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一)
制度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制度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制度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的制度或者对现有制度的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
制度创新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中国经济创造更多增长动力。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制度创新正是顺应创新潮流和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政府在推动制度创新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其中,以深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重要的指导思想。
第一个发展理念是创新,这意味着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其中,制度创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经济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力、土地、环保等多个领域都进行了制度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
中国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
如在金融领域,通过实施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加强风险防范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土地产权制度、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农村土地确权制度等,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等,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除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制度创新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企业、创业者和专业人才是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
企业需要大胆创新,推出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流程和产品服务,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建立新的制度。
同时,创业者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
这些人才需要依靠创新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平台,获取资源和支持。
制度创新是一项持久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创新与制度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未来的制度创新方向将着重于产权、准入、市场、监管等方面,促进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制度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关系。
一、制度创新的定义与特点在深入探讨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制度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制度创新指的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现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其特点是以解决制度矛盾、提升制度效能为目标,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长远性。
二、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制度创新可以加强市场监管,打击非法经营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例如,通过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运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可以增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2.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可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加强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制度创新可以推动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例如,通过优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双向流动。
三、经济发展对制度创新的要求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对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制度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 推动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制度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需要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只有在促进制度完善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制度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2. 强化科学决策,提高制度设计水平科学决策是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对制度进行设计和改革。
引入专业意见和研究成果,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制度经验,提高制度设计水平,确保制度创新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建立健全的制度执行与监督机制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是制度创新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健全的制度监管机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并及时修正和完善制度。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创新被认为是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并推动社会持续进步。
一、制度创新的背景制度创新是一种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包括法律、规则和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它可以改变经济的运作方式,催生新的发展机会,并激发创新的活力。
传统的制度限制和规则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创新的制度可以为经济建立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环境。
二、制度创新的推动因素1.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革新,制度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
新兴科技的应用为其他行业的改革提供了动力,例如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零售业和金融业的模式,提高了效率和便利性。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消费者对于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而政府则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制度和政策,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激发创新潜能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制度创新可以激发创新的潜能。
通过调整制度,给予个人和企业更多的创新自由,可以提高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推动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合理的制度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的配置,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的创新,可以鼓励创新者投入更多的资源,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3.增强竞争力制度创新可以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通过调整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成功案例分析1.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制度创新案例。
该国在建立法治环境和规则制度上非常成功,实行了清廉、高效的政府,并建立了公平、透明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新加坡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便利的创新环境,激发了创新的活力。
2.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而中国的制度创新被认为是支撑其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制度创新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与对策
制度创新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与对策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数十年中有着惊人的表现。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的崛起也凸显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那么,制度创新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和对策是什么呢?一、制度创新的机遇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引入市场经济,使国家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自由化的逐步推进,中国的改革步伐也变得越来越大。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民营经济开始迅速崛起。
做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动力,中国的民营经济占到了中国经济总量的70%以上。
民营经济的崛起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压力和动力。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的数字经济也在不断成长。
例如,在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率远高于其他国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的经济变得更加强大。
二、应重视制度创新中国的经济崛起离不开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建立新的制度结构或修补已有的制度缺陷。
不仅如此,制度创新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普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这些因素的重视都可以帮助制度创新做出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决策。
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面临深刻的调整时,制度创新也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仿照中国的做法,不少国家也开始推行制度创新。
这些新制度都能够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活力,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从1980年代到现在的全面改革开放都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导火线,而且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促进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等,都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提高中国自身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密不可分。
在制度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加大科研力度、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的转型。
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与经济发展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制度能够为经济提供稳定的环境,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运行,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是一系列规范和组织结构的集合,它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制度可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财产权益的安全,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意愿。
另一方面,糟糕的制度可能会导致腐败、土地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的产生,阻碍经济的发展。
一项有效的制度,首先要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政府应遵循公开透明的程序制定和执行政策,避免频繁的政策调整和政策不确定性,以保持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预期。
这样的制度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投资规划和业务运营的可预测性,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其次,制度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透明度可以提高市场参与者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问责制度则能够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增强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另外,制度还应当鼓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通过确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简化创新项目的审批流程,国家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这种制度可以激发企业投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
二、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之路鉴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各国或地区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需求。
制度创新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在政治制度方面,需构建民主、法治和透明的政治体制。
民主制度能够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代表性,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减少政策失灵的可能性。
法治制度则是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保证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透明的政治体制可以提高政策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决策质量,增强政府的问责能力。
在经济制度方面,需优化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制度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制度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意义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制度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相较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它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制度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制度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创新制度、完善制度,才能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把握好制度创新,就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制度创新也能够构建更为公正、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竞争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制度创新可以强化市场监管和公平竞争,推动市场形成更为均衡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健康成长。
最后,制度创新也能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和条件不断变化,传统产业也在面临转型困境。
制度创新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和升级现代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除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外,制度创新也对社会发展的多方面产生着积极影响。
首先,制度创新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可以优化社会中产权、知识产权、土地等等各种权益的配置,进而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制度创新可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政府管理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制度创新可以加强政府的治理效能,推动政府从过去“事控为主”向“权责为主”的模式转变,不断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最后,制度创新可以促进全面人类发展。
在推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制度创新也尤为重要。
制度创新可以推进各种产业均衡发展,从而促进全面人类发展。
如何促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如何促进制度创新呢?首先,加强开放性合作。
开放性合作能够促进各个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化,提升创新能力。
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都是跨产业链、跨国界和跨学科的产物。
加强开放性合作,我们就可以突破当前单一学科、单一技术、单一市场的限制,形成全新的、开放的、融合式的创新格局,实现全球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领域的互通有无、互利共赢。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论文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论文制度创新是指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制度的改造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变化,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新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创新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就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旧的、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制度难以继续发挥作用,甚至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制度创新的目的就在于继续优化我国的制度环境,消除制度性障碍,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时,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制度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集中和整合,加速市场化的进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空间和机会。
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各个产业和企业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更大限度的效益。
二、当前我国制度创新的主要趋势1. 推进市场化改革当前在我国制度创新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不断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在市场化改革中,逐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市场化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实现产权制度、信用体系、财税金融体制等各个制度的改革,加强对企业主体的各方面的监管。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赋予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化、规范化,同时还能够将企业的自主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下放,有效缩短了决策时效,提高了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2. 推动科技创新在制度创新中,当前也在不断地推动科技的创新,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制。
政府要推动国家议程和行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适合本地需求的政策,强化政策资金和技术的集成,鼓励各界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
此外,政府也在积极调整相关制度,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探寻符合我国特点、可行的创新模式,为实现“科技创新强国”目标贡献政策力量。
3. 加强环境保护在制度创新中,推动环保的力度也逐渐加大。
政府主要加强了环境标准、环保行业的监管和评估、环境监测等机构的完善,大力推进成本高昂的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节能环保措施。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创新来推动,而制度创新则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掌握好制度创新的方法和技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表现,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国家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也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制度创新是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等基础性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它和经济发展一样,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制度创新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因此,制度创新是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识。
而制度创新正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度创新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推进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市场的开放性、市场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来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益。
二、保障公平竞争。
只有公平的竞争,才能激发全民的创新热情,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我们必须通过优化政策、健全法律法规等手段,为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法制体系。
只有有力的法制保障才能支持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我们应该在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加强对维护市场秩序、防范风险的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的保障。
四、培育新的增长点。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力量。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关键指标,而制度创新则是塑造这个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制度创新的定义制度创新是指对既有制度的改变和创造性的新制度设计。
制度是一种由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策和组织构建的社会规则,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而制度创新则是通过改变这些既有规则和创造新的规则,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进步。
二、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 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制度创新可以改变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使资源更加高效地流动。
例如,通过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使得农民能够流转土地并租赁给效益更高的农业企业,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这样的制度创新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2. 激发创新活力制度创新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创新法律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者的权益,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研发和创新并获得合理的回报,从而激发创新的活力。
创新活动的增加和提升将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3.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制度创新可以打破既有的垄断和利益集团,推动公平竞争的形成。
通过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反垄断法规等,降低进入门槛和限制,使更多的企业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的形成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影响1.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制度和规则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需求。
制度创新可以及时调整和改变旧有的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需求。
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制定相应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制度创新非常重要,以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2. 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制度创新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通过改革产权制度、金融体制等,可以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近年来,制度创新成为各国争相推崇的方向。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在积极寻求新的制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经济发展中。
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促进产业升级,还能够改善资源配置,助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深入理解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潜力。
首先,制度创新对于提高经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制度是一种规则和框架,它对个体行为和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式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
旧有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和需求,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放宽对私营经济的限制,中国成功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次,制度创新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创新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竞争环境,激励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释放。
例如,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创新型制度模式,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科技创新支持以及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有效地推动了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球的创新引擎。
此外,制度创新也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助力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紧缺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建立起公平、高效的资源分配机制,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推行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等制度创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然而,制度创新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制度创新需要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在推行新的制度模式时,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以确保制度的良好运行。
其次,制度创新往往需要时间来验证和完善。
由于制度改革往往会影响到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者,可能会面临阻力和反对。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决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制度创新作为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创新的具体举措和制度创新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而制度创新则是搭建良好制度环境的关键。
制度创新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完善和优化制度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制度创新不仅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推动力,还能够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社会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保障。
二、制度创新的具体举措1. 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优化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政府机构改革不仅有助于解决政府职能过于庞杂、重复冗余的问题,还能够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明确和保护各类所有权,为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的产权保障,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发扬。
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育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还能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3. 财税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是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财政功能的优化和效能的提升。
通过税制改革,建立公平、透明的税收制度,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效益。
财税制度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三、制度创新的影响1. 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制度创新改变了过去高度计划经济的经济结构,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使企业能够自主决策、自负盈亏,推动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 增强了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制度创新带来了市场的活力和竞争的加剧。
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步入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经济社会在快速转型。
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创新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
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核心,从宏观上看,制度创新是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是对经济运行中各种制度进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制度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如果可以合理利用制度创新的优势,可以大大推动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二、 1. 优化经济结构。
一项制度创新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是通过创新适度改进既有制度,以达成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方面来营造良好经济生态环境,控制不良经济行为,调控市场秩序。
2. 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健康、成熟的经济模式。
制度创新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经济制度的细微变化可以在市场上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创新不仅带动和推动着企业,同时通过制度变革的有效性实现了市场的规范化。
3. 鼓励创新实行。
制度创新通过引入新的观念理念等实施鼓励和培育创新意识,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准,推动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发现和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保证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同时,也能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创业氛围。
4. 推进公平竞争、防止“利益集团”。
面对竞争背景下的市场乱象,制度创新可以“打破利益固化”,减少“利益集团”,为市场竞争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
三、未来制度创新的重点方向要想实现更高的制度创新和更有力的经济效应,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探究:1. 完善和深化制度改革。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完善和深化制度改革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健全创新支持制度。
制度创新需要其他营造条件的配套,如完善技术创新和市场经济体系,协调各利益主体合力实施创新。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都认 为技术 创 新是 经济 发展 方式转 变 的重要 支撑 条 件 , 它 我 国由计 划 向市 场 的经济体 制转型 进程 中 ,必然 伴随着 旧 是经 济 发展 的重 要关键 因素。 的经济 制度 的消亡 ,并 为 新的更具 有生命 力 的经 济制度 所 既有 的经济制 度经过 长期 的运 行 , 已经对整 个 1 . 2 制度 创 新需 求 不足 , 影 响制 度创 新 的积极 性 和 热 替代 。然而 , 政治 经济社会 产生 了广泛 而深入 的影 响 ,并形 成 了与之相 情 相 适应 的利益 群体 , 在 没有外 界力量 改 变既有制 度运 风 险 的存 在 会 直接 影 响到 地 方政府 制度 创 新 的积 极 联 系、 行轨 道 的, 情况下 , 利 益格局 不会打破 僵局 , 而 此时的 既得利 性和 热 情 ,由于 进 行制 度创 新 需要 打破 一 些现 存 的规 则 , 这样 做 存在 着 一定 的风 险 , 可 能会 触及 某 些政治 经济 利 益 益 群体 对于 制度变 革的态度 已由变革 之初 的 支持变 为冷漠 集 团 的利 益 。 或 阻挠 。 不 同的制度 对应 不 同的经济发展 方式 , 既然制 度变 1 . 3 制 度 供 给 缺 乏压 力 , 影Ⅱ 向 制 度 变 迁 革会 受到 以既得利 益集 团为首 的一 些 因素的阻挠 ,导 致制 我 国经 济发 展 是一 个 政府 主导 的市 场化 过 程 , 当经 济 度 的交叠和 更替不 能瞬间 完成 ,那 么该制 度下 的经济 发展 发展 方式 转变 触及 到其 自身利 益 时 , 在缺 乏社会 和市 场 等 方式的转 变也不会在 短 时期 内实现 , 从制度 变迁 的角 度看 , 外部 力 量 的有 效参 与和 监督 的情况 下 , 削 弱 了制 度 的有 效 转 变经济发展 方式也将 是一个 长期 的渐 进 的过程 。 供给 , 影 响 了制 度 变迁 进程 , 政府 的职 能 转 型 以及 经 济 发 在 经济 转 型时期 , 制 度创 新 可 以促 进 经济 社会 向前 发 展 方式 转变都 要 受到影 响。 展, 这个 时 期 的制 度 往往 是 阻 碍生 产 力 发展 的主 因 , 从 制 近 年来 ,随 着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体 制 改 革 的 推 度层 面 对转 变经济 发展 方式 研究具 有 重要 的战 略意义 。 从 进 , 政 府职 能 转 变相 对滞 后 于 经 济体 制 改 革 目前 我 国 政 中长期来 看 , 科 学技 术是 影 响经 济发展 方式 转变 的主 要 因 府 职 能还 不 能很 好 的适 应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 为实现 经 济 素 , 也是 国 民经 济和 社会 发展 过程 中的主 要推 动力 , 因此 , 发 展 方式 的转 变 , 政 府 要不 断 完 善市 场 机 制 , 我 国 政 府职 今后 必须 要 不 断加强 我 国 自主创 新 能力建 设 , 寻找 到制 度 能通 过 不断 完 善 ,要逐 渐放松 对 社 会经 济生 活 的管控 , 减 创 新 的最 佳 支 点 , 能够 实现 牵 一发 而 动 全身 , 注 意发 挥科 少 一 些行 政 审批 行 为 , 加 快财 税 、 价格 、 企 业 等制度 改 革 的 学技 术 这第 一生 产力 在 转变经 济 发展 方式 中 的作 用 , 以此 改 革步 伐 , 要 充 分发挥 中介组 织在 政 府职 能 转变 过程 中 的 来 实现经 济 发展 方式 的根 本性 转 变 , 通 过局 部 的制度 变 革 重要作用 , 把 一 部 分政 府职 能逐 步 交 给社 会 组 织 , 增 强 市 而 引致 全 方位 的、 整体 性 的 制度 创 新 , 最 终完 成 制 度创 新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率不高 但实 现 了经 济起 飞 。
制度变革——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前提
我们 发现 大 部 分贫 困落后, 经济
增长 缓慢,人们 牛
活 水 低 下 的 发 展
我国在 改革开放前 3 年 ( 4 - 7 ) 由 0 1 9 l 9, 9 9
道路 。
产 生 r严重 干扰 , 抵制 了市 场 机制 的 作用 , 况 国发 展模 式特殊 性 ,走 与西 方 市场体 制 不 同的
量 大的,有限的财富, 致使经济建设资金难 以
累积 , 而 凡对政 治 制度 缺乏 来 自新 闻 的、 政党
发 展 中国家 那 些较 快 实现 经 济 起 飞 而进入
于体 制僵 化 ,效 率低 下, 虽然 资本 积 累率 一直 维 持在 40 %以
j 但 由 于 经 ,
济 增 长 的 粗 放
型,外延型,数
量 型 , 造 成 我
中国家,人 多是政
治制 度存在严 重问 题 的国家, 如在不
少非 洲 同 家 , 一 党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长期 停滞不 前 。
工业化 ,现 代化 的 国家或 地 区 ,一般 都 有 一 些
的、议会的、法律的监督, 那么必然产生广泛而 共 同特 征 :一 方面不仅 有着较 高的资本积 累率, 普遍 的腐 败 , 政 治体 制的 腐 败往 往会 对经 济
而且更 为重 要的 是他 们都 有 着较 为 良好有 效 的
此 , 从 l 7 9 9
专制,政治腐败, 专制 独裁,军 事政 变, 领导为政 时期 不变的经典教条。 发展 中国家的政 治 腐败 ,不仪是 国内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分析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分析近年来,制度创新成为了许多国家追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制度创新是一种通过改变现有制度或引入新的制度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
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市场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效率等。
首先,制度创新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传统的制度框架下,市场往往缺乏竞争,垄断企业难以被取代,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而通过制度创新,政府可以鼓励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引入更多的竞争者,从而促进市场的竞争,并提高企业间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其次,制度创新可以激发创新活力。
在传统的制度中,创新往往受到限制,企业面临着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和高额的创新成本。
然而,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政府可以提供更加便利的创新环境,例如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等。
这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措施可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此外,制度创新还可以提高效率。
传统的制度往往存在着许多局部利益团体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
通过制度创新,政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为市场提供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环境。
在这样的制度下,资源可以更好地配置,效率得到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制度创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制度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无法承担这样的成本。
其次,制度创新常常面临着社会的阻力,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阻碍。
此外,制度创新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如果政府缺乏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制度创新也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它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效率等。
但是,制度创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致力于推动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社会目标。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创新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推动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全面小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要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创新。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等多种形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重为54.6%,比2012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1.2%,比2012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占就业人员比重为80.9%,比2012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也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2019年,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总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6.9%;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70%;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这都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仍然较小,创新能力不够强。
其次,非公有制企业的准入门槛和市场竞争状况仍不尽公平,存在一定的政策性障碍。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在执行政策时不够公正,存在一定的“保护主义”思想和行为。
三、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为了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平台,使非公有制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新制度经济学是近年来经济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分支,它以制度、产权、交易费用等概念为基础,研究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的运行和变迁,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起源新制度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胀现象,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制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他们认为经济制度的运行和变迁是由制度、产权、交易费用等要素决定的,因此需要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经济现象。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等。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更加丰富。
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在微观层面研究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制度、交易费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新制度经济学也研究了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与其他学科进行了交叉研究,如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为经济学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还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采用实验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验证和检验。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创新新制度经济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进行着创新,其中最显著的创新之一是提出了“制度决定论”,即认为经济制度的变迁是由制度、产权、交易费用等要素决定的。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概念和理论,如产权的“明晰-模糊”理论、制度的“正外部性”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经济学的分析提供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视角,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四、结论新制度经济学作为近年来经济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分支,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一、引言制度是一种行动规则和约束,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推动制度创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制度创新的概念、意义、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等角度来探讨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制度创新的概念与意义制度创新是指在现有制度框架之内,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
制度创新涉及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体制机制等方面,以推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目的。
制度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
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1.提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率。
制度创新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功能,促使市场竞争更为公平,增加市场活力,推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2.解决矛盾问题。
制度创新能够加强政府和市场协调、公共服务和市场竞争、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等各种矛盾的调和,进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3.促进企业创新。
制度创新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灵活、安全、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制度创新则是保证创新环境、引导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可持续推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
三、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1.改革旧有制度,建立全新制度;2.完善、修缮现有制度,使其更加合理有效;3.引进国际先进制度,融合中国特色制度;4.探索有效的制度创新机制,促进制度创新不断深入。
四、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1.分步推进制度改革。
改革是制度创新最重要的手段,要进行有序推进,遵循稳中求进的原则,力度适度、步步为营地推进制度改革。
2.创新实践中首倡探索。
制度创新需要一定的探索,既要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寻找切入点,同时也要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完善。
3.利用机构部门力量推进。
创新需要人才、团队与集体;制度创新则需要政策制定、政府管理、社会监管、统筹体制机制。
要通过多个部门合作,共同推进制度创新。
4.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与中国制度的优化和改善密不可分。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
制度安排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经济制度是国家实行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国家实行经济管理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市场机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制度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市场机制的行稳致远。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政策。
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和发展体制机制,保证了经济和市场的稳定。
二、制度与产权关系的重要性经济学上讲,产权是指权益主体对一个经济资源拥有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入权、收益权等。
产权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保护产权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出现了一些官员等相关人员侵害产权的情况,经济萎靡不振,而在改革后,加强了对产权的保护,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三、创新制度助力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是指解决经济问题得以保障和推动的法律、法规、规程、制度和组织等,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普遍性的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各行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随着部分科技产业的兴起,中国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
四、制度完善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制度完善是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功能的发挥与协同。
因此,制度完善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五、结语总之,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制度安排的好坏、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协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注重制度建设,致力于加强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对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一)一、经济发展与制度西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在考察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时,从不涉及生产方法的变革,它们所说的“经济发展”主要甚至完全是指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在数量上的变化,主要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
保罗·萨缪尔森就说:“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四个相同的轮子上,无论穷国还是富国。
”这四个轮子或者说增长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
因而“总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是:Q=AF(K,L,R)其中Q=产出,K=资本对产出的贡献,L=投入的劳动力,R=投入的自然资源,A代表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是生产函数”(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1999)。
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上述经济增长模型中,制度是被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外生变量而排除在外的,它并不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演进过程。
也就是说,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建立经济模型时,一般把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全且对称的信息和零交易费用当作暗含的假设。
然而即使在最先进的经济中,这种过于苛刻的假设条件也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发展时,特别是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或陷入停滞的原因时显得力不从心。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对此评价道:“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发展或经济史时,只有当它针对某一个时期或运用比较统计学,才能很好地说明某种经济的实绩,一旦用它来说明某种经济在整个时期的实绩时,它就不大济事了”(道格拉斯·C·诺斯,1991)。
因此,正像约翰·M·凯恩斯曾预言的那样:“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上层建筑在逻辑上总是很少可非议的”(J·M·凯恩斯,1988)。
正是在批评并修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基础上,罗纳德·科斯建立了制度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经过后来者的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以新古典方法研究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新制度经济学。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诺斯在其一系列论着中系统地分析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他在与罗伯特·托马斯合着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论述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1989)。
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一种经济长期变化的主要来源是结构变迁,……结构变迁的参数包括技术、人口、产权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
政治—经济组织的变迁及其相应的激励效应是将结构变迁的所有来源理论化的基础,而且还有包含着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的制度改变”(道格拉斯·C·诺斯,1991)。
至此,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该理论由于把产权结构、交易费用、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信息不对称以及国家(政府)、意识形态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了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并且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显示出与现实经济发展的更好契合。
事实上,早在19世纪,马克思所创立的经济学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框架。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也承认,马克思是第一个研究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经济学家。
诺斯曾确认:“这里的一个例外是卡尔·马克思的著作,他企图将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
马克思最早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将技术限制与制约同人类组织的局限性结合起来所作的先驱性努力。
”“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道格拉斯·C·诺斯,1991)。
当然,尽管都关注制度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马克思的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对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迁的辩证关系所作的表述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1859)。
可见,马克思研究的制度是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经济关系,其目的主要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历史规律,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事业提供理论和思想武器。
但同时,马克思也并不否认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自我调节,并认为这种自我调节虽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但却能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者所研究的制度范畴也有所不同。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区分为制度结构(或称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把支配具体交易的规则称为制度安排,而把社会基础性的规则称为制度结构,认为制度结构是制度安排的总和。
新制度经济学家所说的制度基本是指制度安排。
戴维斯和诺斯就认为:“制度安排可能最接近于‘制度’一词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L·E·戴维斯、D·C·诺斯,1991)。
而马克思研究的侧重点则近似于新制度经济学所谓的“制度结构”及其根本变革。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更关注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家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永恒的、合理的制度。
同时,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他们生活在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而且认为这种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有效的,没有体验过、也不认为会发生社会制度层次或资源基本配置方式方面的根本变革,因而对他们来说,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动机去研究基本制度结构的变革。
可见,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范畴作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变量来加以研究,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从本质上他们还是把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永恒的、合理的制度来看待的。
这是我们在借鉴和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时必须要有的清醒认识。
另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不发达和不完善不仅体现在生产力方面,还体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因此,研究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的意义更为明显,而且这种研究必然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安排层面,而必然涉及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式乃至社会制度方面的变革。
综上,本文认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经济制度,同时,制度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制度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发展,使经济陷于停滞,甚至遭到破坏。
因此,把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增长函数之外,是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对于正处于制度转型期,不仅各种制度安排不健全、不成熟、不协调,而且整个制度结构也在发展完善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
二、经济发展与创新20世纪初期,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其“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是创新。
而“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生产手段的新组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熊彼特,1990)。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开发生产一种新产品,或开发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或经营方法,而这种新方法并不必须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基础上;(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生产或经营的新的组织形式。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
这样,熊彼特就把资本主义制度的演进纳入了经济发展的研究视野。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或者说“创新理论”的特点是:(1)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作用。
这与马克思主义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似的。
(2)强调“变动”和“发展”的观点,并采用了历史的方法;同时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一种变动,从而又强调了社会经济制度作为“内在因素”的作用。
(3)强调“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这些观点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并不多见。
传统西方经济学从不涉及生产方法的变更,它们所说的“经济发展”主要甚至完全是指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在数量上的变化。
而熊彼特则认为,“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作新的事情,而不问这些资源的增加与否。
”“不同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储蓄和可用劳动数量的增加……改变了经济世界的面貌”(熊彼特,1990)。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用生产技术、生产方法和经济中制度因素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从而把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分析结合起来,揭示了经济发展的真谛: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创新。
而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由制度决定的,是制度的函数。
探索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原因是经济学的一个古老命题。
有学者根据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形式,把人类所经历的经济增长范式划分为“亚当·斯密方式”、“福特方式”、“索洛方式”和“熊彼特方式”(Mokyr,Joel,1990)。
其中,斯密增长方式是指社会分工和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福特增长方式是指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广义的规模效应。
大规模生产和制度建设能够降低生产和社会成本,它既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等直接生产成本的降低,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的投入和改进、产权制度的确立等社会成本的降低,及由此提高的生产效率。
索洛增长方式是指由资本深化引致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