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理学》讲义

合集下载

鱼类生理学课件第四章 呼吸及鳔

鱼类生理学课件第四章 呼吸及鳔
哺乳类
1.脊髓:支配呼吸运动的初级中枢。但脊髓的呼吸运动神经元
不能自动发放节律性兴奋,它们的活动必须受到延髓及以上的呼吸中枢调节
呼气中枢 2.延脑
交互抑制
吸气中枢
3.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具有促使呼气和吸气之间转化,使呼吸匀称和加
快呼吸频率作用 )
鱼类:呼吸中枢位于延脑和小脑。延脑是鱼类主 要呼吸中枢;小脑具有调整呼吸的作用,如将鱼类小脑中部及后部切断,
则丧失了呼吸的节律性活动规律。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鱼类呼吸运动是依靠颌部和鳃部数块肌肉协调运动所致,而这种协调运 动是在呼吸中枢控制下通过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 (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对脑神经支配的反射性活动。
Ⅴ、Ⅶ 支配鳃盖运动、上下颌运动,--支配呼吸运动
呼吸鳃活动进行反射性调节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图)
1.CO2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2.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CO2 3.以碳酸氢盐形式运输 4.氧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O2与Hb结合促进释放 CO2 海登(Haldane)效应↑↓波尔效应(Bohr effect)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呼吸中枢
水环境PH值的变化
水环境PH值变化时,通过鳃、皮肤感受器 –反射性引起呼吸活动改变。
PH值↓,吸氧能力下降,即使水中溶氧丰富,也产生缺氧现象。
减弱。当T突然变化时,鱼类呼吸也会受到强烈干扰,鱼类从室温移入2-3℃ 水中,温差15-16℃ , 呼吸运动产生长时间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呼吸运动的中断是由于神经休克所致。
5.水环境PH值的变化:水环境PH值变化时,通过鳃、皮肤感受器 –反射性 , 引起呼吸活动改变。PH值↓,吸氧能力下降,即使水中溶氧丰富,也产生缺氧现象

鱼类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循环

鱼类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循环
2、体循环:又称大循环,指从左心室驱出的血液,经动脉流 向全身器官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然后再经静脉流回右心房。
3、动脉(arteria):将血液由心引出,流向机体各部器官的血 管,动脉逐渐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终止于毛细血管。
4、静脉(vena):将机体各部器官的血液运回心脏的血管,起 源于毛细血管网,陆续汇集,最后终止于心。
缩血管中枢(-)交感神经(-) 血管舒张
血 压
心迷走神经(-)
血压
压 力
窦神经(-)
第三鳃A


心抑制中枢(-) 心加速中枢(+)心交感神经(+)
心跳 加快 加强
血 压
受 器
主动脉弓 主动脉神经(-) 髓
缩血管中枢(+) 小动脉血管收缩
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图) (二)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三)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血管紧张素I(十肽) Angiotensin 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II(八肽) Angiotensin II
血管紧张素III(七肽) Angiotensin III
血管紧张素酶A Angiotensinzyme A
返回
返回
返回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普通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图)
A.去极过程 B.复极过程
a.1期复极(快速复极初期) b.2期复极(缓慢复极) c.3期复极(快速复极末期) d.4期复极(静息期)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鱼类学讲义-生态学

鱼类学讲义-生态学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生物学)第11章鱼类与环境重点和难点: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及各生态因子对鱼类的影响掌握鱼类种内、种间及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深入认识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鱼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11.1 水环境-水的性质一、水的性质1.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相当粘稠→流线型体型;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压强:深度↑→压强↑,每加深10 m,约增加1atm;深海鱼类:肌肉强度、骨骼中钙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透明度: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5m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15m深处;绿光、黄光:可达20m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优良溶剂:溶解→O2、N2、CO2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二、水环境的类型1.淡水环境:流水环境+静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

2.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200m上陆坡带→深至约1000m下陆坡带→可达3000m深海底带→可深达约6000m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200m,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1000m,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超深渊海层带→ 6000m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11000m三、水环境对鱼类的影响★种群与环境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水环境具有多样性1.淡水环境1.1 流水环境◇上游→水流急、基质岩石性、DO高、温度低具吸盘(如平鳍鳅)或特殊的呼吸机制(如双孔鱼类);体流线型、运动力强(如红鳟、红点鲑);一般独居性和有较高的代谢率;生活在水底或接近水底的种类无鳔或鳔退化或鳔包藏于骨囊中;卵沉性或具粘性。

鱼类生理学血液.ppt

鱼类生理学血液.ppt
27
28
c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血沉:放置不动的红细胞〔红血球〕沉
淀的速度(通常以1小时计)。以血沉来衡 量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引起血沉的原因: 红细胞比重; 红细胞叠连现象。
29
30
二. 白细胞 按姬姆萨染色进行分类。人的白细胞分为: 有颗粒白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
嗜中性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研究发现,嗜中性细胞〔50-70.3%〕和淋
MNSS、P等15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 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
原系统〔HAL〕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 免役排斥反响密切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 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响
42
ABO血型系统
(一)分型原那么 以红细胞膜上的 凝集原定型。•
凝集原:指红细 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盐、小分子有机物等〕。
9
一.血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 白蛋白: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80%〕,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水平衡,并具有载 体运输〔脂肪酸〕功能,也与代谢、营养 有关。板鳃鱼类无白蛋白。 球蛋白:α,β,γ球蛋白,防御、免疫、运输 〔脂溶性维生素、激素、离子、脂质等〕 功能。幼年抵抗力弱。 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
类>淡水硬骨鱼类>淡水,洄游性鱼类 在海水中渗透压大于在淡水中的渗透 压。
17
• 生理盐溶液:与动物血浆渗透压相等
的溶液,可维持组住正常兴奋性。各 种淡水硬骨鱼类为0.7-1%。
18
19
• 4.酸碱度:血浆中一套弱酸〔碱〕及其盐
的混合物,包括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蛋白酸-蛋白盐; 血细胞中是KHCO3-H2CO3、K2HPO4KH2PO4、KHb-Hb、KHbO2-HbO2。

第九章鱼类生理学 肌肉ppt课件

第九章鱼类生理学 肌肉ppt课件

Ca2+
Ca2+
动作电位通过 肌膜传入横管
肌钙蛋白与Ca2+ 结合,构型发生 变化
暴露出肌动 蛋白与横桥 的结合位点
ATP分解释放能量
横桥向M线方向摆 动,拖动细肌丝向 粗肌丝中滑行
肌管L型钙 通道开放
Ca2+释放入 胞浆↑
肌动蛋白与 肌球蛋白的 横桥结合
横桥ATP 酶激活
肌浆网膜上 Ca2+释放通
肌钙蛋白复合体
肌动பைடு நூலகம்白
原肌球蛋白
b:构成细肌丝的蛋白质
横桥
三、肌肉收缩过程
1 肌肉舒张时,横桥头部结合的ATP分解形成高势能, 利于与肌动蛋白结合。
2 当胞浆中浓度Ca2+升高,肌钙蛋白与Ca2+结合使 TnI与肌动蛋白结合减弱,原肌球蛋白内移,显露 横桥结合点。
3 肌动蛋白与横桥头部结合,引起头部摆动,耗能拖 动细肌丝滑行,ADP解离。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的长度几乎不发生变化,张 力却发增加。
2 单收缩的总和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当刺激频率相对较低,在第一 个舒张未结束时,发生第二次收缩,这种收缩形式 叫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刺激频率进一步提高,在第 一个收缩未结束时,发生第二次收缩,这种收缩形 式叫完全强直收缩。
第九章 肌 肉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骨骼肌的)肌丝滑行理论和肌丝滑行
机制—横桥周期(循环)
2 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3 熟悉粗、细肌丝中与肌肉收缩、兴奋收缩耦联 有关的肌丝蛋白及肌管系统结构特征、意义
4 了解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形成机制
难点:
1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2 前负荷与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静止状态

第十章鱼类生理学 神经PPT课件

第十章鱼类生理学 神经PPT课件
16
17
3.突触传递的机理
突触前膜兴奋 电压依赖性Ca2+ 通道开放 Ca2+ 内流 突触小泡前移并与前膜融合 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递质经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相关离
子通透性改变 产生特殊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产生EPSP或IPSP 递质被清除
18
突触传递机理示意图
19
2 电突触的传递
9
(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 的营养性因子
二、神经胶质细胞
位于神经元之间,数量巨大。 分类:星形细胞、寡突细胞、小胶质细胞 其作用主要有: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绝缘和屏障作用; (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5)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如及时摄取K+; (6)摄取与分泌神经递质。
脊髓半断离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断离的对侧 2.深感觉传导路径 传导本体感觉或深部压觉 由3级神经元组成,具有先前行后交叉的特点
脊髓半断离时,深感觉障碍发生在断离的同侧
所有感觉传导路径,最后一次换元均在丘脑。
40
41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是重要的中枢结构,除参与机体的内脏功能调节、 内分泌活动外,还是重要的感觉接替站,也是形成感 觉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感觉区不发达的禽类,丘脑 是感觉的高级中枢,可形成粗略感觉。
特点:信息传递的速度快,电阻低、 几乎无潜伏期,传递
的方向可以是双向的。
(四)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特点:1 无特化结构; 2 无特定关系; 3 与效应器细胞距离远; 4 信息传递时间长,不是 一对一的关系,作用较 为弥散; 5 产生效应与否与效应器有 无相应受体有关。
20
(五)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易化:由于局部兴奋电位可提高突触后神经元 的兴奋,这种现象叫~。

鱼类生理学演讲课件

鱼类生理学演讲课件

•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 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 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 此课件参考自相关资料,有出入的地方,
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希望此次 解说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收获,谢谢!
龄鲤鱼、红鲤鱼,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 较常见。 • 症状: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 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 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 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 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粪便呈现白色纤维状,长时间后鱼体消瘦,头 部区域出现孔洞状伤疤.
• 烂嘴病 • 鱼嘴部出现溃烂,是一种热带鱼疾病。 • 治疗方法:每4公斤水加入5一10万单位水
溶性青霉素,亦可用金霉素治疗。
• 链球菌病
• 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鱼病。 • 主要症状:是鱼体变黑,眼球突出,鳃褪色。检查内脏可 • •
• 春季是竖鳞病的高发季节,下列措施可有
效防治该病。 1.清塘时挖出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 或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 2.放养前可使用2%~3%的食盐水溶液 药浴鱼种4分钟~10分钟。 3.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 水溶液1次~2次,使池水的pH值维持在8左 右。
• 赤皮病
• •
• 主要是因为在打网或运输时鱼的皮肤受伤,被萤光极毛杆
菌感染所引起。病鱼体表的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病灶 处的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突出,而且在 鳞片脱落的地方往往有水霉生长。 防治方法如下: 1、在打网、运输、放养鱼种时,操作要细致,不要使鱼 体受伤; 2、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一一·鱼类生理学定义:研究健康鱼类功能活动规律的学科功能:是生物体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现象二·鱼类学研究层次:整体和环境、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方法:离体器官:离体器官→模拟在体条件→刺激1·急性实验:活体解剖:麻醉或破坏大脑→暴露器官→刺激优点:直观、操作简单、条件易控制以完整、健康动物为研究对象,在无菌、麻醉条件下进行手术,待2·慢性实验:动物清醒和恢复健康后进行实验优点:充分反映器官在体内的正常规律。

1·新陈代谢:物质交换、能量转移、自我更新2·兴奋性:活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兴奋或抑制)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4·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四·稳态的定义: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征相对稳定的现象1·保持新城代谢正常进行意义:2·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3·使机体适应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五·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六·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的机能的调节方式:为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迅速、精确、短暂七·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八·体液调节:由某一器官或组成分泌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另一器官,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特点:缓慢、持久、弥散九·反馈的概念: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返回信息对控制部分的作用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使系统保持稳态,是可逆的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不可逆过程二一·血液的机能1·营养功能2·运输功能(一)血液的机能:3·维持内环境稳定4·参与体液调节5·防御和保护功能二·血浆渗透压:1·晶体渗透压:由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晶体构成,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分布2·胶体渗透压:出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构成)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分布三·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主要有0.9% Nacl和5%GS四·NaHCO3与Na2CO3的比例为20:1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碱储三一·溶血:RBC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生成调节:体液性调节,受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刺激RBC 生长发育,增加骨骼肌肌力。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第十二章生殖生殖是生物延续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高等动物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和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实现的。

生殖器官包括主性器官和附性器官。

鱼类主性器官器官为精巢和卵巢,主性器官除产生生殖细胞外,还分泌激素,所以又称生殖腺或性腺。

附性器官雄性:输精管,某些鱼类具有交接器雌性:输卵管,某些鱼类具有产卵器大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部分鱼类为雌雄同体包括三类:两种性腺同步发育,精卵子同时成熟,如鳉科,鯔科;雌性先熟而后变为雄性,如合鳃科的黄鳝;雄性先熟,然后卵巢发育成熟,如鲷科鱼。

第一节鱼类性腺的形态学一、精巢的形态大部分硬骨鱼类的精巢为一对延长的器官,附着在体腔背壁上,精巢向后延伸部分形成输精管,终止在直肠和输尿管之间的生殖乳突上。

硬骨鱼类的精巢与哺乳动物的一样,由间质和小叶(或小管)组成,间质位于小叶之间,由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淋巴管组成。

其中间质细胞与哺乳类的Leydig’s细胞同源,是合成激素的场所。

小叶(或小管)具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即生殖细胞和排列在小叶或小管周围的体细胞(小叶界细胞),后者称为谢尔托立氏细胞(Sertoli cell),由它们组成小叶或小管内的小囊。

根据精子发生的模式,可将鱼类精巢结构分成两种类型:小叶型和小管型。

小叶性为绝大部分硬骨鱼类所具有,它由许多被结缔组织分隔成的小叶组成,小叶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经历若干次有丝分裂,形成含有数个精原细胞的生精小囊。

在成熟过程中,一个生精小囊内的所有生殖细胞大都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不断扩大,最后破裂,精子被释放进入与输精管相连的小叶腔中。

另一种为管状结构的精巢,即小管型。

见于花鳉科鱼类和鳉科鱼类。

这种精巢为许多小管规则地排列在外端固有膜和中央腔之间。

原始生殖细胞仅位于小管近盲端部分,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逐渐向中央腔方向移动,成熟的精子被释放入与输精管相连的中央腔。

二、卵巢的形态大部分硬骨鱼类的卵巢为一对中空的囊状器官,卵巢腔实际上是体腔的隔离部分,卵巢腔的后端延伸形成输卵管。

鱼类生理学课件

鱼类生理学课件

鱼类生理学主讲老师:吴天利电话:2151001 电子邮箱:zj_wtl@一、生理学(Physi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和动物机体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绪论第一节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与渔业生产的关系一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内容:运动、繁殖、生长等整体活动以及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内分泌、神经、肌肉生理。

(二)研究水平:(1、整体水平;2、器官系统水平;3、细胞水平;4、分子水平)(1)整体水平:研究鱼类整体的生理活动变化及其规律。

(2)器官系统水平:着重研究各器官的活动特点和这些活动对于机体的作用,以及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等,从而了解器官活动的规律。

(3)细胞水平:每一器官的活动是与组成该器官的细胞的生理活动分不开的,而细胞的生理特点又是和构成该细胞的细胞器的活动,组成该细胞的物质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分不开,所以器官的活动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组成该器官的各细胞活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活动过程。

(4)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种蛋白质、脂类、糖类等分子结构和它们的生理活动。

二鱼类生理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三种利益)1 掌握鱼类活动规律,能提高捕捞效率,增加捕获量。

2 消化、吸收、营养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鱼产量,解决饲料问题。

3 生殖生理、内分泌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获得大量苗种,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鱼类生理学是渔业生产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制定渔业技术措施和渔业法规的根据之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效益。

第二节鱼类生理学发展简史鱼类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动物生理学是在医学和畜牧医学的发展中形成,出现仅几十年。

一国外1 第一个里程碑:1936年德国人翁德编写的《中欧淡水鱼的生理学》2 第二个里程碑:50年代,日本人川本信之、英国人布郎各编写的《鱼类生理学》。

3 60年代末,加拿大的霍尔和兰德尔等人编写《鱼类生理学》巨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生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机体机能调节方式,兴奋及兴奋性等概念,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明确学习鱼类生理学的目的意义。

着重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和调节。

重点是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反射与反射弧;反馈调节和负反馈。

第二章: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本身应具备条件;生物电产生原理;电位、阈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理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

兴奋发生时组织兴奋性的变化;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

了解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及电鱼放电的原理及功能。

本章属普通生理学内容也是学习电生理的基础,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

重点介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理;引起兴奋的阈值、阈刺激、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兴奋发生时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明确神经冲动的本质。

第三章:掌握反射中枢概念,突触传递过程,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

理解突触传递原理及鱼类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机能,兴奋在中枢内传播特征。

了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枢神经递质及中枢抑制,外周递质及其受体。

重点介绍反射中枢的概念,突触传递过程,兴奋在中枢部位传递特征,中枢抑制形式;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五、六章:掌握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概念及生理意义,心肌生物电现象及其生理特性。

理解红细胞机能和特性,血液的凝固和溶解。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理化因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其它作一般介绍。

重点介绍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性概念和意义,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机能和特性,各类白细胞、凝血细胞机能,凝血过程和纤维蛋白溶解。

重点介绍心肌生物电和心肌特性。

第七章:掌握鱼类耗氧率及其影响因素,气体交换动力,氧在血液中的结合和运输,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结合形式,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波尔效应及鲁特效应,理解气体交换与运输原理。

了解鳃呼吸全过程及鳔的机能。

在了解呼吸全过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气体交换的动力,鳃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波尔效应和鲁特效应异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结合形式。

影响鱼类耗氧率因素。

第八章:掌握消化、吸收概念,饵料在胃和肠内消化过程,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与途径。

理解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了解饵料在体内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以及消化腺分泌活动的调节。

其它作一般介绍。

全面了解饵料在体内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着重介绍饵料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

重点是消化吸收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调节,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影响消化的因素。

着重指出不同鱼类和哺乳动物消化生理的异同点。

第九章:掌握肾脏排泄机能。

理解鱼类肾脏和鳃对排泄和渗透调节的双重调节机能。

了解鱼类渗透压调节原理,其它作一般介绍。

重点介绍排泄和渗透调节概念,不同鱼类体液渗透性,鱼类排泄和渗透调节途径;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机能;氯细胞的结构、特征和机能;鳃对含氮废物的派出。

第十、十一章:掌握鱼类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有关生殖内分泌机能与调节,激素对鱼类卵母细胞生长,成熟和排卵作用。

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及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作用与调节。

了解环境因子对生殖活动的影响,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的原理。

其它作一般介绍。

重点介绍激素的作用机制,鱼类下丘脑和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促垂体激素、腺垂体促激素、生长素、催乳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嗜铬组织激素、肾间组织激素、性激素的作用和调节。

特别是讲透在雌性鱼类繁殖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激素和促性激素释放素分泌的规律性变化及这些激素与卵母细胞生长、成熟和排卵的关系;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的三级调节。

第一章绪论
1.鱼类生理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

2鱼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和研究方法。

3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适应性。

4机体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

第二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
1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性;引起兴奋的刺激本身应具备条件,强度-时间曲线;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时值;兴奋性的变化。

2生物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3兴奋的引起和传播:阈刺激、阈电位,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及其影响因素。

4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

骨骼肌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

5发电器官构造,放电原理和放电的功能意义。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1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的结构和分类,突触的结构、分类与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神经递质。

兴奋在中枢内传播特征。

中枢抑制:中枢抑制概念,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2鱼类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机能:脊髓、延脑、小脑、中脑、间脑、端脑的机能。

3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机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外周递质,受体。

第四章血液
1概述: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相对稳定,血量,血液的一般组成,血液总机能。

2血浆的化学组成和机能,血液的理化特性和机能。

3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红细胞的特性,红细胞凝集。

4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分类和机能。

5凝血细胞生理:凝血基本过程,影响凝血因素,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章血液循环
1概述:血液循环系统概念和机能意义。

2心脏生理:鱼类的心脏结构,心肌类型,心肌生物电现象,心肌生理特性;心动周期和心输出量;理化因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心肌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第六章呼吸和鳔
1概述:呼吸概念,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水中呼吸特点。

2鳃呼吸机能:鳃的结构与机能特征,鳃的呼吸运动,鱼类的呼吸频率与洗涤运动,鱼类的耗氧率及其影响因素。

3气体交换与运输:气体交换的动力;氧在血液中的结合与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容量、氧含量与氧饱和度,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波尔效应与鲁特效应;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结合与运输。

5鱼类的空气呼吸。

6鳔的结构与机能。

第七章消化与吸收
1概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的模式结构,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液作用,平滑肌类型,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特性。

2胃内消化:鱼类的胃与胃液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鱼类胃内消化与哺乳类比较,胃运动形式。

3肠内消化:鱼类肠的形态和组织结构特征,鱼类肠腺与哺乳动物的比较,肠运动的调节;肠内的化学性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4影响消化的因素。

5吸收:吸收的部位、机制和各种营养物的吸收。

第八章排泄与渗透调节
1概述:排泄和渗透调节概念,排泄和渗透调节途径;鱼类体液的渗透性,肾脏的结构和供血特征,不同鱼类肾单位特征与泌尿特点,尿的理化性质。

2肾脏的排泄和渗透调节机能: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肾脏对酸碱度调节作用。

3鳃的排泄和渗透调节功能:鳃的功能,鳃上皮通透性,氯细胞模式结构和作用,鳃对含氮废物的排出。

4鱼类的渗透调节:狭盐性鱼类,海水板鳃鱼类和广盐形鱼类的调节。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概述: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分类、特征和作用,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与代谢,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的研究方法。

2下丘脑与垂体关系: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激素种类与作用,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和作用,腺垂体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3甲状腺:甲状腺与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与调节。

4胰岛:胰岛的解剖学和细胞学,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和调节。

5嗜铬组织和肾间组织:嗜铬组织---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和调节,肾间组织---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和调节。

6其它内分泌腺:松果体激素、尾垂体激素、后鳃体激素、斯氏小体激素和前列腺素的作用。

第十一章生殖
1鱼类精巢的结构和机能:精巢的内分泌机能,雄激素作用。

2鱼类卵巢的结构和机能:卵巢的内分泌机能,卵巢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雌激、孕激素、雄激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作用。

3卵子的生长、成熟和排出:卵黄的形成和积累;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特征及其与类固醇激素、促性激素、促性激素释放素的关系,雌激素对促性激素的反馈作用;排卵。

生殖内分泌在亲鱼人工繁殖上的应用。

5鱼类卵巢功能活动的调节:腺垂体对卵巢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卵巢活动的影响,卵巢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反馈作用,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