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材料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7

合集下载

201279151455《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2)-(1)

201279151455《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2)-(1)

201279151455《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2)-(1)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2院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主要精神,结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内外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研究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各学科专业在业务方面应提出具体的目标。

3、身心健康。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博士生学制为三年,学习年限为三年至五年。

在校期限不能超过七年,超过七年作自动退学处理。

博士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中的全部内容,经过全面考核和规定的审批程序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提前毕业并授予学位。

学习时间超出五年者,须报请研究生部审批。

学习期间所发生的费用由送培单位或导师自行解决。

三、指导教师职责博士生培养原则上实行导师负责制下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指导小组成员应包括本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研究方向及相关学科的院内外专家,以利于拓宽博士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指导小组成员由导师根据博士生所要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内容,在第一学期末以前提出,经教研室初审后,报院学位办批准。

指导小组人数一般为3人。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博士生招生工作;参与制订本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负责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并督促检查其实施;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并指导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博士生进行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研究生就业去向

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研究生就业去向

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研究生就业去向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研究生就业情况概述。

近年来,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简介-91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简介-916
张继伟特聘研究员
研究内容包括:针对计算神经科学中具有涌现现象的神经网络动力学建立新的粗粒化动力学模型,以及模型简化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研究。
散射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胡广辉特聘研究员
研究内容包括:(1)声波、弹性波和电磁波反散射问题的唯一性、稳定性分析及正则化理论;(2)无界粗糙曲面散射问题的数学分析,包括正散射问题中波场在无穷远处边界条件的建立及模型的适定性分析;(3)时域和频域多尺度散射问题的数学分析。
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一些描述生物体系和社会现象的具有非局域特性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不仅在数学上富有创新和挑战性,同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背景。我们将建立相关的数学理论并注重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微分方程的应用分析与复杂系统的非平衡态物理模型的数学理论
王奇千人教授
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渐进分析、动力系统、摄动理论、和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分析方法研究在复杂流体、软物质、复杂生物系统模型中的微分方程的解的性质和分叉性质。发展非平衡态物理模型的数学理论,包括动力学理论、连续力学理论等。数据科学与复杂网络理论与建模。
杜强千人教授
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部分材料和物理科学中的多尺度问题研究高效健壮的自适应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2)研究适合于偏微分方程求解的网格生成与网格优化方法,包括对最佳非结构网格和移动网格法的研究,探讨和函数逼近及求解方法之间的关联以便集成几何、代数与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3)高维复杂偏微分方程组的离散方法和数学理论。模型简化与不确定性的量化方法。
量子物理,量子信息与数学物理*
孙昌璞科学院院士
研究内容包括:主要开展量子物理及其对未来信息和能量转换器件应用的理论研究,包括量子测量、量子开系统,量子热力学和宏观量子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超导量子比特)等重要科学问题。立足量子物理基础,在量子信息物理实现和量子信息方案方面开展深入和系统的工作,并力争对未来量子器件、量子态操纵和纳米机械等潜在高技术发展提出新概念和新思想,如低维纳米结构中单光子和集体激发的相干传输和探测,人工光合作用的的量子效应及其物理基础,以及生命过程和化学反应中可能存在的量子相干效应和有关的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该方向的研究工作强调理论研究同时,密切联系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实验进展,并涉低维量子结构和复杂动力学过程相关的数学物理问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院”)是中国科学院的一所以核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总部位于四川绵阳,是中国核能科技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工程院的使命是为国家核能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

在核能安全、核能科学与技术、核能工程与设计、核能装备与材料等领域,工程院具有世界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

工程院在核能安全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通过开展核安全评估、核安全规程制定、核安全培训等工作,工程院为保障国家核能安全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程院与国际核能安全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合作,积极推动国际核能安全事务的发展。

工程院在核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在核裂变与聚变、核能材料、核辐射防护等方面,工程院的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成果。

工程院积极推动核能科学与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我国核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程院在核能工程与设计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工程院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核能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如中国第一座商业运营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

工程院的工程师们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为我国核能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程院在核能装备与材料领域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

工程院的科学家们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了我国核能装备和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工程院在核能装备研制、核能材料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核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工程院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工程院设有研究生院,培养了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工程院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组织国际交流等方式,推动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工程院坚持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发展规划。

工程院在核能科技领域的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

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8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616人、留学生11人)。

在站博士后65人。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

2019年物理所在本科起点的研究生招收中,预计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博连读生约110名(含推免生9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约10名。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分数线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601高等数学(甲)《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617普通物理(甲)全国重点大学理科类普通物理教材809固体物理黄昆编著,《固体物理学》,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阎守胜编著,《固体物理基础》,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811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复试原则1.复试一般由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组织,在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所在地进行。

2.各研究所或院系一般按照参加复试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不低于120%的比例,按照复试分数线及考生初试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复试考生名单,进行差额复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1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10
加速器物理与技术
许州*研究员、黎明 研究员、杨兴繁 研究员、李正红 研究员
研究先进的新型强流电子束产生和加速技术,开展强流电子束二极管理物理、新型强流束加速腔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射线辐射成像技术及应用
许州 研究员、陈浩 副研究员
探索先进的加速原理、研究加速器物理设计、研究加速结构的设计技术。研究先进的加速器物理概念、系统理论和基本物理规律;研究高亮度电子源技术、超导加速器的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实验技术;研究能量回收加速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先进的带电粒子束流高精度诊断技术等。
金晓*研究员、孟凡宝*研究员、陈洪斌 研究员
基于电真空器件的太赫兹产生、传输、发射和测量技术。
复杂电磁环境技术
孟凡宝*研究员、马弘舸 研究员
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理论与数值模拟、构建与测试、效应实验评估与对抗等技术。
光学工程
080300
高能激光系统技术与应用
杜刘军 研究员
高能激光系统先进概念和系统理论;高能激光系统总体技术、先进的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实验技术,高能激光的传输及气动光学技术;激光束时间、空间分布参数诊断技术以及光学系统参数超高精度诊断与光学检测新技术。
光束控制与目标探测技术
张卫*研究员、叶一东*研究员、万敏 研究员、向汝建 研究员
光束控制和目标探测两个方面。研究光束控制和自适应光学的现代光学前沿技术;研究主动和被动高分辨率目标探测、识别技术。
重复频率高功率脉冲功率源技术,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产生与传输技术,高功率微波(毫米波)的产生、传输、发射、测量、真空及高功率微波应用技术。
高功率微波与物质的互作用
金晓*研究员、范植开*研究员、孟凡宝 研究员、马弘舸 研究员、闫二艳 副研究员
高功率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评估方法、仿真技术和实验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11、91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11、912
自动控制与测试技术及应用
陈泉根研究员、刘金研究员
研究背景:装置、装备控制、诊断技术研究及控制软件技术的需要。研究内容:自动控制、测试与诊断技术研究;数据采集与模式识别技术研究;现场总线与控制网络技术研发;控制软件研发。应用领域:自动化控制。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及应用
王开云研究员、席传裕研究员、陆海研究员
研究背景:信息化基础设施研究、开发、运维的需要。研究内容:网络体系结构技术研究;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研发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研发与应用;Internet/Intranet应用与网络服务技术;软件研发。应用领域: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网络服务。
光学工程
080300
高功率激光技术与应用
隋展研究员
高功率激光装置总体技术和关键单元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包括高功率激光的产生、传输、放大、频率转换以及光束质量控制等;波导光学、光纤激光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目前研究领域有多名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负责神光II装置及第九路装置的运行和改进提高,神光II升级装置的研制。科研经费有保障。应用领域:高功率激光器、惯性约束聚变、通讯等。
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研究方向简介
培养单位名称: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院系所代码:911
博士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名称
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简介
等离子体物理
070204
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傅思祖研究员、雷安乐研究员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领域的基础物理研究,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基础物理研究,高能X射线源和粒子源的产生技术及其先进探针诊断技术研究,强激光驱动下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研究等。目前该领域有中科院院士、多名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科研经费有保障。应用领域:惯性约束聚变、天体物理等。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简介-90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简介-901
孙承纬 研究员、赵剑衡 研究员、杨礼兵 研究员、王桂吉 副研究员
研究利用电磁能量驱动或发射物体的原理及技术,如电磁轨道发射、电磁内爆技术等。
激光的热和力学效应
刘仓理 研究员、孙承纬 研究员、谷卓伟 研究员
研究强激光对于介质、材料和结构的热与力学效应及其在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3
李泽仁 研究员、冯华 研究员、罗阳 研究员、郑峻松 研究员、何清义 研究员、宫亮 研究员、朱礼国 研究员
主要围绕临床病理诊断的需要开展快速无创(微创)的特异性光谱学技术、高灵敏光电传感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流体力学
077203
不定常流体力学
柏劲松 研究员、李庆忠 研究员
可压缩流体力学中波的产生、传播及相互规律,强冲击载荷下固体介质的不定常流动现象与规律,流体力学界面不稳定性及其数据解读,多介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
工程力学
080104
爆轰和爆炸动力学
赵锋 研究员、张旭 研究员、谷岩 研究员、陈军 研究员、汤铁钢 研究员、陈永涛 研究员、任国武 研究员
研究爆轰波引爆、传播和驱动以及相关的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工作, 极为注重对于炸药起爆机理、爆炸作用规律、爆炸装置的设计及其受外界撞击时的响应和安全性研究。
冲击动力学
光电子学
李剑锋 研究员、杨延强 研究员、阳庆国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极强电磁波的产生方法、稠密体系的电磁结构、电磁兼容问题、瞬态现象以及强场中的光电效应;发展新型超快过程、强电磁脉冲检测技术;探索实现完全光电隔离信息处理系统的新方法,发展光电对抗技术;研究高速信息传输系统设计问题。
图像传输、接收和处理
刘军 研究员、贺红亮 研究员、祝文军 研究员、姬广富 研究员、陈黎亮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介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介

XX: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XX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创建于1958年,是以国防尖端科技为主的理论、设计、生产的综合体。

科研XX主体坐落在XX省XX市涪江之畔,占地5。

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近200万。

在XX、XX、XX、XX等地设有科研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

中物院拥有12个研究所,2个新型科研中心,100余个科研室和30多个生产车间及3万多台(套)XX类先进设备仪器.主要从事力学与凝聚态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与激光技术,工程与材料科学,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化学与化工,计算机与计算数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已XX了专业门类齐全、先进设备和技术保障能力相配套的科研生产XX。

中物院现有在职职工23000人,拥有XX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万人,技能人员近9000人.中科院院士11名,院士11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彭桓武、郭永怀、周光召、程开甲等杰出科学家都曾经担任我院的重要领导工作;入选XX“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0名,XX“千人计划”专家9人;XX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名,“XX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中物院现有7个重点实验室。

院研究生部面向全国招生,有5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25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物理学、数学、核科学与技术、力学4个博士后流动站,涉及等离子体物理与理论物理及粒子物理以及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学科专业。

先后与40多个XX和地区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派出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共2500余人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创立于2021年初,同年4月,中物院与九洲电器集团XX、XX科技城“两金"管理中心共同出资成立了XX中物技术有限责任XX(简称“中物技术”),以市场运作模式为导向,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企业化运行模式,探索以中物院的综合XX优势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技术转移服务与XX运作相结合的的模式,成为XX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XX高XX创业XX。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6
先进激光制造理论与应用技术
沈显峰高级工程师
该研究方向围绕重大光学工程及光电检测装备对超精密光学元件制造及其装备技术的迫切需求,主要研究:超精密光学制造装备关键功能部件设计与测试方法,超精密光学加工装备与工艺的耦合机制与解耦方法,超精密光学加工装备性能评价理论与方法,金刚石刀具制备、检测及评价方法等。
特种加工与检测
陈金明研究员、张勇斌研究员、沈显峰高级工程师
主要研究高能束加工、精密电加工、材料加工与检测、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在检测中的应用。
制造信息化理论与技术
林杰研究员、周丹晨高级工程师
主要研究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CAD/CAPP/CAM/PDM/MES信息集成、计算机辅助装配、装备综合保障信息化、数控设备状态采集与实时监控、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方法。
先进光学制造装备技术*
王洋研究员、吉方研究员
该研究方向围绕重大光学工程及光电检测装备对超精密光学元件制造及其装备技术的迫切需求,主要研究:超精密光学制造装备关键功能部件设计与测试方法,超精密光学加工装备与工艺的耦合机制与解耦方法,超精密光学加工装备性能评价理论与方法,金刚石刀具制备、检测及评价方法等。
先进光学制造装备技术
张连新高级工程师
该研究方向围绕微纳米结构特征光学器件的基础制造问题,主要研究:加工基础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加工系统与机床及其相关检测技术,微细高速切削刀具制备与检测理论与方法,微纳结构特征质量检测,多能量场微能去除等。
微纳制造技术与光学器件*
张勇斌研究员
围绕微纳米结构特征光学器件的基础制造问题,主要研究:加工基础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加工系统与机床及其相关检测技术,微细高速切削刀具制备与检测理论与方法,微纳结构特征质量检测,多能量场微能去除等。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4
材料与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郝志明研究员、万强研究员、黄西成研究员、钟卫洲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的非线性变形、损伤、断裂研究,内容包括:(1)材料力学性能演化规律与失效机理;(2)材料非线性变形与断裂、非均匀和各向异性材料的动态本构和冲击损伤破坏;(4)连接界面的非线性力学行为;(5)材料与结构的弹塑性、蠕变、损伤、疲劳与断裂等行为。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082601
复杂系统总体设计技术
魏发远研究员、卢永刚研究员、葛任伟研究员
从事多种复杂系统的总体设计研究,包括:复杂系统总体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学科综合集成设计技术;并行协同设计技术;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评估技术。
复杂装备安全性与可靠性
朱小龙研究员、张凯研究员、梁浩高级工程师、朱明智高级工程师、温金鹏高级工程师
结构的热-力学效应
李明海研究员、尹益辉研究员
从事材料与结构的力-热效应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内容包括:(1)热-力耦合条件下材料行为与结构响应;(2)高温环境下结构热-力耦合传递机理与响应特性;(3)因素驱动和强约束条件下的热量传输机制与热控技术;(4)装备环境工程中流动和传热问题的数值建模与模拟;(5)异常火灾事故场景模型及其热动力学特性;(6)高温热-力耦合条件下结构的热安全性与评估方法。
从事复杂装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包括:复杂装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方法;可靠性、安全性分析和评估技术;材料、结构失效机理与预防技术;安全性实验方法和测试诊断技术。
结构动力学
胡绍全研究员、肖世富研究员、李上明研究员、范宣华高级工程师
从事复杂结构动力学载荷响应、结构隔振减振理论等研究,内容包括::(1)复杂热/振动/噪声载荷耦合作用下复杂结构的算法理论研究与动响应分析;(3)结构响应影响因素的灵敏度与影响机制研究;(4)结构隔振减振理论与控制;(5)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简介-90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简介-908
固体激光工程
张小民*研究员、魏晓峰*研究员、郑万国*研究员、景峰*研究员、戴亚平*研究员、袁晓东 研究员、周海 研究员、胡东霞 研究员、张雄军 研究员、党钊 研究员、郭良福 研究员、张颖 研究员、冯斌 研究员、张锐 副研究员、张军伟 副研究员、邓学伟 副研究员、许党朋 副研究员
高功率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研究;大型固体激光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总体集成技术研究;高功率激光脉冲产生、传输、放大、频率转换等过程物理规律及关键工程技术研究,高功率激光光束全域控制技术研究等。
凝聚态物理
070205
微纳制造
张林*研究员、杜凯*研究员、李波*研究员、吴卫东*研究员、邢丕峰*研究员、雷海乐*研究员、王朝阳*研究员、王雪敏*研究员、张占文 研究员、张继成 副研究员、黄燕华 高级工程师、周秀文 副研究员、李国 副研究员、王 凯 副研究员、王宗伟 副研究员、吴文荣 副研究员、李婧 副研究员
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
张小民*研究员、景峰*研究员、戴亚平*研究员、朱启华*研究员、粟敬钦*研究员、王建军*研究员、林傲祥*研究员、王逍*研究员、李明中 研究员、周逊 研究员、左言磊 副研究员、郑建刚 副研究员、邓颖 副研究员、李平 副研究员
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产生、放大、传输等基础物理和技术研究;光纤波导激光技术、LD泵浦的固体激光技术、超宽光谱激光蒋晓东 研究员、王雪敏 研究员
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极端条件下的微纳米结构光电子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高负载激光光学材料制备技术;跨尺度微纳结构光学元件及材料应用;新型高分子光学材料设计与应用;微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在强场中的应用方法与技术;高功率激光作用下的材料结构与特性。
光学工程
080300
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微纳精密加工技术,包括激光加工、离子束加工、光刻加工等;超精密压延技术;软流体制备技术;三维成型技术;微胶囊制备技术;微流体封装技术;微系统的装配技术(三维与多自由度空间装配技术、功能装配技术);微纳检测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招生简章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招生简章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招生简章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物理研究院”)是我国从事国防科技领域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科研机构之一,也是我国核心能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

工程物理研究院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程。

多年来,工程物理研究院始终秉承“科技紧急、团结协作、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方针,致力于国防科研与开发,为国家核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部分,本校具有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特别是从国防科研与开发的角度出发,本校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优秀的教学团队,为博士生培养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

一、招生专业和培养目标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主要包括核物理与核技术、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与强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辐射与核安全、材料物理与化学、放射性废物处置与环境效应控制等。

我们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科技人才,他们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科研和工程开发工作,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招生对象和条件1.具有硕士学位或已经具备相应学历的人员;2.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有明确的学术兴趣和目标;3.身体健康,品德端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术道德规范。

三、招生及培养模式1.招生方式:全日制研究生;2.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为学术导向型和创新导向型人才。

学术导向型人才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创新导向型人才主要以工程实践为主。

四、培养计划根据个人的基础情况和培养需要,博士生培养通常分为课程学习阶段和博士论文研究阶段两个阶段。

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等内容。

博士论文研究阶段主要是依托具备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进行指导,进行科研训练和博士论文撰写。

五、奖学金和资助为了激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我院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学金和资助项目,具体包括:“工程物理研究院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研究方向简介-91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研究方向简介-913
冲击波物理
周显明教授、罗胜年*教授
研究内容:(1)利用气炮加载以及激光测速,拉曼光谱,辐射测温等诊断手段,研究材料在高压下的熔化,相变,强度,波传播和状态方程等力学问题和物理问题。(2)利用激光加载以及原位实时的X射线衍射和高时间分辨的线VISAR测速系统,研究材料在不同热力学路径加载下的物相和物态。(3)利用分子动力学以及有限元等工具,模拟冲击波在物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对材料力学和物理性质的影响。应用意义:到目前为止,冲击波物理的研究成果已对固体物理、地球物理、爆炸物理以及天体物理等邻近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而且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如人工合成新材料,爆炸加工,冲击改性及军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3
核辐射测试技术*
雷家荣研究员
硕:利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军备控制中现场检测技术进行研究。核材料自发辐射与相关材料相互作用的特征及测量手段。
博: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探测器及测量系统的能量响应、时间特性、粒子甄别能力、能量分辨率、空间分辨能力、探测效率及测量信噪比等关键参数,研究中子/伽马/X射线辐射场,包括强脉冲混合场、稳态和非稳态单一场的辐射测量方法和技术及其在加速器、反应堆、临界或次临界系统、核聚变实验等方面的应用;关注核电子学在核辐射测试技术中的应用。
导师姓名
导师邮箱
梅军
meijun12@或MeiJ0002@
唐昶宇
sugarchangyu@或TangCY0001@
廖成
cliao@或LiaoC0001@
刘昊
mliuhao@或LiuH0001 @
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x射线诊断*
罗胜年教授
超快诊断方法学的基础是光学技术和先进同步辐射源。它与冲击波物理紧密相关。对于超快过程而言,实现超快时、强穿透、高分辨的原位实时诊断,至关重要。利用发展的超快X射线诊断方法学,将帮助我们抓住材料在超快加载的瞬间过程中的变化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冲击波物理。顶峰多尺度科学研究所在此研究方向积累了深厚研究基础,并以此为基础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此方向需要深厚的物理、数学、计算机基础。研究内容包括超快X射线诊断实验、X射线诊断方法学设计包括衬度成像和衍射及快速显微CT、理论模拟与分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简介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简介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简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或“九院”)创建于1958年,国家全额拔款的计划单列事业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

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隶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体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并在成都建有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国防尖端工程技术研究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是国家全额拨款的科研事业单位。

●人才队伍研究所现有职工1千余人,专业技术人员有4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40%以上,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防技术工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省部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0余人。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0多项。

●科研生产环境研究所建有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精密检测、理化检测、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流的实验室。

拥有大量精密加工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在精密加工与检测、高速加工、特种加工、CAD/CAM/CAPP技术应用、材料表面处理、高端工艺装备研发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

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点和“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点。

●培养机制研究所科研项目和经费充足,支持职工申报国家/院/所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发表高水平文章。

支持职工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所进修学习。

工资福利待遇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保险制度完善,为新员工提供住宿。

新进硕士研究生年收入10-14万元,新进博士研究生年收入14-18万元。

通讯地址:四川省绵阳市919信箱698分箱,621999.联系人:杨磊联系电话:(0816)2484691 138********E-mail:immt.hr@ 138********@附件一:招聘计划附件二:成都精密研究中心简介附件三:2014-2015年部分博士引进需求说明附件一2015年人才招聘计划(春季)附件二成都精密工程研究中心简介成都精密工程研究中心隶属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拟2015年4月初投入运行,人员规模100人左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2
环境放射化学与三废处理技术
王和义*研究员、雷家荣*研究员、张东 研究员、谭昭怡 研究员、董亮 副研究员
研究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态及影响因素;环境介质中痕量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测量技术;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及处置技术;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与转化规律;放射性源项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放射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技术。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2
氢同位素化学与工艺
彭述明*研究员、龙兴贵*研究员、王和义*研究员、罗阳明 研究员、胡胜 研究员、梁建华 研究员、陈晓军 研究员、周晓松 研究员、肖成建 副研究员、胡双林 研究员
研究金属氢(氘、氚)化物的设计、制备、性能表征技术及其在能源、国防领域中的应用;氢同位素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吸附、溶解、扩散和渗透),氢同位素、氦在材料中的行为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氢和氦协同作用下材料的辐照效应和性能变化;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中的氚增殖、氚提取、氢同位素分离与纯化和等离子体排灰气处理技术;研究含氚固、液废物处理、处置和含氚废气净化技术;研究氚分析、测量与衡算技术。
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探测器及测量系统的能量响应、时间特性、粒子甄别能力、能量分辨率、空间分辨能力、探测效率及测量信噪比等关键参数,研究中子/伽马/X射线辐射场,包括强脉冲混合场、稳态和非稳态单一场的辐射测量方法和技术及其在加速器、反应堆、临界或次临界系统、核聚变实验等方面的应用;关注核电子学在核辐射测试技术中的应用。
中子学参数
刘荣*研究员、安力 副研究员
在基准实验和工程模拟中,研发新的积分实验方法和探测技术。研究聚变及裂变中子作用于大块物质所产生核反应,实验研究中子和伴生γ射线的时空、能量分布,提供高精度积分量,以满足不同构型核系统精密化及核数据评价需求。研究积分实验MC数值模拟,研究中子学微观参数实验方法与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考研分数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考研分数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考研分数线【实用版】目录1.考研分数线简介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介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考研分数线情况4.影响考研分数线的因素5.备考建议正文【考研分数线简介】考研分数线是指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初试的国家线和各个招生单位的复试分数线。

一般来说,考研分数线分为国家线和学校线两个层次。

国家线是由教育部按照不同学科的招生计划和全国初试的平均分数确定的。

学校线则是由各个招生单位根据自身招生计划、学科特点和初试成绩等因素确定的。

只有达到国家和学校两条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复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简称 CAEP)成立于 1958 年,位于四川绵阳,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主要从事核物理、核技术、核工程、核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摇篮”。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考研分数线情况】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研究生招生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

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招收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招收硕士研究生。

在考研分数线方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初试分数线一般要求较高。

以 2021 年为例,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初试分数线为:政治 60 分,英语 60 分,数学 80 分,专业课 80 分。

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试分数线为:政治 55 分,英语 55 分,数学 75 分,专业课 75 分。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数线仅为初试的国家线,具体的复试分数线还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的招生计划和初试成绩等情况确定。

【影响考研分数线的因素】考研分数线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国家线:每年教育部根据全国初试的平均分数和招生计划确定的国家线是影响考研分数线的重要因素。

2.招生单位分数线:各个招生单位的初试和复试分数线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招生计划和初试成绩等因素确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工程博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工程博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程博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作为中国的一所国家级研究院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其历史沿革、研究领域、科技成果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逐步展开,全面揭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卓越贡献。

一、历史沿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于1970年成立于四川绵阳,是我国最早从事核工程、核技术研发的重点国家实验室之一。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秉持“研究生国家问题,搞中试、推发展”的宗旨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已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之一。

二、研究领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核能与核技术、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

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研究院成功研制了多型号的核反应堆,并率先在我国实现了商业化利用。

在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技术领域,研究院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院致力于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应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并成功研制了多代超级计算机,极大推动了我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

三、科技成果通过多年的科研实践与创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研究院成功研制了田湾、绵阳等多型号核反应堆,并取得了较高经济和安全效益。

在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技术领域,研究院参与了“东方之光”等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为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院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列荣登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为我国科研、国防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撑。

四、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自主创新为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在核能、聚变、计算机等领域的发展。

研究院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实际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监测与防护技术*
廖俊生 研究员、帅茂兵 研究员、韦孟伏 研究员
研究剂量监测与评价,辐射监测与屏蔽技术,辐射损伤的生物效应研究;放射性污染监测、评价与辐射照射控制技术,放射性流出物在线监测及控制技术;无损监测技术,射线成像技术,军控核查技术等。
核素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分析技术*
廖俊生 研究员
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和模拟技术,核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复杂样品制备技术和仪器设备,放射性气体介质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等。
研究金属及其合金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老化特性及相关测试技术;特种金属及其合金的表面物理、表面化学;材料表面改性及优化等研究。
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汪小琳*研究员、刘柯钊*研究员、罗超*研究员、帅茂兵*研究员、张鹏程*研究员、桑革*研究员、陈钧*研究员、白彬 研究员、陈长安 研究员、唐涛 研究员、杨江荣 研究员、赵一英 研究员、张新建 高级工程师、赵晓冲 副研究员、乐国敏 副研究员、陈丕恒 副研究员、法涛 副研究员、张向东 副研究员、高瑞 副研究员、赵鹏翔 副研究员
胡殷
huyin@
赵鹏翔
21750045@
赵晓冲
723258@
陈丕恒
chenpiheng@
李永明
nphliym@
谭世勇
tanshiyong@
叶小球
yexiaoqiu@
乐国敏
leguomin@
赵一英
核技术在军控核查中的应用
李永明 副研究员
利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军备控制中现场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核材料自发辐射与相关材料相互作用的特征及测量手段。
射线成像技术及应用
韦孟伏 研究员
研究X射线、质子束、中子束、电子束等射线的成像方法和相关技术。研究高能工业CT系统理论和相关技术、系统设计与研制;研究高能工业CT应用技术;研究显微CT的原理和相关技术;研究提高CT成像质量的原理和关键单元技术。
核辐射测试技术
赵晓冲 副研究员
核辐射在材料和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核辐射场、包括稳态和非稳态单一场以及混合场的中子、g辐射特性的各种先进、实用的探测方法、技术及其在相关领域,包括加速器、反应堆、低临界或次临界系统、现场实验和核军备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082704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及评价
褚明福 副研究员
研究复杂地形大气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排放时空分布;研究事故预测与环境影响数值模型;研究放射性核素在固化包容体和地质介质中迁移扩散规律、化学形态等;研究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评价方法。
放射性废物治理技术
窦天军 研究员
研究放射性废水(液)处理技术,研究固体废物减容、固定和包装技术;核设施退役去污及废物整备技术;环境修复技术等。
研究氚(氦)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氘、氚燃料循环的工程技术;氢同位素分离分析技术;氚的贮存、监控、分析和含氚废物的处置;氢能利用的科学技术等研究。
核材料性能和相容性研究
赖新春*研究员、汪小琳*研究员、罗文华*研究员、刘柯钊*研究员、罗超*研究员、蒙大桥*研究员、张鹏程*研究员、陈钧*研究员、刘天伟 研究员、杨江荣 研究员、敖冰云 研究员、赵晓冲 副研究员、张新建 高级工程师、陈丕恒 副研究员、褚明福 副研究员、法涛 副研究员、朱燮刚 副研究员、叶小球 副研究员、张向东 副研究员、胡殷 副研究员
准晶、非晶等亚稳材料的设计理论与合成;抗离子、中子辐照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型薄膜材料与器件;材料相图计算与相变基础;新型能源材料。
锕系、镧系重费米体系研究
赖新春*研究员、谭世勇 副研究员
重费米离子体材料结构设计、制备与表征;重费米离子体电子特性与异常性能;近腾效应;锕系材料超导量子效应。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材料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7
培养单位名称:材料研究所 院系所代码:907
标记*的研究方向或导师可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标记*的仅可招收博士,未标记的仅可招收硕士。
简介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2
氚化学与氚工艺
罗文华*研究员、蒙大桥*研究员、罗德礼*研究员、桑革*研究员、陈钧*研究员、唐涛 研究员、陈长安 研究员、陈钧 研究员、王欢 副研究员、叶小球 副研究员
导师姓名
导师邮箱
赖新春
laixinchun@
汪小琳
xlwang@
帅茂兵
shuaimaobing@
韦孟伏
weimengfu@
刘天伟
liutw30@
张新建
zhangxinjian@
法涛
fatao@
敖冰云
aobingyun@
zhaoyiying_zz@
陈均
junchen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