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颜色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颜色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颜色是由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对颜色的观察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颜色是由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颜色卡片、彩色纸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颜色,提出问题:“同一物体的颜色为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探究活动(15分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颜色是由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可采用以下实验项目:- 实验一:光的折射现象对颜色的影响- 实验二:物体的颜色与反射光的颜色- 实验三:颜色的混合与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知识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颜色是由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规律,并解释实验现象。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颜色相关的实际应用,如绘画、服装设计等,引导学生思考颜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实践活动(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设计自己的颜色实验,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探究。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强调颜色是由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和探究科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今天的实验内容,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附上实验所用材料和器材清单。
七、板书设计- 颜色的秘密- 颜色是由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实验探究- 创新思维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使学生了解颜色是由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主题:探究植物的生长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 实验材料:(1)每组一盆植物。
(2)尺子、笔记本来记录数据。
3. 实验步骤:(1)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测量植物的高度,记录在笔记本上。
(2)定期(如每周一次)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测量植物的高度,记录在笔记本上。
(3)分析植物生长的规律,讨论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植物的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充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
我们学会了合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二、实验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实验材料:(1)每组一个小鼓、一些小石子。
(2)尺子来测量距离。
3. 实验步骤:(1)将小石子放在小鼓上,用尺子敲击小鼓,观察小石子的跳动情况,记录在笔记本上。
(2)改变敲击小鼓的力度,观察小石子的跳动幅度,记录在笔记本上。
(3)让学生站在不同距离处,听敲击小鼓的声音,记录听到的声音强度,讨论声音传播的原理。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我们还学会了合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三、实验主题:溶解现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实验材料:(1)每组一杯水和一些糖。
(2)笔记本来记录数据。
3. 实验步骤:(1)将糖放入水中,观察糖的溶解过程,记录在笔记本上。
(2)定期(如每隔五分钟)观察糖的溶解情况,记录在笔记本上。
(3)讨论溶解的特点,分析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具有自发性和均一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固体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固体的秘密》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固体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创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固体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固体的特点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固体的秘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固体的性质和特点;2. 实验创新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了解固体的特点和性质;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固体的秘密。
四、教学过程及安排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对固体进行认知,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特点和性质。
步骤二:实验探究1. 提供实验材料和器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选择不同形状的固体,如方块、球体等。
- 步骤二:观察固体的特点和性质,如形状、硬度等。
- 步骤三:用手感受不同固体的温度,比较它们的差异。
- 步骤四:尝试将固体分割或改变其形状,观察变化情况。
步骤三:实验讨论和归纳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归纳总结,了解固体的性质和特点,并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
步骤四:拓展延伸通过引导问题和进一步的实验延伸,让学生深入思考固体的秘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创新教学法,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内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进行了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方法和过程,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认识物质1.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概念,认识到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1.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溶解性等。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化学变化。
第二章:力的作用2.1 力的概念与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到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让学生学习力的作用,包括推动、拉扯、挤压等。
2.2 力的测量与单位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让学生了解力的单位,例如牛顿(N)。
第三章:简单机械3.1 杠杆的原理与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杠杆的原理,认识到杠杆是通过力的作用实现物体的移动。
让学生学习杠杆的分类,包括一、二、三类杠杆。
3.2 滑轮与轮轴引导学生了解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和作用。
让学生学习滑轮和轮轴的应用,例如提升重物。
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1 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学习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声音。
4.2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让学生学习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5.1 光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光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认识到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让学生学习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折射现象。
5.2 光的反射引导学生了解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平面镜进行反射实验,并观察反射光的方向。
第六章:温度与热量6.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认识到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了解摄氏度(°C)作为温度单位。
6.2 热量与热传递引导学生了解热量的概念,认识到热量是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异而发生的热能传递。
让学生学习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第七章:地球与宇宙7.1 地球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的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探究: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的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天平的精确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各种大小、形状的物体。
2. 学具:记录表格、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引出今天的课题。
2. 讲解:讲解质量的计量单位,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天平。
3. 实验一: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让学生熟悉天平的使用。
4. 实验二:探究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5. 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6. 拓展:讨论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7. 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里的物品质量,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天平进行测量。
2. 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对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关系的发现和总结。
3.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馈在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在家庭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内的物品质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测量技能。
2.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研究质量与物体密度、浮力等物理概念的关系。
科学小实验: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三年级的科学下册中,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并加深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小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一、热机实验材料:一个碗和一个玻璃杯步骤:1、在碗里放少量的水,然后将玻璃杯放入碗中。
2、将碗放在微波炉中加热。
3、观察杯子内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原理:这个实验展示的是热机的基本原理。
杯子内的水会受热蒸发,从而产生蒸汽。
蒸汽排放出来后会经过杯子的壳体,然后经过冷凝器,最终变成水,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热量。
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能够帮助孩子们理解蒸汽机的基本原理,这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绘画实验材料:几张相同的白纸,不同种类的水彩笔步骤:1、在所有纸张上以同样的方式绘制一些图案。
2、在不同的纸张上使用不同种类的水彩笔,在同一张纸张上使用不同种类的水彩笔绘制不同的图案。
3、观察不同种类的笔在同一张纸张上的不同效果。
原理:这个实验的原理是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
在这个实验中,不同种类的水彩笔就像是不同的物质,而纸张就像是细胞膜。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十分有益。
三、吞食小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塑料杯、一块硬糖和一杯水步骤:1、将一块硬糖放入杯中。
2、加入一杯水。
3、观察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
原理: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吞食的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硬糖代表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水代表体液。
随着时间的推移,硬糖逐渐会被水溶解,这就类似于人体内营养物质在血液中的传输。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机制。
四、仿生材料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小塑料袋、一些面粉和水步骤:1、将面粉和水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黏稠的液体,然后将其放入小塑料袋中。
2、用双手捏实塑料袋。
3、观察一个公鸡的蛋壳,比较它和塑料袋的相似之处。
原理: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仿生材料。
在这个实验中,水和面粉混合后的黏稠物代表了像动物细胞膜一样的生物材料。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结冰。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结冰的过程。
(2)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PPT、实验器材(水、杯子、冰箱等)。
(2)实验指导书。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水的凝固现象。
(2)准备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凝固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结冰。
(2)学生分享提前了解的水结冰的知识。
2. 实验探究(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 交流分享(1)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4. 知识拓展(1)教师讲解水结冰的原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3. 教师批改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与同学的互动。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实验报告评价:检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水结冰现象的理解。
七、安全与环保1. 安全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小心使用实验器材,避免热水溅伤。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问题。
三、活动准备1. 教具:科学实验器材、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等。
四、活动过程导入1.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展开1. 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索科学问题。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深化1.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问题。
总结1. 利用课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活动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填写《教学反思表》,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content}。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克、千克、吨)2. 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 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4. 质量单位换算关系的学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天平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天平的精确使用,质量单位换算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操作、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天平、砝码、测量容器、各种物体。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作业准备:学生提前了解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含义。
2. 学生分享对质量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质量单位(10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物体,让学生尝试用质量单位进行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用PPT展示质量单位换算关系,并进行讲解。
三、学习天平使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四、小组合作测量质量(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质量测量。
2. 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3.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精度。
五、总结与交流(5分钟)1. 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质量测量方法,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3. 学生作业:运用质量单位及换算关系,描述生活中常见的质量现象。
六、课后反思(教师)1. 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天平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操作误区。
三年级科学下分组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分组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3)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2)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欲望。
(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观察植物的生长(1)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器官。
(2)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3)培养学生爱护植物、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实验二:研究磁铁的性质(1)认识磁铁及其基本性质。
(2)学会用磁铁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引导学生发现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三:探索声音的产生(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学会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3)培养学生对音乐、声音的兴趣。
4. 实验四:水的性质探究(1)认识水的性质,了解水的用途。
(2)学习使用实验仪器测量水的性质。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5. 实验五:空气的成分分析(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空气成分分析。
(3)培养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放大镜、磁铁、声音实验器材、测量仪器、空气成分分析仪器等。
2. 实验材料:植物、水、空气等。
3. 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思维力、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过程与方法: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
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
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3、揭题:摆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玩摆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
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
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
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猜想: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师: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假设,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研究?哪个条件要变,哪些条件不能变?每种情况要测几次?我们的研究方案第()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摆摆动的快慢与是否有关。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活动一: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活动二: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性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性质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性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纸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力活动一: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引起学生对力作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作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气球、小车、绳子等。
-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活动二:力的转换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转换。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转换现象,引起学生对力转换的兴趣。
三年级下册科学《弹簧里的学问》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弹簧里的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的基本特性,如弹性、伸缩性等。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弹簧的基本特性,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弹簧现象。
难点:掌握弹簧的弹性原理,能设计简单的弹簧实验。
三、教学准备:1. 弹簧若干个,不同长度、直径的弹簧各一个。
2. 测力计、尺子、剪刀、胶带等实验器材。
3.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出示弹簧,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探究弹簧的弹性: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不同弹簧的弹力,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3. 观察弹簧的伸缩性:让学生拉伸和压缩弹簧,观察其变化,探讨伸缩性与弹性的关系。
4. 学习弹簧的弹性原理:讲解弹簧的弹性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弹簧为何能恢复原状。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设计弹簧实验,验证弹簧的弹性原理。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2. 观察生活中的弹簧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3. 家庭实验: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细致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思维导图的绘制、生活现象的观察以及家庭实验的报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学生参与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等,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弹簧知识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弹簧的原理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弹簧生产工厂,实地了解弹簧的制作过程。
3. 开展弹簧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将弹簧应用于生活中。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冷却时会收缩。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教学重点:1. 热胀冷缩的概念及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热胀冷缩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水、试管、火柴、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热胀冷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气球、水、试管进行热胀冷缩实验。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
2. 学生归纳热胀冷缩的概念。
四、知识拓展(5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热胀冷缩的应用实例。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热胀冷缩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练习(10分钟)练习题:1. 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受热时会____,在冷却时会____。
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3. 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1.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热胀冷缩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教师)(5分钟)教师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对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九、课后评价(学生)(5分钟)学生评价:1. 我今天学到了什么?2. 我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3. 我对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十、教学延伸(5分钟)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胀冷缩知识的理解。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质量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感知质量的存在。
教学内容:1. 质量的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单位:克、千克、吨。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质量的概念。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举例说明质量的存在。
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单位,并讲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章:探究质量的测量工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平的结构和原理。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质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天平的结构:横梁、砝码、游码、托盘。
2. 天平的原理:杠杆原理。
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天平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第三章:学习质量的测量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天平测量质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测量质量的方法:调节天平平衡、放置物体、加减砝码、读取质量值。
2. 小组合作测量质量的步骤:分工、操作、记录、讨论。
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测量质量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测量结果和心得。
第四章:质量的比较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比较质量的方法:直接比较、转换比较。
2. 应用质量概念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进行质量估算。
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比较质量的方法。
2.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运用质量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2. 探讨质量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和感悟。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讨论,思考质量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导语: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分析推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篇教案将介绍三年级科学实验的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一、实验名称:酸碱溶液的测试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掌握酸碱溶液的测试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酸碱性。
实验材料:1.红、蓝石蕊试剂2.酸性、碱性溶液3.透明试管或玻璃杯4.滴管或吸管实验步骤:1.将透明试管或玻璃杯取适量待测试液体。
2.分别用滴管或吸管吸取红、蓝石蕊试剂。
3.滴入红石蕊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4.滴入蓝石蕊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要点:1.实验前要确保使用的试剂是纯净的。
2.滴管或吸管使用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污染。
3.观察颜色变化时,要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结论:如果红石蕊试剂滴入待测试液体后变红,说明该液体为酸性溶液;如果蓝石蕊试剂滴入待测试液体后变蓝,说明该液体为碱性溶液。
实验拓展:可以请学生带来他们常见的食酸和食碱品进行测试,并记录结果。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柠檬汁会酸,肥皂水会碱等。
二、实验名称:磁铁的吸附力比较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不同材料对磁铁的吸附力大小。
实验材料:1.磁铁2.纸夹3.铁钉4.镀锌铁片5.铝片6.纸片或木片实验步骤:1.将磁铁贴附在平整的桌面上。
2.用纸夹夹住铁钉,将铁钉靠近磁铁,观察是否有吸附现象。
3.重复步骤2,分别用铁钉、镀锌铁片、铝片、纸片或木片进行实验。
4.观察各材料与磁铁的吸附情况,并进行记录。
实验要点:1.实验时注意安全,避免磁铁与身体接触。
2.观察时要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磁铁对铁钉的吸附力最强,而对镀锌铁片的吸附力较弱。
磁铁对铝片、纸片或木片的吸附力非常弱或没有吸附力。
实验拓展:可以请学生自行找寻其他材料进行测试,了解不同材料对磁铁的吸附力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三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主题:探索植物的生长1. 实验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习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实验材料:每组一盆植物观察记录表笔3. 实验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2)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盆植物的生长观察。
(3)学生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生长的特点。
4. 实验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种植植物,观察和记录种植过程中的生长变化。
(2)学生可以进行植物生长条件的实验,探究不同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主题:制作简单的电路1. 实验目标:(2)学习制作简单的电路。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实验材料:电池电线灯泡开关绝缘胶带3. 实验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知道电池、电线、灯泡和开关的作用。
(2)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包括电池、电线、灯泡和开关的连接。
(3)学生尝试不同的电路连接方式,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4)学生分享制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讨论电路的工作原理。
4. 实验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制作更复杂的电路,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
(2)学生可以进行电路改造实验,如更换不同类型的灯泡、增加新的用电器等。
三、实验主题:观察水的溶解现象1. 实验目标:(2)学习观察和记录水的溶解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实验材料:透明容器不同溶质(如盐、糖、面粉等)热水冷水观察记录表笔3. 实验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溶解性质,知道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分子均匀分散到液体中形成均质混合物的过程。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溶质进行实验。
(3)学生将溶质加入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溶解现象,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不同因素对溶解的影响。
三年级下册科学《弹簧里的学问》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弹簧里的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的基本特性,探究弹簧的弹性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弹簧的基本特性2. 弹簧的弹性与拉力之间的关系3. 弹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簧的弹性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弹簧的弹性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2. 弹簧3. 钩码4. 实验记录表格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弹簧,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弹簧吗?弹簧有什么特点?”2. 探究弹簧的弹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受到拉力时的变化,让学生用量筒记录拉力的大小,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3. 分析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弹簧的弹性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4. 总结:教师总结弹簧的弹性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弹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拓展:教师出示一些含有弹簧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工作原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含有弹簧的物品,并简要描述其工作原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观察是否仔细,记录是否准确。
2. 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时的思维是否敏捷,是否能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
3.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是否能积极发言,与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弹簧制作小制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三年级科学《溶解的快慢》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溶解速度与物质种类、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运用科学原理解释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糖、盐、味精、水、玻璃棒、计时器、试管、烧杯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操作示范图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活动1:观察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 分组实验:每组取一定量的糖,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糖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2. 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糖的溶解速度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3. 探究活动2: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 对照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将盐放入水中,记录盐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2. 数据分析:比较糖和盐的溶解速度,引导学生思考溶解速度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4. 探究活动3:观察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1. 实验设置: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糖和水,一个烧杯搅拌,一个烧杯不搅拌,记录糖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2. 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素养。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巩固实验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受伤。
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防止损坏。
3. 注意实验室卫生,保持环境整洁。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家中进行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的单位。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总结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 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天平的使用方法,物体质量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天平的精确使用,物体质量的准确测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质量的测量方法。
2. 使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天平的使用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
2. 探究:讲解质量的单位,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质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布置课后实验,让学生在家中尝试测量日常物品的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测量容器、各种小型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记录表、笔。
3. 环境:实验室或教室内的实验区,通风、光线充足。
七、教学步骤1. 导言:通过提问,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重点讲解天平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的指导,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4. 数据记录: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手册中,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八、教学反馈1. 学生互评:小组之间相互检查实验结果,讨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解答疑问:教师回答学生关于实验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九、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使用日常物品进行质量测量,并记录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步骤1、左右距离一样长,挂得一样多的钩码,看是否平衡。
2、在左边任意处挂适量的钩码,在右边不同距离处一个一个地增加钩码,当平衡时分别计算一下左右两边的距离×钩码个数,看有什么规律。
3、看有没有其它情况下还能平衡。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1、左右两边钩码数量和钩码到支点处的距离都相同时,可以平衡。
2、左右两边钩码数量和钩码到支点处的距离都不一样时,只要左右两边距离×个数的结果相等,也可以平衡。
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评价标准1、完成步骤1、评为及格。
2、完成步骤1、2的评为良好。
3、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创新见解者评为优秀。
4、若步骤1不能完成者评为不及格。
注意事项1、要从钩码数量与钩码离支点处的距离方面去研究。
2、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师姓名:课题名称4、简易天平实验名称怎样使用天平自学辅导要点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哪些秤,它们的用途。
实验目的要求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天平、重物。
实验原理平衡规律实验步骤把天平放在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把被测的物体放在左盘里(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读出右盘中砝码的总种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会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评价标准1、完成步骤1、2、3评为及格。
2、完成步骤1、2、3、4、评为良好。
3、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创新见解者评为优秀。
4、若步骤1、2、3不能完成者评为不及格。
注意事项1、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的质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砝码。
2、游码读数时,应一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3、每次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课题名称6、有趣的磁铁实验名称磁铁能吸铁的实验自学辅导要点平常你们玩过磁铁吗?实验目的要求知道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实验器材各种形状不同的磁铁,细线、小铁打、玻璃片、文具盒、各种笔、布等物体。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给磁铁找朋友”把磁铁分别拿去接近各种物体,2、观察到磁铁只吸引铁之类的物体,不吸引其它物体。
3、归纳总结出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评价标准完成步骤1、2、评为及格。
完成步骤1、2、3、评为良好。
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创新见解者评为优秀。
4、若步骤1、2、不能完成者评为不及格。
注意事项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6、有趣的磁铁实验名称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自学辅导要点平常你们玩过磁铁吗?用磁铁做了什么游戏?实验目的要求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实验器材各种形状不同的磁铁,细线、小铁打、玻璃片、文具盒、各种笔、布等物体。
烧杯、水。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用玻璃隔着磁铁观察能不能吸铁。
试一试分别用衣服、塑料、木块、布、手等隔着磁铁观察能不能吸铁。
观察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评价标准1、完成步骤1、评为及格。
2、完成步骤1、2、评为良好。
3、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创新见解者评为优秀。
4、若步骤1、不能完成者评为不及格。
注意事项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3、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6、有趣的磁铁实验名称磁铁的磁性两头强中间弱自学辅导要点平常你们玩过磁铁吗?用磁铁做了些什么?实验目的要求知道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的性质。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大头针、小铁钉。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两极对中间”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去吸引图钉或铁圈。
2、观察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吸引的数量少。
3、这说明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磁铁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每一个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
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评价标准1、完成步骤1、2、评为及格。
2、完成步骤1、2、3、评为良好。
3、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创新见解者评为优秀。
4、若步骤1、2、不能完成者评为不及格。
注意事项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3、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课题6、有趣的磁铁实验名称磁铁的相互作用自学辅导要点平常你们玩过磁铁吗?用磁铁做了些什么?实验目的要求知道磁铁有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的性质。
实验器材各种形状不同的磁铁、支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方法一:1、把条形磁铁放在支架上(或水平地悬挂起来),它自由旋转,等它自然停下来,观察到磁铁的两端分别指向南北方向。
方法二:1、把泡沫塑料板放在盛水的水槽里,再把条形磁铁轻轻放在泡沫塑料板上面,观察到泡沫塑料板转动起来,待泡沫塑料板静止下来,再观察到磁铁两端分别指向南北。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评价标准1、完成方法一的步骤1、2、3评为及格。
完成方法二的步骤1、2、3、4、评为良好。
3、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创新见解者评为优秀。
4、若方法一的步骤1、2、3不能完成者评为不及格。
注意事项1、悬挂磁铁的支架不能是铁的。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3、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6、有趣的磁铁实验名称磁力、磁力线、磁场的存在自学辅导要点平常你们玩过磁铁吗?用磁铁做了些什么?实验目的要求能感知磁力、磁力线、磁场的存在。
实验器材各种形状不同的磁铁,白纸、铁屑、实验原理烧杯里有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1、完成步骤1、2、3评为及格。
空气有重量。
垫江县高安小学科学实验课备课教案垫江县高安小学科学实验课备课教案实验步骤方法一:1、将杯子装满水。
2、用玻璃片盖住杯口。
3、先用一只手按住玻璃片,待杯子垂直倒立过来以后,再松开按住玻璃片的手。
4、将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
5、观察到玻璃片不会掉下来、杯中的水也不会流出来(这个压力比玻璃片和水的重量大得多)。
方法二:1、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
2、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
3、把活塞往外拉,费很大的力也拉不出来。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大气有压力、并且来自四面八方。
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评价标准完成步骤1、2、3、4评为及格。
完成步骤1、2、3、4、5、6、7评为良好。
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创新见解者评为优秀。
4、若步骤1、2、3、4不能完成者评为不及格。
注意事项1、杯口要平,杯中的水要满;玻璃片要平,把玻璃片盖在杯口后不能有缝隙,水中不要有气泡。
2、注射器的出口一定要堵严,不能漏气,否则活塞两端都受到大气压力,相互抵消,实验就会失败。
3、把活塞拉起后,不能猛地松手,否则会损坏注射器。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极其应用。
课题名称13、食物与营养实验名称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自学辅导要点你们都喜欢吃哪类食物?实验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实验器材(药品)酒精灯、石绵网、火柴、三脚架、铁丝、试管、滴管、培养皿、镊子、淀粉液,碘酒、淀粉、肥肉、瘦肉、熟鸡蛋、花生、向日葵、芝麻的种子、核桃、白纸、馒头、米饭、土豆、黄瓜、白菜、萝卜、苹果。
实验原理实实验一:1、把各种食物分别往白纸上涂,2、观察到:花生、核桃、向日葵、验步骤芝麻的种子、肥肉、在白纸上留下油脂的痕迹。
实验二:1、把食物放在培养皿中,2、滴上碘酒,3、观察到::土豆、馒头、米饭都变成蓝色。
实验三:1、把石绵网放在三脚架上,2、再把各种食物分别放在石绵网上用火烧,3、闻到:花生、土豆有香味。
瘦肉、蛋白、有烧鸡毛一样的焦臭味。
4、瘦肉继续烧下去、剩下的灰白色灰——盐类。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1、瘦肉、鸡蛋、含有蛋白质。
2、土豆、馒头、米饭含的淀粉多。
3、花生、核桃、向日葵、芝麻的种子、肥肉含有脂肪。
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评价标准1、完成实验一、二评为及格。
2、完成实验一、二、三、评为良好。
3、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创新见解者评为优秀。
4、若实验一、二不能完成者评为不及格。
注意事项应边烧边观察和记录食物的变化情况;2、做实验后的食物不要食用。
3、安全,不要乱滴碘酒,烧食物时不要用手拿食物,不要接触石绵网。
4、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反思通过此实验、使学生知道1、瘦肉、鸡蛋、含有蛋白质。
2、花生、土豆、馒头、米饭含的淀粉多。
3、花生、核桃、肥肉含有脂肪。
课题名称17、玩镜子实验名称平面镜成像实验自学辅导要点在生活中你们都用过镜子吗?实验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概括镜子的共同点。
实验器材(药品)各种形状不同的平面镜、画有某种对称物体(蝴蝶、花瓶、小鸭)的图画、纸、笔、实验原理光的反射原理实验步骤方法一:1、让学生对着镜子,用左手摸自己的左眼。
2、观察到镜子里面的人像,是用右手摸右眼。
3、在左手食指内侧写一个“上”字。
4、将食指内侧向着镜子,观察到镜子里手指上的字是相反的,字的大小相同。
方法二:1、将画有小鸭的图画对着镜子。
2、观察到镜子里面的小鸭的头、尾与图片上的头、尾的大小相等、方向正好相反。
实验装置简图实验结果正立的虚像。
像与实物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
像与实物跟镜面是对称的,分别在镜的前后,且离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评价要点1、观察是否细致、准确。
2、操作是否有序、方法正确。
3、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