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资料 (1)
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
![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a58c62aaaea998fcc220e89.png)
绪论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
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2、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3、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大地构造地貌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①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
地质构造地貌1、水平构造地貌类型:(1)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特征:顶部平坦或微斜,地形面与原构造面一致。
科罗拉多高原、鄂尔多斯高原。
(2)方山和桌状台地,特征:方山是受坚硬岩层控制,顶部呈平缓地面的山体。
顶部也有微小起伏(残积物),方山之间谷坡处的坚硬岩层可形成峭壁,软弱岩层则形成缓坡。
总体形成顶平坡陡,形似城堡山寨的地貌体。
2、褶曲的拱起和凹陷,形成地形高低,称为原生褶曲构造地貌;褶曲岩层受外力剥蚀后,还形成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各种地形,称为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地貌学复习提纲
![地貌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a775c39eefdc8d376ee325b.png)
一、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差异的成因地壳均衡说英国学者普拉特和艾里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
形态高差是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2)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大,即高大山脉有插入地幔的深根,得到地幔的补偿较小;而平原地壳虽薄,但得到埋藏较浅密度较大的地幔的质量补偿,均衡面的深度亦小。
(3)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
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一)、稳定的大陆边缘1.分布: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
2.形态特征: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
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鹿形成深海扇。
3.构造特征: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4.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扩张造成的(二)、活动大陆边缘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41cbe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1.png)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地貌学XXX地貌学原理期末复整理绪论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①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
(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①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答:①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感化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疏松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
这类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感化。
(其结果: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②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感化以后,残留在原地的疏松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堆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甚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什么分歧?答:①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②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感化举行到晚期阶段的产品。
《地貌学》期末复习章节知识整理.docx
![《地貌学》期末复习章节知识整理.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ae0ac0c770bf78a642954b9.png)
第一章绪论内营力: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如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
外营力:来自地球外部的造貌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和重力。
如流水、风、波浪、冰川、冻融、地下水、重力、人类的作用等。
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总体平衡,时空不等;同时出现,彼此消长;内力暴烈而不常显示;外力缓和而一如既往。
四大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两类动力:内营力、外营力动力的三个层次:物理化学、生物、人类五种主要的外动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潮汐近岸流考点一@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以对湿润气候区的研究为基础假设:・原始地貌是单一的平原;•该平原因地壳迅速抬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地壳长期稳定。
(原因:只有地壳上升,才能使河谷纵剖面高于平衡剖面,造成下蚀条件;地壳上升后稳定,即以后的地貌是由外力过程形成的,使问题便于分析);・外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湿润气候环境)流域地貌的演化要先后经历4个阶段:幼年期(Youth): V形谷;地貌演化速度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强,纵比降加大,出现许多跌水,瀑布,没有冲积平原,分水岭宽广且平坦,没有被分割;河谷不断加深;一一平坦的地面逐渐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壮年期(Maturity):早期:V形谷;开始岀现冲积平原;分水岭形态尖锐;河床上出现砂和砾石堆积;流域地形起伏达到最大;河谷停止加深;一一崇山峻岭,高山深谷;后期:河谷变得宽浅;连续狭窄的冲积平原;分水岭被逐渐侵蚀,变得浑圆;地形起伏趋于减少;沉积物发育,冲积平原逐渐展宽;河流变得弯曲;一一低山丘陵老年期(Old Age):准平原形成;少数抗蚀能力强的岩石形成侵蚀残丘;河谷展宽,河流蜿蜒崎岖,冲积平原宽广,多发育牛辘湖相沉积一一波状起伏回春期(Rejuvenation):在河流的老年期,如果地壳再次抬升,导致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将形成新的侵蚀阶段,即回春期,这时候,河谷表现出一些幼年期的特征,但老年期的形态依然明显(返老还童)这种回春现象可以发生在侵蚀旋回的任何阶段,而不必等到完成一个完整的侵蚀旋回之后才发生导致河流发生加速下切的因素有:1构造抬升2侵蚀基准面降低3流量增加侵蚀旋回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冰期-间冰期海平面的升降作用可以使许多地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回春作用。
地貌学的复习提纲汇总
![地貌学的复习提纲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20c43acd0d233d4b14e69b9.png)
地貌学复习提纲1.什么是崩塌?影响崩塌的因素?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I. 地形条件:崩塌一般仅能发生在陡峭较高的坡地上,所以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影响崩塌的发生。
坡度: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度要大于碎屑的休止角,一般大于33度。
坡高:松散物质 <25米形成小型崩塌25-45米中型崩塌>45米大型崩塌坚硬岩石坡 >50米大型崩塌II. 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III. 气候条件:在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以致产生崩塌。
崩塌通常发生在降雨季节。
IV.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挖坡脚等等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
2.什么是滑坡?影响滑坡的因素有哪些?滑坡的类型划分和发展阶段?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块地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地下水(ground water):地下水的作用使土体失去稳定,产生滑坡。
1.土(岩)体颗粒间的孔隙水将降低细颗粒间的吸附力。
2.地下水能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如黄土中的碳酸钙,使土体失去粘结力。
3.饱含水分的土(岩)体,增加土体单位体积的重量,因而加大平行滑动面的重力分力。
4.地下水运动时,产生动压力,能使土体发生滑动。
5.地下水沿滑动面运动使摩擦系数减小,阻力降低。
⏹地表水(surface water):1.河水侵蚀或海浪、湖浪的冲击,在河岸、海岸和湖岸(库岸)的坡脚水面附近进行淘蚀,使岸坡物体失去支持而产生滑坡。
2.降雨或融雪时,都将有一部分水分渗透到土壤中,将其浸润而使之滑动。
⏹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滑坡常沿断层面、节理面、岩层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松散沉积层中滑坡沿松散沉积物和基岩之间滑动。
⏹地震(earthquake):地震触发。
⏹人为因素(artificial factor):人工挖土,破坏斜坡稳定性。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a710fe61b84ae45c3b358c10.png)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顺地貌:原有的褶曲构造未经破坏或微破坏时,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
3、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载有流水的部分。
4、河漫滩:河漫滩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地,但洪水期可淹没,故又称洪水河床大型河漫滩也称河岸冲击平原。
5、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闻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6、荒漠: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砂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7、磨蚀作用:是冰川中所携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8、断层海岸:断层构造线与海岸线平行,断层直接通过海岸带,海岸线挺直,海崖俊俏,水下岸坡极陡。
9、台地:是高出当地平原的高地。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称为低台地,大于100米的称为高台地。
10、崩塌:是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
它广泛出现于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
11、荒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2、荒漠化的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3、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在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14、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5、世界海洋中最大的地貌单元式大洋盆地。
16、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营力因素、构造因素、岩石因素、时间因素。
17、外力地貌可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18、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
按其规模大到小可分为三级: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19、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两种。
20、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两类,第一类是冲击平原,第二类是侵蚀平原。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616bff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8.png)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色、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散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色: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由: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 -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详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域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固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概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种类?1、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倒塌及其种类1:什么叫倒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坡方向挪动的地貌过程。
2:倒塌的种类?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倒塌、堆积物倒塌、表层风化物倒塌等。
二:倒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往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 时,可发生大型倒塌。
2:地质条件:脆弱面与坡面的偏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发生倒塌的可能性是不同样的。
3:天气条件:温差较大,降水许多的地域易发生倒塌。
4:地震、激烈的融冰化雪5:人工开挖边坡*休止角 :岩屑的摩擦力与下滑力相等时的斜坡坡角 .脆弱面:岩石中力学性质较差的面,如断层面、节理面、地层层面等。
【超全】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超全】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2370a2cc7931b764ce1508.png)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二部分:重点整合复习)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地貌:指地球表面由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海拔:指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我国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即我国海拔的起算面。
4.高差:两个地点海拔之差,高差是表示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5.起伏高度:指山脊(顶)与其顺坡向到最近的大河(流域面积大于500km2或到最近、较宽的(宽度大于5km)平原或谷地的交接点的高差。
6.平原: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7.台地: 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8.丘陵: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于200m。
9山地: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10.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11.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二、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类型的方法①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②台地(Platform)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台坡高差小于100m的一般划为低台地;大于100—200m的划为高台地。
③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77f69000ad02de80d5d84009.png)
1.影响风化壳发育的条件(1).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K,具有不同的水热条件,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均不一样,使得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①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②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売③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④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⑤热带、亚热带湿热H候:碑红壤风化克(2).地貌条件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
在地刖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ill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识的地区,才冇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ill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吋间母沿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
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2.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以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为例)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185()—1934)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PI”理论等,认为: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开的葙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吋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勾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
每一轮W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耍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1)幼年期只有很稀疏的短小河流,河谷不深、谷底狭窄。
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高地。
随河流深切、水系加密,地而被强烈切割。
此时河流比降敁大,常发育陡坎和瀑布。
横剖浙成V 形谷,谷底狭窄,无河漫滩,谷坡陡峻,原先河谷间幵阔尚地被分割成起伏很人的山岭。
(二)壮年期河流转为侧向侵蚀,形成宽阔河谷,谷底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
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
原始高地全部被蚀去,地形起伏越趋和缓,并广泛发育风化壳。
(三)老年期河谷更加拓宽,河漫滩和自由曲流发育分水岭更加和缓,敁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准平原上仅冇一些抗蚀性强的坚硬岩石组成孤立的丘地,称蚀余山。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d1f1b1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6.png)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c3226060b4e767f5acfce8a.png)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和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2)地貌的成因(3)地貌的演变过程(4)地貌的内部结构(5)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任务:(1)弄清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2)了解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3)确定地貌演化的产物及其在地球系统演化中的意义(4)为环境、资源、灾害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经过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世界上矿物有3000多种,常见的有50多种,而和土壤形成有关的造岩矿物有30多种。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不同规模和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大陆和海洋——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山地和平原——地壳运动◆河谷、沙丘等微地貌——外力作用,其成因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
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泥石流的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地貌学复习资料(1).
![地貌学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030529cc195f312b3169a531.png)
第一章绪论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ge代表地球,morphe代表形态,Logos 代表学科。
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陆壳地貌类型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0-600米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山地: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由山顶、山麓、山坡组成,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分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丘陵:相对高程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地。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周围山地高差大雨500米。
台地: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
山的形态分类名称绝对高程(m)极高山>5000高山3500-5000中山1000-3500低山500-1000几个概念:1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地壳物质的运动,并产生了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地壳活动。
2 内营力endogenic force: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营力作用导致的。
3 外营力exogenic force: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力。
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使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有时又叫重力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1 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2 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36774c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42.png)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绪论1、地貌学(P1):是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2、地貌(P1):由于内营⼒和外营⼒的长期相互租⽤,在地壳表⾯形成的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3、地形(P1):地球表⾯⾼低起伏的形态4、地貌形态构成(P3):⼏何形态要素:地貌⾯:平⾯、斜坡地貌线:两个地貌⾯相交形成的线地貌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相交形成的地貌的基本形态和组合形态:由⼀个或⼏个地貌⼏何形态要素组成的⽐较规则的⼏何体。
⼀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个单⼀的地貌过程形成的5、戴维斯“地理循环”理论(P3)(1)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营⼒(2)地貌的发育阶段:幼年期、壮年期、⽼年期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P5):主要由岩⽯圈构造运动⽽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地貌。
2、构造地貌等级(P5):全球构造地貌——基础⼤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叠加3、世界上三⼤活动构造地貌带:(P9)环太平洋⼤陆边缘带: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沿岸⼭脉,接亚洲东部边缘的许多群岛,北部从阿留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利多尼亚岛,直到新西兰。
这⾥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和绝⼤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脉带: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斯⼭脉在内,往东经⼟⽿其、伊朗⾼原、兴都库什⼭、帕⽶尔⾼原、喜马拉雅⼭脉,再延伸接马来半岛直⾄印度尼西亚。
这⾥地震频繁,某些段落有⽕⼭活动。
洋脊裂⾕带:世界各⼤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带是地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脉。
海底⽕⼭和岩浆喷发溢流普遍,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
4、⼤洋中脊(P14):⼤洋中脊是⼀条纵贯世界各⼤洋的洋底⼭系,全长约80000km其顶部是⼀条顺⼤洋中脊⾛向延伸的狭长槽⾕,宽仅⼏⼗千⽶,相对深度可达2000m5、海岭(P14):海岭是⼤洋盆地内部⼤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洋中脊。
地貌学复习提纲[1]
![地貌学复习提纲[1]](https://img.taocdn.com/s3/m/1245b8e8b8f67c1cfad6b8aa.png)
08地貌学复习提纲1.地貌学的学科性质是怎样的?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学科性质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地貌成因要素包括哪些?地貌成因要素:地表物质、地貌营力、地貌发育时间F =f(PM)dt F :form;P :process;M :matter;t :time;P:内(营)力(放射能、重力能);外(营)力(太阳能、重力);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动态平衡;M:岩性、地质构造t:地貌发育时间;3.地貌营力(地貌形成的动力)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关系?以及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气候与地貌的关系。
地貌的分布规律(分带性)气候地貌的垂直分带性(高度分带)以高度来划分,随高度降低,依次分布:–冰雪气候地貌带----高山气候(雪线以上)冰缘气候地貌带----亚高山带温湿气候地貌区或湿热气候地貌区(流水作用为主)上述划分,依山地所在纬度而异。
低纬较高纬分带明显。
气候与地貌气候影响外力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响其塑造的地貌,地貌也可以影响气候。
5.什么是气候地貌与构造地貌?6.什么是坡地地貌?什么是坡地块体运动?坡地地貌是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水分参与的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或有水活动等参与下,发生位移,称为坡地块体运动。
7.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8.坡地根据坡形和组成物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根据坡形,分为: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凹凸坡(复合坡)。
物质组成:基岩坡,碎屑坡,土坡9.根据发生崩塌的地貌部位和崩塌形式崩塌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及其概念?按地貌部位和崩塌方式:山崩:山坡上规模巨大的崩塌。
塌岸:发生在河岸、湖岸、海岸的崩塌。
散落:岩屑沿斜坡向下做滚动或跳跃式的连续运动10.什么是崩塌?影响崩塌的因素?崩塌可以形成哪些地貌类型?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地貌期末复习1
![地貌期末复习1](https://img.taocdn.com/s3/m/edd7b20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f.png)
地貌期末复习11.地貌学的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3.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重要的两大分支。
5.风化作用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分类: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6.物理风化作用产物就是在原地破碎的碎屑物。
其特征主要有:(1)破碎后的颗粒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2)多分布在水分岭上或斜坡上;(3)碎屑物的成分与下覆基岩成分一致。
6.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大气和水所引起的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作用对岩石的分解破坏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转变为地表稳定的新矿物。
这是与物理风化作用的区别。
7.化学作用的产物及特点:由化学风化作用残留在原地的产物叫化学残积物。
这些物质往往呈松散状,其成分主要是铁、铝、硅的化合物。
当残留物中铁质少,铝质多时,就形成红色粘土,称为红土。
8.干旱荒漠地带风化特征: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因为日照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昼夜温差大,盐类易于结晶,故以热力和盐风化为主的物理风化旺盛,化学风化较弱,盐类不易淋溶。
9.残积物:岩石经风化后,部分物质和元素被迁移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称。
风化壳:由残积物组成的风化岩石的表层。
风化壳上部具有一定肥力和发生结构的疏松土层称为土壤。
10.残积物的特征残积物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它有如下特征:a.岩性特征:岩性决定于下伏基岩。
b.粒度特征:物质大小混杂,分选性极差c.结构特征:分层残积物的类型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四种类型:a.碎屑残积层b.富钙残积层c.富硅铝残积层d.富铝残积层11.崩塌及其特征陡峭山坡上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现象,称为崩塌。
地貌学总复习
![地貌学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53be7d2a8956bec0875e356.png)
《地貌学原理》总复习一、PPT上最后一页思考题:第一章:绪论(第1~5页)名词解释:地貌学: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过程受两种力的驱动:地球内营力—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地表外营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人类活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论述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寒冷气候地貌带:发育冰川地貌,在无冰雪覆盖地区则是冻土区,发育冻土地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温湿气候地貌带:发育流水地貌(中纬度地区)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荒漠地貌(副热带高压地区和欧亚大陆内部)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黄土地貌(干旱气候地貌带与温湿气候地貌带之间)湿热气候地貌带:发育厚层红色风化壳和流水地貌,但流水的侵蚀作用不如温湿及干旱气候地貌区那样强烈(低纬度地区)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第6-15页名词解释: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论述崩塌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崩塌形成的地形和地质条件1.坡度对崩塌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有可能发生崩塌。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20e4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5.png)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ge代表地球,morphe代表形态,Logos 代表学科。
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陆壳地貌类型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0-600米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山地: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由山顶、山麓、山坡组成,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分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丘陵:相对高程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地。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周围山地高差大雨500米。
台地: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
山的形态分类名称绝对高程(m)极高山>5000高山3500-5000中山1000-3500低山500-1000几个概念:1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地壳物质的运动,并产生了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地壳活动。
2 内营力endogenic force: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营力作用导致的。
3 外营力exogenic force: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力。
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使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有时又叫重力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1 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2 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分为:1 崩积物崩塌这类崩塌是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砂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蚀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2 表层风化物崩塌这是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厚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松散,形成崩塌3 基岩崩塌在基岩山坡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分为1 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常形成散落型崩塌2 滑动型崩塌这类崩塌沿一滑动面发生,有时崩塌体保持了整体形态3 流动型崩塌降雨时,斜坡上的松散岩屑、砂和粘土,受水浸泡后产生流动崩塌。
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影响滑坡的因素1 地下水2 地表水3 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 地震5 人为因素醉汉树:滑坡体上的树木,因滑坡体滑动而歪斜,这种歪斜的树木称为醉汉树。
马刀树:如果滑坡形成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歪斜的树干又会慢慢长成弯曲形,叫做马刀树滑坡的发展阶段1 蠕动变形阶段:斜坡上岩(土)体的平衡状况受到破坏后,产生塑性变形,有些部位因滑坡阻力小于滑坡动力而产生微小滑动。
随着变形的发展,斜坡上开始出现拉张裂隙。
裂隙形成后,地表水下渗加强,变形进一步发展,滑坡两侧相继出现剪切裂隙,滑动面逐渐形成2 滑动阶段:滑动面已形成,滑动体向下滑动,滑坡前缘形成滑坡鼓丘,一些滑坡裂隙也相继出现,裂隙错距不断加大,在滑动面的下方出口处,常有浑浊的地下水流出3 停息阶段:滑坡体滑动后,不断受阻,能量消耗,滑坡体趋于稳定。
滑坡停息以后,滑坡体在自重作用下,一些曾滑动的松散土石块逐渐压实,地表裂隙逐渐闭合,滑坡壁因崩塌而变缓,甚至生长植物。
滑动时一些东倒西歪的树木又恢复正常生长,形成许多弯曲的马刀树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称为土屑蠕动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通称。
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河流作用是塑造地貌最普遍最活跃的外营力之一。
从整个流域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发育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河谷宽浅,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段形成三角洲和三角湾横向环流(helical flow pattern):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波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漩涡流。
沙波sand wave:河流河床底部泥沙以集合体方式向下游移动的形式,也叫沙浪河流水流有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
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统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1冲蚀作用(cavitation, hydraulicking(水力冲蚀)2磨蚀作用(abrasion or corrasion)3溶蚀作用(corrosion)河流侵蚀按方向可分为下切侵蚀(vertical erosion)和侧方侵蚀(lateral erosion)两种。
1下切侵蚀是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效果是加深河床。
下切侵蚀可以沿较长的河段同时进行,也可以从源头开始,或从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通过瀑布的后退来实现,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2侧方侵蚀也称旁蚀,是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现象。
这种侵蚀的结果是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
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1推移:推移是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河床底面滚动或滑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受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2跃移:跃移是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3 悬移:悬移是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
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同时进行、错综交织在一起的,但河流不同段落有差别,一般而言: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曲流河段内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床(bed) :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河流侵蚀基准面(erosion base level):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erosion base level)地方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就各个河段而言,一些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等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终极侵蚀基准面:控制一条河流下切最深的一点高度,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在河流的下游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扩展,即向(溯)源侵蚀,河床纵向坡度变大;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搬运泥沙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河床纵向坡度变小河床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影响侵蚀和堆积作用,在河床中形成各种地貌,如河床中的浅滩与深槽、沙波,山地基岩河床中的壶穴和岩槛等1浅滩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有的分布在岸边,称边滩;有的分布在河心,称心滩。
浅滩与浅滩之间较深的河段,称深槽2壶穴(potholes)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3岩槛: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亘于河床底部河床平面形态有:1平直的(straight)2弯曲的(meandering) 弯曲的河床称曲流(meaders)3分汊的(braided) 分汊的河床称辫流(braided river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floodplain)河漫滩的形成阶段:1边滩阶段: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凸岸地段也因流速较缓而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边滩):。
2雏形河漫滩Ⅰ: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主要沉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3雏形河漫滩Ⅱ:随着河谷进一步展宽和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泥石流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暴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扇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2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3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洪积扇: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平面呈扇形的堆积体,称洪积扇河口区: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段,是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高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阶地第四章岩溶地貌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岩溶地貌:原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地表岩溶形态1 溶沟: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2石芽: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从山坡上部到下部,由全裸露石芽过渡为半裸露石芽,再到埋藏石芽。
3 石林(stone forest; pinnacle karst):一种非常高大的石芽,它是在热带多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云南路南石林,高达20~30m,密布如林4 落水洞: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
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形成的5 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
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池6溶蚀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7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
8干谷(dry valleys):岩溶区的干涸河谷9盲谷(blind valleys) :在岩溶区,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挡,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河谷,称为盲谷10 伏流(underground stream):转入地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11峰丛: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为相连的基座组成12 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13 孤峰: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关于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所以峰丛洼地之间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有尚未溶蚀的基座相连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水平循环带,这时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形成峰林地下岩溶形态1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2 石笋(stalagmites) :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水中的CaCO3逐渐沉积,形成形似竹笋的堆积形态,称石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