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aeda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2.png)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阳光是由太阳发出来的。
2.了解光线是由直线组成的,并且沿着直线传播。
3.知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会产生光影。
4.掌握将物体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形状的影子。
教学准备:1.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展示工具。
2.太阳灯、小物体几个。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10分钟)教师打开电脑,播放一个太阳的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是什么吗?太阳是哪里来的呢?”引导学生回答。
Step 2:发散思维(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太阳的光线,并问学生:“你们觉得太阳的光线是怎么样的呢?光线是直线还是弯曲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Step 3: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将太阳灯放在一个位置,并从不同方向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和物体的影子。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会产生光影。
并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
Step 5:探究活动(20分钟)教师布置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给出一些小物体,并在教室不同的位置放置这些物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位置的物体影子形状,并解释影子的形状变化。
随后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6:展示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规律:影子形状的变化与太阳光的照射角度和物体的位置有关。
Step 7:复习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复习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8: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有趣的光和影的现象,如彩虹、3D立体影像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Step 9: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重点总结太阳光线直线传播、阳光照射形成物体的影子等知识点。
Step 10: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不同时间的阳光照射和物体的影子变化,并记录下来。
《阳光下的影子》文章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文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01238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7.png)
《阳光下的影子》文章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写作具有感染力和表达力的文章,通过以《阳光下的影子》为主题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文思敏捷性。
教案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理论指导和写作实践的环节。
一、初步接触 (时间:30分钟)目标: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相关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步骤:1. 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情境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阳光下的影子,以唤起他们的感官和想象力。
3. 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阳光下影子的感受和体会。
4. 小组或全班讨论,总结归纳学生们观察到的共同特点和感受。
二、深入理解 (时间:40分钟)目标: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意义,提升他们的文思敏捷性。
步骤:1. 探讨阳光下的影子的含义和象征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2. 请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下影子的变化,思考其中的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影子的隐喻和比喻,让他们运用到其他生活场景中。
4.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三、写作实践 (时间:60分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完成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表达自己对阳光下的影子的理解与感受。
步骤:1.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情境,以阳光下的影子为主题撰写一篇文章。
2. 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组织思路、展开论述和运用修辞手法等。
3. 鼓励学生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4. 学生互相交流并进行初步的互评,提供反馈和建议。
5. 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一篇优秀的文章。
教学评估:教师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和成果的观察和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面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深度和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名人名言、优秀的文章和诗歌等来进一步拓展对阳光下的影子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395b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c.png)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第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第二篇:《阳光下的影子》优秀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幼儿园中班影子科学教案:认识阳光下的影子变化
![幼儿园中班影子科学教案:认识阳光下的影子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7852f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9.png)
幼儿园中班影子科学教案:“认识阳光下的影子变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征;2、能够了解和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3、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2、认识阳光下的影子变化。
三、教学重点1、幼儿正确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征;2、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1、帮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2、引导幼儿探究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下的影子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1、导入(1)老师说:“大家有没有看过影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影子的知识。
”(2)老师在投影板上展示不同物品的影子,让幼儿观察、猜测物品的形状。
(3)老师说:“影子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指导幼儿思考,出现不同答案。
2、发现影子变化规律(1)老师将阳光照射在墙上面,因手上携带的物品可以形成影子。
(比如:具有一定高度的棍子,球等)(2)老师指导幼儿观察棍子或者其他物品的影子变化,让幼儿描述物品的影子变化现象,比如:在不同时间或角度下,影子的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
(3)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的物品来让幼儿探究,比如一个球状物体、长条状物体等等。
3、合作探究(1)老师将幼儿分组,让幼儿分别选择不同物品,再次研究物体影子的变化,填写观察记录表。
(2)老师指导幼儿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各组物品影子形状的变化规律。
(3)两个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分享交流,互相学习和补充知识。
4、评价总结(1)老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幼儿自己总结一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2)幼儿感受报道,说出他们新学到的东西和感悟。
(3)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资源1、阳光、墙壁、物品;2、教师准备的观察记录表。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是针对幼儿园中班的幼儿设计,采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幼儿去发现和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和形成原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幼儿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和身体去体验,在锻炼自己认识注重观察和了解自然现象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为幼儿的未来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平台。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05fb7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b.png)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标题: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观察和描绘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3. 掌握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的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大白纸、黑色纸、透明胶带、彩色铅笔、白色纸板、手电筒、光线穿透的玻璃块、尺子等。
- 准备一些与阳光、光线有关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 铅笔、橡皮、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阴天和晴天分别看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否穿透不透明的材料,比如纸板,黑色纸等。
探究活动:3. 使用手电筒照射在黑色纸上,引导学生观察产生的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4. 为了进一步观察影子的形成,教师可以在白色纸板上放置一个物体,比如小球,用手电筒照射在小球上,并观察产生的影子。
5.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提问:为什么物体会有影子?解释活动:6.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阳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并解释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阳光下,物体才会有影子?实践活动:8.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用光线穿透的玻璃块照射在纸上,观察影子形成的变化。
9. 学生用彩色铅笔描绘出影子的形状,并用彩色笔标记出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10. 学生互相展示和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11.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光线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情况,并记录下来。
12. 能够简单解释光线和阴影的现象。
总结活动:1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折射的原理,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4. 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到的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
评估活动:15. 教师设计一些简答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与光的传播和影子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延伸活动:16. 学生可以再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如提供一个容器,让学生填充水,观察物体在不同水深下的折射现象。
小学科学22《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22《阳光下的影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60d7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2.png)
小学科学22《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引言:《阳光下的影子》是小学科学第22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设计的一节科学课。
这节课将着重介绍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现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特征,并培养他们分析、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会形成影子的基本原理;2. 能够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PPT课件、实验器材准备、活动设计;2. 学生:图纸、铅笔、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阳光下的影子》,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好奇心;- 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或观察过影子?它是怎么产生的呢?2. 知识讲解(10分钟):- 利用PPT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简单介绍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速度、直线传播等;- 解释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是光的阻隔所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在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3. 实验探究(30分钟):- 分组设计实验,每组3-4名学生进行合作;- 实验1:利用手、书、树叶等不同物体,观察它们在阳光下的影子特征,并记录下来;- 实验2:将不同物体的影子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是否相同;- 实验3:移动光源,观察影子的变化;-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对影子的特征进行总结;- 学生描述影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引导学生互相观察和思考;- 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拓展应用(10分钟):- 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观察和记录影子的特征,并制作一个小手册或海报;-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物体或地点,记录下影子的变化以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https://img.taocdn.com/s3/m/feaff8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5.png)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导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小学生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可以轻松接触到各种现代科技产品,但是对于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比如光的传播和物体的投影等,却知之甚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光照与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认识光照与物体产生影子的关系;(2)能观察、描述和分析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其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关系,影子的形成原理,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形状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光传播的规律,如何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影子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一把手电筒、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白底纸板、测尺、铅笔等。
2. 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光线较暗,使得光照效果更加明显。
3. 教学多媒体:准备PPT或幻灯片,辅助讲解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或观察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照到物体会发生什么?物体的影子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一些物体的影子会是黑色的?2. 实验探究(1)实验一:使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物体在白底纸板上形成的影子。
让学生描述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光线的方向和距离有关。
(2)实验二:移动手电筒,改变光线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的影子随光线变化的形态,让学生思考光照条件对影子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小学科学《阳光下的影子》
![小学科学《阳光下的影子》](https://img.taocdn.com/s3/m/a1b15a2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f.png)
制作材料选择和步骤指导
材料选择:硬纸板、铅笔、直尺、量角器、剪 刀、胶水等。
01
1. 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适当的半圆,作 为晷面。
03
02
制作步骤
04
2. 在半圆上标出时间刻度,可以用量角器 和直尺辅助绘制。
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阳光下影子 的变化,培养其细致观察 和记录的能力。
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 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究兴趣。
预期学习成果
01
知识层面
学生能够掌握光和影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
02
能力层面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解
小学科学《阳光下的影子》
汇报人:XX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影子形成原理及特点 • 观察实验: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 • 探究活动:制作简易日晷仪 • 拓展延伸:自然界中其他类型影子现象 • 总结回顾与自我评价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自 然现象的规律和原理。
• 实验器材:日晷仪(或简易日晷)、指南针、记录本、笔 、手表或其他计时工具。
实验器材准备和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 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在室外开阔地进行实验。
2. 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将日晷仪放置在地面上,确保其底座水平。
实验器材准备和实验步骤
3. 在日晷仪上选择一个物体(如铅笔 或直尺),将其竖直插在日晷仪的中 心孔中。
中班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https://img.taocdn.com/s3/m/e3b6bee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9.png)
中班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中班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影子的存在。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当有物体遮挡阳光时,就会产生影子。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理解和探索影子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子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阳光下的影子”,幼儿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一、目标:1. 认识影子的概念和特点;2. 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3. 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影子;4. 探索影子的变化,并能解释原因。
二、材料:1. 光源(太阳或手电筒);2. 幼儿可观察到的物体,如书、绳子、水杯、球等;3. 幼儿练习本和铅笔。
三、教学活动:- 让幼儿参与一个小游戏。
教师拿着一团颜色鲜艳的气球,靠近灯光。
然后请幼儿观察气球上的影子。
问幼儿他们认为什么造成了气球上的影子。
引导幼儿思考光源的作用和影子的原理。
-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阳光下的影子”。
2. 影子观察实验(30分钟):- 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光源(太阳或手电筒)。
- 指导幼儿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将它们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它们的影子。
鼓励幼儿观察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 让幼儿使用铅笔在练习本中绘制他们观察到的影子。
鼓励他们根据观察到的影子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一样?为什么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造成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影子?3. 观察影子的变化(30分钟):- 引导幼儿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影子的变化。
提出问题,当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会变得更大还是更小?- 让幼儿观察不同距离光源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鼓励幼儿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 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索其他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如物体的形状、光源位置的变化等。
- 进行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 引导幼儿归纳影子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 鼓励幼儿在练习本上总结和描绘阳光下的影子的特点。
五、扩展活动:- 制作手影剧表演。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29a26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1.png)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是影子产生的关键因素。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描述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随光源位置和物体形状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长度、方向和形状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量尺、记录表格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展示一些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如早晚影子的长短变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20 分钟)1、影子形成的原理(1)结合图片和动画,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2)通过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在白色卡纸上形成影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时被物体阻挡,在物体后面形成了无光的区域。
2、影子的特点(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将小木块放在白色卡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观察影子的方向变化。
(2)改变手电筒与小木块的距离,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物体形状对影子形状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1、给出一些关于影子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如:一个人站在路灯下,他的影子长度会怎样变化?(四)课堂小结(5 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的特点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
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
![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9d2746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2.png)
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
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示例如下: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节体育课,课程的主题是阳光下的影子。
首先,我想让大家了解什么是阳光下的影子。
影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它是由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形成的。
当太阳照射在物体上时,物体会反射出光线,这些光线会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物体的影子。
在课堂上,我们将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了解阳光下的影子。
例如,我们将做一个影子游戏,每个人扮演一个动物或物品,并站在阳光下,观察它们的影子。
我们还可以进行影子绘画比赛,每个人用颜料或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影子,然后与其他参与者进行比较。
除了这些活动外,我们还将学习一些关于阳光下的影子的科学知识。
例如,我们知道影子的长度与太阳的高度有关。
当太阳在天空中越高时,影子就越短。
此外,我们还知道影子的颜色也可以反映太阳的颜色。
当太阳是红色或橙色时,影子通常是棕色或灰色。
当太阳是蓝色时,影子通常是白色或灰色。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阳光下的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和科学。
因此,我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上,可以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和知识来学习阳光下的影子,并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谢谢大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12426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7.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成与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教材还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摄影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简单的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让学生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影子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阳光、物体(如树叶、玩具等)、投影仪、白板等。
2.学具:每组准备一个物体,用于实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阳光和物体,现场演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影子现象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影子的长度和什么有关?”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改变物体的位置和阳光的角度,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https://img.taocdn.com/s3/m/ed21397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d.png)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一、活动目标
(一)初步感知身体动、影子也动,影子和身体在一起。
(二)体验观察影子、与影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阳光明媚的户外空旷场地。
(二)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页。
三、活动过程
(一)影子在哪里?
1.找各种各样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说说找到的最大、最小的影子。
)
2.找找老师的影子。
——我的影子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又不见了?我的影子有几个?
3.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你有影子吗?它在哪里?你的影子有变化吗?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动,影子也动,我们停,影子也
第 1 页/ 共 2 页。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04814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4.png)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主题:阳光下的影子目标学生:三年级时间:1小时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光线和阴影的关系;2. 学习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阳光下产生的影子变化;3. 学习使用合适的词汇描述光线和阴影。
教学准备:1. 幻灯片和投影仪;2.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圆柱体等);3. 太阳灯/手电筒;4. 白色课件/白纸;5. 合适的教学素材(课堂展示、图片等)。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使用幻灯片或故事开始课程,介绍阳光和阴影之间的关系。
然后问学生是否了解阳光和阴影。
接着让学生尝试描述他们了解的阳光和阴影。
2. 探究(15分钟)让学生坐在教室的一个较暗的角落或是将太阳灯/手电筒照射在一面墙上,形成光线和阴影。
给学生分发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让他们观察物体在阳光(光线)下产生的影子变化。
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大小是否会随着阳光的位置变化而改变?- 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会随着物体的形状变化而改变吗?- 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观察和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激发他们之间的交流。
3. 概括(10分钟)在学生观察并完成探究后,回到教室并整理学生的观察结果。
使用幻灯片或白色课件/白纸描述光线和阴影的属性。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汇,如光线、阴影、大小、形状、长度等,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让学生一起总结,如果阳光的位置改变,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会如何变化?如果物体的形状改变,它的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4. 应用(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物体,并用太阳灯/手电筒照射在物体上产生阴影。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物体在不同位置和角度下的影子变化,并完成观察记录表。
鼓励学生用他们学到的词汇来描述和总结观察结果。
然后,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评价和分享观点。
5. 总结(10分钟)回顾整个课堂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课学到的知识和观察结果。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f8e85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d.png)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实验数据,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和原理。
探究不同时间、不同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铅笔、尺子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与影子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如手影表演、动物影子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吗?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新课讲授(20 分钟)1、影子形成的原理利用手电筒和小木块,在白色卡纸上演示影子的形成过程。
讲解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光源、物体、屏,并强调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被物体挡住时,在物体后面就会形成影子。
2、影子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如上午、中午、下午)观察同一物体(如小木棒)影子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早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1、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影子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2、布置课堂练习,如判断影子形成的条件、画出指定物体在特定时间的影子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堂小结(5 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影子形成的原理和影子的变化规律。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4715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b.png)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影子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影子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中有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图片中的影子,并问: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2. 讲解(15分钟)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影子是由于物体遮挡光线而产生的。
–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影子的颜色与物体的颜色相同。
2.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用手遮挡光线,观察手的影子。
–用手指指向光源,观察手指的影子。
–用不同形状的物体遮挡光线,观察影子的变化。
3. 实验(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需要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和一盏手电筒。
2.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物体遮挡手电筒的光线,观察影子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
4. 应用(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应用讨论,每组需要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和一张白纸。
2.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白纸上投影出影子,并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
3.学生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日晷、相机等。
5.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影子的应用。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影子的颜色与物体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影子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学生能够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4.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和应用讨论,并培养团队精神。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7277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d.png)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源和物体对产生影子的影响;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影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2. 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和解释影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科学实验报告表。
2. 影子实验环境:光线较暗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阳光下,你们走路时会有影子呢?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影子呢?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步骤二: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实验器材,如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等。
2. 实验一:固定光源不动,将不同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光源,选择不同的位置进行实验。
b. 每组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3. 实验二:固定物体不动,移动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分别改变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变化。
b. 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步骤三:理论总结(20分钟)1. 让学生围绕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总结和发现。
2. 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影子。
3. 引导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步骤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在不同光源下,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会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的影子中班科学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中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3ba13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5.png)
阳光下的影子中班科学教案序言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科学实践,幼儿可以探索并理解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
为了帮助中班幼儿在有趣和互动的环境中探索科学,本教案将引导幼儿们在阳光下探索影子的形成和特性。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幼儿们将学习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影子,并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幼儿们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1. 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成过程。
2. 探索影子的特性,如大小、形状和变化。
3. 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准备材料1. 太阳光(阳光明亮的户外环境或者灯光明亮的室内环境)。
2. 幼儿园操场或者室内教室。
3.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积木、玩具、树叶等)。
4. 纸板或白纸。
5. 彩色铅笔或蜡笔。
活动1:探索影子的形成步骤:1. 邀请幼儿们到室外或者教室阳光明亮的地方。
向幼儿们解释影子的概念,并询问他们是否见过或了解过影子。
2. 让每个幼儿选择一个物体,并用手将其固定在平坦的表面上,确保物体不会移动。
3. 请幼儿们观察物体及其所产生的影子。
鼓励幼儿们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教师可以记录幼儿们的描述。
4. 请幼儿们移动物体,观察并比较影子的变化。
引导幼儿们讨论影子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活动2:绘制影子步骤:1. 将纸板或白纸放置在阳光下的平坦表面上。
确保纸板或白纸的一侧受到阳光的照射,另一侧在阴影下。
2. 邀请幼儿们使用彩色铅笔或蜡笔追踪和绘制自己的影子。
鼓励幼儿们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形状和轮廓。
3. 引导幼儿们比较彼此的影子绘画,讨论不同幼儿的影子形状和大小可能是如何不同的。
活动3:探索影子的变化步骤:1. 提供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积木、玩具、树叶等。
2. 邀请幼儿们选择一个物体,并观察该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3. 引导幼儿们通过移动物体或改变其位置,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让幼儿们描述和比较不同位置或移动后的影子形状和大小。
活动4:展示和总结步骤:1. 邀请幼儿们回到教室或集体活动区域。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1357dc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8.png)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阳光下的影子》是一个物理实验,教导学生注意到自己的影子,下面一起来看看《阳光下的影子》教后反思范文!《阳光下的影子》教后反思1、我的设计意图:学生们在阳光下活动时,一定注意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定也做过“踩影子”的游戏。
一般情况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再做这种游戏了,因为他们知道应该站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被同伴踩到影子;知道什么时间地上有影子,闭上眼睛也知道影子在什么位置。
也就是说,“观察影子”以及“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学生们已经有所了解。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猜测、讨论观察记录方法、进行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绘制影子长度变化柱形图、整理分析柱形图、交流影子的共同特点,从而意识到研究关于太阳的秘密原来并不复杂。
2、教具改进: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铺有白纸的约60*45的KT板,并画出东南西北坐标,为了方便学生确定方向,特地将指南针固定在KT板上。
另外,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两次记录影子之间的时间来填写表格和柱状图,省去将用橡皮泥固定的竹签反复取放的操作,因此,我在坐标中央画了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学生测量出从圆到影子末端的距离再加上2即是竹签影子的长度了。
3、磨课过程:第一次上课时,光源采用充电式手电筒,由于每个手电筒都有4-5的小灯泡,导致竹签投到纸上的'影子也有四、五个,于是我将每个手电筒做了处理,用纸巾挡住多余的灯泡,每个手电筒只剩下一个灯泡。
原本以为这样效果会不错,但实验时靠窗的小组由于手电筒光线较弱很难看到竹签的影子,课堂效果很不乐观,。
另外,由于我的提问不够精炼,也导致了课堂生成存在很大问题。
之后,在孙秋月、周耀、张锡彬还有本校的项贤国、邵伟、张丽芬等诸位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一番。
①在用学生做广播操的图片导入之后,提问影子产生所需的3个条件,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便本节课可更顺利进行。
②在学生猜测时由说改为将猜测画下来,一来画比说更形象,二来为之后的观察并画竹签影子的活动预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一、活动目标
(一)初步感知身体动、影子也动,影子和身体在一起。
(二)体验观察影子、与影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阳光明媚的户外空旷场地。
(二)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页。
三、活动过程
(一)影子在哪里?
1.找各种各样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说说找到的最大、最小的影子。
)
2.找找老师的影子。
——我的影子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又不见了?我的影子有几个?
3.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你有影子吗?它在哪里?你的影子有变化吗?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动,影子也动,我们停,影子也
第1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