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春秋时期私学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实践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孔子的教育精神
一、孔子的教育实践开创了 大规模私学教育的先河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2、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3.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六经 5、论教学方法 6、论道德修养
1、论教育作用-- 对社会的作用
三、孔子的教育精神
1、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学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以身作则,闻过则喜。 3、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 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第二章复习题
思考: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六经 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精神
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 “悱”是“口欲言而未能”) 含义: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矣。”) 举一反三 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5、论教学方法 -由博返约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内涵:求取学问要力求广博与专精结合 博的方法:“每事问” ,“无常师” , “不耻下问” 约的方法:“一以贯之” 将所学到的许多零散的知识连贯起来形 成知识体系
5、论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好学乐学 实事求是 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5、论教学方法 -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
好学乐学 实事求是 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4、论教育内容- 六经(1)
《诗》:即《诗经》。“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 以怨”。 《书》:即《尚书》。“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即《仪礼》。“为国以礼” ,“不学礼,无以 立”。 《乐》:是“诗”的曲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 《易》:即《周易》。卜筮之书。 《春秋》:鲁国的编年史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庶 富 教”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化民众是教育 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论教育的作用-- 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内涵 (2)意义: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人人都必须受教育 (3)人性论中的矛盾 :“唯上智与下愚 不 移”
5、论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 由,察其所安” ) 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 指导。(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 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
5、论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6、论道德修养-- 道德教育原则与方法
立志力行:“人无志不立”,“力行近 立志力行 乎仁” 克己反省:“克己复礼为仁” ,“见贤 克己反省 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改过迁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改过迁善 “过而不改,是为过也”。 慎言敏行:“讷于言而敏于行” ,“言 慎言敏行 必信, 行必果”。
6、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内 容
(1)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 仁:“爱人”;“克己复礼”;以仁得精神处 理好关系 义与利: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 义与利 义”。 人与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人与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质与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质与文 彬, 然后君子”。 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论培养目标-- 士、 君子、 圣人
(1)目标: 士-君子-圣人 目标: 君子- 目标 (2)内涵: “学而优则仕” -将学习与做官相联 )内涵: 学而优则仕” 系 先进》 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 先进于礼乐, (3)依据:《论语 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依据: 论语先进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 学禄在其中矣” “学禄在其中矣” (4)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 )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 主张“任人唯贤” 反对“任人唯亲” 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 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读书做 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
二、私学兴起的发展状况
一、士阶层的变化对教育的新需求 二、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官学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办学特点 管理体制 教育对象 教师身份 教学内容 教育场所 培养规格 土地国有 奴隶主贵族 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贵族子弟 官师合一 六艺教育 固定场所 统治人才
私学 土地私有 新兴地主 学术下移 办学独立 平民子弟 专职人员 各家学说 流动教学 多种规格
2、论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智愚、种族、 国别、 年龄,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背景:针对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的。 (3)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 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 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注意:没讲不分男女, 他把女子拒之于 学校大门之外。
第二章 春秋时期私学 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一、官学衰废的原因 二、私学兴起的背景 三、春秋私学的特点
一、官学衰落的原因分析
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四、周平王迁都导致“文化下移”
4、论教育内容- 六经(2)
特点: 第一,偏重社会人事。 ( “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第二,偏重政治与道德。 第三,轻视科技与生产技能。 第四,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5、论教学方法 -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 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学的方法:广采博学,不耻下问 思的方法:能近取譬,叩其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