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学习要求: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定量观”“动态观”,同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交互作用进行概念、理论建构,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演绎推理能力,从定量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条件改变后平衡的移动的认识。

2 教材分析及学习者分析

从教材来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指它既是对《化学1》模块中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对前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扩展;启下,指为学生后续学习水的电离、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打下基础。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化学平衡的观点,并能初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说明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但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比较抽象,所涉及的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造成学生认识上的障碍。

3 设计思路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更多依赖于量化分析,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大量的、基于实验的数据中,经过归纳梳理,发现蕴含在其中的科学规律。国人比较感性,擅长定性分析;西方人则比较理性,数据分析严谨。有感于此,培养学生的定量观,用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是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核心思路。将本节内容设计成对“化学平衡”知识的再质疑,再论证。在论证中,学生运用化学实验数据猜测、计算、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验化学数据之美,感受科学探索之美。

4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