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流动空间设计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流动空间设计的研究
——以广州大剧院为例摘要: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运用参数化技术,彻底打破了欧式几何的限制,将自
然中的柔软曲线、曲面引入建筑中,创造出连续、流动、非线性的自由建筑形态,即以“塑性流动”理论为根基的建筑形态。本文以广州大剧院为例,从“流动空间”、“过度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将广州大剧院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进而对扎哈哈迪德的普遍观点加以阐述。
关键词:空间参数化动态城市文化
设计理念及特点
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来自于海珠石的传说,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流畅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建筑师通过类比的手法把主体建筑与环境景观关联起来,以产生一种嵌入性。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空间中,以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和形态交集。将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间看做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联接,使建筑和城市景观融合共生。
扎哈说:“我觉得美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对称,而是动感。我希望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就像舞蹈一样,它有美感和平衡,但不存在完全的对称。美是你能认识到那种复杂中的秩序。”她的设计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空间在她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任由她改变形状:落差极大的地板,倾斜的墙壁,高吊的天花等等,故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广州歌剧院的设计理念源自一种激情:在广州市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焦点,“圆润双砾”,其立意来源于传说中屹立于珠江中的珠海石——广州的镇城之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两块奇石安然座落于珠江江畔,源自被江水冲刷形成的“圆润双砾”的设计构思。建筑造型组合成为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形体。
基地分析
广州大剧院位于广州的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同几乎所有的新城市核心一样,珠江新城由一条城市中轴线带动。起始于广州电视塔(媒体),结束于广州火车东站(交通),在长达数公里的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广州大剧院(艺术)、广东省博物馆(历史)、广州市青少年宫(教育),广州市图书馆(文化)、双塔(金融)、天河体育场(体育)等一系列大型建筑,这些富于含义的地标性建筑们各自保持着彼此之间的距离。自黄埔大道以南的漫长的中轴线广场绿化高度很低,宽阔甚至空旷,局部宽度达到300m,复杂的地下交通空间提供数千个停车位以及多个地
铁,公交转换枢纽。沿地面中轴线唯一的交通方式是――步行,这是一个典型的世博园场地。
岭南地区植被茂盛,四季常绿,气候湿润,夏季日照充沛,炎热,至今很多人仍保留着撑遮阳伞的习惯。场地南侧的珠江水面宽阔,作为广州市的母亲河,在城市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广州大剧院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空间序列
诚然,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空间作品一直保持着连续、流动的特点,但作为剧院建筑,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三个重要空间单元形成的由外而内的空间序列外部景观,前厅空间,观众厅。
1 外部景观:城市到建筑的过渡
外部景观由建筑表皮与景观平台组成。约40 000m2的地上建筑面积由于观众厅、前厅等大空间的存在而使得建筑体量不可避免地庞大,而通过将大剧场与多功能剧场这两个主要功能分割成两个建筑单体有效地降低了建筑体量,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空间尺度。将两个建筑形体的边角进行柔化,并使两个形体呈相互咬合的关系,都突出了建筑的整体性。他们如同两块圆润的砾石,被放置于山丘状的景观平台上,这一处理将观者的视线略微抬升,以契合观演建筑的地标性与纪念性。
在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中,由于建筑形体中已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因此,对材料使用的种类始终是非常节制的,广州大剧院建筑表皮仅采用了三种材质:大剧场的深色花岗岩石材,多功能剧场的浅色花岗岩石材以及幕墙玻璃。石材的选用无疑为材料的加工与现场安装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但是,天然石材的自然肌理以及其所特有的恒久感都非常适合歌剧院建筑的特质。广州大剧院的幕墙由三种表面组成;平面约占整体表面积的八成,单曲面约占整体表面积的一成,而尖角部地异形双曲面仅占整体表面积约百分之三。在保证了圆润的建筑效果的同时,并未对整体材料加工与安装造成过大的负担。
山丘状的景观平台由首层的半室外架空层与二层的室外入口广场组成。架空层在四个方向有通道与城市连接,并有两组螺旋坡道分别联系二层的入口广场以及地下停车场,平台楼板与建筑体脱离,在入口处以短桥连接,这样的组合形成了多孔状的、流动的灰空间,配合东侧大面积的景观水池,在夏季为人们提供了宁静凉爽的局部环境。两条缓缓升起的长坡道将中轴线广场与二层入口广场联系起来,而南侧的大台阶则可为人们进入剧院提供必要的仪式感。
景观部分所选用的主要材质为草地,水面,浅灰色的清水混凝土斜墙、斜柱、三角形天花,及花岗岩石材地面。材料选用的节制令空间更加单纯易读,也令空间更加宁静平和。事实证明,人们非常享受这个开放的共享空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周围街区邻里纳凉散步的地方。
2 前厅空间:外部到内部的过渡
歌剧院的前厅是观众由城市进入观众厅的过渡空间,在这里,观众开始与外部世界的纷杂隔离,为即将到来的精神体验做情绪上的准备。因此,前斤空间在融合室外环境的同时,也应有精神层面的特质。而这种精神特质的最好载体就是
光。
谈到光,就要谈到大剧院的钢结构。抛开那冗长饶舌的结构定义,广州大剧院的外围护钢结构是以箱型钢梁组成的三角形/四边形平面构成的异形折面壳体。相邻两个面的次梁在主梁处汇集,使钢结构表现为一张连续的三角形网状结构。在白天,墙面玻璃部分的网状结构在室外的城市景观图像上留下剪影,而阳光通过屋面的玻璃部分的网状结构向前厅的墙面、地面投下变幻的三角形光影图案。在夜晚,隐藏的钢结构照明系统将每个玻璃部分的三角形钢结构单元照亮,形成富于戏剧性的空间效果。
前厅是位于建筑外围护结构与观众厅外围护结构之间的空间。观众厅是在建筑表皮内独立的体量,有着比建筑表皮更加圆润的造型,两个挑廊围绕观众厅流动并最终汇合形成前厅两侧的两组主楼梯。GRG(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的可塑性令他们的体型更加柔软并富于动感。纯白色的颜色处理对表现丰富的形体及变幻的光线提供了条件。仿佛暗示即将到来的精神之旅。
3 观众厅:精神世界
观众厅是精神的世界,观众在这里被完全与外部世界隔离,全身心投入到舞台表演所映射的虚拟世界中,而舞台表演的主题永远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因此,观众厅只有去主题化,甚至去物质化,才有可能容纳舞台上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以不变应万变。
广州大剧院观众厅是由一个独立的连续空间自由曲面构成,仅仅是一个曲面曲面的定义不但源于造型的需要,更多是对于建筑声学、舞台机械、视线、照明,设备等各专业要求的反馈与配合。正是由于自由曲面极强的适应性,使得设计过程中各专业的任何调整均不会对整体室内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参数化设计与数控加工技术的支持使这复杂的表面及其肌理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强大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是人们可以在建造之前就对建成后的声音视线效果胸有成竹。自竣工至今厂州大剧院已经举办了包括歌剧、舞蹈、交响乐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的专场演出均获得了成功,开幕演出“图兰朵”中那饱满清晰的自然声至今令人难忘。正如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所说“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被随意捏成她想要的空间形状:界面凹凸,地板落差,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内外空间的组合形式的交错……。
同时以扎哈哈迪德的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为例,在建筑的外观处理上,通过一系列尺度和材质均不相同的长方体悬挑,叠置和错动营造出了动感强烈的建筑形态。厚重的石材仿佛悬浮在轻灵的玻璃中庭上,形成一个起伏的、雕塑般的、虚实交映的表皮。新建筑以一种挑战现有秩序的、破碎的形式来激活周围的街区环境,使当代艺术以建筑为媒介融入了都市环境和普通市民的生活当中。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建筑外形的流线感与力量感以及建筑内部空间和交通流线的流动感,都充分体现出了扎哈哈迪德“流动空间”的设计概念及思路。
艾伦鲍尔斯曾说:“建筑形态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不是单一的,而是以自然为标准,与灵感的源泉交织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扎哈从自然景观中获取灵感,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提炼与抽象,以有机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彼此促进。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的新馆主要用于临时展览、现场特定装置或表演等活动。建筑门厅的地面与城市人行道处于同一标高,使门厅成为和公共道路、基地连接在一起的、连续的、无阻碍的整体。大堂的临街里面是通透的玻璃幕墙,使门厅在空间和视线上都向城市开放,人们还可以在其中停留。建筑的每个展厅空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