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必刷】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高中历史 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
制观念。(10分)
指导语:东西方法律传统虽然不同,但都要在治国安邦、处理 社会冲突等方面发挥作用,注意从这些角度概括二者的法制观 念。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司法;当法律与人伦冲 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法制关乎社会稳定、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 守法;守法是正义行为;
试题设问
“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简 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简析1950年中 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简析汉朝国家 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 积极作用。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说明大豆在 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历史材料题讲解(一)
——背景原因类
1、【题型特征】
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 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历史/ 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 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 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3、真题讲解
(2015·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 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 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 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 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2021~2023年高考真题汇编:背景原因类主观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2021~2023年高考真题汇编:背景原因类主观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回归高考真题:背景原因类主观题1.(2023·重庆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分)材料一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

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

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

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

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材料二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

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1927年11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

1935年7~8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

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

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

到了1943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

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高考历史主观题(必背知识)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必背知识)汇总

中国史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

3、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4、“燔诗书而明法令”。

5、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上: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卿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受束缚和制约较小。

(3)思想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加强自身权力,同时推广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交通方面:秦灭六国后,统一规定:货币分为两种,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兴修灵渠,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思想文化方面: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统一文字,规定以小篆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焚书坑儒军事方面: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派兵统一东南、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颁布“推恩令”和《左官律》《附益之法》,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准法。

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试题精选汇编【2020年】1、(2020全国1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

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答案】(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详解】(2)根据“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推动德国谋求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德统一,德国的经济也得到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巨大需求。

同时德国也在谋求改善国际形象,需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两国也因此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上存在共同利益。

2、(2020全国1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高考历史各类主观题方法指导:背景原因型

高考历史各类主观题方法指导:背景原因型

高考历史各类主观题方法指导:背景原因型背景原因型问题是高考历史中常见的主观题类型,要正确回答此类问题,以下是一些方法指导:1. 理解问题:仔细阅读问题,并确保清楚理解问题所提及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问题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时间段和相关因素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 分析背景:分析问题中提到的背景信息。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3. 确定关键因素: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历史事件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可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4. 分析关系:根据问题要求,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列举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等来展开分析。

5. 进一步追问:进一步追问自己的分析是否全面、准确。

看看是否漏掉了某些重要因素或者是否有一些因素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6. 给出结论:根据你的分析,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结论应该与问题紧密相关,并能够回答问题。

同时,结论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7. 举例证明:如果可能,使用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数据来支持你的结论。

这可以增加你的答案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8. 深入论证:由于背景原因型问题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因此要注意展开深入的论证。

不仅仅是简单陈述事实,还需要解释和分析事实的原因和影响。

9. 注意细节:注意表述中的细节,例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这些细节往往能够展示你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10. 综合角度:尝试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问题,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有助于你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并给出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总而言之,背景原因型问题需要你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通过理解背景、确定关键因素、分析关系等方法,你可以有效地回答此类问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专题一 背景类主观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专题一 背景类主观题含答案

(一)背景类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下面对背景类题目所独有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一)做背景类题目首先弄清楚什么是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理解清楚概念做起题来才能有的放矢。

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很多题目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解决了,现举例如下:2019年全国1卷46题【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

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9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6月”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9分可能3点,每点3分;也可能4点,一点3分,两点5分,三点7分,四点9分,尽管别扭但这是高考常用的一种给分方式;当然也有可能个别例外的要求5点。

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

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

高考历史题型突破 原因、背景、条件类

高考历史题型突破  原因、背景、条件类

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二轮·历史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 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 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
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
二轮·历史

材料三 1973年5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交长篇外交咨文。他指出,在同 美国的关系中,“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 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日本也“不再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外交 领域中依赖美国的区域性的太平洋国家”,它已经“在一个日益扩大的范 围内自主地行动了”。 ——[美]理查德·斯特宾斯、伊莱恩·亚当
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 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 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二轮·历史
题型突破专题 题型一 原因、背景、条件类
二轮·历史
一、问题特点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 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和条件都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回答“条件”注 意客观性,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很多情况下,原因、背景和条件可以通 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 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二、解答技巧 1.首先要注意设问词,区分不同设问词的内涵。比如,经济政治背景、主 观条件、客观因素、内因、外因、直接原因等。只有正确理解这些设问 词的内涵才能正确解答试题。 2.表述过程中,注意答案的层次性。将最重要的原因放在最前面,可以用 主要(根本)、重要、直接的顺序,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顺序,逐次递进、 整体规划。 3.必须重视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比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归纳等基本思维方式,任何技巧都要建立在坚实的学科能力基础之上。

高中历史七种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七种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七种主观题答题模板一、原因类(一)万能公式:→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二)具体模板模板:1.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①国家长期的统一,社会比较安定。

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

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促使人们通过六恤互通有无,促进商业发展。

模板2.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①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②思想解放运动引领了社会的发展。

③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补充:①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②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模板3.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①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聚集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④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科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

模板4.工业发展的因素①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经济发展的促进。

③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④领导者的正确政策和政策的持续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本国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⑤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

模板5.改革成败的原因(1)改革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要求改革的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③改革的措施得当。

④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高考历史冲刺背景、条件、目的、原因主观类题_ (共36张PPT)

高考历史冲刺背景、条件、目的、原因主观类题_ (共36张PPT)
——据苏继祖《清廷 戊戌朝变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 道管理改革的原 因。
典型例题
答案:
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 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典型例题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 命,为地 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 禁”等命令;对一 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 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 需外洋煤 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 法劝导官督 商 办 , 但借用洋器洋法, 而不准洋人代 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 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 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 煤铁事宜”。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 原因。
典型例题
答案:
“左”倾错误的影响;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 体制冲突;(6分)
典型例题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 原诸国。季札 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 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 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 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 之地,为“文身断 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 因要出访他国 ,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 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 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 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 ,“始吾心已许 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 季 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 坚决要求季 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 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 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高考历史主观题原因型材料分析题

高考历史主观题原因型材料分析题

原因型材料分析题类型综述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历史考试中常见题型。

设问方式关键词:原因、因素、历史背景、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条件。

答题程序与方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构建与主题可能相关的对象,如经济与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相关;多角度分析分析原因或历史背景常见角度:1、A+B;2、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或现象;3、内因+外因;4、主要+次要;根本原因+直接+其他背景、原因、条件的差异。

背景包含原因,原因包含条件。

背景指的是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出现相关的东西,原因是导致事件出现的正反动力条件,条件只是推动事件发展正面的动力。

典例解析例1因素:分析引起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

(9分)答:①立法保护发明创造;②成立科技组织,奖励科技人才;③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例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14分)答: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兴起的背景。

(12分)答: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例3说明观点正确的原因。

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8分)答: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

(2分)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3分)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

(3分4历史背景:主要是叙述时代状况,常见角度为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或现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8分)【解析】历史背景注意要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充当的角色有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专题01原因类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专题01原因类

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高考冲刺】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高考冲刺】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主观题专项训练一原因、背景、条件类[解题思路]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真题感悟1.(2017 全国II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题专项训练
一原因、背景、条件类
[解题思路]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
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政治根
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
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
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
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真题感悟
1.(2017 全国II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 分)
2.(2017 全国III 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
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
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 分)
3.(2015 年新 2 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33 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 分)
4.(2017全国 II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结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8 分)
参考答案1.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②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
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
【答案】(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②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
③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3.
【答案】
(1)原因:①官员薪俸偏低;
②地方办公经费不足;
③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
④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⑤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8分)
4.【答案】
(1)原因:
①西方的影响;②政出多门,互相推诿;③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
④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