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诗歌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1、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2、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明确:梅香雪白各显风采导入诗歌比较鉴赏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内容、情感比较方法指津:①读诗题。
②注意注解。
③抓关键词语。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⑤积累常用感情基调用语。
2、意象、意境比较方法指津:①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②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③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3、语言赏析比较方法指津:①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三、诗歌比较鉴赏课堂练习1.手法鉴赏练习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东风暗拆”一句作者想象芭蕉终于展开时的情态,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比拟、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海棠在重重新绿映衬下未开的娇羞之美,将海棠比拟成少女,与桃李形成对比,衬托出海棠的不趋时,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
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要置身诗境,就必须展开联想与想象: 天已暝,却有皓月当空,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 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竹林里传来了一 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完衣服笑逐着归 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摇动,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 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多么幽清明
净的自然美啊! 由此,我们可以深刻体会王维作品“诗中有画”
2.借助经验,取得共鸣 在审美想象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
审美经验,在想象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
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我们原本都有审美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有时是模糊的、潜 在的,偶然读到一首诗,恰好说出了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于是便有了置身诗境的快慰。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 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即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意象 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种特 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境 是诗人要表达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考的艺术境界。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方法点拨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熟悉诗歌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 如:折柳——赠送,送别,惜别怀远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3.把景、物和人联系起来,由景及情,由物 及人,由表及里,深入地分析理解诗歌内 在的思想感情、人物品格或哲理意蕴。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鉴赏实例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象: 江夜景色:朦胧、空 旷、凄清,这一切诗 渚:水雾朦胧 人是怀着“客愁新” 日:夕阳西下 的心情来赏景、写景, 野:空旷 烘托出了诗人旅途的 天:低沉(衬托出原野的阔大) 寥落孤寂之感。 江:清澈 月:离人很近(衬托出江水的清澈)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 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 • 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 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 景物。 •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 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 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2.前两句景物描写对于塑造幽竹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句写景渲染了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气氛,但是,另一 方面,幽竹却一如既往地翠绿葱笼,春残花落与幽竹翠绿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更加有力的表现了幽竹不改清阴的高尚品格。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靠近外城。 陆鸿渐,即茶圣陆羽。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穷的惆怅,具有哲理美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
第二部分:(17-36)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如:
台城(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 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 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 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 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 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 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 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比较阅读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独来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景——春江花月夜美景(意境美)
理——宇宙人生的哲理(哲理美) 情——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感美)
意境优美深邃 景、理、情水乳交融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 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 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 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 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 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 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 (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 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 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荆州 长史,招致幕府。不久,辞归家乡。开元二十八 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 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 逝世。著有《孟浩然集》。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 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 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 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 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2)、从景与情的内在联系角度
三、鉴赏诗歌 “情与景”关系的一般 答题原则:
1、用恰当的术语明确诗歌 “情与景”的关系即 表现手法。【步骤一】
2、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描绘景物构成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步骤二】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步骤三】
(1)、从景与情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
1.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 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2、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 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 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 歌作品,同学们须注意赏析的思路: • 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 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 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意境的特点)。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高考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品味
一、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
一般认为诗歌“情与景”分为三个层次: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歌鉴赏情与景的关系 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 1.物象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通俗地说就 是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物(或事物、人物)】; • 2.意象即诗歌中浸透诗人情感的物象【就是诗 歌中涉及的景(或物、人)的情感倾向】; • 3.意境则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景象 (或社会景象)和谐统一而成的艺术境界(也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诗歌的“情与景”的统一)。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诗歌总结:
• 诗人选取“春花秋月,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这些无情之物,和“往 事、故国、朱颜”这些有限的事物 ,来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 暂无常,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 和忧思难平一一传出。
“小实验”:换组意象,词的情 感表达效果一不一样?
•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 缺月残花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 冰栏冷阶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 滚滚江水向东流。
可见,诗歌的意象是 承载诗人感情的载体,读 诗好比看画,意象变了, 情感也会随之改变。
结论
(08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wù]地势周围 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 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 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 脑海中。 • 2、“缘景明情”:根据诗中意 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感受意 境,把握诗请。
这种鉴赏方法不陌生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品味《秋思》的意象
置 身 诗 境 缘 景 明 情
回顾第一单元读诗方法 • “以意逆志”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将心比心地去推测诗人在诗歌 中所寄寓的情感。
好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何更好的赏析诗歌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
例: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 飞瀑从天而降,濛濛细雨落在草木上, 草木愈见葱翠。清碧的山泉在诗人身边 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已依稀难辨。诗 人正感迷惘,拐过一道山崖,前面花明 柳暗,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试用上面方法扩写以下诗句
意象: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
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 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 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 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诗文扩写式赏析
鉴赏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景,离不开情。 有如下步骤可以借鉴: 1、看诗歌标题、注释,首先获取一个总体 印象。 2、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词语,注意修 饰语。 3、借助想象和联想,根据诗歌中的画面, 明确那是怎样一幅图景,即诗歌描绘了什么 或写了什么。 4、根据景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情境下给人 带来的感受,也就是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 相对的二组概念: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 、高远、壮阔、晦涩、深远 、空寂、幽静、宁谧、朦胧 、萧条、明快、荒凉、冷寂
二、品味情景式赏析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意境有何特点?)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联缀所构成 的一种充满 诗意的艺术境界。是整体的, 空灵的。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 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 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 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即“境生象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的意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的意境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如果能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品味诗歌意境,就可能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鉴赏古代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称之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就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换言之,置身诗境,就是将读者自己置身到诗人创设的情境之中,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努力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样。
那么,如何做到置身诗境呢?1、运用“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自身与诗人的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2、角色互换法:将自己假想成诗人,站在诗人的角度,用自己在某种情境中的内心感受反过来揣摩诗人的内心情感。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也可以说,只有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
缘景明情,是鉴赏写景诗、咏物诗的最常用、最重要的鉴赏方法。
缘,就是沿着、顺着,也含有依据、根据的意思。
缘景明情,也就是依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来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般来说,缘景明情就是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这种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抓意象--品意境--探究情景关系--分析思想情感。
而“情景关系”无疑是这一思路中重要的一环。
下面来解说古诗中的情景关系的种类: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简单地说,触景生情,就是先有外界的景物,后有思想感情,景在情先,情在景后。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赵自乾)
开阔苍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高远辽阔 一色。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 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 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 万之京》)
苍凉雄阔 自然率真 冷寂寥落
第二步: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①“山”的特点是“重”(层峦叠嶂)。 ②“水”的特点是“复”(曲曲折折)。 ③“柳”的特点是“暗”(绿阴正“浓”)。
④“花”的特点是“明”(明艳、艳丽)。
⑤“村”的特点不明显,但从“山”“水”两景点 可推知这“村”应是“山野之村”,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这“村”应该具有“朴素”、 “原始”的特点。
凉月 柳湾
山色 桃花雨 鲤鱼
月色秀朗,凉爽宜人 光泻兰溪细柳弄影 溪月辉映
月光皎洁溪面 平静水色清澈 春水漾漾 鱼涌浅滩
明澈 秀丽 生机 勃勃
以清心灵妙的笔触,写出山水之美,渔家之乐。
要关注修饰语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 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临洞庭》) 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 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 出师西征》) 6.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这游动的生命之水,流过荒凉,流过孤寂,流向远 方,映着浑圆的落日,五彩的暮云,怎不让边塞孤 寂的旅人感慨万千。 极目远眺,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不见草木,行旅 断绝。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时当傍晚,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 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 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壮阔雄奇,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画面开阔,意境雄 浑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登高》杜甫) •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 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 界。是整体的,空灵的。它突破和 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 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 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即 “境生象外”。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有28个字。 它生动的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 子的悲哀,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游子看到这种景
枯
色会有何感受?
藤
老
树
渲染悲凉气氛,
昏
触动游子思乡之情
苍凉、 雄浑、 莽苍、 辽阔、 高远、 壮阔、 晦涩、 深远、 空寂、 幽静、 宁谧、 朦胧、 萧条、 明快、 荒凉、 冷寂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意象之情感: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
江:清澈 月:离人很近(衬托出江水的清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 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之感。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 开阔,又体现了作者“心犹壮” 的乐观与旷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辨以景衬情是正衬还是反衬)
高考考点及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
知识储备
答题思路
1、列举意象,分析作用 2、描绘画面(意象连缀、忠于
原诗、语言优美)
1、描绘景物画面, 意象及作用 概括意境 描绘画面
2、分析意象及其作 意境 用
3、概括意象内涵、 景情关系 分析情感
第三步,体会诗人感情。 失望——希望——失望惆怅 诗人寻访不遇的失望惆怅之情表达得 曲折多致。
3、抓住诗中的写景佳句,品味其中的精妙。 天仙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 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 满径。 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 妙处。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怎样才能置身诗境呢?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 人取得共鸣。 村前弯弯的小河美在哪里?游泳、抓 鱼、玩沙滩游戏,充满了无限欢乐。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 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 连。”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前两联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思路】
排列意象,连缀成句,再现画面,概括意境。 !再现画面要忠于原诗,力求语言优美。
!概括意境用四字短语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颔联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 【分析】 常见的描写角度有: 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 ) 动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 虚实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
3、概括意境(四字短语) 4、分析描写角度(时空、感
官、动静、色彩、虚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指明景情关系 4、分析写景手法 描写角度 …… 6、分析诗人情感(以景衬情
分清正衬反衬)
【典例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案】这首诗主要选取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个意象, 春日江山明丽,春风吹拂,花草飘香,燕子衔融泥,鸳鸯睡暖 沙。构成了一幅明净绚丽的画面。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远近结合,画面色彩明丽。动 态的燕子显出春意繁闹,静态的鸳鸯显得悠闲自在。动静结合, 渲染出浓浓春意。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方宅十余亩,
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近景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视觉 静景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远景 听觉 动景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颔联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
高考景物鉴赏题型展示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描绘景物画面,概括意境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分析意象及其作用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3、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 (广东卷《余杭四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前两联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首联选取了细草、微风、孤舟(高高的桅杆)
三个意象,写微风习习,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 只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江边,描 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 颔联选取了明星、平野、月、大江四个意象, 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营 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缘景明情
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 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 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 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 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 情。
缘景明情的方法
• 1、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形成一 幅画面,然后,从这幅画中去感受诗人 的情思。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2、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奠定感情基调。
3、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
4、以景衬情 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反衬:乐景衬哀情 画面:排列意象,连缀成句,再现画面。 要忠于原诗,力求语言优美。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前两联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 意境: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与诗中意象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
落叶
大海 古迹
春风
流水 梅花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见流 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 悲凉”等等。
体会下面诗句表现的意境
雄浑壮丽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案】颔联多角度描写,上句写明星、原野是远 景,仰视天空,是静景;下句写月、大江是近景, 俯视大江,月随波涌是动景,远近结合,俯仰结 合,动静结合。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描写角度
(时空、感官、动静、虚实、色彩)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请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从景情关系分析诗人的 情感。
云层被风吹散,月亮钻了出来,地上 的花儿摆弄出各种各样的影子。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以 “破”“来”“弄”等词,写出月夜之景 的美丽与动感,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 情;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 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 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春 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 诗人常常用一些固定的意象去营造相对固定的意境。 • 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情境中会营造出 不同的意境。 • 归纳意境时一般用一个四字短语去概括: 雄浑壮丽、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 萧瑟凄凉、静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
经典赏析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第一步,知道省略了什么。 诗中写的是诗人问、童子答的事情, 只有童子的三句回答,却没有具体的问题。 原来诗人寓问于答,省略了提问。 第二步,补出省略的内容。 你师父在家吗?到哪里采药去了?我 能找到他吗? 放到诗中和原句连缀起来,在眼前就 展现出一幅深山问答图。
2.意象组合,描绘画面
山中秋雨过后,一片清新。暮色苍 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 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 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 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 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 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 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 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 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 肠人、天涯。 第二步,概括由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是一幅什么 图或画。 以上这些意象组成的是一幅深秋黄 昏行旅图。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透过这幅画面,可以感受诗人漂泊的凄 凉心境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2、抓住诗中跳跃的意象,用联想和想象,把 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使之形成完整的意 境,再去体会诗人感情。
【分析】景情关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中含情、触景生情 融情于景、寄情于景、寓情于景、情寓景中 缘情布景、以景结情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请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从景情关系分析诗人的 情感。
【答案】诗人融情于景,首联以凄凉孤寂的 哀景正衬哀情,颔联以雄浑壮阔之景反衬 哀情,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孤独伤感和 壮志难酬的苦闷。
4、对以景结情的尾句,要仔细揣摩、 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 “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 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 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 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 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也许, 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意”和“象”的统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 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 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 达到的艺术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列事物是什么意象? 杨柳 圆月
分析写景手法
4、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 词表达的情感。
杨柳弄晴柔》) (江西卷《江城子· 西城
概括意象内涵、分析情感
经典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7页)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指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 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 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 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