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让习作真情流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生活,让习作真情流露

作者:罗黛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52期

学生的生活犹如万花筒,可谓丰富多彩、五彩缤纷,但是写起作文来仍是无物可写、无米下锅。一提写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胡拼乱凑,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是大话、套话,空洞无物,要么是作文选的翻版,交上来的文章千篇一律,闹出了许多笑话。“文贵求真、文贵求实”,习作本应该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满是假话空话的文章怎么能吸引人、打动人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如何克服学生在习作中说假话、套话的弊端,努力让学生去说实话,诉真情呢?

一、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学会观察。

学生的生活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写起作文来仍是无米之炊。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抓不住事物的特点。只有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学会观察,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学生才能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这样积累的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才会多起来,所写出的内容才会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学会观察需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首先可以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观察,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取一个观察点观察,有时也可变化立足点。如观察景物时的瞻仰、俯视、远望、近看都各不相同。其次是按内容变换顺序观察,如从整体到局部,从景物到人物,从主要到次要,从人物到环境,从整体到部分等。最后可以按时间、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教室的摆设情况,写静态片段,要求学生做到:认真看,按方位顺序,把教室的布置和摆设一件一件说清楚。又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植物的教学中,我先在讲台上放一盆花,问学生:“这盆花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当学生回答“很美丽”时,我又问:“美在哪里呢?你想按什么顺序观察呢?”让学生思考后分组上台观察,然后指名说出。要求先说出自己的观察顺序,再描述观察到的“美”,经过这样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写的文章都有条理了,个别不会的个别指导,直到学会为止。

2.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各种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静态片段描写要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数字,写出静物的形状、颜色等。只要注意发挥联想和想象,就能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些。这就要求学生观察时,力争发现与众不同。为了使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重点观察,我认为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例如在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一笑就有酒窝”等修饰语,把所有的人都美化了,造成“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描写本班同学的外貌。我先请个头一样高、性格差不多的两位同学站在讲台前,再请一位同学给他们“画像”。结果他对两位同学的外貌描写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其他学生都笑了。我说:“先别笑,可能请你们说也是一

样。现在我们把两位同学的五官进行对比,看看异同再说,好吗?”学生在我的指点下认真进行观察、描述,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3.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写作过程中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是文章能否形象生动的保证。联想可以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也可以从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接近而想起;还可以从相反的事物、因果关系等想起。观察中一般采用再造想象,即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后通过想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具体。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综合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片菊花前,指着菊花问:“那一簇美丽的菊花像什么?”学生回答说:“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时一阵风吹过,我又问学生:“这时菊花像在干什么?”“像在跳舞。”“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等等。学生边看边想。这次练习中学生说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大部分同学都把菊花写得生动具体。

总之,只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正确地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获得体验,激发情感。

现在很多学生感觉写作文很难的又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脱了节,学习的过程不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的体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尽管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写起文章来仍是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根”是让学生“有感而发”。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如在小学三年级时学习《放风筝》这一课,课文交代了放风筝的时间、地点、人物、空中风筝的数目繁多,种类多样,以及如何放飞、如何拉线、如何放线等放风筝的具体方法,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站起身,想象自己手里拿着风筝,试一试如何放飞、如何拉线、如何放线,学生在学中做,在情感朗读中发挥想象并进行模仿,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率高。之后我选了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带领学生拿着自己买的风筝到河边放风筝,并交代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的表现,注意自己放风筝的具体动作。尔后我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放风筝》的作文,因为学生有了生活中放风筝的真实活动体验,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具体,结构完整,还有很多同学描绘了大家放风筝过程中嬉闹的场面。这就完成了一个从学习文字到生活中实践体验,再由生活实践激发情感,最后有感而发形成文字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轻松愉快,这样的写作饱含真情,一气呵成。

在学校里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球赛、背书比赛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仔细观察、真实体验,从而学会写比赛作文;开展校内外义务劳动,使学生学会写劳动场面;举行诗歌朗诵、讲演会,学会写会议场面及会议上的见闻;通过参观访问,浏览名胜古迹,学会写参观访问记、游记。学习观察方法,留心周围的事物、事件,“处处留心皆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