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23、24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细胞凋亡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腺病毒等)可诱发或抑制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和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核酸全部或部 分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 导致细胞转化,细胞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 的接触抑制,呈成堆生长等特点,与肿瘤形 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自然因素:空气、飞沫 生活交往:直接或间接(衣物、食品、性接触、
虫媒)。 医源性:注射、输血、拔牙、骨髓或器官移植
等。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
特点:潜伏期短,发病急,除死亡外,恢复 后机体不存在病毒,可建立特异性免疫力。 如甲肝
4、持续性病毒感染 (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在体内可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 数十年,症状可有可无,可轻可重;机体可 成为长期带病毒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如 HIV、乙肝
持续感染的原因: 机体免疫力低下,无力清除病毒 病毒抗原性弱,难以激发产生免疫应答 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或发生突变 病毒基因整合,与细胞长期共存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是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以复制 方式增殖的微生物,其致病机制与细菌大 有不同,主要机制表现在细胞和机体两个 水平上。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
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主要见于裸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杀细胞作用机制
病毒增殖过程中,阻断细胞核酸及蛋白质的 合成;
病毒增殖导致溶酶体酶释放,引起细胞溶解; 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有毒性作用; 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膜、
细胞器等的损伤。
细胞病变效应 ( cytopathic effect,CPE)
病毒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显性感 染或临床感染。
机体的免疫力弱,病毒的毒力强、数量多
病毒显性感染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和 滞留时间又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3、急性病毒感染
(acute viral infection)
机体感染病毒后,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经数 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发病,引起细胞损伤、 死亡,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持
续
机体经急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
性 感
病毒基因仍存在于组织细胞中,与机 潜伏感染: 体处于平衡状态;病毒体不能被检出; latent infection当受多种因素刺激可反复激活,从潜
染
伏部位游走出来,大量繁殖,急性发
作,在原发感染处复发感染。如单纯
疱疹病毒 慢发病毒感染:
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如流感病毒
3、包涵体形成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 斑块。
形成机制:有些是病毒颗粒积聚而成;有些是病 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意义:对确定某些病毒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病毒由宿主的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易导致垂直传播的病毒有: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病毒的传播途径
感染途径
病毒种类
呼吸道
腺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消化道
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 毒等
泌尿生殖道 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HIV
皮肤 血液
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热病 毒等
慢性感染: 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被
chronic infection 完全清除,持续存在于机体血液中
持
长达数月至数十年之久,可经注射、 输血而传播,临床症状时有时无,
续
轻重不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性 潜伏感染: 如慢性HBV
感 latent infection
染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病毒在感染损伤宿主的过程中,通过 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导致 组织器官损伤。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
(三)、病毒的免疫逃避
病毒可通过逃避免疫 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 止免疫反应等方式逃脱免 疫应答,从而增强其致病 性,也是病毒毒力的另一 重要因素。
CPE
体外实验中,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使宿主细 胞发生变性,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变圆、坏死、从 瓶壁脱落等现象。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
主要见于有包膜的病毒(如流感病毒、疱 疹病毒等)
细胞融合:如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 在肺部可出现融合的 多核巨细胞,有诊断价值。
机制:
细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 抗原结构复杂 损伤免疫细胞 降低抗原表达 免疫增强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病毒感染后有无临床症状分为:隐性 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和滞留时间 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又可以分为慢性感染、潜伏 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1、隐性病毒感染 (inapparent viral infection)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2、掌握病毒感染的机制与类型; 3、掌握干扰素的概念、种类及抗病毒
机制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传播方式
从流行病学角度把病毒在人群中的传 播方式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slow virus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又 叫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viral infection)。
机体的免疫力强,病毒的毒力弱、数量少, 或病毒不能到达靶细胞
机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获得免疫力, 部分携带者可向外排毒——传染源
2、显性病毒感染 (apparent viral 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