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略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至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题目通假字略述

科目文字学

姓名杨睿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3200010

通假字略述

[摘要]仓促间忘字是通假字产生的主要原因。通假字本身具有特点:从作用类别上看,通假字是一种临时性假借,具有临时替代作用;从读音上看,韵文中的叠韵通假以及人们已经清楚本字并且习惯读通假字的音时,就读通假字的音;从字词关系上看,通假字是某词的临时借用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存在联系只是一种偶然现象。通假字与古今字的界限是明显的:通假字是临时性假借,是一种共时现象,是某词的临时借用字;古今字是职务替代性假借,是一种历时现象,是某词前一时代和后一时代的常规用字。通假字与同源字具有交叉关系。

[关键词]通假字;本字;古今字;同源字

在阅读古书和古汉语教材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通假现象,从字形上很难判定某个字到底是不是通假字,还是与之相关的古今字、同源字等,这会使我们陷入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弄清通假字的产生原因,其次需弄清通假字本身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古今字、同源字等的联系,才有可能解决这一困惑。通过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本质特点,有助于将通假字与之相关的古今字、同源字等区别开来,同时也有助于指导我们实践,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通假字的产生原因

通假是指古书中本该写甲字而临时写了乙字的现象,其中甲字叫做本字,乙字叫做通假字。具体来说,通假字是某词用一个与其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共时现象。通假字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意为之。古人在临文时仓促忘字,就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东汉著名学者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词,同

字异言,于兹遂生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郑玄的话阐述了通假字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仓促间无意写的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那个本字记不清了。第二,有意为之。有时为了避繁就简,就用一个笔画较简的字代替笔画较繁的字。如以“离”代“罹”、以“矜”代“鳏”等。有时为了存古仿古,即古人著书为了古雅便用以前的通假字,如以“填”代“镇”、以“距”代“拒”等。有时为了表达委婉的思想感情,就用含蓄文雅的字代替粗俗不雅的字,如以“没”代“殁”、以“利”代“痢”等。有时为了达到字体茂美的效果,就用笔画较繁的字代替笔画较简的字,如以“阙”代“缺”、以“裁”代“才”等。第三,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音变通假,即音近通假,也就是通假字与其本字的语音不完全相同。如以“栗”代“裂”的双声通假(声母相同,韵部不同),以“疏”代“粗”的旁纽通假(声母相近,韵部或同或异),以“怡”代“嗣”的叠韵通假(声母不同,韵部相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这几个原因之中第一个是主要原因,大多数通假字是由于提笔忘字造成的,临文过程中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二、通假字的特点

前面我们简单阐述了通假字的含义和产生原因,对通假字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假字是古书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它本身就具有一些具体特点。弄懂通假字的相关特点,有助于我们掌握这种用字现象,也是我们将其与之相关的古今字、同源字等区分开来的关键。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通假字。

(一)从作用类别上看

一般人们普遍认为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认识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这种认识是不严密的。“传统所谓‘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的是某词古今用字的不同,另一类是临时或偶尔借

用,前者应归入古今字范畴,后者才是通假。”[2](p148)这种认识是全面的科学的。如“见”与“现”、“何”与“荷”等就是反映古今用字的不同,是两组古今字。在表示“出现”意义的时候,上古有本字“见”,后来借“现”字表示。在表示“扛、担”意义的时候,有本字“何”,后来借表示荷花的“荷”分担“何”的一个义项。这两组字均不属于通假字的范畴,而属于古今字的范畴。“见”与“现”、“何”与“荷”是职务替代性假借。

从作用类别上看,通假字是一种临时性假借,具有临时替代作用。与通假字相对的是本字。有人认为本字是“制字之本意”,“‘本字’的‘本’,就是‘制字之本意’的‘本’。”[4](p143)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本有其字’的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来该用的字。”[6]本字就是本该用的字,本来有的字。如“我”的本义是兵器,之后借“我”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然”的本义是燃烧,之后借“然”表示连词、代词、形容词词尾。这两个字属于“六书”假借范畴,与通假字的“本字”没有关系。通假字指的就是临时性假借,本字指的就是本来该用的字。如“蚤”与“早”、“政”与“征”,就是两组通假字。第一组跳蚤的“蚤”是一个通假字,具有临时替代作用,而早晚的“早”是“蚤”的本字,其中“早”字最先出现,“蚤”字出现的时间比较靠后,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早”与“蚤”是同时并存的,是一种共时现象。政治的“政”和征伐的“征”也是这种情况,临时借用政治的“政”表示征伐的“征”,“政”是通假字,具有临时替代作用,“征”是本字,“政”与“征”也是一种共时现象。

(二)从读音上看

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情况。由于通假字与本字有音同或音近的差别,便产生了通假字的读音问题。“通假字一般读本字的音。”

[3](p29)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显得有些笼统,书中也没有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本字的音,在什么情况下不读本字的音,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关于通假字的读音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通假字与本字古音今音相同,就读本字的音。这种情况属于音同通假。

(1)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史记•滑稽列传》)“蜚”通“飞”,飞动。两字同属非母微部。今音“蜚”读fei(上声),“飞”读fei(阴平),两字声调不同,此处“蜚”应读为fei(阴平)。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两字同属云母之部,今音“有”读you(上声),“又”读you(去声),两字声调不同,此处“有”应读you (去声)。

第二,通假字与本字古音相同而今音不同,依然读本字的音。这种情况也属于音同通假。

(3)郑几不封。(《国语•楚语》)

“封”通“邦”。“封”字属非母钟韵,“邦”字属帮母江韵。“上古无轻唇音,非母属帮纽,上古钟韵与江韵同属东部。”[8](p27)“封”与“邦”原来是声韵相同的两个字。此处”封”应读为bang(阴平)。

(4)国危不而安,患结不而解,何谓贵智?(《淮南子•人间世》)

“而”通“能”。“而”字属日母之韵,“能”属字泥母登韵。“上古音娘、日归泥,之、登对转。”[8](p27)“而”与“能”原本是声韵相同的两个字。此处“而”应读为neng(阳平)。

第三,通假字与本字古音今音相近,即音近通假,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音变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5)趣赵兵亟入关。(《汉书•陈胜传》)

“趣”通“促”。“趣”字属清纽侯部,“促”字属清纽屋部。“‘趣’、‘促’古音同属清纽,韵为侯、屋对转。”[8](p29)两字声母相同,异韵同声,属于双声通假。此处“趣”应读为cu(去声)。

(6)天毒降灾荒殷国。(《尚书•微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