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大纲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可复制版)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地位日趋重要。
社会的发展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养(特别是语言使用水平)提出了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
为了能让高中生更好的迎接升学、就业以及培养终身学习水平,教育部重新确定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新标准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与原有的标准的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多维度、综合型教学目标高中阶段在发展学生英语基本语言使用水平的同时,着重发展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思维与表达的水平,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水平,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新课标从五个不同的维度提出了不同水平层级的具体目标。
五个维度是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综合语言使用水平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语言使用水平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升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水平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得体使用语言的保障。
二、学分制、分级式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原标准对课程结构没有太重视。
原课程结构过于统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而新标准表达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新课标设置了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
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水平,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而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升学和个人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修I、选修II 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6学分)为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必须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二的要求,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
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制定。
本文将对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大纲的编制目的及重要性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编制的。
它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引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能、技能和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纲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它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体能、技能、协作与创新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高。
再次,它为家长和学校提供了对学生进行评估和监控的依据,有助于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
二、大纲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意志品质的提高。
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包括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常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体质素质等。
2. 教学内容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重点。
它包括了多种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以及体育赛事、体育理论和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方法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对于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示范教学、讨论和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评价标准大纲还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规定。
它要求教师通过测试、作业和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旨在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三、大纲的实施和应用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和应用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解读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本解读文档旨在为广大初中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对新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新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1 课程性质新课程标准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义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1.2 课程地位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四大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三、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1. 道德素养:包括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2. 法治观念: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识;3. 社会责任感:包括公民责任、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4. 人文素养: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建议4.1 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4.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3 实践活动加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与检测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与检测应遵循过程性、发展性、多元化的原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2. 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鼓励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 多元化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近期,认真的研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
也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
下面就来谈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部分,还有一个附录。
(1)、前言部分主要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
核心观点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
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
改革的理念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出发,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内容需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开放性、评价伴随其中等改革的新思想。
(2)、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目标没有分条目与类别,是因为要突出整体性。
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是一个人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合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
当然为了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又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给出了分目标,并指出了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内容标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并不代表一个课题,是学生在小学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程度。
(4)、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5)、附录部分还给出了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案例,供教师理解与参照使用。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主要的特点有:(1)、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述了该学科当前改革的主要思想与理念,包括以科学探究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应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该伴随在科学教学过程之中等等。
(详尽版)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详尽版)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1.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逐步取代了旧的教学大纲。
初中数学新课标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国际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对初中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2.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等。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等。
4.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标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5. 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课标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评价方式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6. 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教师、学生和家长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生要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数学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7. 结语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对我国初中数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解读新课标,我们相信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实现初中数学教育的全面提高。
本文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提供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标的详细解读,以期促进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实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为提高我国初中数学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最新)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最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完整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完整版)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是建立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探索和创造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1.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三角、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内容。
基本技能:包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数学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数学抽象思维:包括数学概念、公式、方法和理论的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及通过数学模型来理解现实世界的能力。
数学推理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3.综合素养数学建模:能够用数学的思维和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解释观察到的数学现象。
问题解决:能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以及评估和优化解决方案。
数据分析:能够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根据数据进行决策。
创新思维: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发挥创新思维,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课程设置一、必修课程1.数学必修课程包括四个模块:数与代数、几何与三角、概率统计、离散数学。
2.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为一年,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如下:数与代数:学习数的概念、运算性质、代数方程和不等式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几何与三角: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几何证明等。
概率统计:学习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抽样分析、概率分布、回归分析等。
离散数学:学习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图论等。
3.学生需要修满必修课程的4个模块,共计2个学分。
4.必修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选修课程1.选修课程包括多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
新课程标准解读.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 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
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 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 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 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 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 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 准的核心部分。
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二、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四、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五、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3.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
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实施,标志 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 段。 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 程标准已于2001年7月以实验稿 的方式向社会正式公布。从2001 年秋季起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 验区开始了课程标准的实验。
5、教学研究 6
考试(平时\说课\测验)
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 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 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 理念。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
从社会背景看新课标 与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我 们的思维观念也得跟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1952
中学教育暂 行规定
2003
普通高中课 程标准
2017
普通高中课 程标准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
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考试改革
新教材
第二、新旧课标目录对比
第三、课程标准结构逻辑体系
中国情怀 国际视野 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业质量水平一 学业质量水平二
学业质量水平三
主题引领的 六要素整合
立德 树人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主题语境 语篇类型 语言知识 文化知识 语言技能
• 1981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 学大纲(征求意见稿)》
• 1986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 1990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 第三阶段(1988年-2000年):
• 初中:
• 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 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 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
学习策略
第四、新课标要点简介
•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一)课程性质:...... • (二)基本理念: 1.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
2.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 展需求;
3.......
4...素养与课程目标 •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水平一:必修课程(英语1-3) ,6个学分(毕业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教师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七、教学建议
1、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八、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1、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课程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新课标解读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 旋转.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核心概念: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 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 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核心概念:数据分析观念 随机现象
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8页—15页)
一、总目标(“四基” “四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1、培养目标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理念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⑴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⑵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⑶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⑷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提出了几个核心概念)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中国地理01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一:前言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三:新《标准》的特点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
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
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新课标数学教学大纲(最新)
新课标数学教学大纲(最新)新课标数学教学大纲新课标数学教学大纲是指教育部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数学课程描述、课程目标、数学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建议等。
该大纲的制定旨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数学模型教学大纲数学模型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1数学模型的概念1.2数学模型的历史和发展1.3数学模型的应用和意义第二章数学建模基础2.1数学建模的概念2.2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2.3数学建模的实践和应用第三章数学模型的应用3.1物理和工程中的应用3.2经济和社会中的应用3.3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第四章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4.1问题定义和问题分析4.2假设和符号约定4.3模型建立和求解4.4模型检验和优化第五章数学模型的实践和应用5.1物理和工程中的实践和应用5.2经济和社会中的实践和应用5.3生命科学中的实践和应用第六章数学模型的评价和未来发展6.1数学模型的评价标准和方法6.2数学模型的未来发展和趋势6.3数学模型的学习和推广文科数学教学大纲文科数学教学大纲是指教育部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学时分配等的教学指导文件。
以下是文科数学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1.课程性质: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具备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思维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理解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
(2)形成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
(3)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思维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4)了解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自然科学、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
新课标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精品PPT课件
的把握,发展空间观念,运用向量方法解决计算 问题 微积分初步中不系统讲极限概念,通过瞬时变化 率的描述,着重理解微分的基本思想及应用。
必修1:函数及基本初等函数 新课程的新要求
突出函数的思想方法
把函数看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 要数学模型介绍给学生。
必修课内容的定位
必修课程中,除了算法是新增加的,向量、统计 和概率是近些年来不断加强的内容之外,
其他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往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基 础内容,当然有些内容在目标、重点、处理方式 上发生了变化。
这些内容对于所有的高中学生来说,无论是毕业 后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职业技 术,或是继续升大学深造,都是非常必要的基础。
利用函数的思想方法,通过某一事物的变化信息 可推知另一事物信息,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 体实例,理解如何运用函数来刻画现实世界中变 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33
反证法 数学归纳法
(必修)9(A )直线、
平面、简单几何体 (必修)研究性学习参考课 题
(选修Ⅱ)极限
(选修1—2)推理与证明 (选修2—2)推理与证明
(选修2—2)推理与证明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部分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调整3
课程
教学内容
提高要求
降低要求
数学1
函数概 念与 基 本初等 函 数1
分段函数 要求能 简 单应用
础内容,当然有些内容在目标、重点、处理方式 上发生了变化。 这些内容对于所有的高中学生来说,无论是毕业 后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职业技 术,或是继续升大学深造,都是非常必要的基础。
必修课着重点的改变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既肯定了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的认识,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新表述。
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强调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研究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研究汉语拼音的过程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记,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
当学生遇到难点时,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音节的整体认读。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通过互动讨论小动物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关怀。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研究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养。
我们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研究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在这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们戴着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小故事。
他们编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w、u一开始互相看不起,但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跳舞庆祝……”还有“XXX爱吐口香糖,XXX帮助他讲卫生,XXX不再乱扔口香糖了。
”这些故事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友爱意识。
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我强调说,写字就像做人一样,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小弟弟小妹妹。
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因为要为别人多想一想。
学生们听了后,都理解了这个道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育只是在课本中研究,而忽略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语文是人生体验的浓缩,学生需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研究语文,才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专家讲座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2、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核心课程,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 强调手、脑结合。
(3)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4) 采用探究法。
(5)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6) 实施写实性评价。
3、自然教学取得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大纲
新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教育指导,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和素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从解读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标准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纲领,它的出台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1. 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兴趣特长。
三、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操作指南,为教师提供了详细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等。
2. 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3. 教学方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4. 评价方式:明确了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包括各个学科领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四、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意义和作用1. 指导教学工作:教学大纲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和指导,能够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2. 确保教育质量:教学大纲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质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明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二是掌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三是明确课程标准中所论及的课程性质、目的、内容与方法等具体内容与要求。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理清本课程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努力反映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成就,新动向。
2.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过程进行理解与分析。
3.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注重改革引导趋向,关注现实分析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先修课程:课程与教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理解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不同学段的内容与要求等。
课程难点: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实施建议等。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的教学以讲授为主,并辅之以讨论与阅读的方法,同时在课程进行中结合具体学科内容进行实例分析,使学生系统掌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学语文课程性质、目的、任务与实施过程的基本认识。
课程教学手段:第一,图书资料。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第二,网络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逐步学会使用超星图书馆资料和CNKI学术资料库等相关学术资源;第三,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电子图书资料等,应用PPT和有关音像资料等进行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2学时)1.教学内容(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2)语文学习、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与成效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2)教学难点: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与成效第二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4学时)1.教学内容(1)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2)外国母语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概述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理解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2)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倾向第三章关于语文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研讨(2学时)1.教学内容(1)关于“语文素养”的讨论(2)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的问题(3)关于汉字教育的理念(4)关于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5)关于语文教材的讨论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理解相关讨论的重点内容(2)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讨论”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关系第四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识字与写字(4学时)1.教学内容(1)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与内容(2)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与评价(3)汉语拼音的学习与教学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明确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与内容(2)教学难点: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实施第五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6学时)1.教学内容(1)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内容(2)阅读的教学与评价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内容(2)教学难点:阅读的教学与评价第六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作(6学时)1.教学内容(1)写作的课程目标与评价(2)写作的教学与评价(3)写作教学的“序列”问题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写作的课程目标与评价(2)教学难点:写作的教学实施第七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4学时)1.教学内容(1)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与评价(2)口语交际的教学(3)口语交际的评价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与评价(2)教学难点:口语交际的评价第八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4学时)1.教学内容(1)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评价(2)综合性学习的教学(3)综合性的评价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评价(2)教学难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八、学时分配九、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构成: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初中语文)》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蔡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计划说明
《语文新课标解读》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学分:1.45+0.55
总学时:32学时,一学期课程
课程开设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
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
前期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优化研究、教育学等。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内容主要围绕各阶段《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特点、要求以及新课标的指导作用等几个方面,为学生重点分析如何正确把握中学语文教学特点,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为学生以后讲授中学语文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以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小学、中学不同阶段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通过以上解读,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为将来从事语文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二)能力目标
本课程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小学、中学各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使学生明白个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正确把握各阶段语文教育的特点,明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提升事实语文课程教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语文课试讲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课程实施能力。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以期末考查为主。
平时成绩和期终考查成绩比例为3:7。
六、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纲领性的作用以及对师范类学生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这一概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
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纲领性的作用以及对师范类学生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作用以及对师范类学生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讲清楚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熟悉语文课程的设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的设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仔细体会“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的设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学要求:
本章结合小学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延伸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要求讲清楚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行目标(七、八、九年级)。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方法。
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行目标。
教学重点:
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行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学要求:
本章介绍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通过讲授,使学生明白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体会教学建议。
进一步明白: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
项目一讨论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分组针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深刻领会不同阶段语文课程的内容、特点、要求。
教学内容:
教师课前设计若干讨论题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老师总结课堂讨论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实现预期效果。
项目二语文课程设计
教学要求:
通过本实训项目,使学生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积极参与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进一步巩固对语文新课标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模拟讲授。
教学重点:
组织好课程设计、讲授,并及时总结。
八、课时分配
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教师讲义
参考文献:
1.庄之明,孙骏毅《新课标:中学语文四库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马勇《新课标高中基础知识点中点:语文》,北京教育出版社。
3.张伟《张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山西教育出版社。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说明:本课程内容讲授1学期,于第五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2学分。
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