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 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 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 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名称
区位主体
古典区位理论
仅考虑一个生产地
近现代区位理论
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 个生产地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区位理论有两层内涵: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空 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 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选择最佳区位; 后者恰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 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 间形态。
形成机制: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R为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 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 产品的运费率。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
则:杜能把“孤立国”划分为六个
同心圈带,即杜能环,从内向外依 次是: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以蔬菜、
一书中探讨地域分工问题时,就涉及了区位论的一些问题。
2、英国的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 Smith)1776年,也只 是谈到了地租和水陆的运费对区位影响。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对区位条件的关注,才使得人
们日益认识到他的重要性,才有19世纪对区位理论的专门研究。
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本阶段正好处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 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工业和农业生产不仅仅要考虑资源 的因素,更要强调获取这些生产性资源所需的成本。也就是说, 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此时其产生了很多 研究生产布局的著名学者,代表人物有: 德国的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 )在他的第一部 研究区位理论的著作《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 称《孤立国》)中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他的农业生产圈层模型。
理论与现实
孤立国的杜能圈是一
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
模式。在现实中很少存在, 要受各种因素影响。
如图,受河流和其
它小城市影响的杜能圈模 式。
如图,谷价 与土质对孤立国 模式的影响。 另外,还受 技术发展和交通 手段的影响,而 且现在城市周围 的土地利用也更 复杂,出现“逆 杜能圈”。
近代区位论时期
使用等,都为现代区位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时期区位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对多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 析。代表性的学者由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W Isader)、斯哥勒
(W Schoolder)等;大量使用计量学的方法,是用数学模型对区
位问题进行预测分析,以指导预定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第二节
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源于区位论,它是指社会
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主体和现象的空间集
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
主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的理论,
是促进区域合理发展的理论依据。
区位和空间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传统区位理论在指导旅游开发规划时的问题
满足条件是,在以这个城市为中心,15km为半径的范围内所包含的
旅游资源必须能够支持两天的旅游活动。
各旅游圈的确定:旅游域模型认为,在我国现行公路条件 下,一个旅游域内的旅游活动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6天,根
据旅游当量时间与旅游域半径的关系确,可从旅游活动持续
2-6天所对应的旅游域半径值,确定7个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 圈范围。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
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
润的市场地域。他提出区位 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
地点。如,某个农户开始生
产啤酒。当他生产的啤酒超 出了自己的需要之后,其剩
余部分将用来销售。如图3—
16所示,
现代区位理论时期
二战后,各个国家加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在经历了短暂的复苏 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与此同时,在学术 界也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并且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渗透和交叉。 特别是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人类行为学的发展以及空间遥感技术的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 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 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和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 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1、宏观尺度的研究案例有乔森纳的研究: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四大层面(纵向)
第一节
1.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
2.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 3.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
Biblioteka Baidu
4.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旅游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启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location)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 提出。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现代区位理论中把区位定义为: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所占 有的场所。 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 变化,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
入手。
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早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低下,不存在生产布局问题和 研究区位理论的需求;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 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 论; 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 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出现了 以成本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 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 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 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 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如,中心地理论、企业区位 理论。
1、旅游中心地的界定:确定旅游中心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1)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2)、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 2、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1)旅游地的影响范围更大程度上是由旅 游地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的;(2)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由上限和下
限之分:上限就是由资源吸引力、社会容量、经济容量、生态环境容量四
2、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
3、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4、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中,还没有一个学者将区位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
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仅仅是把它当作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在研究中加以关注。代表人物有两人: 1、英国的斯秋阿特(J Steuart)1767年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因素》
旅游圈:以某一旅游集散地为食宿中心,为游客在一次有效用的
出游活动中所提供的空间范围,在结构上它可能由几个功能不同的
但有联系的景区构成,本质上它是一个资源供应域。 旅游域:旅游域就是人们以一个或数个旅游集散地为核心,在一
次有效用的旅游活动中所愿意到达的最大范围,它是由旅游者自身
行为决定的,是一个资源需求区。 中心城市的确定:旅游域模型认为,作为旅游中心地的城市必须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 技术方法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exploiting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区位主体内容
区位目标
单一部分(如工厂)
仅考虑利润,缺乏或 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 目标 成本最小
多个部分(研究、开 发、设计、加工等)
还要考虑非金钱上的 收益以及满足,重视 市场占有率 考虑具体目标中的风 险及不确定性 变化发展的
选择基准 影响因素
固定的
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时期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
牛奶、鲜花等农产品为主; 第二圈为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 主;
第三圈为轮作农业圈,是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轮作圈;采 用六年轮作制,即黑麦—大麦—燕麦—牧草—牧草—牧草——休耕。 第四圈为谷草轮作圈,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圈层;采用七年轮作制, 即黑麦—黑麦—马铃薯—大麦—苜蓿—豌豆。 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圈,三圃式的特点是:谷物——牧草——休耕。 主要向城市供应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六圈为畜牧圈,生产牧草,经营畜牧业。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四大板块(横向)
第一节
经济
规 划
环 境
人文
• 经济板块理论:研究旅游资源分配、生产、 加工、旅游服务的生产过程。 • 环境板块理论:主要研究旅游现象的空间 分布规律。 • 人文板块理论:研究旅游价值取向和吸引 力品味的塑造。 • 规划板块理论:从旅游系统角度对上述三 大理论板块进行整合。
真正意义上的杜能圈结构是
以市场(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 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的圈层
形态。现实中很难找到这样的例
子,但类似杜能环的研究成果事 例却有一些,如80年代初,上海 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 四个圈域。 另外,纳瓦佛等人研究表明,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 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 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上的杜能圈 模式。
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围和接待游客数量。 3、旅游中心地的等级:旅游中心地的等级划分是依据他的市场范围即
吸引力进行的。高级的、中级的、低级的。
4、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由于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服务职能和服务的市场范围各异,必然会产生旅 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问题。
案例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为例
著名的学者有: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Christaller)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Losch) 瑞典的帕兰特、美国的费特、胡佛、德国的地理学家高兹、
和瑞典的经 济学家俄林等。
其中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都是极 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此时的研究与古典区位论相比更加宏观,考虑的因子更加
复杂,分析时引入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旅游业区位模型
旅游是旅游者的一种消费,旅游景点就是旅游业的商品,旅游 者选择某一点去游玩就是选择了这件商品。因此,旅游业的区位可
以用消费者行为加以解释。
把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边际效用,引入旅游业 区位中,以建立旅游业区位模型:F=Tx/Ty。
Tx为游客从暂住地到某一旅游地来回路途所需时间,Ty为游客
在旅游地可以游玩的时间。 判别一个旅游点是否具有商业意义上的旅游价值,关键在于:
旅游点的边际效益是否满足F≥1,即从暂住地前往旅游点所增加的
行程时间不大于在旅游点的游玩时间。
1、名胜古迹带 2、奇异风景带 3、旅游业滞区 4、自然风光与 民族风情带
旅游区位理论的应用
在旅游中心地的研究中,首要问题是如何界定旅游中心地。
可能会出现“失灵”的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旅游业的资源是分散的,而且是不可移动的,除少数主题公 园、游乐园外; 2、旅游业的资源是不同质的,景随心起; 3 、旅游业产品—旅游景点不能分割为单位产品,同时是不可移 动的,因此,生产成本和运费失去意义,现与空间失去联系; 4、旅游业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直接用于参观、 和游览的支出在整个旅游产品中所占比重一般不高,因此不能运用 立足于企业利润的区位理论 。
杜能农业区位论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理论前提:提出六个假想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船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 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