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心)第六章 群体心理和团队管理
(管心)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
![(管心)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8ddfda6b0717fd5360cdc2e.png)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问题: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群体是如何发展的?2、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有哪些?3、群体动力学理论有哪些内容?4、如何进行团队建设?第一节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一、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的一个概念,它具有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的集合体。
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群稳定的结构体共同的奋斗目标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于所在群体的认知,即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安全需要安全感力量消除自我怀疑韧性地位需要满足感自尊需要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情感需要社交需要权力需要通过单个人无法实现实现目标的需要共同努力智慧、力量的凝聚二)群体的构成要素二因素说: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的价值规范三因素说:群体的活动(群体的任务)、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与沟通)、群体成员间的感情或态度。
三)群体的类型按群体的建立是否有明文规定和正式程序,可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目标、任务、职能以及成员间的责权关系比较稳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的感情为纽带,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幻灯片8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组成按照正式的程序组成按人员的自然交往组成因素以正式结构为基础,从而产生心理认同以心理认同为基础,从而产生无形的结构特单一、稳定的结构重叠、不稳定的结构目标导向,计划形成需求导向,自发形成,排他性征存在上下级关系,领导一般有主管身份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成员交往中自然形成领导,且不一定为主管幻灯片9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类型特征亲缘型以亲戚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时空型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校友和同乡情感型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爱好型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体,如足球信仰型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某种抱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利益型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体,如拼车幻灯片10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如归属、安全、爱与被爱等);融洽员工之间的感情,加强员工之间合作的意愿,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励和培训员工;保障员工的权益。
第六章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管理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e409c48bd63186bcebbc27.png)
第6章群体心理概述6.1 群体的定义及发展阶段人是社会的人,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会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群体中。
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工作团队研究中心认为,在2000年80%的《财富》500强公司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团队中工作,并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群体。
可以说,群体是构成组织的重要基石。
6.1.1 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与由于某些因素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有所不同,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1.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目标。
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订一系列规范。
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价值观、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等。
2.相互作用和影响。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而火车站排队买票的人,咖啡厅里的顾客和电梯间里的乘客,这些偶然聚合在一起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因此都不能称之为群体,而是属于聚合体亦称为集合体(aggregate)。
有时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例如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共同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
6.1.2 群体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按群体形成的方式,可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可划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按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参照群体(或标准群体、示范群体)和一般群体;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成员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群体的发展水平,可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
下面重点分析与管理工作联系密切的一种分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这种分类法最早是由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具有正式的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的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完整ppt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完整ppt](https://img.taocdn.com/s3/m/187dc17c6529647d26285269.png)
1、名词解释:群体、人际关系、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板刻效应、定势效应。
1、规模:群体成员的数量。
2、社会标准化倾向: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有接近群体行为的平均数的倾向,即个体差异明显变小,趋于同一标准。
目的要求:了解群体的概念、作用与种类,掌握群体行为规律及心理效果,对影响群体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基本认识,懂得如何建
2、社会标准化倾向: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有接近 群体行为的平均数的倾向,即个体差异明显变小, 趋于同一标准。
3、社会顾虑倾向: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的现 象。
4、社会从众行为: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动 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心理效果
1、群体认同感:群体中的个体对一些重大的事件与 原则问题,都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认识)
1、原则:平等交往;互助互利;求同存异;积极主 动。
2、方法: ——塑造良好个性特质; ——提高与人交往的水平; ——避免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常见认知偏见的干扰。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加拿大柏恩博士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中认 为,个性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角色认知):即父母
parent ( 特 点 是 权 威 和 优 越 感 ) ; 成 人 adult (特点是客观和理智);孩子child(特点是冲动
和幼稚)。 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交往)类型有平行和交叉两大类,
前者为P对P,或C对C;后者为P对C,或A对P。 最理想的相互作用类型:A--A。即不但要使自己
确立成人的心理状态,尽可能控制自己,用成人的思 想、语调及行为来对待别人,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对 方确立成人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用成人态度来处理问 题。
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常见认知偏见
1、首因效应:第一次接触或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 认知的影响和作用。
[心理学]群体心理与管理团队
![[心理学]群体心理与管理团队](https://img.taocdn.com/s3/m/5c970280ddccda38366baf91.png)
关于群体和团队的具体区别,威廉姆斯用了四个 维度来进行区分:期望、沟通、过程和亲密程度。 在期望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的成员在参与、 贡献、合作和支持方面有着比群体成员更高的期 望值。在沟通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成员对 沟通框架的要求比群体成员更高,并且团队成员 也需要更快捷的沟通效果。在过程维度上,威廉 姆斯认为团队成员的相互依赖性更强,但是在管 理上的要求却要低于群体中的成员。在亲密程度 这一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比较群体中的成员而 言,团队成员间的亲密程度更高,虽
团队建设原则五:明确领导与结构
团队建设原则六:建立绩效一:人际关系途径
团队建设途径二:角色界定途径
团队建设途径三:价值观途径
团队建设途径四:任务导向途径
7、集体的行动方式层面。这一层面主 要是讨论集体中统一或者协调活动时所 呈现出的状态。在一般的群体中,集体行 动通常是由领导者统一安排的全部个体 行为的简单组合,行为没有或很少能够产 生协作;但是,团队的集体行动则是具有 严密分工与合作的集体协作,每个成员的 个体行动都是完整的集体中重要的有机 成分,并且集体力量的发挥高度依赖于个 体的相互支持和配合。
3、只要有助于完成任务,任何行为都是有 价值的
团队凝聚力
决定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1、有效的交流 2、一起度过的时间 3、独立 4、威胁 5、规模 6、激励
团队建设原则四:树立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能够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和 提供动力,目标会使个体提高绩效水 平,目标也使群体充满活力
身份的认同,却没有提及到。
这些群体和团队的区别归纳到九个层面上。主要 表现在目标定位、身份认同、技能组合、领导作 用、成员关系、沟通方式、工作态度、协作能力、 工作结果等诸多方面。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群体理论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群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f612a782b160b4e767fcf71.png)
2、在问题1的群体中,哪些群体能够帮助实 现组织的目标?
26
二、影响群体发挥作用的外部环 境因素
42
四、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 标准。
群体规范一旦被接受以后,它们就成为以最 少的外部控制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
群体规范一般要写进组织手册中,但是组织 中大部分的行为规范可能是非正式的。
43
(一)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
44
1、与群体绩效的活动有关规范
例如,群体通常会明确地告诉其成员如何进 行有效的工作等,这类规范对员工个体的绩 效有着巨大的影响。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 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用美国心理学家米德的话来说,这种群体的标准、 目标会成为个人的“内在中心”。但应当指出,个 人所参加的群体并不一定是个人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参加某个群体,而把另 一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
36
(一)正式领导
群体领导对于群体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具 体分析的内容放在领导行为。
37
(二)角色
角色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 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如果我们大家每个人均选择一个角色并且长 期保持下去,那么我们对于角色行为的理解 就非常简单了,但是其实每个人均要扮演多 个不同的角色。
28
2、权力结构
每一个组织均有其固定的权力结构,例如向 谁汇报工作,哪些人具有决策权力等,这种 结构通常决定了一个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 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和群体之间 的正式关系。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d7591dfad6195f312ba627.png)
社交礼仪中的身份问题
1、行走: 、行走: 道路行走 楼梯 电梯 走廊 2、乘车:轿车,中型客车 、乘车:轿车, 3、会议: 、会议: 4、就餐:桌次排列,位次 、就餐:桌次排列, 排列
24
怀特的研究
在一个群体中,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行为是由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 那么,他们在一起能够合作得比较愉快, 人发起 ,那么,他们在一起能够合作得比较愉快, 如果相反, 如果相反,就会引起冲突 饭店中,饭店侍者把顾客的菜单直接递交给结 饭店中, 帐人员,这意味着, 帐人员,这意味着,地位低的侍者在交往中占了主 动地位。后来,把菜单挂起来, 动地位。后来,把菜单挂起来,结帐人员认为有必 才拿过来结帐,这样结帐人员占据主动地位了。 要,才拿过来结帐,这样结帐人员占据主动地位了。
12
工作群体规模( 二、工作群体规模(scope)
群体规模能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 因素 群体规模 小 大 较少, 较多, 群体内部相互作用 较少,较容易 较多,较难 群体一致性 较高 较低 工作满意度 较高 较低 缺勤率 较低 较高 流失率 较低 较高 生产率 无明显关系 社会性磨洋工 较少 较多
13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规模不大 、 2、有很强的凝聚力 、 3、群体压力大 、 4、信息反应灵敏 、 5、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
4
非正式群体的改造和利用
1、兴趣转移 、 2、环境设置 、 3、联络感情 、 4、角色强化 、 5、目标导向 、 6、安排核心人物 、
5
三、加入群体的理由
社会需 要 安全 自尊 经济利 益 共同兴 趣 距离接 近
16
非正式规范
讨论: 讨论:
学生群体中有哪些非正式规范? 学生群体中有哪些非正式规范?
群体心理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教学课件
![群体心理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2e23ed3968011ca30091fb.png)
务、达到群体目标进行工作。群体的真正 工作是在执行阶段完成的。新组建的群体 应尽早进人这一阶段,而不应拖延太长的 时间。但实际上,有些群体需要很长时间 才达到执行阶段。例如,有些自我管理团 队就需很长时间才进人执行阶段。
• 这种群体的成员也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结构 和规范,不过并未明文规定。
(四)参照群体
•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也可叫做标准群体或 榜样群体,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 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 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塔克曼(Bruce Tuckman) 模型
5.终止阶段(adjourning stage)。 • 这是任务已经完成,目标已经达到,群
体即将解散的阶段。长期工作的群体无需 这一阶段,因为它们还要继续工作,依然 处于执行阶段。而临时组建的委员会、临 时的任务组可能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后 终止工作。
塔克曼(Bruce Tuckman) 模型
塔克曼(Bruce Tuckman) 模型
• 捷西克所研究的群体,几乎拖延阶段都在 时限的前半段。例如,规定6个月完成目标 的拖延时间为3个月,规定完成目标为3个 月的拖延时间为一个半月。
第二节 工作群体特征与对群体成员 行为的控制
一Hale Waihona Puke 工作群体特征• 群体的规模 和群体结构是工作群体的基本 特征。
成员都在试探,相互接触、相互认识和相 互熟悉,在解释群体目标和确定群体内部 适当行为方面取得共识。一旦个体真正感 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形成阶段就已结 束。
群体心理与管理
![群体心理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747009c77da26924c5b06c.png)
h
3
群体作为个体的有机集合体,一经形成便会对其中个体和所在组织产生深刻影响,并由此体现其自身的特性 。
第一,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或目标,是将个体结合在一起的基本条件和原因,是群体存在的 基石。这种目标反映了个体追求的方向,但只有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就因为如此,不同的个体 才能结合在一起并彼此合作,使群体产生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力量。
就能够从群体中获得力量和满足;但与此同时,个体的行为也必将受到群体的影响、制约与改变。群体对成 员行为的影响和改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社会致弱作用、社会趋同作用、从众效应。
h
10
1、社会助长作用 是指群体对成员行为具有促进和激发作用。群体是以成员共同活动和工作为标志的,因此,成员的行
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群体 的形态、规范、气氛、交往、关系、竞争、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对于个体自身以及所在组织的活 动效率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群体心理与行为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群体并非个体的简单的聚合,如候车室里的乘客、马路围观的人群、排队购 物的消费者、电影院里的观众等,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能算是群体,他们都只能是萍水相逢、各自 的目标不同,相互之间影响力很小,是个体的简单聚合或汇集。管理心理学中所讨论的群体,是指由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h
1
个体、群体、组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如果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那么群体便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个 子系统,个体便是群体或组织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或单元。假如组织是一个完整的人体,那么群体便是人体的 各个器官或系统,个体便是细胞。因此,对于群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a29c7e168884868762d6c6.png)
发 展 趋 向
(1)先进集体型
② ①
(2)一般集体型
群体与个人联系程度
(3)中间型
④ ⑤
(4)一般反社会团伙型 (5)黑社会团伙型
B
群体的规模具有几种特殊的效果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对于群体活动的满意度会降低。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参与会降低。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成员间结合力的强度会降低 。 大型的群体拥有更多可用于从事群体任务的资源。 与小型群体相比,大型群体更难以对群体的活动达成协 议或是做出决策。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更有可能会出 现一个领导者。 大型群体在群体成员的沟通和协调方面,存在着更多的 困难。 在大型的群体中,人们发现很难认识每个人。
维系群体的作用 统一群体成员认识的作用 引导行为的作用 惰性功能
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 你为什么天天生蛋?
他特殊!
3.从众
人们通常参加多个群体,而这些群体的规范是不相同的。 在有些情况下,这些规范还可能互相矛盾。那么,个体该 怎么办呢?
阿希实验---从众行为 (1951)
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 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4.角色冲突。当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时,就可能会 产生角色冲突。如果个体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那么 就很难服从另一种角色要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
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一个相当具有说服力 的角色实验
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和他的 同事所完成的。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 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 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 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 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 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 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 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6群体心理与行为6-7
![6群体心理与行为6-7](https://img.taocdn.com/s3/m/718aeef904a1b0717fd5dd6b.png)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组成群体的细胞,群 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又称“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 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群结 合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动目标 。 2.群体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 。 3.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二、群体分类 1.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根据群体的规模: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这两种现象可能潜在地影响着群体客观地评价各种方案 和达成高质量决策的能力。 (一)群体思维(groupthink)或称小集团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详细研究了这个问题。 所谓“小集团思维”,用杰尼斯的话来说,是“参与一 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 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 要”。 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它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 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到客 观的评价。 群体思维似乎与阿希的比较线段实验的结论完全一致。
中方总经理外方总经理总经理不同沟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沟通特点最慢较快信息精确度最高较低领导者的权力显著较显著不发生不发生会易位最高不一定组织化工作变化弹性迅速稳定较慢缓慢稳定最慢稳定不一定最快较快针对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应使用不同的沟通网络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的行为特征 群体决策 团队建设
凝聚力
高
高生产率
低
生产率 水平中等
绩 效 规 范
高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第六章团队管理ppt课件
![第六章团队管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cffdb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4.png)
2024/3/15
3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一节
群体基础理论(4)
2、群体规范
(1)规范的概念:规范是群体成员普遍认可、指导群体成员行为
的非正式准则。
(2)从众
在群体规范的压力下,个体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从而与其他成员保持 一致,这就是从众(conformity)
第二节 团队管理 (3)
三、高效团队的建设
1、高效团队的特征
(1)具有很强的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 (2) 把总的目标转变成各种具体的绩效指标 (3) 成员具有多种技能组合,如技术能力、问题解决与
决 策能力、人际技能等。
(4) 具有高度创造力
2024/3/15
8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3、地位
地位(status)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social position)或等级 (social rank)。
2024/3/15
4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一节
群体基础理论(5)
第一节
群体基础理论(3)
三、群体动力
1、角色 (1) 角色的定义 :角色是指处于某一地位的个体根据他人的期望
所表现出的一套行为模式。 (2) 角色的分类
第一,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第二,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 第三,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一)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一)](https://img.taocdn.com/s3/m/f51b3bd8ce2f0066f533221c.png)
管理心理学 ③里维斯
群体心理与管理
a.友谊群体:成员大多有相同的兴趣与利益,尤其有情感上的联系 友谊群体: 友谊群体 和共鸣. b.嗜好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追求和嗜好. 嗜好群体: 嗜好群体 c.工作群体:成员因工作关系早到一起,共同研究某一课题,共同 工作群体: 工作群体 编著书籍等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者. d.自卫群体:成员主要因不满管理者强硬固执的态度而联合起来, 自卫群体: 自卫群体 共同抵制管理者的专断,阻挠组织目标之达成. e.互利群体:成员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彼此提供便利,帮助解决工 互利群体: 互利群体 作与生活中的困难.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管理
3.2 毛萧德,格列芬 毛萧德,
(1)形成阶段 ) 区分群体的类型和形成群体. (2)发展阶段 ) 群体按步骤发展,同时群体的发展受到了群体规模,规范和凝聚力 程度的影响. (3)成熟阶段 ) 群体与成员有其明显的特点,能形成群体决策,并与其他群体相互 作用.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管理
3 群体的发展与形成
3.1 米纳
(1)定向阶段 ) 群体刚形成时,成员们往往会提出大量的疑问,诸如谁负责,群体 的目标如何等. (2)冲突和挑战阶段 ) 成员们日渐摆脱对领导的依赖,经常考验和质问领导,甚至当场抵 制.
管理心理学 (3)形成凝聚力的阶段 )
群体心理与管理
由于成员们解决了权力与权威的不确定性,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一个 群体,因此凝聚力开始增强. (4)迷惑阶段 ) 成员们以为群体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因而努力保持和谐的感情, 并掩盖差异,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达到高水平. (5)醒悟阶段 ) 成员从对群体不现实的期待中醒悟过来,群体凝聚力遭到削弱. (6)接受阶段 ) 依靠各自的技能和能力,个人与小群体都有了自己的地位,接受个 别差异的阶段就此来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问题: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群体是如何发展的?2、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有哪些?3、群体动力学理论有哪些内容?4、如何进行团队建设?第一节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一、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的一个概念,它具有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的集合体。
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群稳定的结构体共同的奋斗目标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于所在群体的认知,即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安全需要安全感力量消除自我怀疑韧性地位需要满足感自尊需要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情感需要社交需要权力需要通过单个人无法实现实现目标的需要共同努力智慧、力量的凝聚二)群体的构成要素二因素说: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的价值规范三因素说:群体的活动(群体的任务)、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与沟通)、群体成员间的感情或态度。
三)群体的类型按群体的建立是否有明文规定和正式程序,可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目标、任务、职能以及成员间的责权关系比较稳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的感情为纽带,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幻灯片8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组成按照正式的程序组成按人员的自然交往组成因素以正式结构为基础,从而产生心理认同以心理认同为基础,从而产生无形的结构特单一、稳定的结构重叠、不稳定的结构目标导向,计划形成需求导向,自发形成,排他性征存在上下级关系,领导一般有主管身份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成员交往中自然形成领导,且不一定为主管幻灯片9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类型特征亲缘型以亲戚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时空型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校友和同乡情感型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爱好型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体,如足球信仰型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某种抱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利益型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体,如拼车幻灯片10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如归属、安全、爱与被爱等);融洽员工之间的感情,加强员工之间合作的意愿,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励和培训员工;保障员工的权益。
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削弱管理者的权力;控制束缚员工的发展和上进。
二、群体产生与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的标准程序,分别是形成阶段、动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和中止阶段。
班集体幻灯片12第一阶段:形成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能确定。
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这是一种很表面的互动,成员需要被告知该做什么。
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当做是群体的一员时,此阶段结束。
第二节阶段: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发生冲突的阶段。
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于群体给予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
同时,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成员们存在争执。
这时群体开始学习如何处理分歧和冲突,如何自由和平地交流意见,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无法成功克服这一阶段的困难,群体就会出现分裂,缺乏凝聚力。
此阶段的结束以出现明确的领导层次为标志第三阶段:规范化阶段,群体成员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
成员不仅仅接受了群体,并且发展出解决冲突、制定决策以及完成任务的规范。
这时群体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和友谊关系,进而加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此阶段结束。
第四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群体结构已经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群体已经有了明确的结构、目的、角色,并对完成任务做好了准备。
成员的注意力已经从试图相互认识和理解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上,在解决问题与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注重结果。
第五阶段:中止阶段,对于长期性的工作群体而言,执行任务阶段是最后一个发展阶段,但对暂时性的工作群体,由于要完成的任务有限,因此还有一个中止阶段。
在这个阶段,高绩效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群体开始准备解散,注意力放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上。
留守处第二节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一、群体心理活动规律(一)从众效应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群体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量表现为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行为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变量。
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智力群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情绪体群体的竞争性自信度压群体的凝聚力性格特点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从众行为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1、信任度自信与对群体的信任度2、风险意识情况明确程度冒险3、偏离的恐惧罚不责众4、性别差异家务、服装、政治、体育幻灯片20从众行为的结果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积极的一致性;二是消极的一致性;三是无异议的一致性。
从众行为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因此,在对待从众现象时,应把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积极的一致性,消除和转化消极的一致性,服从和遵守无异议的一致性。
光点实验(二)逆反效应指的是当人们明确地意识到选择的自由被某一权威或者群体压力所限制和泯灭的时候,便会反抗这些外界压力。
根本原因是人们的愿望与选择被现实所限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外界压力。
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积极意义:是对个性自由的一种捍卫,有利于群体的创新与改革。
消极意义:会造成群体的冲突和分裂,不利于群体的决策。
(三)社会惰化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时努力的社会心理现象。
群体的规模越大,成员付出的努力越小。
产生原因:1、群体共同活动掩盖了个人活动的价值,降低了个人的积极性;2、群体成员认知上的主观性和个人责任的模糊。
(四)暗示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体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催眠,集体行为的参与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地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自信和盲从。
宗教狂热传销权威和群体是影响被暗示者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
(五)模仿模仿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除了发明就是模仿。
模仿可分为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
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而后者是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模仿。
跳舞模仿心理往往建立在同类可比的基础上,或是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或是性格相近、志趣相投。
模仿心理还具有较为明显的情感特性。
当把模仿作为一种社会影响手段时,其作用有时会比行政命令、奖励惩罚等更大,因为它不是强制性的,更容易为成员接受。
时尚吸烟二、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用公式表示为:B=f(P,E),B是行为,P是个人(遗传、情绪、能力、人格等),E是环境(心理氛围、群体压力、领导作用),f为函数。
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他认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
群体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
群体动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
一)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的形成来自以下五个方面:规章制度;领导者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做的明确规定;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私人友谊;过去历史中的保留行为。
群体规范具有维护、评价、约束和矫正四种功能。
具体表现:1、维系群体;2、使认知标准化;3、矫正行为;4、群体规范也有消极一面,即惰性作用。
提醒:群体规范必须经过成员的内化和社会化,才能变成实际起作用的东西。
内化就是被个体采纳、接受,变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社会行为。
(二)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关系而遵守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或认可的反应。
群体压力的大小与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距离远近成正比,不同的人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群体压力是不尽相同的。
霍桑实验导致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1、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可靠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3、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
“母校”(三)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向心力的总体。
表现:一方面是群体成员对群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对群体力量的感受性),从而自愿参与群体活动;另一方面是群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的程度,从而把群体成员组织到群体活动中去(群体团结的力量)。
幻灯片36(四)群体士气是指群体成员在分担与实现群体目标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志与精神风貌,它也体现为个体作为群体成员时所感受到的自豪感。
员工士气高低的衡量指标:1、实际工作指标。
如劳动生产率,工作定额完成情况,出勤率,旷工、事假、迟到发生率等。
2、个人态度指标。
如工作动机、工作满足感、劳动愉快程度、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提高业务水平的愿望等。
3、人际关系指标。
如群体凝聚力、干群关系等。
幻灯片39第三节团队管理一、什么是团队团队是指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群体,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团队的形成的条件:团队成员专长的异质化;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决定并形成一致的目标;团队成员为了整体的利益而相互沟通;团队成员共同承受成功或失败的结果。
二、团队的类型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组织中有三种类型的团队:解决问题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和多功能型团队。
随着组织的扁平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团队也随之出现。
团队的类型团队类型成员特点团队特点解决问题型同一部门,一般5—12人定期开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但无决策权自我管理型同一部门,一般10—15人拥有获得所需资源和决策的权利,对工作结构承担全部责任多功能型同一等级,跨部门和技能,人数灵活成员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面临的问题,完成比较复杂的项目虚拟团队不同等级,跨部门和技能,人数灵活充分使用网络、电话或视讯工具进行沟通、协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三、高效率团队的特征●规模比较小●互补的技能●共同的目的●可行的目标●共同手段或方法来达成目标●相互之间的责任四、团队角色理论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在澳洲和英国的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著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即一支合理的团队应该由八种人组成:实干家、协调员、推进者、智多星、外交家、监督员、凝聚者、完美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