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论》关于苏轼的错误论断
李清照《词论》批评晏、欧、苏三家的理解
李清照的<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第一篇有见解、有条理的词学专论,也是我国妇女作 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几百年来引人注目,既赢得了~些赞誉,也招来了不少非议。这 里,我们只想就<词论)中有关对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人词作的评价,谈一些粗浅的理 解,以就正于方家。 清照说: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 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说晏、欧词“不协音律”,难以成立。王学初的<李 清照集校注)校之甚严、注之甚详,他认为:“宋人只言苏轼词或不合律,未有言及晏殊欧 阳修者。”由此看来,“往往不协音律”系针对苏词而发。那么,“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就应 该是对晏、欧、苏三人的批评了,不然,清照将三人并列,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既然清照说晏、欧、苏词似“诗”.我们就有必要将北宋诗坛作一大概的考察。宋诗人 要在诸体皆备的唐诗基础上有所创新,实在不易.为求其变,议论与哲理逐步渗入诗坛,加 之后来二程理学的流行,更是推波助澜,诗坛上遂出现了“言理不言情”…的倾向,诗的议 论化、散文化、堆砌典故、卖弄才学等风气愈演愈烈,致使不少诗作诘屈聱牙,毫无韵味。 这种诗风,后人有过不少批评,如南宋严羽就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 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刘克庄也指 出:“迨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 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要皆文之有韵者尔,非诗也。自二三巨儒及十数大作家,俱未免 此病。’’【2】 诗坛上的这种不良倾向,必然会渗透到姊妹艺术词中来,“以诗为词”的现象在词坛上 也开始出现,一些作家不顾词本身的特点,将诗坛上的癖病也带到词的创作中来。晏、欧、 苏虽为大家,亦不能免。象晏殊<胡捣练>:“小桃花与早梅花,尽是芳研品格,未上春风先
从“以诗为词”到“词别是一家”
从“以诗为词”到“词别是一家”从“以诗为词”到“词别是一家”——宋词发展的悖论[摘要] :词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
它既属于音乐,又有着属于诗歌的文学属性。
然而诗与乐的结合并不是平衡的。
其结合形式往往会发生矛盾。
本文试从词与诗的历史渊源,来分析苏轼的“以诗为词”.苏轼的改革,使词的文学属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词的地位。
这必然会涉及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词的音乐属性。
本文再以词与音乐的血缘关系,来分析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使词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使词更趋于完善。
[关键词] :诗与乐的结合,苏轼,“以诗为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流播,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格律诗体。
它有着既属于音乐,又属于诗歌的双重属性。
诗与乐的结合,在其初期音乐明显地占着支配地位。
从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填词以协律为要,表意以婉约为宗,词附庸于音乐。
作者要制词,必须先依曲子的节拍长短,倚声入调。
到苏轼时代,词逐渐脱离音乐而变为“不歌而诵”。
特别是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词与诗的渊源这一角度,力求摆脱音律对词的束缚,使词风突变,解放了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词境的拓展。
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使词从“花间”“尊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苏轼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的境地。
五代、宋初之词,题材狭窄,内容贫弱。
在苏式看来,诗的表现疆域,是一个海空、无拘无束的大自在。
诗既然如此,作为诗之苗裔的词也理当如此。
李清照一篇《词论》骂遍词坛,苏轼晏殊均在批评名单
李清照一篇《词论》骂遍词坛,苏轼晏殊均在批评名单展开全文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盛产诗词的朝代。
宋诗精能、制理性、瘦劲、讲究练字练句,用词求独特,故晦涩;语意较隐讳。
诗多长篇堆砌词藻,无深厚情百韵。
而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婉约派度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问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答音律。
说到婉约派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李清照了。
她有一篇文章叫《词论》,文章中,李清照对北宋大佬一个个点名批评。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里面指名道姓地指出:"至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意思是说:晏殊、欧阳修、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学问自不用说,填词更是犹如在大海里面取水一样容易,但是,所填的词都像诗,缺乏真正的词那样的韵律。
从李煜父子、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到晏几道、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一个一个揪出来说缺点,而且一针见血,批评得不留余地。
李清照批判他们,至少人家写得词不输他们啊。
我就是喜欢看着你们不爽我却拿我无可奈何的样子那么,李清照为什么非要公然批评词坛泰斗?而且不是一个,是所有?除了她确实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词作比前辈们更胜一筹,更重要的则是,她意在重塑词风、规范词体。
李清照的60首佳作中,好词有很多。
比如她的《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一首代表作,景、物、人、酒,连成一气,充分体现出了待字闺中的李清照的那份洒脱与不羁。
除此之外还有一首我特别喜欢的诗。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诗很少,但她每一首诗都胜过很多诗人千万首,这首绝句怎样?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这首绝句足以羞煞当时屈膝求和的大宋男儿汉,李清照女中豪杰的一面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早年李清照说苏东坡不懂音律,结果后来才知道是自己眼界太低
早年李清照说苏东坡不懂音律,结果后来才知道是自己眼界太低苏东坡之才情名声,实在是无须再过多渲染了。
不妨借用林语堂的一句话:“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直至一千年以后,时下还流行着一股“东坡热”。
人们不遗余力地挖掘着这个文人所留下来的所有价值,苏东坡也为此赢得了不少美好的标签: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养生家、医学家、佛学家、美食家……如此观来,苏东坡真是几千年难得一见的“完人”。
但是,再完美的人,身上也有瑕疵之处。
苏东坡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的词“不谐音律”。
这一观点来源于李清照的《词论》,成文时苏东坡早已作古。
在李清照看来,苏东坡的学问虽然像神仙一样深不可测,但他的词却读不得、唱不得。
论理来说,词是诗余,历来被人视为小道,苏东坡既然能学际天人,作词对他来说就如“以瓢取水”一样简单,但他的词却不谐音律。
这是为何呢?李清照说:诗只分平仄,而词却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
一个人文章纵然绝伦如王安石,但若不懂词之音、声、律,恐怕作出来的词也唱不得,即使唱出来也定然论为笑耳。
此言一出,有不少人为苏东坡鸣不平。
李清照之师、苏东坡之大弟子晁补之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晁补之认为,词曲也难以缚住苏东坡的词,算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最初听到“东坡词不谐音律”这一说法时,笔者想到了一个故事。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笏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李清照是如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等诗词大家的?
李清照是如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等诗词大家的?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创作的年代推断为南渡之前所作。
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那么,在《词论》中,李清照是如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等人的词作的呢?《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李清照《词论》对前代词家的评价
李清照《词论》对前代词家的评价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女性文学家,她的词作被广泛传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李清照本人也对前代词家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她的《词论》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根据《词论》,对李清照对前代词家的评价进行探讨。
对于苏轼的评价李清照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苏轼的朋友兼同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启发。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高度评价。
她认为苏轼的词作独具风采,情感真挚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感伤之情,其意境独特,表达技巧娴熟,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于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杰出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豪放的特点。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辛弃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她认为辛弃疾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方式直接而震撼人心。
辛弃疾的词作内容积极向上且充满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向上的精神。
对于欧阳修的评价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兼政治家,他的文辞曼妙而华丽,以典雅清新著称。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欧阳修的词作表示赞赏。
她认为欧阳修的词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欧阳修的词作对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情有一种独到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对于晏殊的评价晏殊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格调高雅、情感细腻而微妙,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的词作表示了赞赏。
她认为晏殊的词作抒情含蓄、意境精妙,能够抓住人们的心灵。
晏殊的词作情感细腻并注重音律,语言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他前代词家的评价除了上述几位知名词家,李清照在《词论》中还对其他前代词家的作品给予了评价。
她指出了他们的作品中的亮点和特点,并对他们的表现方式进行了评价。
通过对前代词家的评价和总结,李清照在《词论》中展示了对词作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结论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文学家,她的《词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前代词家作品的重要评价和总结。
对李清照《词论》批评晏、欧、苏三家的理解
对李清照《词论》批评晏、欧、苏三家的理解
清照说: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
说晏、欧词“不协音律”,难以成立。
王学初的《李清照集校注》校之甚严、注之甚详,他认为:“宋人只言苏轼词或不合律,未有言及晏殊欧阳修者。
”由此看来,“往往不协音律”系针对苏词而发。
那么,“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就应该是对晏、欧、苏三人的批评了,不然,清照将三人并列,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既然清照说晏、欧、苏词似“诗”、我们就有必要将北宋诗坛作一大概的考察。
宋诗人要在诸体皆备的唐诗基础上有所创新,实在不易,为求其变,议论与哲理逐步渗入诗坛,加之后来二程理学的流行,更是推波助演,诗坛上遂出现了“言理不言情”的倾向,诗的议论化、散文化、堆砌典故、卖弄才学等风气愈演愈烈,致使不少诗作诘屈聱牙,毫无韵味。
这种诗风,后人有过不少批评,如南宋严羽就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刘克庄也指出:“迨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
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要皆文之有韵者尔,非诗也。
自二三巨儒及十数大作家,俱未免此病。
”。
一向对苏轼没好感的李清照,专门写词暗怼苏轼,成一首千古名作
一向对苏轼没好感的李清照,专门写词暗怼苏轼,成一首千古名作北宋文坛,男有一哥苏轼,女有一姐李清照,二人相差了47岁,虽然不曾谋面,但关系却是十分微妙的。
李清照当年她凭着十几岁时的两首《如梦令》,在北宋文坛获得了满堂彩。
能写出这样的词作,李清照的才气是自小就有的,而当时李格非号称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就算苏轼早逝无缘与李清照相见,但按道理李清照后来应该与苏轼的众弟子们关系不错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不但关系不好,而且李清照对苏轼的弟子们也是看不出任何好感的。
脾气不小的李清照,曾写了篇名为《词论》的词学专论。
在这篇文章中,她痛批了秦观、黄庭坚,而这二位都是苏轼的得意弟子。
为什么李清照对苏轼一派会是这样的态度?原因在于她与赵明诚的婚姻,赵明诚是左仆射赵挺之的儿子,而赵挺之和苏轼是老对头,曾多次弹劾苏轼。
李格非明知此事,却还是将李清照嫁进了赵家,这就说明李格非和苏轼的师徒情分在当时其实已经断了。
而后来赵家的落败,赵明诚的被贬,与苏轼一派都多少是有些关系的。
除了痛批对方爱徒,李清照还曾暗怼过苏轼。
苏轼曾有一首名篇,词名叫《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当时他写这首词是为了哄佳人开心,在词中东坡写道:“人怜花似旧。
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
夜深花正寒。
”意思是说佳人因惜春怜花,而花比人瘦。
这首词也是引得了一众名家叫好,特别是花比人瘦的说法在当时是颇有新意的。
为此李清照便专门写了这首词与对方暗怼和较劲,只是这一怼就怼出了篇千古绝唱,词名《醉花阴》。
《醉花阴》宋。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一出,婉约词便再找不到几篇能与之媲美的了。
这首词其实是李清照写给久在异地的丈夫的,据说当时赵明诚读完此词,将自己关在房内好几天,都没能写得出比妻子更好的回词。
其实他哪里知道,不只是他,后来他妻子的这首词曾被多位文人模仿,却从未被超越过。
苏轼“以词为诗”的词观
“词者,诗之苗裔“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人,他的词历来也被许多文人点评,有人称赞,也有人指出问题。
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词论》中这样点评苏轼的词:“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说白了,李清照就是在批评苏轼的词根本不算词,其实就是句子长短不一的诗。
以诗为词,没有音乐性,这样的词太拗口,很难唱出来。
然而,如今的大量史料可以证明苏轼通晓音律,可为什么他还非要这样写词?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在苏轼之前,词并非一种独立的文体,“词为艳科”,只是音乐的附属,词人要想填词,必得先有曲子,然后根据曲子来制词,词成之后,要用唱的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感情。
东坡先生想表达对词文过艳的不满,并且告诉世人词非艳科,词人也绝非都是“荡而不知所止”的。
对比此前花间词之类尤为明显。
晚唐开启的浮夸艳丽风气很自然的导致词气格较低,脂粉味较浓,就当时词坛影响比较大的柳永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吟柳词),就是大手笔写艳丽之词的,一定程度助长了艳风,苏轼对他有肯定但整体而观是不喜的,于是他为了改变局面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条路就是“以诗为词”。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一首《密州出猎》算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此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从此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他也曾告诫秦观少学柳词之风。
苏轼以诗为词,把诗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运用到词的创作上,赋予了词新的意义。
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让词开始有了文化内涵,所写的内容也从男女之情、离别之苦扩大到咏史论政、怀古伤今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李清照为何在《词论》中对苏轼大肆批评?
李清照为何在《词论》中对苏轼大肆批评?前言李清照和苏轼同为宋词的大家,分别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们之间对词作的观点有分歧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们也有共同之处。
苏轼先期提出了词作观点“自是一家”,同样李清照也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论调,这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李清照在《词论》中为什么大肆批评苏轼呢?其一,从《词论》创作时间看,李清照是带有私人情绪的。
公元1089年,李清照创作《词论》时,年仅25岁,她的父亲李格非刚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
李格非是怎么死的呢?与北宋那场涉及王朝命运的“元佑党争”息息相关。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革新变法,接连被贬南蛮之地,以至亡于北归途中。
而元佑党争之时,李格非是保持中立的,却被变法派排斥,也遭受仕途之祸。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李清照是1101年嫁给赵明诚的,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苏东坡是有政治过节的。
下面发生的故事情节就更有意思了,1091年赵挺之弹劾苏东坡,1092年李格非实则相反,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就是说苏轼非常欣赏李格非。
那么,这就麻烦了。
变法派认为李格非站错了队,活生生的给他扣上了“苏轼一党”的帽子,实际上是比窦娥还冤呀。
这时候,已经成婚的李清照是清楚的。
李格非去世后,阅历不深的李清照更是气恨不休,认为这一切的遭遇都和苏轼有关,所以在《词论》中大发私愤,对苏轼乃至苏门学生的词作水平大加批评。
还不到“三十而立”的李清照俨然还是个大家闺秀的性格,错误思潮的大脑指挥了不切合实际的行动。
其实,争议也是个好事,这也正说明了宋词的发展正在独立于诗之外,逐步成熟定型。
其二,从批评内容看,年轻的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作观点已经显露雏形。
李清照在《词论》中是这样批评苏轼的: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其中,苏子瞻就是指的苏轼(字子瞻),李清照这样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个人学问是可以的,但他们写的词哪里是词啊,分明是乱打标点符号的诗。
试评析李清照《词论》
试评析李清照的《词论》摘要:李清照的《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词论》既有其局限性又有进步性。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李清照作为我国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论文《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奠定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边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的理论主张作简要的评析。
首先,李清照认为词的语言必须协于音律。
词是兼具文学与音乐两种身份的特殊抒情诗体,李清照批评欧阳修、苏轼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只不过是站在音乐的角度的。
李清照认为“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如果词单纯是用来和乐而歌的,那么依声填词无疑是成立的。
但它一经纳入文学的范畴,就必须循文学的轨迹前行。
苏轼在词艺创作上重文字意趣,任慷慨之气,喜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
它的词作题材内容广大,风格刚健明朗,艺术手法显豁简直,创立了豪放一派,其有些词作虽不免失之轻率叫嚣,但毕竟创出了词艺新风格。
所以走传统创作道路的李清照对苏轼等人豪放词的批判不免有些失当。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手法上是尤推铺叙的。
铺叙手法在词艺上的应用,开先河者当推北宋柳永。
但柳永对于铺叙的运用有不足之处,如缺乏一定的韵味,缺少感情上的变化。
审视李清照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她的词前人的基础之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其着重点是在平叙中讲求浑成、含蓄,以及曲折宛转。
以其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为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等诗词大家?
李清照为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等诗词大家?李清照作为千古第一才女,诗大气纵横,词婉约精奇。
而她的人生和诗词风格以赵宋王朝南逃作为分界点,前半生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有闲愁点缀;靖康之变后伴随着生活的颠沛流离,主要书写苍凉人生,抒发对故乡故国的怀念。
而《词论》作于南渡前,这一时期,李清照自身文学风格虽没有大的感情波动,但是已经日趋成熟,对词作有了比较完整的、成熟的看法。
除了和她同期的宋词三巨头之一的周邦彦之外,她将她前面的词人评了个遍。
谈宋词却不谈周邦彦,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当世不论”,另一个是李清照夫家与周邦彦政治上的不合,导致《词论》没有讨论周邦彦的作品,实际上把掌管“大晟府”的“词中老杜”周清真排除在外,整个《词论》的格局是差了一点的。
李清照确实是对欧阳修、苏轼、柳永做出了批评。
不单只这几位名家,基本上没有词人躲开了她的批评。
由于李清照本身的词风走的晏欧派,缺乏眼光向外的视野,对苏轼等人在词史上的作用不像我们后来人的上帝视角看得清楚,也有一些局限性。
所以有人说她:“多有妄评诸公……”以上按下不表,我们只看她是如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的。
她的《词论》是按时间先后对诸位词人发表评论的,那么北宋初第一位重要词人自然是“奉旨填词柳三变”了。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这里指出了柳永于宋词的最大成就,“变旧声作新声”,实际上就是指柳永对原来的小令格式的词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为后来周邦彦长调的确立做出了开创性的奠基。
同时指出柳永的词大行于世,而柳永作为一个会作词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是非常合音律的,但是由于他作品的花街柳巷的属性,“词语尘下”——作品格调不高。
其实格调不高并不单是柳永的词,词作为“诗余”,初期本身的功用就区别于诗的高大上,在市井中盛行,是无法写得太高雅,否则如何能做到“凡有井水处,便能歌柳词”?而柳永如今流传于世的大都是干净、婉转、悲切的词作,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雨铃霖》之类的,只是作为整体来说,他的词多为生活所迫而写,流转于娼门酒肆,难免“词语尘下”。
浅析从苏轼与李清照对词的音律的态度来看苏词在音律方面的成就的论文
浅析从苏轼与李清照对词的音律的态度来看苏词在音律方面的成就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李清照的词论主要从音律方面批评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而对比两人对词的音律的不同态度,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词论音律创新自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著录了李清照的一段论词之语之后,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的观点和苏轼“以诗入词”“自是一家”的论述就一直是词坛上争论的焦点。
虽然李清照词论中“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内容包括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等多个方面,但作者论述的重点还是词的音律问题。
她在《词论》中批评苏轼的词是“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继而又提出“五音”、“五声”、“六律”、“清浊”等一系列的音律标准,对此做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分析,说明她的词论主要是从音律标准方面来论述“词别是一家”,而对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多有垢词。
而从苏轼、李清照二人对词的音律的态度及具体创作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
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与诗、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所具有的音乐性。
词必须合乐可歌,其创作上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乐以定词”,即创作时用字用语必须符合曲调的要求,使字调的升降与音乐的高低密切结合,以使歌唱时行腔发调圆润动人,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否则,歌唱时就会走腔落调,拗口绕舌,唱不成调子。
因此,她在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之后,对词的音律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她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本应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苏东坡和李清照的恩怨
苏东坡和李清照的恩怨李清照出生的那年苏东坡47岁。
一个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被贬在湖北黄州。
两个人似乎没有什么交集。
苏东坡去世那年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
在这18年里苏东坡和李清照从未谋面,从两个人的诗文中也找不到两个人有任何联系。
李清照18岁未出嫁之前就以诗词闻名京华,但是苏东坡对李清照没有做任何评价。
倒是李清照在25岁写《词论》的时候把苏东坡批得一无是处:“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甚至对苏门四学士中的两人也好不留情:“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苏门师徒5人,李清照批了三个,另外两个晁补之、张耒和李清照亦师亦友,受到了尊重。
说苏东坡和李清照的恩怨不得不提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公公赵挺之。
李格非是个正直的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教授。
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人格。
李格非在党争中保持着中立,即不支持已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也不支持以司马光、苏东坡为首的反对派。
但他还是卷进了斗争的漩涡中,甚至是躺着中枪。
李清照16岁才从家乡进京,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李格非夫妇的思想比较通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迂腐之见,李清照生长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文学上的交往李格非和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张耒关系比较要好。
李清照也因此认识了这两个人,可以说李清照诗词风格受晁补之的影响很大,二人的诗词多有相似之处。
从史料记载上李格非和苏东坡的交集只有《宋史》中的一句:“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这应该是1092年,苏东坡正在京师,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应在该年六至八月间,随后苏东坡外调,两个人相识只是两三个月而已。
李清照《词论》的功过得失
李清照《词论》的功过得失作者:高新伟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著录了一段论词之语,称“李易安云”。
魏庆之《诗人玉宵》卷二一《诗余》条,在《晁无咎评》之后,亦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评》,又另作《李易安云》,文字略有出入。
清代《词苑丛谈》卷一《体制》转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词评》。
今人将之命名为《词论》。
《词论》是李清照唯一的论词之作,也是词史上最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篇词论。
一、“别是一家”论的内涵据陈其美《李清照年谱》载,李清照的《词论》创作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是时,苏轼以诗为词引起了词坛的争论,人们开始对词的体性、功用、特性等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晁补之、张耒、李之仪、陈师道都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看法,李清照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的经验感受和零星见解,上升为明确的理性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其内涵有:第一,形式的严声律。
李清照先将词体溯源到乐府声诗,以李八郎的故事来说明词跟歌唱的密切关系,后又肯定柳永的协音律,批评晏欧苏等人之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进而提出词应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
可见李清照将协律视为诗词首要区别,将协律视为词的最基本的特色之一,而且对词应协律的要求,有着一整套严格具体或是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
第二,内容的主情致。
李清照没有阐述情致的内涵,但他标举秦观为主情致的代表。
秦词是“情韵兼胜”(《四库提要·淮海词提要》),“多婉约”(张刻《淮海词》),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济《宋四家词选》),“他的词的情致,不但表现在直抒胸臆的抒情形态上,如‘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虞美人》),还表现在虽直抒胸膛而委婉曲折,刘熙载所谓‘寄直于曲’(《艺概·词概》)”,“少游纯以温婉和平之音,荡人心魄,与屯田,东坡之使气者又不同也。
”可以推知李清照所言情致,指柔情离怀、男女恋情的内容。
为什么南宋的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词不好?
为什么南宋的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词不好?李清照出生那年,苏东坡47岁,李清照在济南,苏东坡在黄州。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那年,苏东坡去世。
两人的交集大概就是,李清照是苏门四学士晁补之、张耒的徒弟,李清照的父亲是苏轼名义上的学生之一,但李清照和苏轼之间并没有多少接触的机会。
李清照评苏轼的词,大概有三个原因:1、风格不同,李清照性格较张扬苏轼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二人风格迥然不同,对词的评判标准也难免不一致。
并且李清照是学究型,对韵律等要求很严格,她的《声声慢》读起来极具节奏感和音韵美,她对音律的造诣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苏轼的豪放随意难免有未注意到传统韵律标准的地方。
同时,李清照从小未按闺阁女子约束养育,而是像男子一样读书,满腹经纶,接触的世界比较广,性格较张扬。
所以李清照批判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也不足为奇,况且她一通评论的人,可不止苏轼一人。
2、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和苏门有恩怨赵挺之任德州通判时,为了迎合王安石变法,在德安实行“市易法”。
而此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正是德安镇的监官,坚决抵制执行。
苏东坡知道后,公开批判他是“聚敛小人,学行无取”,根本没有资格参加“召试馆职”考试。
后来,赵挺之当御史的时候,又上书弹劾苏东坡大逆不道,导致苏东坡外放。
3、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受苏东坡牵连获罪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让蔡京清理元祐党籍(反对派名单),包括司马光、苏轼、苏澈、晁补之、黄庭坚等一百余人。
徽宗亲自书写刻在石碑上,立在端礼门外,称为“元祐党人碑”,并且下令石碑上的人永不录用,且其子孙永远不能留在京师,不能参加科举。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虽然是坚定的中立派,但他“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也就是因为受知于苏轼,在元佑党事件中,李格非被列为后苏门四学士之一,受到牵连成为“元祐党人”,被贬到偏远苦寒之地。
李清照因为是“元祐党人”后代,不能留在京师,所以被迫与赵明诚分居两地,饱受相思之苦。
苏词明体_论李清照_词论_对东坡词的批评难以成立
大通愠形於色。东坡作长短句 ## # # # #
1金按:
即5南
歌6(
师唱谁家曲)
2,
令妓歌之。 ####
5、宋 阳居士 5复雅歌词6: 是词乃东坡居士以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 5水调歌头6, 兼怀子由, 时丙辰熙宁九年
也。元丰七年, 都# 下#传# 唱# 此# 词# 。神宗问内侍外面所行小词, 内侍 录此进呈。
为了说明李清照对东坡词的批评难以成立, 我们 先谈苏词的可歌。
对于有的评论家认为苏词不可歌 ( 不仅是李清 照) , 有宋一代不少名家早已为之辩白, 如苏门四学士 之一的晁补之就说: / 东坡词, 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 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0( 5苕溪渔隐丛 话6) 陆游也说: / 则公非不能歌, 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 声律。0( 5老学庵笔记6) , 这都是为东坡词作的辩解, 而实际上还是不得不承认东坡词因内容豪放的需要 改变了词体, 仍不协音律, 仍不好歌。只不过像后世 汤显祖所坦言的: / 余意之所至, 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 子0一样, 可以原谅罢了。
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
乃# 谱# 其# 声# ,
而请於东坡居士以补之 # # # # # # # ## #
云。
#
7、东坡
5阳关曲6小序:
中秋作,
本名
5小秦王6,
入腔即 ## #
5阳#
关曲6。文集卷六十八5书彭城观月诗6: 余十八年前中秋夜, 与
##
子由观月彭城, 作此诗, 以#5阳# 关# 6歌# 之# 。今复此夜宿于赣上, 方
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 有卜邻之意。乃取5归去来词6稍#加# 隐#
括, 使就声律, 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 时相从于东坡, 释耒而
李清照一篇文章骂遍北宋词坛:晏殊庸俗,苏轼艳俗,柳永媚俗
李清照一篇文章骂遍北宋词坛:晏殊庸俗,苏轼艳俗,柳永媚俗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虽然在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在古代男性和女性的地位相差悬殊。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在很小的年纪就嫁为人妇,为了一个家庭操劳一生。
可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下,还是会出现一些影响整个时代的女子,我们今天要说的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女子。
说起李清照大家能想到的就是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
李清照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极为犀利的批判家,她曾以一篇文章喷遍北宋词坛16位大名鼎鼎的诗人。
李清照的传奇人生李清照出生于富贵人家,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所以李清照和当时普通的女子并不相同。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开始学习一些古诗词,一些简单的琴棋书画。
李清照对词有很多的见解,在读别人的诗词时她总能找出很多毛病,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东西再写出来。
李清照刚开始学习写诗词就是以这种方式为基础的,在十来岁的时候她就能独自写出很优秀的诗词了。
李清照的词大体分为前期和后期,她前期的词大多都是在描述美好的生活,风景如画的家乡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都是在感叹人生的世事无常,回忆以往的种种。
李清照的词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跟她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李清照前半生幸福美满,父亲是朝廷命官,自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后来遇到了最爱的人赵明诚。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过着神仙眷侣一样的生活,赵明诚对金石玉器一类的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作一些诗词。
不过在作词方面赵明诚还远不如李清照,所以李清照总是在修改赵明诚写的词。
两人兴趣相投,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
可是随着宋朝的衰落,战争四起,赵明诚后来被杀害,李清照失去了最懂自己的人。
此后李清照的词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自此之后她的词中总是透着一股淡淡的哀怨。
浅谈李清照《词论》
浅谈李清照《词论》作者:赛军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
她的《词论》一文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受到古今文人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从词“协音律”和词“重典雅”两方面论证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论》一文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魏庆之的《诗人玉屑》。
全文不足600字,但立论鲜明,内涵丰富,文中李清照大胆地提出了对词的独特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
《词论》的中心论题是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与文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
下面本文从词应“协音律”和词应“重典雅”两方面来论证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的合理性。
一、词“别是一家”之说,在音乐上提出了词要协音律词起源于民间,是配“里巷胡夷之乐”而产生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体,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词的产生是按曲歌唱的需要,它的兴起和发展都和音乐紧密相连。
诗和词都有音乐性。
近体诗虽然出于音声和谐的要求而讲究平仄格律,但它毕竟只诉诸于口诵。
而词是歌词,可歌性是词的特点,因而,对汉字声调上的要求自然会更细、更严。
只有把音乐高低与声情和字调的升降紧密结合起来,唱起来才会珠圆玉润,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由此可见,严于音律,乃是词本身发展而形成的特点。
如果我们否认了音乐规律对词的要求,那实际上否认了词的特点,取消了词的相对独立性。
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就是为了协律、可歌。
与此同时,李清照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她这一理论主张,如她的《声声慢》就严格遵循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注重词与音律的特殊关系,并达到了一种声、情、境高度融合的超逸境界。
可见,李清照提出的词要协音律的要求并没有阻碍宋词的发展,反而创作出了许多名篇,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宝库。
词诞生以来发展至北宋,词确有有意突破音律限制的倾向,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苏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论》于苏轼的错误论断
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说道“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
”意为: 苏东坡等词虽长短其句, 可由于不协音律( 也即不能歌唱) , 故仍只能属于诗的范围, 不能算是词。
”
那么李清照关于苏轼的评价是否正确呢?咱们就首先从她对苏轼批评的最尖锐的问题即“不协音律”来看。
那么也就要去探讨一下李清照关于词的本质的重要论断“词别是一家”到底是否完全正确。
“词别是一家”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词是否能合乐可歌作为词区别于诗的本质特征。
然而对此,笔者却本就颇有微词,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可以合乐的不仅只有词,先秦的《诗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唐代的声诗、元代散曲、历代民歌都皆可歌, 但均没有因可歌而称它们为词, 因此笔者认为合乐可歌是不能作为词的本质特征的。
那么也就是说李清照认为苏轼的词不是词的观点显然就是错的。
诚然,是否合乐仍是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词论》关于苏轼的论点还是有其正确性的。
那么苏轼的词是否就正的不合乐呢?
清代有位词学评论家王又华, 在他的《古今词论》一书中引毛稚黄语说:“《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
离人泪’, 调则当是‘点’字断句, 意则当是‘花’字断句。
文自为文, 歌自为歌, 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 是坡公雄才自放处。
”这“文自为文, 歌自为歌, 然歌不碍文, 文不碍歌”说明苏东坡因感情的抒发, 内容的需要, 在改变词调的组合时, 已经巧妙地解决了可诵与可歌之间的矛盾, 做到了两无妨碍。
后来清邹祗谟在他的《远志斋词衷》一书中, 又进一步揭示了苏东坡在改变词调的组合时如何做到不影响可歌的奥秘, 这奥秘就是:“有两句合作一句, 一句分作两句者, 字数不差, 妙在歌者上下纵横所协。
此自确论。
但子瞻填长调多用此法, 他人即不尔。
”实际上东坡不仅注意“字数不差”, 有时也稍稍增减字数, 但不像柳永有时增减甚多, 故仍便于歌者!“上下纵横所协”,因而不影响词的可歌。
苏词是可歌的, 这可从大量的苏词小序与文献资料中得证。
以下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苏词小序( 包括书信) :
1、东坡《与鲜于子骏书》: 近却颇作小词, 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 猎於郊外, 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
4、东坡《杂书琴曲十二首赠陈季常》其十二云:“琴曲有《瑶池燕》, 其词既不甚佳, 而声亦呜咽。
或改其词作《闺怨》云:“飞花成阵春心困……”此曲奇妙, 季常勿妄以与人。
”
5、东坡《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 小序: 元真子《渔父》词极清丽, 恨其曲度不传, 故加数语, 令以《浣溪沙》歌之。
二、文献资料
2、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 夜归, 江面际天, 风露浩然, 有当其意, 乃作歌辞, 所谓“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者, 与客大歌数阕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 挂冠江边, 拿舟长啸而去矣。
三、苏轼的词作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
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
上举几例已足以说明苏词一般均是可歌的,所以李清照关于苏轼的“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的;论断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