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卷A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成人教育200 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本科、业余班2009级专业《心理学》课程 A卷答案
学生姓名:班级:考试120分钟考试课闭卷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凭主观臆测加以歪曲,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心理学研究的( B )原则。
A 系统性原则
B 客观性原则
C 教育性原则D伦理性原则
2.下列现象哪一种属于学习?( A )
A 每天看报纸
B 学生每天做广播操
C 成熟带来的行为变化
D 药物带来的行为变化
3.学习就是试误的过程的代表人物是(A )
A 桑代克
B 苛勒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4.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 B )
A 注意的分配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动摇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 C )
A 感觉对比
B 同时对比
C 感觉适应D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6.知觉是一种感性形象,但我们对它却总是赋予一定的意义,并用词把它标识出来。这一特性称之为( B )。
A 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 知觉的相对性D知觉的恒常性
7.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 )
A 5—9个
B 10个
C 10-12个
D 13个
8.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说的是通过( B )途径获得经验。
A 有意识记
B 无意识记
C 机械识记D意义识记
9.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这是( B )
A 表象
B 再造想象
C 创造想象
D 幻想
10.下列哪个不是无条件反射( D )
A 眨眼
B 吮吸
C 咳嗽D望梅止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2.人的心理分为(心里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3.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4.思维的特征包括(间接性)(概括性)。.
5.记忆的三个环节是(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6.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7.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8.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假设,它们是(衰退说)(干扰说)(提取失败说)。
9.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是(学习动机)。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学:研究行为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4.心理年龄特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5..注意:心理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人的心理实质的内容。
答: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社会生活实践是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每个要点1分)
2.说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因素。
答: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每个要点1分,解释1分)3.解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知识经验,心里表征,定势,尝试性动作,个性特点和动机状态(每个要点1分)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每个要点1分,解释1分)
5.学生学习的特点什么?
答: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学生学习在教师指导之下进行;学生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是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条件下进行。(每个要点1分,解释1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教育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既有能力,并且提出略高一些要求,从而促进他们心理发展;教育虽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但其作用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和无条件的;教育对心理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一种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过程,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实现的。(每个要点2分,解释2分)
2.联系教学实际说明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答:要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每个要点2分,解释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