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洞庭湖湿地天然植被生态特性及分布规律探析
![洞庭湖湿地天然植被生态特性及分布规律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70aefc04a1b0717fd5dd9a.png)
收稿日期:2005—06—21修订日期:2005—08—293湖南省计委资助项目内容之一。
洞庭湖湿地天然植被生态特性及分布规律探析3姚 敏,袁穗波,袁正科,徐 煜(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洞庭湖湿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1科229属468种。
世界广布类型占很大比重。
全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处重要地位。
表现出植被隐域性特点,并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烙印。
草本植物占93.16%,木本占6.41%,半木质占0.43%。
草本中多年生、水生、一年生分别占30.98%、31.20%和30.98%;水生植物(146)>湿—中生植物(130)>水—湿生植物(109)>中生植物(48)>湿生植物(35);植被分布规律为区域内的镶嵌分布,地势变化处的成带分布和局部地点的环状分布。
关键词:湿地;植被;特性;洞庭湖中图分类号:Q 94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710(2005)05—0029—02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la w of natural vegetation of the w etland of the Dongting LakeY AO Min ,Y UAN Sui 2bo ,Y UAN Zheng 2ke ,X U Y u(Hunan F orestry Academy ,Changsha 410004,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81families ,229genus and 468species of wild vascular bundle in the wetland of the D ongting Lake.The wildly distribut 2ed type are m ost numerous.The torrid zone distribution and tem perate zone distribution were main station.The main characteristic was invisi 2bility and obvious locality.The herb plants account for 93.16%,w oody plants 6.41%and half w oody plants 0.43%.The perennial plants ,hydrophilic plants and one 2year 2old plants account for the herb plants were 30.98%,31.20%and 30.98%respectively.Hydrophily plant (146)>wet feet —mes ophyte (130)>hydrophily 2wet feet (109)>mes ophyte (48)>wet feet (35).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s the setting distribution in the districts ,and the line distribution in changing hyps ography parts and ring distribution in s ome parts.The undulation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community was obvious and there was the deflection undulation in the changing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K ey Words :wetland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D ongting Lake “湿地是地球之肾”,它有着完整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服务功能。
洞庭湖区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与机制分析
![洞庭湖区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与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1d957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1.png)
洞庭湖区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与机制分析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洞庭湖区的湿地植被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恢复洞庭湖区的湿地植被,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湿地植被的恢复过程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洞庭湖区湿地植被恢复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破坏、启动、建设和巩固。
在湿地植被的破坏阶段,由于过度开垦、水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水污染等因素,洞庭湖区的湿地植被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在湿地植被的启动阶段,当人们意识到湿地植被的重要性和价值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恢复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湿地保护区的设立、禁止砍伐和焚烧等破坏行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科学研究等。
在湿地植被的建设阶段,通过引种、抚育和人工造岸等手段,恢复湿地植被的种类和数量。
在湿地植被的巩固阶段,通过加强监测、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湿地植被的恢复有一个良好的长期发展。
湿地植被恢复的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力学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物理力学作用是指水流、风力和地形等自然力量对湿地植被的影响。
例如,流动的水可以带来营养物质和悬浮颗粒,从而为湿地植被的生长提供养分。
风力可以带走湿地植被的种子和花粉,从而促进植被的扩散和繁衍。
地形的起伏可以影响湿地的水分分布和植被的栖息地选择。
化学作用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对湿地植被的影响。
洞庭湖区的湿地植被恢复受益于洞庭湖周围的农田和城市化的发展,这些活动导致了水体养分的富集,从而为湿地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
生物作用是指湿地植被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湿地植被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而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又可以为湿地植被提供养分。
此外,湿地植被的恢复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干燥,洞庭湖区的湿地植被面临更大的威胁。
因此,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植被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ba2cecd050876323112121d.png)
Project. Meanwhil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Dongting Lake should also be emphasized.
Key words:Dongting Lake; Three-Gorge Project; vegetation succession
3.
蒌蒿
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野胡萝卜 Dau-
Artemisia selengensis cus carota,虉草 Phalaris arundinacea ,风花
菜 Rorippa palustris.
4.
芦苇
苔草 Carex sp., 野胡萝卜 Daucus carota,水
芦苇
虉草群落
挺水植物群落
淤
苔草
积
较
淤积慢
快
淤 积 快
洲滩裸地
图 1 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示意图 2.1 水生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从 1-3m 左右的浅水裸地开始,首先生长 着沉水植物群落如苦草、菹草、金鱼藻、黑藻、竹叶眼子菜等; 随着动植物残体、泥沙淤积等对湖底的填充和抬高,出现浮 叶根生植物莲、芡实等,由于这些植物叶的遮荫作用,沉水植 物逐渐消失,最终形成浮叶根生植物群落;当填高至 1m 以内 时,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如香蒲、芦苇等,并 通过郁闭作用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群落;继续填充抬高将出现 苔草属的湿生植物,再后出现荻和芦苇,最后出现木本植物 群落。 2.2 洲滩演替系列
洲滩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比较复杂,不仅洲滩的淤积抬 高影响着群落演替,而且演替序列随泥沙淤积的速度而异[7] (图 1)。在白泥滩上,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植物如羊蹄、齿果 酸模等,植物死亡后积累一定的有机质,为其后的演替奠定 基础。若泥沙淤积速度很快,鸡婆柳往往速度较快,2-3 年内就可发展为以虉草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常见于航道中 孤立洲滩(如鹿角)及航道两侧湿地。若泥沙淤积速度较慢、 厚度较小,则逐渐出现根茎苔草草丛,并逐渐发展为苔草群 落。随着洲滩的进一步淤积抬高,芦苇较容易入侵到虉草群 落,并以密集的地下茎占据土壤表层形成优势群落。鸡婆柳 和苔草群落也将随着动植物残体的堆积和泥沙的缓慢淤积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b2947c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e.png)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各类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研究背景部分将回顾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整理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在探讨研究背景的过程中,将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意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退化,使得湿地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栖息地的恢复,提高水质改善效果,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拓展学科领域,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现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综述目前,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试验和研究工作,探索各种不同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资源,如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生物能够促进底泥的氧化和有机物的降解,从而提高水质和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efdece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3.png)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洞庭湖湿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为了改善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状况,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湿地植被修复和水质净化两个方面。
湿地植被修复是通过引入适宜的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在湿地中能够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水流速度,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种类和种植方法是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
研究者们还发现,湿地中的微生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降解有机物和净化水质。
通过调控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也是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向。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还包括湿地土壤修复和生态工程修复两个方面。
湿地土壤修复是针对湿地土壤的改良和修复。
由于湿地土壤的质地和化学性质与一般土壤不同,研究者们开展了一些土壤改良试验,通过添加适宜的有机肥和矿质肥,提高湿地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生态工程修复是通过人工建设湿地结构和功能,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通过修建湿地堤坝、人工湿地和植物滩等工程措施,可以改善湿地的水文条件,增加湿地面积和生态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和生态过程的理解和模拟。
通过建立湿地生态模型,可以模拟湿地的水文过程、水质变化和湿地动态变化,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者们还需要加强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综合评价和效果监测,以不断改进修复措施和方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完善修复技术和方法,促进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31a68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6.png)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关于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首先分析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接着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展示了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
具体包括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水质修复技术研究。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水质修复、研究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湿地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物种多样性。
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水污染、生态系统紊乱、湿地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本文拟对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展望,旨在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通过对植被恢复技术和水质修复技术的研究,从生态学、环境学和工程学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探讨实现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总结历年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促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水文期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规律
![不同水文期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9cada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0.png)
不同水文期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规律作者:***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08期摘要以通江湖泊洞庭湖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明确通江湖泊洞庭湖在不同水文期藻类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特征,并根据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对湖区水质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2018年对洞庭湖流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生物调查,共检出6门51属,其中绿藻门19属,占37.26%;硅藻门最多,为21属,占41.18%;裸藻门4属,占7.84%;蓝藻门和甲藻门各3属,各占5.88%;隐藻门最少,仅有1属,占1.96%。
优势种全湖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主要优势种为直链藻、针杆藻、舟形藻、栅藻、小球藻、席藻和隐藻。
全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7.2×10 4~300.6×10 4 cells/L,均值为27.2×10 4 cells/L。
从时间分布看,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丰水期>涨水期>枯水期>退水期,涨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退水期的藻类分布存在差异明显;从空间分布看,东洞庭湖的大小西湖断面藻类密度最大,均值达220.9×10 4 cells/L,最低值在入湖口,均值为10.2×10 4 cells/L,东洞庭湖与其他湖区存在差异明显,大小西湖与东洞庭湖内其他断面也存在差异明显。
根据多样性指数来看,洞庭湖水质总体上呈现为中度污染。
关键词通江湖泊;洞庭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多样性指数中图分类号 Q 948.8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8-0061-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8.01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Large Tongjiang Lake Dongting Lake in Different Hydrological PeriodsWANG Yong(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68)Abstract Taking the phytoplankton in Dongting Lake of Tongjiang Lak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lankton in different hydrological periods were clarified.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lake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Margalef richness index and Pielou evenness inde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ytoplankton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Dongting Lake Basin in 2018, and a total of 6 phyla and 51 genera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19 genera of Chlorophyta, accounting for37.26%;Bacillariophyta was the most, 21 genera, accounting for 41.18%;there were 4 genera of Gymnophyta, accounting for 7.84%;Cyanophyta and Dinoflagellates belonged to 3 genera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5.88%;Cryptophylum was the least, only one genus, accounting for 1.96%.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Bacillariophyta and Chlorophyta, and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were Melosira granulata, Synedra radians, Navicula tenera, Scenedesmus, Chlorella vulgaris,Phormidium and Cryptophyta.The cell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whole lake ranged from 7.2×10 4 to 300.6×10 4 cells/L,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27.2×10 4 cells/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distribution, the mean value of phytoplankton cell density from large to small is in the order of wet season>flood period>dry season>retrograde period,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lgae in the flood period-water season and the dry season-recession perio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algae density of East Dongting Lake was the largest in the West Lake section,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220.9×10 4 cells/L, and the lowest value wa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lake,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0.2×10 4 cells/L.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Dongting Lake and other lake areas, and there were also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rge and small West Lake and other sections in the East Dongting Lake.According to the diversity index,the water quality of Dongting Lake was moderate pollution.Key words Tongjiang Lake;Dongting Lake;Phytoplankton;Spatial and temporaldistribution;Diversity index洞庭湖是我国大型淡水湖泊之一,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包括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消纳污染物等。
1993-2010年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
![1993-2010年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9e744feba0d4a7302763a14.png)
Ab t c :Usn lie oa aelei gso moesn ig sr t a igmuttmp rl tlt ma e fr s i e t e sn ,weln nomain wa xrce yd cso reca s c t n t d ifr t seta td b e iinte lsi ai a o i f o meh d cmbn d wi ed sre iga dfu a eDo nig’ t ndtp it b t n ma r rwno t hsp p rmany to o ie t f l u v yn n o rL k n n Swel y edsr ui psweed a u .T i a e i l hi a i o
L k n n .Re d ae e rae y4 0 m ,whl e g a dae n rae y2. 9 k a eDo Oig e ad ces db 4. 9 k r i sd el aice sdb 9 m ,wi h n ert f 一5. 0 e n r t c a g aeo h 8 %
摘
要: 利用不同时相遥感影像 , 结合实地调查 , 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洞庭 湖湿地信 息, 完成洞庭湖 四期湿地类 型分
布图; 同时分析洞庭湖湿地植被群落动态变化特 征、 驱动 因素 以及湿地变化 的影响. 结果表 明,7a来洞庭湖滩地植被 分 1 布和面积发生 了明显变化 , 林滩地面积净增 3 7 8 m , 6 .8k 变化 比例为 12 . 1 , 布范 围向洲滩主体 扩展 , 17 5 % 分 成为 主要 滩 地类 型; 苇滩地面积减少 4 .9k , 芦 4 0 m0 草滩地面积增加 2 9 m 变化 比例分别为 一5 8 %和 0 4 %. . 9k , .0 . 0 洞庭湖湿地 的变 化一方 面受洞庭湖泥沙淤积和滩地植被演替的影 响, 一方面也 受到人类 活动干扰 的影响. 然湿地植被 的破坏 , 另 天 特别 是人工种植芦苇和滩地造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洞庭 湖湿地生态 系统原 有的结构和功能 . 为有效保护洞庭湖 湿地 , 合 要 理开发洲滩资源 , 保护天然湿地植被 , 合理规划和控制滩地造林 . 关键词 : 遥感 ; 湿地变化 ; 动因素 ; 驱 洞庭湖 ; 决策树分类方法
洞庭湖的演化与生态_童潜明
![洞庭湖的演化与生态_童潜明](https://img.taocdn.com/s3/m/b30359661eb91a37f1115c4e.png)
收稿日期: !""#$ "% $ #"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地球科学前缘探索项目“ 洞庭湖近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生态耦合关系研究”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童潜明( , 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事地学及其边缘学科的研究。 !"#$ % )
!
第三,现代地壳形变中的构造沉降还通过多种 方法 , 得到了其沉降值( 表 *) , 由此可知, 构造沉降 ・
生态与环境
第 !" 卷
速率变化在 !"#!$"%&’() 之间, 故洞庭湖区在总体沉 降中, 有沉降缓慢区和快速区及相对上升区之分。
定的。 上述洞庭湖范围的变化幅度很大, 并有被分割 成几个小湖的时期, 但并未消亡过。 洞庭湖范围的变 化如前所述, 受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制约, 构造沉降 是一种内力地质作用, 是不受人为控制的, 在一个相 当长的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期内变化不大,故构造 沉降速率可视为一个常数。 第四纪以来, 至少在全新 世以来的近、现代 时 期 可 按 前 述 的 !-# #$"%&’.) 确 定。 泥沙淤积可以受人为控制, 并随生产力的发展其 控制力增大, 按图 * 所示各个时期, 在更新世时期及 其以前, 没有人为影响; 以后至 $+*# 年有了人为影 响且逐渐加强; $+*# 年以后人为影响占主导,突出 表现为: 一是明末清初形成了统一的荆北大堤和“ 尽 堵荆北穴口” , 荆江只有分流注入洞庭湖, 尤以 $+#* 年、 松滋决口形成“ 四口” 南流泥沙滚 $+%/ 年 藕 池 、 滚而来;二是 $0,%$$0%* 年下荆江人工和自然裁弯 完成后“ 三口” ( 入湖泥沙大减, 其 $0#+ 年调弦口堵) 原因是荆江缩短流程 +!1’ , 使河床下切, 口门淤高, 断流天数增加, 如藕池东支裁弯前偶有断流, 裁弯后 故“ 三口” 分流流量 $0%#$$0+/ 年平均断流 $2+-2 天, 减少, 其输入湖中泥沙也就减少3/4。 由于 $020 年新中国建立之前, 没有系统的泥沙 淤积观测资料, 故无法定量得知两者速率的变化, 只 能定性地说明其萎缩; $020 年以后有了系统的泥沙 淤积观测资料, 可以定量测算两者的相对变化, 以判 别其相应时段的萎缩与扩大。表 * 是根据湖南省水
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
![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effde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0.png)
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是指湿地植被在时间上的演替过程。
湿地是指水位较高或者土壤过湿的地区,由于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其他地区的植被演替存在一些差异。
湿地植被的演替过程是一个自然回归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下面将对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进行详细的阐述。
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湿地形成阶段、浮叶植物阶段、灌丛植物阶段和乔木阶段。
首先是湿地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常常是由于河流水流、洪水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湿地环境条件。
在这个阶段中,湿地中会出现一些浸水耐湿的植物,比如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
接下来进入浮叶植物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湿地中会大量出现浮叶植物,如睡莲、荷花等。
浮叶植物具有耐湿性强、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它们能够通过根系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并且通过叶片浮在水面上,以适应湿地的特殊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湿地植被将进入灌丛植物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湿地中会逐渐出现一些灌木丛生的植物,如芦苇、蒲草等。
灌丛植物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它们的根系可以参与土壤的固化,起到防止地表水和土壤水分流失的作用。
最后进入乔木阶段,湿地中逐渐会出现一些乔木植物,如杨树、柳树等。
乔木植物在湿地中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它们的根系可以更好地固化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
乔木植物的出现也标志着湿地的稳定和逐渐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不仅受到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水质等。
不同的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是一个逐渐由浸水植物向陆地植物演替的过程。
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对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同时,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也可以为湿地的改造和恢复提供科学指导,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总之,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刻保持湿地环境的稳定和合理利用。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9d619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2.png)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中国五大湖之一。
它位于长江中游,涉及湖南、江苏和安徽三省。
由于长期的污染和环境破坏,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湖区水质下降,湿地减少,物种减少,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很多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开发了一些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对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植被的恢复和重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之一。
通过对洞庭湖湿地植被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和监测,研究人员发现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已经严重受损,需要进行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在此基础上,一些科研机构进行了湿地植被的引种和重建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湿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中,研究人员首先对湿地土壤进行分析,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然后进行植物的引种和栽种工作,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研究人员还尝试了一些新的植被恢复技术,比如植物组合技术和植物-微生物协同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湿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
二、湿地水质修复技术湿地水质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洞庭湖湿地水质逐渐恶化,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和酸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湿地水质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开发了一些湿地水质修复技术。
湿地植物净化技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湿地水质修复技术。
通过选择一些适宜的湿地植物,比如芦苇、菖蒲等,进行湿地水体的净化工作。
这些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
湿地植物的根系还可以促进水体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进一步净化水体。
除了湿地植物净化技术,还有一些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也被研究人员尝试。
比如人工湿地和湿地补水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改善水体富营养化和酸化问题。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_问题及保护措施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_问题及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0f4243b87c24028915fc376.png)
湖区生态环境及水质量的恶化。据统计, 每年约有 8 亿 t 未经
49.2%。其中在 1930s—1950s, 1950s—1978s, 1978s—1989s 和 处 理 的 废 水 直 接 排 入 湖 中 , 随 着 入 湖 污 染 负 荷 增 加 , 湖 泊 富
1989s—1998s 期间分别减小了 19.1%, 20.7%, 8.0%和 1.4%。平 营养化问题呈发展趋势。根据近 10 年来洞庭湖 水 体 富 营 养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275( 2007) 06- 0677- 05
Evolution, Pr oblems and Pr otection Measur es of Ecological Envir onments in Dongting Lake Ar ea XIE Yong- hong1, WANG Ke- lin1, REN Bo1, 2, YANG Gang1, 2, LI Feng1
洞 庭 湖 位 于 湖 南 省 东 北 部 、长 江 中 游 荆 江 段 南 岸 , 东 经 111°40′~113°10′、北 纬 28°30′~29°31′, 总 面 积 18780km2, 其 中 湖 南 省 境 内 15200km2, 占 80.9%, 是 目 前 长 江 出 三 峡 进 入 中下游平原后, 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连的吞吐型大湖, 不但维 系着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 也是广大湖区 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包括国 际 湿 地 公 约 局 、世 界 自 然 基 金 会 ( WWF) 、联 合 国 开 发 计 划 署 ( UNDP) 、全球 环 境 基 金 ( GEF) 等 , 以 及 挪 威 、德 国 、澳 大 利 亚 等国使馆及相关援助机构, 都积极参与洞庭湖洪水治理和湿 地保护工作。WWF 和 GEF 还相继把东洞庭湖湿地作为项目 点。然而,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重大工程干扰等, 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如水域面积不断缩 减 、洪 涝 灾 害 加 重 、渔 业 等 生 产 资 源 下 降 、水 体 污 染 、自 然 生 境破坏和生物灾害频频暴发及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因 此, 研究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趋势, 深度剖析当前 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洞庭湖湿地保护及其经济、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及保护对策的研究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及保护对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c1ed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1.png)
2、保护现状与难点
尽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洞庭湖湿地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实际保护工 作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首先,湖泊面积大,监管难度大,一些排污企业和 个人仍然存在违法排污行为。其次,违法成本较低,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3、保护对策探讨
为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对策: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及保护对策 的研究
目录
01 一、洞庭湖湿地的生 态环境
03 三、结论
02
二、洞庭湖湿地的保 护对策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洞庭湖湿 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中 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本次演示将探讨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旨在引起人们对湿地生 态环境保护的。
二、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对策
1、法律法规与政策
为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环境 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明 确规定了湖泊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湖南省及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 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一、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
洞庭湖湿地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流域涵盖了平原、丘陵和山区。湖区气候属 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湿润多雨的特点。此外,洞庭湖湿地还 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调蓄区,对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多样性
洞庭湖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包括湿地植物、鸟类、鱼类、两栖 动物和昆虫等。其中,湿地植物主要有芦苇、水蓼、水烛等;鸟类有白鹭、草鹭、 大白鹭、黑耳鸢等;鱼类有草鱼、鲢鱼、鳙鱼等。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 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与研究
![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a79f254b35eefdc8d33373.png)
目录1 引言 (2)2 洞庭湖概况 (2)2.1 自然概况 (2)2.2社会经济状况 (2)3 材料与方法 (3)3.1资料收集 (3)3.2调查内容 (3)3.3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3)4 洞庭湖湿地资源现状 (4)4.1洞庭湖湿地资源种类及特点 (4)4.3洞庭湖的动物资源 (6)4.3.1东洞庭湖地区 (6)4.3.2南洞庭湖地区 (7)4.3.3西洞庭湖地区 (8)4.4主要植物群落 (9)5湿地资源分析评价 (9)5.1存在问题 (10)5.2保护与管理建议 (10)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 引言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之一。
作为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是一种高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全球人口的激增和人类对大自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湿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许多湿地物种、景观及生态系统正在消失。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7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主要湿地资源分类与评价”其中的子项目“湖南省湿地资源调查与分析”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经理教研组承担.在吕勇教授的带领下,许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实地的调查与分析工作.2 洞庭湖概况2.1 自然概况洞庭湖位于28o38’—29o45’.N,111o40’—113o10’.E,总面积2690 km2(夏季水面),据调查,湖区的水生植物约为130余种,分布着258种鸟类,是中国乃至亚洲较大的鸟类越冬地之一。
在水生生物方面,有114种鱼类,为我国鱼类主要产区,每年鱼类的捕捞量约为13万吨,芦苇的产量为60万吨,产值1亿元。
洞庭湖不仅拥有大量的经济动物资源,而且也保存了众多的濒危、珍稀物种和栖息地。
洞庭湖近现代的演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_童潜明
![洞庭湖近现代的演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_童潜明](https://img.taocdn.com/s3/m/fab4f43b43323968011c9248.png)
更加使洞庭湖扩大和湖水增深。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指地表过 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是全球价值最 高的生态系统,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 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维持生物 多样性、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 害的功能。它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 和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湿地生态系统 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1971 年在伊朗拉姆萨城诞生了全球政府间的《湿地保护 公约》,至今已有130 个国家和地区缔约,共有1,140 个 湿地列入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 9,170 万 hm2。我国 1992 年正式成为公约缔约国。
38 ① 本文系国土资源部合作与科技司地球科学前沿探索项目“洞庭湖区近现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生态系统藕合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VOL.1 No.1 工作研究
表 1 1925 年~1953 年湖域内重复水准测量结果
地 点
荆州
沉降量(mm)
330
沉降速率(mm/a) 11.78
引自长江水利委员会资料。
下荆江裁弯后洞庭湖停 止萎缩维持现状,可从这个 时期被堤垸圈围的外湖的洲 滩面积基本无变化得到证 明,表 6 是下荆江裁弯以后 根据洞庭湖区卫星影像量算的
② 湖南地矿厅,洞庭湖地区地质环境及治湖对策研究(总报告),1999 年。
39
国土资源导刊
2004 年第一期
洲滩面积,表明在水位基本相同的枯水和洪水(汛期) 期,以及一个时段内的平均值,相隔 10 余年或 20 余年 没有变大,反而还略有减少。
国土资源导刊
2004 年第一期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e79d6c0bbb68a98271fefa66.png)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2)0620569206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Ξ龚胜生(华中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2200a 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
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的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恢复和增强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管理湿地的经验。
关键词:湿地;湿地变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江汉—洞庭湖平原文献标识码:A 湿地是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自然资源,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汉—洞庭湖平原河湖密布,史前时期是一个巨大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2200a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自然湿地景观逐步演变成农田聚落景观,湿地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洪涝灾害日趋频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为现有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1 2200a BP江汉—洞庭湖平原的原始湿地景观江汉—洞庭湖平原系典型河湖淤积平原,构造上大致分为江汉凹陷、华容隆起、东洞庭湖凹陷、西洞庭湖凹陷、赤山隆起等地质单元;华容隆起将江汉凹陷和洞庭湖凹陷分隔,赤山隆起将东洞庭湖凹陷和西洞庭湖凹陷分割。
这些地质构造,深深地制约着其环境演变。
洞庭湖湿地植被分类研究
![洞庭湖湿地植被分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dc61c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a.png)
洞庭湖湿地植被分类研究宋仁飞;林辉;严恩萍;和晓风【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2013年自主发射的第一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GF-1),其在湿地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见。
以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区,GF-1影像为主要遥感数据源,在对研究区湿地主要植被柳树、杨树、芦苇和苔草的光谱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决策树分类算法。
同时结合GF-1影像特有的纹理信息,引入纹理均值和相异性指数对决策树算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通过采用纹理均值和相异性指数,总体精度从传统决策树的85.64%提高到了92.66%,Kappa系数从0.82提高到0.91,说明该方法对湿地植被识别的效果较好。
这对于同等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植被分类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总页数】5页(P27-31)【作者】宋仁飞;林辉;严恩萍;和晓风【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遥感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遥感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遥感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遥感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71.8【相关文献】1.基于GF-4号卫星影像东洞庭湖湿地植被类型监测能力比较研究 [J], 由佳;张怀清;陈永富;高志海;刘华2.地面成像和非成像地物光谱仪在不同水分环境下湿地植被光谱特征对比研究——以东洞庭湖湿地区域苔草植被光谱特征为例 [J], 凌成星;刘华;鞠洪波;张怀清;由佳;李伟娜3.东洞庭湖湿地植被高光谱数据降维与分类 [J], 李世波; 林辉; 葛淼4.基于RS的贵州威宁草海湿地植被分类研究 [J], 夏传花;贺中华;汪开花5.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J], 王灵艳;郑景明;罗菊春;袁正科;杜冠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水深 3m 左右的裸地上,首先生 长着苦草群落,随着苦草和水中其它动 植物残体对湖底的填充、抬高,至水深 1.5~2.5m 时,苦草群落多为菹草、金 鱼藻等群落取代,再填高至 1~2m 时, 为黑藻、竹叶眼子菜等群落组成。并出 现浮叶水生植物菱、芡实。由于这些植 物叶的荫蔽作用,再后沉水植物消失, 形成了浮水植物群落。当填高至水深 1m 以内时,浮水群落中出现了菰、莲、 弯囊苔草等挺水植物群落。这些高出浮 叶水生植物群落冠层的挺水植物,当郁 闭度达到一定值时,将荫蔽浮叶水生植 物,并取而代之,形成挺水植物群落。 在少量泥沙淤积的情况下,湖床慢慢抬 高,湖床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洲滩。 出现苔草属、水芹属、蒿属等湿生植物。 这种湖洲,在洪水时又被淹没,继续慢 慢抬高,被南荻、紫芒等高禾草草甸植 物占领,继续抬高地势,则出现耐水的 木本植物——旱柳,再抬高,则出现河 岸落叶阔叶林植被亚型。从此,植被朝
摘 要 探讨了在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洞庭湖湿地的演替规律,分析了洞 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轨迹与洲滩湿地成因的关系。得出结论:洞庭湖洲滩湿地有 3 种成因,即河相 沉积、湖相沉积与河湖相沉积;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表现为三种演替轨迹。 关 键 词 洞庭湖 洲滩湿地 湿地植物群落 自然演替
着泥沙淤积的速度变化而出现群落的更替。在裸地的平坦地 [ 1 ] 刘子刚, 马学慧. 中国湿地概览[ M ] . 中国林学出版社. 2 0 0 8 . 1 .
段和凸形地段上(白泥滩),首先出现一些一年生的植物种 [ 2 ] 席宏正, 康文星. 洞庭湖湿地总氮总磷输入与滞留净化效应研
类、象羊蹄、齿果酸膜、焊菜、繁缕等。若白泥滩每年泥沙 淤积的厚度较大,则出现个别虉草草丛,并逐渐发展为以虉 草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这个过程只需几年。在白泥滩的凹 形地段上,为川三蕊柳占据,并形成灌丛。若洲滩裸地每年 泥沙淤积的厚度较小,则逐渐出现根茎苔草草丛,并逐渐为 苔草所占领,成为苔草群落。在虉草群落地带,易为芦苇入 侵。芦苇高大,当形成一定的盖度后,虉草将因得不到阳光 而死亡,并逐渐形成芦苇群落,但盖度较小。随着洲滩的淤
* 基金项目:林业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1503)。
环境保护 47
调研报告
Vol.418/2009.4B
抬高的速度。沉积缓慢的湖相沉积,适应于多种水生植物生 是泥沙沉积速度大于地表沉降速度或处于地势抬升的湖泊地
长繁育,包括以根状茎,根萌发和种子萌发为主的水生植物 段的湖床,则湖床就会由深水湖床演变为浅水湖床,由不宜
Vol.418/2009.4B
FINDINGS REPORT
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
王灵艳 /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郑景明 /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罗菊春 /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袁正科 /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杜冠华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宁夏项目审批提速 35 个重点项目通过审批
本刊讯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动员大会精神,不断加快建设项 目环评审批和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区 4 8 个环评文件经过环保部门审批的已有 3 5 个,其余项目正在加紧 编制环评文件。
宁夏环保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主动与环境保护部和自治区发改委、经信委、项目 建 设 单 位 联 系 勾 通 协 调 , 配 合 自 治 区 重 点 项 目 建 设 , 加 快 环 保 审 批 速 度 。 积 极 开 辟 “ 绿 色 通 道 ”, 实 行 一 站 式服务,尤其是对产业升级、循环经济以及节能减排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审批,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 到随办,依法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同时,对自治区 4 8 个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情况进行全面清 理检查,对目前尚未进行环评的项目,主动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尽快完成环评文件的编制和报批工作。
南荻、紫芒等 高禾草草甸
泥沙淤积
南荻、紫芒等
高禾草草甸
泥沙大停量止或淤少积量淤积
少量泥沙淤积
苔草、水芹、 萎蒿等草甸
南荻草甸 地势抬高
水蓼、酸膜叶 蓼沼泽化草甸
沼泽植被 芦苇草甸 虉草草甸
少量泥沙淤积
红穗苔草、短尖苔草、
淤积停止
泥沙大量淤积 川三蕊柳 羊蹄、酸膜等
凹伏地形
平坦或凸伏地形
菰、莲、弯囊 苔草等挺水植物
在泥沙大量的淤积作用下,湖床快速抬高,当湖床在枯水期 物群落—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轨迹进行演替。进入南荻以后,
露出水面时(洪水淹沉,继续接受泥沙的快速淤积),出现 三种演替系列的演替轨迹相似。
白泥滩(洲滩裸地),植物群落的演替开始。此演替系列比
较复杂,它不但随着洲滩的抬高发生着群落的取代,而且随 参考文献
那些无性繁殖力强的植物生长。河湖相沉积的速度界于两者 只发生于湖相沉积为主的湖床和河湖相沉积为主的湖床。因
之间,植物的生长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泥沙)沉积速度 为前者沉积物增加湖床的速度很小(一般小于 1cm)。后者
加快时,其影响力会向河相沉积转变,当沉积速度变缓时, 沉积物增加湖床的速度也不大(一般小于 3cm),不会影响
匀性沉降(有的地段表现为沉降,有的地段表现为抬升)。 现为三种演替轨迹。
在三种外动力的作用下,湖床的地势在发生变化,特别 3.1 河湖相沉积湖床裸地上的水生植被为起点的演替轨迹
常绿阔叶林 按地带性植被方向演替
河岸落叶阔叶林 地势抬高
旱柳
旱柳群落
旱柳群落
地势抬高
地势抬高
地势抬高
地势抬高 泥沙淤积 停止或少量淤积
48 环境保护
Vol.418/2009.4B
FINDINGS REPORT
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植被方向演替。
积抬高,南荻以密集的地下茎占据土壤上层取代芦苇并形成
3.2 湖相沉积湖床裸地的沼泽植物为起点的婆柳)群落随着地势抬高, 首先出现南荻的个别植株,后以其密集的地下茎与大量繁殖
1 洞庭湖湿地的演替规律及趋动力
洞庭湖湿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演化过程,成为我 国泥沙淤积和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而对于其未来演变趋势 的认识,将关系到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和洞庭湖区的经 济发展。洞庭湖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泥沙淤积和洪涝。由
2 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模式
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轨迹与洲滩湿地的成因 有密切的关系[5]。洞庭湖洲滩湿地有 3 种成因,即河相沉积、 湖相沉积与河湖相沉积。3 种不同的沉积方式主要影响湖床
常沉积下,湖床缓慢抬高,沉水植物逐渐减少,再后退去,取 的缓慢淤积,地势抬高,并为南荻群落所取代。不过这个演
而代之的是需静水环境的莕菜、水蕨和莼菜等浮叶水生植物。 替过程较由虉草向南荻演替的时间要长,常需十几年或数十
湖床再缓慢抬高,则出现香蒲、灯心草、藨草沼泽。再抬高, 年。再随着南荻群落生境的改变,海拔的抬高,一些旱柳等
于泥沙淤积,洲滩不断扩展,洞庭湖日益萎缩,泥沙淤积更 使湖区水位不断上涨,加重了抗洪救灾的难度。而洞庭湖的 演变主要受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三大因素的 制约。地质历史时期主要以内外地质作用为主,构造沉降起 决定作用,泥沙淤积次之;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泥 沙淤积日益严重,三大因素共同起作用[3];截至到 1980 年, 洞庭湖湿地演变主要是由于围垦导致自然湿地景观逐步演变 成农田聚落景观,致使洞庭湖面积和蓄洪库容骤减;80 年 代后实行大规模的退田还湖政策,加之长江及湖南“四水” 水土保持建设和水坝建设导致了输入洞庭湖泥沙的减少,增 加了调蓄洪面积,有效减轻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压力,使洞庭 湖湿地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洞庭湖区实施退田还湖后,造 成洞庭湖湖滩湿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沉积,而泥沙的不 均匀淤积也必然引起湖洲湿地发育与演替的差异,这也是造 成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湖垸演替的根本原因[4]。
庭湖湖床的抬高受力于三种外动力作用,一是与其相联系的 别,湖相演替过程较长于河湖演替过程。因此,前者表现沼
河流水系向湖泊输送泥沙在湖床的淤积(沉积),二是湖泊 生植物演替为起点的演替轨迹,后者表现为水生植物为起点
水体中的水生生物残体的沉积,三是洞庭湖断陷盆地的不均 的演替轨迹。从图 1 中看出,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表
可使湖床地势年抬高 20cm 以上。这样沉积速度的湖床难以
3 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轨迹
发生植物群落的演替,使其处在一种迅速抬高地势的裸地阶 段。在湖相沉积湖床裸地和河湖相沉积湖床的裸地上,其植
植物的发生和演替是伴随着湖床的抬高进行的[ 6 ]。洞 物演替系列上的群落演替轨迹相近似,但是物种组成有所区
则会向湖相沉积转变。由于洞庭湖洲滩湿地这种特殊的形成 植物芽的萌发。而河相沉积的泥沙使湖床增高的速度加大,
方式,则其植物群落的演替会出现不同的演替轨迹,其演替 一般在 10cm 左右,特别是在入湖的湘 - 资 - 沅 - 澧四水和
模式见图 1。
菘滋、藕池、太平口三水及湖中洪道在下游的出口处附近,
少量泥沙淤积 芡实、菱、莕
芦苇等沼泽化草甸 正常沉积
灯心草、蔗草、 香蒲沼泽 正常沉积
裸露白泥滩
菜等浮水植物
莕菜、水蕨、
少量泥沙淤积
莼菜等浮叶沼泽
泥沙大量淤积
河相沉积
苦草、菹菜、竹叶 眼子菜等沉水植物
河湖相沉积
湖床裸地
湖相沉积
正常沉积
狸藻、金鱼藻等 沉水沼泽
图 1 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自然演替模式图
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8( 27):106-109. [ 3 ] 来红州,莫多闻,苏成. 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 J ] , 地理研究, 2004,1(1):75-86. [ 4 ] 彭佩钦. 洞庭湖湿地形成演替与湿地生态研究建议[ J ] , 科学新 闻,2007,(17):7-8. [ 5 ] 袁正科, 李星照. 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J ]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 0 0 6 , 6 ( 1 ) : 1 0 9 - 1 1 6 . [ 6 ] 黄进良. 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和演替[ J ] , 地理研究, 1 9 9 9 , 9 (3):29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