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儒家文化.pptx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不是折衷主义。
中庸与折衷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庸是讲原 则的,而折衷主义是不讲原则的。
中庸的原则是仁与礼。折衷主义则是无原 则。孔子最鄙视的就是搞折衷主义的乡愿。 乡愿似乎也懂得仁义礼乐.但在行动上决不 坚持,反而与一切不正义不道德的东西同流 合污。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孟 子·尽心下》)所以中庸不但不是折衷主义,而且正 是反对折衷主义的。以中庸为折衷主义,乃 是一种历史的误会。
儒家文化
三、儒家思想概说
(一)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 1.仁——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仁。弟子问什 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孔子提倡 “安百姓” ,主张“泛爱众” ,赞赏“博 施济众”。可见,孔子仁爱的对象大大超 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是全人类,这清 楚地表明,仁是一种人类之爱。
另一方面,仁爱思想通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传 播、施教,在民众中也培养了尊老爱幼扶危 济贫解难等人道主义的美德。
2.礼
礼乐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 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单提个礼字 即可以代表礼乐。
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 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 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周礼 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 的宗法等级制度。
代周人的歌舞。
那么乐的作用何在?
《乐记》说:“礼辨异,乐统同。”又说:“致礼 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致乐以治心,则 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
礼辨异,是指区分亲疏尊卑的。乐统同,则是通过 歌舞宣泄情感,达到不分等级的和谐。
从人的修养来说,礼是从外部对人的约束,乐则是 从内心诱导出的对社会约束的衷心认同。用礼来治身, 就有庄严恭敬的外貌与行为。用乐来治心,平易,正 直、慈爱、诚信的心情便油然而生。礼乐的配合,既 保持人内心的平衡,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中庸
中正 中
中和 庸 用、常
中庸——把中和与中正当作常道(普遍规律)加以运
用。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 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 到好处的中正处。
从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 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 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 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
中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所以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必须善 于找到当时的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时中是在行动的关 键点上由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中庸。死搬教条, 比照旧例,往往会造成过或不及、同或流; 要把握当时的中庸必须把仁、礼的一般原则 与当时条件结合起来。所以真正的中庸一定 是时中。
孔子对乐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个人的成 长,离不开诗、礼、乐的学习,“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学习 诗歌,可以启发人产生做君子的志向, 学习礼则可以使人在家在国不失规矩, 学习乐则可以教人在内心培养起和乐崇 高的境界,最终成为真正的君子。
ຫໍສະໝຸດ Baidu
3.中庸——儒家人生哲学方法论
仁与礼是孔子的原则,要把这些原则在政 治和日常生活中加以实现,必须有正确的准 则与方法。孔子认为这个准则与方法就是中 庸。
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说: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正是指的这 个意思。。
“爱人”——把别人当作人
“克己复礼”——把自己当 作人(道德自觉或人的自觉)
仁与孔子政治思想
德政——仁在政治上的运用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见到卫国人民众多,孔子就赞叹道:“庶矣 哉!”冉有问,人多了之后应该怎么办?孔子 说:“富之。”又问,富了之后又该怎么办? 孔子说:“教之。”
子路曾与孔子讨论什么是强的问题。孔子 认为,真正的强是君子的道义之强,而不是 强者的武力之强。道义归根结底在中庸,所 以君子的强,强在中庸。他说:“君子和而 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礼
记·中庸》)
和而不流是坚持原则,不与错误意见合流, 这是与和而不同相辅相成的一条原则。孔子 认为,坚定不移地坚持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 此亦彼的中和,亦即中庸,是君子的天职, 是使道义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 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不能辨君臣上下长幼 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 近。
礼与仁的关系:
礼代表外在的规范。仁代表内心的自觉。
孔子的礼和仁,既是社会政治概念,又 是伦理道德概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 可分割的。只有仁礼结合,才是孔子的 理想:建立有等级但不过分对立,行仁 爱但仍有差别的社会,形成从良心出发 自觉行礼,以义务为准努力行仁的道德 生活。
有人认为,孔子的仁还不是,也不可能是无 差别的人类之爱,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局限。 其实,孔子的这种所谓“有差等”的仁爱,不 仅不是其局限,恰恰体现出孔子因机设教的智 慧。
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孔子 在回答颜渊问仁时曾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因此仁就是一种道德自觉, 也是人的自觉。
孔子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治民方法及两种不同 的结果。
• 一种是“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为政》)。
• 另一种是“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为政》)。
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方面,仁政德治的儒家思想限制了封建统 治者的贪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 矛盾,尽可能地延长了社会稳定和繁荣的时 间。
礼有两个重要原则:
其一为尊尊——等级秩序。在封建社会 表现为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忠君尊 王)。
其二为亲亲——亲族之爱。在封建社会 表现为宗法制原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等)。
“尊尊”与“亲亲”,如果去除其封建 性的内涵,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基本伦理 方面,在现代仍有其合理性,不应简单 化地全盘否定。
所谓乐,不仅包括演奏、歌唱,还包括舞蹈,指古
(二)儒家的伦理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
通过规定社会中各种成员之间一定的以仁 为核心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礼的约束下,用 “中庸”的方法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即实现所 谓国泰民安的小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