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症状。
在中医看来,眩晕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病证,其病因较为复杂,包括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眩晕的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一、辨虚实:眩晕按其发病机制,可分虚实两种。
晕而不见醒人事者多实;轻飘欲脱或时时旋转不定者为虚。
故临床常须结合患者四诊合参加以区分,切不可概以实证治疗而不知所以然。
二、辨部位:眩晕之症必审其位,或左或右,或头两侧上下有定处不移者可知其所涉内脏经络之所在。
一般而言,左侧属血少,右侧属气滞痰瘀。
但亦有因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生痰而致右侧亦受影响者,则又当详查舌脉与病程久暂来辨证施治。
三、察兼夹:本症临证所见颇为繁杂,既有阴虚血少挟火之象(如口苦便干急躁),又有脾胃湿热、食滞胃脘等相兼为病,故对某些具体病例应全面分析其各症状出现的比例及其持续时间来判断主要矛盾,这样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注意特殊情况:年老体弱者在精神过度刺激之后可突发眩晕跌倒。
五、体质因素:在考虑各种因素综合治疗眩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病人的体质状态。
“禀赋不足之人非温无类也”阐明了体质的重要性;性格特征属于孤僻内向型胆小易忧虑敏感多疑之病人,应注意测其所患脏腑是否本身就存在气血不和等功能性障碍。
若此类型人伴有头面五官肌肤九窍为之先鸣时,治疗应以开窍解郁为主。
此外饮食起居情绪工作学习中的一切细节问题都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或致病原因,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防止发生疾病及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第1 页。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及症状
二、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
三、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
四、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建议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呕吐等,严重者甚至可有昏迷、呼吸心跳骤停。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称为“脑络痹”,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时,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肝肾为主要目标。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中医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消除病因,降低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在中医中被称为“脑络痹”,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颈椎病、内耳问题、药物副作用等。
中医认为晕眩是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症所属的证候。
对于晕眩,常用的证候包括:
1. 痰浊证:晕眩伴有头重、恶心、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认为痰浊阻塞了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肝阳上亢证:晕眩伴有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等症状,中医认为肝阳过盛导致阴阳失衡,影响了头部的正常功能。
3. 脾虚证:晕眩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治疗
中医治疗晕眩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疗效。
常用
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草药疗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
例如,对于痰浊证,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草药,如半夏、茯苓等;
对于肝阳上亢证,可以使用清肝泻火的草药,如柴胡、黄芩等。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太冲、涌泉等。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调理饮食也对晕眩有一定疗效。
例如,
对于脾虚证,可以适量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小
米粥等。
总之,中医对于晕眩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头晕脑供血不足中医的5种治法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通常有以
头晕脑供血不足中医的5种治法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
通常有以
头晕脑供血不足中医的5种治法
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通常有以下五种治疗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清肝泻火,通脉活络。
这类型的患者,通常在头晕的时候,伴有耳鸣,入睡难,夜里做梦,白天容易发火。
在中医看来呢,这是肝火上冲,脑络失和。
第二个方法,叫去痰通络,生清降浊。
这种类型的患者,通常在头晕的时候,表现有头重如裹,伴有肢体的麻木、口干口渴或者体型肥胖。
在中医看来呢,这属于痰浊阻络,清阳不展。
第三个方法是益气、活血通络。
这类型的患者,通常在头晕的时候伴有乏力、面色淡白、心慌气短、手足肿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呢就是气滞血瘀、痹阻脉络。
第四个方法,是滋阴潜阳、通络行欲,它适用于头晕目眩,患有耳鸣无尘的患者,晚上睡觉时甚至头重脚轻。
中医认为这是阴虚阳亢,脉络瘀滞导致的。
第五个方法,是补肾填精,养血清脑,适用于患者头晕头痛,看东西模糊,腰膝酸软。
晚上起夜频繁,中医认为这是肾经亏虚,脉络失养所致。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粘度_血脂相关性分析
1. 1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分型标准 根据 2009 年《中国后 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诊断标准诊断。眩晕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医 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3] 对 患 者 进 行 中 医 辨 证 分 型,分为风阳上 扰、痰 浊 上 蒙、气 血 亏 虚、肝 肾 阴 虚。 风 阳 上 扰: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滑。痰浊上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 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 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肝肾阴虚: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 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1. 2 病例选择标准 ① 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②符 合中医辨证 4 种证型标准其中之一者。③自愿接受各项检 查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 发病超过 3 d,头晕、头昏患者,脑 出血、脑肿瘤、脑炎患者。 1. 3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08 年 1 月 - 2009 年 12 月脑内 科住院患者 122 例,年龄最大 79 岁,最小 31 岁,平均 51. 3 岁。
和痰热腑实型多见,但各型患者例数接近。我们观察结果表 明,中风急性期眩晕中医辨证因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所以 治疗应以豁痰、通 络、祛 风 之 法 为 主。另 外 我 们 发 现 痰 浊 上 蒙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有关,气血亏虚与血粘度中 的高切降低有关。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中医证型和后循环缺 血所致眩晕临床和血脂、血粘度的关系,由于样本量较少,且 中医证型在疾病发展中会有变化,因而需要大样本和更详尽 的观察,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证型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相 关性。
0. 89 ± 0. 71 15. 28 ± 5. 81 2. 68 ± 0. 44@ 0. 39 ± 0. 11 2. 14 ± 0. 41
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眩晕是因脏腑气血津液亏虚、轻窍失养,或邪气阻滞、诸邪上扰所致,临床上以头晕、目眩(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目眩即自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头目出现轻飘麻木、空荡及不清感,和/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
现代医学后循环缺血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证候分型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肋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7气滞血郁证:头晕目眩,颈肩酸痛,上肢麻木,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8少阳失和,枢机不利证:头晕目眩,恶心纳差,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一)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二)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等;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血压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保持地面平整,防湿防滑,下地时需家属陪伴,防止跌倒受伤。
二、专病护理(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头昏眼花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眼花中医辨证及治疗引言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液循环不畅、神经系统异常和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头昏眼花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血虚型:症状包括头晕、眩晕、面色苍白、睡眠质量差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可以采用补血汤剂或药物进行治疗。
2. 血瘀型:症状包括头痛、眼花、心悸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可以采用调理气血、消散瘀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3.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痛、目眩、耳鸣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降阳,可以通过调理肝气、降低肝火来治疗。
4.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可以通过调理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功能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提供了以下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2.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如补血汤剂、活血化瘀剂、平肝降阳剂等,来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眼花症状。
3. 饮食调理:根据脾胃虚弱型的辨证分型,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改善消化功能,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4. 生活调节:中医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惯,如合理作息、适度运动等,可以帮助改善头昏眼花的症状。
结论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于头昏眼花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辨证分型可能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建议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
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
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总结出治疗眩晕很有效的八种方法,现分述如下:1 养血熄风法肝藏血,血虚不能养肝则肝阳暴亢,虚风内动。
叶天士谓:“肝为风木之脏,全赖肾水以滋之,肝血以濡之”。
今血不养肝,感阳化风,眩晕作矣。
治取养血熄风,方选当归地黄饮加减。
2 滋水涵木法肾水不足,厥阴化风,上扰清窍致眩晕。
叶天士谓:“水亏不能涵木,厥阴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期发矣”。
治当滋水涵木,使风阳潜藏,自无升动之意。
常选枸菊地黄汤加减。
3 补气升阳法劳倦过度,中气下陷,清气不升,元气亏虚,眩晕乃作。
正如《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止眩。
常选补中益气汤化裁。
4 健脾养心法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眩晕发生。
治宜健脾养心,用归脾汤加味。
5 燥湿化痰法清阳不升则湿痰生,内风上冒则眩晕起,风火挟痰上扰清窍则头重目眩,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
”张璐玉谓:“无火不作痰,无痰不作眩。
”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6 疏肝解郁法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致眩晕。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理气为法。
选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化裁。
7 温阳化饮法脾主后天,职司运化;肾主先天,温煦气化,共同维持水液代谢。
如素体阳虚或误用汗、吐、下、损伤阳气,以致水湿停留,饮凝不化,痰饮乃发。
饮邪上逆,清阳阻遏,则头目眩晕。
《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治以温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8 补肾活血法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
”症见眩晕,动则尤甚。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疗方案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中医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型:以眩晕为主, 伴耳鸣、头痛且胀,或自觉颈项板样僵硬, 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怒时晕痛加重,心烦少寐,多梦,口干或苦,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先煎),钩藤15g(后下),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白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石决明30g(先煎),黄芩15g,夜交藤15g,菊花10g。
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为肝胆热盛,加龙胆草20g,大黄6g(后下)。
中成药:天麻素注射液20ml 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点, 每日1 次。
针灸疗法:取穴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行间、太冲、太溪;只针不灸,用泻法;2. 痰浊上蒙型:头晕目眩, 或头重如裹, 甚则神志迷蒙, 一侧肢体发麻或沉重无力, 或突然昏仆, 少时而醒, 平素嗜酒食甘, 体肥, 少气懒言, 嗜卧欲寐, 口中黏腻不爽, 胸膈满闷, 恶心, 舌苔厚腻, 脉弦滑。
治疗: 祛风豁痰通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5g, 陈皮10g, 茯苓10g,白芍10g,甘草6g,石菖蒲10g,竹茹10g,郁金10g,僵蚕10g。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文档交流(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
文档交流(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
文档交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
文档交流(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
..。
文档交流(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
.文档交流(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袁强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阳,发为眩晕。
此型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洋泻15克,竹茹10。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聂云天1王慧荣2孙权(通讯作者)3(1齐齐哈尔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3 齐齐哈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古今中外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祖国医学的辩证分型、辩证治疗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
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后循环系统”、“眩晕”“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Keywords: "CirculatorySystem", "Vertigo""Ischemia"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发布于 2022-02-17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近年来,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的加深,祖国医学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认为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是PCI 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栓塞为离经血,即血瘀;粥样硬化常表现为痰湿。
临床观察发现,痰瘀互联是中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辨证治疗中最常见的证据。
化痰活血汤(姜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白术15g、天麻10g、泽泻15g、川芎10g、生山楂15g、葛根30g、当归15g)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总效率达到93.33%;。
因此,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过程中,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伍化痰药和化瘀药,以增加疗效。
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过程中,许多中药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已成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药物。
葛根,属于阳明,太阳经络,有升阳的作用,可以在头上引药。
药理学实验将麻醉狗直接用电磁流量计测量脑动脉血流量,通过颈动脉注射葛根总黄酮0.1-0.5mg/kg,脑血流量增加87.7%-134%.股静脉注射总黄酮10-30mg/kg,脑血流量增加约200%;高血压患者肌内注射总黄酮2000mg,约53%;患者脑血流量有所改善,血管阻力和流入时间有所减少。
通过改善脑缺血状态,证明葛根对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偏瘫、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
天麻,《本草纲目》“是肝经气分之药。
《素问》云,所有的风都是眩晕的,都属于木头。
因此,天麻进入厥阴之经,治愈所有疾病。
罗天一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无法治愈。
天麻是治风的神药。
”,现代药理学证明,天麻能增加脑血流量,有效治疗各种眩晕综合征。
除上述两种常用药外,何首乌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中药。
《本草求真》云“何首乌,所有的书都说滋补水肾,黑发轻身,备受赞赏,与地黄相似。
独冯兆张辩论清楚,首乌苦微温,阴不滞,阳不燥,得天地中和。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急性期的中医辩证分析
期患者 的中医辨证证型主要为 以风证 、 痰证 , 且外感可能是后循 环缺 血性单发性眩晕急性发作 的诱 因之一 。
后循 环缺血性单发性 眩晕急性期 的中医辩证分析
陆敏 茹 , 梁耀基 , 陈 国梁 , 周 围(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广东 佛山 5 2 8 3 0 0 )
摘要 : 采集 我院 2 0 1 2年 6月 ~ 2 0 1 4年 6月 的 1 1 3例后 后循 环缺血性 单发性 眩晕 急性期患者 的一般资料和四诊情
小板凝 集率 , 提高纤溶蛋 白活性 。 溶 栓效 果显著 , 单独使 用就
可达到较好 的治疗效果[ 。此外 , 本次研究还 发现 . 在不 良反
注: 与对照相比 . } : X z _ = 2 . 5 9 7 4, P = 0 . 0 4 2 1
应 方面 . 观察组也低 于对 照组 . 可知 , 疏 血通 注射 液较 丹红注
足、 恣食肥 甘等导致 阴阳失调 , 气血逆行而引发中风 。 中风
患者往 往上实 下虚 .因而 中医多 采用活血 通络药 物疏通瘀
血. 治疗 痰涎阻滞之症 疏血通 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均 属于
活血通 络的 中成 药注射液 . 广泛应用 于脑梗 塞 临床治疗 中.
本次研究 中分别 比较 了两种注射液 的治疗效果 . 研究结果 显 示: 给予疏 血通注射 液治疗 的患者 , 神经 功能缺损 评分改 善
参考文献 :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 tat P s r r i uai c e c et ocmmo l iadsaeC nb iie t t c d e sinfr f r t l A src] ot i r l o i h miv rg o eo cc tn s i ncncl i s. a e vddi oa ak n mi o ee i i e d n t a r s o Di n a
因病机彼此互相影响 ,相互转化 。发作期 以标实为主 ,缓解期 以本 虚为主 。因此治疗本病 同时,必须重视辨证 ,分清标本 , 依其缓急而治 。
证论治 。按本虚 、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 导辨证
用药I,与传统方法相 比思路清晰,明显提高治疗 效果。下面 】 】
3 分层次辨证及用药
丁亮吾 张慧永
( 河南 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 0 0 ) 5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8 0( 0 1 30 1 —2 证型 :A 6 47 6 2 1 )2 —100 GD
中图分类 号:1 5. 1 54 2
【 要 】 后循环缺血性 眩晕为 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 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 。 摘 按本虚 、 实、辨病与辨证相 结 标 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 用药 ,发作 期以标 实为主,按痰 浊上扰 、风 阳上扰 、瘀血阻滞进行 辨证 。缓解期 以本虚为主 按气血亏虚 、
Dig o i a d T e t e t By t e v r a, t n a d r a , d n i i g d s a e d s n r m e o i e r e lv l o u d c CM r g , a n ss n r am n . i u l sa d r e l i e t y n ie s sa y d o sc mb n d t e es f i a e T h t f n h e g n du s t e ma n at c r h e l b h e m n t e d su b c , n it r a c n t e s n b o d s sso il ci . miso 血e h i t k t ma k t e r a, y p l g o h itr a e wi d d su b n e o h u , lo t i fd a e tc Re s in t a o n a o v ru l a e . c r i g t l o e c e c , i e d lc f in y e s n e o i lci a . d p y a e t n t ie s s a d s d o s i a ・ s d Ac o d n o b o d d f in y l ra k o d e s e c fd ae t 1 An a t n i d s a e n y r me t b i v n a k c o o n c mb n d T la i k n . n sg i c n l r v et e a e t fe t o i e . o ce r h n ig Ca in f a t i t i y mp o et r p u i e c . h h c
[ y r s P seir ic lt nic e a Dizn s; Ke wo d ] o tr ru ai h mi; z ie sTCM et e t oc生于 中年 以上 的患者,多有动脉 硬化或颈椎病病 史,临床 上年轻患者有增加倾 向,多为职业 因 素引起 。该病有反复发作 的倾 向。轻者 影响工作 、学习,严 重 者可发生相应区域梗 死。参照 中医 内科杂病中的眩晕病进行辨
.
10 1一
C ii lor ao hns dc e 0 V 13 No 3 l c un l f iee n aJ C Meii 1 n 2 1 o. ) ( . 2
后 循 环 缺 血 性 眩 晕 的 中 医分 层 次 辨 证 治 疗
TC i e e t l r am e t f e e so o tro i u ai n ic e cv ri o M d f r n i e t n v l f se i rcr lto h mi e t f at o l p c s g
31标实层次辨证及用药 .
311痰 浊 上 扰 ..
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表现,病机特点及三层次辨证用药
规律予 以讨论 。
主要表现为眩晕欲倒 、如坐舟 车、头 昏如蒙、头痛胸 闷、 恶心欲呕、四肢无力, 或兼见耳鸣、 少食多寐或不寐, 舌暗淡 , 苔 白而腻、 脉滑或弦滑 。 多见于有高脂血症、 代谢综合征患者 。 治宜熄风化痰 。 健脾和 胃。 方用半夏 白术天麻 汤加减 。 所谓 “ 足 太阴痰厥头痛 ,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 ,虚风内作,非天麻 不能除 ” 方 中半夏 , 天麻二药为必用之药 。 使用本方 的同时 , 须重用茯苓 ,白术 ,党参达到健脾化痰 ,以绝化痰之源 。华岫 云所说“ 不知痰乃病之标 , 非病之本 , 善治者治其所 生痰之源 , 不消痰而痰 自无矣” 加石菖蒲、远志,泽泻以化痰 开窍 安神 。 。
31 风 阳 上扰 .. 2 主 要 表 现 :初 起 头 晕头 痛 , 口苦 耳 鸣 、烦 躁 易 怒 、 睡眠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