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息科技外包管理,控制外包服务风险,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信息科技外包系指因本行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或特殊情况,将原本由自身负责处理的信息科技活动委托给服务供应商进行处理的行为。
第三条本行外包管理原则包括:(一)自主可控原则。
信息科技外包活动以不妨碍核心能力建设、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导向。
(二)协调统一原则。
符合科技风险管理策略,保持外包风险、成本和效益的平衡。
(三)预防优先原则。
审慎管理信息科技外包活动,秉承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控制、日常防控重于应急处理的原则。
(四)动态优化原则。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和本行业务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本行信息科技风险外包管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与信息科技相关外包活动的管理。
第五条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第六条本行外包管理的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外包风险主管部门、外包管理执行团队、外包管理审计部门。
第七条董事会承担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的最终责任。
主要职责包括:(一)审议批准信息科技外包战略;(二)审议批准外包管理基本制度;(三)审议批准本机构的外包范围及相关安排;(四)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五)银监会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要求的其它工作。
第八条高级管理层设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科技外包工作的日常决策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外包战略发展规划;(二)确定外包业务的范围及相关安排;(三)确定科技外包管理团队职责,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四)定期审阅本行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五)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外包审计工作;(六)董事会确定的其它职责。
第九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外包风险管理的制度,组织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督、评价外包管理工作,对外包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外包活动相关风险情况。
某银行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及时识别我行经营管理中的操作风险,准确评估风险等级,提供风险管理决策参考,提升我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某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isk andControl Self-Assessment,RCSA)是指我行各部门、分支机构对自身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固有风险,再通过分析现有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判断剩余风险,并提出优化控制措施的过程。
第三条固有风险指在未采取控制措施或其他风险缓释措施之前本身就存在的风险。
控制活动是指能够避免或减少风险发生可能性或者不利影响的所有流程和行动。
剩余风险是指采取现有的控制活动或其他风险缓释措施后仍存在的风险。
第四条自我评估的目标是建立覆盖我行各项经营活动的操作风险动态识别、评估、防控机制。
自我评估单位要及时识别面临的风险点,避免违规操作,控制风险隐患,并为操作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条自我评估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
自我评估范围应包括各相关部门、分支机构、各业务品种、各流程环节和风险点。
(二)及时性。
自我评估工作应及时开展,评估结果应及时报送,优化措施应及时实施,实施效果应及时检查。
(三)客观性。
自我评估工作应当谨慎、客观,并充分考虑我行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第二章自我评估流程第六条自我评估的流程包括(不限于)制定自我评估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制订控制优化措施、后续跟踪检查四个阶段。
第七条总行法律与合规部、各业务管理部门、分支机构为自我评估发起单位,负责制定自我评估方案,按照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和频率开展实施。
第八条总行法律与合规部主要针对政策、法规和监管部门要求以及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风险隐患提出自我评估要求。
各业务管理部门应针对本业务条线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提出自我评估要求,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优化措施。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操作规程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行为,参照《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自评估系指本行针对评估内容,通过自我检视的方式对工作落实情况作出客观评价,防控风险隐患,逐步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包括信息科技部、稽核部和风险管理部自评估。
第三条本行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详实、过程连贯的原则。
各分行、总行营业部,本行附属机构参照本规程执行。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风险管理部是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全行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工作的统筹和管理;(二)负责按要求向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报送自评估报告;(三)负责监督信息科技自评估问题的整改落实;(四)负责向监管机构报送本行风险自评估情况;(五)负责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的档案管理;(六)负责信息科技治理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填报与整理工作;(七)负责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要求的其他自评估事项。
第五条信息科技部是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报告(表)填报工作的牵头部门,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报告(表)的汇总收集工作;(二)负责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报告(表)的初步填报结果的审核和报送工作;(三)负责信息安全、应用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整理与填报工作;(四)负责持续改善本行信息科技管理水平,落实整改措施;(五)负责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其他工作。
第六条稽核部是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外包和内外部审计的整理与填报工作;(二)负责信息科技自评估相关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审计工作。
第三章评估内容第七条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应用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外包和内外部审计等。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适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 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
(二) 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 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角色分工第九条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施团队。
某银行信息科技问题管理办法
xxxx银行信息科技问题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信息科技问题管理流程,深入分析各类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落实防范和解决措施,防止问题重复发生,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制度,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行信息科技问题管理相关的具体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问题管理是调查和分析 IT 基础架构、业务系统中存在的隐患和查找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四条本办法中问题分为两类:(一)应用类问题,是指需要对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消除或规避措施的问题;(二)基础类问题,是指需要对基础架构及其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消除或规避措施的问题。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知识库是指将问题、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积累起来,并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
第二章部门及职责第六条总行信息科技部为我行信息科技问题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问题工作的管理。
第七条信息科技部技术支持中心主要负责记录主动识别或被动发生的问题;识别问题的紧急程度和影响程度,进行问题的指派和处理;对问题进行根源分析,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对问题进行汇总及分析。
第八条技术支持中心系统管理岗负责应用系统、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问题的识别、分析、登记和处理,网络管理岗负责网络线路、网络设备等问题的识别、分析、登记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岗负责数据库问题的识别、分析、登记和处理;综合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岗负责安全问题的识别、分析、登记和处理。
第三章问题报告机制第九条问题管理流程的触发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一)事件经过临时方案解决后,需要调查原因时,可以由信息科技部门人员发起问题管理;(二)含有重大影响及高风险的事件在事件处理恢复后,必须进入问题管理;(三)通过定期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与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进入问题事件管理。
第十条信息科技部技术支持中心须及时发现问题并发起问题管理相关流程。
第十一条信息科技部技术支持中心根据问题类型,进行问题的指派和后续处理,系统应用类问题应指派到信息科技部开发中心,基础类问题应指派到信息科技部技术支持中心,安全类问题应指派到信息科技部综合管理中心。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银行对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一、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概述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外部攻击等原因,导致银行信息系统出现故障、数据泄露或被篡改等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会对银行的正常运营、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评估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方法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阶段。
1. 风险识别:通过审查银行信息系统及相关文档,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如系统漏洞、数据泄露等。
2. 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 风险评价: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等级和优先级,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三、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通过对某大型银行的全面评估,我们发现以下几类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1. 系统安全风险:部分系统存在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进行攻击。
2. 数据泄露风险:部分员工对敏感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
3. 操作风险:部分员工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数据错误。
4. 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损坏,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5. 法律合规风险:部分业务可能存在合规问题,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
四、管理建议针对以上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管理建议:1. 加强系统安全防护: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修复,加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监控。
2.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和演练,加强敏感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3. 规范员工操作流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操作监督和审核,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的问题。
4. 加强基础设施备份和容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体系,确保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恢复运行。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1、引言1.1 目的1.2 范围1.3 定义2、风险管理框架2.1 风险识别和评估2.1.1 信息系统漏洞评估2.1.2 安全事件监测和响应2.2 风险治理与策略2.2.1 监督与审查机制2.2.2 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与更新2.3 风险控制与监测2.3.1 访问控制管理2.3.2 风险评估与监测工具2.4 风险通报与沟通2.4.1 内部风险通报机制2.4.2 外部风险信息共享3、风险识别与评估3.1 业务风险3.1.1 客户信息安全风险3.1.2 交易运营风险3.2 技术风险3.2.1 网络安全风险3.2.2 数据管理风险3.3 外部环境风险3.3.1 法律法规风险3.3.2 自然灾害风险4、风险治理与策略4.1 信息安全组织与责任4.1.1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4.1.2 信息安全责任分工4.2 风险管理策略4.2.1 信息安全目标与指标 4.2.2 风险管理流程4.3 内部控制与合规要求4.3.1 内部控制流程与制度4.3.2 合规性要求与监督5、风险控制与监测5.1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5.1.1 用户权限管理5.1.2 口令与密钥管理5.2 安全事件与漏洞监测5.2.1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5.2.2 漏洞评估与修复5.3 备份与恢复5.3.1 数据备份策略5.3.2 灾难恢复计划6、风险通报与沟通6.1 内部风险通报6.1.1 内部风险报告机制6.1.2 内部风险沟通会议6.2 外部风险信息共享6.2.1 外部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6.2.2 合作伙伴与监管机构沟通附件:- 附件1: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图- 附件2:风险评估工具使用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1、信息安全:指对信息资源进行保护,确保其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2、风险管理:指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以达到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水平的过程。
3、访问控制:指对系统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确保只有经授权的用户、程序和进程能够访问资源。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合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 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者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者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 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者共有的风险。
(二) 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 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火伴或者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第二章角色分工第九条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者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施团队。
1.1 -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
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1.总则1.1.为规范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根据监管要求及《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制定本操作规程。
1.2.本规程所指信息科技风险是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1.3.本规程所指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对信息科技风险的风险辨识(包括分类)、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1.4.本规程是对风险评估计划、风险评估准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析及报告等关键环节的管理。
1.5.本规程适用于全行。
2.风险评估计划2.1总行市场与操作风险管理部制定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计划,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2.2出现以下情况,应结合本单位以往风险评估情况,确定是否启动信息科技风险评估:(1)新系统上线或已有系统进行重大变更;(2)内部或同业出现重大信息科技事件;(3)信息科技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4)监管机构发布风险提示。
2.3分行市场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总行风险评估工作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计划,组织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
3.风险评估准备3.1.风险评估牵头部门确定风险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包括:(1)满足监管要求;(2)满足我行业务持续发展在信息科技方面的需要;(3)识别现有信息技术及管理上的不足等。
3.2.风险评估牵头部门确定风险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依据评估目标确定,包括:(1)信息资产,如物理、系统、网络、应用、数据等;(2)信息科技活动,如合规管理、开发管理、运维管理、外包管理等;(3)信息科技工作流程,如事件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等。
3.3.风险评估牵头部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团队,授权风险评估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4.风险评估团队制定风险评估计划书,明确风险评估实施的计划安排,包括评估工作内容、时间进度和各阶段成果清单等内容。
3.5.风险评估团队制定风险评估方案,明确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识别方法、信息收集方式、风险分析方法等。
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ⅩⅩ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工作实行方案为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状况, 增进信息科技外包健康发展, 有力推进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长期有效机制建设。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导》、《河南银监局办公室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有关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专题治理工作旳告知》(豫银监办发〔2023〕109号)规定, 我行决定对信息科技外包进行风险评估。
现结合我行信息科技外包实际, 特制定本实行方案。
一、评估旳背景和目旳(一)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旳背景。
目前个别银行由于信息科技项目外包, 银行疏于管控, 缺乏有效控制,外包机构技术保障局限性, 导致客户信息泄露, 资金安全面临风险。
此外, 外包服务中断, 易形成数据丢失风险。
为控制风险, 我行拟通过有环节地、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 全面识别目前面临旳重要风险和潜在风险, 针对不一样环节出现旳风险和风险程度及时采用措施, 有效防控风险, 构建科学旳风险管理机制。
(二)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旳意义。
通过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 可以从制度、流程、协议等方面查找并发现我行重要外包项目存在旳缺陷和局限性, 并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修改协议等措施, 提高我行信息科技外包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三)评估目旳。
1、清查信息科技外包领域已发生旳各类风险事件, 搜集损失数据, 深入分析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旳内外部原因。
2、以风险为导向, 全面排查信息科技外包项目运行中存在旳各类风险隐患, 查找风险管理中存在旳多种问题。
3、在定性定量分析风险事件和损失、风险隐患、风险管理状况旳基础上, 判断未来内外部环境变化后风险变化趋势, 多角度、系统性地提出整改意见,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强化风险防备, 增进业务优化和发展。
二、评估对象及范围结合《河南银监局办公室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有关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专题治理工作旳告知》(豫银监办发〔2023〕109号)规定及我行信息科技外包实际, 本次外包风险评估仅限科技信息部、运行管理部、授信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小贷事业部以及电子银行部6个部门业务系统外包活动。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1. 引言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是为了帮助银行机构有效识别、评估和管理信息科技风险而制定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本指引旨在帮助银行机构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科技环境和风险挑战。
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2.1 风险识别在风险识别阶段,银行机构需要全面了解其信息科技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关联性,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包括对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架构以及数据存储和传输等方面进行风险识别。
2.2 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阶段,银行机构需要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业务运营和信息系统安全的潜在影响。
评估的指标包括风险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紧急程度等。
2.3 风险控制在风险控制阶段,银行机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这包括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和规程,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控和防护措施等。
2.4 风险监测与应对在风险监测与应对阶段,银行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识别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包括建立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及时处理和处置安全事件,以减少损失和影响。
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3.1 领导支持与承诺银行机构的高层领导应给予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目标,确保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3.2 风险管理团队银行机构应组建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策略,协调各部门的合作,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银行机构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全面了解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4 安全策略与规程银行机构应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和规程,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安全性。
3.5 信息系统监控与防护银行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监控和防护机制,包括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安全审计等,以及及时更新和修补系统漏洞。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目录:第一章 \t引言\t\t1.1 背景\t\t1.2 目的和范围\t\t1.3 定义和缩写\t\t第二章 \t风险管理框架\t\t2.1 整体风险管理框架\t\t2.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流程\t\t2.3 风险识别和评估\t\t\t2.3.1 内部控制要点\t\t\t2.3.2 外部环境因素\t\t\t2.3.3 风险识别和分级评估\t\t2.4 风险应对\t\t\t2.4.1 风险治理\t\t\t2.4.2 风险管理策略\t\t\t2.4.3 风险防范和控制\t\t\t2.4.4 风险监测和评价\t\t\t2.4.5 应急响应和恢复\t\t2.5 风险监管和报告\t\t第三章 \t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要素\t\t3.1 组织结构和职责\t\t\t3.1.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t \t\t3.1.2 风险管理部门\t\t\t3.1.3 内部稽核部门\t\t\t3.1.4 各业务部门\t\t3.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t\t\t3.2.1 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t \t\t3.2.2 风险管理流程\t\t\t3.2.3 风险分类和评估\t\t\t3.2.4 风险应对和控制\t\t\t3.2.5 风险监测和报告\t\t3.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具\t \t\t3.3.1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t \t\t3.3.2 风险评估和监测工具\t \t\t3.3.3 应急响应和恢复工具\t \t第四章 \t信息科技风险领域\t\t4.1 系统安全风险\t\t\t4.1.1 网络安全\t\t\t4.1.2 数据安全\t\t\t4.1.3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t \t4.2 业务连续性风险\t\t\t4.2.1 业务连续性规划\t\t\t4.2.2 冗余和备份机制\t\t\t4.2.3 业务恢复测试\t\t4.3 第三方风险\t\t\t4.3.1 第三方评估和监测\t \t\t4.3.2 合同和协议管理\t \t\t4.3.3 第三方准入控制\t \t4.4 IT项目风险管理\t\t\t4.4.1 项目风险评估\t\t\t4.4.2 项目管理流程\t\t\t4.4.3 项目监控和评估\t \t第五章 \t信息科技风险监管\t \t5.1 监管要求\t\t\t5.1.1 法律法规\t\t\t5.1.2 监管机构要求\t\t5.2 监管报告\t\t\t5.2.1 内部监测报告\t\t\t5.2.2 监管部门报告\t\t\t5.2.3 外部披露\t\t附件:附件1、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具附件3、第三方评估表格附件4、IT项目风险评估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是指中国国家法律对商业银行的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文件。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信息科技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信息科技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制定相应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本文将讨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以及如何制定和执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1.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特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主要包括数据安全风险、系统故障风险和技术变革风险等。
在数字化时代,大量客户数据储存在电子系统中,数据安全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此外,系统故障或技术故障可能导致交易中断和服务中断。
技术的不断变革也给银行带来了风险,因为新技术的引入可能会导致新的安全漏洞或系统不稳定性。
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的重要性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帮助银行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能够规范银行的信息科技操作和管理流程,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指引的制定还能为银行员工提供科学、统一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的要素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需要包括以下要素:3.1 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导银行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银行应确保对重要风险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并实施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
3.2 安全控制措施:明确银行信息科技操作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加密技术等。
银行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策略的制定和执行。
3.3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定应对信息科技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事前准备、事中处理和事后评估。
银行应建立紧急通讯机制和系统恢复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作出应对。
3.4 员工培训和监督:确保银行员工具备必要的信息科技安全知识和技能。
银行应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技术能力。
同时,银行应建立监督机制,对员工的信息科技操作进行监控和检查。
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的运维和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信息科技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中国银监会于xxxx年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本文将对该指引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一、引言《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是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推动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确保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完整性,保障金融业务的稳定运行。
二、风险管理框架本指引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适用于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
框架包括风险管理目标、组织结构和角色职责、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措施、信息科技事件响应等方面的内容。
商业银行可根据该框架,制定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三、风险管理目标指引明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完整性。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手段,确保信息系统在关键架构、系统运维、业务运行等方面的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四、组织结构和角色职责为了有效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角色职责。
指引对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各级岗位的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
五、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
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全面识别信息系统风险,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
同时,指引明确风险评估结果的报告要求,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透明和可追溯性。
六、控制措施为了降低信息科技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防范风险。
同时,指引还规定了对外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商业银行应考虑信息科技风险对外部客户带来的潜在影响。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息科技外包管理,控制外包服务风险,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信息科技外包系指因本行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或特殊情况,将原本由自身负责处理的信息科技活动委托给服务供应商进行处理的行为。
第三条本行外包管理原则包括:(一)自主可控原则。
信息科技外包活动以不妨碍核心能力建设、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导向。
(二)协调统一原则。
符合科技风险管理策略,保持外包风险、成本和效益的平衡。
(三)预防优先原则。
审慎管理信息科技外包活动,秉承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控制、日常防控重于应急处理的原则。
(四)动态优化原则。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和本行业务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本行信息科技风险外包管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与信息科技相关外包活动的管理。
第五条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第六条本行外包管理的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外包风险主管部门、外包管理执行团队、外包管理审计部门。
第七条董事会承担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的最终责任。
主要职责包括:(一)审议批准信息科技外包战略;(二)审议批准外包管理基本制度;(三)审议批准本机构的外包范围及相关安排;(四)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五)银监会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要求的其它工作。
第八条高级管理层设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科技外包工作的日常决策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外包战略发展规划;(二)确定外包业务的范围及相关安排;(三)确定科技外包管理团队职责,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四)定期审阅本行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五)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外包审计工作;(六)董事会确定的其它职责。
第九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外包风险管理的制度,组织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督、评价外包管理工作,对外包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外包活动相关风险情况。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1:引言1.1 背景与目的1.2 适用范围1.3 术语与定义2:风险管理框架2.1 风险识别与评估2.1.1 内部审计与风险评估2.1.2 内部控制评估2.1.3 外部审计与评估2.1.4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2.2 风险治理与控制2.2.1 风险治理框架2.2.2 风险控制措施2.2.3 风险监测与报告2.3 风险应对与应急计划2.3.1 风险应对策略2.3.2 风险应急计划2.3.3 业务连续性计划3:信息系统安全3.1 信息资产保护3.1.1 安全分类与分级3.1.2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3.1.3 信息资产风险评估3.1.4 信息资产安全控制3.2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3.2.1 访问控制策略3.2.2 身份认证机制3.2.3 会话管理3.2.4 权限管理3.3 网络与通信安全3.3.1 网络安全管理3.3.2 网络拓扑设计3.3.3 网络设备安全配置3.3.4 通信安全3.4 应用系统安全3.4.1 应用系统开发3.4.2 应用系统运维3.4.3 应用系统备份与恢复3.4.4 应用系统安全漏洞管理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4.1 数据分类与处理4.2 数据安全管理4.2.1 数据备份与恢复4.2.2 数据传输与传送4.2.3 数据存储与销毁4.3 隐私保护4.3.1 隐私政策4.3.2 隐私告知与征得同意4.3.3 隐私保护措施5:技术合规与监管要求5.1 国家法律法规5.2 监管机构要求5.3 行业标准与规范5.4 自律组织要求6:附件注释:- 风险识别与评估: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包括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评估、外部审计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等。
- 风险治理与控制:管理和控制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框架和措施,包括风险治理框架、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监测与报告等。
- 风险应对与应急计划:应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策略和应急计划,包括风险应对策略和业务连续性计划等。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1. 前言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银行业务逐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系统对于银行经营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风险,给银行业务带来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为确保信息系统在业务中的稳健运行,银行需要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规范、控制风险。
2. 管理办法2.1 风险识别银行在识别信息科技风险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审查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识别潜在风险隐患;2.研究信息系统的关键设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业务流程,特别是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业务流程;3.审查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数据、软件、硬件以及人员资源,了解其存在的风险;4.搜集和分析银行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安全事件、软件漏洞、黑客攻击等,根据其对银行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确定信息科技风险的等级和范围。
2.2 风险评估针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不同等级,应当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银行需要基于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管理措施,具体如下:1.风险等级较低的信息科技风险,可以通过加强监控、审计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事件。
2.风险等级较高的信息科技风险,则需要通过加强系统防范和风险缓释措施来控制风险。
3.风险等级最高的信息科技风险,则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控制措施,例如,停止相关业务并报告相关监管机构。
2.3 风险管理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在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如下:1.确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负责人和管理团队,明确其职责和工作内容。
2.确立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可操作性。
3.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维护信息安全和保密,规范内部操作流程及授权管理机制。
4.进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评价,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管理计划,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3.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是银行在信息系统经营管理中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银行业务也在逐渐数字化,但与此同时,信息化也为银行带来了风险,如网络安全风险、信息泄漏风险等。
为了有效管理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保障银行业信息安全,银行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
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1. 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银行应设立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工作。
2. 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银行应通过各种手段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系统的漏洞扫描、渗透测试、漏洞库订阅等技术手段,还应定期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3. 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规程银行应根据信息科技风险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规程,保障信息安全,杜绝各种风险的发生。
4. 加强信息安全培训银行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识别、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信息安全。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1.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序推进。
制度应包括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管理目标、安全管理职责和安全管理流程等内容。
2. 实施信息安全防护银行应通过加密技术、密码学技术、防病毒技术等手段对信息进行保护,确保信息安全。
3. 加强对网络设备的管理银行应对网络设备进行严密的管理,采用安全可靠的网络设备,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全面检测和监控,避免网络设备漏洞的出现。
4. 落实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对项目组成员、管理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背景调查、资格审查和管理培训,确保团队的成员是符合资格和持有有效授权的。
5. 强化多层次的安全防范和监测机制银行应采用多种安全防范和监测工具和方式,对银行信息系统进行巡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估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估机制,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防范信息科技风险,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释义(一)信息科技。
系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等。
(二)信息科技风险。
系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等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系指通过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监测和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流程,实施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将信息科技风险降低或控制在适当水平,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管理原则(一)协调统一原则。
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充分考虑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确定全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二)全面覆盖原则。
信息科技风险覆盖到全行各条线、部门、岗位、人员和业务环节,本行全体人员均是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工作的参与者和责任人。
(三)预防优先原则。
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秉承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控制、日常防控重于应急处理的原则,注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动态管理原则。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本行业务及信息科技发展情况,在发展过程中动态调整、持续优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部门、岗位人员及业务环节。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本行董事会是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其中,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董事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稽核部负责落实董事会审计监督职责。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防范信息科技风险,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释义(一)信息科技。
系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等。
(二)信息科技风险。
系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等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系指通过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监测和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流程,实施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将信息科技风险降低或控制在适当水平,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管理原则(一)协调统一原则。
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充分考虑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确定全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二)全面覆盖原则。
信息科技风险覆盖到全行各条线、部门、岗位、人员和业务环节,本行全体人员均是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工作的参与者和责任人。
(三)预防优先原则。
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秉承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控制、日常防控重于应急处理的原则,注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动态管理原则。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本行业务及信息科技发展情况,在发展过程中动态调整、持续优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部门、岗位人员及业务环节。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本行董事会是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其中,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董事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稽核部负责落实董事会审计监督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适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 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
(二) 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 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角色分工
第九条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施团队。
风险评估实施团队由管理层、相关业务和技术骨干等人员组成,评估工作角色分为:评估管理人员、评估人员、评估分析人员。
(一)评估管理人员由风险管理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岗担任,负责组织、管理、监督风险评估任务,包括:
1. 制定风险评估任务计划
2. 设计风险评估方案
3. 审核风险评估报告
4. 确认风险处置建议
5. 跟踪风险评估任务进度
6. 控制风险评估任务质量
(二)评估人员负责按照风险评估任务要求,收集并提供信息和证据,如实反映信息科技工作现状。
评估人员由评估对象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或业务骨干人员担任;
(三)评估分析人员负责汇总、整理和分析采集到的信息与证据材料,编写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分析人员由行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业内专业人员。
第十条在同一风险评估任务中,评估实施团队成员不少于三人,评估管理人员和评估分析人员不得兼任评估人员。
第三章风险评估计划
第十一条总行和一级分行每年度应开展一次整体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两次以上专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第十二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要以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信息、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第十三条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结合本单位以往风险评估情况,确定是否启动专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一)新系统上线后或已有系统进行重大变更;
(二)信息科技运行中发现重大纰漏或隐患;
(三)内部或同业出现重大信息科技事件;
(四)信息科技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
(五)监管机构发布风险提示;
(六)其他情况。
第十四条一级分行根据总行风险评估工作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计划,并报总行备案。
第四章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第十五条风险评估通过人工评估或自动化工具测评等手段识别、分析支撑IT 目标的流程和资源中存在的缺失或不足,判断风险优先级,提出风险处置建议。
第十六条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风险评估任务,并下达任务书。
评估管理人员依据任务书组织编写风险评估任务计划书和风险评估方案。
第十七条评估管理人员组织人员依据评估对象的业务目标识别IT 服务目标,进而分析支撑IT 目标的流程和资源,并针对流程要素和资源要素设计风险检查表。
第十八条评估人员依据风险检查表,采用人工或自动化工具对评估对象的信息科技状况进行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可采用调查、检查、安全测试等方式:
(一)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远程访谈、现场访谈等;
(二)检查包括文档检查、代码检查、流程检查等;
(三)安全测试包括人工测试、自动化测试以及综合性渗透测试等。
第十九条评估分析人员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计算方法,依据各类风险对实现IT 目标的影响,计算出评估对象的风险优先值或级别,并进行分析:(一)风险成因分析,分析诱发风险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流程缺失、控制不足或无效等;客观因素包括资源缺乏、内外环境影响等。
(二)风险占比分析,依据对IT 目标的影响程度,分析评估对象当前状态下各类、各级风险占比情况;
(三)风险对比分析,对同次任务中不同机构的风险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各类风险在不同机构的分布状况及影响;
(四)风险趋势分析,对不同时期的相同任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一风险的增强或减弱情况,了解风险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条风险分析可采用以下手段:
(一)专家经验;
(二)风险分析模型;
(三)风险分析工具。
第二十一条评估分析人员针对风险评估任务中揭示的风险类型和状态,结合组织机构、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提出风险处置建议,包括降低、转移或消除风险的措施、预期效果等。
第二十二条评估分析人员编写风险评估报告,内容包括风险评估任务描述、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建议等。
评估报告经评估管理人员审核后提交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风险评估过程(附件1)分为三个阶段:风险评估准备、信息收集和风险识别分析。
第五章风险评估准备
第二十四条根据风险评估计划,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提出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任务,编制风险评估任务书(附件 2 ),明确任务目标、评估对象、评估范围、任务起止时间、风险管理部门等。
第二十五条风险管理部组建风险评估团队,指定风险评估管理人员、风险评估人员和风险评估分析人员,并授权风险评估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第二十六条评估管理人员组织制定风险评估任务计划书(附件3),明确风险评估实施活动的计划安排,主要包括:
(一)团队组织:包括成员名单、角色、职责等内容;
(二)工作计划:描述各阶段的工作安排,包括工作内容、时间进度和各阶段成果清单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评估管理人员组织设计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包括风险检查表(附件4 )、信息收集方式、风险分析方法等。
第二十八条设计风险检查表时遵循以下过程:
(一)分析评估对象的业务目标和IT服务目标;
(二)识别实现IT 目标的工作流程和资源;
(三)识别影响工作流程和资源中的关键因素,主要考虑各流程要素
的活动内容、关联关系、流程目的、实现方式、所需资源等;
(四)根据关键因素设计风险检查项、检查指标和评价权重,形成风险检查表。
第二十九条评估管理人员通过风险评估启动会等形式启动具体风险评估工作。
第六章信息收集
第三十条评估管理人员将风险检查表分发给评估人员,并告知信息收集方法及填写要求。
第三十一条评估人员通过调阅文档、收集日志、现场访谈、工具测评等方式获取风险评估所需信息。
信息内容包括但不限于:IT 制度及执行情况、技术文档、以往审计报告、风险管理报告、日志记录、访谈记录、测试报告等。
第三十二条评估人员根据采集的信息,填写风险检查表,并保留证据。
第三十三条评估管理人员督查信息收集进展情况,按计划收回风险检查表,并审核填报信息质量。
必要时,可要求评估人员补充信息和附加证据。
第三十四条评估管理人员将风险检查表提交评估分析人员。
第七章风险分析
第三十五条评估分析人员按评估方案确定的风险分析方法对风险检查表进行汇总、梳理,评定风险等级,分析风险成因,提出风险处置建议,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附件5 )。
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风险评估任务概述
(二)风险评估活动描述
(三)风险分析,包括总体风险分析、风险占比分析、风险对比分析、风险趋势分析
(四)风险成因分析
(五)风险处置建议
(六)详细风险列表
第三十六条评估分析人员将风险评估报告提交评估管理人员。
第三十七条评估管理人员定期督查风险分析进展情况,指导风险分析工作,组织审核风险评估报告,形成正式报告提交风险管理部负责人。
第三十八条风险管理部将风险评估报告上报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并通过风险评估任务总结会等形式,通报风险评估情况。
第三十九条风险管理部将风险评估资料归档管理。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管理办法由某银行总行制定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一条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