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略述

合集下载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案”通“按”。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炎”通“焰”。

例如: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芸”通“耘”。

例如:植其杖而芸。

(《荷丈人》)“函胡”通“含糊”。

例如:北音清越,南音函胡。

(《石钟山记》)“板”通“版”。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火”通“伙”。

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木兰辞》)“不(fǒu)”通“否”。

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得”通“德”。

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殴”通“驱”。

例如: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亡”通“无”。

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帖”通“贴”。

例如:对镜帖花黄。

(《木兰辞》)“缪”通“穆”。

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识”通“帜”。

例如: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与”通“欤”。

例如: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廪”通“懔”。

例如: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论积贮疏》)“还”通“环”。

例如: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荆轲刺秦王》)“陵”通“凌”。

例如: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厝”通“措”。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趣”通“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庭”通“廷”。

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识”通“志”。

例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向”通“响”。

例如:砉然向然,奏刀然。

(《庖丁解牛》)“直”通“值”。

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离”通“罹”。

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齐”通“剂”。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通假字 教用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通假字 教用

3因击沛公于坐


4芳菲菲其弥章。 5举酒属客 6合从缔交
悯 猝 座 彰 嘱 纵
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8君子生非异也,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府吏见丁宁 12北冥有鱼
曝 性 熟 否 叮咛 溟
13曹军不能抵当。 14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
至于古今字,不论是为本字造今字,还是 为借字造今字,大都是由字形演变而来。因为它 们大都有本字可寻,而且古今是相对的,谁先谁 后有的也不易查清,所以也列入通假字一类中来, 不另述古今通假了。
通假字和古今字,一般都写成 “×”通 “×”,前边是通假字或古字,后边是本字或今 字。读时,通假字读本字字音,古今字读今字音。 例如:“趣”通“促”,“趣”读cù,不读q ù; “县”通“悬”,“县”读xuán,不读xi án,等 等。
二、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 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通 “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倍”通“背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与”与“欤” 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尊”通“樽”

2、 声母相同。
“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劝学》) “有”通“又” “要”通“邀”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韵母相同。
“乡”通“向”, 先前
举酒属客 “属”通“嘱”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通“纵”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文言文通假字 11、共通供,供给2、阙通缺,侵损3、说通悦,心服4、知通智,聪明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5、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6、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7、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8、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9、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0、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1、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2、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3、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4、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5、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6、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通假字与本字例句出处“坐”通“座”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郑人买履》“反”同“返”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阙”同“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峡》“伏”通“服”人皆伏其精练《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负”通“伏”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汉书-文三壬传》“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止”通“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强”通“僵”昂首观之,项之为强《幼时记趣》“邱”通“丘”以土砾凸着为邱“女”同“汝”悔女知之乎?《论语》“陇”通“垄”小麦覆陇黄《观刈麦》“为”同“谓”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帖”通“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通“伙”出门看火伴“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曾”通“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祗”通“只”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食”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见”通“现”刀美不外见“邪”通“耶”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板”通“版”活板《活板》“已”通“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诎”通“屈”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通“横”左手倚一衡木“简”通“拣”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攀”通“扳”右手攀右趾《核舟记》“裁”通“才”裁如星点《山市》“支”通“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夷”通“怡”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尔”通“耳”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唱”通“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以”通“已”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指”通“旨”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转”通“啭”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具”通“俱”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辟”通“避”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已”通“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共”通“供”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知”通“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句”通“勾”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勾践灭吴》“帅”通“率”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取”通“娶”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免”通“娩”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政”通“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摩厉”通“磨砺”而摩厉亡于义《勾践灭吴》“有”通“又”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勾践灭吴》“孰”同“熟”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耆”通“嗜”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反”同“返”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希”同“稀”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同“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无”通“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同“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涂”同“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辩”同“辨”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从”通“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景”同“影”赢粮而景从“距”通“拒”距关《鸿门宴》“内”通“纳”毋内诸侯《鸿门宴》“要”同“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趣”通“趋”趣舍万殊《兰亭集序》“由”通“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而”通“尔”早缫而绪《种树郭橐驼传》“振”通“震”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俨”通“严”俨骖騑于上路“销”通“消”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机”通“几”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不”通“否”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厌”通“餍”暴秦之欲无厌“当”通“倘”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父”通“甫”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函胡”同“含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莫”同“暮”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赀”同“资”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曷”通“何”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采”同“彩”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圜”通“圆”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登泰山记》“匪”通“非”匪来贸丝《卫风·氓》“于”通“吁”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卫风·氓》“说”通“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卫风·氓》“泮”通“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卫风·氓》“归”通“馈”自牧归荑,询美且异《邶风·静女》“错”通“措”湎规矩而改错《离骚》“离”通“罹”进不入以离忧兮《离骚》“道”通“导”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帘”通“奁”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纫”通“韧”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垂”通“陲”扬声沙漠垂《白马篇》“狡”通“娇”狡捷过猿猱《白马篇》“中”通“衷”不得中顾私《白马篇》“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闵”通“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零丁”通“伶仃”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蓐”通“褥”常在床蓐《陈情表》“羞”通“馐”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祭十二朗文》“世”通“逝皆不幸早世《祭十二朗文》“敛”通“殓”敛不凭其棺《祭十二朗文》“冯”通“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纽”通“扭”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窦娥冤》“突”通“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窦娥冤》“那”通“哪”那有这等话说《窦娥冤》“每”通“们”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窦娥冤》“却”通“恰”却告了相思回避《长亭送别》“阁”通“搁”阁泪汪汪不赶垂“绰”通“戳”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闺垫》“冥”通“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知”通“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辩”通“辨”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而”通“耐”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辩”通“变”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阖”通“合”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虎丘记》“直”通“值”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促织》“翼”通“翌”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飨”通“享”飨德怀恩《促织》“沽”通“酤”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耶”通“爷”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刑”通“型”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盖”通“盍盖亦反其本也《齐桓晋文之事》“田”通“畋”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由”通“犹”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孟子见梁襄王》“施”通“迤”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剔”通“剃”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枪”通“抢”见狱吏则头枪地“罔”通“网”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摩”通“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报任安书》“底”通“抵”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失”通“佚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责”通“债”则仆偿前辱之责“不”通“否”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庭”通“廷”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案”通“按”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缪”通“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指”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濯”通“浊”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质”通“贽”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决”通“块”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乡”通“向”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没”通“冒”没死以闻《触龙说赵太后》“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干”通“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檀》“屈”通“缺”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信”通“伸”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还”通“旋”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见”通“现”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识”通“志”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炎”通“焰”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衡”通“横”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论积贮疏》“录”通“碌”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还”通“环”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振”通“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阳”通“佯”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陵”通“凌”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灌”通“盥”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高考语文常考的通假字的详细介绍

高考语文常考的通假字的详细介绍

高考语文常考的通假字的详细介绍由于古代和现在的文字差异,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文言文常见的通假字,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常考的通假字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语文常考的通假字介绍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如在“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同音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们宴》)(“蚤”通“早”。

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

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三.韵母相同如: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

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①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常见通假字100例(1)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3)女通汝:逝将去女。

(《诗经·魏风·硕鼠》)(4)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蔺列传》)(5)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6)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7)雷通擂:雷鼓大振。

必须掌握的150个通假字

必须掌握的150个通假字

必须掌握的150个通假字作者:孟晓东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9年第12期在古文的阅读学习中,我们常遇到各种文言文字词语法现象,“通假字”就是其中之一。

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阅读文言义,不明了古字通假,只照字面意思理解,往往会解释不通或者解错句意。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通”.意思是通出;“假”,意思是借用。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似字。

作为占代的删字的现象,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的独特的语法现象,从而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和更好地掌握母语服务。

以下列举的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150个通似字,由于通假字具有规律性,因此,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从而准确识别文言文国的通假字。

1案:通“按”,察看。

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

例: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同也》)3板:通“版”。

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

例: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闲乏,疲惫。

例: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

例: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

例:手裁举,则义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

例: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

例: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

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

例: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类型: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上”是“尚”的借字,崇尚之义。

音近替代:“距关而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内”与“纳”音近,故相通。

形近替代:“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韩非子?五蠹》:“》)“被”与“披”形近,且有同一构件“皮”而通。

•通假字与假借字区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

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通假字(定)

通假字(定)

3、从句意考虑,偏义复词形式上是两个 词,语境义只用其中的一个词义;非偏 义复词的两个单音词,语境义是两个。 如:(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 子》) (2)无羽毛以御寒暑 例(1)中是寒暑是两个单音词,例(2) 中寒暑是一个偏义复词(只用“寒”之 意)。可见,判断偏义复词,一定不能 离开语境。
2021/10/10
24
解析: B.“父兄”偏在“兄”上,“兄长”
的意思;“庠序”是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
周代叫“庠”,殷代叫“序”,后世的学校
通称“庠序”。A.“公姥”偏在“姥”上,
意为“婆婆”。“作息”偏在“作”上,
“工作、操劳”的意思。C.“异同”偏在
“异”字,“同”为衬字,意为“不一样”。
“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
2021/10/10
33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赤壁之战》)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存亡 偏义在“亡”, “存”是衬 字。
2021/10/10
34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缓急 偏义在“急”, “缓”是衬 字。
2021/10/10
36
(9)人臣执事,何长短自言乎。(《汉书》)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短 偏义在“长”, “短”是衬 字。

通假字汇总(答案)

通假字汇总(答案)

常见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初中古文通假字总结

初中古文通假字总结

一、通假字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

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

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童”是“同”的假借字。

《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字的两个特点是什么?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通假字汇总

通假字汇总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通假字课内复习

通假字课内复习

必修5
<14>鸿门宴
55.距关,毋内诸侯 ,含义: ; ,含义: 。 56.张良出,要项伯 ,含义: 。 57.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 ,含义: 。 5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含义: 。 59.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通 ,含义: 。 60.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通 ,含义: 。 6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 ,含义: 。 55.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56.要通邀,邀请。 57.豪通毫,细毛。 58.倍通背,违背,背叛。 59.蚤通早。 60.卻通隙,隔阂。 61.参通骖。 通 通 通
。。Βιβλιοθήκη 。40.輮通煣,使……弯曲。 通 ,含义: 。 41.有通又, 通 ,含义: ; 暴通曝,曝晒。 通 ,含义: 。 42.知通智,理智。 4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含义: 。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3.生通性,本性,天生的资质。 通 ,含义: 。 <16>过秦论 44.衡通横。 44.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 ,含义: 。 45.从通纵;举通与,交好。 4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46.弊通敝,困顿。 4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 ,含义: 。 47.景通影,影子。 47.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 ,含义: 。 48.棘通戟,一种兵器。 48.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通 ,含义: 。
<15>陈情表 62.闵通悯,所忧愁的事。 6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通 ,含义: 63.通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6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含义: 。 <16>段太尉逸事状 64.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 64.嗛通慊,满足,快意。 通 ,含义: 。 65.椎通槌,打。 65.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通 ,含义: 。 66.巽通逊,谦恭。 66.太尉判状,辞甚巽 通 ,含义: 。 67.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67.宗元出入岐周邠斄间 通 ,含义: 。 <18>郑伯克段于鄢 68.通 大通太。“太叔”是尊称。 68.谓之京城大叔 ,含义: 。 69.参通三。 69.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通 ,含义: 。 70.辟通避,躲避。 70.姜氏欲之,焉辟害 通 ,含义: 。 71.庸通用。 71.无庸,将自及 通 ,含义: 。 72.弟通悌,合乎做弟弟的道理。 72.段不弟,故不言弟 通 ,含义: 。 73.寘通置,安置。 73.遂寘姜氏于城颍 通 ,含义: 。 74.阙通掘,挖掘。 7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通 ,含义: 。 7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通 ,含义: 。 75.锡通赐,赐予。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通假字.doc

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通假字.doc

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通假字对于广大小学生朋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

提供了通假字,希望对大家学好语文有所帮助。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座)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陇垄)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慧)积累卡片: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亡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阙缺①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强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道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曷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辑缉连缀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 熙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零丁伶仃孤苦无依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距拒抵挡,抵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圉御抵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诎屈①理屈公输盘诎(《公输》)②弯曲。

通假字例子问题回答

通假字例子问题回答

通假字例子
通假字是汉字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指的是同音异义字,例如“太”、“泰”,“意”、“义”等等。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但在
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被淘汰,大多数人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通假字
的例子:
1. 太 - 泰
这两个字读音相同,但是在汉字表中分别有不同的解释。

太是“过度、太过”的意思,而泰是“平安、安定、和谐”的意思。

2. 意 - 义
这两个字都有“意义”的意思,但是在使用时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意通常用于表示思想、创意等概念,而义则更偏向于指 moral 和价值观。

3. 着 - 著
这两个字都能表示“写作、著述”的意思,但是在使用中有略微的差别。

着更多时候用于表示动词的形态,著则用于表示名词、书名等等。

虽然通假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被淘汰,但是它们仍然有一些特殊
的用途。

例如在书法、篆刻等领域,通假字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时,在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中,通假字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通假字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经
逐渐被淘汰,但是它们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掌握通假字的用法和
特点,对于对中文文化的了解和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略析通假字.doc

略析通假字.doc

略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相异性摘要本文试从性质、形体、意义、读音等方面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来加以分析并举例说明,对现阶段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研究作以小结,揭示它们内在的相异性,为进一步地对这些概念作出科学定义以及阅读古书提供帮助。

关键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相异性汉字记录汉语,是通过托词义于字形,以构形体现词义来实现的。

一个词义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字形,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种形体,即一种写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和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复杂起来,同义异字、同词异字、同字异词的现象非常普遍,给阅读古书增添了不少困难。

古书中常见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就体现了汉字词义关系的复杂情况。

我们来从几方面分析一下。

一、从性质上看古今字是一个传统训诂学术语,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孝经家部分。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产生的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的形体不同的字。

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今字。

如:益与溢的古今字关系。

益,本义是水从器皿中溢出,是个会意字。

后来又产生了“增益”“好处”“更加”“渐渐”等引申义,为了区别,于是家形符“水”,另造一个“溢”字来表示“益”的本义。

“益”字出现在先是古字,“溢”字出现在后是今字。

汉字在造字之初是一字表一词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原有的词义会引申出新的词义,新的词也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汉字往往被用来兼表新的词义或新词。

随后,为了区别新旧词义或新旧词,同时也为了减轻原有的汉字的负担,就以原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从而产生了古今字,如“昏”本义是黄昏。

因为古人的婚礼都在黄昏时举行,渐渐从黄昏引申出婚姻的意思。

起初,同一个“昏”字兼表黄昏、结婚等好几个词义。

例如《诗经》中无“婚”字,黄昏义、结婚义都用“昏”表示。

《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通假字基本知识

通假字基本知识

《核舟记》拓挖思悟(原创)通假字的基本知识丁雪静2011年12月24日星期六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可能有一些难度。

到底难在哪呢,主要是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对文言文进行诠释。

要翻译文章,首先要翻译句子,要想把句子翻译通顺,那么首先要把句中的每个字都整明白,因此最终落实到字的翻译。

只要了解了虚词的大体用法,那么虚词很好掌握,句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实词的落实。

大部分实词的意思和现代的意思差不多,但有一部分意思相差很远,有些词类活用现象也很难把握,有些字的意思很多,也很难确定此句中用的是哪个意思,还有部分字的意思是别的字的意思,就更加难以把握了,这部分就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下面把通假字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如下。

汉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在已有专用字的情况下不用专用字,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在已有专用字的情况下不用专用字而借用来代替专用字的字。

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1、起初造字比较少,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这些字不足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好多想要表达的想法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是就采用了原本已经有的文字来表达这个意思。

例如上如时没有“返”字,但是这时新的概念已经产生,于是用“反”代替现象。

2、相当数量的通假字是在新旧字职能被人们逐渐认定和区分中产生的。

新生字没约定俗成,有些字本已产生,但尚未被广泛认同,一定时期里新字、旧字还在通用。

如“喻”“谕”,直至汉代以前,二字都以“懂得、明白”通用。

3、有的字原本表示了一个明确意义,可后来又造出了具有相同意义的另一字,原字本义反而被取消,变成新意义的字了,如“莫”是由于“暮”的取代而发生了意义转移,原本“莫”表示“傍晚”的意思,但是被后来的“暮”取代4、在传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笔误,在流传过程中也可能会丢失字,从而也可能造成通假产生。

通假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可以充当通假字。

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

音同音近中的“音”指的是上古音,而不是现在的读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至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通假字略述科目文字学姓名杨睿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3200010通假字略述[摘要]仓促间忘字是通假字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假字本身具有特点:从作用类别上看,通假字是一种临时性假借,具有临时替代作用;从读音上看,韵文中的叠韵通假以及人们已经清楚本字并且习惯读通假字的音时,就读通假字的音;从字词关系上看,通假字是某词的临时借用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存在联系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界限是明显的:通假字是临时性假借,是一种共时现象,是某词的临时借用字;古今字是职务替代性假借,是一种历时现象,是某词前一时代和后一时代的常规用字。

通假字与同源字具有交叉关系。

[关键词]通假字;本字;古今字;同源字在阅读古书和古汉语教材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通假现象,从字形上很难判定某个字到底是不是通假字,还是与之相关的古今字、同源字等,这会使我们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弄清通假字的产生原因,其次需弄清通假字本身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古今字、同源字等的联系,才有可能解决这一困惑。

通过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本质特点,有助于将通假字与之相关的古今字、同源字等区别开来,同时也有助于指导我们实践,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通假字的产生原因通假是指古书中本该写甲字而临时写了乙字的现象,其中甲字叫做本字,乙字叫做通假字。

具体来说,通假字是某词用一个与其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共时现象。

通假字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意为之。

古人在临文时仓促忘字,就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东汉著名学者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词,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郑玄的话阐述了通假字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仓促间无意写的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那个本字记不清了。

第二,有意为之。

有时为了避繁就简,就用一个笔画较简的字代替笔画较繁的字。

如以“离”代“罹”、以“矜”代“鳏”等。

有时为了存古仿古,即古人著书为了古雅便用以前的通假字,如以“填”代“镇”、以“距”代“拒”等。

有时为了表达委婉的思想感情,就用含蓄文雅的字代替粗俗不雅的字,如以“没”代“殁”、以“利”代“痢”等。

有时为了达到字体茂美的效果,就用笔画较繁的字代替笔画较简的字,如以“阙”代“缺”、以“裁”代“才”等。

第三,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音变通假,即音近通假,也就是通假字与其本字的语音不完全相同。

如以“栗”代“裂”的双声通假(声母相同,韵部不同),以“疏”代“粗”的旁纽通假(声母相近,韵部或同或异),以“怡”代“嗣”的叠韵通假(声母不同,韵部相同)。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

这几个原因之中第一个是主要原因,大多数通假字是由于提笔忘字造成的,临文过程中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二、通假字的特点前面我们简单阐述了通假字的含义和产生原因,对通假字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假字是古书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它本身就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弄懂通假字的相关特点,有助于我们掌握这种用字现象,也是我们将其与之相关的古今字、同源字等区分开来的关键。

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通假字。

(一)从作用类别上看一般人们普遍认为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认识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但是这种认识是不严密的。

“传统所谓‘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的是某词古今用字的不同,另一类是临时或偶尔借用,前者应归入古今字范畴,后者才是通假。

”[2](p148)这种认识是全面的科学的。

如“见”与“现”、“何”与“荷”等就是反映古今用字的不同,是两组古今字。

在表示“出现”意义的时候,上古有本字“见”,后来借“现”字表示。

在表示“扛、担”意义的时候,有本字“何”,后来借表示荷花的“荷”分担“何”的一个义项。

这两组字均不属于通假字的范畴,而属于古今字的范畴。

“见”与“现”、“何”与“荷”是职务替代性假借。

从作用类别上看,通假字是一种临时性假借,具有临时替代作用。

与通假字相对的是本字。

有人认为本字是“制字之本意”,“‘本字’的‘本’,就是‘制字之本意’的‘本’。

”[4](p143)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本有其字’的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来该用的字。

”[6]本字就是本该用的字,本来有的字。

如“我”的本义是兵器,之后借“我”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然”的本义是燃烧,之后借“然”表示连词、代词、形容词词尾。

这两个字属于“六书”假借范畴,与通假字的“本字”没有关系。

通假字指的就是临时性假借,本字指的就是本来该用的字。

如“蚤”与“早”、“政”与“征”,就是两组通假字。

第一组跳蚤的“蚤”是一个通假字,具有临时替代作用,而早晚的“早”是“蚤”的本字,其中“早”字最先出现,“蚤”字出现的时间比较靠后,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早”与“蚤”是同时并存的,是一种共时现象。

政治的“政”和征伐的“征”也是这种情况,临时借用政治的“政”表示征伐的“征”,“政”是通假字,具有临时替代作用,“征”是本字,“政”与“征”也是一种共时现象。

(二)从读音上看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情况。

由于通假字与本字有音同或音近的差别,便产生了通假字的读音问题。

“通假字一般读本字的音。

”[3](p29)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显得有些笼统,书中也没有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本字的音,在什么情况下不读本字的音,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关于通假字的读音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通假字与本字古音今音相同,就读本字的音。

这种情况属于音同通假。

(1)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

(《史记•滑稽列传》)“蜚”通“飞”,飞动。

两字同属非母微部。

今音“蜚”读fei(上声),“飞”读fei(阴平),两字声调不同,此处“蜚”应读为fei(阴平)。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两字同属云母之部,今音“有”读you(上声),“又”读you(去声),两字声调不同,此处“有”应读you (去声)。

第二,通假字与本字古音相同而今音不同,依然读本字的音。

这种情况也属于音同通假。

(3)郑几不封。

(《国语•楚语》)“封”通“邦”。

“封”字属非母钟韵,“邦”字属帮母江韵。

“上古无轻唇音,非母属帮纽,上古钟韵与江韵同属东部。

”[8](p27)“封”与“邦”原来是声韵相同的两个字。

此处”封”应读为bang(阴平)。

(4)国危不而安,患结不而解,何谓贵智?(《淮南子•人间世》)“而”通“能”。

“而”字属日母之韵,“能”属字泥母登韵。

“上古音娘、日归泥,之、登对转。

”[8](p27)“而”与“能”原本是声韵相同的两个字。

此处“而”应读为neng(阳平)。

第三,通假字与本字古音今音相近,即音近通假,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音变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5)趣赵兵亟入关。

(《汉书•陈胜传》)“趣”通“促”。

“趣”字属清纽侯部,“促”字属清纽屋部。

“‘趣’、‘促’古音同属清纽,韵为侯、屋对转。

”[8](p29)两字声母相同,异韵同声,属于双声通假。

此处“趣”应读为cu(去声)。

(6)天毒降灾荒殷国。

(《尚书•微子》)“毒”通“笃”。

“毒”字属定纽觉部,“笃”字属端纽觉部。

“定、端同属舌音,‘毒’、‘笃’同韵同类。

”[8](p31)两字声母相近,即在喉、牙、舌、齿、唇五音中同为一类之音,属于旁纽通假。

此处“毒”应读为du(上声)。

(7)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诗经•邶风•谷风》)“亡”通“无”,与有相对。

两字同韵异声,声母在五音中不同类,属于叠韵通假。

此处为了押韵“亡”应读为wang(阳平)。

第四,如果通假字的本字已经十分清楚,那么根据习惯仍读通假字的音。

(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通“特”,只。

“直”字属澄母职部,“特”字属定母职部。

今音“直”读zhi(阳平),“特”读te(去声)。

今天我们已经清楚“直”的本字为“特”,根据习惯仍读zhi(阳平)。

由以上可知,当通假字与本字属于音同通假、音变通假中的双声通假和旁纽通假时,读本字的音;当通假字与本字属于叠韵通假且韵文中为了押韵的需要,人们已经知道通假字的本字并且已经习惯读通假字的音,这两种情况仍读通假字的音。

(三)从字词关系上看从字词关系上看,通假字不是某词的常规用字,本字是某词的常规用字。

“通假字的本字始终是某词的常规用字,而通假字由于只是临时或偶然借用字,因此它在先后时代都不是该词的常规用字。

”[2](p149)这种观点准确地阐明了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即通假字与本字是某词的别字与当用正字的关系。

如在“邹忌脩八尺有馀”(《战国策•齐策》)中,表示“高”这个义项时,“脩”是一个别字,它的本义是指干肉,是一个临时借用的字;“修”是一个当用正字,是一个常规用字。

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中,表示“凋落”这个义项时,“彫”是一个别字,是一个临时借用的字,它的本义是指刻、画。

“凋”是一个当用正字,是一个常规用字。

(四)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存在无联系和有联系两种情况。

第一,二者在意义上无联系。

如“归”和“馈”,“脩”和“修”。

表示女子出嫁的“归”与表示赠送的“馈”是没有联系的,表示干肉的“脩”与表示高、长的“修”也是没有联系的,两组字也没有同一语源。

第二,二者在意义上有联系。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公孙丑下》)“畔”通“叛”,背叛。

畔,《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畔,指田地中间分开的边界。

叛,《说文•半部》:“叛,半也。

”半,《说文•半部》:“半,物中分也。

”“畔”与“叛”在表示“中分”时有联系。

(10)距关,毋内诸侯。

(《史记•项羽本纪》)“距”通“拒”,抵御。

距,《说文•足部》:“距,鸡距也。

”即鸡之后爪,后蹬儿,相斗时用以抵拒对方。

拒,《玉篇•手部》:“拒,抵也。

”“距”与“拒”在表示“抵”时有联系。

(11)愿伯具言臣下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违背。

倍,《说文•人部》:“倍,反也。

”即违反,背叛。

背,《说文•肉部》:“背,脊也。

”即脊背、后背,引申为背向、违背、违反。

“倍”与“背”在表示“违背”时有联系。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曾”通“增”,增加。

曾,《说文•会部》:“曾,益也。

”增,《说文•土部》:“增,益也。

”“曾”与“增”在表示“增益”时有联系。

(13)不辩牛马。

(《庄子•百川灌河》)“辩”通“辨”,辨别。

辩,《国语•齐语》:“辩其功苦。

”注:“辩,别也。

”辨,《易•系辞下》:“辨是别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