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课预习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乍雨还晴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西湖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意。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PPT,布置学生预学。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出示一组西湖图片)这儿的风景真美呀,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风光呀?在我们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杭州的西湖就是人间的天堂,它就像一幅画,美妙多姿。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在这里驻足,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呢?二、释诗题,知诗人1、这首诗的题目较长,你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诗的(时间),六月是什么季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对于苏轼,你知道些什么?(出示简介)三、读诗句,明诗意1、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注意停顿和节奏。

声断气不断,音断气相连。

(3)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准备提问。

2、指名学生读诗,注意正音。

学习生字“遮”,它是什么结构?写时要注意走字底要托住里面的“庶”,谁能来这个字组组词?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字的意思。

3、读诗时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在诗中标出诗中的停顿)范读、齐读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这首诗每行最后一个字,(显示最后一个字)(押“ān”韵)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同学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

(合作朗读)然后再来换一换,老师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合作朗读)这样一读,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4、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读懂了每行诗句的意思了吗?读出了它所描绘的画面了吗?(1)黑云翻墨未遮山这里描绘了哪几种景物?(云和山)有什么词语不理解吗?“翻墨”是什么意思?“黑云翻墨”为什么不说“黑云如墨”呢?“未”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来不及”就更恰当一些。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含作业)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含作业)

新课教学()分钟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1)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1)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 分析和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3. 例题讲解:以《宿建德江》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外两首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交流讨论。

6.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2. 内容:《宿建德江》:孟浩然,写景抒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借景抒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寓情于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三首古诗词。

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2. 答案:背诵三首古诗词,要求熟练、准确。

分析作文中要包含三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本节课的三条教学目标分别为:1. 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统编语文六上一单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任务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比阅读、任务驱动、联想和想象,从阅读中想开去,感受月色在不同作者笔下情感的不同。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任务驱动、联想和想象,从阅读中想开去,感受月色在不同作者笔下情感的不同。

教学过程:导语:诗中有情,画中有意;琴声悠悠,千古绝唱。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诗词品鉴会,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活动一:读“月”诗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古诗词,和古人一起赏月。

读着这些诗句,你想到了什么?1.读“月”诗句,铺垫情感预设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从这句诗中,我想到了李白望着月亮,思念家乡和家人的情景。

预设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从这句诗中,我想到了山河的美丽。

预设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一轮边塞之月,望着这轮月,我想到了战士们生活艰苦。

预设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一轮松间之月让我想到了闲适、安宁。

2.聚焦课题,导入新课师:古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明月,很多诗人喜欢以月写诗,我们今天所学的《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写到了月亮,预习过的同学知道是哪两首诗吗?(《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1)学生齐读课题。

师:结合课前预习,汇报你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根据预习汇报:“宿建德江”(“宿”——住宿;寄宿。

“宿建德江”——在建德江上过夜。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夜晚行走在黄沙岭的路上。

活动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1.要求:(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3)结合资料,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宿建德江》自学成果展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篇1)教学要求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

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

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

(介绍辛弃疾)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

横排中间加点)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

――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

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

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

“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

“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

(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含反思

第三课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字典,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诵读诗词,培养语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经历,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

2. 阅读:带领学生阅读诗词,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讲解:详细讲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

4. 深入分析:通过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意境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 诵读:通过多次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6. 小结: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借助注释、字典等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诗词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 通过讲解、分析、诵读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诗词。

3. 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句诗词的意思,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 作业:让学生课后多次诵读诗词,培养语感。

3. 评价方式: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注释、字典等工具书,帮助学生自主探究诗词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 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 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词。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思,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和欣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五、布置练习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2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变化之快。

(重难点)一、谈话导入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

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

这就是夏天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4.指导读诗题,相机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

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

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比赛朗读古诗。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二)读诗释义,想象画面。

1.齐读,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有人说,这首诗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

说说每一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拨: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天晴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像天空一样澄澈平静。

三、赏析古诗,感受变化之快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感受动静变化。

(1)概括: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2)讨论:小组合作,结合诗句讨论理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_夜行黄沙道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_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辛弃疾,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今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苏上饶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词——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作者看到“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会怎样想?怎么做?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的祖国有雄伟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很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班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绽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1.预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许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亮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3.依据题目,推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由于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由于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知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由于“食鲜疾动”,最终病故,年五十二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望岳》——唐代杜甫3. 《夜泊牛渚怀古》——宋代苏轼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这三首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内容解析以及诗词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首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和作者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3. 诗词讲解:(1)逐句解析《登高》诗句,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通过对比手法,分析《望岳》中杜甫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以《夜泊牛渚怀古》为例,讲解苏轼的豁达与对古人遗迹的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2)望岳——杜甫(3)夜泊牛渚怀古——苏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登高》诗句。

(2)分析《望岳》中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谈谈你对《夜泊牛渚怀古》中苏轼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古人遗迹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3课 古诗三首课前预习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3课 古诗三首课前预习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3课 古诗三首品读释疑课件第1课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品读释疑
方法导学
学习三首古诗词,要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抓 住重点词句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宿建德江》 时,先勾画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了解景物的特点,想一想 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结合文中的“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3课 古诗三首课前预习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助读资料我先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 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 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 “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所见 江清月近人
触景生情 羁旅愁思
《宿建德江》描写了停船夜宿建 德江中小洲边时看到的景色,抒发了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及感慨人生的 复杂心情。
走近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
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走近作者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
所 移舟泊烟渚 感

日暮客愁新

奠定了全诗 感情的基调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孙梨的一篇小说《荷花淀》。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中国普通妇女品格和精神的小说,也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妇女在硝烟中成长的小说。

2、迅速理清小说情节:这篇小说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速读小说,给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并复述小说情节,指出矛盾冲突及其发展的几个阶段。

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加以点拨标题:夫妻话别探亲遇险上阵杀敌送夫参军寻夫遇敌助夫歼敌(注意,拟小标题必须注意角度的统一,这三个题目都是从水生嫂和妇女们的角度命名的)小说的矛盾冲突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间的矛盾。

小说的主人公们,荷花淀的妇女和男人们,爱家、爱国,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践踏着我们的土地,于是,这些淳朴可爱的人们,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上阵杀敌,以求和平安稳的日子。

在这一矛盾冲突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精神和品质。

开端是:夫妻话别发展是:探亲遇敌高潮是:上阵杀敌结局是:战胜成长3、抓住情节、环境尤其是语言,鉴赏人物形象。

(1)夫妻话别•学生齐读前三段,讨论:这一部分前三段写水生女人编席,也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请问:这两块描写意在表现什么?明确:写水生女人编写,月亮高照,空气凉爽,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篇洁白的云彩上”,勾勒了一副优美的劳动图画。

表现了人物的勤劳、劳动的优美。

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劳动场面的描写互相融合,突出了白洋淀人们的勤劳、灵巧。

读前三段,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感。

如湘西的边陲小镇,景美人更美。

而景物的美也同样是为衬托人物的美服务的。

•分角色朗读其余部分,结合有关情节和句子,谈谈水生和女人的形象。

参考:水生——干练、简朴、积极、向上、关爱家人,胸怀国家。

水生嫂——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讲解和练习:要注意一些细节描写,课后第二题。

如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女人的温柔、对丈夫的关心)、水生说县委决定成立地区队,他第一个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传统妇女的贤惠,同时又深明大义,欣赏和支持丈夫做积极向上的事情)、女人要水生嘱咐她几句,直到水生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课预习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课是荷花淀,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同学们可以预习一下。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孙梨的一篇小说《荷花淀》。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中国普通妇女品格和精神的小说,也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妇女在硝烟中成长的小说。

2、迅速理清小说情节:
这篇小说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速读小说,给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并复述小说情节,指出矛盾冲突及其发展的几个阶段。

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加以点拨
标题:夫妻话别
探亲遇险
上阵杀敌
送夫参军
寻夫遇敌
助夫歼敌
(注意,拟小标题必须注意角度的统一,这三个题目都是从水生嫂和妇女们的角度命名的)
小说的矛盾冲突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间的矛盾。

小说的主人公们,荷花淀的妇女和男人们,爱家、爱国,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践踏着我们的土地,于是,这些淳朴可爱的人们,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上阵杀敌,以求和平安稳的日子。

在这一矛盾冲突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精神和品质。

开端是:夫妻话别
发展是:探亲遇敌
高潮是:上阵杀敌
结局是:战胜成长
3、抓住情节、环境尤其是语言,鉴赏人物形象。

(1)夫妻话别
学生齐读前三段,讨论:这一部分前三段写水生女人编席,也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请问:这两块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写水生女人编写,月亮高照,空气凉爽,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篇洁白的云彩上",勾勒了一副优美的劳动图画。

表现了人物的勤劳、劳动的优美。

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劳动场面的描写互相融合,突出了白洋淀人们的勤劳、灵巧。

读前三段,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感。

如湘西的边陲小镇,景美人更美。

而景物的美也同样是为衬托人物的美服务的。

分角色朗读其余部分,结合有关情节和句子,谈谈水生和女人的形象。

参考:水生——干练、简朴、积极、向上、关爱家人,胸怀国家。

水生嫂——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讲解和练习:要注意一些细节描写,课后第二题。

如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女人的温柔、对丈夫的关心)、水生说县委决定成立地区队,他第一个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传统妇女的贤惠,同时又深明大义,欣赏和支持丈夫做积极向上的事情)、女人要水生嘱咐她几句,直到水生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时,女人才流着泪答应了(夫妻深情,坚贞不愉)。

这些细节最能表现人物真实的内心,要注意体会。

(2)探亲遇险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写妇女们探亲遇险。

给我们塑造了白洋淀妇女的群体形象。

写得有情趣,又很紧张。

请大家找一些很又表现力的句子读读,说说,情趣表现在哪里,表现了妇女怎样的性格?紧张的情节又是什么,表现了妇女们怎样的形象?
参考:水生嫂——冷静、沉着;其他妇女——依恋丈夫,各有托词。

紧张的情节——表现了妇女们的沉着、能干、有谋略。

妇女们在抗张的背景下,既保持着传统的美德、青春的多情,又正在一步步成长。

这一部分有基础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水像无边跳荡的水银。

"(作者暗示遇敌的遭遇)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有作者纯粹抒情的意味,表达作家对白洋淀人民打走鬼子的信念;也包含着作者对白洋淀人民勇敢抗日的赞美)
(3)上阵杀敌
这一部分写女人们在荷花淀里遇到了丈夫们,男人们打退了敌人,收获了战利品,又急匆匆的走去。

女人们见到了丈夫,欢天喜地,却不服男人们的"横样子",决心成立队伍。

又交待了她们学会了射击、警戒、作战。

是情节的高潮,也是结局。

表现了白洋淀人民敢于与敌作战、能够与敌作战,爱家、爱国、上进、在战争中成长的崇高品质。

有几处细节描写很有表现力,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水生一面说"一群落后分子"一面把捞到的战利品"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丢在了女人们船上。

(男人是上进的,女人是多情的,互相是恩爱而幸福的)
女人们不服"他们那个横样子"的一段对话。

(男人们以革命为重,妇女们在战争中逐渐成长)
第二课时
1、讨论小说的主题。

提问:本文是怎样的典型环境,又是怎样的典型性格。

典型的意义何在?抗战大背景,美丽淳朴的白洋淀。

——典型环境。

积极上进、乐观革命、勇于杀敌的男人;温柔多情、坚贞勇敢、不断成长的妇女。

中心人物是水生嫂,但她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白洋淀妇女的精神风貌,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抗日的精神风貌。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优美的自然风光、祖国的大好河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前途灿烂的革命图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