞争性抑制 • 非竞争性抑制 • 反竞争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
1、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类似,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2、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及[S] 3、动力学特点:VMAX不变,表观KM↑。
非竞争性抑制
• 1、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 • 2、抑制程度取决于[I] • 3、动力学特点:VMAX↓,表观KM不变。
酶促反应动力学
(1)描述米氏方程、 Km ,VM含义及意义; (2)抑制作用的分类; (3)三种可逆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对KM、VM的影 响)
米氏方程
•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系的速度方程。
• 方程式:
• VMAX:最大反应速率 • [S]:底物浓度 • KM:米氏常数 • V:在不同[S]时的反应速率
• (2)Km 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Km值愈小,酶与底物亲和力愈 大。
• (3)Km 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性质,酶所催化的底物和酶促反 应条件(如温度、pH、有无抑制剂等)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酶的种类不 同,Km值不同,同一种酶与不同底物作用时,Km 值也不同。
VM

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谢 谢 大 家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1.1 酶的基本概念 2.1.2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 酶是以活力、而不是以质量购销的。 酶有不同的质量等级:工业用酶、食品用酶、 医药用酶。酶的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没有必要使 用比工艺条件所需纯度更高的酶。
经典酶学研究中,酶活力的测定是在反应 的初始短时间内进行的,并且酶浓度、底物浓 度较低,且为水溶液,酶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 酶促反应的机制。 工业上,为保证酶促反应高效率完成,常 需要使用高浓度的酶制剂和底物,且反应要持 续较长时间,反应体系多为非均相体系,有时 反应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x
i
i
1
E k d Ad exp d RT
2.4.1.3 温度对酶失活的影响
Ed kd Ad e xp RT
k 2 e S r p,max S r p (rs ) Ks S Ks S
• 式中rs为底物消耗速度(负号表示减少); • rp为产物生成速率; • Ks为平衡常数,其又称饱和常数(saturation constant)。
利用稳态法获得米氏方程,同样基于三点假设。 其中第(1)和(2)两点与快速平衡法一致,第 三点是在基于底物浓度比酶的浓度高得多,中间 复合物ES分解时所得到的酶又立即与底物结合, 使中间复合物浓度维持不变。即在这段时间里, x的生成速率与x的消失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即所谓“稳态”。
S
S
I
I E
E
竞争性抑制反应机理:
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力学方程:
解之,得

式中:
采用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
解之, 得

酶促反应动力学(有方程推导过程)ppt课件

酶促反应动力学(有方程推导过程)ppt课件

当酶反应体系处于恒态时: v1 v2
即: k 1 E t E S S k 1 E k 2 S E S EtSE E SSSk1k 1k2
令: k1 k2 Km k1
则: K m E S E S S E tS
经整理得: ES
Et S Km S
(1)
由于酶促反应速度由[ES]决定,即 vk2ES
2、pH影响酶分子的构象:过高或过低pH都会影响酶分子 活性中心的构象,或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整理版课件
9
动物体内多数酶的最适pH值接近中性,但也有例外,如胃 蛋白酶的最适pH约1.8,肝精氨酸酶最适pH约为9.8(见下表)。
一些酶的最适pH
整理版课件
10
四、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酶反应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种酶与不同底物作用时,Km 值也不同。各种酶的 Km 值
范围很广,大致在 10-1~10-6 M 之间。
整理版课件
17
3. Km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1)鉴定酶:通过测定可以鉴别不同来源或相同来源但 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催化相同反应的酶是 否属于同一种酶。
(2)判断酶的最佳底物:如果一种酶可作用于多个底 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最小对应的底物就是酶的 天然底物。如蔗糖酶既可催化蔗糖水解 (Km=28mmol/L),也可催化棉子糖水解 (Km=350mmol/L),两者相比,蔗糖为该酶的天然底物。
➢ 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对应的温度称为该 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Tm).一 般动物组织中的酶其最适温度为35~40℃,植物与微生 物中的酶其最适温度为30~60℃,少数酶可达60℃以上, 如细菌淀粉水解酶的最适温度90℃以上。

酶促动力学.ppt

酶促动力学.ppt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 不变,而Vmax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 :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 不变,而Vmax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这类抑制作用不会因提高底物浓度而减弱
(3)反竞争性抑制
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与抑制剂结合,形成的三元中间产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
中间产物学说的关键在于中间产物的形成。酶和底物可以通过共价键、氢键、离子键和和配位键等结合形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的稳定性较低,易于分解成产物并使酶重新游离出来。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2 中间络合物学说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后来又有人进行了修正.
三、酶的抑制作用
(一)抑制作用与抑制剂
什么是酶的抑制作用和失活作用? 失活作用:酶变性;酶活性丧失(无选择性)。 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而降低酶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作用 引起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I)(选择性)。 研究抑制作用的意义?
特点
⑴ 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结构类似物; ⑵ 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 酶的活性中心 ⑶ 抑制作用可以被高浓度的底物减低以致消除; ⑷ (表观)Km值增大,Vm值不变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 :
1/Vmax

(表观)Km值增大,Vm值不变
363
(Eisenthal和Cornish-Bowden法)
(5)直接线性作图法
363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件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件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通常会加快,但当底 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不再增加。
详细描述
底物是酶催化反应的对象,底物的浓度也会影响反应速 率。通常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会加 快。然而,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趋于 稳定,不再增加。这是因为酶的活性位点有限,只能与 一定量的底物结合。
详细描述
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酶促反应所需的最小能量,只有当底物获得足够的能量时,才能够 被酶催化发生反应。活化能的大小反映了酶促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活化能越高,反应 越难以进行。通过实验测定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
机制。
03
米氏方程与双倒数图
米氏方程的推导
总结词
米氏方程是描述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 度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和推 导,可以得出该方程的具体形式。
酶促反应动力学在药物代谢领域的应用,如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 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药物合成
在药物合成过程中,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优化药物合成 的反应条件和提高产物的纯度,降低副反应和废物产生。
在Hale Waihona Puke 境科学中的应用污染物降解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污染物降解领域,如有机污染物的 生物降解和重金属离子的转化,通过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 参数,实现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和转化。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温度的升高通常会加快反应速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
详细描述
温度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分子间的运动越快,从而促进酶与底物的结合和反应的进 行。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对于维持酶的活性和促进反 应的进行非常重要。

酶促反应动力学多底物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多底物动力学

k2[B] k-4[Q] k-3[P]
EQ:
k1[A]
k-1
k-1
k2[B] k-4[Q] k3
k-2 k-4[Q] k3
k2[B] k-4[Q] k3
V=k4[EQ] – k-4[E][Q] =(k4∙КEQ – k-4[Q]∙КE) [E0]/∑К
=
num1[A][B] - num2[P][Q]
反应速度:Vf= К12 [E] ; Vr= К21 [EA]
❖ К具有方向性,是一种矢量。其方向与酶形式旳 流向有关
(二)King-Altman 法环节:
(1)首先写出反应历程,然后将反应历程安排成封 闭环形式。环旳角数就是酶存在形式数目,用n表 达。然后在各角之间连线上标出各步反应旳К。
E + A k1 EA k2 EP k3 E + P
3!
=3
(3-1)!(3-3+1)!
King- Altman 图形不包括封闭环形式:
E1
E2
E3
E4
❖ n=4,m=5
n-1线(3线)图数目=
5!
=10个,
(4-1)!(5-4+1)!
❖ 2个封闭环形式无效,应清除。共有8个有效旳 King- Altman 图形
反应历程中有时可能没有逆反应,此时有些 KingAltman 图形不存在。
分为: 非中心复合物:酶未完全被底物饱和 中心复合物: 酶已经完全被底物饱和,
(EAB EPQ); (EA EP)
(二) 反应机制旳分类和命名
(以双底物双产物反应为例):
1. 序列(sequential)反应机制: 酶必需与全部底物都结合之后才有产物放出。对于双

第二章生物反应动力学1酶促反应

第二章生物反应动力学1酶促反应

A B
k 1
dC A d C B k ( C A C B ) 或 k 1 ( C A C B ) 1 0 0 dt dt
式中:k1-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CA0-底物A的初始浓度 CB-t时刻产物B的浓度
1.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5 二级反应
k 2 A B D
1dn p dC p rp v dt dt
式中:rs—底物S的消耗速率,mol/(L•S)
rp—产物P的生成速率,mol/(L•S)
v—反应体系的体积,L ns ,np—分别为底物S和产物P的物质的量,mol Cs ,Cp—分别为底物S和产物P的浓度,mol /L t—时间,s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P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可忽 略由于生成中间复合物[ES]而消耗的底物。 (3)产物的抑制作用可以忽略。
P E [ ES ]
[ E 0 ] C [ E ] C [ ES ] (1)反应过程中,酶浓度保持恒定,即C
有两种推导反应速率方程的方法: 平衡假设法和拟稳态假设法。
1.2.2.1 平衡假设法—Michaelis-Menten方程 平衡假设:1913年, Michaelis-Menten认 为酶催化反应历程中,生成产物一步的反应 速率要慢于底物S和酶形成中间复合物的可 逆反应速率,因此生成产物一步的反应速率 决定整个酶催化反应的速率,生成复合物的 可逆反应则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生物反应动力学:是研究生物反应速率和各种 因素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的科学。
������ 生物反 应 酶促反应 细胞培养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节 细胞生长过程动力学

酶工程 第二章酶动力学 第一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工程 第二章酶动力学 第一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1913年前后,米彻利斯(Michaelis)和曼吞(Menten)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提出了酶促动力 学基本原理,并推导出了著名的米-曼氏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反应式,中间产物ES的生成速度(底物S的消失速度)
v1=k1[S][E]-k2[ES]
(2-1)
而ES的消失速度(产物P的生成速度) v2=k3 [ES],当反应达到 平衡时,即v1=v2时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对许多酶的性质的观察和研究得知,在低的底物浓度[S]下, 反应速度(v)直接与底物浓度[S]成正比;在高底物浓度[S]下, 速度趋向于最大值(Vmax),此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S]无关 (如图2-1)。
图2-1 单底物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2-5 乒乓反应机理 实际上,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是非常复杂的,以上只是作以简要介绍, 有关详细内容,可查阅相关专著。
将米氏方程改写成以下形式
以 对作图,绘出曲线,横轴截距即为-值,纵轴截距则是 (图2-2)。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2-2 双倒数作图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二、多底物动力学 通常情况下,酶催化反应涉及两个(少数情况下三个)底物。 现在我们考虑一个涉及两种底物和两种产物的酶促反应物反应。现在已知的生化反应 中有六成以上属于这一种反应。双底物反应的机理有下面三种 可能: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1.有序反应机理(ordered reaction) 这种情况下,A和B分别可被说成是先导底物和后随底物,Q 是A的产物,最后被释放。A和Q竞争同游离酶E结合,但A和B则 不会(或者Q和B也不会)发生竞争(如图2-3)。依赖烟酰胺腺 嘌呤二核苷酸(NAD+或NADP+)的脱氢酶的反应就属于这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2dt
(a0
1
b0
)

(b0
1
c)
1 (a0
Hale Waihona Puke c)dck2dt
c 0
(a0
1
b0
)

(b0
1
c)
(a0
1
c)
dc
t
0 k2dt
(a0
1 b0 )
c 0
1 (b0
c)
dc
c 0
1 (a0
c)
dc
k2
t 0
dt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1
(a0
b0
)
c 0
c) c)
k2t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4.连锁酶促反应
A k1 B k2 C
da dt
k1a
db dt
k1a
k2b
dc dt
k2b
式中: k1,k2—各步骤反应速率常数; a,b,c—底物A,B,C的初始浓度;
da dt
k1a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a
a0
da a
k1
t 0
dt
ln
a
|a
a0
d[L] k1[G0 ]
dt k2 k1
k1ek1t k2ek2t
0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k1ek1t k2ek2t 0 k2ek2t k1ek1t
e k (k1 k2 )t
1
k2
(k1
k2 )t
ln
k1 k2
ln k1
tmax
(k1
k2 k2)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2.2 M-M方程的建立及其特征参数的求取
第二章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2 单底物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2.3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 2.4 酶的失活动力学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1.1 酶的基本概念
1. 酶是一种催化剂具备催化剂的特性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不影响反应的平衡常数; 加速反应的进行。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V0 K 2[ES ]
V formation K1 [ E ] free [ S ] Vbreakdown K1[ES] K1 [ E ] free [ S ] ( K1)[ES]
[ES] K1 [E]free [S] ( K1)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KS (K 1) K 1
的,因而可以忽略由于生成中间复合物 而消耗的底物。
3. 产物的浓度是很低的,因而产物的抑制 作用可以忽略,即不必考虑逆反应的存 在。换言之,据此假设所确定的方程仅 适用于反应初始状态。
4. 生成产物的速率要慢于底物与酶生成复 合物的可逆反应速率,因此,生成产物 的速 率决定整个酶催化反应的速率,
而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因此,又称为“平衡”假设。
1.米氏方程[快速平衡说] An Enzymatic Reaction
E
S
k1 ES k1
kk22
E
P
E enzyme S substrate ES enzyme-substrate complex P product
4个假设: 1. 在反应过程中,酶的浓度保持恒定,即
[E]tot =[E]free + [ES] 2. 与底物浓度[S]相比,酶的浓度是很小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一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酶催化A→B的反应过程。
db dt
k1[ A]
db dt
k1a0
b
式中: K1—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a0—底物A的初始浓度; b—t时产物B的浓度。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3.二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酶催化A+B→C的反应过程。
(饱和常数)
K [E] [S] [ES] 1 free
2.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 酶催化的特性
酶有很强的专一型;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1.2 酶促反应的特征
1. 优点
在常温、常压、中性范围条件下进行; 由于酶促反应的专一性,副产物较少; 与微生物相反应相比,体系简单,易控制最适条件
2. 不足
酶促反应多限于一步或几步较简单的生化反应,与 微生物体系相比,在经济上有时并不理想;
k1t
|t0
ln a ln a0 k1t
ln
a a0
k1t
a ek1t a0
a a0ek1t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db dt
k1a
k2b
db dt
k1a0 e k1t
k2b
db dt
k2b
k1a0 e k1t
dy p(x) y q(x) dx
b Ce k2dt e k2dt k1a0ek1te k2dt dt
b
Ce k2t
k1a0 k2 k1
ek1t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t=0时,b=0,代入上式求得C
C
k1a0 k2 k1
b k1a0 ek1t ek2t k2 k1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5.举例
葡萄糖G k1 葡萄糖内酯L k2 葡萄糖酸P
[L] k1[G0 ] ek1t ek2t k2 k1
1 (b0
c)
d (b0
c)
c 0
1 (a0
c)
d (a0
c)
k2
t 0
dt
1
(a0 b0 )
ln(a0 c) |c0 ln(b0 c) |c0
k2t |t0
(a0
1
b0
)
ln(a0
c)
ln
a0
ln(b0
c)
ln
b0
k2t
(a0
1
b0
)
ln
b0 (a0 a0 (b0
dc dt
k2[ A][B]
dc dt
k2 a0
cb0
c
式中:
K2—二级反应速率常数; a0—底物A的初始浓度; b0—底物B的初始浓度; c—t时产物c的浓度。
dc dt
k2 a0
cb0
c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dc
a0 cb0 c k2dt
[(a0 c) (b0 c)]dc (a0 b0 )(a0 c)(b0 c)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b Ce e k a e e dt 0t k2dt
0t k2dt t
k1t 0t k2dt
0 10
b Cek2t ek2t
t 0
k1a0ek1t
ek2t
dt
b Cek2t k1a0ek2t
t 0
e dt (k2 k1 )t
b
Cek2t
k1a0ek2t
e(k2 k1 )t k2 k1
酶促反应条件温和,但一般周期较长,有发生染菌 可能;
固定化酶反应体系有许多优于有利酶反应体系的优 点,但并非是最佳的生物催化剂。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2 单底物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1.零级反应: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
d[S dt
]
rm a x
式中:
[S]---底物浓度; rmax—最大反应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