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轮轨关系汇总
1 轮轨关系
自由轮对蛇形运动原理
假设自由轮对在微量横移y后,左右轮在轨面上将准静态 地进行纯滚动的几何学运动,由左右接触点处的轮径差
游间的作用
轮轨接触方式
一点接触:踏面接触
两点接触:踏面接触 轮缘接触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轮对与钢轨的接触几何关系与参数是研究轮轨接触力学和车辆动力学 的基础,可用于轮轨外形设计、接触应力分析、蛇形稳定性分析、随 机响应分析和曲线通过分析等
轮对踏面
磨耗型踏面的形成
锥形踏面车轮与钢轨头部的接触面积很小,接触应力很高,车轮运用初 期,局部位置的磨耗很快,使踏面呈现凹陷 当磨耗范围逐渐遍及整个踏面并与轨头轮廓外形相吻合后,接触应力明 显减小,表面又经“冷硬”处理,磨耗减慢,踏面外形相对稳定,此时 踏面形状接近磨耗型踏面
轮对踏面
可小组完成,每组不超过3人
打印上交,同时电邮:przhao@ 时间截止于第四周三上课前
轮对通过线路中心时,由于存在一定的冲角,势必将使得轮对越过线 路中心偏向另一侧,形成反复的蛇形运动,亦是一种自动导向的机制
比较以下几种方式的导向方式?
柱形踏面
锥形踏面
锥形踏面
自由轮对蛇形运动原理
轮对偏离轨道中心线,左右轮子踏面与钢轨顶面接触点的 滚动圆半径将产Th差异,在纯滚动条件下,大半径一侧轮 子将绕小半径一侧轮子作水平转动,使轮对返回到线路中 心线,表明锥型踏面的轮对具备横向偏移后的复原能力, 然而复原运动又会使轮对随着车辆前行时产Th左右摆动和 水平转动,形成周期性蛇行运动
钢轨基本特征及参数
轨道的几何尺寸必须与轮对配合,与车辆动力学相关的轨道几何要素 有:轨距、轨头断面、轨底坡、曲线超高、轨距加宽等 为保证良好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钢轨轨头一般做成多段不同曲线相 切的形式 使用过程中,轮轨接触范围内容易出现磨耗,引起轮轨关系的变化, 影响动力学性能,严格限制轨头的磨耗,包括轨头侧磨、垂磨、角磨 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共用路权,通常采用钢轨埋入式轨道结构,钢轨多 采用槽形轨,其中槽形轨内槽的宽度是重要限制尺寸
第三节轮轨关系和制动力
五 改善黏着系数的方法 1. 改善轮轨表面接触条件,改善轮轨表面 不清洁状态。 2. 设法改善轨道车辆的悬挂系统,以减小 轮对减载带来的不利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三节 轮轨关系和制动力
一 黏着 1.定义:由于正压力的作用而保持的车轮与钢 轨接触处相对静止的现象。 黏着力:黏着状态下的静摩擦力。 ƒmax = μpi 在轴重一定的条件下,轮轨间的最大黏 着力由轮轨间黏着系数的大小决定。
二 蠕滑
1.定义: 车轮在钢轨上滚动时,接触面间会 出现微量滑动,这种现象叫做蠕滑。
2.产生:由于在车轮接触面前部产生压缩,后 部产生拉伸,而在钢轨接触面前部产生 拉伸后部产生压缩。
三 制动力的形成
城市轨道车辆的制动方式为3种: 摩擦制动(闸瓦制动和盘式制动) 动力制动(再生制动和电阻制动) 电磁制动(磁轨制动和涡流制动)
摩擦制动和动力制动都是通过轮轨黏着来产 生制动力的。
四 影响黏着系数的因素
第14周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与力学原理
步骤②
xc xo2 lx Rw tg w Rw 2 2 2 yc yo2 l l tg l 1 l 1 tg w yw x y w z x 2 1 lx zc zo2
R l l tg 1 l
w 2 x 2 x z
w
ly
轮缘 滚动圆直径 轮缘内侧距 车轮踏面斜度
轮缘: 轮缘是保持车辆沿钢轨运行,防止车轮脱轨的重要部 分。 滚动圆直径: 车轮直径大小,对车辆的影响各有利弊:轮径 小可以降低车辆重心,增大车体容积,减小车辆簧下质量, 缩小转向架固定轴距,对于地铁车辆还可以减小建筑限界, 降低工程成本;但是,小直径车轮可使车轮阻力增加,轮轨 接触应力增大,踏面磨耗较快,通过轨道凹陷和接缝处对车 辆振动的影响增大。轮径大的优缺点则与之相反。
第三节
轮轨接触状态认识
钢轨轨头外形 轮轨接触状态 轮轨接触几何参数
50kg/m钢轨外型尺寸
60kg/m钢轨外型尺寸
UIC54 钢轨外型
UIC60 钢轨外型
10 0
z/mm
-10 -20 -30 -40 -40
R50 R60
-20
0 y/mm
20
40
一点接触 踏面接触
两点接触 踏面接触 轮缘接触
sp 回转蠕滑率:
w1 r1 v
微量弹性变形 微量弹性滑动 蠕滑
蠕滑率
3、蠕滑力:
切平面 弹性滚动体 正压力 接触处 切平面法线方向 切向力
纵向蠕滑力 横向蠕滑力 回旋蠕滑力矩
轮轨接触蠕滑力示意图
介于纯滚动和纯滑动之间 蠕滑率较小时:线性关系 比例系数—蠕滑系数
蠕滑率较大时:非线性关系 极限值—摩擦力
铁道车辆轮对结构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1
铝合金
质量轻,耐腐蚀,但强度较低。
其他合金材料
如镍合金、钛合金等,具有特殊 性能,但成本较高。
0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轮轨接触几何模型
点接触模型
假设轮轨接触点处的曲率中心与接触点重合,适用于 小变形和弹性接触。
面接触模型
考虑轮轨接触面的形状和曲率变化,适用于大变形和 塑性接触。
混合接触模型
结合点接触和面接触的特点,考虑轮轨接触的复杂性 和非线性特性。
垂直反力
车轮垂直于轨道方向产生的力,与轨道承受的重 量和轮轨接触点的分布有关。
轮对与轨道的相互作用模型
弹性接触模型
将轮轨接触视为弹性接触,通过 弹性力学理论描述轮轨接触点的 应力分布和变形。
有限元模型
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轮轨接触和 应力分布,考虑了材料的非线性 特性和复杂的边界条件。
轮对与轨道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铁道车辆轮对结构与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目录
• 轮对结构 •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轮对与轨道的相互作用 • 轮轨接触的磨损与损伤 • 轮对与轨道的设计优化
01
轮对结构
轮对的组成
01
02
03
车轮
包括轮缘、踏面和轮毂, 是直接与轨道接触的部分, 承受车辆重量和传递制动 力。
车轴
连接车轮的轴,通过轴承 支撑车轮转动,传递牵引 力和制动力。
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模拟列车运行过程 中轮对与轨道的动态响应,预测和解决潜 在的振动和稳定性问题。
实验设计法
优化算法
通过实验手段获取轮对与轨道在实际运行 中的性能数据,为设计提供依据和验证。
利用数学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 算法等,对轮对与轨道的结构参数进行优 化,实现轻量化和性能提升。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探讨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探讨卜庆萌指导教师姚林泉摘要: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在高速、安全的轨道交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我国使用的三种主要车轮踏面的轮廓线,采用对其一、二阶导函数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它们的光滑度。
同时考察不同规格钢轨的光滑度以及与各车轮踏面相配合的结果。
从轮轨几何光滑接触的角度,指出了较优的车轮踏面,较优的轮轨配合以及几何优化原则。
关键字:轮轨关系,接触几何,车轮踏面,钢轨Abstract: The geometric relation of wheel-rail contac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fast and safety rail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the three main Chinese wheels, we work out the first and second derivative of the contour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ir smoothness. Also we research the smoothness of different rails and the effect to work in different wheels. From the aspect of that wheel and rail contact in smoothness, the better interface, the better coupling of wheel-rail and the principle of geometric optimization are shown.Keywords: wheel-rail relation,contact geometry,wheel treads,rail1 引言随着铁路列车运行速度、运载重量和运输密度的大幅度提高,机车车辆与轨道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的问题更加严重,也更趋复杂。
车辆系统动力学第四讲
• 3、轮对踏面及轨头外型数值离散和接触参数求 解
• 一、道岔区轮轨接触特点 • 1、踏面与轮缘接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护轨轮背接触 护轨由平直段、两侧缓冲段和两端开口段组 成,是道岔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控制车轮运行方向、引导轮对进入相应的轮 缘槽、防止其在有害空间冲击或爬上心轨尖 端、保证行车安全。
• 如果轮对有向外侧的横移量,那么轮对轮背将与 护轨发生接触,并产生横向冲击作用,迫使轮对 回到对中位置,以使外侧车轮与钢轨间有足够的 轮轨间隙,并以此防止心轨或辙叉过度磨损。
• 通过仿真对比得出,轮对摇头角越大,越 容易发生轮缘与钢轨贴靠现象,甚至出现 两点接触; • 仅从轮轨接触角度来看,适当加宽轨距有 助于减少轮缘贴靠机率,并有利于减小轮 缘磨耗、减轻钢轨侧磨。
第四节 道岔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道岔是铁路轨道最薄弱环节之一,是限制列车速度 的最主要线路部位。
本节在介绍道岔区轮/岔接触特点的基础上,给出 了轮对与并列两股钢轨同时接触的判定方法以及 轮缘槽位置车轮轮背与护轨接触的计算方法。 利用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道岔区法伤两点接触 和轮背接触时轮轨力作用与分配特点,以及道岔 系统的振动特性。
0
• 迭代求解轮轨最小距离 虑:
时,需要考
车轮踏面外形、基本轨或翼轨轨头外形、尖轨或心轨轨头 外形 尖轨或心轨轨顶下降量及顶宽 道岔平面内相邻钢轨排列关系 轮对横移量、基本轨垂向和横向位移、尖轨或心轨垂向和 横向位移等。
铁道车辆轮对结构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_2022年学习资料
5.车轮踏面设置要求-①进行方内-对脱轨安全性要高;-对中性能强;->-运行稳定性要好-不发生蛇行运动】线通过性能要好-曲线通过时产生的横向力-要小-能够顺利通过道岔;-耐磨性要好,即使产生了磨耗,其形状变化也 要小。-踏面设计目的性问题-23
2轮对形状尺寸与线路相互关系-轮缘-滚动圆直径-轮缘内侧距-●车轮踏面斜度-5
2轮对形状尺与线路相互关系-轮缘:轮缘是保特车辆沿钢轨运行,防止车轮-脱轨的重要部分。-滚动圆直径:车轮直 大小,对车辆的影响各-有利弊:轮径小可以降低车辆重心,增大车体-容积,减小车辆簧下质量,缩小转向架固定轴,对于地铁车辆还可以减小建筑限界,降低-工程成本但是,小直径车轮可使车轮阻力增-加,轮轨接触应力增大,踏面 耗较快,通过-轨道凹陷和接缝处对车辆振动的影响增大。轮-径大的优缺点则与之相反。-6
安全通过辙叉-检验B-护轨-T>D2-无护轨与翼轨干-涉时的运行-检验C-T+d<D-无辙岔心干涉时-检验 -T+d>S-t-无钢轨与护轨干涉-9
顺利通过曲线-0+X-↓-R-y-2b-10
轮缘内侧距选取-欧州和日木1360mm-与NP■-由国牲标1253mm-系维劲G1M25mm-11
轮轨间隙计算-标准轨距:1435mm-轮对内侧距:1353mm-轮缘厚度:32mm(单侧,64mm(双侧内轮轨间隙:9=(1435-1353-64/2-欧州轮轨间隙:5.5=(1435-1360-64/2(mm 12
铁道车辆轮对结构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1
主要内容-第一节-轮对结构认识-第二节-轮轨接触状态认识-第三节-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求解-第四节-道岔区轮轨 触几何关系-2
第一节轮对结构-1353±1
1轮对设计要求-应该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在容许的最高速-度和最大载荷下安全运行-减轻轮对重量;-应不仅能够 应车辆直线运行,同时又能够-顺利通过曲线和道岔,而且应具备必要的抵-抗脱轨的要求;-应具备阻力小和耐磨性好 优点,这样可以-只需要较小的牵引动力并能够提高使用寿命。-4
动车组的轮轨型面匹配关系
动车组的轮轨型面匹配关系动车组的轮轨型面匹配关系指的是动车组轮子与铁轨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接触,确保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对于动车组来说,轮轨型面匹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动车组的设计、制造、使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动车组的轮轨型面匹配关系:1、轮子的设计制造轮子是动车组与铁轨之间的连接桥梁,所以它的设计和制造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动车组的轮子采用钢或铸铁材质制作,并且需要考虑到轮胎的直径、宽度、形状等因素,以确保轮子能够与铁轨的横向和垂向偏差相适应。
2、铁轨的设计铺设铁轨是动车组轨道交通的基础设施,它的设计和铺设也非常重要。
对于高速列车来说,铁轨需要具备高强度、高精度和高平顺性等特点,而且需要按照一定的轨距和轨面曲率半径铺设,以确保列车的稳定运行。
3、轮轨型面匹配轮轨型面匹配是动车组轨道交通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确保轮轨之间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大,并且轮轨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刚性接触。
轮轨型面匹配需要考虑到轮轴、轴承、轴箱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以确保列车能够在高速运行中保持稳定。
4、调试和维护对于动车组来说,调试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动车组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轮轨型面匹配进行定期检测和调整,以确保列车能够在高速行驶中保持稳定和安全。
此外,对于轮子和铁轨的损坏和磨损也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以确保列车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
总之,动车组的轮轨型面匹配关系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设计、制造、铺设、调试和维护等多个环节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只有确保轮轨型面匹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才能保障高速列车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滚动理论
第三节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滚动理论轨道车辆沿钢轨运行,其运行性能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由于轮轨的原始外形不同和运用中形状的变化,轮轨之间的接触几何关系和接触状态也是不同和变化的。
米用车轮轴承、滚动是车辆获取导向、驱动或制动力的主要方式,轨道车辆中地铁、轻轨常采用钢轮钢轨方式,而独轨、新交通系统及部分地铁则采用充气轮胎走行在硬质导向路面上。
车轮与导轨间的滚动接触关系决定了它们间的作用力、变形和相对运动。
因此滚动接触直接影响城市轨道车辆的性能、安全、磨耗与使用寿命。
一轮轨接触参数和接触状态当车辆沿轨道运行时,为了避免车轮轮缘与钢轨侧面经常接触和便于车辆通过曲线,左右车轮的轮缘外侧距离小于轨距,因此轮对可以相对轨道作横向位移和摇头角位移。
在不同的横向位移和摇头角位移的条件下,左右轮轨之间的接触点有不同位置。
于是轮轨之间的接触参数也出现变化。
对车辆运行中动力学性能影响较大的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如下(图5一8): 1左轮和右轮实际滚动半径r L ,r R。
当轮对为刚性轮对,轮对绕其中心线转动时,各部分的转速是一致的,车轮滚动半径大,在同样的转角下行走距离长。
同一轮对左右车轮滚动半径越大,左右车轮滚动时走行距离差就加大,车轮滚动半径的大小也影响轮轨接触力。
2左轮和右轮在轮轨接触点处的踏面曲率半径和3左轨相石轨在稚轨接触点处的矶头截曲曲率半径和轮轨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大小将会影响轮轨实际接触斑的大小、形状和轮轨的接触应力。
4左轮和右轮在接触点处的接触角s:和6R,即轮轨接触点处的轮轨公切面与轮对中心。
线之间的夹角。
轮轨接触角的大小影响轮轨之间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在垂向和水平方向分量的大小。
5轮对侧滚角小w。
轮对侧滚角会引起转向架的侧滚和车体侧滚。
6.轮对中心上下位移Z w。
该量的变化会引起转向架和车体的垂向位移。
研究轮轨接触关系时应特别注意轮轨间的接触状态。
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接触状态可能有两种,即一点接触和两点接触(图5一9),轮对相对轨道的移动量不大时,一般出现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相接触,通常为“一点接触”;当轮对相对轨道的横移和摇头角位移量超过一定范围,根据不同轮轨形状特点可能引起车轮踏面和轮缘同时与钢轨顶面和侧面接触,即所谓“两点接触”。
地铁车辆轮对不圆度规律及成因分析
地铁车辆轮对不圆度规律及成因分析0 前言地铁车辆轮对不圆度异常发展的情况在国内陆铁运营中较为常见,因振动导致的某些次生问题也屡屡发生。
为改善轮对不圆度问题,本文对某地铁线路轮轨关系、轮对圆跳动问题进行分析。
该线路长度约为25 km,共有22站,分2期开通,一期线路在运营前曾进行钢轨打磨,二期线路开通前未进行打磨处理。
车辆的最高运行速度为80 km/h,区间运行速度为60~70 km/h。
涉及的轮对轮辋型号为CL60,正线钢轨型号U75V。
针对车辆轮对,主要有车轮不圆度测试、车辆踏面磨耗及硬度测试;针对钢轨状态,主要有钢轨波磨测试、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测试、钢轨廓形及硬度测试;针对轮轨关系,主要有振动测试、振动加速度频域及时域特性分析、振动加速度统计。
基于各类测试及分析结果,以及对行车组织特点、车辆运营情况、线路布置特点等的分析,本文对该地铁线路轮对不圆度的规律特点以及相关的重点诱因(如轮轨振动特性、焊接接头不平顺、车辆运行特点等)进行解释说明,同时也通过验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1 轮对不圆度规律分析车轮不圆度测试采用机械接触测量方法,其测试现场如图1所示。
为保证在测试过程中车轮可以绕轴心自由旋转,需用千斤顶将同轴两侧轴箱抬起,将BST(或BBM)不圆度测试仪固定于钢轨上方。
位移传感器与车轮垂直接触,位于车轮踏面上的名义滚动圆处,用于记录车轮名义滚动圆处的非圆化信息。
可是从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我,却对它有着近乎本能的反感。
从价值观层面说,我不愿意用“听话”去约束孩子,不想培养“顺民”,更希望小人儿能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同时承担责任。
从方法论层面说,我也不赞成“反面教育”的方式,不想让宝宝被无谓的恐惧感束缚住手脚,更希望他能自由自在地去探索世界、追逐梦想,在自我实现中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直以来,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由于受到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企及一流大学的专业建设,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研究能力弱,综合素质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本科教学思维的影响,人才培养方案过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流于表面,与高职高专学校重视技能培养的方式相异,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完整版)总结轮轨关系
轮轨关系轨道车辆和线路的作用问题是铁路轮轨接触式运输的基本问题。
发展重载运输必须解决好轮轨之间的动力作用,努力减轻重载列车与线路的动态作用。
但由于轮轨关系自身的复杂性,目前的研究理论和模型仍然基于一些假设[1]:1)法向接触满足Hertz 接触条件;2)轮轨接触副视为弹性半空间;3) 接触表面是理想光滑连续的,而接触表面之间的 “第三介质 ,’ 如水、油和其它污染物的影响被忽略;4) 轮轨接触斑以外边界支撑和约束条件对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被忽略;5) 高速轮轨滚动接触时的惯性力被忽略;6) 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上述几点假设是不符合实际但是理论的前提。
轮轨关系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轮轨接触几何的确定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的应用。
实际接触参数计算和列解微分方程的过程可简述如下:在某一瞬时位置确定轮轨接触点是关键,之后就可以在确定了接触点的基础上利用几何推导出各个重要的接触几何参数,如左右轮/轨在接触点的接触角L δ、R δ,左右轨在接触点处的钢轨顶面曲率半径RR ρ、RL ρ,左右轮在接触点处的踏面曲率半径WR ρ、WL ρ,左右轮实际滚动半径R r 、L r ,轮轨接触时的侧滚角k θ,轮对中心的上下位移k z ,其中变量为轮对相对轨道的横移量和摇头角w y 、w ψ。
利用已求得的接触参数和Hertz 接触理论公式计算出接触椭圆的长短半轴,从而确定轮轨接触斑。
然后利用接触椭圆的长短半轴长和查表得到的kalker 系数及材料常数计算得到蠕滑系数,之后再通过实际速度和纯滚动速度计算出蠕滑率,将二者带入蠕滑力公式求得蠕滑力。
最后就可以列出含有蠕滑力,悬挂力,惯性力的运动微分方程,利用计算机求解得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相关模态值。
最初进行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研究并确定接触参数的实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圆弧形截面模型,一种是任意截面模型。
前者可直观的用数学解析的方法确定其几何关系,后者是数值方法,需编程实现。
前者在综述中提到;现重点论述后者,它是一种通用性很强的求解轮轨接触几何的数值方法。
1 轮轨关系演示文稿
❖ 轨道存在空间线型变化,会引起运动学问题,轨道存在不 平顺,会引起动力学问题 ❖ 轮对系统的自动. 导向功能,车辆走行部偏差引起动力问题3
轮对基本特征及参数
❖ 刚性轮对:由左右轮子和车轴固结组成,左右轮的滚动角速度一致 ❖ 车轮与钢轨轨头的接触面称车轮踏面
.
14
比较以下几种方式的导向方式 ?
柱形踏面 锥形踏面 .
锥形踏面
15
自由轮对蛇形运动原理
❖ 轮对偏离轨道中心线,左右轮子踏面与钢轨顶面接触点的 滚动圆半径将产Th差异,在纯滚动条件下,大半径一侧轮 子将绕小半径一侧轮子作水平转动,使轮对返回到线路中 心线,表明锥型踏面的轮对具备横向偏移后的复原能力, 然而复原运动又会使轮对随着车辆前行时产Th左右摆动和 水平转动,形成周期性蛇行运动
.
16
自由轮对蛇形运动原理
❖ 假设自由轮对在微量横移y后,左右轮在轨面上将准静态 地进行纯滚动的几何学运动,由左右接触点处的轮径差
.
17
游间的作用
.
18
轮轨接触方式
一点接触:踏面接触
两点接触:踏面接触 轮缘接触
.
19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轮对与钢轨的接触几何关系与参数是研究轮轨接触力学和车辆动力学 的基础,可用于轮轨外形设计、接触应力分析、蛇形稳定性分析、随 机响应分析和曲线通过分析等
.
4
车轮型式
.
5
轮对踏面
❖ 轮对踏面与轨头断面、名义滚动圆直径、轮轨接触位置对车辆动力学 性影响很大 ❖ 踏面外形主要尺寸包括轮缘角度、轮缘高度、轮缘厚度、车轮宽度和 踏面斜度等 ❖ 轮缘厚、高与轮对通过道岔时的安全性有直接关系,轮缘角一般指轮 缘斜面上的最大角度,与脱轨安全性有较大关系 ❖ 对于锥型踏面,踏面斜度λ等于踏面锥度,对于磨耗型踏面,由于各 处踏面斜度不同,需引入轮对在小范围内横动的等效斜度λe来表示
汇总轮轨关系
汇总轮轨关系————————————————————————————————作者:————————————————————————————————日期:轮轨关系轨道车辆和线路的作用问题是铁路轮轨接触式运输的基本问题。
发展重载运输必须解决好轮轨之间的动力作用,努力减轻重载列车与线路的动态作用。
但由于轮轨关系自身的复杂性,目前的研究理论和模型仍然基于一些假设[1]: 1)法向接触满足Hertz 接触条件; 2)轮轨接触副视为弹性半空间;3) 接触表面是理想光滑连续的,而接触表面之间的 “第三介质 ,’ 如水、油和其它污染物的影响被忽略;4) 轮轨接触斑以外边界支撑和约束条件对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被忽略; 5) 高速轮轨滚动接触时的惯性力被忽略; 6) 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上述几点假设是不符合实际但是理论的前提。
轮轨关系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轮轨接触几何的确定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的应用。
实际接触参数计算和列解微分方程的过程可简述如下:在某一瞬时位置确定轮轨接触点是关键,之后就可以在确定了接触点的基础上利用几何推导出各个重要的接触几何参数,如左右轮/轨在接触点的接触角L δ、R δ,左右轨在接触点处的钢轨顶面曲率半径RR ρ、RL ρ,左右轮在接触点处的踏面曲率半径WR ρ、WL ρ,左右轮实际滚动半径R r 、L r ,轮轨接触时的侧滚角k θ,轮对中心的上下位移k z ,其中变量为轮对相对轨道的横移量和摇头角w y 、w ψ。
利用已求得的接触参数和Hertz 接触理论公式计算出接触椭圆的长短半轴,从而确定轮轨接触斑。
然后利用接触椭圆的长短半轴长和查表得到的kalker 系数及材料常数计算得到蠕滑系数,之后再通过实际速度和纯滚动速度计算出蠕滑率,将二者带入蠕滑力公式求得蠕滑力。
最后就可以列出含有蠕滑力,悬挂力,惯性力的运动微分方程,利用计算机求解得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相关模态值。
最初进行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研究并确定接触参数的实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圆弧形截面模型,一种是任意截面模型。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班级:学号:姓名: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是轮轨关系研究的基本内容,它不仅关系到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也关系到轮轨之间的磨耗。
其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横向稳定性计算、随机响应计算及动态曲线通过计算等,还可以用于轨道几何参数和轮轨外形的合理选择。
选择合适的轮轨几何,不仅可以改善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还能降低轮轨间的磨耗,减少制造和维修成本,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
本文采用Simpack软件模拟轮轨接触,选用的车轮踏面为S1002,轨头为CHN_60。
1. S1002踏面外形S1002外形轮廓由车轮踏面作用区域之外的倒角、外侧斜度区域A、踏面区域B和C、踏面外形轮廓与轮廓外部区域的连接区域D、70o轮缘角长度区域E和轮缘区域F、G、H构成。
其中,外侧斜度区域A的斜度值可从6.5%至15%;踏面区域B和C由两段凹凸方向不同的高次曲线构成;连接区域D为一段半径为13mm的圆弧;70o轮缘角长度区域E为一条切线段;当车轮直径≥760mm时,轮缘高度h为28mm,轮缘区域F、G、H分别由半径为30mm、12mm和20.5mm的三段圆弧构成。
随着轮缘厚度的变化,轮缘及其踏面的连接区域也随之变化。
S1002踏面外形如图1-1所示。
图1-1 S1002踏面外形2. CHN_60轨面形状CHN_60钢轨顶面采用80-300-80的复合圆弧,具有与车轮踏面相适应的外形,能改善轮轨接触条件,提高抵抗压陷的能力;同时具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备磨耗。
CHN_60踏面外形如图2-1所示。
图2-1 CHN_60轨面截面形状3. 轮轨几何关系参数轮轨几何关系重要参数有:车轮和钢轨型面、轨距、轨底坡、轮缘内侧距、名义滚动圆距轮对中心距离和车轮名义直径。
其几何关系平面图(见图3-1)和影响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参数的平面图(图3-2)如下所示。
图3-1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平面图图3-2 影响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平面图4.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特征参数在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中,除了要计算处接触点位置和相应参数值,另外,还要研究和动力学性能直接相关的轮轨关系特征参数,它们分别是:等效锥度、等效接触角、轮对重力刚度和重力角刚度。
轮轨相互作用
曲线通过(curve negotiation)研究在曲线上行驶时机车车辆各部件间以及与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和动力学关系的学科领域。
是机车车辆横向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机车车辆在曲线上运行时,各运动部件之间以及轮对与钢轨之间将会产生相对位移,由此引起悬挂系统的弹性复原力和轮轨之间的蠕滑力。
作用在机车车辆上的力有离心力、风力、由曲线外轨超高引起的分力和轮轨蠕滑力(轮缘与钢轨接触时还有轮缘力)。
当机车车辆运行产生大振幅的横摆和摇头位移时,还应考虑到由于重力刚度和重力角刚度产生的力和力矩。
此外,也要注意到通过机车车辆前、后端牵引缓冲装置作用在机车车辆底架上的横向分力的影响。
其中,弹性复原力和蠕滑力对车辆通过曲线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具有良好曲线通过性能的机车车辆,在通过曲线时轮轨间的相互作用力小,这就能减轻车轮与钢轨地磨耗,作用在机车车辆各部件上的力也较小。
机车车辆在曲线上的运行阻力也会随之下降,由此减少了机车的牵引力,节约了能耗。
对线路来说,过大的侧向力将导致轨距扩宽、轨排横移或钢轨翻转,使线路的维修工作量大大增加,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此外,还可能扩大线路的横向不平顺,从而影响机车车辆的运行平稳性。
车轮上较大的侧向力与较小的垂向载荷联合作用时,将使机车车辆的抗脱轨安全性下降。
曲线通过有两个相互联系的研究内容:几何曲线通过和动力曲线通过。
几何曲线通过研究机车车辆与线路的几何关系和机车车辆各部件间在曲线上的相互几何关系。
研究几何曲线通过也为研究动力曲线通过提供有关数据。
几何曲线通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确定机车车辆所能通过的曲线的最小半径和为此目的所需的轮对横动量;给出机车车辆转向架通过曲线时的转心位置;确定在曲线上机车车辆转向架对于车体的偏转角以及车体与建筑限界的关系等。
动力曲线通过研究机车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曲线时与线路的相互作用力,探讨机车车辆安全通过曲线的条件和措施,并为机车车辆和线路的强度计算以及轮缘磨耗提供有关数据。
§4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4轮轨接触几何关系§6轮轨接触几何关系1.轮轨接接状态车辆的运行性能与轮轨间的相互作用有着紧密关系。
轮轨接触的几何关系与钢轨轨头、车轮踏面的形状以及接触状态有关。
车轮与钢轨的接触状态有两种:一、一点接触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的接触状态;二、二点接触车轮踏面和轮缘与钢轨顶面和侧面同时接触。
2.轮轨接触的几何关系(1)我国铁道车辆车轮踏面的和钢轨截面形状标准型锥形车轮踏面:铁道部标准TB449-76规定的形状(简称为TB型踏面)配合使用的钢轨为50㎏标准钢轨LM型车轮踏面配合使用的钢轨为60㎏标准钢轨其它外形钢轨JM型机车车轮磨耗形踏面各机务段根据本段线路实际情况采用的不同的车轮踏面外形。
采用磨耗形车轮踏面的车轮可延长其寿命。
(2)轮轨接触几何关系a.锥形踏面车轮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初始时轮轨接触时的滚动半径为车轮踏面斜度为λ 当轮对右移动量为y 时左侧车轮的接触半径y r r l λ-=0 右侧车轮的接触半径y r r R λ+=0轮对的侧滚角yaw λφ=左右轮接触角λδδ==R Lb ,圆弧形轮轨截面外形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当轮对右移动量为y 时轮对两曲率中心连线中点CO '的坐标 )(21owL owRoc y y y '+'=' )(21owL owRocz z z +'=' 轮对中心的橫移动 ow oww y y y -'= 轮对中心的升高量ow oww z z z -'=? 左侧车轮的接触半径)cos (cos 00l w l r r δδρ-+= 右侧车轮的接触半径)cos (cos 00R w l r r δδρ-+=轮对的侧滚角 ow lowR o w Ro wl w y y z z a r c t g'-''-'=φ 左轮接触角W L L φθδ+= 右轮接触角 WR R φθδ-=轮轨截面外形为两段或多段圆弧组成时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地铁车辆轮轨关系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
地铁车辆轮轨关系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俞展猷【摘要】从地铁具有站间距短、运行速度低、起制动频繁且加减速度大、线路曲线半径小等特点出发,对地铁车辆轮轨关系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重要问题(脱轨、磨耗、舒适性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期刊名称】《中国铁路》【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6页(P87-92)【关键词】地铁车辆;站间距;起制动;加减速度;曲线半径;脱轨;磨耗;舒适性【作者】俞展猷【作者单位】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11.5地铁由于载客量大、准时、低碳环保,已成为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公共交通首选的骨干交通形式。
据我国轨道交通网统计(2014年1月3日公布),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36座城市获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其中,19座城市的85条线路已经开通运营,总里程为2 509.52 km(车站1 653座)。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地铁已经形成网络并还在不断扩大中。
北京地铁日均客流量超过90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35%左右,多次超过1 000万人次,约是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40%;上海地铁日均700万以上客流量已成常态化;广州日均客流量500万人次;深圳日均客流量200万人次。
在这种形势下,系统研究地铁车辆轮轨关系中几个重要问题,为保障地铁车辆运行安全和舒适提供理论依据,不仅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1)站间距短、运行速度低。
地铁列车在区间的运行大致分为起动、惰行和制动3个阶段,站间距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惰行时间与距离及制动距离,合理分配好这3个阶段的运行时间,对于提高运输效率至关重要。
地铁站间距不能太大,市区站间距一般为1 km左右,最高运行速度80 km/h;郊区线站间距可达2 km或以上,最高运行速度可达100 km/h(如天津滨海线等);若站间距超过3 km,最高运行速度可达120 km/h(如广州地铁3号线,最大站间距3.58 k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轮轨关系轨道车辆和线路的作用问题是铁路轮轨接触式运输的基本问题。
发展重载运输必须解决好轮轨之间的动力作用,努力减轻重载列车与线路的动态作用。
但由于轮轨关系自身的复杂性,目前的研究理论和模型仍然基于一些假设[1]: 1)法向接触满足Hertz 接触条件; 2)轮轨接触副视为弹性半空间;3) 接触表面是理想光滑连续的,而接触表面之间的 “第三介质 ,’ 如水、油和其它污染物的影响被忽略;4) 轮轨接触斑以外边界支撑和约束条件对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被忽略; 5) 高速轮轨滚动接触时的惯性力被忽略; 6) 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上述几点假设是不符合实际但是理论的前提。
轮轨关系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轮轨接触几何的确定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的应用。
实际接触参数计算和列解微分方程的过程可简述如下:在某一瞬时位置确定轮轨接触点是关键,之后就可以在确定了接触点的基础上利用几何推导出各个重要的接触几何参数,如左右轮/轨在接触点的接触角L δ、R δ,左右轨在接触点处的钢轨顶面曲率半径RR ρ、RL ρ,左右轮在接触点处的踏面曲率半径WR ρ、WL ρ,左右轮实际滚动半径R r 、L r ,轮轨接触时的侧滚角k θ,轮对中心的上下位移k z ,其中变量为轮对相对轨道的横移量和摇头角w y 、w ψ。
利用已求得的接触参数和Hertz 接触理论公式计算出接触椭圆的长短半轴,从而确定轮轨接触斑。
然后利用接触椭圆的长短半轴长和查表得到的kalker 系数及材料常数计算得到蠕滑系数,之后再通过实际速度和纯滚动速度计算出蠕滑率,将二者带入蠕滑力公式求得蠕滑力。
最后就可以列出含有蠕滑力,悬挂力,惯性力的运动微分方程,利用计算机求解得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相关模态值。
最初进行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研究并确定接触参数的实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圆弧形截面模型,一种是任意截面模型。
前者可直观的用数学解析的方法确定其几何关系,后者是数值方法,需编程实现。
前者在综述中提到;现重点论述后者,它是一种通用性很强的求解轮轨接触几何的数值方法。
任意截面轮廓形状轮轨接触几何求法:(以二维模型为例)假设及准则:1.轮轨为刚性,互不嵌入;2两侧轮轨同时接触;3.轮轨上的接触点具有相同的空间位置,且接触点处轮轨具有公切面。
任何轮轨外形都可以用一系列离散坐标来表示轮轨外形,然后用一条通过各坐标点的拟合曲线来表示其外形的描述函数。
如果要求精度高,则离散点可以密集些。
下面具体介绍求解任意截面轮廓形状轮轨接触几何的方法和步骤: I.轮轨外形拟合曲线如图所示,过轮对中心线做一个垂向平面切割轮对,车轮外部轮廓与切割面得交线称为主轮廓线,即车轮踏面外形线。
主轮廓线可以通过实测或计算轮廓线上各点坐标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得到描述外形线的样条函数()R y W 和()L y W 。
同理,找到切割面与轨顶交线上的离散点可拟合成()R y R 和()L y R 样条函数。
这样就得到了左右轮、轨的四个主轮廓线的样条函数()()()()R y L y R y L y W W R R 、、、。
注:三次样条函数曲线()S χ的性质:i.在每个子区间[1,k k χχ-] (k=1,2….n) , ()S χ不超过三次; ii. ()k k S y χ= (k=0,1....,n)iii. ()S χ在[a,b]区间上两次连续可微。
图 确定轮轨接触点原理II.确定轮轨接触点的原理和接触参数表达式:(无摇头的二维情况)已知轮轨轮廓曲线的四条样条函数,就确定了轮轨轮廓上的任一点坐标。
在某横移值i y 下,可依据样条函数求得轮轨轮廓的垂直距离i z ;变化i y 的值,增量取决于切割面(图示垂直于纸面)的间距,得到不同的i z (i=1,2,3….m )。
在i z (i=1,2,3….m )中,找到其中最小的min z 。
比较左右轮轨的min L z 和min R z ,若二者相等,车轮垂直平行下落时,两最小距离点min L z 和min R z 即为轮轨接触点。
若不等,则要调整车轮侧滚角k θ一个微小的角度i γ重复以上各步,直到min L z =min R z 确定接触点。
最终可以通过左轮左轨,右轮右轨是否分别具有公切面验证接触点的真假。
接触点确定,接触点的横坐标min L y 和min R y 就确定了。
之后就可以确定出各个接触参数如下:1.侧滚角k θ,直接由迭代求得0k k i θθγ=+∑;2.实际车轮滚动圆半径R r 和L r ,可由min L y 和min R y 确定;3.轮对中心垂向位移量k z ,可由R r 、L r 和k θ确定;4.钢轨接触角(接触点切面与水平面夹角)L ∆, R ∆:左轨:min ()[]L L L y d arctgR dy ∆= 右轨:min ()[]R R R y darctg R dy∆= 5.车轮接触角(接触点切面与轮对中心线间夹角)L δ,R δ左轮:min ()[]L L L y k d arctgW dy δθ=- 右轮:min ()[]R R R y k darctg W dyδθ=+ 6.车轮接触点处踏面曲率半径L W ρ,R W ρ:左轮:min min 23/2()2()2{1[]}[]L L L L y W L y d W dy d W dy ρ+=() 右轮:min min 23/2()2()2{1[]}[]R RR R y W R y d W dyd W dy ρ+=()7.钢轨在接触点处轨面曲率半径L R ρ,R R ρ左轨:min min 23/2()2()2{1[]}[]L L L L y R L y d R dy d R dy ρ+=() 右轨:min min 23/2()2()2{1[]}[]R RR R y R R y d R dyd R dy ρ+=() 轮轨三维几何接触关系参考文献[2],当轮对有摇头时,轮对上的接触点已不在主轮廓线所在的垂平面内,因此要在车轮的整个踏面的轮廓面上来寻找轮轨接触点。
III .轮轨滚动接触及蠕滑力计算(轮轨动力作用部分):为了求得运动微分方程中蠕滑力项,首先必须获知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在给定的轮轨截面参数下,由轮对横移w y 及摇头角w ψ马可确定接触点位置及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等(上步已经求得)。
第二步根据左右两个接触点的位移w y 及速度w y ,车辆实际速度和纯滚动速度等求出蠕滑率,根据Hertz 接触理论求出接触斑尺寸,并结合材料属性利用Carter 滚动接触理论或Kalker 滚动接触理论计算蠕滑系数。
最后代入蠕滑力公式求出蠕滑力项。
下面具体介绍第二步内容: 车轮在牵引力的作用下要向前运动,如果轮轨间粘着力不足,则车轮在钢轨上滑行,如果粘着力充分,则车轮在钢轨上滚动。
滚动的车轮在钢轨上走行的距离要小于没有弹性变形的纯理论滚动所走的距离,也就是车轮的实际表面速度低于理论表面速度,这种现象称为轮轨蠕滑。
轮轨间出现蠕滑的三个条件:轮轨为弹性体,车轮和钢轨之间有一定的正压力和切向力使车轮沿钢轨滚动。
缺少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均不会出现蠕滑。
车轮实际走行速度与理论纯滚动速度之差称为蠕滑速度,蠕滑速度与纯滚动速度之比称为蠕滑率;使轮轨产生蠕滑的切向力称为蠕滑力。
蠕滑力由蠕滑系数和蠕滑率求得。
具体的:图 蠕滑力F 和蠕滑率ε之间关系先要依据Hertz 接触理论[3]确定轮轨接触斑的尺寸,即接触椭圆的长短半轴a 和b 的大小。
图 椭圆接触斑示意图Hertz 推导出的接触椭圆长短半轴公式为:a m=b n=参数1k 、2k 、3k 、4k ,β定义为:211w w k E σπ-=, 221R Rk E σπ-= , 311111[]2w w R R k r r ρρ=+++, 224111111111[()()2()()cos 2]2w w R R w w R Rk r r r r ψρρρρ=++++--β=arccos (4k /3k );其中:N 为轮轨接触斑处法向力,w r 车轮实际滚动圆半径,w ρ车轮踏面轮廓在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R r 钢轨在接触点处的滚动滚动圆半径,R ρ钢轨轮廓面在接触点处曲率半径,w σ、R σ车轮和钢轨材料的泊松比,w E 、R E 车轮和钢轨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m 、n 是Hertz 理论给出的系数,可由β查表知,ψ为w r 、R r 法平面夹角即轮对摇头角(实际中cos2ψ约等于1)。
以上求得了接触椭圆长短半轴a,b 。
为以后求蠕滑系数奠定了基础。
在最后的蠕滑力计算中将详列蠕滑系数的表达式。
求解蠕滑力的另外一个参数项蠕滑率可用下图表达,坐标C-123是以接触中心C 在接触斑上建立的坐标系,如图所示。
车轮上接触斑沿C1,C2轴的平动速度为1w v 、2w v ,绕C3轴的转动速度为3w Ω;钢轨上接触斑沿C1,C2轴的平动速度为1R v 、2R v ,绕C3轴的转动速度为3R Ω。
定义蠕滑率:车轮实际前进速度与车轮纯滚动前进速度差与车轮实际前进速度(有的书用纯滚动速度[5])的比值。
具体的: 沿C1轴纵向蠕滑率 111112()R w R w v v v v ξ-=+沿C2轴横向蠕滑率 222112()R w R w v v v v ξ-=+沿C3轴自旋蠕滑率 333112()w R R w v v ξΩ-Ω=+其中,112R w v v +为车轮沿钢轨运行的平均速度,实用时用运行速度代替纯滚动速度。
图 蠕滑率计算示意图有Kalker 线性蠕滑理论知,蠕滑力(力矩)与蠕滑率成正比且反向: 纵向蠕滑力 1F = 111f ξ-横向蠕滑力 2F = 222233f f ξξ-- 自旋蠕滑力矩 3322333M f f ξξ=-公式中的蠕滑系数ij f 的确定: 111122223/223322323333()()f EabC f EabCf f E ab C f E ab C=⎧⎪=⎪⎨==⎪⎪=⎩, 其中a 、b 为接触斑长短半轴长,E 杨氏模量,ij C 是查表得到的Kalker 系数,与材料泊松比和a/b 的值有关。
大量实验证明,轮轨蠕滑力和蠕滑率之间只有在蠕滑率不大情况下二者才成线性关系。
确定轮轨非线性蠕滑力和蠕滑率的关系最简便实用的方法为经验修正法。
它是利用线性Kalker 理论计算出1F 和2F求二者的合力RF '=,修正R F '得到:2311[(/)(/)(/)]........,3327.........................................................................,3R RR R R R fN F fN F fN F fN F fN F fN F fN ⎧''''-+≤⎪=⎨⎪'>⎩ 其中,N 轮轨法向力, f 摩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