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中医学应用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a9f6b644852458fb770b5629.png)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fd1dc804a1b0717fd5dd4d.png)
ppt课件
12
(一)阴阳交感 1、概念: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 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如 果没有阴阳的交感运动,就没有生命,也没有自 然界。
ppt课件
13
2、举例:
(1)自然界: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之阳 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 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 化生出万物。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养生的根本是让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四时的
阴阳变化相适应,以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才能延年益寿,以利健康。
ppt课件
37
2. 确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ppt课件
24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可以转化为阳。
(1)转化的内在因素与条件: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 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2)转化与消长的关系:
基础
阴阳消长
沙漠中雨水少
ppt课件
19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 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 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内容:
(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 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419300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9.png)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https://img.taocdn.com/s3/m/f0508e2602d276a201292e0f.png)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880f10d04a1b0717ed5dd65.png)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_第一章_阴阳_讲义
![中医基础_第一章_阴阳_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13ddd94daef5ef7ba0d3cd0.png)
中医基础讲义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说文解字》:“阴,暗也;阳,明也。
”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而言。
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的一而属阴。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成。
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理论,形成阴阳学说。
(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的阴阴属性。
阳阴阳阴明亮的晦暗的兴奋的抑制的功能的物质的积极的消极的上升的下降的活动的静止的温热的寒冷的亢进的衰退的2、归类特点:(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性相反。
既:区分阴阳的一组事物和现象是相互关联而属性相反。
如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
(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阴阳属性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决定的,不可随意颠倒。
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而言的,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而确定。
具体表现在:①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②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668ffefac1c708a1294a4412.png)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28324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e.png)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哲学体系,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医学、自然观察和宇宙观。
以下是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
阴阳:阴阳是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代表了宇宙中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2.阴阳的象征:
阴:往往象征负面、阴沉、柔软、寒冷、passivity(被动性)等特质。
阳:常常象征正面、明亮、热烈、刚强、activity(主动性)等特质。
相互转化:阴阳之间不是静态的对立,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相互转化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被认为是宇宙和自然的基本规律。
3.五行:阴阳学说与五行理论相结合,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与阴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五行理论与阴阳学说相互补充,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
4.应用领域:
医学: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用于解释身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哲学:阴阳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不同学派。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ab8244290029bd64783e2cde.png)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a37d8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c.png)
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体系,深受道家、儒家和佛教等思想的影响。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能被归纳为两种互相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核心概念——阴与阳。
阴阳的概念来源于古代观察自然现象和思考人类生活的实践。
阴指的是负性、阴沉、阻碍、消极、柔弱、寒冷、静止等属性,而阳则指的是正性、明亮、促进、积极、坚强、热烈、活动等属性。
在阴阳学说中,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二者在世界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互转化:阴阳二者常常在变化中相互转化。
例如,太阳升起则天空从阴转为阳,太阳落下则天空从阳转为阴。
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被称为“阴阳之气的互动”。
2. 互相依存:阴阳相互依存,没有一方能单独存在。
阴阳的平衡是世界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通过阴阳的相互调和与互动,事物才能保持平衡与和谐。
3. 通过对立实现和谐:阴阳之间的对立不仅仅是冲突和抗衡,也是互补和促进。
阴阳的对立与统一,驱使事物不断发展,推动事物的运行与变化。
4. 阴阳的应用: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医学、农学、天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中医学中,阴阳理论被用于解释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在农学中,阴阳理论被用于指导农作物的生长和调整土地的利用。
在天文学中,阴阳理论被用于预测和分析天象变化。
在哲学中,阴阳学说则被用于思考人类生活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是一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阴阳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和事物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相互依存和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5ce1b8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7.png)
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一是阴阳属性可互相转化,如昼为阳,夜为阴。
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阳阳的无限可分性。
三是阴阳属性因比较标准变化而变化。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
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aa155a5960590c69ec376a0.png)
阳, 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
阴。
⑵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素问· 宝命全形论》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为阳 背部——为阳 体内——为阴 腹部——为阴 上部——为阳 四肢外侧——为阳 下部——为阴 四肢内侧——为阴
从脏腑分: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从气血分: 气——主动、属阳 血——主静、属阴
(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寸部浮、数、洪、滑——阳脉 尺部沉、迟、细、涩——阴脉
(四)指导疾病诊断
八纲辨证
表、热、实三纲属阳
里、寒、虚三纲属阴
(五)确定护治原则
根据阴阳偏盛确定 寒者热之——“阴盛则寒”的实寒证 温热药以热治寒
热者寒之——“阳盛则热”的实热证 寒凉药以寒治热
(五)确定护治原则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阳(心、肺)
五脏属阴 ↘阴(肝、脾、肾) ↗心阴 ↗肾阴 心 肾 ↘心阳 ↘肾阳
(二)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 动,是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 平衡的结果。
阳——兴奋、亢进、温煦、功能活动、气升
阴——抑制、衰退、滋润、营养物质、气降
(三)说明病理变化
此消彼消
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阳互根互用不 及。
如: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 立面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是质变的过
程。
如:冬天→夏天,夏天→冬天 病理:阳证→阴证→阳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疾病发生发展取决于两方面:正气、邪气 正气又阴精和阳气之别 阴邪——寒邪、湿邪 阳邪——风邪、暑邪、热邪、燥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中医学应用: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德概括。
最初含义: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后变为:概括世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天星医考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天星医考
(四)阴阳消长
1、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
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2、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
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天星医考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称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反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
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六)阴阳自合与平衡
阴阳自合,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趋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天星医考
1、指导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是“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①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②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③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采用阴阳互补
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