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知识点

土壤地理知识点

土壤地理知识点(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再次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营养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的轨道。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以及母质层次,即 A,B,C层。

土壤景观:即景观中的土壤部分,以土壤为主体,特别是以土壤剖面及其发生层次为主体,反映该土壤所分布的地貌、植被、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总体自然特征。

土壤的绝对年龄:是指土壤从母质上开始发育,直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

土壤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的分异程度来确定。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

土壤风化系数:淋溶层氧化钾与氧化钠的分子比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分子比的比值。

单个土体:指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一般统计的平面面积在1-10m2不等,即在这个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

当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统计划分。

聚合土体(土壤个体):在一定的范围内,一群在统计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的单个土体。

它是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等。

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潮土化过程:在冲积平原上,地下水参与的条件下,发生潴育化过程,再加上人为熟化,称为潮土化过程。

潜育化过程:土壤在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缺氧的条件下,有机物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还原性有机物,并使铁、锰等无机氧化物还原成低价态,土壤颜色也随之转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

这一还原过程即为潜育化过程钙化过程:是指母质或土壤中碳酸钙(镁)的淋溶作用。

粘化过程:是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粘化分为残积粘化和淋淀粘化。

灰化过程: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主要表现为铁、铝的螫合淋溶和酸性淋溶。

地理土壤 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 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概念和形成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的固态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载体,含有水和空气,并支持着生物的多样性。

2.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其中,母岩的风化、植被和动物的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以及水和气候的侵蚀和侵蚀是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

二、土壤的成分和结构1. 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

其中,矿物质占据了土壤大部分的重量,主要由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组成。

2.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由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决定。

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粉砂土、壤土、砂壤土和重壤土。

而根据土壤颗粒的形状,土壤可以分为砂土、干式土和云母土。

三、土壤的类型1. 根据成分和性质划分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土壤可以分为沙土、壤土、壤土和淤泥土。

其中,沙土主要由沙粒组成,透水性强;壤土主要由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煤土主要由粉砂和有机质组成,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淤泥土主要由淤泥颗粒组成,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湖泊的沉积物中。

2. 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划分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土壤可以分为森林土、草地土、农田土和河漠土。

其中,森林土主要分布在森林地带,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合树木和植物的生长;草地土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具有较高的肥力,是畜牧业的适宜土地;农田土主要分布在农业区域,根据土壤的肥力和适合的作物不同,可以分为黑土、红壤、黄壤等不同类型;河漠土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河岸地带,受水文和泥沙的影响,土壤肥沃度和水分含量有较大差异。

四、土壤的功能和用途1. 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功能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的基本载体、水分的调节、有机质的储存和分解、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建设和生活所需的资源。

2. 土壤的用途土壤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工业和建设业等领域。

在农业中,土壤被用于种植农作物和果树,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在畜牧业中,土壤被用于草原和饲养场地的建设;在工业中,土壤被用于矿产开采和能源储备;在建设业中,土壤被用于房屋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学科内容:地理学段:初中关键词:土壤,地理,初中一、土壤的形成1.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岩石经过风化、物理和化学作用,再加上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所形成。

2.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破碎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微生物的作用。

3. 风化分解:岩石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如温度变化、水分、植物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变化。

4. 有机物质的堆积:植物和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堆积。

5. 微生物的作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强。

6.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形、植被和时间的影响。

7. 气候:气候决定了风化和糜烂的速度,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

8. 地形:山地、平原、丘陵地形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的影响。

9. 植被: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形成也不同,如丛林的土壤和草原的土壤。

10. 时间: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的性质与形成时间有关。

二、土壤的类型1. 棕色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2. 黄棕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北,属于雷州半岛等地区。

3. 黄色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和新疆等地区。

4. 红黄土:分布在江汉平原周围和云南高原的部分地区。

5.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平原。

6. 山地土: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

7. 海岸土:分布在沿海地区。

8. 沼泽土:分布在低洼地区和湿地。

9. 盐渍土:分布在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10. 灰土:分布在华北地区。

三、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颗粒结构,土壤颗粒的大小不同,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2. 砂土:颗粒大,排水性好,通气性强,但保水性较差。

3. 壤土:颗粒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保水性、通气性和肥力较好。

4. 粘土:颗粒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容易粘黏。

5.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适合的土壤类型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四、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主要由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微生物数量等因素决定。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薄而松散的表层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场所和营养供给系统。

土壤不仅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也对人类的粮食生产、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土壤的认识和研究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由岩石破碎、物质风化分解、有机质的混合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等;二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如地势、岩石类型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而地形和地质条件则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的类型和性质。

例如在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土壤发育迅速,表土层薄而肥沃;而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低、雨量少,土壤发育缓慢,形成厚度较薄的土层。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颗粒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组成,其中颗粒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颗粒物质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组成的土壤颗粒。

这些颗粒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机质和微生物则是土壤的生物成分,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质土壤、壤土、黏土、粉砂质土壤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质地、结构、PH值和肥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养分的程度。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和保护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的保护土壤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土壤是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化学催化聚合学说动植物残体的中间分解产物如氨基酸酚类蛋白质土壤腐殖质本质素等2两种有机质转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有机质的转化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过程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腐殖化过程是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 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 倍,比温带约高 3 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 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 )、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 )、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中的土壤是指地球表层由各种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和生物体组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物质。

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和特性对于理解土地利用、农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经历了很长时间和多种自然作用的过程。

其主要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作用、腐殖质的积累以及土壤剖面的形成等。

1. 物理风化:指由于温度变化、水的循环以及植物根系的活动等自然因素,导致岩石破碎断裂的过程。

物理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步,为后续化学风化提供了条件。

2. 化学风化:指岩石中矿物质的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主要包括水解、溶解、氧化和还原等化学反应。

化学风化使岩石中的矿物质得以释放,并逐渐形成土壤的养分。

3.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括植物的根系穿透岩石、微生物的分解和物理结构的破坏等。

4. 腐殖质的积累:由于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土壤中会逐渐积累大量的腐殖质。

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为土壤提供营养物质,增强土壤的肥力。

5. 土壤剖面的形成:土壤剖面由土壤的各个层次组成,包括有机质富集层、淋溶层、粉砂粒层、粘粒层和碎石层等。

这些层次的形成与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二、土壤的分类与特性土壤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有机质含量和水分等特性进行分类。

按照成分可分为矿物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分为沙壤、粉砂壤和粘壤;按照有机质含量可分为腐殖质土壤和常规土壤。

1. 矿物质土壤:主要由矿物质通过岩石风化形成。

包括砂土、粉土和粘土等,砂土颗粒最大,粘土颗粒最小。

2. 有机质土壤:含有较多的腐殖质,通常被称为腐殖质土壤。

有机质土壤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生长。

3. 沙壤:颗粒较大,通常较松散,透水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

4. 粉砂壤:颗粒大小介于沙壤和粘壤之间,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5. 粘壤:颗粒较小,胶结性强,保水性好,但透水性较差。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自然界的岩石带的表层,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对地理土壤的定义、形成、组成、分类和功能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土壤的定义地理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物,是由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呈现出一定层次和形态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它是地球上居住的物种提供水分、营养和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

二、地理土壤的形成地理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首先,岩石经历风化、侵蚀和岩性变质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逐渐分解成颗粒状的物质。

然后,在水的作用下,这些颗粒沿着坡降、河流或冰川运动,并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了土壤。

最后,生物活动的参与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三、地理土壤的组成地理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质。

固体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

水在土壤中起着储存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土壤中的孔隙即空气,提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和代谢物等转化而成的,它能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持土壤结构。

四、地理土壤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理土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土壤的发生过程和性质,可以分为风化壳土壤、重积土壤、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沉积土壤、冰川沉积土壤等。

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特点,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肥沃黑土等。

根据土壤的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分为砂质土壤、粉砂土壤、粉土壤、黏土壤等。

五、地理土壤的功能地理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

其次,土壤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水分和气候的能力,对防止干旱和洪涝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土壤还具有保存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功能,参与有机质的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不仅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历程,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发生研究:研究土壤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2.土壤分类的研究: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和相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

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一定的环境会出现一定的土壤,土壤分布是有规律的。

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

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6.土壤保护的研究,对土壤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制定治理措施。

3.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

(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R ))4.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5.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

包括:1.化学起源的新生体,如易溶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腐殖质等。

2.生物起源的新生体:由生物作用产生的新生体,如粪粒、蠕虫穴、根孔等。

6. 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7.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

8. 土壤矿质的风化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物理性状,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甚至形成了新的矿物。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学科中,土壤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一些高三地理课程中的土壤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溶解、侵蚀等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

土壤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植被、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等。

土壤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的增添、淋溶作用、铁锈化、胡氏作用等几个阶段。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大小的成分比例,常见的有沙壤、粘壤、壤土等。

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砂粒状、团粒状、块状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隙比例,对于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pH值、养分含量等。

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不同植物对于土壤pH值的要求有所差异。

养分含量是指土壤中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有营养作用的物质,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群落。

土壤中的生物有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蚯蚓、昆虫等大型生物。

这些生物在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保护与治理土壤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保护土壤对于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保护与治理方法包括合理耕作、植被恢复、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等。

此外,科学合理的土壤利用与土地规划也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措施。

总结:地理学科中的土壤知识点涉及土壤的形成、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保护与治理等方面。

对于理解地球表层的运动、生态平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增加对土壤这一自然资源的认识,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地理土壤高一知识点概括

地理土壤高一知识点概括

地理土壤高一知识点概括在地理学科中,土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对理解地表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分类以及功能与利用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的高一知识点进行概括。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指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资源,是由岩石经过风化、物质分解、有机质的积累、生物活动等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松散表层物质。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温度、风力等因素,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的过程和类型也不同。

2. 岩石父材料: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同岩石父材料产生的土壤类型差异较大。

3.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根系、微生物、动物等的作用,它们通过机械破碎、呼吸作用、排泄等方式促进土壤的形成。

4. 时间: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才能形成几厘米甚至更厚的土壤层。

三、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性质和成因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 按颗粒大小划分:砂壤、壤土和粉土,主要区分土壤中颗粒的粒径大小。

2. 按发育程度划分:成熟土壤和未成熟土壤,成熟土壤指发育完善的土壤,而未成熟土壤则指较为年轻的土壤。

3. 按酸碱性划分: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主要根据土壤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含量来划分。

四、土壤的功能与利用土壤在地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广泛的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生存与繁衍:土壤为各类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以及水分、养分等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

2. 农业生产:农田土壤是农作物种植的基础,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水分供农作物吸收,支持着人类的农业生产。

3. 水循环与水源涵养:土壤可以作为蓄水层,储存雨水,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并保持水分的持久性。

4. 环境净化与改善:土壤有着一定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和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5. 资源提取与施用: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有机质等宝贵资源,可以进行提取和利用,如土壤改良、肥料施用等。

高三地理土壤最全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最全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最全知识点高三地理:土壤最全知识点导言:地理学中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承载着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壤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以高三地理学科的角度,全面总结土壤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经历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等几个阶段。

首先是物理风化,它指的是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碎和颗粒分离的过程,如冻融破碎、风化侵蚀等。

其次是化学风化,即岩石中矿物颗粒与水、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并分解的过程,如水解、氧化等。

最后是生物作用,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植物的根系侵蚀、微生物的分解等。

二、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

固相主要是由矿物颗粒、有机质和微生物组成。

矿物颗粒是土壤中的基础物质,主要有沙粒、粉粒和粘粒三种类型,它们的粒径不同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机质是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经过生物分解转化而成,具有保水、保肥、保肥力的作用。

微生物是土壤中的生物元素,它们参与了有机质分解、养分转化等关键过程。

液相主要是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溶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相则是指土壤中的空隙气,主要是由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等组成。

三、土壤的类型与分类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和粘质土壤三种类型。

砂质土壤的颗粒较大,容重低,透水性好,但保水性差。

粉质土壤的颗粒较小,容重适中,具有较好的透水保肥性能。

粘质土壤的颗粒最细,容重最大,保水性最强,但透水性差。

此外,还可以根据土壤发育的程度和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如红壤、黄壤、黑土等。

四、土壤的功能与利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它具有供给营养、储存水分、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农业利用土壤进行农作物种植,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林业用土壤进行造林,可以保持水源、防风固沙;建筑工程中用土壤填筑填土,可以提供基础支撑等。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

本课程知识点小结1.1.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 1.1.2 土壤肥力概念•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 1.2.2 土壤圈的功能•1、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层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 4 、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绘制区域土壤图,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

其他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并结合书上)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聚合土体(polypedon)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

又称土壤个体、土壤实体。

•土壤发生层(soil genefic horiozons),亦称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固相:土壤固相由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组成,包括一些微生物。

2.土壤溶质势: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分失去部分自由活动能力,这种由溶质所产生的势能称为溶质势,它的值就等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但符号相反,为负值。

因溶质使水势降低。

3.土壤基质势:在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土壤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这一机制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

它的变化范围很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为零。

4.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水、氨气、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过程。

5.腐殖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也称饱和持水量。

是指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最大含水量。

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7.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

8.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9.土壤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紧密联系,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断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

10.土层:土层是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的水平层状构造。

11.诊断层:诊断层是指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2.诊断特性: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taxon)、在性质上游戏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3.土壤矿物:土壤矿物是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14.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15.土壤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6.土壤潜在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

绪论1、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概念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西比尔采夫等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5、母质的概念及类型?6、地形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土壤的相对年龄及绝对年龄?8、人类因素从哪几个方面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9、基本成土过程及形成土壤发生层的成土过程?10、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概念。

11、表征地质风化度和土壤淋溶程度的几个指标:土壤风化淋溶系数、土壤淋溶系数、土壤风化系数、硅铝率及硅铁铝率(注意全土和粘粒中各自代表的含义)、铁的游离度。

12、土壤主要发生层的各种符号含义(大写、小写)。

13、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土体构型等的含义。

第二章土壤分类1、土壤分类单元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的分类等级,各高级分类单元及低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命名方法是什么?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与命名方法。

4、诊断层、诊断特征5、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诊断现象?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1、我国气候带的划分:根据热量及湿度各分为哪些气候区?2、我国主要成土母质(风化壳)的类型?3、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隐地带性土壤?我国主要的纬度地带性及经度地带性土壤都有哪些?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1、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及白浆土的概念。

2、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3、白浆土的E层与灰化土的E层有什么不同?4、白浆土的低产原因何在?如何改良?5、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上有什么异同?第五章棕壤与褐土1、棕壤、褐土、粘化过程(两种类型)2、棕壤与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3、棕壤的粘化过程与褐土的异异同点是哪些?4、棕壤或褐土的棕色或褐色的起因是什么?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1、弱富铝化过程2、黄棕壤的粘化过程与棕壤、褐土的异同点是哪些?3、粘磐黄褐土与白浆化黄褐土的基本性质和改良利用上的差异?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燥红土1、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共同的成土过程是什么?2、什么是铁铝土?其形成的气候条件?3、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脱硅富铁铝、生物富集)?4、黄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黄化过程、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5、砖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强度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过程)?6、结合前面表征地质风化和土壤淋溶强度的指标来认识铁铝土纲土壤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土壤质地特征具有肥力这个认识出发,由于生物的作用,才把大量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的轨道,才有可能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聚积,从而创造出仅为土壤所固有的肥力的特征,并推动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

从这种意义上说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2)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

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

然后,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的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地丰富起来,改造了母质,产生了完整的肥力特征,形成和推动了土壤的发展。

*.有限养分无限使用*.补充淋失损失,养分富集 *.选择吸收使养分组成质量提高 *.固氮(3)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土壤动物,如蚯蚓、啮齿类动物、昆虫等的生命活动,对土壤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下的枯枝落叶层、繁茂的草原被复层,是土壤动物、昆虫的大千世界,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通过其生命活动、机械扰动,参加了土壤与动物之间,以及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过程,相当深刻地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养分转化*挖掘混和土壤组成性质变化*动物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4)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微生物是分解者、还原者。

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对土壤的形成,肥力的演变起着重大的作用。

微生物一方面将有机质完全分解;另一方面合成土壤腐殖质,其后又进行分解。

这样构成了土壤中营养元素循环,并导致腐殖质的形成和土壤腐殖质曾中能量及有机元素的积累。

*分解*合成*固氮*转化硅、铁、磷、钾细菌5、母质的概念及类型?形成土壤的岩石风化物经外力搬运堆形成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冰水沉积物、风积物等残积类型运积类型6、地形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一方面是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在分配;2)、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条件方面发生差异,以及接受降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新分配方面的差异7、土壤的相对年龄及绝对年龄?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成为土壤的年龄。

绝对年龄: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无具体年份。

8、人类因素从哪几个方面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加速演化自然土壤--耕作土壤*改变方向荒漠土壤--绿洲土壤*改变肥力褐土---(土娄)土*消除障碍层粘盘层流沙层铁盘层白土层9、基本成土过程及形成土壤发生层的成土过程?10、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概念。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再次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地质小循环:是指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营养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的轨道。

11、表征地质风化度和土壤淋溶程度的几个指标:土壤风化淋溶系数、土壤淋溶系数、土壤风化系数、硅铝率及硅铁铝率、铁的游离度。

书P35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值):土壤淋溶系数:土壤风化系数:硅铝率及硅铁铝率:铁的游离度:13、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土体构型等的含义。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以及母质层次,即A,B,C层。

第二章土壤分类1、土壤分类单元:就是在所选择的作为区分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以区别其它土壤个体。

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的分类等级,各高级分类单元及低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命名方法是什么?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核心:每一个土壤类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由特定的基本成土过程所产生,且具有一定的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状特征的土壤。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采用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

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与命名方法。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分类单元的命名采用拉丁文及希腊文词根拼缀法,试图国际化。

实际上这是一种连续命名法,即以土纲名称为词根,累加形容词或副词,分别依次构成亚纲、土类、亚类、土族的名称。

土系的名称仍然用首先发现它的地方命名。

4、诊断层、诊断特征、制图单元、图斑、图斑:是制图单元在图上所表示的有区界的空间范围,每个图斑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面积。

5、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诊断现象?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1、我国气候带的划分:根据热量及湿度各分为哪些气候区?2、我国主要成土母质(风化壳)的类型?3、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隐地带性土壤?我国主要的纬度地带性及经度地带性土壤都有哪些?1)水平地带性: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但是大的构造地理——如大的山脉、高原等可以明显地影响这一格局。

2)垂直地带性: 岩石风化,自然植被,农业利用等也发生类似于自南向北的地理变异,称之为垂直地带性3)隐地带性土壤: 由于土壤侵蚀、成土母质、地下水等区域成土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土壤与地带性土壤不一样,称为隐地带性土壤。

如紫色土、石灰岩土、草甸土、潮土等。

4)纬度地带性:因为自赤道向两极,地球接受太阳的辐射量呈有规律的递减,所有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土壤也相应发生这种纬度性的变化。

5)经度地带性: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亦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温带地区的经度地带性由东往西为: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暖温带地区的经度地带性由东往西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1、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及白浆土的概念。

1)棕色针叶林土,寒温带湿润针叶林下的淋溶土,表层有一定厚度的酸性粗腐殖质,但冬季严寒而漫长,冻层(包括季风性和永久性的)存在时间长(一般可达半年以上),影响土体淋溶,因而酸性络合淋溶的灰化过程不明显,这有别于欧亚同纬度的海洋性气候地区的灰化土带。

2)暗棕壤,温带针叶林下的淋溶土,低温时间长,仅有利于有机质积累,粘化现象不明显,因而也有别于一般的棕壤。

3)白浆土,形成于一定地形和母质条件下的潴育淋溶的土壤,具有特有的漂白层,大面积分布于温带湿润地区。

2、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3、白浆土的E层与灰化土的E层有什么不同?A.灰化土的E为灰白色富硅的灰化淋溶层,更为重要是具有暗棕色Fe、Al的腐殖质结合的灰化淀积层。

B.白浆层E层:,厚度一般在20cm左右,灰白色(10YR7/1),湿时浅黄色(5Y6/3),雨后常会流出白浆。

以粉沙为主,质地中至重壤,结构呈水平层理的片状,湿润状态下结构不明显。

有较多的白色SiO2粉末,紧实。

植物根系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常常低于10g/kg。

该层有大小不等的铁锰结核或锈斑(潜育白浆土)。

4、白浆土的低产原因何在?如何改良?原因:(1)耕层构造不良,白浆土A h层肥力状况较好,但A h层很薄,其下面是养分贫瘠、水分物理性质不良的白浆层,是托水、隔水、阻碍作物生长的障碍层次;再往下便是粘紧不透水的淀积层,根系难以向下伸展,但淀积层养分比较富集。

这样的耕层构造,使土体贮水量小,易造成表涝、表旱。

绝大部分根系分布在很薄的表层内,营养容积小,作物生长后期供肥不足。

所以,白浆土种植作物,一般植株矮小,产量不高不稳。

(2)养分总贮量不高,分布不均。

白浆土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等养分主要之中分布在A h层,含量较高,但养分有效性较低,尤其有效磷更缺;E层养分迅速下降,表现特别贫瘠,B t层好转。

由于养分分布不均,总贮量不高,有效性也不高,难以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

3)水分物理性质差:由于白浆土土体构型不良,白浆层透水性很弱,粘化淀积层几乎不透水,致使土体容水量小,春天化冻时,不煞水,夏秋雨季不下渗,容易产生上层滞水的内涝和地表积水的表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