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伸的鳍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软条,还有坚硬的棘,称为软鳍鱼类吻部:头部最前缘到眼的前缘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眼间隔:两眼间的最短距离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颐部)峡部:颏部后方,喉部前方的位置眼径:眼眶前缘到后缘的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全长:自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体长: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叉长:自吻端至尾鳍中央分叉处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头高:指头的最大高度,从头最高点到头的腹面垂直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角质鳍条:不分节,不分枝,软骨鱼特有鳃裂和鳃孔:鱼类头部后方两侧,常有一个或多个孔裂喷水孔:位于大部分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的眼的后方,实质上是一个退化的鳃裂脂鳍:背鳍后方的一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小鳍:鲭亚目及鲹科的一些种类的背鳍后方常有一个或一系列的分离小鳍,每一小鳍由一枚分质鳍条组成。
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珠星(追星):某些鱼类到了生殖季节,雄鱼身体的个别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这就是珠星。
臀鳞:产于西北高原地区的一些鲤科鱼类,在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明显增大的鳞片(裂腹鱼)腋鳞:有些硬骨鱼类的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处上,有一个膨大二特化的鳞——比较低等的鱼类棱鳞:大部分鲹科鱼类部分或全部侧线鳞变态为大的骨质棱鳞(鳞片中央有刺状突起)尾鳞:尾柄末端中央有尖刀状的大型鳞片,如沙丁鱼纵列鳞:自鳃盖骨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纵裂的鳞片数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数目年轮:在春季和夏季因饵料丰富,生长迅速鳞嵴相聚较宽;而在秋季冬季则排列紧密,如此一松一密形成了周年的变化构成年轮。
鱼类学名词解释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 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水产名词解释
催产:利用注射外源性激素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促使亲本产卵和排精的措施。
率:利用生理或生态方法促使动物产卵。
初级生产力:水域中的自养生物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简单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产能力。
初级生产量:自养生物一定时间内制造的总有机物的数量。
净初级生产量:自养生物制造的总有机物减去其维持生命所消耗有机物后剩余的有机物的量。
次级生产力:以自养生物为食的动物的生产能力。
生物生产性能:出苗率:网箱养殖的特点:清塘消毒的作用:催产素的种类及作用:卵巢发育期:鱼类催产剂:促使亲鱼性腺成熟和产卵的药物。
激素效价:用生物鉴定方法测定出的鱼类催产剂效力。
生态系: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种:个体间能进行有性结合、正常繁育后代并且具有相对稳定遗传特性的自然种群。
瞬时生产率:以称生长系数,单位时间内,动物末期个体体长(或体重)与初期体长(或体重)比值的对数。
温跃层:水温在垂直方向出现急剧变化的水层。
有效种群分析:估算渔业种群捕捞死亡和资源数量关系的方法。
动态综合模型:描述在稳定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每单位补充量产量与捕捞努力量和最初被捕捞年龄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饵料基础:饵料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生态容量: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某些特定种群的限度。
水域生产力:某一水域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丰度:某一水域单位水体或生物群落中某一种生物的个体数量。
2. Carlson指数(TSI M)近似评价法为避免单参数评价的片面性,我们选用此方法进行多参数综合评析。
该方法采用湖泊富营养化主要代表性指标综合反映湖泊的营养状态,不仅能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定量描述,且能反映湖泊营养状态的连续性,该方法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
TSI M表达式如下:TSI(SD)=10×(6-ln [SD ]/ln 2)TSI(>CHLa)=10×(6-{ 2.04-0.68 ln[ CHL a]}/ln 2)TSI(TP)=10×(6-ln [ 48/TP ]/ln 2)式中:TSI M: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SD:水体透明度(单位:m 水体叶绿素a含量(单位:mg/m3)TP:水体总磷浓度(单位:mg/L)TSI M营养状态分布:TSI M:≤ 35 贫营养带;TSI M:∈35~50 中营养带;TSI M:∈50~65 富营养带;TSI M:≥ 65 超富营养带;。
鱼类学资料
《鱼类学》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题库及答案
《鱼类学》自测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试题库
《鱼类学》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19、呼吸瓣:能协同呼吸的瓣膜为呼吸瓣。
《鱼类学》题库
《鱼类学鱼类学》》自测题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鱼类学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尾柄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颐部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腹棱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硬刺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软鳍鱼类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环片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角质鳍条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棱鳞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侧线鳞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栉鳞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焦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外骨骼与内骨骼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与脊椎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与白肌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鱼类学名词解释
鱼类学名词解释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以大黄鱼D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Richard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为种名,Richard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一、名词:1.群体效应: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
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
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杂食性: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5、性逆转: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草鱼、团头鲂、长春鳊: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绪论圆口类: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硬骨类: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
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第一章外部形态吻部:头部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的部分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的部分眼间隔:两眼间最短的距离颊部:眼的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也称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峡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具有的不分枝不分节的鳍条棘:鳞质鳍条的一种强大坚硬,由鳍条变化形成,不分枝不分节,不能分为左右两半假棘:两鳍条骨化而成,水煮可分为左右两半,只见于鲤科鱼类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软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脂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鳍:是鱼类的特征器官,有偶鳍和奇鳍两种,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可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其中鳞质鳍条又分为软条(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和棘(真棘和假棘),用于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第二章皮肤及其衍生物珠星:是局部表皮细胞的变形物,珠星多出现在生殖季节或在生殖季节变得特别明显。
雄性个体突出,雌性无或弱。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由鳞棘和基板构成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包括圆鳞和栉鳞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不长细齿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光滑边缘密生细齿鳞嵴:也称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的隆起,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鳞焦:围绕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
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伸的鳍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软条,还有坚硬的棘,称为软鳍鱼类吻部:头部最前缘到眼的前缘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眼间隔:两眼间的最短距离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颐部)峡部:颏部后方,喉部前方的位置眼径:眼眶前缘到后缘的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全长:自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体长: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叉长:自吻端至尾鳍中央分叉处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头高:指头的最大高度,从头最高点到头的腹面垂直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角质鳍条:不分节,不分枝,软骨鱼特有鳃裂和鳃孔:鱼类头部后方两侧,常有一个或多个孔裂喷水孔:位于大部分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的眼的后方,实质上是一个退化的鳃裂脂鳍:背鳍后方的一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小鳍:鲭亚目及鲹科的一些种类的背鳍后方常有一个或一系列的分离小鳍,每一小鳍由一枚分质鳍条组成。
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珠星(追星):某些鱼类到了生殖季节,雄鱼身体的个别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这就是珠星。
臀鳞:产于西北高原地区的一些鲤科鱼类,在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明显增大的鳞片(裂腹鱼)腋鳞:有些硬骨鱼类的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处上,有一个膨大二特化的鳞——比较低等的鱼类棱鳞:大部分鲹科鱼类部分或全部侧线鳞变态为大的骨质棱鳞(鳞片中央有刺状突起)尾鳞:尾柄末端中央有尖刀状的大型鳞片,如沙丁鱼纵列鳞:自鳃盖骨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纵裂的鳞片数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数目年轮:在春季和夏季因饵料丰富,生长迅速鳞嵴相聚较宽;而在秋季冬季则排列紧密,如此一松一密形成了周年的变化构成年轮。
2015鱼类学形态学重点 已归纳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鳃耙:与鳃丝相对的鳃弓外侧的细长骨质突起脂鳍:位于背鳍后方正中央的无鳍条的肉质突起腹棱:位于腹部由肛门向前到腹鳍基部或胸鳍基部的刃状皮质棱起齿式:鱼类的齿由颌生齿和咽喉齿两类,通常用下咽齿的数目和排列方式表示齿式。
如2·3·5表示单侧下咽骨上咽喉齿的排列方式倒刺:背鳍起点前方一根向前横卧的硬刺(如倒刺鲃属鱼类)体轴:鱼类的身体与其他动物一样,一般都是左右对称并且是三维的,鱼类有三个体轴: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纵轴)、左右轴(横轴)棘:每枚鳍条都是完整的,非左右两半组成,鳍条本身不分节;棘有坚硬和柔软的两种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而坚硬,末端不分支分支鳍条: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柔软,末端分支不分支鳍条: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柔软,末端不分支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二、简答1.列举鱼类可数性状和可量可比性状(每种至少五项)。
答:(1).可数性状:背面胸鳍鳍条、腹面腹鳍鳍条、背鳍鳍条、臀鳍鳍条、脊椎骨数、侧线鳞数等(2).可量可比性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宽、吻长、尾柄长等2.列举并简要说明鱼类的体轴。
答:鱼类的身体和其他动物一样,一般都是左右对称且三维的,鱼类具有三个体轴: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纵轴)、左右轴(横轴)3. 列举鱼类的体形,并简要说明每一类的特点。
答:鱼类的体形分为5种,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圆筒形和其他形(1).纺锤形:尾柄粗壮,游泳迅速,洄游距离较远,体色始中,背部色深,腹部灰白,眼大,视野良好(2).侧扁形:尾柄短、扁,移动速度慢,洄游距离短,体色浅,银白色,背腹色泽差异小(3).平扁形:激流底栖生活,腹鳍平展,有吸盘,体色深,背腹色泽差异明显,除少数种类外(鲟、铜鱼)多为定居鱼类,眼小,辅助感觉器官发达(4).圆筒形:生活环境复杂,鳞片无或细小,食性杂(5).其他形:身体外部形态发生次生变化,部分器官退化或加强,种类较少4. 列举并简要说明鱼类的鳍条。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一.名词解释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鱼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
其间叶组织形成后,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密的箱形构造。
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
鱼类学试题库
《鱼类学》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期末复习
鱼类学期末复习鱼类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 头肾:某些真骨鱼类的成体肾脏的前端尚有前身的残余,称为头肾。
2.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侧线鳞:真骨鱼的体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侧线穿过的鳞片,叫侧线鳞。
4.生骨区: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5.韦伯器:鲤形目等鱼类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发电器官:发电器官是肌肉的变态物,是一种受中枢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其基本功能单位是电细胞或称电板。
7.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8.泄殖腔:是一个稍扩大的小腔,依次接受肠道末端的开口、生殖导管的开口及输尿导管的开口,并以一个总开口与外界相通,开口于腹部。
9.外腮:是胚胎期或幼鱼期的临时呼吸器官,从腮部伸出裸露在体外,故有外腮之称。
随个体发育会自行脱落。
10.端脑:最前面部分,由嗅脑和大脑两部分组成。
端脑地主要功能是嗅觉,为嗅觉的兴奋中枢。
11.婚姻色:许多鱼类在繁殖时期出现鲜艳的色彩,或者原有的色泽变得更为鲜明,一般在雄鱼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并且在生殖季节之后,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为婚姻色。
12.动物区系: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某种自然环境的动物群,由分布范围大体一致的许多物种组成,这些动物一般具有相似的发展历史。
13.二名法: 每一种生物种的名称都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14.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卵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的一种生殖形式。
15.性成熟:鱼类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生殖器官已经发育完全,生殖机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基本具备了正常的繁殖功能,称为性成熟。
16.生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
17.肥满度:鱼体重量与鱼体体长立方数的比值,是反映鱼类肥瘦程度和生长情况的指标。
(完整版)鱼类学试题库
《鱼类学》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崎。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酣、斯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崎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鲤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总18分,每题3分)1.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种间关系等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
2.繁殖策略:就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征。
繁殖策略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它保证种及后代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最大的适应性。
3.不可逆点: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又称不可逆转饥饿或生态死亡点。
4、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3分)5、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隔离着),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
物种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和宗谱分支。
(3分)6、单系群:分支系统学中将一个祖先物种及其所有的后裔构成的一个类群称作单系群。
(3分)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9.丰满度: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
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为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海鲢总目: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海鳗)、背棘鱼目鲱形总目:鲱形目----(鲥、鳓|、斑鰶、刀鲚、黄鲫、刀鱼)骨鳔总目:鼠鱚目鲤形目(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长春鳊、马口鱼、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鲮、斑马鱼、泥鳅)脂鲤目、鲇形目(中华海鲶、鲶、胡子鲶、中华海鲶、黄颡鱼、斑点叉尾鮰)裸背电鳗目原棘鳍总目:鲑形目(虹鳟、大银鱼)巨口鱼总目:巨口鱼目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长蛇鲻)、灯笼鱼目副棘鳍总目:鲑鲈目、鳕形目(鳕鱼)、鼬鳚目、蟾鱼目、鮟鱇目黑鮟康)、喉盘鱼目棘鳍总目:鳉形目(乔氏鱵、青鳉)、银汉鱼目、月鱼目、金眼鲷目、海鲂目、刺鱼目、刺鱼目、海蛾鱼目、海龙目(粗吻海龙、日本海马)豹鲂鮄目、合鳃目(黄鳝)、鲉形目(鲬、松江鲈、褐菖鮋)、鲈形目(油魣、鲻、鮻、四指马鮁、鲈鱼、鳜鱼、指印石斑鱼、短尾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荚鱼、大甲鯵、蓝圆鯵、黄鳍鲷、横带髭鲷、大黄鱼、小黄鱼、皮氏叫姑鱼、棘头梅童鱼、日本鰧、带鱼、刺鲳、银鲳、卵形鲳鯵、鲐鱼、蓝点马鲛、乌塘鳢、矛尾复鰕虎鱼、乌鳢)鲽形目(牙鲆、高眼鲽、木叶蝶、条鳎、短吻舌鳎)鲀形目(绿鳍马面鲀、条纹东方鲀)马口鱼:体有垂直条纹,上、下颌边缘波状,呈马蹄形,背鳍3,7,臀鳍3,8—10分布在东部各江河,摄食小型鱼类和昆虫,是目前湖泊、水库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斑马鱼:(斑马)生长快,水温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卵、仔鱼透明,个体小,是很好的模式生物。
(完整版)水产养殖名词解释
几个名词解释1. 性成熟年龄:鱼类发育到初次生殖的年龄,也就是具有初次生育能力的年龄。
性成熟年龄因种而异,即使是同种鱼,也会因各种原因而有变动。
一般,雄鱼比雌鱼的性成熟年龄要早2. 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也叫种鱼。
3.鱼巢:鱼类产卵季节放在水中采集黏性鱼卵的附着物。
4. 人工受精:用人工方法使雌鱼产卵和雄鱼排精,再使精卵结合后使之完成受精过程即叫人工授精。
5. 孵化:受精卵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过胚胎发育最后孵出鱼苗的全过程。
6. 观赏渔业:与观赏鱼(金鱼、锦鲤、热带鱼)有关的水族器材、饲料、药品及本身的生产、销售、经营等活动统称为观赏渔业。
7. 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
其单位用“度”表示。
如“德国度”,“ 英国度”等。
我国在水质标准中通常采用“德国度”用符号°dh表示,它的定义是当水中硬度离子的浓度相当于10 mg/Lcao 时称为1度。
硬度的分级:(1)强软水(very soft water):德国硬度0~4°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0~89ppm 之水。
(2)软水(soft water):德国硬度5~8°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90~159ppm 之水。
(3)适度硬水(medium hard water):德国硬度9~12°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160~229ppm之水。
(4)中硬水(fairly hard water):德国硬度13~18°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230~339ppm之水。
(5)硬水(medium hard water):德国硬度19~30°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340~534 ppm之水。
(6)强硬水(very hard water):德国硬度30°dh以上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535ppm 以上之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态部分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喉部:两鳃盖间的分腹面的部分为喉部。
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即颏部后方的部位为峡部。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
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称为眼间隔。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为眼后头部。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所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称为角质鳍条。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所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称为鳞质鳍条。
(也称为骨质鳍条)脂鳍:背鳍后方有1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称为脂鳍。
鳍式: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鳞棘:盾鳞中,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向身体后方的部分为鳞棘。
基板:盾鳞中,埋没在皮肤内的部分称为基板。
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的侧线所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侧线上鳞:从背鳍为起点的鳞片,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片,称为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从腹鳍为起点(鲤形目等腹鳍腹位的鱼)或臀鳍为起点(鲈形目等腹鳍胸位的鱼)向斜上方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称为侧线下鳞。
纵列鳞:自鳃盖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鳞片。
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
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结构。
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珠星(追星):有些鲤科、鳅科鱼类的雄鱼,在繁殖期间由于由于生殖腺的刺激,在头部和鳍部出现了许多粒状的由表皮角质化而形成的,生殖完毕即自行消退。
鳞焦: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鳞嵴(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作同心圆排列的隆起。
鳞沟:从鳞焦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沟。
腋鳞:腹鳍基部扩大的鳞片。
臀鳞:臀鳍基部扩大的鳞片。
鳞式:记录鱼类鳞片数目的方式,一般包括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和侧线下鳞数,这三个方面内容。
膜骨:不经过软骨期,由膜质期直接经硬骨细胞骨化而形成的硬骨。
软骨化骨:完整地经过膜质期、软骨期和硬骨期三个阶段的硬骨。
韦伯氏器:连接内耳及鳔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这四对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脊柱与脊椎:头骨后方有许多脊椎骨自头后一直延伸到尾鳍基部组成脊柱,起着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重要作用。
尾杆骨:也称为尾部棒状骨,是最后一尾椎的后方有一上翘的突起。
肌节圆锥:鱼类躯体肌节为圆锥状的结构,称为肌节圆锥。
红肌:硬骨鱼类的轴上肌与轴下肌间有呈条形暗红色的肌肉,称为红肌。
大侧肌:鱼类体侧一系列按节排列呈锯齿状的肌节,肌节间有结缔组织的肌隔相隔。
白肌:大侧肌中的大部分肌肉颜色淡白,称为白肌。
齿式:记录鲤科鱼类咽齿的一定格式,称为齿式。
口腔齿:犁齿、颌齿、腭齿、咽齿,这些着生于口腔不同部位的牙齿统称为口腔齿。
咽喉齿:鲤科鱼类着生于第五鳃弓的咽骨或下咽骨的牙齿,称为咽喉齿。
咽上器官: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卷状,称为咽上器官。
鳃耙管:咽上器官处,相邻两鳃弓间的鳃耙连成4个分隔的结构称为鳃耙管。
鳃耙数:一般,某鱼的鳃耙数是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螺旋瓣:软骨鱼类的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突出于管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特称为螺旋瓣。
幽门盲囊(幽门垂):大部分的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称为幽门盲囊(或称幽门垂)。
肝胰脏:硬骨鱼类体内胰脏和肝脏混杂在一起的组织称为肝胰脏。
呼吸瓣:多数硬骨鱼类的呼吸瓣包括口腔瓣和鳃盖瓣,可以使水进入鳃部,营呼吸作用。
口腔瓣:呼吸瓣的一种,附着在上下颌的内缘,可以防止吸入口内的水逆行倒流出口外。
鳃盖瓣:呼吸瓣的一种,附着在鳃盖后缘的鳃盖膜,可以防止水从鳃孔倒流入鳃腔。
鳃栅:鱼类每个鳃弓的两个鳃片在自然情况下是分开在两边的,相邻的鳃片末端相紧接的,而第一及第四鳃弓的鳃片是分别靠在鳃盖及体壁上,这样就形成鳃栅。
伪鳃:真骨鱼类鳃盖内面的一种结构,其功能被认为与二氧化碳的排泄有关。
外鳃:板鳃鱼类胚胎期从鳃孔伸出的丝状结构。
喉鳔类: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的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则称这类鱼味喉鳔类。
闭鳔类:鲈形目等鱼类的鳔管退化,则称这里鱼味闭鳔类。
鳃片(鳃瓣):是鳃间隔前后两侧成丝状或板状的突起,是鳃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无数鳃丝排列而成。
鳃丝:着生于鳃瓣上平行排列的黏膜褶结构。
鳃小片:每一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突出,称为鳃小片。
鳃间隔:每一鳃弓的两个鳃片中间有一个隔分开,即为鳃间隔。
半鳃:鱼类的鳃弓上的每一鳃片,称为半鳃。
全鳃:每一鳃弓前后的两个半鳃,合为一个全鳃。
鳃上器官:胡子鲇、乌鳢、攀鲈及斗鱼等的鳃弓或舌弓的一部分骨骼特化成鳃上器官,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辅助呼吸器官:少数鱼类除了鳃,还有一些能直接呼吸空气的特殊构造,如皮肤、肠、鳃上器官等,这种兼营呼吸作用的构造称为辅助呼吸器官。
卵圆窗:鳔的后背有一较薄的区域,称为卵圆窗,是气体吸收区。
红腺:闭鳔类的鳔前腹面内壁的结构,也称为气腺及微血管网,它能分泌气体,鳔内的气体由此产生。
赖迪式器官:软骨鱼类食道黏膜层下方的扁平结构,能生成白血球,若脾脏移去后,也能生成红血球。
动脉球:真骨鱼类的动脉圆锥退化,仅残留一行2个半月瓣合并为一圆球状结构代替,称为动脉球。
(不能搏动,不属于心脏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鱼类心室前方的,能够自动地随心室收缩而有节奏地搏动的结构,是心脏的一部分。
窦耳瓣:心耳与静脉窦间有一窦耳孔相通,此处有2片小瓣膜,称为窦耳瓣,可以组织血液倒流。
耳室瓣:心耳与心室之间的耳室孔中的2片小瓣膜,称为耳室瓣。
半月瓣:动脉圆锥里半月形的防止进入的血液逆流的瓣膜。
头环:硬骨鱼类中,左右背主动脉和颈动脉联合成环状结构,称为头环。
淋巴心:最后一脊椎骨的下面,呈圆形,由尾静脉的一部分发育而成淋巴心,能不断地搏动。
门静脉:门静包括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汇集回心脏的血液。
肾门静脉:真骨鱼类尾部的尾静脉进入体腔后分成左右两支进入肾脏。
左侧一支称为肾门静脉,它在肾脏后部拆散成毛细血管,然后又汇集到左后主静脉。
肝门静脉:由消化器官流来的血液为肝门静脉,它在回心之前必先在肝内拆成毛细血管网,肝内的血管再汇集到一对很大的肝静脉内,左右肝静脉分别连到左右古维尔氏管的后方。
裸卵巢(或游离卵巢):卵巢裸露在外,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膜(或称卵囊)包围。
被卵巢(或封闭卵巢):卵巢不裸露在外,而为腹膜所形成的卵巢膜包围。
壶腹型精巢:腺体由圆形的或长形的所谓壶腹组成,壶腹内壁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
辐射型精巢:(常见于鲈形目)腺体呈辐射排列的叶片状,叶片壁由结缔组织基质形成。
胎生:一些板鳃纲鱼类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靠本身的卵黄,而且也依靠母体来供给的。
卵生:绝大数鱼类把成熟的卵直接产道水中,在体外进行受精和全部发育过程。
卵胎生: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靠自身的卵黄,与母体没有关系,或主要依靠卵黄营养,母体的输卵管只提供部分营养物质。
鳍脚:由雄性软骨鱼类腹鳍变异成的适应体内受精的交接器。
头肾:某些真骨鱼类的成体肾脏的前端尚有前身的残余,称为头肾。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是中肾主要组成单位。
肾小体(马氏体):肾小球囊和血管小球形成的完整结构,合称为肾小体或马氏体。
肾小球囊(鲍氏囊):中肾小管前端扩大呈球状,前壁向内凹入形成具有两层细胞的杯状深凹,称为肾小球囊或鲍氏囊。
吴夫氏管:与中肾的肾小管相通的,担负输尿管的任务,称为中肾管或吴夫氏管,软骨鱼类的吴夫氏管是输精管。
米勒氏管:与前肾相通,此后会失掉联系,或者此管退化,软骨鱼类的米勒氏管是输卵管。
小脑鬈:在小脑的两侧耳状或者球状的突起,称为小脑鬈。
感觉芽:最简单的皮肤感觉器官。
陷器(神经丘:丘状感觉器):一种皮肤感觉器,其感觉细胞低于四周的支持细胞,形成中凹的小丘状构造。
侧线器官:水生两栖动物及鱼类所特有的高度特化的皮肤感觉器。
沙维囊:电鳐目特有的,一种由侧线管演变而来的皮肤感觉器。
罗伦瓮(罗伦氏壶腹、罗伦氏器官):在软骨鱼类中的一种皮肤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结构,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听嵴:在壶腹内的感觉上皮称为听嵴。
听斑:在椭圆囊和球囊内的感觉上皮称为听斑。
斯坦尼斯小体:即硬骨鱼类的后肾间组织,位于中肾后端背侧(鲫、鲢的小体位于两肾管间的肾组织腹面),有时埋藏在肾组织里,小体为实心,无管道,卵圆形或球形斯坦尼斯小体的分泌活动与生殖活动有关分类学部分种: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的物种:在形态、生理上非常相似和相近或者差异不大的一群个体,同物种间可交配繁殖后代双名法:每一种生物的全名都有一个属名和种名组成模式标本(正模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写在原始描记时查看过统模标本:原记载作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未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统称为统模标本选模标本:当新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确定的式标本同物异名:同一生物的不同名称异物同名:用一个或一样的名称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物体全长:自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体长: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叉长:自吻端至尾鳍中央分叉处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头高:指头的最大高度,从头最高点到头的腹面垂直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眼间隔:两眼间的最短距离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尾柄长:从臀鳍基部后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尾椎骨后缘垂直线的距离尾柄高:尾柄部分最低部位的高度背鳍基长:从背鳍起点到背鳍基部末端的直线长度臀鳍基长:从臀鳍起点到臀鳍基部末端的直线长度腹棱:指肛门前的腹部,部分或整个腹中线隆起成稍尖锐的棱肉鳍鱼类:拥有肉质叶状鳍,偶鳍为原鳍型的硬骨鱼类辐鳍鱼类:指鳍呈放射状的硬骨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