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合集下载

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

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

棉花 甘蔗
茶叶 烟草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1)推广种植双季稻 (2)推广种植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
物 (3)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
攀花 时态尚新巧, 女工慕精勤。 心手暗相应, 照眼花纷纭。 殷勤抛锦字, 曲折续回文。 更将无限思, 织作雁背云。
康熙版《耕织图》
二、手工业的进步
——康熙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政府重视农业
2、表现
推广种植双季稻
清代双季稻 在浙东、闽 南、广东、 广西、江西、 安徽、两湖、 四川等省广 泛种植。
推广种植高产作物
湖南人“全赖苞谷、薯、 芋、杂粮为生”,因而 其所产大米东运江浙
福建“地 瓜一种, 济通省民 食之半” , 腾出地来 种甘蔗、 烟草
《盛世滋生图》(局部)
三、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
清朝年画
“新正”是农历新年正月,“厂甸”原为明、清北京 城外琉璃窑前一片空地。厂甸庙会始于乾隆年间。
三、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 2、集市遍布城乡
三、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 2、集市遍布城乡 3、商帮:晋商、徽商
乾隆以降,170 余年,商号遍及全国 各大商埠,金融业和 商业并肩发展,范围 至广,“东北至燕奉 蒙俄,西达秦陇,南 抵吴越川楚”,盈利 至巨,“起家至数十 万者,尤为谷人之特 色”。
——《太谷县志》
晋元楼是日升 昌票号第一任掌柜 雷履泰的故居。日 升昌票号,是我国 第一家专营存款、 放款、汇兑业务的 私人金融机构,以 “汇通天下”著称 于世。
徽商代表: 胡雪岩 张一元 王致和 张小泉
四、人口的快速增长
1、人口的增长
清朝前期 人口增长 情均耕地面积简表

【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关键字】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郑正/马力/王兴平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未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

到清朝,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耕地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是保证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那么清朝的耕地究竟是多少就成为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官方的统计数据我们将清朝政府的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较为权威的出版物上所采用的数据一并列于下表。

表1清朝耕地数据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时间资料出处1 42.53 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实录》卷612 76.55 485.22 6.34 1661 《清圣祖实录》卷53 81.37 560.19 6.88 1685 康熙《会典》4 81.65 551.95 6.76 1706 《清圣祖实录》卷2275 103.05 784.37 7.16 1722 《清世宗实录》卷26 109.42 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实录》卷1507 183.68 677.58 3.69 1753 乾隆《大清会典》8 286.33 700.94 2.45 1784 乾隆《大清一统志》9 333.70 727.08 2.18 1812 嘉庆《大清会典》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户部则例》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户部则例》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绪《大清会典》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14 419.64 1455.24 3.47 191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注:1900年人口用的是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数据,1910年人口用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年鉴》中1912年数据,因为宣统年间进行的人口统计殊不可信,相信两年间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清代自耕农与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清代自耕农与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清代自耕农与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一、问题的提出:清代的垦地是怎样的高度集中,是否农村只有地主和佃农有一段时间,学者们在谈到清代社会基本状况和农村阶级关系时,在分析《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时,在评论白莲教等农民起义时,大多指出清代土地高度集中,只有少数地主占有土地,而广大农民则与土地所有权绝缘。

学者们往往罗列清人的记载,证明这个论点。

他们举出的资料,有明末清初顾炎武说的:“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①康熙中作过归善令的上杭人邱嘉穗讲的:“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

”②康雍之世临川人陈之兰说的:“今之世,富者一而贫者百。

”③秀水人、安吉州学正盛枫在讲到江淮之间农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之后说:“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④这都是讲农村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土地,而耕地集中在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口——地主手中。

研究者还举出一些大地主的例子,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副都御史许三礼弹劾刑部尚书徐乾学“买慕天颜无锡县田一万顷”⑤,就是说慕天颜、徐乾学先后拥有至少一万顷田产。

又如礼亲王昭槤说乾隆时,“海内殷富,素封之家,比比相望”,遂有“怀柔郝氏,膏腴万顷”⑥。

上述资料都出自清人之手,确是原始记录,但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内容呢?是否可以得出地主几乎占有全部耕地的土地高度集中的结论,是否可以得出农村除地主之外都是佃农的结论呢?笔者以为是可以再研究的。

在这里,我有几个疑问,觉得需要讨论:清代土地占有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旁边,除佃农之外是否还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拥有小块土地的、不可忽视的自耕农群体?正确认识清代土地占有状况对说明清代历史特点的意义何在?二、自耕农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顾炎武讲的“有田者什一”,是专指苏松地区,这里确实土地高度集中,他说的对,不过苏松的状态是特殊的,不足以表示全国的普遍情况。

邱嘉穗、陈之兰、盛枫都是南方人,说的也是南中国的情形,而且是一般性的泛论,没有地主占田的具体数字作佐证,原是作不得准的。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易混淆知识点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易混淆知识点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易混淆知识点单选题1、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农业技术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清朝中期人口迅速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故选D项;据所学清代依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国土开发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产量的信息,也不能推断农业技术的改进,排除C项。

故选D项。

2、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清代)大一统帝国的地方管理方式并非如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那样名实相称,那些与宗法制度联结紧密的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

他意在强调A.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确立B.宗法关系渗透到基层社会C.清朝地方治理行之有效D.文化认同有利于社会治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地方管理方式与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井非名实相称,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等信息,说明儒家伦理纲常衍化为国家的内在联系与组带,反映了儒学影响下的文化认问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大一统帝国的地方管理方式并非如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那样名实相称”说明作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起到和史书中描述的一样的作用,排除A项;作者强调的是地方治理,排除B项;农耕经济是封建王朝的基石,但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并非经济基础,排除C项。

故选D项。

3、清代乾隆、嘉庆时,戏剧领域出现了花部与雅部的激烈竞争,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当时奉昆曲为正声;所谓花,是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当时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但最终花部遍地开花称雄剧坛。

这是由于花部A.受到了各阶层普遍欢迎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C.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D.占据了戏曲文化的主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剧是基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而发展的,花部能够做到“遍地开花”,说明其适应了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B项正确;A项中“普遍欢迎”与材料中“统治者极力压制”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花部属于世俗文化,但不能得出其推动世俗文化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花部占据了戏剧领域的主流地位,而不是文化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

清代山西农业史

清代山西农业史

清代山西农业史清代山西农业史山西省地处华北平原以西(太行山之西)、黄河中下游之东、王屋山和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内)以北、蒙古的丰镇厅和清水河之南。

平均海拔800~1500米,称山西高原,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总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024万多(按乾隆二十七年统计)。

其自然地理条件,从整体上看不算优越:境内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普遍气温较低,并且北寒南暖,全年南北气温平均相差10℃多。

地表水资源不足,尤其是晋北一带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而且降雨量不多,旱多涝少(且雨量分布不均),不良的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租佃关系。

土地总面积为700.8万余顷,荒山荒地众多,约为654万顷,森林覆盖率不高,只有2万多顷的山地林,耕地面积也仅有53万余顷[1],农业生产空间欠广。

农田以旱地为主,水田很少,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

境内北中部产玉米、谷子、高粱、莜麦、荞麦等杂粮,其中太原县还可利用晋水育稻。

晋南以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及少量水稻。

一、生产条件与耕作习惯省内北部地区,人稀地多,农田面积稍广,中部人地比例较为适中,而南部则显得人多地狭,不足耕种。

但北部耕种条件不好,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且山地坡地居多,水土流失严重。

中部地区,虽然平地、二阴地居多,但水肥资源仍然不够,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南部一带,相对而言,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

综观全省,农业经济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晋南地方,农业生产搞得较好,晋中地区稍差些,北路农业则最为落后。

具体地讲,晋南的平阳府、蒲州府、绛州、解州一带,稼禾两年三熟,夏季收了春麦后,种一茬荞麦,或种冬麦,或歇休。

如种棉花,则一般为一年一熟。

故麦茬地可种花,或于花茬地种麦。

再如濒临黄河的临晋、芮城、永济等县,种麦之外,又往往中稻,收获颇佳。

割稻后立即翻耕,撒种菜籽,入冬可收油菜、芥菜等。

平、蒲地方,人口人口密度大,农户经营农田面积相对要小些,一般为30亩左右[2]。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
1.商业旳发展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乡市场、区域性市 场和全国性市场构成旳商业网。
乾隆时期旳苏州,据记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 富“甲于天下”,有旳地段“地值寸金”。
苏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旳漕船
清代苏州城西水畔戏台
请同学们欣赏乾隆南巡图,感受清朝旳繁华。
二、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 经济旳发展
学习目的
1.清朝前期农业恢复和发展旳原因、 体现和影响;
2.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概况; 3.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旳原因及带 来旳影响。
面对这种情形,假如你是清朝统治者 你会怎么做?
一、农业生产旳恢复和发展
• 原因
• 清初旳统治者认 识到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是“国 之大计”,都十 分注重农业,大
二、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
1.手工业旳发展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 产品精良。
清代景德镇瓷器
二、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
1.手工业旳发展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 产品精良。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旳手工业工场
清朝手工工场
特点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实质 机户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旳关系。
题。
年代
1661年(顺治十八年)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1724年(雍正二年)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耕地面积(顷) 5 493 576 6 078 430 6 873 914 7 414 495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 变化是由哪些原因造成旳?
答:扩大。 大力推行开荒政策;人口旳迅速增长。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朝臣、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

康熙帝在位期间,始终不渝地恪守时间、坚持御门听政,十分勤谨;御门听政时反对空话、套话,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

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旨在()A.强化君主集权B.清除权臣势力C.革新政治制度D.打造盛世局面2.(2024江苏徐州期末)康熙帝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

康熙帝此举()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3.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烦琐”。

这一规定()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B.提高了政务保密性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旨在提升行政效率4.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士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

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题组2疆域的奠定5.清朝大臣施琅劝告康熙皇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台湾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

于是,康熙皇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A.发展海外贸易B.巩固东南海防C.实行闭关政策D.强化君主权力6.“前后藏所出租赋,悉归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收用。

至商上(指西藏地方政府)一切出纳,应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以杜商卓特巴(指西藏地方官员)等侵渔之弊。

”根据材料可知驻藏大臣()A.与达赖和班禅地位平等B.监督西藏财政赋税使用C.掌管西藏地方涉外事务D.拥有支配西藏税收权力7.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示意图。

清朝康乾盛世有着什么样的经济发展?

清朝康乾盛世有着什么样的经济发展?

清朝康乾盛世有着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农业土地的开垦明末清初时人类处于小冰期并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全球粮食作物产量普遍减少,有些地区甚至“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十亩之田只种一二亩”。

但是由于明代徐光启引进的新大陆高产作物甘薯的广泛种植,农作物的收成得到了保证,这段时间也成为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

而以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耕地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

康熙二十四年,全国共有耕地六亿亩,到乾隆帝去世,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

粮食产量增加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

广东部分地区收获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获晚稻以后,再种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

江西土薄,早稻收获以后不能续种晚稻,就种荞麦,一年两熟。

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每年可增产粮食60多亿公斤。

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增多了。

北京郊区的菜农,利用“火室”、“地窖”等设备,在冬季栽培韭黄、黄瓜等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卖。

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

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

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顷连成一片。

清朝粮食产量比明朝万历时期增长了一倍之多,全国粮食产量则增至2040亿斤。

当时随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于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当时的欧洲,粮食收获率居首位的英国也仅仅为10:1。

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还主要归因于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大力推广。

国富民穷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中国人一见使团丢掉一些死猪死鸡,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英国人的弃物。

而接到使团的残羹剩饭,对他们用过的茶叶,中国人总是贪婪地争抢,都要千恩万谢,然后煮水泡着喝。

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同时期的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

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变化一览表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变化一览表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改革无不围绕着土地和粮食而展开的,那么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是多少呢?1,秦朝的土地面积为34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亩产65公斤/亩(秦朝时期主要作物是小米),按耕地面积1/4的国土面积为86.75万平方公里,约成1.31亿亩,粮食总产量为85.15亿公斤,折合人均425.75公斤口粮!日均有1.18公斤米的口粮!2,汉朝的国土面积为609万平方公里,人口5800万,亩产粮食95公斤,耕地面积为152.25万平万公里,约成22.83亿亩,粮食总产为216.8亿公斤,人均年口粮373公斤口粮,日均为1.03公斤口粮!3,唐朝的国土面积为931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090万,耕地面积折合234.75万平方公里,约成34.91亿亩,粮食产量为138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为481.7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790公斤,日均口粮达2.19公斤口粮!4,北宋朝国土面积为28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9800万,粮食单产为225公斤,相当于耕地面积70万平方公里,约合10.5亿亩,粮食总产236.5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241.7公斤,日均口粮为0.67公斤口粮!5,明朝国土面积为947万平方公里,人口9900万,折合耕地面积236.15万平方公里,约成3.56亿亩,粮食单产为330公斤/亩,粮食总产为117.4亿公斤,折合人均年口粮为118.6公斤,日均口粮为0.33公斤,很明显老百姓是吃不饱饭的!6,清朝国土面积为1297万平方公里,人口4.4亿,粮食单产275公斤左右,折算耕地324万平方公里,田亩48.6亿亩,粮食总产量为1336·5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303公斤,日均口粮为0.842公斤!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项,在封建王朝时期,贵族阶层拥有更多的土地,老百姓只能拥有全国收成的1/4的口粮,因出可以得出秦朝老百姓一年的口粮只有425.75/4=106.4公斤,汉朝为373/4=93.25公斤,唐朝为197.5公斤,北宋为61.75公斤,明朝为29.65公斤,清朝为75.75公斤!可以看出,粮食的生产何其重要,尤其是我们把自已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已手里是多么重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2019·四川遂宁期末)下面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人口的显著增长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2.(2019·福建南平期末)如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3.(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为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A) A.玉米、甘薯B.玉米、水稻C.小麦、水稻D.棉花、茶叶4.(2019·安徽蚌埠期末)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其主要原因是(B)A.手工工场的出现B.耕地面积的扩大C.回族的形成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5.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D)A.水陆交通发达B.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C.出现大型的商帮D.出现“交子”6.(2018·江苏淮安期末)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 A.晋商与徽商B.徽商与浙商C.苏商与鲁商D.鲁商与晋商7.(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D.医学进步8.(2019·四川宜宾期末)下面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

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A)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C.明长城最终完工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9.(2019·北京期末)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D)1685—1778年清朝的人口数量A.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10.(2019·四川宜宾期末)《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

”这一措施(C)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C.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D.减轻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11.(2019·四川广安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

2023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3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1573年,西班牙开辟了拉丁美洲与亚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将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尤其是丝绸运往拉美,形成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B.导致明朝放弃“海禁”政策C.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纸币化D.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2.清代前期的农学著作《知本提纲》中提出,除种植主种作物外,可套种相互间有亲和力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达到“一岁数收”效果。

这一做法( )A.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B.加剧人地矛盾冲突C.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导致自然经济瓦解3.明清时期最能累积巨额财富的是盐商、茶商、洋商、票号、铜商等特许商人,他们凭借着特权独占市场,可以获得远比普通商人高的利润。

这直接体现明清商业资本( ) A.依附于封建政权获取暴利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已经迅速转化为产业资本D.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知识点二思想领域的变化4.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C.王守仁 D.顾炎武5.李贽从佛学角度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并且生而有慧根,佛性不区别男女、圣凡,只要通过修道皆可摆脱业障体悟佛根。

这体现李贽( )A.提倡经世致用 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男女平等 D.颠覆儒学思想6.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对于“贤君”“明君”及其仁政予以充分肯定;王夫之主张天子、宰相、谏官“环相为治”的权力“制衡”机制,天子受谏官监督并接受其批评。

这反映了( )A.君主权威的下降B.儒学力图突破传统束缚C.近代意义的民主意识D.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知识点三小说与戏曲7.明清时期,在《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不再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君王形象,而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

清朝历史资料

清朝历史资料

清朝历史资料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67年历史。

清朝末年,闭关锁国、政治文化专制,落后于世界。

没落的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进攻,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告终,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历史上的今天将详细叙述清朝历史。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清朝(1683-1840年),是由“女真人",在远东建立的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它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古代国家,也是中国的亡国历史之一。

清朝初期,通过剃发易服来奴化、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

同时由于小冰河时期结束使气温回暖及美洲植物的进一步推广,经济得到一定恢复,这一时期也被鼓吹为“康乾盛世”,但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

满清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拒绝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

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国家极度贫弱。

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英,法等殖民国家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被迫与之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为维护其统治,晚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

1898年,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

清朝共十帝,历268年。

后金的建立与清军入关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

源自3000多年前“肃慎”,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国”。

辽金时期称“女真”,辽书中也作“女直”。

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

元朝以来,女真族一直居住东北地区。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一)
《盛世滋生图》局部(二)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的发展
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 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前门街市图》(局部)
吴江县的盛泽镇
湖北的汉口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课堂小结:
农业生产的 清 恢复和发展 朝 前 期 社 手工业和商 会 业的发展 经 济 的 发 展 人口的增长
原因: 表现: 意义:
手工业: 商业:
原因: 表现: 负面影响: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
B 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晋商 山西商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 人组成 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 务,在全国各地、茶叶、木材、粮 州府商 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人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社会安定。
2.表现: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 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 口的1/3
3.负面影响:
材料: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 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 “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 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 ,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 塞日多”。
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发展原因: 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2.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大力兴修水利 (3)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 扩大 3.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清朝的疆域

清朝的疆域

外蒙古是清代后期对漠北蒙古喀尔喀四部的称呼,由外札萨克蒙古一词衍生而来,包括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

其地大致相当于今蒙古国除苏赫巴托尔省、科布多省、巴彦乌列盖省、乌布苏省、库苏古尔省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土谢图汗、车臣汗二部由库伦办事大臣管辖,赛音诺颜、札萨克图汗二部由乌里雅苏台将军(定边左副将军)管辖。

外蒙古不仅指的是蒙古国,还包括现俄罗斯和中国管辖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达1,664,116平方公里清朝全盛时有外蒙古和外兴安岭等最大疆域面积为1380多万平方公里,还包括钓鱼岛,现在日版的琉球群岛,二战前琉球群岛是大清的藩属国,用的是大清的旗号和货币。

而现在中国是约960万平方公里。

从前外蒙古,外东北,整个帕米尔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唐努乌梁海,缅甸北部,琉球群岛都是中国的。

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

极盛时期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清朝疆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18世纪的清朝以及部分朝贡国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

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的藩属有:东边的李氏朝鲜、琉球,中南半岛有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西南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中亚西亚有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等藩属国。

历代人口、耕地略计表

历代人口、耕地略计表

历代人口、耕地略计表年代人口(耕地)传说有1350万人约公元前2205年—前2198年(夏禹时代)传说有1371万人约公元前1115年—前1079年(西周成王时代)公元前684年传说有1184万人(东周庄王十三年)估计2000万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2年(西汉元始二年)5959万人,耕地827万顷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2100万人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3412万人88年(东汉章和二年)4335万人105年(东汉元兴元年)5325万人,耕地732万顷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耕地694万顷136—141年(东汉永和中)5386万人126—144年(东汉顺帝时)4915万人144年(东汉建康元年)4973万人,耕地689万顷145年(东汉永嘉元年)4952万人,耕地695万顷146年(东汉本初六年)4756万人,耕地693万顷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006万人157年(东汉永寿三年)5648万人220—265年(三国时期)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581年—600年(隋开皇中)约4450万人,耕地1940万顷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605—618年(隋大业中)890万户,约合4450万人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44万人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1080年(北宋元丰二年)3330万人1110年(北宋大观元年)4673万人1195—1223年7681万人(金明昌六年—宋嘉定十六年)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3万人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耕地850万顷1403年(明永乐元年)6659万人1491年(明弘治四年)5328万人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1651年(清顺治八年)1063万人1656年(顺治十三年)1541万人1659年(顺治十九年)1900万人1684年(二十三年)2034万人,耕地589万顷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2041万人,耕地598万顷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2041万人,耕地598万顷1711年(康熙五十年)2462万人,耕地693万顷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2502万人,耕地726万顷1724年(雍正二年)2611万人,耕地890万顷1726年(雍正四年)2639万人,耕地896万顷1734年(雍正十二年)2735万人,耕地890万顷1741年(乾隆六年)14341万人1742年(乾隆七年)15980万人1743年(乾隆八年)16445万人1746年(乾隆十一年)17189万人1751年(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9034万人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21083万人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22102万人1775年(乾隆四十年)26456万人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27086万人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28182万人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29110万人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31049万人1805年(嘉庆十年)33218万人(福建、陕西未计)1808年(嘉庆十三)35029万人1822年(道光二年)37245万人1826年(道光六年)38028万人1829年(道光九年)39050万人1834年(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1839年(道光十九年)41085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未计在内)1840年(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湖南、福建未计在内)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42134万人1851年(咸丰元年)43216万人(江苏、湖南、湖北未计)1901年(宣统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统计33118万人,邮局调查43842万人1911年(宣统三年)37767万人(清朝最后一年)1912年(民国元年)35572万人1913年(民国二年)43200万人1919年(民国八年)4267万人1918—1919年(民国七至八年)45265万人,耕地131447万亩1920年(民国九年)44715万人1921年(民国十年)44338万人1922年(民国十一年)44715万人1923年(民国十二年)43069万人1924年(民国十三年)40000万人1925年(民国十四年)48550万人1927年(民国十六年)45778万人1928年(民国十七年)45184万人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43586万人,耕地124878万亩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6215万人,耕地133228万亩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4877万人1952年56891万人1953年6月30日24时601938035人1954年59484万人1955年60818万人1957年65663万人,耕地16800万亩1964年6月30日723070269人1977年80000万人,耕地16800万亩1978年底97523万人1982年7月1日1031882511人1990年10月30日1160017381人2000年11月1日129533万人,耕地19.24亿亩2010年11月1日13.4亿人,耕地18.14亿亩据文献记载和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是下面两个关键时代。

清朝一亩土地面积计算方法

清朝一亩土地面积计算方法

清朝一亩土地面积计算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清朝那时候一亩土地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可有意思啦!你想想啊,土地那可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从古至今都是。

在清朝的时候,他们计算一亩地的方法和咱现在可有点不太一样呢。

那时候啊,他们用的尺子和咱现在的也不太一样。

就好像咱现在用的手机和以前的大哥大,差别老大了!咱平常说的一亩地,大概就是六百多平方米。

但在清朝,他们的一亩地可没有这么标准。

他们那时候啊,各个地方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算法。

就跟咱现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一样。

比如说,有的地方可能用的尺子长一点,那算出来的一亩地面积就大一些;有的地方尺子短点呢,那算出来的就小一点。

这是不是挺神奇的?你说这就好比同样是做一道菜,不同的厨师放的调料不一样,味道就不同啦。

那清朝人是咋知道自己的地有多大呢?他们有专门的人去量啊。

这些人就跟咱现在的测量师似的,带着尺子到处跑。

他们量完了,就把数据记下来,这地是谁家的,有多大面积,都记得清清楚楚。

你想想,那时候没有咱现在这么先进的测量工具,他们得多费劲啊。

可没办法呀,土地多重要啊,不量清楚怎么行呢。

这就好比咱出门得知道路怎么走,不然不就迷路啦。

而且啊,清朝那时候的土地买卖也很常见呢。

那买地的时候,就得知道这地到底有多大呀。

要是不知道,那不就亏啦。

这就跟咱买东西一样,得知道这东西值多少钱,不然被人坑了都不知道。

咱再回过头来想想,这清朝一亩土地面积的计算方法虽然和咱现在不太一样,但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

土地可是咱人类的好朋友,没有土地,咱吃啥,住啥呀。

总之呢,了解清朝一亩土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咱能看到那时候人们是怎么对待土地的,也能更好地理解咱现在的生活。

这多有意思啊!你说是不是?所以啊,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一亩地,它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中国历代王朝耕地面积考察

中国历代王朝耕地面积考察

中国历代Array耕地面积种种原因,记录的数字不一定真实。

望请见谅。

)人与土地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我们的假设:耕地面积的大小与人口多寡是有一定联系的(说明:民国1912年的数据有点模糊,找到的资料中是101752亩,这个数字是偏小的。

而隋612年的数据是偏大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的不可靠的。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由于是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能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假设得到一定的证明: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投入因素,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耕地面积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这一图表中看出,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在一些时期内是成一定正相关联系的。

我们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我国耕地是比较缓慢的增长的,即使是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另一方面,明朝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口压力增大。

根据图表表示的信息,我们也发现在隋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有些“异样”,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原因会不会也是影响耕地增长的原因呢…….....我们假设的原因1、国家政策鼓励人民耕种荒田和开垦荒地:每个朝代的初期都行此道。

2、军屯、民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都实行这一措施,解决了军队的粮饷问题。

3、政府改变赋税制度:朝代的初期减免赋税,税收制度的改革,从“两税法”到“摊丁入亩”的变革。

4、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亩产量的提高等等 。

我们的总结:纵观历代耕地面积的变化,改变了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口越多耕地面积就会越大。

通过收集整理材料,我们明白了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朝代,它的也耕地面积比人口多的朝代多,人是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

我们还要考虑政治、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水资源承载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政治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国家的干预影响着耕地根据经济发展现状而增减的惯性。

其他小组总结了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各个方面,它们都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介绍(PPT27页)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介绍(PPT27页)
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如盛泽镇、汉口镇;
表现③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例子:如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 现 (1)耕地方面:清朝 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 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 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 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 也得到了开发。到乾隆 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 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 近3亿亩。
清朝开荒执照
清朝治水图
黄河山东段至聊城至河口地区河汛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水利 兴修方面
3.作用: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 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关史事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 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 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 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对黄河 、淮河等大 河以及大运 河进行治理 ,还组织人 力修建了许 多堤坝、渠 堰、海塘等 水利工程。
(3)粮食种植方面
①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 玉米、甘薯等高产 作物,(作用)使 粮食产量有了大幅 度的提高。
②经济作物的种植也 有了较大的发展,品 种增加,棉花、甘蔗、 烟草、茶叶、药材, 以及花卉、水果等作 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 大。
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苏大;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的漕船
具体措施:(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黄河山东段至聊城至河口地区河汛图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第19课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18世纪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人均粮食产量反而呈现回落趋势。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郑正/马力/王兴平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未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

到清朝,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耕地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是保证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那么清朝的耕地究竟是多少就成为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官方的统计数据我们将清朝政府的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较为权威的出版物上所采用的数据一并列于下表。

表1清朝耕地数据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时间资料出处1 42.53 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实录》卷612 76.55 485.22 6.34 1661 《清圣祖实录》卷53 81.37 560.19 6.88 1685 康熙《会典》4 81.65 551.95 6.76 1706 《清圣祖实录》卷2275 103.05 784.37 7.16 1722 《清世宗实录》卷26 109.42 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实录》卷1507 183.68 677.58 3.69 1753 乾隆《大清会典》8 286.33 700.94 2.45 1784 乾隆《大清一统志》9 333.70 727.08 2.18 1812 嘉庆《大清会典》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户部则例》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户部则例》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绪《大清会典》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14 419.64 1455.24 3.47 191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注:1900年人口用的是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数据,1910年人口用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年鉴》中1912年数据,因为宣统年间进行的人口统计殊不可信,相信两年间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其余人口数据均引自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其中雍正及以前的人口官方记载只有“丁”数,王育民将其乘以4得出人口数。

但是官方统计数据和比较公认的还是乾隆初中国人口始突破1亿。

人均耕地系由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口得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在康熙、雍正年间增长平缓,从乾隆时起直线上升,1亿、2亿、3亿,嘉庆、道光年间继其余势突破4亿,咸丰时嘎然而止。

与此同时,人均耕地则从7亩左右直线下降,从乾隆时起跌破3亩,至道光时降至2亩以下。

这岂非咄咄怪事?人口飙升至前此各朝峰值的近7倍,总耕地面积却从雍正时起的略超8亿亩后就跌落至7亿亩左右,并徘徊了约1个半世纪,直至光绪末回升至约8.5亿亩。

这个数值与汉、唐、明等统一王朝和人口峰值相对应时的耕地面积相差无几,比之耕地面积峰值甚至还远有不及。

(见表2)表2一些朝代的人口耕地及亩产朝代年份人口耕地人均耕地粮食播面资料来源( 公元) ( 百万) ( 百万亩) ( 亩) 亩产( kg)西汉 2 59.59 557 9.35 132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东汉 105 53.26 511 9.59 132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唐朝 755 52.91 666 12.6 167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明朝 1393 60.55 776 12.8 174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明朝1602 56.31 1059 18.8 —《神宗实录》卷379清朝 1753 183.68 678 3.69 184 乾隆《大清会典》清朝 1784 286.33 701 2.45 —乾《大清一统志》清朝1812 333.70 727 2.18 —嘉庆《大清会典》清朝1822 372.46 697 1.87 —《户部则例》清朝 1851 434.39 697 1.60 119 《户部则例》注:表中粮食播面亩产一栏数据系采自蓝勇著《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转引自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

汉唐明等统一王朝的人均耕地常在10亩以上,即便对应人口峰值时也接近10亩。

清朝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的人均耕地与之相比实在不成比例。

即使考虑到亩产有所增加的因素,也依然构成不了所谓盛世的物质基础,解释不了乾隆时的人口飙升。

据吴慧的研究,清时的粮食亩产为184kg,播种面积一般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5%,复种率为110%,收获粮食的约70%用作口粮,而且粮食收获及储藏过程中要有约20%的损耗,考虑到原粮加工出品率只有50%至60%(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那么乾隆早期人均口粮尚可靠近200kg,晚期就只有100kg多一点,连半饱也不可能。

嘉庆往后则只有饿死一途了。

据另一些资料,粮食播面亩产还要低得多(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

),那就更难以解释乾隆盛世了。

因此,我们认为,上述有关清朝的耕地数据严重失实,不足为据,实在太小,近乎荒唐。

那么清朝中期的耕地面积究竟应该是多少?可能是多少呢?清朝耕地的粗略推算姜涛在《中国近代人口史》中写道,清朝除东北外实有耕地已达12亿亩,“差不多易垦荒地已垦殆尽”(注: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和381页。

)。

据日本尾上悦三研究统计,中国在1840年时的总耕地为约14 亿亩(注:[日]尾上悦三:《近代中国农业史》,转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

),而且他1957 年的数据是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16.77亿亩相同的,也就是说他的数据与中国官方数据口径一致。

据清朝《户部例则》所载,道光二年(1822)到同治十二年(1873)耕地面积基本未变。

据严中平等编的资料(注: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357页,转引自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

),中国除东北、新疆、西藏外,其它各省耕地面积指数,如以同治十二年(1873)为100,则1893年为101,1913年仍为101,这半个世纪没有增加耕地面积。

根据杜修昌编著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从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我国耕地面积几乎没有什么增加。

民国建立至1949年期间,农田面积也基本未增,甚至还有所减少(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19和294、264、264、294、126、192、247页。

)。

那么1911年前后及1949年前后我国耕地面积是多少呢?对此有不少学者研究过,结果大致相同,请见表3。

表31911年前后和1949年前后我国耕地面积( 亿亩)序号1911年前后1949年前后资料来源1 14.42 14.68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2 14.55 14.68 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手册》3 19.60 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4 13.60 [美]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展》5 14.5 16 [日]尾上悦三《近代中国农业史》,转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6 14.68 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7 14.42 14.68 吴传均、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论,在始自乾隆终至道光这段时间随着人口飙升,耕地也有较大增长,咸丰以后耕地基本没有较大增加。

也就是说,道光年间的耕地面积约略等于宣统年间的数字,也即约略等于1949年的数字。

致于表中第3项1913年耕地数据19.60亿亩(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64页。

),拟结合表5再讨论。

这种纵向比较的研究,我们还应继续延伸至20世纪80和90年代的今天。

我国今天的耕地总面积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权威数据罗列于表4。

表4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中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亿亩)时间耕地面积说明资料出处1994 14.21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1985 14.73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1983 14.9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1987 14.38 原注" 有待进《中国自然资源手册》一步调查核实"1985 14.5 国家统计局《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1979 14.9 国家统计局《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997 约14 国家统计局《作物杂志》1993 14.27 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报》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约为14亿亩多,而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49年以来是“自洽的”,也是作为官方权威数据认可的。

解放后我国耕地从1949年的14.68 亿亩曾增加到1957年的16.77亿亩,达空前的最高峰,此后即呈递减趋势,直至1994年的14.21亿亩。

“从1949年到1993年,我国累计新增耕地64476万亩,累计减少耕地68645万亩,耕地面积净减少4169 万亩,也就是说,自1984年以来我国耕地总面积已经倒退到1949年以前的水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耕地》,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

据此我们可以倒推回去,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略等于清道光时耕地面积。

那么14亿多亩这个数字是不是很可靠呢?在1958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薛暮桥说:“我们甚至连地区面积的大小和耕作土地总数之类重大的农业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注:[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318页。

)。

表5示出了近年来采用卫星遥测以及土壤和土地普查得出的我国耕地面积。

表5卫星照片分析及耕地、土壤普查所得之中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亿亩)时间耕地面积说明资料出处1994 19.95 耕地普查面积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1985 20.4 卫片以及土壤详查资料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1983 〉20 70年代资源卫星照片《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1994 20.46 调查耕地数《中国土地利用》1991 20.95 原农牧渔业部县级土地现状调查《中国国情大辞典》1984 21.5 农委、计委使用数《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1986 21.1 汇总数《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1979 22.6 美国人造卫星遥测《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997 19.5 原说明" 实际数" 《作物杂志》这组数据系得自卫星照片分析以及耕地和土壤普查,显然应更为科学和可靠,而且采用两种方法手段获得之数据的高度一致也很说明问题。

前面表3中第3项引自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据1913年调查,全国各省受各种灾害的面积达六亿五千三百四十七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6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