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机械化

合集下载

简洁大方超唯美风格经典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简洁大方超唯美风格经典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简洁大方超唯美风格经典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模板目录一、封面 (2)1. 论文题目 (2)2. 作者姓名 (2)3. 指导教师姓名 (3)4. 学校名称 (3)5. 提交日期 (4)二、摘要 (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6)3. 研究方法与结果 (7)4. 结论与贡献 (7)三、目录 (8)1. 内容概览 (9)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9)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0)1.3 论文结构安排 (11)2. 基础理论和方法 (12)2.1 数学理论基础 (13)2.2 研究方法论 (14)2.3 关键公式推导 (15)3. 研究内容与实现 (16)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7)3.2 实验设计与实施 (18)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19)4. 结论与创新点 (20)4.1 研究结论总结 (21)4.2 创新性成果展示 (22)一、封面封面背景:可选择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搭配数学元素符号,如几何图形、数学公式等,营造出超唯美的视觉效果。

可使用一种主色调,如深蓝、灰色或白色等,使整个封面显得统一而和谐。

封面标题字体应选择醒目、大气的字体,以便突出论文主题。

1. 论文题目本论文旨在探讨简洁大方超唯美风格在经典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中的应用,以提高答辩的视觉效果和学术氛围。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风格的答辩模板,本文提出了一种简约而优雅的设计理念,将简洁、大气、唯美的特点融入到答辩过程中,为研究生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在保持答辩内容严谨性的前提下,运用简洁大方超唯美风格来提升答辩的质量和吸引力。

2. 作者姓名(该段落上方可以添加一段感谢词或导言,以表达作者对于指导教师和论文评审人的感激之情。

)作者姓名:张三丰(张三丰为化名,可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为答辩研究生的真实姓名)。

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撰写之后,我完成了本篇论文。

我要向我的导师以及给予我无私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应用数学:理论与实际的完美“婚姻”——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晨松

应用数学:理论与实际的完美“婚姻”——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晨松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曾经说,“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而应用数学,对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晨松来说,正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一场正在不断完善的完美“婚姻”。

他认为,应用数学的目标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不仅如此,他还说:“用应用数学来服务社会承载着我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偶遇“优化”,人生抉择1998年,张晨松在南京大学数学系念大三。

那个时候的他,对数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以后的就业前景也有些迷茫。

他对计算机的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过了计算机三级,拿到了高级程序员等证书,计划毕业后从事I T行业。

但就在本科最后1年,张晨松接触到何炳生教授的一门选修课——“数值最优化方法”。

在这门课上,他了解到计算数学在很多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对应用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决定留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

2002年,张晨松硕士毕业,赴美攻读博士。

2007年,张晨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美国近十年的学习和工作,对张晨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出国读书改变了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

这不是因为国外的教育水平比国内高,事实上,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近年来提高得很快。

”张晨松解释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学术氛围和教学理念。

美国高校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更加轻松。

而且,很多课程都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

”随着中国的发展,出国留学在很大程度上更侧重于开阔眼界、锻炼能力、培养多元化的态度。

张晨松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抛物型积分微分方程与变分不等式的先验误差估计、后验误差估计、时空网格自适应和快速求解算法,并将这些理论结果推广到一类变分不等式问题。

此后,他将这些结果进一步推广到包含积分算子的变分不等式问题上,并研究自适应方法在美式期权定价问题中的应用。

博士后期间,张晨松师从宾州州立大学的许进超教授,主要从算法和实现两个角度研究自适应网格加密、数值积分误差、快速求解器对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影响,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求解粘弹性流体模型上。

基于光学新方法的油气储层潜能分析

基于光学新方法的油气储层潜能分析

6.研究了西北地区某油田地表沙样的光学响应,利用单位厚度太赫兹幅值衰减系数得到了采样区域内油藏和气藏的太赫兹响应分布,以此作为该区域内有机质分布预测的依据,获得了钻井位置的分布。

该结果与已钻井位置基本符合,具有很高的准确率。

关键词:油气储层;光学新方法;光谱分析技术;油气光学Potential evaluation of oil-gas reservoir based on new opticalmethods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ial and energy industrial, tradi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missing. On one hand, the potential evalua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petroleum that has been found, thus scientific measures will be taken to exploit the oil-ga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tential evaluation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unknown block so that the correct theory will be used to guide exploration practice. Consequently, both practical and economic methods should b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s 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oil-gas exploration. Optical techniqu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contact, low-cost and insensitivity to the geomagnetic and geoelectric fields. In this report, new optical methods including terahertz (THz) spectroscopy and oblique-incidence reflectivity difference (OIRD), which are rapid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a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oil-gas reservoir especially the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Meanwhile,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s are also developed for the sake of the optical applicati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preliminarily formed for the opt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il and gas.1.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oil-gas in optics, a series of spectrum methods are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optimized which include linear regress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These methods are then applied in oil-gas detecti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urban livelihood areas. The related program and software are also finishe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hese methods are written in a book called “The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 of Terahertz spectroscopy” pressed by Sc ience Press.2.Carbonates and carbonate rock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z spectroscopy.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ates have different absorption features in THz range, which isthe base of reservoir evaluation. Meanwhile, for a general chemical reaction in geological evolution, the refractive indes spectra validate a common conservation relation that the average index of the reactants equal those of the products in the whole range. The results prove that atomic rearrangement process has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absorption and refractive response in THz range.3.The shape effect of micro-pore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z spectroscopy and relative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s. The utilization of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s can improve the imaging resolution from 150 μm to 20 μm. Therefore,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s can extract the hidden information in the spectroscopy of optical parameters.4.THz spectroscopy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absorption dynamics of water in porous active carbon. In the early diffusion stage, the optica parameters do not change; when absorption begins, THz parameters dramatically change until the end of adsorption. Consequently, THz spectroscopy can not only monitor the absorption dynamics, but als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starting point, inflection and absorption rate in whole process.5.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dense core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OIRD technique. We discuss the dielectric distribution and observe that the shale has distinct texture or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sandstone has isotropic properties. By the combination of 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micro-cracks and mineral distribution can be detected within the rocks. Therefore, OIRD is a very promising and practical technology for detecting the isotropy and anisotropy in rock and is a convenient supplementary technique for conventional methods.6.The optical response of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in an oil field in northwest China are studied by using THz spectroscopy. The amplitud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per thickness are calculated and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Hz resonse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sampling areas. The above parameter is used as a basis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disbution of drilling locations is then obtained. The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drilling and reflect high accuracy.Key Words:Oil-gas reservoir;Optical methods;Spectral analysis techniques;Oil-gas optics创新点1.油气储层的光学表征原理有别于常规测试分析方法。

平行科学:大模型时代AI4S的前沿技术与框架体系

平行科学:大模型时代AI4S的前沿技术与框架体系

平行科学:大模型时代AI4S的前沿技术与框架体系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平行科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3)1.2 大模型时代的来临 (4)1.3 AI4S技术的核心特点 (5)二、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前沿 (6)2.1 深度学习技术 (8)2.2 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9)2.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前沿进展 (10)三、AI4S框架体系构建 (11)3.1 AI框架的设计原则与架构概览 (13)3.2 AI模型的构建与优化方法 (14)3.3 AI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工作技术 (16)四、平行科学在AI领域的应用实践 (17)4.1 平行科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案例 (18)4.2 平行科学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应用案例 (19)4.3 平行科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 (21)五、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22)5.1 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与问题剖析 (23)5.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前沿探索方向 (24)5.3 推动平行科学与AI融合的策略建议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成果总结与回顾 (28)6.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29)一、内容概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核心驱动力。

大模型时代的来临,使得AI技术在各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愈加深入。

在此背景下,平行科学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AI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平行科学在AI4S(即人工智能系统)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其框架体系。

本文将首先概述平行科学的概念及其在当前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将详细介绍AI4S的前沿技术,包括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最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模型时代AI技术的特点及其对平行科学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构建一个全面的AI4S框架体系,涵盖技术架构、应用框架、实践路径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方向。

本文将总结平行科学在AI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潜在挑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数学的复兴——机械化数学的新曙光

中国传统数学的复兴——机械化数学的新曙光

作者: 王渝生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31-32页
主题词: 中国传统数学 数学机械化 吴文俊 数学发展 机器证明 《九章算术》 几何定理 中国古代数学 吴消元法 数值计算
摘要: 数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

以机械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数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而且对当今数学前沿的研究日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近年来机械化数学的崛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数学的复兴,使自秦汉迄宋元傲居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数学重展昔日雄风于今日,令国际数学史界刮目相看。

中国数学会计算机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

中国数学会计算机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

中国数学会计算机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2007年-2010年名誉主任:吴文俊主 任:高小山副 主 任:陈永川、李洪波、曾振柄秘 书:周代珍顾问委员:吴文俊院士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万哲先院士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李邦河院士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张景中院士 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研究所陆汝黔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林惠民院士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胡国定教授 南开大学吴文达教授 北京市计算中心杨路研究员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研究所冯克勤教授 清华大学冯果忱教授 吉林大学张鸿庆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石 赫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刘木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徐宗本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齐东旭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冯玉瑜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堵丁柱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黄文奇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李廉教授 兰州大学委员(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陈发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永川南开大学陈玉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范恩贵复旦大学冯勇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符红光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高小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何青北京师范大学侯晓荣宁波大学信息和计算科学研究所胡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蒋鲲黑龙江大学李洪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树荣中国石油大学李志斌华东师范大学李子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廖启征北京邮电大学林东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林作铨北京大学刘金旺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刘卓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陆征一温州师范学院裘宗燕北京大学宋瑞霞 北方工业大学汪国昭浙江大学王定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东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明生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王文平香港大学王小云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吴尽昭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武永卫清华大学夏壁灿北京大学谢福鼎辽宁师范学院计算科学学系徐国良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易忠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于波大连理工大学曾广兴南昌大学曾振柄华东师范大学查红彬北京大学张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张树功吉林大学支丽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科研驱动教学在调度原理与算法课程中的应用

科研驱动教学在调度原理与算法课程中的应用

科研驱动教学在调度原理与算法课程中的应用作者:张智海龚海磊白丹宇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9期摘要: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导致研究生对研究前沿进展了解较少,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探讨科研驱动教学方法在调度原理与算法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将生产调度理论中调度模型建模、算法设计、算法评估的基本研究理论与前沿研究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内容完成一些领域前沿研究探索,实现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课程实践表明,科研驱动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知识的转化能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研驱动教学;调度原理与算法;生产调度理论;实践探究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061-04Abstract: Without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to integrate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levant fields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it will lead to les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frontier progres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the postgraduate research interes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Scheduling Principle and Algorithm. It combines the basic research theory of scheduling model modeling, algorithm design, algorithm evaluation in scheduling theory with cutting-edge resear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complete cutting-edg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some fields through classroom learning, and real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cours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driven teaching method can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strengthen their ability to transform knowledge, and achieve good learning results.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search-driven teaching; Scheduling Principle and Algorithm; production scheduling theory; practical inquiry基金项目: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科研驱动教学法在《生产调度原理与算法》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究”(201905J004)第一作者简介:张智海(1974-),男,汉族,湖南沅江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数学机械化进展综述

数学机械化进展综述

数学机械化进展综述高小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0摘要。

本文介绍数学机械化理论:构造性代数几何、构造性微分代数几何、构造性实代数几何、方程求解、与几何自动推理的主要进展及其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构造性数学,代数几何,方程求解,自动推理。

1.引言十七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革命,出现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代替各种类型的体力劳动。

如果说工业机器的出现导致的产业革命使人们逐渐实现了体力劳动的机械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本世纪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则为人类实现脑力劳动的机械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与工业革命相适应出现了解析几何与微积分这些数学上的伟大创新。

在目前这一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数学应该有什么样的创新与之相适应呢?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吴文俊先生倡导数学机械化研究。

数学是典型的脑力劳动,因此在脑力劳动机械化过程中有其特殊地位。

不仅如此,数学是自然科学与高科技的理论基础,数学方法的创新有可能带动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因而,数学机械化又有其迫切性与优先权。

此外,数学具有表达精确、论证严谨等特点,数学机械化在各类脑力劳动的机械化中又易于实现。

事实也的确如此。

初等几何定理证明被认为是典型的脑力劳动,而吴文俊研究数学机械化正是从这里打开突破口的。

回顾数学发展史,主要有两种思想:一是公理化思想,另一是机械化思想。

前者源于希腊,后者则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数学。

这两种思想对数学发展都曾起过巨大作用。

从汉初完成的《九章算术》中对开平方,开立方的机械化过程的描述到宋元时代发展起来的求解高次代数方程组的机械化方法,无一不与数学机械化思想有关,并对数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公理化思想在现代数学,尤其是纯粹数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然而,检查数学史可以发现数学多次重大跃进无不与机械化思想有关。

数学启蒙中的四则运算由于代数学的出现而实现了机械化。

线性方程组求解中的消去法是机械化思想的杰作。

吴文俊大事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吴文俊大事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吴文俊大事记1919年生于上海市1924-1933年先后在上海文蔚小学,铁华中学,民智(中)小学读小学与初中1933—1936年上海正始中学读高中1936年由正始中学毕业,获得奖学金,指定报考交通大学数学系1937年发现用力学方法证Pascal定理1938年大学三年级,听武崇林讲授的几何、代数与实变函数论课程,开始对现代数学产生兴趣,开始自学实变函数与点集拓扑及组合拓扑的名著,并大量阅读波兰《数学基础》等刊物上论文1940年大学四年级毕业论文论60条Pascal线的种种关系;交通大学毕业,到租界育英中学教书,兼任教务员1941年12月珍珠港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各租界,育英中学解散1942—1945年到上海培真中学任教,兼任教务员。

其间曾去南洋模范女中代课几个月1945年日本投降,此后曾在之江大学代课几个月1945—1946年由同学介绍与帮助,认识朱公谨、周炜良与陈省身等教授1946年初到上海临时大学任郑太朴教授的助教1946年夏投考教育部主办的留法交换生;陈省身吸收吴文俊到中研院数学所,开始拓扑学研究1947年春随陈省身教授到北平清华大学,同行者有曹锡华;11月赴法留学,在Strassbourg大学跟随C.Ehresmann学习1947年发表第一篇拓扑学论文,载于法国Comptes Rendus完成一项重要拓扑学研究,证明Whitney乘积公式和对偶定理,1948年在Annals of Math上发表1948年参加CNRS研究工作,初任Attaché de recherches, 1951年升为Chargéde Recherches;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49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球丛空间结构的示性类”,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去苏黎世访问1949年夏去巴黎,跟随H.Cartan继续拓扑学研究1950年发表关于流形上Stiefel-Whitney示性类的论文,后通称为吴类与吴公式1951年8月回国,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授1952年10月到新建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同陈丕和女士结婚1954年开始非同伦性拓扑不变量的研究,由此引入示嵌类,并开展复合形嵌入、浸入与同胚的研究1956年5月应邀曹家罗马尼亚第四次数学大会;6月赴苏联参加第三届全苏数学会议做《论多面体在欧氏空间中的实现》报告;10月参加在索菲亚召开的保加利亚数学会年会;因示性类及示嵌类的工作荣获国家第一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57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一等奖;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院士);3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9月赴波兰、东德访问,12月赴法国访问讲学1958年在巴黎大学讲课系统介绍示嵌类的工作,对于Ifaefliger等人有很大影响;被邀请在195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爱丁堡)做分组报告(未能成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运动中,拓扑学研究中断,开始对策论的研究;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60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60级“一条龙教学”1961年夏颐和园龙王庙会议,基础理论研究逐步恢复1962年开始对奇点理论进行研究。

几何代数和几何计算(二)

几何代数和几何计算(二)

几何代数和几何计算(二)
石赫;李洪波
【期刊名称】《科学(上海)》
【年(卷),期】2005(057)006
【摘要】@@ 时代的需求rn数学科学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需求.rn欧洲的文艺复兴,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各类新的重大发现,如天文学、力学、机械学等,只有成功应用了数学,才能形成完美的科学定律.坐标几何正是适应这样的时代需求应运而生的,它的建立改变了科学的历史进程.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石赫;李洪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35
【相关文献】
1.有理二次Bézier形式共轭双曲线段的几何计算 [J], 沈莞蔷;汪国昭;
2.有理二次Bézier形式共轭双曲线段的几何计算 [J], 沈莞蔷;汪国昭
3.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两类轴对称问题的辨析小议辅助角公式的求解策略抽象函数问题分类例析均值不等式的应用与分析对称问题中参数范围的一种求解策略关于解不等式问题的若干策略简化解析几何计算的若干策略“定”,“动”相宜——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J], 蔡永强
4.几何代数和几何计算(一) [J], 石赫;李洪波
5.渐开线圆柱齿轮几何计算(二) [J], 孙庆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大模型的具身智能系统综述

基于大模型的具身智能系统综述

基于大模型的具身智能系统综述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具身智能系统的概念 (4)1.3 大模型在具身智能中的应用 (5)2. 具身智能系统的发展历程 (7)2.1 早期研究 (8)2.2 现代研究 (10)2.3 未来发展趋势 (11)3. 大模型在具身智能系统中的应用 (13)3.1 模型选择 (14)3.2 数据处理与生成 (15)3.3 模型训练与优化 (17)3.4 应用实例 (19)4. 具身智能系统的关键技术 (21)4.1 感知与理解 (22)4.2 运动规划与控制 (23)4.3 多模态交互 (25)4.4 自主学习与适应 (26)5. 应用领域 (27)5.1 医疗领域 (29)5.2 教育领域 (30)5.3 服务业 (32)5.4 制造业 (33)6.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34)6.1 安全性与隐私 (36)6.2 成本与资源消耗 (37)6.3 道德与社会影响 (39)6.4 技术合作与发展 (39)1. 内容概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模型及具身智能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综述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基于大模型的具身智能系统的研究现状、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回顾大模型在具身智能系统中的应用背景和基本原理,包括强化学习、知识蒸馏等关键技术在大模型上的应用。

我们将重点分析当前具身智能系统的最新进展,如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实践案例,并从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评估其性能。

我们还将讨论大模型具身智能系统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如数据质量、模型泛化能力、计算资源限制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将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研究方向。

我们将展望具身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跨模态融合、多智能体协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探索。

通过本综述,我们期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共同推动具身智能系统的进步与发展。

1.1 研究背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和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智能系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数智驱动的科学学: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综述

数智驱动的科学学: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综述

数智驱动的科学学: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理论基础 (5)2.1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7)2.2 科学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8)2.3 数智驱动的科学学核心概念解析 (10)三、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进展 (11)3.1 科学计量学的发展与应用 (12)3.1.1 科学文献计量方法 (13)3.1.2 科学活动定量分析 (14)3.1.3 学科发展动态监测 (15)3.2 科学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16)3.2.1 自然语言处理与科学学 (18)3.2.2 计算机科学与科学学 (19)3.2.3 社会网络分析在科学学中的应用 (20)3.3 科学政策与管理的智能化探索 (21)3.3.1 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 (22)3.3.2 智能化的科研项目管理 (24)3.3.3 科技评价体系的智能化改进 (25)四、数智驱动的科学学未来展望 (26)4.1 技术发展趋势与创新点 (27)4.2 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方向 (28)4.3 科学学研究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30)五、结论与建议 (31)5.1 研究成果总结 (33)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4)5.3 对政策制定者的启示 (35)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对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本文将对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文将对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包括科学学的演变、科学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本文将对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其在科学研究、教育改革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以期推动数智驱动的科学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冯康一个杰出数学家的故事

冯康一个杰出数学家的故事

冯康一个优异数学家的故事冯康(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 年 12 月 15 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大会上发布了发言,此中特别提到了有限元方法,在众多科学成就中将其放在第一位。

他是这么说的:新中国成立此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俱兴的场面,党和国家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高度重视、突出抓好科技事业。

早在 1950 年 8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同志就明确要求在此次会议上成立的全国科联踊跃睁开科技工作者状况检查,弄清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状况,充足发挥他们的聪慧才华,努力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1956 年拟订的科学技术发展12 年远景规划大纲,充足表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激情壮志。

党和国家拟订和实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我国科技事业繁华发展创建了有益的政治社会条件。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勤于思虑、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不懈探究,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在短短十几年间,创建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观。

我们获得了有限元方法、层子模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成就,自主提出了陆相成油理论等独具特点的科学理论,建设了大庆油田等影响到现在的大型工程项目,获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

这些重要科技成就,极大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胡锦涛主席所述的科技成就中排在第一位的有限元方法,是今世计算数学的一项重要成就,是由有名数学家冯康等独立于西方创办的。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冯康雕像。

[13]冯康最早将有限元方法命名为“鉴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方法",于1965 年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计算技术经验沟通会上初次叙述了该方法,并于同年将此方法总结性地发布在《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 [9] 。

文革以后,这一成就才遇到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获取公认和高度议论。

1976 年,美国科学院副院长麦克莱恩带领数学代表团访华后,发布了由美国科学院第一版的“访华报告书"。

在报告书的第二章“`文革'前的中国数学"[1] 中特别提到:1965 年冯康独立发现有限元方法,这一项工作在西方被忽略了,大体是因为它发布在一种素来没有被译成英文的比较新的杂志上的缘由。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6 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机器学习
7 计算与系统生物学
8 博弈理论与应用
9 量子信息与控制、机器学习
10 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1 不确定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2 混合动态系统
3 系统与控制
4 系统估计与优化
5 复杂系统,多自主体系统的控制
6 复杂系统
7 不确定系统的建模与控制ຫໍສະໝຸດ 8 不确定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6数学分析 ④801高等代数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6数学分析 ④801高等代数
张文生 郭雷 陈翰馥 张纪峰 方海涛 李婵颖 郭宝珠 姚鹏飞 席在荣 洪奕光 黄一 薛文超 赵延龙 戴彧虹 刘波 张汉勤 闫桂英 胡旭东 陈旭瑾 吴凌云 李邦河 李博 张俊华 张世华 王勇 姚大成 丁超 陈鸽 牟必强
只招免试推荐的硕博连读生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孙斌勇 丁彦恒 张志涛 李翀 葛力明 尚在久 岳澄波 王友德 李嘉禹 张晓 阮卫东 彭文娟 陈亦飞 潘宣余 吴刘臻 石钟慈 崔俊芝 张林波 陈志明 周爱辉 曹礼群 胡齐芽 许学军 谢和虎 郑伟英 崔涛 毛士鹏 张硕 林群 白中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只招硕博连读
应用数学070104
12 数学物理 13 数学物理及相关大规模科学计算 14 计算代数几何,量子机器学习 15 计算代数几何、量子信息、多项式优化 16 符号计算 17 符号计算 18 符号计算 19 计算代数几何 20 计算代数几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1 符号计算、自动推理与软件开发 22 符号计算、组合数学 23 自动推理及其应用 24 密码学与计算数论 25 组合、代数、离散分析 26 计算几何、计算机图形学 27 应用几何、应用代数 28 数学物理与非线性微分方程 29 密码学 30 密码与编码 31 密码学 32 优化理论与应用、凸分析 33 人工智能中的优化理论与方法 34 随机微分方程及其数值方法 35 孤立子、可积系 36 机器学习与动力系统 37 软物质材料建模与计算 38 数学物理 39 动力系统 40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混沌和分支 41 构造性微分代数几何

用数学“感知”信号——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许志强副研究员

用数学“感知”信号——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许志强副研究员

位 对 自己的工作有 着强烈热 情的数学 新秀 。
相 比 其 他 研 究 数 学 的 学 者 ,他 更 喜 欢 接 触 不 同
的数学分 支 ,并从 中寻找 “ 火花 ”。 ” 人们 喜
欢 到 不 同 地 方 去 旅 游 , 因 为 每 去 一 个 地 方 感 觉 都 是 不 一 样 的 。而 做 研 究 也 如 此 ,每 接 触 一 个 新 的 数 学 分 支 ,我 都 会 有 不 同 的 感 觉 而 这 种
1 9 9 8 至2 0 0 3 年 就 读 于 大连 理 工 大 学应 用数 学 系 获博 士 学位 ;2 0 0 5
足 了 逼 近 论 、数 值 分 析 、 组 合 、交 换 代 数 、 压
缩 感知等 多个不 同的数 学分 支 ,并 且在这 些不
同 分 支 之 间 发 现 了 令 人 意 想 不 到 的 关 联 撰 写
4 8科学 中国人
2 0 1 3 年第2 期
P r o f e s s o r 。2 0 0 6 获 全 国优 秀博 士 学位 论 文提 名 奖 ;2 0 1 O 年 获 中科 院 数 学 与 系统科 学研 充 院 “ 陈 景 润 未 来之 星 ” 、 中科 院 卢嘉 锡 青
年 科 学 家 奖 , 发 表论 著 5 O 余篇 。承担 国 家 自然 基金 面上 项 目、 国
年8 月至2 0 0 5 年7 月 在 清 华 大 学 计 算 机 系从 事 博 士 后 研 完 ;2 0 0 5
了多篇数 学论文 。 人们 往往在不 同的领域 里
面 ,做 着 同 样 的事 情 , 却 又 浑 然 不 觉 。起 源 不 同 的 数 学 支 流 ,往 往 意 想 不 到 地 发 生 着 交 叉 与 关 联 , 从 而 让 人 感 受 到 数 学 的 另 外 一 种 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机械化。

报告一、数学机械化
内容简介:
数学机械化,是吴文俊先生开创的研究领域。

在机器证明方面,他提出的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方法,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显现了无比的优越性。

国际上称之为“吴方法”。

数学机械化不仅在机器证明、非线性方程组求解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已推广到偏微分代数方程组的求解。

数学机械化还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如控制论、曲面拼接问题、机构设计、化学平衡问题、平面天体运行的中心构形等。

吴消元法还被用于若干高科技领域,包括曲面造型、机器人结构的位置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传输中的图像压缩等。

报告二、几何代数和几何计算
共形几何代数是一个新的几何表示和计算工具,作为几何的高级不变量和协变量系统的结合,它为经典几何提供了统一和简洁的齐性代数框架,以及高效的展开、消元和化简算法,从而可以进行复杂的符号几何计算,在几何建模与计算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本次报告概括介绍共形几何代数,主要讲述共形几何代数的产生背景和意义,它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思想等。

4月24日下午3:00 - 4:30 数学机械化(校庆百场讲座之一) 石赫教授
4月24日下午4:40 - 6:10 几何表示和计算(校庆百场讲座之一) 李洪波教授
4月26日上午10:00 - 11:30 几何代数和几何计算石赫教授
4月25日下午3:00 - 4:30 射影和仿射几何的表示和计算李洪波教授
4月26日下午3:00 - 4:30 欧氏几何的表示和计算李洪波教授
4月28日下午3:00 - 4:30 运动和形状问题的新刻画李洪波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