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李睿医考床旁凝血功能检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刘伟;初晶学【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凝血功能检测。
根据其与正常值比较的结果分组,有≥3个指标较正常值降低或升高30%以上的患者入研究组,其余入对照组。
观察组68例,对照组52例。
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分析检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的五项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相比对照组更加明显。
D-Dimer、ET-1、TM、PAI-1四项指标在入院后48 h 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T-Ⅲ在入院后48 h 则异常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在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上有应用价值。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according to the laboratory index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compared with normal range,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2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68 cases,control group 52 cases.We detected the coagulant function indexes of two groups patients,including:D-Dimer,endothelin-1 (ET-1 ),thrombomodulin (TM),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and antithrombin Ⅲ (AT-Ⅲ).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rate,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 <0.05).The variation of five coagulation index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o compare with control,the plesma D-Dimer,ET-1,TM and PAI-1 increased and AT-Ⅲ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48 h after attack,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test have some value in the disease assessment and prognosis estimation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6(019)001【总页数】3页(P61-63)【关键词】脑出血;疾病严重程度指数;预后【作者】刘伟;初晶学【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济南 250011;山东济南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论著·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超重、高血压、凝血因子等。
神经外科急诊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治疗进展
神经外科急诊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治疗进展
王佳妮;魏俊吉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5)005
【摘要】神经外科急诊涉及颅内出血、颅脑创伤等,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并往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一方面,颅脑损伤及颅内出血会继发凝血功能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及预防应用中的逐年增加,使合并颅脑创伤或出血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提高.神经外科急诊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在颅内压增高时需急诊手术干预,但凝血功能障碍又是手术的相对禁忌.本文综述了神经外科急诊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治疗进展,分析此类患者的临床评估指标及变化规律,并总结了围术期进行相关紧急干预的措施和方法.
【总页数】5页(P576-580)
【作者】王佳妮;魏俊吉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
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9+.1
【相关文献】
1.腰椎滑脱症合并神经根损害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J], 阿不来提·阿不拉;艾合麦提江·玉素甫
2.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的治疗进展 [J], 张彩红
3.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J], 张全;田恒力
4.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J], 张全;田恒力;
5.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J], 王琪;雷涛;徐媛颖;张翠平;沙雯君;陈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术前4项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手术前4项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玉红;李强;高明;崔磊
【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8)006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2608例术前PT、APTT、FIB、TT 4项凝血功能并与Duke法和玻片法测定1808例术前出血时间(BT)与凝血时间(CT)对比.结果 2608例中,PT、APTT、FIB和TT 延长分别为1.7%、2.9%、15.4%和15%;1808例中,BT和CT延长分别为0.38%和0.49%.结论 PT、APTT的敏感性较强,TT、FIB可作为筛检试验,此4项均较BT 和CT法敏感.
【总页数】2页(P415-416)
【作者】王玉红;李强;高明;崔磊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一附院血液病研究室,;新乡医学院一附院血液病研究室,;新乡医学院一附院血液病研究室,;新乡医学院一附院血液病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手术前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J], 王榕生
2.骨折患者手术前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J], 陈灵敏;周海星
3.手术前止凝血功能检测的选择 [J], 朱晓芳;付志祥
4.凝血功能检测对子宫腺肌病患者临床意义 [J], 李涛;古宝儒
5.肝硬化患者出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J], 柴诗琦;陈金军;祁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凝血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06-2023.06,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DVT 组(40例)与非DVT组(80例)。
检测入组患者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并对其与患者DVT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DVT 组低于非DVT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DVT组高于非DVT组(P<0.05);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两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水平,DVT组低于非DVT组(P<0.05);Fbg、D-D,DVT组高于非DVT组(P<0.05)。
结论:血常规、凝血功能可作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辅助指标,与非DVT患者相比,DVT患者相关指标表现出一定异常升高或降低情况。
【关键词】血常规;凝血指标;神经外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0%。
经长期临床研究表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与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应用脱水剂、手术过程复杂等多方面因素有关[1]。
且凝血功能异常为DVT 发生病理基础,易导致患者血液凝固性升高。
临床中对机体凝血状态的反应常使用血常规、凝血指标作为常规指标[2]。
本文以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血常规、凝血指标对患者术后DVT的预测价值。
现将相关内容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2.06-2023.06)收治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例。
根据手术后患者DVT发生情况进行分组。
DVT组,患者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龄(均值):41-76岁(58.68±4.08)岁。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是为了评估术前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减少手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风险。
在临床上,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血液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因子测定、纤维蛋白原测定和红细胞微量凝血等。
本文将介绍这些实验方法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一、血液凝血功能检查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正常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过低会导致出血。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血液学分析仪器进行测定的,一般正常范围为150-400×10^9/L。
术前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如果低于正常范围,手术前应充分补充血小板,以减少手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风险。
2.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评价患者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
PT 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APTT主要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
通过测定患者的PT和APTT,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状态,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PT或APTT偏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特殊处理。
3.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评价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纤维蛋白原功能状态的指标。
通过测定患者的TT,可以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功能状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缺陷或功能障碍。
如果TT偏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纤维蛋白原功能障碍,需要特殊处理。
二、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测定是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重要方法。
通过测定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障碍。
常用的凝血因子测定包括凝血酶原活性(FⅡ)、凝血因子V活性(FV)、凝血因子VII活性(FVII)、凝血因子VIII活性(FVIII)、凝血因子IX活性(FIX)和凝血因子X 活性(FX)等。
如果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偏低,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障碍,需要特殊处理。
三、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最主要的凝血蛋白,是凝血过程中所需的物质。
血常规凝血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
血常规凝血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研究血常规凝血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于200例2020年-2021年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研究。
根据他们术后是否患有深静脉血栓来分成两组,一组是血栓组,另一组是非血栓组。
检测这两组所有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指标,对比他们的结果,进行评价,探讨他们的应用价值。
结果:本文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使用血凝仪和全血细胞技术分析仪进行检测,研究表明,检测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凝血指标中的D-D可以预测是否患有深静脉血栓。
结论: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中,可为预测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有益于病患身体的恢复,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血常规凝血指标对患者是否会形成深静脉血栓提供应用价值,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血常规; 凝血指标; 神经外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神经外科是治疗患者因外部原因而导致的脑部或者神经受损等,它是外科的一个分支[1]。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因为需要长期卧床,患者年龄比较大并且治疗过程的手术太复杂而导致患者术后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很高。
据研究表明,患者术后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高达3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想要找到一种能够预测出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方法。
当患者患有深静脉血栓时,血常规凝血指标反映出的数据可以为深静脉血栓的鉴别提供有效的数据。
本文研究对于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患来说,观察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病患深静脉血栓的判断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选取200位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患有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
在血栓组中,病人的年龄在四十六岁到七十三岁之间,平均年龄在五十二岁左右,该组共有52人,男性血栓患者有28人,女性血栓患者有24人。
其中,有六人患有高血压,五人患有糖尿病。
北医李睿医考:床旁凝血功能检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对于神经外科的患者而言,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出血和栓塞等相关严重并发症,引起凝血功能紊乱的原因可以是遗传性凝血功能紊乱,也可以是创伤或手术大量失血后诱发,当天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的使用也可增加自发性出血及颅内出血风险。
对于创伤后出血患者,建议评估其血小板数量、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
中心实验室检测血液样本是了解血液血凝参数的主要途径。
但是血液样本被送到中心实验室检测,在得到检测结果之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而床旁检测设备能够通过一份样本检测所有需要的血凝参数,且其便于携带,可用于医院内不同的科室。
在外科手术中,床旁检测设备已经被广泛用于心脏手术,研究证实床旁检测设备的应用降低了围手术期输血的需求。
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部位,即使很小的出血都有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凝血系统的损伤公认为是术后发生颅内血肿、自发血肿增大及创伤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
尽管关于床旁检测神经外科患者凝血功能的数据还很有限,但是已有的数据均指出床旁检测能使患者受益。
近期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发表文章总结了床旁检测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
纤溶亢进的检测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被大多数学者称为“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其在并发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病率尤其高。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其中纤溶亢进被公认为是创伤后出血发生的促进因素。
另外,研究已证明纤溶亢进的标志物-D-二聚体的升高与颅脑创伤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干预纤溶亢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检测手段不能很好的评估纤溶亢进,而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是确定创伤后纤溶亢进、指导凝血功能紊乱治疗的有效方法。
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均可检测和反应全血样本的粘弹特性。
血栓弹力图和转动血栓弹力图的病理结果与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而且其可为颅脑创伤患者提供导致不良预后风险增高的相关重要信息。
血液粘弹性在创伤复苏中的应用是有益的,与颅脑创伤后严重程度评分相比,粘弹性检测能够提高生存率。
床旁即时凝血检测仪在抗凝治疗监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床旁即时凝血检测仪在抗凝治疗监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李玲玲;都丽萍;梅丹【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5(000)030【摘要】Compared with laboratory INR, good accuracy and precision are observed with POCT device. The primary advantages of POCT device is rapid turn-around time, improving patients' satisfaction at the same time. Using POCT device not only improves the gouality of Warfarin anticoagulant therapy, but also reduces thromboembolic events and mortality, without increased risk for a serious bleeding event. With the INR measured by POCT device, patient's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life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anticoagulation clinics of the country such as America are managed by pharmacist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OCT device, medical workers can adjust the dosage of Warfarin conveniently and ensure patients' medication safety. If the accuracy of POCT device is improved, it will be better for INR control in patients who taking Warfarin.%与检验科凝血检测仪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POCT凝血检测仪的准确度较好,精密度良好。
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通过优化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出凝血管理策略,可以改 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多学科协作
通过多学科协作,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状态,制定更加合理的出凝血管理方案,从而提高手
术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THANKS
术后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
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05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方案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01
02
03
04
术后出血
手术部位渗血、血肿形成,可 能导致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
障碍等。
脑梗死
术后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栓 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
颅内感染
手术创伤、植入物等因素可能 引起颅内感染,表现为发热、
诊断流程与标准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进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初步判断出血或缺血等病变可能性。
实验室检测与影像学检查
根据初步判断结果,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影像学 检查方法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和范围。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 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 症状的疾病,如感染、肿瘤等。
03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与诊断技术
实验室检测指标
常规凝血指标
01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FIB)等,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状态。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
02
通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检测,了解血小板数量和
功能状态。
纤溶系统检测
03
凝血检测应用场景
凝血检测应用场景凝血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疾病,因此凝血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凝血检测的应用场景。
一、手术前凝血检测手术前凝血检测是一项常规操作,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手术前进行凝血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一些有潜在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脏手术、血管手术等,凝血检测尤为重要。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或采取其他干预措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二、抗凝治疗监测抗凝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凝血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剂量调整。
华法林治疗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常用的监测指标,通过定期检测患者的INR值,可以调整剂量以保证治疗效果。
对于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凝血检测在抗凝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监控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出现出血或血栓等不良事件。
三、出血性疾病诊断凝血检测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出血性疾病包括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和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两大类。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凝血因子遗传缺陷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如血友病和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则是由于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如肝病、血小板减少症和抗凝药物使用等。
凝血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鉴别出血的原因,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血栓性疾病诊断凝血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栓性疾病是由于血液凝块形成过多或溶解功能异常导致的,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
凝血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指导预防和治疗措施的选择。
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D-二聚体等。
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出凝血管理范文
监测手术部位出 血情况:包括手 术部位出血量、 出血速度等指标
术后管理
1
监测出血风险:密切观 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 发现出血风险
3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 稳定,防止颅内压升 高
5
康复指导:指导患者 进行康复训练,促进 功能恢复
预防血栓形成:使用 抗凝药物,预防静脉 血栓形成
2
预防感染:保持手术 部位清洁,预防感染 发生
出血类型:局部出血、全身出 血、颅内出血等
出血症状:头晕、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等
处理方法:止血、输血、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等
血栓并发症
1
深静脉血栓形 成:可能导致 下肢肿胀、疼 痛、行走困难 等症状,需进 行抗凝治疗。
2
肺栓塞:可能 导致呼吸困难、 胸痛、咯血等 症状,需进行 抗凝治疗和溶 栓治疗。
演讲人
目录
01.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的重要性 02.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的策略 03.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的药物选
择
04.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的并发症 及处理
预防血栓形成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是预防血 栓形成的关键环节
A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可以降低 血栓形成的风险
C
B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严重并发 症,如肺栓塞、脑梗死等
03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病变 部位、范围、性质等
04 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围 术期出凝血管理的风险和难度
术中监测
01
监测凝血功能: 包括PT、APTT、
FIB等指标
03
监测抗凝药物 浓度:包括肝 素、抗凝血酶 III等药物浓度
02
监测出血风险: 包括血小板计 数、血红蛋白 水平等指标
外科手术中的检验与实验室指标解读
外科手术中的检验与实验室指标解读外科手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方式,在疾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进行各种检验和解读实验室指标。
本文将探讨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检验与实验室指标,并解读其意义。
一、血液检验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外科手术前必不可少的一项检验,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数量等指标。
血常规检查能够提供手术前患者全面的血液情况,有助于鉴别炎症、感染等因素对手术的影响。
2.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能力,有利于外科手术过程中出血的预防和控制。
二、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肝脏状况是否适合外科手术的重要指标之一。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肝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三、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肾脏功能是否适合外科手术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肾脏滤过功能和排泄功能,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病等问题。
四、电解质检查电解质检查可以评估患者体内钠、钾、钙等离子的浓度,帮助外科医生了解患者的电解质平衡情况。
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因此在外科手术前进行电解质检查十分必要。
五、炎症指标检查外科手术过程中常常伴随有炎症反应,因此评估患者的炎症指标十分重要。
常见的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查可以评估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指导外科手术的进行。
六、血气分析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酸碱平衡状态,包括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
血气分析结果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判断患者的氧合状态,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整。
凝血功能在临床中的应用
凝血功能在临床中的应用凝血功能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主要负责止血和维持血液在循环系统内的流动状态。
当受伤或发生血管损伤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凝血反应来形成血栓,以封闭伤口,防止出血。
在临床医学中,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以及预测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凝血功能检测的常见方法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两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可以评估凝血的外源和内源途径。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等因子的功能,而APTT则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糖蛋白和负荷力蛋白等因子的功能。
2. 凝血酶凝时间(TT):TT是评估体内凝血蛋白原、凝血因子I、Ⅷ、ⅩIII、V、Ⅻ等因子的功能的一种常规方法。
在评估肝功能、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时,TT检测非常重要。
3.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纤维蛋白生成功能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凝血功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判断体内纤维素样凝血的重要标志。
二、凝血功能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指导临床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例如,对于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可以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减少出血风险或预防血栓形成。
2. 评估手术风险:在外科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可以评估手术患者出血风险,避免手术中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 预测疾病预后:某些疾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如肝病、肿瘤等。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三、凝血功能检测中需注意的问题1.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避免盲目检测造成资源浪费。
2. 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时要慎重选择检测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
㊃专题研究㊃∗通讯作者血常规㊁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Predictive Efficacy of Blood Routine and Coagulation Parameters for Postoperative DVT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缪皑驰(MIAO Ai-chi ),于朝春(YU Chao-chun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8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hanghai TCM-integrated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0082,China )摘要:㊀目的㊀探讨血常规㊁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效能㊂方法㊀以15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根据DVT 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 组和非DVT 组㊂检测患者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DVT 的关系㊂结果㊀DVT 组红细胞计数㊁血红蛋白㊁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㊁凝血酶原时间(PT)㊁凝血酶时间(PT)水平低于非DVT 组(P <0.05),中性粒细胞计数㊁D 二聚体(D-D)㊁纤维蛋白原(Fbg)高于非DVT 组(P <0.05);两组白细胞计数㊁血小板计数比较未见差异(P >0.05)㊂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OR =3.401,95%CI:1.372~13.420,P <0.001)㊁D-D(OR =2.530,95%CI:1.103~7.943,P =0.026)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㊂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 的AUC㊁敏感度㊁特异性㊁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59㊁76.67%㊁88.33%㊁6.53109/L㊂D-D 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 的AUC㊁敏感度㊁特异性㊁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25㊁90.00%㊁85.00%㊁5.02mg /L㊂结论㊀神经外科患者术后DVT 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D-D 密切相关,二者预测患者发生DVT 的效能较高㊂关键词:㊀血常规;凝血指标;神经外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图分类号]㊀R619.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B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6213(2021)01-0122-02㊀㊀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数据显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DVT 的发生率高达30%[1]㊂已有研究证实年龄㊁长期卧床㊁术后应用脱水剂㊁合并肿瘤㊁手术时间延长等为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 的独立危险因素[2]㊂本文观察了血常规㊁凝血指标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并发DVT 的关系,报告于下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以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5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㊂纳入标准:神经外科疾病并行手术治疗;入组前超声检查无DVT;入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㊂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性感染;入院时高度怀疑下肢DVT 形成者;非首次手术者;近期接受手术者;凝血功能异常或合并血液性疾病;近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㊂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VT 将患者分为DVT 组和非DVT 组㊂DVT 组30例,年龄46~74(59.82ʃ7.30)岁,男18例,女12例,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㊂非DVT 组120例,年龄44~76(59.96ʃ7.38)岁,男75例,女45例,高血压42例,糖尿病28例㊂两组年龄(t =0.093,P =0.926)㊁性别(χ2=0.064,P =0.801)㊁高血压(χ2=0.267,P =0.605)㊁糖尿病(χ2=2.151,P =0.1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㊂1.2㊀方法㊀检测红细胞计数㊁中性粒细胞计数㊁白细胞计数㊁血小板计数㊁血红蛋白(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㊁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㊁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PT)㊁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D 二聚体(D-dimer,D-D)(酶联免疫法)㊂1.3㊀统计学处理㊀数据分析用SPSS 21.0㊂计数资料用n (%)表示,用 χ2 检验㊂计量资料用 ʏx ʃs 表示,用t 检验㊂用Logistic 分析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 的危险因素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㊁D-D 预测患者发生DVT 的效能㊂P <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㊃221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2021Vol 27No 1㊀2㊀结㊀㊀果2.1㊀两组血常规水平比较(表1)㊀DVT组红细胞计数㊁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非DVT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㊁血小板计数比较未见差异(P>0.05)㊂2.2㊀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表2)㊀DVT组D-D㊁Fbg水平高于非DVT组,aPTT㊁PT㊁TT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㊂表1㊀两组血常规水平比较组别n 红细胞计数(109/L)白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血红蛋白(g/L)DVT组304.06ʃ0.557.61ʃ1.87252.38ʃ65.786.72ʃ2.13119.37ʃ18.72非DVT组1204.38ʃ0.487.24ʃ1.89233.09ʃ63.014.57ʃ1.62134.09ʃ23.40表2㊀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组别n D-D(mg/L)aPTT(s)PT(s)TT(s)Fbg(g/L) DVT组305.58ʃ0.5631.54ʃ5.6210.46ʃ1.4814.05ʃ2.923.57ʃ1.06非DVT组1203.97ʃ0.3936.20ʃ4.9812.05ʃ1.6417.18ʃ1.862.82ʃ0.682.3㊀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多因素分析㊀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意义的因素红细胞计数(>4.19109/L=0,ɤ4.19109/L=1)㊁血红蛋白(> 125.30g/L=0,ɤ125.30g/L=1)㊁中性粒细胞计数(ȡ6.03109/L=0,<6.03109/L=1)㊁D-D(ȡ4.56 mg/L=0,<4.56mg/L=1)㊁Fbg(ȡ3.12g/L=0,< 3.12g/L=1)㊁aPTT(>34.08s=0,ɤ34.08s=1)㊁PT(>11.63s=0,ɤ11.63s=1)㊁TT(>15.89s=0,ɤ15.89s=1)作为自变量,将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未发生DVT=0,发生DVT=1)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OR=3.401,95%CI: 1.372~13.420,P<0.001)㊁D-D(OR=2.530,95% CI:1.103~7.943,P=0.026)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㊂2.4㊀中性粒细胞计数㊁D-D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的效能㊀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㊁敏感度㊁特异性㊁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59(95%CI:0.793~0.911)㊁76.67%㊁88.33%㊁6.53109/L㊂D-D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㊁敏感度㊁特异性㊁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25(95%CI:0.871~0.962)㊁90.00%㊁85.00%㊁5.02mg/L㊂图1㊀中性粒细胞计数、D-D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的ROC3㊀讨㊀㊀论本文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并发DVT无明显关系,但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患者术后并发DVT的AUC为0.859,效能较高㊂动物实验已证实中性粒细胞是粘附在内皮受损部位的一种细胞,并且其在血小板活化之前已在血管受损部位发生聚集[3]㊂(下转第0125页)表1㊀两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组别n TC TG LDL-C HDL-C Lp-a观察组805.37ʃ1.032.14ʃ1.103.13ʃ0.621.04ʃ0.2054.27ʃ10.64对照组804.32ʃ1.061.35ʃ0.812.55ʃ0.651.32ʃ0.1934.08ʃ6.49表2㊀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组别n aPTT(s)PT(s)TT(s)Fbg(g/L)观察组8021.67ʃ14.329.96ʃ1.2112.90ʃ1.546.98ʃ1.76对照组8030.48ʃ5.1011.06ʃ1.0715.84ʃ1.243.22ʃ1.623㊀讨㊀㊀论高脂血症可增加血浆的粘稠度,并可可降低红细胞表面的电荷,导致血球聚集[3]㊂血液中TG及LDL-C水平的增加可引起血管内脂质在中小动脉内皮下沉积,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管的顺应性诱发血栓的形成㊂在生理状态下,红细胞表面负电荷之间的排斥力可使红细胞在血液中悬浮,脂质水平升高后可导致红细胞表面负电荷丢失,导致红细胞聚集在血管壁上,增加血流运行的阻力㊂Lp-a可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干扰纤溶酶原与受体的结合,并可对血小板血栓的溶解发挥抑制作用[4]㊂本文中,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TC㊁TG㊁LDL-C㊁Lp-a水平高于正常人群,高血脂造成血管的弹性下降,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导致红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降低红细胞的载氧能力,导致视网膜微循环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㊂本文中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aPTT㊁PT㊁TT水平降低,而Fbg 水平升高㊁血液呈高凝状态,显示其为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㊂临床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脂及凝血指标水平并给予早期纠正㊂参考文献[1]㊀王琳,关娟,周历,等.高脂血症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0,024(001):44-46.[2]㊀张愉,权青云,孙鹃,等.血脂水平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关系的临床观察[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28(006): 85-86.[3]㊀马红莲.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脂和血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 1504-1505.[4]㊀姜红,冯振娥.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5):692-694.(收稿日期:2020-08-10)﹏﹏﹏﹏﹏﹏﹏﹏﹏﹏﹏﹏﹏﹏﹏﹏﹏﹏﹏﹏﹏﹏﹏﹏﹏﹏﹏﹏﹏﹏﹏﹏﹏﹏﹏﹏﹏﹏﹏﹏﹏﹏﹏﹏﹏﹏﹏﹏(上接第0123页)D-D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主要用于反映纤溶过程,D-D在手术应激刺激下可大量升高[4]㊂本文结果显示,D-D为影响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D-D预测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为0.925,预测的效能较高㊂参考文献[1]㊀高树梓,安德柱,李佳岩,等.中性粒细胞计数与D二聚体在预测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应用价值[J].四川医学,2018,039(007):804-807. [2]㊀朱蔚东.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6):661-663.[3]㊀金玉娟,谭丽萍,柏慧华.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034):4406-4408.[4]㊀陈银伟,徐锋.平均血小板体积与D二聚体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测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8):2244-2247.(收稿日期:2020-08-06)。
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出凝血管理护理课件
根据疾病类型
脑血管疾病手术、脑肿瘤 手术、癫痫手术等。
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
微创化和内窥镜技术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等非手术治疗手段的 联合应用,提高了治 疗效果。
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发 展,提高了手术的精 准度和安全性。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出凝血机制简介
出血
血液从伤口流出。
凝血
血液由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以止血。
减少组织损伤,合理使用 止血药物,密切监测患者 的出凝血状态。
护理在围术期出凝血管理中的
04
作用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出凝血状态
通过了解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出凝血 状态,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术前准备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准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药品,确保手术顺利 进行。
心理护理
施出凝血管理方案。
信息共享与交流
建立多学科信息共享平台,促进 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定期会议与讨论
组织定期的跨学科会议和讨论, 共同探讨出凝血管理护理的难点
和解决方案。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 出凝血管理护理课件
• 引言 • 神经外科手术基础知识 •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 护理在围术期出凝血管理中的作用 • 出凝血管理护理案例分享 • 出凝血管理护理的未来展望
目录
引言
课程背景
神经外科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围术 期出凝血管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环节。
当前,出凝血管理在神经外科手术围 术期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专业的护 理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护理。
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三个阶段。
围术期出凝血异常的原因
凝血象检测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凝血象检测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杨杰;戴金华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
【年(卷),期】2001(019)002
【摘要】@@ 为探讨凝血功能方面的检测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我们观察了1998年5月1日到1998年12月8日间急性颅脑损伤(GCS<=12)病例,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111-111)
【作者】杨杰;戴金华
【作者单位】325000,浙江省宁波镇海龙赛医院检验科;宁波市二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玻璃棒促凝作用在临床实验室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J], 王其春
2.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对兔急性DIC及凝血象作用的观察 [J], 李安国
3.脑脊液和血浆中tau蛋白及神经颗粒素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J], 王航; 宋歌; 刘永建; 谢万福
4.促凝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作用 [J], 纪求尚;张运;朱园园;安丰双;王荣
5.凝溶胶蛋白在急性放射损伤防护中的作用 [J], 王佳;孙顶;程赢;闵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凝血功能检验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凝血功能检验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杨振中【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24(36)2【摘要】目的探究凝血功能检验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方法将2022年6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两组均开展凝血功能检验,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
另以凝血功能指标异常为依据,将观察组分为观察一组(<3个指标高或低于正常值30%)与观察二组(≥3个指标高或低于正常值30%),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与临床预后。
结果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T)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低于对照组(P<0.05)。
出血24 h,观察一组AT-Ⅲ、PT高于观察二组,而D-D 低于观察二组(P<0.05);观察一组预后良好率高于观察二组,致残/致死率低于观察二组(P<0.05)。
观察组病残患者FIB与AT-Ⅲ较之良好患者更低,而TT、PT、D-D与APTT较之良好患者更高(P<0.05)。
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通过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对预后进行评估的有效性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血风险。
【总页数】3页(P50-52)【作者】杨振中【作者单位】临沂市中心血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相关文献】1.凝血功能指标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2.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3.凝血功能四项联合血清胱抑素C检验对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观察4.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5.凝血功能指标及TEG参数对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神经外科的患者而言,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出血和栓塞等相关严重并发症,引起凝血功能紊乱的原因可以是遗传性凝血功能紊乱,也可以是创伤或手术大量失血后诱发,当天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的使用也可增加自发性出血及颅内出血风险。
对于创伤后出血患者,建议评估其血小板数量、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
中心实验室检测血液样本是了解血液血凝参数的主要途径。
但是血液样本被送到中心实验室检测,在得到检测结果之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而床旁检测设备能够通过一份样本检测所有需要的血凝参数,且其便于携带,可用于医院内不同的科室。
在外科手术中,床旁检测设备已经被广泛用于心脏手术,研究证实床旁检测设备的应用降低了围手术期输血的需求。
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部位,即使很小的出血都有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凝血系统的损伤公认为是术后发生颅内血肿、自发血肿增大及创伤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
尽管关于床旁检测神经外科患者凝血功能的数据还很有限,但是已有的数据均指出床旁检测能使患者受益。
近期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发表文章总结了床旁检测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
纤溶亢进的检测
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被大多数学者称为“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其在并发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病率尤其高。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其中纤溶亢进被公认为是创伤后出血发生的促进因素。
另外,研究已证明纤溶亢进的标志物-D-二聚体的升高与颅脑创伤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干预纤溶亢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检测手段不能很好的评估纤溶亢进,而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是确定创伤后纤溶亢进、指导凝血功能紊乱治疗的有效方法。
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均可检测和反应全血样本的粘弹特性。
血栓弹力图和转动血栓弹力图的病理结果与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而且其可为颅脑创伤患者提供导致不良预后风险增高的相关重要信息。
血液粘弹性在创伤复苏中的应用是有益的,与颅脑创伤后严重程度评分相比,粘弹性检测能够提高生存率。
尽管血栓弹力图和转动血栓弹力图粘弹性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需要更深入的前瞻性研究证明其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其已经应用于检测凝血功能障碍的程度及指导止血治疗。
抗凝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
尽管已有新型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上市,但是目前用于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主要抗凝药仍是维生素K拮抗剂(如苯丙香豆素和华法林)。
接受抗凝治疗的颅内出血患者从出血到开始手术的时间长短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脑外伤基金会指南推荐,急性硬膜下血肿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
抗凝患者需对抗凝程度进行评价,而血液抗凝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检测时间等,而在床旁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可最大程度的节省时间。
而且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的出院患者可使用床旁检测仪自我检测,其能在2分钟内完成检测。
已有研究对这种系统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相比,该检测结果偏差较小且相关性很好。
而且有研究显示这种设备的应用,可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时间,而且术中可明显减少血液的丢失,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传统中心实验室可早80分钟。
另一临床中心的数据显示,床旁血凝仪可为需急诊手术的抗凝患者节省47分钟的时间,节省下来的这些时间对抗凝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是血栓和纤维蛋白原形成的基础。
血小板减少为神经外科术后出血、创伤性颅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血小板减少可通过检测全血细胞数而确定,给予血小板输注后可纠正至正常范围。
而一般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血小板功能。
目前有几种床旁检测设备可确定血小板功能,其中评价血小板功能的金标准为透光集合度;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分布图(TEG-PM)可用于分析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活性,还可确定抗血小板药物带来的影响;床旁血细胞功能分析仪(PFA-100)也可用于血小板功能的检测;VerifyNow分析仪能检测阿司匹林、噻吩并吡啶和糖蛋白IIb / IIIa受体拮抗剂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而Multiplate分析仪是基于多电极凝集反应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
一些学者已经对床旁设备检测神经外科患者血小板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机体严重损伤时血小板功能异常很常见,血小板功能异常为个别患者的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于通过凝血检测及时纠正受损血小板活性后预后是否有所改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和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导致神经外科术后再次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颅脑创伤、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
不同人群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其血小板功能被抑制的程度不同,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如遗传、患者并发症等,而且抗血小板药物对某些人群的血小板功能没有影响,这种情况称为“无反应型”,在一般人群中其发生率高达30%。
床旁血小板功能检测可量化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另外,还可确定对抗血小板治疗无反应的人群。
VerifyNow曾用于检测氯吡格雷口服效果,结果发现28%的患者其血小板功能不能被抑制,输注血小板可增加非必要的输血风险;而且还发现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下降与脑室内出血和死亡率的增高相关。
目前,两项前瞻性研究均使用床旁检测仪来评价血小板功能。
结果发现与血小板功能中度抑制的患者相比,重度抑制患者或可从输注血小板中获益。
高风险患者如果能在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输注血小板,可明显减小血肿体积,并提高独立生存比率。
总结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神经外科患者其发生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很高,床旁检测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凝血功能数据,这与传统中心实验室检测相比是一大优点。
部分床旁检测结果与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发现能否改善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