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

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
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1年第8期(总第100期)网络与教育论文编号 1003-1553(2001)08-0072-07

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

祝智庭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是保障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根本措施,因此,国际上有不少企业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展有关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标准化成果。我国的此

类标准研究工作也已经开始起步。本文试图对国际、国内有关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的研制工作作一全面考

察,沿着四条主线进行介绍:首先介绍美国的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业标准,接着介绍欧洲正在进行的几个标

准化研究项目,然后介绍若干国际组织的标准化开发行动,最后介绍我国正在研究中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

框架。

[关键词]网络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学习资源共享;系统互操作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化教育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对于网络化教育,国外有多种不同称呼,如e-Learning, Netw o rk-Based Education,Online Education, Virtual Educatio n,Web-Based Instructio n,Web-Based Learning,Cy berEducation等,它们虽不完全同义,但都与网络运用相关;国内则喜欢用“网络教育”、“网上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之类的称呼。由于网络教育,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具有地域广泛性、技术复杂性、文化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同的教育系统也难以互相沟通。虽然现行的网络技术已为学习资源在低水平上的自治与共享(例如通过HT TP和HT ML)、学习活动的合作(例如通过各种网上通信工具)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允许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标准却没有很好地认定,因此妨碍了网上教育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制订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用标准化办法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性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

世界各国在发展网络教育时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对于教育系统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国际上有不少企业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标准化成果。我国也于2000年开始投入人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国际、国内有关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的概况作一比较全面的介绍。

一、美国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

美国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起步最早,并且有几个标准进入了实用阶段。下面介绍几个比较有影响的标准开发组织及其成果。

1.AICC-AGR

美国航空工业计算机辅助训练委员会(AICC: Aviation Industry CBT Com mittee)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CM I(计算机管理教学)互操作指导规范,使得不同开发商提供的局域网课件可以共用数据;1998年又将此规范升级成为适用于基于Web 教学的CM I标准。至今,AICC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统称为AGR(AICC Guidelines and

72

Reco mmendations)的技术规范,主要包括:

?CBT教学平台指南(AGR-002);

?DOS版数字音频指南(AGR-003);

?局网版CM I互操作指南(AGR-006);

?Web版CM I互操作指南(AGR-0010);

?学生用户导航控制指南(AGR-009)。

2.ADL-SCORM

美国国防部于1997年启动了一个称为“高级分布式学习”(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的研究项目,该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是提出了一个“可共享课程对象参照模型”(SCORM:Shar eable Course Object Reference M odel),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使课程能够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例如从WebCT到Learning Space)如何创建可供不同课程共享的可重用构件以及如何快速又准确地寻找课程素材。SCORM提出了用一种标准方法来定义和存取关于学习对象的信息,只要遵循这种标准,不同的教学系统之间好比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彼此就可以互相沟通了。SCORM采取XML作为定义数据及其意义的共同语言,至今已经提出几套规范,主要有:

?一个课程内容元数据规范,关于如何为课程、内容及媒体素材建立元数据记录:

?一个基于XM L的课程结构表示规范;

?一组与运行环境相关的规范,包括API(应用编程接口)规范,内容到LM S之间数据交换模型以及内容分布规范;

3.IM S

IMS全球学习联合公司提出的学习技术系统规范,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行业标准。1996年EDU COM(美国大学校际交流委员会)设立了一个称为IMS(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项目,后来发展成为非赢利性的IM S全球学习联合公司,专门从事教学系统技术标准制订和推广工作,现在已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设有分公司。至今IMS 已经推出以下规范:

?元数据

?内容(与元数据联接,打包,显示)

?提问与测试

?企业文档互换

?跟踪记录

?电子商务

根据图1所示的学习系统架构,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些规范在信息化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

用。

 图1 基于I M S的学习系统架构

4.NCES-SPEEDE/ExPRESS

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于1988年设立了一个称为“中学后教育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SPEEDE:Standardization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Electr onic Data Ex change)和“学生与学校永久电子记录交换”(Ex PRESS:Exchange of Perm anent Records Electronically for Students and Schoo ls)的研究项目,简称SPEEDE/ Ex PRESS,结果产生了一套教育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并于1992年经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批准成为ANSI ASC X12试用标准。该标准后来又经过扩展,共包括7个规范:

编 号/名 称作 用

T S130-学生

教育记录(成绩单)

用于在教育机构之间

传送学生数据

T S131-学生

教育记录(成绩单)确认

当收到学生记录时提

供智能化自动确认

T S146-学生

教育记录(成绩单)请求

允许教育机构提交自

动化的学生记录请求T S147-对学生教育记录

(成绩单)请求的响应

对于学生记录请求

提供自动化响应

T S132-人力

资源信息

用于在教育代理之间

传送人事记录数据

T S133-教育

机构记录

用于在教育代理之间传送

关于教育机构特性的信息T S152-政府

统计信息

用于传送对于政府统

计调查的响应信息

73

此外,SPEEDE委员会还支持一批教育电子商务规范,主要包括:

?T S188-教育课程目录

?T S189-入学申请

?T S135-学生贷款申请

?T S139-学生贷款保证结果

?T S144-学生贷款转帐与状态验证

?T S190-学生注册验证

?T S191-学生贷款预声明和声明

5.RSAC/ICRA

美国有一个非赢利性组织RSAC(T he Recr eational Softw ar e Adv isory Co uncil)开发了一个RSACi系统,它以W3C的PICS所规范的分级格式为基础,能够针对网页内容进行分级评分,使大众,特别是教师和家长,能够根据一个公开的、客观的评分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来选择他们想要的电子媒体,如电子游戏和网站。随着分级观念的普及与服务需求的扩大,RSAC后来改名为ICRA (Internet Co ntent Rating Association),以网页内容分级研究及推广为其主要目标。ICRA的分级标准主要针对暴力、色情、语言及其他四类项目,网页作者或网站管理者可以经由浏览器连接到ICRA 在线评分系统对他们的网页进行评分。微软浏览器Explorer3.1以后的版本已经整合了ICRA标准。

6.其他标准

在美国,还有一些与网络教育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例如:

?M icro soft推出了M icro soft LRN(Learning Reso ur ce iNterchange)2.0软件,有人称之为MS-LRN产业标准,实际上它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组件来创建或更新基于IM S标准的教程;

?学校互操作框架(Schools Intero perability Fr am ew o rk),旨在为北美K-12学校和各区域管理系统的协同工作制定相应标准;

?加州学校信息系统工程(California Schoo ls Inform ation Sy stem Project),旨在为加州K-12学校内部以及各学校和州教育部门之间制定数据交换的标准。

还有一些教育软件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沿用自己的内部标准,但总的趋向是向几个大的工业标准体系或国际标准靠拢。

二、欧洲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

欧洲在开发与网络教育相关标准方面也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原欧共体就在一个名为DALT A的大型工程中提出研究网络化教育的联网技术标准和多语种教育平台标准的研究内容。目前还在积极开展相关标准研究的组织和项目主要有:

?欧洲远程教学创作与销售网联盟(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 ring and Distr ibutio n Netw or k for Eur ope)是属于欧盟“网络远程教育与培训工程”下的一个开发项目,致力于研制用于制作、管理、重用计算机化教学要素和网络化培训课程的工具与方法。在标准化研究方面,已经产生了ARIADNE V3.0教育元数据推荐标准,该标准以IEEE学习对象元数据LOM3.8版为基础。

?促进欧洲社会教育与培训中使用多媒体工程(PROMET EUS:PROmoting M ultimedia access to Education&T raining in European Society),研究重点是与多媒体、多语种、学习者模型相关的标准。

?欧洲标准委员会/信息社会标准化系统(CEN/ISSS:European Co mmittee of Standardization/Information Society Standardization System)与IM S、IEEE LTSC、ISO SC36等组织广泛合作,致力于相关国际标准的本土化工作,正在征招标准化提案。

?GESTALT(Getting Educatio nal Sy stems T alking Acro ss Leading-Edg e T echno logies)工程是一个由欧盟资助的大型教育信息化系统研制项目,有大英电信公司及欧洲多国的十来所大学参加。

在对IEEE LOM V2.5、IM S V1.0、ARIA DNE V2.0等教育元数据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GEST ALT提出了一套在线教育系统元数据扩展标准GEMST ONES(Gestalt Ex tensions to M etadata Standards for ON-line Education Sy stem s)。

?欧洲谅解备忘录(Mo U:Eur opean M 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于1998年签署,作为欧盟内部的一个合作计划,内容是“在欧洲的教育和培训中使用多媒体——为了实现学习技术、内容和服务的制作与发送的共同方法而建立伙伴关系”。

?T OOM OL(Too lkit for the M anagement of Learning)是英国的一个研究项目,旨在创建一

74

个客户机驻留JAVA 应用程序规范,为学习资源、组群、会话及互动的管理提供标准化技术。

三、有关国际组织的网络

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

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迫切需求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目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DCM I 、IEEE LTCS 、ISO JT C1/SC36以及W 3C 。

1.OCLC-DCMI

1995年3月美国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Online Com puter Library Center,Inc.)与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 :Natio 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在俄亥俄州的都柏林(Dublin )召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探讨如何建立一套描述网络上电子文件特征、提高信息检索效果的方法,当时的参加单位成为都柏林核心成员(Dublin Core),随即开始启动电子图书馆对象元数据标准的研究项目,称为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研究行动(DCM I :Dublin Core M etadata Initiative )。

现在DCM I 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数据

对象标准研究组织,已有来自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具有多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个人和团体参加,专门从事元数据标准、实践指南、支撑技术及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DCM I 提出的电子图书馆元数据标准被国际上广泛采用和参考。后来,DCMI 成立了一个教育工作组DC -E,从电子图书馆元数据标准中筛选出15项要素作为学习对象数据要素(标题、创建者、科目、说明、出版者、贡献者、日期、类型、格式、标识码、语种、出处、关联、覆盖面、权利)。

2.IEEE-LTCS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成立了一个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简称IEEE -LT CS (Lear ning T echnology Standard Co mmittee ),组织力量开展有关标准的研究工作。已经有十几个工作小组(WG:Work Group)和研究组(SG:Study Group)正在开展各项标准的制订工作,最终将会形成IEEE 1484标准体系(见下表),特别是其中的P 1484.12——学习对象元数据(LOM )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而且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和参考的标准。

总标准

:

学习者相关:

?P 1484.1架构与参考模型WG ?P1484.2学习者模型W G ?P 1484.3术语W G ?P 1484.4任务模型W G

数据与元数据:

?P1484.13学生身份识别WG ?IEEE 标准上层本体(SG)

?P1484.5用户界面(SG)

?P 1484.12学习对象元数据W G ?P1484.19技术化终身学习质量系统(SG )?P 148.9本地化(SG )

?P 1484.20资格认定(SG )?P 1484.14语义及交换绑定W G 管理系统与应用:

?P 1484.15数据互换协议W G ?P1484.11计算机管理教学WG ?P 1484.16HT T P 绑定W G ?P1484.18平台/媒体标准引用W G 内容相关:

?P 1484.7工具/代理通信WG ?P 1484.10CBT 语言互换WG ?P1484.8企业接口(SG)

?P 1484.6课程编列W G ?P 1484.17内容包装WG

图2 IEEE -L T CS 的学习技术系统架构

75

IEEE1484标准体系的特点是首先提出一个关于学习技术系统的整体架构,作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抽象模型,目前最新版本是2001年4月发布的第七稿。该模型由过程[学习者,教练,发送,评价]、存储器[学习资源,学习者记录]和信息流[学习偏好,行为,评估信息,绩效与偏好信息(过去,现在,将来),索引(查询,目录信息定位器),学习内容,多媒体,交互情境]三类对象构成。从这个模型中,通过改变信息流向就可以推导出各种学习模式。而IEEE1484各项子标准也都是根据此架构来定位和设计的。

3.ISO-JT C1/SC36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9年成立了一个JT C1/SC36委员会,专门从事学习、教育、培训技术标准的征集、修订和批准工作。目前提出了5类标准需求(词汇术语,系统构架,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协作学习),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国提交了标准议案。

4.W3C

万维网联盟(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致力于开发在Internet上支持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多种标准。这些标准虽然不是专门针对网络教育应用的,但在制订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时被广泛引用,作为其支撑性标准,最主要的有:?扩展标记语言XM L(Ex tensible Markup Lang uag e)规范:XML是一个由SGM L(Standard Generalised M ar kup Language——标准通用型标记语言,1986年成为国际标准ISO8879)派生出来的万维网“方言”,1996年由W3C XML工作组开发成功,1998年10月成为XM L1.0版。XML的目标是使得通用SGM L在网上可以通过HT ML 来实现。

?资源描述框架RDF(Resource Descriptio n Fr am ew o rk)规范:RDF是一个能够支持网上知识交换的轻量级本体论系统,它利用XM L作为互换文法,综合了多种网上元数据活动,包括网站地图、内容评级、流通道设定、搜索引擎数据采集、数字图书馆集合、分布式写作等。

?同步多媒体整合语言SMIL(Synchronized M ultimedia Integ ration Lang uag e)规范:SM IL语言用于描述如何将一组本来互不相关的多媒体对象整合成为一个同步的多媒体演示节目。利用SMIL,多媒体创编者可以描述该节目的时态行为、屏幕呈现布局以及媒体对象的相关超链。

?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PICS(Platfor m for Internet Content Selection)规范:PICS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设置数据标签(元数据)与网上内容之间的关联来实现内容选择,这一功能本来是为儿童家长和教师便于选取网上内容而设计的,但实际上标签功能具有更广泛的用途,比如数字签名和隐私保护。也就是说,在PICS平台上已经嵌入了分级服务和内容过滤软件。

5.AST D

AST D(美国培训开发协会)实际上是一个大型国际专业团体,专门从事企业培训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其7万多名成员来自世界上130多个国家。目前正在制订一个网络课件证书标准,准备于2001年下半年开始实施。该标准分为3部分(可用性、技术、教学设计)共32条。可用性部分包括导航、定向、反馈提示、作品链接、标记链接、帮助信息、易读性、文本制作质量等;技术部分包括技术要求、媒体安装、媒体撤除、可靠性、响应性、媒体导出等;教学设计部分包括告知目的、要求应用、获得注意和保持兴趣、维持动机、引导相关知识、举例和演示、呈示内容、提供应用练习、促进近迁移学习、促进远迁移学习、提供综合练习机会、提供反馈、近迁移反馈、远迁移反馈、提供教学帮助、评估学习、使用媒体、避免认知超负等。

四、我国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

国内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0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一个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从其性质上来讲这不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标准,而是应用相关国际标准的一个范例。2001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工作。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开发工作以国际国内网络教育的大发展与大竞争为背景,以促进和保护本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互操作、保障远程教育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跟踪国际标准研究工作和引进相关国际标准,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修订与创建各项标准,最终形成有本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体系。通过此项目还能够形成一支信息化教育标准研究队伍,使我们今后有能力参与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通过分析国际上关于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研

76

究线索,特别是参照IEEE 1848的框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具体标准规范的制定,通常称之为标准需

求。图3显示所需的标准分类及其相互关联,其中的标准信息中心(网站)

是本项目的信息服务系统。

图3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研究框架

标准分类子标准

可参照的标准研究成果

总标准

系统架构与参考模型

IEEE 1484.1术语IEEE 1484.3标准本地化

IEEE 1484.9教学资源相关标准

学习对象元数据IEEE 1484.12语义及交换绑定IEEE 1484.14数据互换协议IEEE 1484.15HT T P 绑定IEEE 1484.16课件语言互换IEEE 1484.10课程编列IEEE 1484.6内容包装IEEE 1484.17练习测试互操作

IM S QT 内容分级ICRA 学习者相关标准

学习者模型IEEE 1484.2任务模型IEEE 1484.4学生身份标识IEEE 1484.13学力定义

IEEE 1484.20终身学习质量描述

IEEE 1484.19协作学习

ISO AL IC 教学环境相关标准

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规范

IEEE 1484.18工具/代理通信IEEE 1484.7教学管理IEEE 1484.11用户界面IEEE 1484.5企业接口

IEEE 1484.8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

教学资源评价A ST D 教学环境评价教育服务质量管理

ISO 9000

跟踪研究课题

虚拟实验自适应学习标准上层本体

IEEE 上层本体

标准化开发支撑系统

标委会工作网站

ht tp ://w ww .am bo w .com .cn :8080

(临时)

77

根据这些需求开展研究工作,是本项目的基本任务。表1提出各类标准中的具体子标准,在每一子标准项目的第三列中给出可供我们参照的国外/国际同类标准研究成果(若有的话)。标准的形式化描述称之为规范,作为标准草案的规范经论证后可作为参照标准,参照标准经过国家权威标准认证机构批准后方可成为正式标准。

如果将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体系与国际同类标准体系相比较,我国的标准体系开发具有借鉴、整合、发展、创新四大特点。

?借鉴是指我国标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尽量采用国际已有的比较成熟的标准。考虑到IEEE 1484的标准体系比较完整,因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它的标准框架。

?整合是指我国的标准体系综合吸收了国际上诸多标准研究的成果,包括IM S、ISO等组织的部分标准。

?发展是指我国的标准体系考虑到了一些新兴的网络教育技术,比如虚拟实验、自适应学习、协作学习等,有些作为跟踪研究项目。

?创新是指我国的标准体系考虑到了网上教育的非技术因素,将网上教育的服务质量纳入标准研究范畴,特别是教育服务的质量管理,使得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有了真正的教育意味。

在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有关专家分成四个工作组开展各项标准的制订工作,目前已产生了一批工作成果,2001年5月首批发布了教学资源相关规范作为试用标准。标准的开发应当是公开、公平、务实、持久的工作,需要多方面专家、相关企业和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和长期努力,欢迎各方人士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的开发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资料]

[1]IM S Global L earning Consor tium,Inc.:Specificatio ns[EB/O L].

>2001.1.

[2]AI CC:Index of A vailable A ICC P ublications[EB/OL].

2000.11.

[3]A DL net:What is t he SCO RM(Sharable Content O bject Refer ence M odel)?[EB/O L].

.2000.12.

[4]IEEE L ear ning T echnolog y St andar ds Comm ittee(LT SC)[EB/OL]..2000.12.

[5]I SO/IEC JT C1/SC36:St andar ds Fo r:Infor mation T echno lo gy fo r L earning,Educatio n,and T raining[EB/O L].<

htt p://jtc1sc36.o r g/>2001.2.

[6]Bacsich,P.et al:.T he St andar ds Fo ra fo r Online Educatio n,D-L ib M ag azine,5(12),1999[EB/OL].

ww w.dlib.or g/dlib/december99/12miller.html>.

[7]Bear man D,M iller E,Rust G,T r ant J,W eibel S,:“A Commo n M odel to Suppor t Inter oper able M et adat a:P ro gr ess

repor t o n r econciling metadata requirem ents fro m t he Dublin Cor e and IN DECS/DOI Comm unit ies”in D-L ib M agazine, Januar y1999[EB/O L]..

[8]M ultimedia A ccess to Education and T r aining in Euro pe——M emo randum of U ndersta nding[EB/OL].

ww w.pro meteus.o rg/mo u/en.html1998.11. [9]W eibel S:T he Stat e of the Dublin Co re M etada ta Initiativ e:A pril1999,in D-L ib M ag azine,A pril1999[EB/O L].<

htt p://ww w.dlib.or g/dlib/apr il99/04w eibel.html>

[10]Co llett M et.al.:CEN/ISSS L earning T echnolog y Wo rkshop,L T WSI nt erim Repo r t,No vember1999[EB/OL].<

ht tp://w ww.cenor m.be/isss/Wo rkshop/lt/>.

[11]W3C′s T echno lo gy and Society Do main[EB/OL].2001.5.

[12]What is SPEEDE/Ex PR ESS?[EB/O L].2001.5.

[13]Getting Educatio nal Sy st ems T alking Acr oss Leading-Edg e T echnolog ies[EB/OL].

gestalt/met adat a.html>2001.5.

[14]A RIA DN E Educatio nal M etadat a Recommendatio n[EB/O L].2001.5.

[15]“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开发计划”,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工作文件(2001年3月第六稿)[S].

78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网络考试分解

题目1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关于移动学习描述不合理的是() 选择一项: a.形式上是移动的 b.技术基础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c.我国移动学习处于成熟阶段— d.支持随时随地的学习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V 标记题目 题干 Webl.O 的主要特征是() 选择一项: a.人人织网

b.用户对用户 c.C/S结构彳 d.以用户为主 题目3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d. Virtual-U 题目4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面不属于国内E-Learni ng 教学平台产品的是()

选择一项:

a.4A网络教学平台 b.天空教室 c.Web Course in a Box d.Moodle “ 题目5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F 标记题目 题干 PPT尽量少使用文字的目的是()选择一项: a.表现生动 b.画面丰富 c.便于理解7 d.集中注意力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基于流程图的多媒体著作工具是( ) 选择一项: a. Authorware b. PowerPo int c. Flash d. ToolBook 题目7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P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哪一项不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选择一项: a.教学性 b.科学性 c.艺术性“ d.诊断性 题目8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学习者浏览、观察学习信息的网络结构,找出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是那种导航的功能() 选择一项: a.检索导航 b.帮助导航 c.线索导航 d.浏览导航V 题目9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V 标记题目 题干 PPT不支持的视频播放格式是()选择一项: a.AVI b.MP4 — c.MOV d.WMV 题目10 正确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课程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络技术学习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
互作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
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 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
据通信和分布处理与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2)、通信协议。
(3)、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互相连
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的面积的大小来分:
名称
网络规模大小
局域网 LAN
10 千米以内
城域网 MAN
10 千米到 60 千米以内
广域网 WAN
100 千米以外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 标准体系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化在行动 祝智庭 (华东师大教授暨全国信标委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 教育信息化呼唤标准化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千余所高校建起了校园网,67所高校获准开办网络教育学院。在基础教育方面,已有26000多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有的地区还建设了教育城域网,而且有三百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网校。能够预见,今后几年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和应用开发还会呈持续增长之势。国内外企业界看到了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的巨大存在与几乎无限的潜力,纷纷涌入这个领域来分享网络教育这个大“蛋糕”,估计在国内注册从事与网络教育技术相关业务的企业有三、四百家之多。 虽然众多的教育局域网因遵从Internet 的有关协议获得了数据交换能力,但在教育应用层面支持教育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能力基本阙如,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开发商们各行其是,自行设计教育资源和管理信息的格式,致使各系统之间共通之处甚少,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长此下去,势必在网络教育世界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致使国家在教育信息化

方面的投资无法充分生效。如不改变这一现状,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网络教育应用层面的技术标准,从技术上保证教育资源的可交换性和管理信息的互通性。因此,中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部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制订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10月指令科技司组织力量研制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而且于初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初更名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授权承担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经过标委会专家们努力合作,在充分调查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简称CELTS,当前包含以下5类标准项目: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 中国的CELTS标准体系当前包括28个项目,根据各项子标准的作用范围又分为通用规范与专用规范两大类:通用类规范具有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及答案较全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及答 案较全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D 1945---1955 2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D 视听运动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A.19世纪末B,1922年C.20世纪20年代D.1936年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A.戴尔

B.斯金纳 C. 克劳德D.加涅6.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A.教学资源B.学习者C。系统设计思想D.教学实践7.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A.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D.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8.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B.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C.教育技术是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整合形

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D.20世纪7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9.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A.80年B.70年C.60年D.50年10.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A.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B.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C.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D.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A.1972 B.1973C.1977D.1994 12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A.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B.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

教科版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

信息安全 执教人:xx 【教材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如何保障计算机免受病毒、黑客的侵害。但偏重文字资料,没有涉及具体操作。 教材中的两个表格分别介绍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表现、常见类型举例)、常见病毒(病毒名称、病毒类型、表现形式或危害、变种情况)等内容。内容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具备较好的操作技能,整体水平较高,可以快速地利用网络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经常遇到病毒,因此学生对病毒的危害有一定的体验基础,然而对病毒的查杀和处理方法缺少系统地认识,对其他的计算机安全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使他们真正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以及黑客入侵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常见的防护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了解xx入侵的危害; 2、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病毒爆发的迹象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查杀病毒的解决方法;掌握病毒的常见防护方法; 掌握防范xx入侵的简单方法; 3、情感目标:

意识到计算机在使用中存在多种信息安全的隐患,自觉地参与到维护信息安全实践中,保障信息的安全。 【重点难点】: 掌握应对病毒、xx的常见防范措施。 【教学方法设计】: 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上课仪式后,教师计算机中的“关机”程序被远程计算机定时启动,立即打开大屏幕投影,“屏幕广播”教师计算机的桌面。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教师的计算机出现“倒计时关机”提醒画面。 师:糟糕!我的计算机是不是有问题了?提示系统即将关机,请保存所有正在运行的工作,然后注销。未保存的改动将会丢失。离关机还有XX秒了,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生:老师中毒了。 师:我先退出屏幕广播,大家赶快到网络上搜索一下,病毒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来解决? 生:上网尝试查找病毒名称和解决方法。 师:唉,我的计算机已经被关机了。大家抓紧时间,帮帮我。(重新打开教师计算机) 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隔一段时间)先询问学生查找的关键词,再视情况提示:查找时可以把病毒爆发的迹象作为关键词,在搜索的结果中选择权威网站信息。生:上台演示搜索过程,师解说操作步骤。师:可能是哪种病毒?生:回答。 师:病毒的爆发迹象有哪些?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 %&’()&(’的兴起不仅影响着计算机行业的方方面面,而且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句话固然有夸大网络功能和嫌疑,但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整个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对教育目标的影响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强调!*世纪网络时代的学生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使他们能够对国际事务和外国的社会、文化有所了解,并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合作共事。例如,日本在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能够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为基点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具有能同异国文化疏通思想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礼仪、知识和教养;三是在国际社会中能对本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作出有说服力的介绍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步普遍化,“无国界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国际性将会使得我们每一个网民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人”,通过网络与他国人民进行交往乃至科研合作将是一项基本的技能。因而,为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趋势,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人才教育目标作相应的调整。 #"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将逐渐成为生产活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离不开的要素,这就使得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较强地依赖于信息技术。而作为传统教育三大基石和主要内容的阅读、写作和计算却因为其载体的限制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代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使人们具备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获得、利用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使用以计算机和各种通讯设备为主体的先进工具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中加入信息技术在该领域地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工具获得该课程有关知识的内容等。 $"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要经历一段较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的适应过程。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方位的开发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为现代化服务的教育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不断的与社会的其他其方面发生联系,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它还必须不断地拓宽其他服务领域,加强其教育活动和非教育活动的融合,并在借鉴和渗透中不断向前发展。而且,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两大重要杠杆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也使交互式远程教育成为可能。这有利于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系统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既节约了教育资源,又充分扩展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正如《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所指出的:“在数字化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 %"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中,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教材与学生是分立的,呈三足鼎立的态势,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而在网络时代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师、教学内容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等多种因素,教师有时与教材合二为一,有时与教材分立,以物态的方式出现,在互联网上,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均以网络版的形态出现,甚至出现了“电子教师”。这样,由于受教育者可以向教师学习知识,也可以向知识数据库、专家系统学习,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他们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教师概念和地位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教师已经由“讲台上的圣人”——向学生灌输必须了解的知识,转变到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创造时给予帮助的“凡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品德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对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所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为我们在具体科学问题上的解决提供了许多快捷、便利的途径和方法。网络技术平台虽然继承了传统的文献检索法、教育调查法、分析综合方法等等,但却有着本质的创新。以文献检索法为例,如果我们运用传统的文献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而我们如果在网络的电子资料库中运用超文本阅读的检索方式,则需要几分钟乃至几秒钟的时间- 再以我们经常运用的问卷调查为例,一项较大的问卷调查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不说,通常被调查者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很难使你调查到你所需要的内容。但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可匿名性,被调查者往往可以放心的、较为真实地呈现你的问卷所要调查的主题;你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你的问卷就会同时到达几千、几万个被调查者的信箱中,既节省又快捷。这样看来,如果说科研方法包括着目的、知识、程序、规划等基本要素,那么网络信息技术与原有方法的相异之处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没有改变,但是在运用这些方法所需要的基本程序发生了变化,甚至使用这些方法的许多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原有研究方法解决不了的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由此推动着整个教育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山东省卫生学校外语组, +责任编辑:江城,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闵宪鲁林静 教育广角 .. //

2018年版网络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技术管理

1.技术能力是指一个公司拥有的、具有策略重要性的、通过过程和实践开发并实施的所有()的总和 A 固定资产 B 技术资产 C 人力资源 D 成本 2.可持续竞争的关键因素是()和不断提高的竞争力来应对不断改变的市场能力。 A 旧的产品 B 可利用的产品 C 有价值的产品 D新的或改进的产品 3.技术转移壁垒包括哪两个方面 A 技术壁垒;资金壁垒 B 技术壁垒;态度壁垒 C 劳务壁垒;态度壁垒 D 技术壁垒;资源壁垒 4.以下不属于绿色屋顶的好处的是() A 冬暖夏凉 B 减缓强降雨对排水系统的压力 C 改善气温及环境 D 污染环境 ======多选题部分====== 5.一下属于技术管理要素的是() A 首席技术官 B 购买与开发 C 技术路线图 D 技术投资 6.以下属于技术战略的特征的是() A 将技术战略与商业战略结合起来 B 使用有效的方法调整与技术相关的企业活动 C 企业领导从战略的角度制定企业的技术发展目标 D 对技术和技术功能有一个超前的、长期的管理 7.以索尼为代表的日本科技公司的通病有() A 创新匮乏 B 管理古板 C 企业文化封闭 D 日本国运不济

8.技术转移的定义是能够满足公司商业目标和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移动或转移信息、技术秘密和公司技术部门(如研发、设计和制造部门)和非技术部门(如市场和销售部门)的人员的过程 对错 9.电子贸易的定义是使用互联网和其他形式的信息技术,以促进买方和卖方在传递产品、服务或信息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易,通常是通过开放的或专门的网络来实现的。 对错 10.技术资产包括:介绍和传播新技术,更新技术技能和员工的知识,根据工作进展的情况改进企业的日常工作、结构、运作和价值,改进供应商、顾客、公司成员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对错

网络设备技术规范..

一、1310光发射机 (2) 二、光接收机 (7) 三、放大器 (11) 四、线路供电器 (14) 五、光缆 (16) 六、同轴电缆 (19)

器材清单

施工费用 一、1310光发射机 参考依据 《GY/T 143-2000 有线电视系统调幅激光发送机和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GB/T 11318.1-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通用规范》 类型要求 安装方式:19英寸机架式; 输出光路数:单路; 输入射频信号:1主路,不少于1路支路 环境适应性 要求具有高、低温的适应能力:工作温度范围要求为-5℃~+55℃,贮存温度范围为-25℃~+55℃。中间检测项目为光输出功率,合格判椐为:光输出功率相对于初始值的偏离在±0.1dB以内。 技术要求 1 采用双电源支持电源热备份。AC 160~250V或DC -48V可选。 2 应采用高线性直接调制DFB激光器,必须采用全新原装进口的DFB激光器器件。 3 应具有预失真校正电路。 4 光输出功率:按需指定。 5 应支持以下控制功能:电平自动增益控制(AGC),自动光功率控制(APC),自动温度控制(ATC),手动、自动光调制度控制功能。 6 应支持报警功能:具有温度报警、输入信号电平报警等功能。 7 网管监测参数至少包括输出光功率、激光器偏流、激光器温度、制冷电

流、射频输入电平、工作电压等。 8 支持2类网管,承诺开放网管MIB库并配合广电网络做第三方网管集成。性能要求表 光特性 波长[nm] 输出光功率[dBm] 电特性 工作带宽[MHz] 47~1000 平坦度[dB] <±0.5 (47 ~1000MHz) CNR [dB] CSO [dBc] CTB [dBc] 控制接口 光连接器 光纤标准单模光纤9/125μm 射频主信道输入电平[dBμ 73~83 V]

2019-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综合测试一 教科版

2019-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综合测试一教科版 一、选择题 1 . 1965 年科学家提出了“超文本”概念,“超文本”的核心是()。 A .链接 B .网络 C .图像 D .声音 2 .下列软件中可以查看信息的是()。 A .游戏软件 B .财务软件 C .杀毒软件 D .浏览器软件 3 . IntemetExplorer ( IE )浏览器的“收藏夹”的主要作用是收藏()。 A .图片 B .邮件 C .网址 D .文档 4 . Http 是一种()。 A .域名 B .高级语言 C .服务器名称 D .超文本传输协议 5 .区分局域网(LAN )和广域网(WAN )的依据是()。 A .网络用户 B .传输协议 C .联网设备 D .联网范围 6 .网页文件实际上是一种()。 A .声音文件 B .图形文件 C .图像文件 D.文本文件 7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标是()。 A .分布处理 B .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 C .提高计算机可靠性 D .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 8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包括()。 A .总线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和星型拓扑结构 B .环网拓扑结构、单环拓扑结构和双环拓扑结构 C .单环拓扑结构、双环拓扑结构和星型拓扑结构 D .网状拓扑结构、单总线拓扑结构和环型拓扑结构 9 . IP 地址由多少位二进制数组成()。 A . 16 B . 32 C . 64 D . 128 10 .当个人计算机以拨号方式接人互联网时,必须使用的设备是()。 A .网卡 B .调制解调器 C .电话机 D .浏览器软件 11 .互联设备中的Hub 称为()。 A .网卡 B .网桥 C .服务器 D .集线器 12 .构成计算机网络的要素主要有:通信主体、通信设备和通信协议,其中通信主体指的是()。 A .交换机 B .双绞线 C .计算机 D .网卡 13 .如果网页中的文字内容比较多,为了搜索段落方便,可以插人()。 A .图片 B .文字 C .动画 D .书签 14 .用FrontPage 制作网页并保存网页后,文件的扩展名是()。 A . DOC B . HTM C . TXT D . THM 15 .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A .动态网页就是指动态HTML ,通过JavascriPt 和ASP 都能实现动态网页 B .网页上只要有“动”的效果就是动态HTML 效果 C . JavascriPt 是一种面向浏览器的网页脚本编程语言,ASP 是一种服务器编程技术 D . ASP 服务器运行完ASP 程序后返回给浏览器的是ASP 源代码 二、填空题 1 .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上的顶级域名是。 2 .计算机系统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

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后答案

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后答案 1.开放教育的特征和本质有哪些? 答:开放学习是面向社会各类对象,不受传统教育机构常有的种种入学条件限制,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组织进行的有计划的学习。 主要特征:(1)没有任何人入学资格限制(2)教学不在校园教室中进行,学生在工作,居住地点随时就地学习,不受地理分割限制(3)学费开支底,住地偏远也不会增加大量费用,利用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学生在家自学各种教学材料是整个教学的基础。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它不是特定的实践方法和特定的教育形式。教育学家莫里森认为:开放教育是一种态度,一种自由,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2.远程教育中教学有几种基本模式的定义及各自特点? 答:基本模式有:1.远程课件授导模式:学生通过教师专门设计的网络课件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特点—是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是学生学习更灵活。学生可以利用课件的导航机制实现非线性阅读,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情况多次反复学习课件,自己掌握课程的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2.远程教师实时授导模式:教师通过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会议电视,计算机网络电视等视音频是被与通信网络对学习者进行实时教学授课或辅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或会议电视等相应设备与教师简历实时的反馈联系。特点—是远程教育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的形式,典型的如利用双向卫星电视或者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教师为非本地学生授课,必要时可以进行双向交流。3.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主要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特点: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远程教育提供的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各种信息搜索工具获得相关的信息然后加以分析,提炼,加工,综合,得出自己的结论。4.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学习模式: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或在其他通信平台支持下,学伴们通过互教,讨论,合作性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学习。特点:可以实现多个学习者通过网络共同讨论协作处理某一问题。5.教学模拟与虚拟实验学习模式: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或虚构某些现实情境,学生通过观摩,体验以及参与训练的方式进行学习。特点:是解决远程教育中演示或操作性试验教学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技术含量高,由于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制约,在远程教育的教学中难以大规模的开展。 3.远程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与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有什么不同? 答:传统教育活动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进行的,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者的交互式面对面进行的,而远程教育的时空则是危险扩展的,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开发好的网络课程来获得知识。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是指示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过程。远程教育课程的有三个重要属性:1.准永久性分离。由于远程教育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长了,客观上造成施教者和学习者之间分离,以及学习者之间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分离。2.技术媒体的作用。技术媒体在施教者与学习者之间的间接交流方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双向通信。在远程学习者和远程教育机构,指导教师甚至学习材料之间可以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即对话与交流,它们能够有效地促进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是将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的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一些原则:1.学生优先,学习优先原则,2.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原则,3.教学内容开放性原则,4.教学对象多样化原则5.教学过程交互性原则,6.教学评价多样化原则。 4.目前远程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网络设备技术规范

一、 1310 光发射机 (2) 二、光接收机 (6) 三、放大器 (9) 四、线路供电器 (11) 五、光缆 (13) 六、同轴电缆 (15)

器材清单 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预估单价总价备注1光发射机14mw台1 2光分路器1x8台1 3配线箱48 芯台1 4法兰盘FC/APC个48 5跳线FC/APC- FC/APC根40 6光缆 4 芯公里3 7光接收机 2 口台8 8供电器6A台8 9分配放大器台16 10过流器件个16 11直连器个60 12分支分配器个200 13用户盒个500 14 F 头-9个100 15 F 头-5个1000 16电缆-9米4000 17电缆-5米25000 18电缆线卡-9颗6000 19电缆线卡-5颗30000 20器件箱个120 21钢绞线 1.8公斤600 22铁丝8#公斤1200 23电源线米400 24电源插板个10 25其它辅材批1

26材料合计(元) 施工费用 序号名称公式金额(元)备注 1工程费 2安调费工程费 *40% 3税费(工程费 +安调费) *3.41% 4工程费合计 一、 1310 光发射机 参考依据 《GY/T 143-2000 有线电视系统调幅激光发送机和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GB/T 11318.1-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通用规范》 类型要求 安装方式: 19 英寸机架式; 输出光路数:单路; 输入射频信号: 1 主路,不少于 1 路支路 环境适应性 要求具有高、低温的适应能力:工作温度范围要求为 -5 ℃~+55℃,贮存温度范围为 -25 ℃~+55℃。中间检测项目为光输出功率,合格判椐为:光输出功率相对于初始值的偏离在± 0.1dB 以内。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络技术学习 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 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境】 :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 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 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 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 ,总结归纳计算 机网络的功能. 总结: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的应用可 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与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试行)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适应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专业 1 前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软件系统(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构成的应用系统,一方面,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网上信息检索、网上交易以及网上视频等功能。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能力特点,应当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通信技术知识以及网络系统软件的操作技能;具备组建、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技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网络更高技术的必修课程。为了规范该课程的教学,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该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特制定本课程的标准。 1.1 课程的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网络基础理论技能和基础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设计、组建、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相关技术和技能。其前导课程是有关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方面的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其后续课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有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Linux)、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与安全等综合性专业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H3C网络和思科网络技术等认证工程师的基础课程。 1.2 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对高职网络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特点,将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掌握数据通信技术、OSI/RM和TCP/IP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LAN)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广域网(WAN)技术、Internet技术、网络规划以及管理与安全技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一般局域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网络设备安装以及简单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技能。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主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设计: (1)教授和学习网络最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强调网络技术基础能力的学习,如重点掌握OSI/RM和TCP/IP结构、TCP/IP协议集以及网络互联基础等,为继续学习路由和交换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点教授和学习局域网拓扑结构设计、网络设备互联技术。局域网技术、网络设备互联和管理等是网络技术的重要技能,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应强化对不同规模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强对网络设备的互联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培训资料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三) 讲稿 培训内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培训教师:学区全体教职工 培训地点:远程教育教室 主讲人:杨元玲 培训过程: 基于教育部基础教育新课标标准与规范,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新技术建设学科基础素材资源库与资源中心,运用直播卫星和电视广播技术传输,并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交流平台上,以课件素材和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参考文献为主,并涵盖百科知识的各个方面。提供课件动画、图片、音频、视频、文本等素材资源,教师可利用这些原始素材随心所欲地制作出自己想达到的课件效果。应有为学生课外学习和教师备课参考提供的海量的课外资料和资源。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开发技术和整合平台,提供一个大容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1.学科课件库 内容应涵盖同步教程、同步教案、同步试题。兼顾各版本教材,满足各教学环节的需求。信息栏目有难点分析、课后练习、期中、期末试题、模拟试题、应试分析等。 2.媒体素材库

为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包括图片库、图标库、音效库、背景音乐库、动画库、视频库等等。 3.试题/试卷库 大量各类学科考试试题、试卷,包括历年来重点学校的中高考试题等,提供最为宝贵的参考信息。 4、网络课程库 各类网络教程、专业培训课程、课程辅导、网络课堂等等教育资源内容。 5、教案/论文库 各类教案,教研论文库。包括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验、素质教育等领域的教研论文,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使用。 6、共享软件库 共享软件库,按类别分为:多媒体类、教育教学、实用工具、网络相关、益智娱乐等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共享软件,是学校的“软件资源中心”。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四) 讲稿 培训内容:多媒体开发工具的类型与功能 主讲人:刘山 培训地点:远程教育教室 培训过程: 1、多媒体开发工具的类型 基于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创作方法和结构特点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如下几类: 1)基于时基的多媒体创作工具 基于时基的多媒体创作工具所制作出来的节目,是以可视的时间轴来决定事件的顺序和对象上演的时间。这种时间轴包括许多行道或频道,以使安排多种对象同时展现。它还可以用来编程控制转向一个序列中的任何位置的节目,从而增加了导航功能和交互控制。通常基于时基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中都具有一个控制播放的面板,它与一般录音机的控制面板类似。在这些创作系统中,各种成分和事件按时间路线组织。 优点:操作简便,形象直观,在一时间段内,可任意调整多媒体素材的属性,如位置、转向等。 2)基于图标或流线的多媒体创作工具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要求(专业文档)

(一)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设备架设系统 1.系统基本要求 本系统是一个综合化、高标准的布线系统和网络设备架设系统,必须达到国标《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甲级标准和《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综合布线配置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设备架设系统产品必须为成熟产品并有成功项目案例,并充分考虑将来网络结构改变、扩容及配合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而达到平滑过渡的可行性。 济南军区总医院保健楼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各包含三套网络系统,即:内网(军字1号网)、军事综合信息网、外网,各网络系统物理隔离,包含语音网(电话),语音网需保证每个房间至少一条线路。 济南军区总医院保健楼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内、外网数据、语音点为六类星型拓扑结构。 1.1 工作区子系统 (1) 内、外网、军事综合信息网数据信息模块、语音模块采用六类原厂产品,支持六类定义的所有使用;可重复安装,能用工具反复压接,连续使用;具有多种颜色的模块以便信息识别管理。 (3) 选择六类模块和国标单口或双口面板(86*86)来组成工作区信息插座,信息插座上有明显的标识以区分各种不同使用。 (3) 六类数据点配用六类标准原装跳线,分为5M、3M、2M三种,在合同总跳线数量不变原则下,三种跳线数量配比在弱电总包方完成水平子系统施工后由济南军区总医院信息科给定。 (4) 地面信息插座采用铜制或不锈钢材质。 1.2 水平子系统 (1) 水平子系统线缆采用六类4对PVC护套(低烟无卤)非屏蔽双绞线。 (2) 水平电缆配线距离不超过90米。

(3) 产品技术要求: 双绞线、接插件(配线架、信息插座、尾线)、光纤要求使用同一厂家产品,不得混用。为了和医院弱电系统完全配套,本次产品选择和门诊楼、内科楼相同型号产品:康普。 1.3 干线子系统(以楼为单位) (1)语音主干采用25对大对数电缆,从语言总配线间分别引至各分配线间,每层配线间敷设几根25对大对数电缆以深化设计为准并留有余量。 (2)保健楼内各层弱电间至保健楼一层弱电机房敷设一根12芯千兆多模光缆。 1.4 管理子系统 (1) 水平部分的数据及语音均采用24口/48口六类快接式配线架端接;光纤配线架用于端接数据光纤主干,110卡接式配线架用于端接楼内垂直语音主干电缆; (2) 所有的配线架应预留一定的余量,以供今后扩展。 (3) 每个IDF设置网络机柜用于保护PDS设备和网络交换机。弱电井内的IDF 采用标准(宽度600mm,深度600mm)的网络机柜,每个分配线间的网络机柜数量根据实际线路的多少设置。 (4) 机柜上所有跳线应一律走跳线管理环,不允许散乱在理线环外。机柜上空余部分(未上配线架或管理环)需有档板遮盖。 (5) 所有光缆中的每芯光纤都应和光纤配线架端接。 (6) 机柜内光纤配线架、交换机、网络配线架、语音配线架必须配置相应理线器。 1.5 设备间子系统 (1) 总配线间(设备间)配用机架式光纤配线箱,语音配线架、光纤跳线等; (2) 设备间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总配线机构,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设备间子系统采用19″机柜落地式安装(安装在由龙骨支撑起的防静电地板上)。 跳线: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企业、军事、社区和远程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臵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契合点,建立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控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本专业典型岗位分析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框架研究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E-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张屹* 闫寒冰** 祝智庭**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E-mail:zhangyilyj@https://www.360docs.net/doc/781513801.html, **E-mail:yhb1225@https://www.360docs.net/doc/781513801.html, ZTZHU@https://www.360docs.net/doc/781513801.html, 为了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必须重视我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 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介绍了CELTS体系架构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以及CELTS体 系架构的开发过程。详细分析了CELTS体系架构的五个细化层:学习者和环境交互、有关学 习者的设计特征、系统构件、受益者的观点、可操作的构件和互操作性,并讨论了由七个要 素构成的CELTS体系框架:总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 准、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本地化标准、跟踪研究课题相关标准。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体系框架 1 引言 世界各国在发展网络化教育时深刻认识到,基于Internet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地域广泛、技术复杂、文化多样等特点,使得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同的教育系统也难以相互沟通。虽然现行的网络技术已为学习资源在低水平上的自治与共享(例如通过HTTP 和HTML)、学习活动的合作(例如通过各种网上通信工具)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允许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标准却没有很好地认定,因此妨碍了网上教育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策略是制订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用标准化方法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性。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性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因此国际上有不少企业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标准化成果。国内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1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启动了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简称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项目,并任命祝智庭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该项目投资600万,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工作。CELTS的体系架构是在参照美国LTSC IEEE 1484.1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其设计思想直接影响标准体系中其他子标准的建构。本人作为项目研究组成员之一,在此介绍CELTS体系架构的前期研究成果。 2 研究意义和内容 一般而言,开发系统体系架构的意义在于发现高层的框架以便理解某类系统、它们的子系统和与相关系统的交互作用。在远程网络教育领域,虽然可能有多种体系架构存在,这里提出的体系架构也不是设计单个系统的蓝图,但它是用于设计一般系统的框架,还可分析与比较这些系统。通过在一般化层次下揭示不同系统的共享构件,该体系架构有助于构件和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些构件与子系统是可复用的、便宜的、可修改的,并可确定关键的互操作性接口和服务。本标准有助于形成一般的网络教育技术系统的指导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