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切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前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带着新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问题,我们于近日对12

个乡镇36个村的260户农民进行了详细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现就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对策报告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

莒县是农业大县,1260个行政村, 100万农业人口,108万亩耕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业连年丰收。全县粮食产量自1982年突破40万吨大关后,相继上了50万吨、55万吨两个台阶,2005年稳定在47万吨,2006年全县粮食产量达48.8万吨,比1978年增长87%。全县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各乡镇因地制宜逐步建成了果品、桑蚕、瓜菜、烤烟、畜牧等主导产业基地。粮食、花生、果品、桑蚕、生猪、肉食兔等先后被列入全国、省级商品生产基地县。

历经多年的优化调整,当前,我县农业已初步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了农、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运销共同发展的大农业新格局,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多元化

一是“小农经济”格局已打破,“大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是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06年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9.6万人次,收入达10.2亿元,已占农民纯收入的22%;

三是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农民不出远门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且工作稳定,工资有保障。据统计,2006年全县民营企业共用农民工5.8万个,发放工资3.9亿元。

2.农民收入不稳定

一是农民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农业是弱质产业,易受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风调雨顺,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反之,减收;

二是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农民收入。2004年国家提高粮食价格,当年全县农民仅粮食一项就增收2亿多元;

三是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和变动性。如失地补贴收入、农产品价格因素变动直接影响对农民收入。

3.农民收入不平衡

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平原乡镇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东部和

北部山区的农民收入,交通方便、产业结构调整好的乡镇、村普遍高于交通相对闭塞、没有主导产业的乡镇、村;城郊农民收入普遍高于非城郊农民收入。2006年城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94元,而桑园乡只有4230元,相差1364元;

二是其他因素影响。据调查:村民中,有的家庭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人均突破2万元以上,但有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个别农户仅达到温饱程度。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是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2004年全县人均减轻税负96元,加上小麦直补,人均相应增收100余元。今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人均减轻税负达40余元,加上小麦直补和良种、农机、农资等补贴,人均相应增收近80元。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去年小店镇芦笋收入达5000余万元,人均近1000元。今年因市场价格上涨,该镇仅芦笋一项增收1000多万元,人均增收近200元;

三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如:城阳、刘官庄、中楼等二、三产业较发达的乡镇,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非农产业。

(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2006年,我县农民纯收入为46.34亿元,其中,农业收入34.57亿元,占74.62%,外出务工劳务收入10.2亿元,占22%,转移性收入1.16亿元,占2.5%,从乡镇集体企业得到收入693万元, 占0.15%,从集体再配收入0.34亿元,占0.73%;在调查的260户农户中,86.47%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农户劳力少,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少;10.83%靠外出打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农民大都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外出务工轻车熟路;2.36%靠其他经济来源,这些农户主要以经商、做小生意等非农产业收入为主;0.34%生活较困难、积累少,或因子女上学、大病号等诸多因素,依靠农业生产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既要重视挖掘农业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还要促成全社会关注农民增收的合力。

(一)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

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品种、范围和额度,增加大型农业机具更新购置补贴资金等,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各级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展开,把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利益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道路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许多农民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实惠。“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这是部分失地农民的现实写照。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管机制。

一是改革现行征地补偿费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二是创新土地征用制度。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要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督下,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同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和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保障土地非农化后农民对土地级差收益的分享;

三是加大对失地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引导失地农民走向市场,多渠道为失地农民开辟就业岗位;

四是完善政府统筹安置制度。对耕地全部被征用又无能力再就业的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国民待遇。

(三)加大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

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快将畜牧养殖业培育成农村新的支柱产业;

三是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

莒县山地和丘陵众多,发展特色农产品得天独厚。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姜、桑蚕、药材、烤烟、西瓜、大棚蔬菜、芦笋等优势农产品的开发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四)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化模式经营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最佳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可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同时获得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

一是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制等尽快建成一批竞争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植,增强辐射带头作用;

二是因地制宜地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稳固优质的原料基地;

三是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利益共享和民主管理的原则,组建各种形式的流通合作社,确保农产品货流其畅,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民到农外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政府部门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对劳务输出投入。做到“省内外并重,国内外共同开拓”。

(六)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要组织镇村干部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二是要大力实施“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当前出现的“民工荒”本质上是“技工荒”。我县应借此机遇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种或多种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升莒县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莒州民工”品牌,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等的培训形式,针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开展对口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同时,各乡镇必须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