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教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_2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_2

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读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2、进行文本拓展,了解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崇高的思想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责任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重点: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攸关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难点:正确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为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教学准备】本课生字词语,收集抗震救灾动人事迹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2008年5月12日,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日子,山在颤,地在抖,万物在瞬间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面对灾难,我们曾手挽手共抗战,面对灾难,我们曾用爱心添注一份力量,面对灾难,他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不朽的丰碑,他们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次走进曾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朋友、老师——谭千秋。

(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大意,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勾画,便批注。

2.播放地震视频画面。

用词语概括看到的景象和心情。

(地动山摇、坍塌、天翻地覆、心惊肉跳、惶恐万分------)3.出示课文词语: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学生轮流读词语。

4.在文中找描写环境的句子,谈读后感受。

(同桌互读,指名谈读后感受)出示:摇晃吱吱声尘埃腾飞而起地动山摇楼塌陷等词。

(那一刻,汶川在哭泣!那一刻,四川在低嚎!那一刻,中国在颤抖!!!)5.面对此情此景,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谈谈自己感受。

6.当生命面临危险时,人的本能是保护自己,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谭老师却没有这样做。

是他没有机会吗?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思考:“离门口最近”的他完全有逃生的可能,可为什么他没有离开?他当时在做什么呢?他的表现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7.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小组合作探索。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

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__,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二、检查预习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洗漱、废墟、震撼、凹下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订正)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三、理清课文脉络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读“坍塌”“攸”,会写“谭、漱、吱、嘘、撼、诠释”,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顺课文。

2. 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二、重点难点:
1. 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

2. 能够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 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 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
或者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有关汶川地震视频、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精读感悟:
- 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 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6. 作业:搜集其他关于地震中感人故事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在教学《最大的麦穗》这个故事时,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的反思:1.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农田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2. 引发思考: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最后的姿势》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懂和解释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提高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懂得珍惜和平教学重点•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运用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介绍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让学生回忆一下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提高阅读(20分钟)1.分段朗读课文《最后的姿势》。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感受,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生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

寓言故事分析(15分钟)1.运用比喻、擬人、拟物等方法分析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

2.学生试图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提高其思维的逻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20分钟)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给学生几个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搜集材料,创作一些续篇、抒情诗或表白信等,切身体验故事的内涵和寓意。

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布置语文写作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评估教师可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1.听说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

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战士孙峰在战斗中牺牲前的最后一刻,展现了一个英勇、无畏、坚毅的中国战士形象。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教育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及抗战时间背景;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并运用于语境中;3.掌握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4.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坚韧、勇敢、乐观)。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了解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历程;2.培养学生敬爱英雄的情感,明确英雄的形象和意义;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重点1.生词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3.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历史时期的理解和感悟;2.如何展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表达;3.如何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五、教学方法1.问答法;2.讨论法;3.讲解法;4.体验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背景介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及抗战时间背景;2.引导问题:老师请学生说一下中国抗战中的几位英雄;3.演示视频:播放片段《西山居》。

2. 学习过程(35分钟)1.第一遍阅读: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氛围;2.第二遍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解释生词和词语;3.第三遍阅读:分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塑造人物的方法;4.第四遍阅读:学生自主口语表达该篇课文的句式,并且重新安排顺序。

3. 具体操作(30分钟)1.打开课文,让学生开始第一次大声朗读,聆听老师的声音;2.让学生进行第二遍语文阅读,读懂课文含义;3.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收获,交流他们的阅读策略;4.老师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感情和情感,并且学生用其他语言表达人物形象;5.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的语言技巧和风格。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

(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

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

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

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

他就是——谭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最后的姿势”。

2. 学生能够掌握几种常见的“最后的姿势”。

3. 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最后的姿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投影仪。

2. 手势或图片展示各种“最后的姿势”示范。

3. 笔和纸,用于记录学生的观察和总结。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投影演示PPT展示一张含有几个人物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这些人的动作。

然后问学生“这些人是在做什么?”引起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思考。

2. 介绍:向学生解释“最后的姿势”是指在某个动作或者活动的过程中,最后一步或者最后一时刻的姿势或表情。

可以用几个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舞蹈表演中的凝固动作、篮球运动员得分后的庆祝姿势等。

3. 展示:通过演示几个最后的姿势的手势或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理解每一个姿势的含义。

学生可以用纸和笔记录自己的观察和猜测。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最后的姿势,讨论并总结该姿势背后的含义和可能的应用场景。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5. 总结:共同总结各组代表的发言,并给予肯定和补充。

通过学生的总结,概括出几种常见的最后的姿势,并让学生能够恰当地应用于各自的生活中。

6. 拓展: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最后的姿势。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做一个特定的最后的姿势。

7. 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最后的姿势的运用,在早晨或下午的课堂中,教师可以给予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肯定和反馈。

拓展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舞台剧,并要求他们注意演员在最后场景中的姿势。

学生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分析和讨论这些姿势的意义。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种“自己的最后的姿势”,并分享给全班。

拓展活动的继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舞台剧,并要求他们注意演员在最后场景中的姿势。

学生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分析和讨论这些姿势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教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6、范读:地洞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

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
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

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