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课题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课型新课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到“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 这两部分内容。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是新增加的一部分内容,是伴随化学新课程应运而生的。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

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掌握分类方法及其意义3.初步形成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中的分类实例,体验分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2.通过对化学物质的分类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方面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分类的标准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策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资料】垃圾分类观看让学生树立分【投影】图书馆中的书籍、超市里各因为书、商品都按类别类意识,确定分种商品、网页信息。

摆放好了类的方法【提问】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就找到自交流讨论(图书馆、商引导学生明确己所需要的图书或者是迅速挑出所需场、药房、查字典、户分类方法在生要的商品、信息呢?籍管理)产生活中的重【提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学生思考、回答要作用。

用到了分类的方法?学生:够提高人们工【总结】在我们接触的事物中,应用作、学习的效率,使人分类方法的例子很多,分类不是目的,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只是一种手段。

2.4《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4《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4节物质的分类【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4节物质的分类【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物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流程图对各类物质进行分类;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的活动体验,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间的共性,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方法;通过流程图的学习,掌握建立合理的流程图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对流程图的设计和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物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会根据物质的组成流程图对各类物质进行分类;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这些书籍是怎样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你是怎样快速找到你想要的商品的呢?(二)新课教学自然界中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物质分类的方法【思考】请根据生活经验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分类时需要仔细观察和研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活动一】观察图中所示的物质,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按颜色分类、按状态分类请你另外设计两种分类方法,并说明分类依据?【学生活动】按溶解度分类、按气味分类【总结】分类时需要了解这些物质的基本性质。

如:状态、颜色、气味、是否溶于水等【活动二】如图所示,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物质。

能否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设计方案】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如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性、可燃性等,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方案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

【方案二】设计成树状图的形式。

【方案三】运用你自己的经验设计成你觉得美观的形式【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一、二、三进行实验,根据不同物质性质不同,实验现象不同加以区别。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物质的分类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物质的分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分类教案 1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新 盐 + 新 金 属
+ O2
金属
+ O2
H2 O
非金属
盐 + 氢 气
H2 O
碱性氧化物 +
酸性氧化物 +
盐+水
新碱+新盐


新酸+新盐

两种新盐

小 结:常 用 的 简 单 分 类 方 法
单一分 类法
分类角度多样
交叉分 类法
特点:物 质类别间 有相交叉 的部分
特点:同 层次中各 类别间相 互独立
Cu2(OH)2CO3
酸性氧化物 CO 、Mn O 2 2 7 按成盐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MgO、CuO
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Al2O3
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吗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
按不成盐氧化物 CO、NO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NaOH Ca(OH)2

Na2SO4 CaCO3
氧化物
CO2 CaO

对同个事物 思考: 进行多角度 分类时,就 你能总结出什么情况下应该运用交叉 要用到交叉 分类法,什么时候运用树状分类法吗? 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类时,就要用到树状 分类法
实践活动 见教材P25,重点考虑第3点
3.请分别以钙和碳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下列转化关系。
分类法:把事物 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 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
思考与交流2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
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
到目的。
1、单一分类法:标准唯一,分类有局限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分类的多样性,掌握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部分内容虽然简单,但其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据这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如果仅仅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会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乏而无味,因此,本部分内容教学采取“授之以渔”的方法,充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提问—讨论—思考—引导—归纳”的方式,开展师生间的互动合作,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建立分类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分类对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将其运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2)体验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喜悦,增强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

(3)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的紧密性,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并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多样性并掌握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常见两种分类法灵活运用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借助多媒体教学,以图片列举身边实例,提出相关问题。

1、图书馆内成千上万的图书罗列有什么规则?2、如何快速的从超市货架上找到要购买的物品?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归纳总结(板书):物质的分类定义:即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活动:引导:(1)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分类无处不在。

(2)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分类的应用。

提问:请大家思考物质的分类的标准时唯一的吗?方法有哪些?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

1.1.1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1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时1 物质的分类课标解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3.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1.能依据物质类别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2.能从物质的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能举例说明胶体的重要特征。

学习任务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在初中我们就接触过金刚石、石墨和C60,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它们是同种物质吗?它们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答案不是同一种物质,它们属于单质。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我们已接触过许多物质,如:①空气、②二氧化碳、③铁、④食盐水、⑤臭氧(O3)、⑥石灰水、⑦纯碱、⑧硫酸、⑨氧化铁、⑩苛性钠等。

按照这些物质的类别用序号填表:混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①④⑥③⑤②⑨⑧⑩⑦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与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含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形成方式由①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②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不同的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化合物实例金刚石、③石墨和④C60;O2和⑤O3等H2O、HCl、NaCl、CaCl2等(2)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法(3)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Ⅰ.碳酸钠的交叉分类分类标准所属类别组成的阳离子⑥钠盐组成的阴离子⑦碳酸盐溶解性⑧可溶性盐Ⅱ.在不同的物质和其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2.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定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实例CO2、SO3等CaO、Fe2O3等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金属氧化物,属类大多数金属氧化物(Al2O3、Na2O2例外) 如Mn2O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属于纯净物( ✕)2.Ca(OH)2既属于碱又属于化合物、纯净物( √)3.胆矾(CuSO4·5H2O)是混合物( ✕)4.硝酸钾既属于钾盐,又属于硝酸盐( √)5.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在某食品的包装盒内,小高同学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包装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别人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自己,而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基于此理论的基础上,本节课试图通过“体验式活动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化学概念,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认识概念建立的必要性,认识物质类别之间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简单分类法”,内容少且简单,可它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前是联系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等许多具体物质,还有4个基本反应类型,后是可以发展同类物质性质的预测以及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视角的反应类型。

前后内容都是学生重点要掌握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具体的化学物质并能够根据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目的多少区分出纯净物和混合物,根据元素种类数目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还知道了氧化物的概念,酸和碱的组成特点以及几种常见的盐。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于基本的物质树状分类关系也有了一些了解。

虽然如此,可是学生所知的物质数量有限,认识不足,具有局限性;学生只知道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对物质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物质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够清晰。

另外,对物质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少感性的认识,对物质分类的意义认识不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活动中体会找到物质分类的方法;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激发学习的热情;体验分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头脑中,能够应用到后面的学习中,并且培养分类总结的好习惯。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依据】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便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迸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使用分类法实行学习,虽然教科书列举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但必须给学生强调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单一分类法”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复习初中所学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实行分类。

2.体验实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方法与途径: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分类事例入手,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反应实行分类整理归纳,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与评价: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案(第1课时)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案(第1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第1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分类的方法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类法:定义:分类法是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

关键: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

小结: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对于Na2SO4、Na2CO3、K2SO4、K2CO3这几种盐如何分类?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其中一种是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练习: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Na2SO4硫酸盐Na2CO3碳酸盐K2SO4钠盐K2CO3 钾盐小结:交叉分类法——对事物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练习1: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通常称为写出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方程式:练习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通常称为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跟踪练习:1.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A.NaOHB.Na2SO4C. Na2CO3D.K 2CO3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3.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二、化学反应分类1、金属+酸→盐+氢气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______________反应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4、酸+碱——盐+水5、酸+盐——新酸+新盐 ______________反应6、碱+盐——新碱+新盐7、盐+盐——新盐+新盐’8、碱+酸性氧化物——盐+水9、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10、碳酸钙高温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跟踪练习: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CuO+H2 Cu+H2OB.C+2CuO2Cu+CO2C.Fe2O3+3CO Fe+CO2D.Fe+CuSO4=FeSO4+Cu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A.2CO+O22CO2B.CaO+H2O=Ca(OH)2C.C+H2O CO+H2D.CO2+Ca(OH)2=CaCO3↓+H2O三、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即熔化为液态)状态下能导电(即电离)的化合物。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多样性;(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发现变化规律;(2)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过程,掌握分类的方法。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2)感受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2.教学难点交叉分类法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任务:认识生活中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情景创设】同学们,假设我们打扫房间时,把所有衣服都堆在床上很乱,同学们说说看,我们是应该直接把它们放进柜子呢,还是整理一下放起来?【提问】有的同学说应该整理一下分类存放,为什么呢?【提问】对,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要好好分类,那该怎么分类呢?【提问】好,同学们很聪明,大家都应该知道怎么处理这堆衣服了吧。

【提问】刚刚同学们除了这么多注意,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们按自己的方法整理衣服最终结果不同,这是为什么?【总结】是的,分类是要有依据的,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我回答:有回答直接放起来的,有回答整理一下,分类存放的。

回答:将衣服分类方便下次再找时容易找到。

回答:可以根据衣服的材料,衣服与皮肤的贴近程度,衣服的颜色等等对衣服进行整理。

回答:分类的根据不同。

从衣服分类整理开始,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分类实例中,让学生树立分类的意识,确定分类的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参与指数高,并且很有成就感,热情高涨。

引导学生构建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任务认识分类的重要性、确定分类的定义们也可以把分类的依据称为分类的标准。

【提问】分类是要有标准的,那这个标准又如何确定呢?【提问】是的,根据这个,大家能不能给分类下一个定义呢/【总结】很好,回答很准确。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是肤浅的、模糊的。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的基础相结合,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逐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

教材在编排思路上,也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突出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N 2、O 2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不是化合物,胆矾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 项错误;故选C 。

活 动活活动二、认识树状分类法和交【过渡】物质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化学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有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问题1】阅读教材P7页内容,结合图13思考什么是树状分类法?尝试对HCl 、CO 2、CaO 、NaOH 、Na 2SO 4、CaCO 3、Ca(OH)2、H 2SO 4进行树状分类法分类。

【学生1】①定义:树状分类法是指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学生2】②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按照层次一层一层分,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叉,各物间有子概念和母概念的包含关系,即“并列”和“包含”关系。

物质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课标分析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同学们能够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主要评价标准有三点:1.初步认识物质的可惜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3.感受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针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节,物质的分类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再通览整套教材,除了这样的衔接功能之外,分类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这种作用尤为明显。

因此,“物质的分类”是一个重要内容的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小结所学内容时用分类的方法化繁乱的零碎知识为清晰的纲目条文。

2.教材内容: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1)教材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2)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3)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

(4)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找出酸、碱、盐、氧化物等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教法分析1.教材第一次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建议在“思考与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21《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必修1)

21《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题: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2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3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能力目标】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道德情感目标】增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思考与交流]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思考与交流]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响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对于纯洁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Na2CO3钠盐Na2SO4钾盐K 2SO4硫酸盐K 2CO3碳酸盐[归纳与整理]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缺乏。

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归纳与整理] (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1、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1.1.1 物质的分类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1.1.1 物质的分类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几种常见的酸、碱、盐、氧化物、金属、非金属的组成、性质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它们在组成、性质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几种方法。

2.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

3.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分类及简单分类法难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分类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图书馆分类陈列的图书;超市购物;【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在什么地方用到分类的方法呢?【学生活动】讨论【教师】其实在图书馆中,工作人员摆放图书之前,已经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

这样的工作方法能够为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化学的世界里,以有机物为例:1880年约12000种;1910年约150000种;1940年约500000种;1961年约1750000种;1990年超过10,000,000种。

面对如此庞大的化学物质种类,以及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几乎是无法代替的。

【归纳整理】分类法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分类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它不仅仅可以使所学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系统化,而且还可以分门别类的研究这些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

新课讲授一、物质的分类【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尝试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画出图示,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展示】空气、乙醇、铜、铁、碘酒、氧气、水、小苏打、盐酸溶液。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第一种分类结果混合物:空气、碘酒、盐酸溶液纯净物:乙醇、铜、铁、氧气、水、小苏打第二种分类结果固体:铜、铁、小苏打液体:乙醇、碘酒、水、盐酸溶液气体:空气、氧气【教师讲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2.1.1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2.1.1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2.1.1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学习目标】1.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熟悉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3.了解分类的意义及应用。

【新知导学】一、物质的分类方法1.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

例如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②HCl ③CaCl2④CuO⑤H2O⑥Fe2O3(1)依据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固体:________、液体:________、气体:________。

(2)依据物质的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氯化物:________、氧化物:________。

(3)依据物质的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酸:______、盐:______、氧化物:________。

2.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3.有下列十种物质:①草木灰②纯碱③金刚石④苛性钠⑤生石灰⑥硫酸⑦碘酒⑧食盐⑨金属钠⑩O2和O3的混合气体。

回答下列问题:(1)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_;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_。

(2)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

(4)属于酸的是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

总结归纳物质的分类方法(1)单一分类法:选定____________,对物质进行分类。

对于同一组物质,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________。

(2)交叉分类法:用____________的单一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树状分类法:采用树状形式对____________进行再分类。

人教版第二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第二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3.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2.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学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使学生了解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四、巩固练习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CuO+H2△+H2O B.C+2CuO△2Cu+CO2C.Fe2O3+3CO2高温Fe+CO2D.Fe+CuSO4=FeSO4+Cu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A.2CO+O2点燃2CO2B.CaO+H2O=Ca(OH)2C.C+H2O高温CO+H2D.CO2+Ca(OH)2=CaCO3↓+H2O 3.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A.①B.①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4.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A.氧化物B.碱C.酸D.盐5.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的是()A.NaOH B.Na2SO4C.Na2CO3D.K2CO36.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7.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④Ca(OH)2⑤Fe3O4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8.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1)化合反应;(2)分解反应;(3)置换反应;(4)复分解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分类的多样性,掌握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本部分内容虽然简单,但其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据这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如果仅仅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会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乏而无味,因此,本部分内容教学采取“授之以渔”的方法,充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提问—讨论—思考—引导—归纳”的方式,开展师生间的互动合作,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建立分类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分类对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将其运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2)体验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喜悦,增强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

(3)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的紧密性,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并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多样性并掌握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常见两种分类法灵活运用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借助多媒体教学,以图片列举身边实例,提出相关问题。

1、图书馆内成千上万的图书罗列有什么规则?
2、如何快速的从超市货架上找到要购买的物品?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
归纳总结(板书):物质的分类定义:即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活动:引导:(1)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分类无处不在。

(2)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分类的应用。

提问:请大家思考物质的分类的标准时唯一的吗?方法有哪些?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

(3)理论分析举一反三
教师活动:根据课堂讨论,引入教学:
板块二中分组讨论的结果得出:物质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

教师活动:举一反三,加深学生理解
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标准一: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2)标准二:标准:反应过程中是否得失氧
学生活动:理解、回顾
归纳总结(板书):分类的标准具有多样性。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并提问,分类的两种常见方法:交叉分类法及树状分类法(1)连线:贝克汉姆中国运动员
刘翔外国运动员
姚明球类运动员
田亮非球类运动员
(2)交叉分类法应用于化学学习
硫酸一元酸
硝酸二元酸
盐酸含氧酸
亚硝酸非含氧酸
学生活动:相互交流,回答问题,理解交叉分类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树状分类法
教师活动:提问:两种常见分类法的区别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在课堂卡片上。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板书):交叉分类法特点:分类角度多样,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的部分。

树状分类法特点:分类标准唯一,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互独立。

(4) 课堂反馈 科学评价
四、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的定义:
2、分类的标准:多样性
二、常见的分类方法
三、两种分类法区别与特点
1、交叉分类法:分类角度多样,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的部分。

2、树状分类法:分类标准唯一,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互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