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合集下载

旅游规划中的景点资源评估方法

旅游规划中的景点资源评估方法

旅游规划中的景点资源评估方法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增加,景点资源评估成为旅游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景点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旅游规划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景点资源评估方法,帮助旅游规划者在规划过程中更好地评估景点资源。

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收集人们对景点资源的意见和评价的常用方法。

通过设计合适的问卷,旅游规划者可以了解游客对景点的满意度、游览体验以及对景点的期望等信息。

在设计问卷时,应注意问题的合理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和片面的评价。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对景点资源的评估结论,为旅游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运用专家经验和知识来评估景点资源的方法。

通过邀请旅游学专家、地理学专家、环境保护专家等进行评价,可以综合考虑景点的自然环境、文化价值、旅游设施等方面的情况,从专业角度对景点资源进行评估。

专家评价法适用于对于旅游规划者而言较为陌生的地区或景点,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估的客观性。

三、权重评估法权重评估法是通过对景点资源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处理,从而得出综合评价的方法。

通过制定评估指标和给予不同指标的权重,可以客观地评估景点资源的优劣。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自然环境、文化价值、交通便利度、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权重评估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量化,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和可比较。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是一种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景点资源评估的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与景点资源相关的数据,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象条件等,可以获得对景点资源质量的客观评估。

GIS分析法能够为旅游规划者提供空间分布、覆盖范围、相对位置等信息,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景点规划和资源整合。

五、市场调研法市场调研法是通过对潜在游客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从而评估景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游客的消费能力、旅游偏好、旅行方式等信息,从而为景点资源的开发和推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风景旅游地环境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风景旅游地环境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风景旅游地环境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风景旅游地是指因其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地区。

环境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是对这些地区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的资源。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风景旅游地环境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景观的评价与保护自然景观是风景旅游地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在评价这种资源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清新度、自然度、景观多样性、地形和水源的生态可持续性等。

而在开发利用自然景观时,重要的是要避免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如限制开发区域、加强环保法规、控制游客数量等,以确保景观长期保持原始和美丽。

二、文化景观的评价与保护文化景观是指因其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地区。

评价这种资源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传统特征的完整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环境卫生等。

而在开发利用文化景观时,需要避免对其进行过度商业化和破坏。

因此,需要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建立保护机制,并配备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护。

三、旅游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设施是指游客在旅行中所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如餐厅、卫生间、景区设施等。

规划和建设旅游设施时,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例如游客数量、设施类型、安全、交通状况、环境影响等。

建设方案应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环境选择不同的设施类型,并充分考虑旅游景区的特殊环境和文化背景。

四、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推广营销策略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制定营销策略时,需要明确游客群体的特点、需求和消费能力,了解其他旅游地的竞争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市场分析和定位。

在推广旅游地时,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并建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风景旅游地的环境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评价时需要考虑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规划和建设旅游设施时需要考虑游客群体的需求和环境要求,制定营销策略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市场分析和定位。

风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风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评价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景区的景观质量、生态 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案例分析
该景区资源丰富,景观质量高,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生 态价值。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游客数量过多 、景区管理不规范等。
案例二:某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与评价
调查目的 调查内容 评价方法 案例分析
设立专门负责风景资源管理的机构,负责 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确保资源的合理利 用和保护。
制定和完善风景资源管理法规,明确资源 利用和保护的权责,规范相关行为。
建立风景资源监测系统
推广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
建立和完善风景资源监测系统,定期对资 源进行调查、评估和监测,及时掌握资源 状况和变化情况。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风景资源的认 识和保护意识,倡导可持续利用理念。
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公众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 与风景资源的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 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利用风景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实现资源 利用和保护的良性循环。
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
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 参与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 方法,提高风景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科 技水平。
实地调查
按照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 记录数据和信息,拍摄照片和 视频等。
编写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编写调查报告, 包括文字描述、图表和数据等。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 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属性,可以分为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 源。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山岳、水体、动植物景观等,人文风 景资源则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景观、民俗文化等。

旅游景区资源评价方案

旅游景区资源评价方案

旅游景区资源评价方案一、评价指标的选择在评价旅游景区资源时,可以选择以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 景区规模:包括景区的面积、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数量等。

2. 自然景观质量:包括景区内的自然风光、水质、空气质量等。

3. 人文景观质量:包括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

4. 旅游设施设备: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旅游设施的配套情况以及设施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5.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景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

6. 交通便利性:包括景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络情况。

7. 游客满意度:通过统计和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游客对景区的评价和意见反馈。

二、评价方法1. 实地调研:组织专业评价团队对景区进行实地考察,从自然、人文、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2. 数据统计:对景区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包括游客数量、收入情况、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质量等。

3. 游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游客对景区的评价和满意度,以及他们对景区的改进建议。

4. 专家评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景区的资源质量。

三、评价过程1. 收集数据:搜集景区的基本信息、游客统计数据、景区相关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等。

2. 实地调研:组织评价团队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对景点、景观、设施设备等进行评价。

3. 游客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或在线调查的方式,对游客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他们对景区的看法和建议。

4. 数据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进行综合评价。

5. 专家评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得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6. 编写评价报告:根据评价结果,编写评价报告,提出景区资源优劣势和改进建议。

四、报告内容1. 概述:介绍评价景区的背景和目的。

2. 景区概况:介绍景区的规模、基本信息、发展历程等。

3. 评价指标及方法:列出所选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并对每个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4. 评价结果:根据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给出景区资源的优劣势和综合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本文发表在:青年风景师(文集),城市设计情报资料, ,1988)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其方法。

各学派在寻找自然风景美学规律及指导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它们从风景-风景审美者之关系的不同角度进行风景美学及风景评价的研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各学派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作者指出,今后我国的风景评价工作应是多学派,多学科综合的;并强调要把丰富的中国传统山水理论同现代风景美学理论及风景评价技术相结合。

引言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的《乡村法》。

这些法令的制定,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

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的评价。

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的。

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

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

风景资源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

三、风景资源评价(一)评价原则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风景资源评价步骤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等。

(二)风景资源分类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6类,74种基本类型(第57页)。

6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第58-59页)。

3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3个层次,8个主类、34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第64-66页)。

3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个主类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露;其他天景。

2)地景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水景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川;其他水景。

4)生景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其他园景。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和服务、地区特色等方面。

评价旅游资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评价法:这种方法需借助科学仪器和技术进行量化分析,比如计算自然景区面积、人文景观年龄等等。

2.主观评价法:这种方法主要以旅游者的反馈和满意度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从而得出评价结论。

3.专家评价法:这种方法主要以专家的意见和经验为基础,比如专家评价某个景区的历史价值、生态环境、投资回报等等。

这种方法通常在政府和企业决策中较常用。

4.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产生综合评价。

比如,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了景区大小、文化史迹、管理水平、硬件设施、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来评价景区。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应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并注重将评价结果用于优化和改进旅游资源的发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一般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一、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以客观的、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质量和数量等特性,进行客观定性描述、评价和分析,以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管理的可行性。

它通常采用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量表分析法、学者评分法和其他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的定性分析和评价。

(1)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定性评价旅游资源最常用评价方法之一,是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结合现场观察、采访等方法,把握形态特征、资源结构等指标,考察其可科学遵守旅游发展规律,进行有效保护和发展,以满足业主使用需求。

(2)专家访谈法专家访谈法主要是通过访谈技术,从现有旅游资源的形态特征、形状、分布与衍生特征及勘测改造调整后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拟定的旅游资源管理规划,依据专家意见评价旅游资源状况,以此看出旅游资源发展的前景及其对其的影响。

(3)量表分析法量表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定性评价方法。

采用该分析法时,对被测资源采用从0到10分以上或1到4分以上的量表,按照专家访谈、调查研究结果进行评分,利用一定的期望点得分评价方法来确定各项分析指标的得分。

(4)学者评分法学者评分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的学术研究,建立评价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系统,并根据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以此决定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旅游管理增添参考价值。

实景评价法是一种定量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方法,它采用客观的现场调查,特别是采用影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把旅游资源可视化后,根据不同的定量指标,进行旅游资源定量化和实地化评价和管理,发掘旅游资源的实际效果,准确判断旅游景区的ポジション、形状和状态等,以便为利用管理设计提供参考。

(2)优势比较法优势比较法是宏观定量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方法。

通过识别和对比不同旅游资源的定量指标,如景观质量、美学价值、资源负荷等,以确定最适宜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措施。

SWOT分析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它将旅游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中环境内外的资源优势与不足因素和机会与威胁,分别纳入内部环境的“SIL”(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和外部环境的“THR”(threat)四大衡量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4 风景资源的分类
4.1 风景资源两分法 2 大类包括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 8 个类型
为:地表类、水体类、生物类、气候与天象类、历史类、近现代 类、文化、游乐、体育胜地类、风情胜地类。 4.2 风景资源三分法
按风景资源三分法的方法可将风景资源分为:自然景 观、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综合景观 3 大类。
5.2.1 风景资源分类原则。①性状分类原则,强调区分景 源的性质和状态;②指标控制原则,特征指标一致的景源,可 以归为同一类型;③包容性原则,即类型之间有较明显的排 他性,少数情况有从属关系;④约定俗成原则,社会和学术界 或相关学科已成习俗的类型,虽不尽合理而又不失原则尚可 以意会的则保留其类型。
2016 年第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期
现代园艺
园林应用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孙斐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摘 要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转型阶段,风景资源的利用和评价方法也成为当下的关注热点。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角度对风景资源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是一门综合的系统的科学,也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参考意见。
资源评价[期刊论文].浙江林业科技,2009(4)
(责任编辑 张芝)
- 125 -
5.2.2 风景资源聚合区等级评价。参照国标《风景名胜区 规划规范》,风景资源聚合区应分为特级、1 级、2 级、3 级、4 级 5 个等级。①特级区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 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景源条件, 总评分大于 95 分;②1 级区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 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总 评分 94~85 分;③2 级区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 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闻名和有省域吸引力,总评分 84~75 分;④3 级区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 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总评分 74~60 分。⑤4 级区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具有地方的吸引力,总评分 59~40 分。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本文发表在:青年风景师(文集),城市设计情报资料, pp.31-41,1988)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其方法。

各学派在寻找自然风景美学规律及指导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它们从风景-风景审美者之关系的不同角度进行风景美学及风景评价的研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各学派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作者指出,今后我国的风景评价工作应是多学派,多学科综合的;并强调要把丰富的中国传统山水理论同现代风景美学理论及风景评价技术相结合。

引言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的《乡村法》。

这些法令的制定,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

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的评价。

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的。

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

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

目前被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Daniel 和 Vining 1983, Itami 1986,Zube 等 1984, Zube等1982)。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和保护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作为连接人类与景观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以期为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系统梳理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美学的基本理论、景观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景观美学的基本原理等。

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景观资源美学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详细介绍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实践方法。

这包括景观资源的美学特征分析、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估、景观资源的感知评价等方面。

通过这些实践方法的运用,可以实现对景观资源的美学属性和价值的全面、客观评价。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评价过程进行剖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和评价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推动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基础景观资源美学评价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美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美学作为评价景观资源美的重要基础,提供了对于美的本质、美的形态以及审美过程的理论支撑。

在美学中,景观的美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通过审美主体的感知与体验得以呈现。

地理学则提供了景观资源分布、类型划分以及地域特征等关键信息,为评价景观资源的独特性提供了依据。

生态学强调景观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为评价景观资源的生态美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理学则关注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对于理解景观资源如何引发审美共鸣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科学则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评价景观资源的环境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景观资源美学评价中,这些学科的理论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评价的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科学地评价旅游资源在国外已有30多年历史,在我国也有10多年的历史了,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评价的方法。

下面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来做具体介绍:1.定性评价方法这是一种描述性评价方法,又称经验法,是评价者在收集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凭经验通过人们的感性认识,主观判定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般采用民意测验法和专家评议法。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和“六大开发条件”。

三大价值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指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黄辉实先生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黄辉实提出评价资源应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来评价,从资源本身来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特、奇、名、古、用;从资源所处环境来评价则有七项标准:季节性、污染状况、资源联系、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

(3)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法该方法是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进行个人综合体验。

根据评价的深入程度及评价结果的形式,又可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通过统计旅游者或旅游专家有关旅游资源(地)优劣排序的问卷回答,或统计旅游资源(地)在旅游报刊、书籍上出现的频率,从而确定一国家或地区最佳旅游资源(地),其结果能够表明旅游资源(地)的整体质量和大众知名度。

美感质量评价是一种对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专业性评估,这类评价是在旅游者或旅游专家一般体验性评价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

其评价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

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视觉质量评价较为成熟,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四个学派,即: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

2.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者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数学评价模型,通过分析、计算,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定量评价方法:技术性的单因子定量评价综合性定量建模评价法1.技术性的单因子定量评价集中考虑典型关键因子,进行技术性的适宜度或优劣判断.成熟的方法:海滩和海水浴场的评价滑雪旅游资源评价康乐气候分析溶洞的评价2.综合性定量建模评价法主要方法:价值工程法层次分析法指数评价法价值工程法:第一步,对影响旅游资源功能的因素进行分解第二步,对分解出来的各项功能因素进行评价计分,由底到高分别记0-5分,再将每一类影响功能因素的各因子的得分进行汇总第三步,根据公式计算功能评价系数与各因素的标准分值第四步,将各类因素的标准分按其内部各因子的得分比重分配,得到各因子的标准分价值工程法第一步:旅游资源的功能因素A自然因素B人文因素C景区规模因素D旅游条件E旅游环境容量F物产G其他第二步:取四分以上作为主要因素,其余为次要因素,对旅游资源时针对其主要因素进行评价第三步:功能评价系数=某类因素得分数/各类因素得分之和各类因素的标准分=功能评价系数*100第四步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指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首先,对研究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在总目标(最高层)之下划分出准则层,约束层以及决策层等,不同层次间的因素构成多目标决策树,然后对决策树中的总目标及子目标(准则,约束等)分别建立反映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判断矩阵. 层次分析法包括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景点的规模,旅游资源的条件.指数评价法 三步法第一步 调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吸引能力及外部区域环境;调查内容要求有准确的统计定量资料第二步 调查分析旅游要求,内容包括:游客量,旅游者人口构成,逗留时间,旅游花费趋向,需求结构,需求的规律性第三步 总评价的拟定,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建立表达旅游资源特质,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若干量化模型Fi =第 i 项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中的权重 Mi =第i 项旅游资源的特质与规模指数 Vi =旅游者对第 i 项旅游资源的需求指数 n =旅游者资源总项数最后,可以应用调查结果和评价指数确定旅游资源的旅游容量,密度,需求规律性和开发顺序旅游资源评价的成果形式:《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区实际资料表》 《旅游资源图》评价 源价值点规旅游条件观赏特征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景点组合环境容量交通通讯饮食旅游商品导游服务人员素质愉悦性奇特度 科学考察教育科普历史文化宗教朝拜 休养娱乐便捷安全可靠 费用 完整度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评价因子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i i n i i V M FE ∑==1i i n i i V MF E ==1i i n i i V M FE ∑==1i i ni i V M F E ∑==1i i n i i =1。

风景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

风景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

风景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评估和开发风景旅游资源,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评估和开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风景旅游资源评估风景旅游资源评估是旅游开发的第一步,是为了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市场竞争力。

评估结果将影响到后续的旅游规划、设计和开发。

1.1、资源量的评估资源量的评估是指对景点的面积、区域的范围、水源、气候、土地、植被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估。

通过对资源量的评估,可以确定资源的开放区域和规模,这是后续规划和开发的基础。

1.2、资源品质的评估资源品质的评估是指对景点的景观、生态特征、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评估。

通过对资源品质的评估,可以确定资源的受众市场和开发方向,为后续的宣传和开发奠定基础。

1.3、资源竞争力的评估资源竞争力的评估是指对同类旅游资源间的竞争状况进行评估。

通过对竞争力的评估,可以了解同类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方案。

二、风景旅游资源开发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将评估结果用于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

资源开发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1、规划与设计规划与设计是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需要考虑资源的自然条件、文化内涵和市场需求等。

通过规划和设计,可以统筹利用资源的各种因素,优化开发方式,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2、建设与运营建设与运营是将规划与设计落实到实际的开发过程中。

建设需要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且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

运营需要考虑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

需要将社会力量引入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

社会参与可以增强资源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发挥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积极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风景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应用。

旅游资源的评估和开发需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旅游资源评价[详版课资]

第五章旅游资源评价[详版课资]

• ??2008北京奥运、每年的长沙金鹰电视节、中
山小榄镇60年一度菊花会…是否“固有”的吸引
物?。
课堂优质
19
总结
• 1、以资源特性为分类标准
• 自然、人文
地质、水体、气候、生物、文化古迹、
民俗风情、休闲健身、购物
细分
• 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 观赏、运动、休养、娱乐、科考
• 3、以游客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 相互独立原则,划分的类型相互独立,不 会出现互相包容或重叠
• 简明原则,分类体系应当尽量简单明了, 不宜繁多。
课堂优质
10
•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 1、按旅游资源特性分类
•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 中国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 究所(1992)作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6 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消闲求知 健身,古迹与建筑,购物类),74种基本类型
• 旅游排斥物,对旅游者去某一旅游地的决策起消极作用的 因素.
• 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游憩资源、观光资源…有时混用。
课堂优质
3
• 二、旅游地
• 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 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 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 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 旅游地有时也称为旅游目的地,旅游胜地
课堂优质
16
• 3、按游客的体验性质分类
• 美国德莱弗等(1997)将旅游资源(旅游 地)分为5大类:
• 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 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
课堂优质
17
• 4、综合资源特性和游客体验作为分类标准 • 克劳森和尼奇(1966)提出的分类最具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引言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的《乡村法》。

这些法令的制定,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

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的评价。

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的。

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

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

目前被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Daniel 和Vining 1983, Itami 1986,Zube 等1984,Zube等1982)。

本文将对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有关风景评价的主要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专家学派专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的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

所以,风景评价工作都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

它把风景用四个基本元素来分析,即: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

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决定风景质量分级时的主导作用。

另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

所以,Daniel和Vining (1983)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

最早采用专家学派思想进行风景评价及其规划工作的当推Lewis 等人(如Lewis 1964),而以Litton 等人对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最典型地表现在Litton等人的研究中(如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和Tetlow 1978, Magill 和Litton 1986〕。

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如:美国林务局的风景管理系统VMS(Visual Management System)(USDA, Forest Servce 1976, Bacon 1979等),美国土地管理局的风景资源管理VRM (Visual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I, BLM 1984, 1986, Ross 1979等);美国土壤保护局的风景资源管理LRM (Landscape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A, SCS 1978, Schauman 和Adams 1979);联邦公路局的视觉污染评价VIA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3 1986) 还有加拿大林务部门的有关风景评价及管理系统(如Canada 1981) 以上各管理系统都是专家学派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各个部门的性质及管理对象有所不同,各个风景评价及管理系统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美国林务局的VMS系统和土地管理局的VRM系统主要适用于自然风景类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水面等)的风景质量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措施;美国土壤保护局的LRM系统则主要以乡村,郊区风景为对象;而公路局的VIA 系统则适合于更大范围的风景类型,主要目的是评价人的活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等)对风景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风景资源等。

尽管在具体对象和目的上有所差别,各风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结构是相近的,在不同程度上,它们都具有下述各部分结构。

以较为成熟的VMS和VRM为例,简单地介绍一下各部分结构。

数据库、调查数据风景类型分类风景质量评价敏感性评价管理及规划目标视觉污染的评价决策(一)风景类型的分类这是VMS系统的重要环节,根据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特点,基本上按照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 来划分风景类型(Charater types),在每一风景类型下面,又可根据具体区域内的多样性,划出亚型(Sub-types),而在VRM系统中,虽然并不十分强调风景类型的划分,但在风景评价中也应用自然地理区划的成果。

(二)风景质量评价VMS系统中,丰富性(多样性)是风景质量分级的重要依据,一般在每个风景类型或亚型中,根据山石地形的多样性,植被类型及水体形成的多样性,划分出三个风景质量等级:A-特异风景B-一般风景C-低劣风景VMS把多样性作为风景一评价的依据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的:任何风景都有一定程度的美景度,而多样性最好的风景具有最高的潜在美景度。

对于这一假设,Keplan, R (1985) 曾给以严厉的批驳。

而VRM则先对7个关键因素分别评分(1)地形地貌:据比例及陡峻度(1-5分)(2)植被:以丰实性为依据(1-5分)(3)水体:存在与否、形态、大小(0-5分)(4)色彩:强烈性及丰富性等(1-5分)(5)毗邻风景:毗邻风景对所评价风景的烘托作用(0-5分)(6)特异性:常见-奇特(1-5+分)然后将各单项评分值相加,划分出三个风景质量等级:A-总分大于19 B-总分12-18 C-总分小于11这些风景质量等级,都由专家在地图上标出。

(三)敏感性评价敏感性(Sensitivity)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风景点关心(注意)程度的一个概念。

人们注意力越集中的风景点,其敏感性程度就越高,即在该点的任何变化就越能影响人们审美态度的改变。

在VMS系统中,把风景区域根据敏感性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1-高度敏感区2-中等敏感区3-低敏感区敏感性等级是根据各风景点对风景欣赏者,娱乐者在穿行林中道路,或露营等活动的重要性来划分的。

在各敏感性等级区内,又以主要观赏点及娱乐中心,划分出三个距离带,即:前景带,中景带,背景带。

这些敏感性等级,距离带,也都在地图上标出。

VRM系统的敏感性评价方法也与VMS系统相同,只是在三个距离带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鲜见带(Seldom Seen zone)(四)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是以风景质量评价和敏感性评价为依据的。

把标有风景质量等级的地图同标有敏感性等级和距离带的地图重叠起来,决定每一地段或区域内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

在VMS系统中根据管理措施的差别,划分为五个等级区:保留区,部分保留区,改造区,大量改造区。

相似类,在VRM系统中,划分为四个管理目标不同的等级区。

(五)视觉污染评价视觉污染(或称视觉冲击)的评价(Visual Impact Assessment),就是评价或预测某种活动(如公路的开设,高压线路的架设等)将会给原风景的特点及质量带来多大程度的冲击(影响)。

在VMS中,常用"风景吸引能力"(Visual Absorption Capability) 这一概念来描述风景本身对外界干扰的忍受能力。

一般认为,风景的吸收能力是由许多生物物理因素决定的,如坡度,植被类型,土壤色彩及生境的自我恢复能力等。

VRM系统中的视觉污染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它首先以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等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为基本元素,分析现状风景的特点,然后,将计划的活动(工程)也分解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再对这两组基本元素进行对比度(Contrast)评价,划分出四个等级:没有对比--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不存在或看不到。

对比不明显--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能够觉察,但不引人注意。

对比中等--对比性开始引人注意,并将成为风景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比强烈--对比成为风景的主导特征,并使人无法避开对它的注意。

一般认为,对比度越烈,则对原风景的冲击也就越大,风景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据此,风景管理人员,将与其它土地利用规划及工程设计者们合作,作出决策--采用或修改原工程的设计方案。

风景的视觉冲击(视觉污染)评价,常借助于一定的模拟技术,包括计算机模拟技术(如:VIEWIT软件, Travis等1975),图画技术,照片及影视剪辑技术等等。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专家学派风景评价的方法是一系列的分类分级的过程,而这些分类分级的依据, 主要是形式美原则及有关生态学原则,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质疑。

关于该学派的优缺点,本文后半部分将着重讨论。

二、心理物理学派该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于是,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

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也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审美态度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俞孔坚1986)目前公认为较好的有两种。

其一是评分法,SBE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procedure),它由Daniel 等人创立(如:Daniel 和Boster 1976), 该方法以Torgerson(1958)的归类评判法(Law of Categorical Judgment)为依据,让被试者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每一风景(常以幻灯为媒介)进行评分(0-9),各风景之间不经过充分的比较;另一种审美态度测量法则以Thurston(1959)的比较评判法为基础,由Buhyoff等人发展起来,被称作LCJ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 (如:Buhyoff Leuschner 1978, Buhyoff 等1980),该方法主要通过让被试者比较一组风景(照片或幻灯)来得到一个美景度量表。

从数学角度上看,SBE法和LCJ法并没有根本的区别(Hull等1984)。

至于风景构成成份的测量,也有多种方法,以下在结合具体例子时,再作介绍。

风景评价景美学研究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最早出现于60年代末期,如1969年,Rutherford 和Shafer 就通过对5组被试(共160人)进行心理测量来评价森林间伐对森林风景质量的影响,并应用到森林经营中去,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心理物理学方法迅速发展,目前看来,其应用之广,并不亚于专家学派的研究方法,下面只就几个主要的方面作一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