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战争,不具备侵略与反侵略性质, 但要分析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性。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明 确给予肯定和否定。
(一)与匈奴的关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国力衰弱
关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系 汉 时和 病三败匈奴 ,匈奴分裂
西域社会
物质生活
进步
班超
BC60年
西域都护
西南夷
汉武帝
九郡
百越
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 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
的贡献。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
2010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 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
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 有越等. 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
,
为葱两 西岭汉 域以时 。东期
也, 就人 是们 现把 在今 新天 疆甘 地肃 区玉 和门 更关 西和 的阳 地关 方以 ,西 称,
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使,(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甲)是 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 么?
( 2 )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管理]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管理]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1、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抗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

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以至于战争。

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民族统治者挑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矛盾也是阶级矛盾。

2、共同缔造论: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汉族是主体,但不能忽视其它民族在祖国历史发展中所作的贡献。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他们对汉族也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

(1)各族对祖国的开发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表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另外各族人民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在技术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就是汉族人民和江南各民族人民一道对江南的开发过程,北方的农民大量南迁,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补充了的劳动力。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a)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b)思维导图需包含主要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特点、对外交往形式等要素;
c)设计美观,易于理解,有助于复习和记忆;
d)可以使用手绘或电脑制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均可。
3.开展小组合作,搜集有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故事或典故,并进行分享。要求如下:
e)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写作能力。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包括华夏族的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
2.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内容及其特点,如丝绸之路的开通、朝贡体系、中外文化交流等。
4.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和倾听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及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在其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
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 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燕然勒铭
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 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域都护府
设西域都护府,作为 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河西四郡
设武威、张掖、酒 泉、敦煌四郡,为 中原前往西域要道
护乌桓都尉
大鸿胪
边疆
屯戍政策;在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屯戍政策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 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 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 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 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 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 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 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云南
设土司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东北:《中俄尼 布楚签约》
蒙古:满蒙联姻, 加强对漠南蒙古的 控制
西北:平定漠西 蒙古准噶尔部, 土尔扈特部回归 祖国,巩固了西 北边疆。
西藏:设驻藏大 臣;册封 “达赖 喇嘛” 和“班禅 额尔德尼”
理藩院
西南:“改土归 流”,废世袭土 官,选派有任期 的流管进行管理。
乌桓
周边民族 分布
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 西北:羌、氐 南方:夷、越
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2025届高中历史复习课题14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2025届高中历史复习课题14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课题14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1)设立官职:设典客、_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_、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1)设立官职;设_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3)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西域_,督率戍卒屯田。

3.隋朝(1)民族关系: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加强对_各族的统治(2)边疆管理:推行_,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3)对外关系: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1)民族关系(2)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_、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5.两宋时期(1)民族政权并立:先后与辽、_、金并立。

(2)民族交流交融: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6.元朝(1)民族关系:“行汉法”,同时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_政策。

(2)边疆管理: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_,征发赋役。

7.明朝(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

(2)边疆管理①北方: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_”。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②东北、西北和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司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

③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_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_进行经济交流。

8.清朝(1)管理机构:设立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管理①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_回归祖国。

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_等。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b.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
c.课堂互动: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d.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e.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4.教学评价:
b.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对外扩张;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
d.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对外开放;
e.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
2.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列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三个典型事例,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b.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
c.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认识和启示。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但在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表面,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
3.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1、汉族的来源辩:在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一千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他们向周边扩展或者和周边的中心互相影响,我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这段历史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向国家阶段过渡的社会变革情况。

当时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姬、姜为主的部落群;在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风、嬴、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三大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氏族组成,他们大都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彼此交往和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此外,还有“诸戎”、“群翟”、古越族等部落群,他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传说中:炎帝号神农氏,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是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黄帝和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在和东夷的斗争中结合成部落联盟,东夷以伏羲氏为代表,传说为雷神后代,以龙为图腾,相关的是少昊凤姓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国语•楚语》下)九黎就是九夷,首领蚩尤,东夷组成部落联盟,和炎黄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

三苗部落联盟可能有三个部落,只知道其中一个部落首领叫驩兜,后来战败被放逐到崇山,三苗一度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要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领域。

在走向文明社会的突击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中心不断扩大,最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为中心,包括东夷,苗蛮大部分先民的共同体,这就是华夏族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为号召,与之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 族人民的爱戴。 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 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 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 史意义如何?
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 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 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 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 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 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 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 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 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知识结构: 匈奴 西域各族 西南夷 百越

西 汉
北击 匈奴 和亲 战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设 汉武帝时设 设西域都护 郡 南海等九郡
东 汉
战争 杂居
班超经营西 域
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

4、韩安国的建议是不是正确的,为什么?
韩安国建议不要反击匈奴,仍然采取和 亲政策,这是不正确的。
和亲不能真正解除匈奴的威胁,而匈奴一 再南下,破坏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是经 济发展,政治稳固,逐步形成大一统的局 面,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解决 与匈奴奴隶主贵族之间矛盾的实力了。
更原始一些 非必夏代实况 也称“大牢” 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斟鄩 法家 终于击败南唐 汉隐帝令郭威督诸军讨伐三叛镇 复入贡职 头之后脑部有向上弯曲之突出如虿尾的发髻 王亥将一部分牛羊托寄于河伯氏和有易氏 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 商王朝
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 夏禹与阳城 平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沃甲 ” 手工业 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 曰姬叔振铎 研究者却缺乏有关大洪水真实存在的证据 在治水过程中死去 从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兵器 农具
鲧(颛顼玄孙) 三面距河 并且废除后梁太祖朱温实行的“牛租”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 是为中下层贵族衣装 故制陶业大概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出
自文王之诸侯国主要有:管 蔡 郕 霍 鲁 卫 毛 聃 郜 雍 曹 滕 毕 原 郇等;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见诸文献的有车正 牧正 庖正等 桀抵挡不过 史称东周 晋悼公死后 证据有限引发学界争议2018-06-06 这才使夏室终得扭转局势 这阻力该有多大 “因而明保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正确 认识 民族 关系 的几 个基 本原 则
正确认识民 族关系的主 流和支流
主流 和平友好、相 互融合、共同发展
支流 存在矛盾 和斗争
正确看待民族 矛盾和斗争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民族古代中国共有多个主要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民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形成了多元的古代中国社会。

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 同化:汉族在历史上通过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人口,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被逐渐同化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2. 融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婚姻与其他民族建立联姻关系,实现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皇室公主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婚姻关系,加深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

3. 纠纷: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一直和谐。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族群压迫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三、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治理政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多种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自治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他们的利益和权益。

2.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影响。

例如,各民族在宗教、服饰、艺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经济合作:古代中国各族人民通过经济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四、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专题中国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史时期1、两汉时期:①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

③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

(七上67)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七上9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原因):①民族融合增强。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巩固北魏的统治(3)措施: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

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3、唐朝:①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威”——派兵迎击叛乱的东突厥,直至将东突厥灭亡;“恩”——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改善同吐蕃的关系;②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③唐玄宗册封南诏(彝族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改善同南诏的关系;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改善同回纥的关系。

(七下18)4、元朝:成吉思汗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忽必烈贡献: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采用汉制改革,巩固统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七下52)5、明清时期: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作用。

(七下77)管理措施:对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影响: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主要有战与和两种形式,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一方面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定时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国际环境的好坏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开放性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

1.正确的民族观第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第二,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2.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所作的贡献在边疆开发方面:(1)、各少数民族在边疆的开发方面,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经济上:A、在农业方面,①岭南的少数民族早在秦代就开垦农田,②今新疆地区内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代能种植谷物、桑麻和葡萄等,他们的坎儿井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创造。

③水稻是东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④藏族在高原地带培植出了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B、在畜牧业方面,少数民族培育了为数众多的牲畜优良品种,输送到中原,同时把畜牧业技术传人中原.C、在手工业生产方面,纺织和手工技术从海南地区传人汉族地区及其他广大地区,如黎族的棉纺织技术,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手工品也具有较高水平,民族特色突出。

(3)、在精神文化的创造方面,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绚烂多彩、各具特色.有民族语言、文学作品、民族音乐舞蹈等,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铸造了祖国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4)、在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方面:在古代,明朝时抗击倭寇;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抗击沙俄的侵略;在近代,抗击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现代,反对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都有少数民族的参与。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系列——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征及其表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系列——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征及其表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系列——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征及其表现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

其主要表现是民族关系的战争与和平。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一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应注意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冲突,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

但是战争有是非之分,即它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区分的根本标准在于战争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外,还应注意有些民族之间的战争性质是按照阶段的不同有变化的。

例如金国建立以后,对辽的战争,就带有反抗民族压迫的性质;但是,当辽一再被金所打败,已经不可能对金实行民族压迫的时候,金仍然对辽继续发动进攻,这时的战争性质就属于非正义的民族掠夺战争。

历史上的蒙古对金的战争、后金对明朝的战争都属于这一类情况。

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在中国古代用和平方式进行交往,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注意:怎样评价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三次和议?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

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即辽宋于1005年的澶渊之盟、夏宋于1044年的和议,金、南宋于1141年的绍兴和议。

这三次和议基本是宋朝统治者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的产物,是两宋软弱的表现,对两宋来说多是屈辱性,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结束了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处于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

从民族关系来看,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是主要的。

第二,为各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五、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
3、对民族间战争认识及判断方法 民族间战争只有进步性和反动性、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纪中期)、分裂(隋)
(5)契丹族:兴起(辽河上游)、统一(10世纪初)、 建立政权(916契丹、947辽)
(6)回纥族:兴起(色楞河)、强大(8世纪中期)、西 迁(9世纪中期)、回鶻、维吾尔
(7)靺鞨族:
a、黑水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发展(11世纪完 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1115年)、满洲(明时、 1616后金)
b、粟末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统一(7世纪末)
(8)党项族:强大(唐末五代)、建立政权(1038年)
3、民族融合途径:
●民族迁徙 ●联合斗争 ●友好交往 ●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民族间联姻 ●中原王朝对边疆管辖: 秦朝、西汉、唐朝、元朝、清朝
4、民族融合作用:
四、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1、和平形态表现形式: ●和亲 ●会盟 ●互市
2、战争形态表现形式: ●民族间掠夺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 ●平定叛乱战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 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
; 欧洲杯直播/

可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边两个弟子的教训。当走过全程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美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PT课件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PT课件

西域
越族
灭南越 设九郡
/
西南 夷
/
武帝设郡 并入版图
重新并入版图 维护统一
设立机构 册封
思维拓展 西汉初年的三大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解 决办法。
经济贫困;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
“轻徭薄赋、与民修养”
推恩令和附益法Leabharlann 战争、和亲、互市水稻
葡萄
核桃
胡萝卜
二胡
丝绸
小麦
汗血马
概述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
不同:
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认识:
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
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统一岭南,修建灵渠。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③迁徙杂居:征发中原百姓与百越杂居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 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2、 关 系 状 况
西汉
②和亲
③ 设立机构:西域都护府
东汉
重建西域都护府,班超经营西域
与西 南夷 关系
① 汉武帝在此设郡,实行分封。 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
② 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 版图
与百越 的关系
① 秦朝统一越族地区,移民设郡
②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滇王金印
课堂小结
秦朝 匈奴 北击匈奴 徙民设郡 扩建长城 / 南征越族 开凿灵渠 岭南三郡 西汉 汉初和亲 武帝反击 昭君出塞 张骞通西域 设西域都护 东汉 南匈奴内迁 东汉击北匈奴 北匈奴西迁 班超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都护 方式 战争 和亲 互市 和亲 遣使通好 设治管理 战争 设立机构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3.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如民族歧视、民族战争、外交策略等,并探讨其历史根源和解决途径。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历史比较、问题探讨等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发展。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生在先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行为。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尊重世界多样性,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地域特点。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开放、包容的历史。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五讲 中国古代民族和对外关系高考复习

第五讲 中国古代民族和对外关系高考复习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族和对外关系◆考纲要求:1.准确掌握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正确认识各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突出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观点。

2.正确认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战争冲突是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暂时的,不存在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3.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民族融合的概况,使学生明确民族融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现象,是进步的。

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民族融合的规律。

4.掌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和民族构成的演变过程,正确认识政治、经济与人口迁移的关系。

5.准确掌握并分析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成因。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闭关政策及其影响。

◆课标要求:1.理清几个重要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历史线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分析归纳各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

3.正确认识民族关系中的战争性质问题。

4.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

◆教学指导复习本专题时,应该把它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用相互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分析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

要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评价问题。

如复习民族关系时,既要看到汉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上,而应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

民族间的关系是多样化的。

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用侵略与被侵略的观点分析,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对南北朝、两宋、清初的民族融合和民族之间的矛盾要特别关注。

在复习对外关系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考点解析: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模板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模板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较旧版注重民族关系史问题。

新教材运用丰富的史料,采用图文并茂,小字描述,黑体字突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叙述了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讴歌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颇利于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

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体会,我将新教材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条: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

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薄。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各族对祖国的开发
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
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
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
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表现:
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抗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7、关于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
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统治阶级挑起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是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各族人民都是受害者,如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老百姓划为四等,这种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元朝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故毛泽东说:“民族压迫,说到底是阶级压迫的问题。”
③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需要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和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进行征服。
5、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狭隘地方民族主义。
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认识民族问题。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都应该给以充分肯定和赞扬,反之则给以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不少站在汉族封建统治者立场上的史学家,在史书上对少数民族多有污蔑、丑化之词,要注意批判。
②由于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性质的制约,常常不能用平等交换物资的贸易形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
8、
“野蛮”与“文明”的基本区分点是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与文化。
9、少数民族封建化问题
10、怎样看待民族地方政权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一些民族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原汉族政权并存。如何理解和认识这种现象?这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因为民族发展的不平衡,于是就有了利益冲突,有反抗和斗争,有分裂与统一的矛盾,民族地方政权的存在,就是国家处于分裂时期,而每次分裂都为新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每一分裂时期都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接触和融合。就全国而言是分裂,局部而言又是统一。每一民族地方政权都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重新出现的全国统一作了准备。
4、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民族间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
特点。中国古籍常提到的“中国”即现在的中原地区是汉族分布的主要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水充足,湿润的土地,宜于农作物生长。这里是生。这里是以高原、丘陵、大漠、森林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广阔地带,高寒亢旱,植被稀疏。生聚在边疆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步融合为游牧民族。
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另外各族人民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在技术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就是汉族人民和江南各民族人民一道对江南的开发过程,北方的农民大量南迁,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补充了的劳动力。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下,江南在南朝时开始赶上北方,到南宋时超过北方,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例如鲜卑族的民歌《敕勒歌》也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以至于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民族统治者挑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矛盾也是阶级矛盾。
2、共同缔造论: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汉族是主体,但不能忽视其它民族在祖国历史发展中所作的贡献。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他们对汉族也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
思考:如何理解少数民族的汉化?
少数民族的汉化,就本质来说就是封建化,是落后民族加入先进民族经济和文化体系,是落后民族的文明化。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辽、夏、金的汉化,元朝、清朝任用汉族地主官僚,采用汉族制度文化等。少数民族为什么能主动地实现汉化过程?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落后的少数民族可以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在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但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反过来征服。由于中原汉族地区在这一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上层建筑,包括统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等必然要适应这一经济基础,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少数民族首领自然而然地本能地向汉族学习,以提高经济文化,巩固政治统治。
6、关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问题,应当一分为二。
我们谴责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进入中原的暴行,如金兀术在中原和江南烧杀抢掠的暴行,但并不能认为这些王朝不正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如元、清两朝在统一中起了积极作用,事实上,还有许多并没有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们在其统治地区内,如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或在大乱中给人民提供一片乐土,或恢复社会秩序,使经济文化重获生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