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入门知识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29b64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8.png)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概念及特点对联是指对仗平仄工整,意义相对应的两句诗文。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仗工整,一句对上一句,两句之间往往存在着平仄谐美的对应关系,形成“句对”。
2、意境深远,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往往富有内涵,抒发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3、大气磅礴,对联在表达文学和艺术方面,往往力求短小精悍,以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气势恢宏的特点。
二、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汉武帝时期已经有对联的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唐代盛行对联,诗人杜甫、李白等都曾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作品。
宋代以后,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
三、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能够通过对仗和线条的优美组合,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其次,对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往往能够通过简洁、精炼的表现手法,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对联在表现文雅之美、生活之美、书法之美、明理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联在当代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一方面,对联在传承方面,通过书法绘画、节庆祝贺、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不断传承和发扬对联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发展方面,对联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使得对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语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它不仅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学、美术、民间风情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的精湛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5567b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9.png)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 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汉字文化圈内广泛流传。
对联是由两句一组的短文构成的,前后两句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对仗关系,而这个对仗的关系是建立在平仄、韵律、字数、词汇、意境等多个方面之上的。
在表达上,要求表现出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形式美感的特点,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2.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对联还没有现在这种严苛的结构和形式,只是两句话意思相反,形容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韵律、字数、意境的表达,从而加深对联的内涵和表现。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二、对联的结构和特点1. 知识结构对联是一种高度艺术化、高度抽象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
其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典故、历史人物、地理、音韵、汉字等方面。
2. 语言表达对联要求语言表达简练精练,不得过多的叙述,每个字和字句必须精准而恰当,以表现出对联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韵律特点对联韵律的特点是,双语上下句要保持押韵的关系。
对联的押韵并不像诗词那么严苛,而是要求相似、悦耳、通顺,在起到一定的美感作用的同时,更要达到“紧缚双句,一韵相承,形式美感的效果”。
4.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一定的统一,必须发挥结构、表述和意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形式美感是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喜爱的重要因素,而对联内容的丰富和深刻也是人们喜欢对联的主要原因。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分类对联的分类通常有文体类、主题类、字数类三种,其中文体分类包括古体和现代体。
主题分类包括春联、贺联、挽联、寿联、婚联等。
字数分类有四言类、五言类、七言类等。
2. 形式对联的形式包括各种规律的搭配方式,包括平仄韵律、字数平衡、同义反义、连续照应等。
例如,平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用相同的进仄调和韵律;字数平衡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字数相等,或者字数之和相等。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89b1d5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f.png)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有以下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即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
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
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
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
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
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
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知识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e595bc8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3.png)
对联的基础知识摘抄:
一、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方面。
二、结构与要求:
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相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相似。
平仄相对:传统对联讲究平仄,一般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三、分类:
按用途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门联、厅堂联、风景联等。
按内容分:抒情联、写景联、议论联、谐趣联等。
四、写作技巧:
选材: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和素材。
立意:表达鲜明的观点和情感。
修辞:常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经典对联举例:
春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红梅点点迎新春”,横批“辞旧迎新”。
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双全”。
六、对联的文化意义: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6145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5.png)
对联有关知识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对联的知识。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组成的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联以“对、仗、对、称、韵、律”为基本特征,用短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的分类1.按照韵部分类:平水韵、上声韵、去声韵。
2.按照形式分类:对偶对联、对仗对联、对子对联、对数对联、对仗交错对联等。
3.按照内容分类:书法对联、诗词对联、散文对联、歌词对联等。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要注意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要注意音节、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对仗。
2.要注意对称:对称是对联的重要特征,要注意左右、上下、前后等方面的对称。
3.要注意韵律:韵律是对联的必要条件,要保持规范的韵律结构。
4.要注意内容:对联的内容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要注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联的经典名句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蒋捷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王之涣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文天祥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清·曹雪芹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7.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乾隆帝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唐·纳兰性德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张继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陆游以上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完整版)对联知识大全
![(完整版)对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ff9de3d8762caaedc33d428.png)
对联知识大全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
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如福星高照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浮舟沧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春蚕到死丝方尽寿比南山立马昆仑一行白鹭上青天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3d4ea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3.png)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764131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c.png)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eedad5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7.png)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对联呀,那可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呢!这里有十个基本知识,咱可得好好唠唠。
其一,对联得对仗工整呀!就像两个人站在一起,得相互匹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才有那味儿。
你想想,要是上联说“红花”,下联来个“绿叶”,多和谐呀,要是来个“蓝球”,那可就不伦不类啦,对吧?其二,平仄得协调。
这就好比音乐的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味。
要是平仄乱七八糟,那读起来得多别扭呀,就像唱歌跑调一样。
其三,字数得相等呀。
上联几个字,下联也得几个字,不然一边长一边短,多难看呀。
这就跟人的两条腿似的,得一样长才能走得稳当。
其四,意境要相符。
上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下联要是来个杀猪宰羊的场景,那不是大煞风景嘛。
其五,用词要精炼。
别啰嗦半天说不到点子上,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就别长篇大论啦。
其六,要有新意。
老一套的东西大家都看腻了,得有点新花样,让人眼前一亮。
其七,注意韵律。
读起来要有节奏感,就像跳舞一样,一板一眼,有起有伏。
其八,要符合情境。
过年有过年的对联,结婚有结婚的对联,可不能乱套哦。
其九,多学习古人的经典对联。
那可都是精华呀,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其十,要多练习。
就像练功一样,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写出好对联来。
咱平时过年贴的对联,那都是有讲究的呀。
好的对联能让人心情愉悦,还能增添喜庆的氛围。
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对联,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说要是没掌握好这些基本知识,能写出好对联来吗?所以呀,咱们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对联文化传承下去。
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对联的魅力,这多有意思呀!。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b55923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e.png)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对联小常识
![对联小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5ee0f7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a.png)
对联小常识0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02.在对仗的基础上,有两个中心和主题统一的句子,通常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独立悬挂。
如:碧水鱼读月,花与静鸟谈天。
0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0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曰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0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06.【对联与字】汉语言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其他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字形状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对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联,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0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0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d792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8.png)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对联基础知识总结1 对联的起源?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
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2 什么是对联?对联又叫做动人两行字,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
3 什么是汉字平仄?按照普通话来说,汉字发音是阴平或者阳平的为平,发音为上声或者去声为仄。
也就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4 对联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汉字的平仄和谐交替产生乐感效果。
5 平水韵中汉字是如何区分平仄?① 平水韵中读音为平的汉字分为上平、下平,这与我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② 平水韵中读音为仄的汉字分为上声、去声、入声。
上声、去声与我们普通话中三声、四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③ 平水韵中多出一个“入声”,入声是平水韵字的一个声部的集合。
也就是说平水韵里有五个声部。
而平水韵中“入声”部的汉字现在已经被归入到今音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了。
6 对联的平仄规律主要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
诗律马蹄律意节律7 诗律的正格是什么?1: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8 马蹄律正格马蹄律是把句子中每两字分为一个音节,叫做“二字而节”,每一节同是平声或同是仄声;相邻两节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则是逐节平仄相反,叫马蹄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9 关于马蹄律变格没有严格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规则即可视为马蹄韵的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都存在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变格都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10 意节律意节律是对诗律和马蹄韵的补充,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11 怎样对待和使用三种平仄理论?应该以马蹄韵和诗律为基础,意节律为补充,具体而言诗律可以安排好由一个和两个分句组成的联句的格律问题;马蹄韵解决了多个分句的联句的韵脚安排问题;意节律则解决了含领字、衬字或多音节专用名词的句内平仄安排问题12 什么是失替?不管是5个字、7个字的句子,或者更多的字的句子,在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的平仄都是交替出现的。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784e2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e.png)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
对联又称对子,它是由两句相对的对仗诗组成,上下句的韵脚相对应,具有一定音韵,富有表现力和韵律美。
对联的写作讲究对仗分工和艺术表达,常以平仄对、内容互见、左右呼应为标准。
对联的创作形式和题材多种多样,可以用以祈祷、庆贺、劝诫、讽刺等,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丰富表现形式。
二、对联的种类1. 平水对平水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对呼应,尽量达到平行、和谐、对应的效果。
对联写作时要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性强,要求较高的审美标准。
2. 穿径对穿径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的对仗关系穿透得比较深远,富有内涵和抽象意义。
穿径对是对联中的一种高深的表现形式,要求对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审美要求都较高。
3. 化刺对化刺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对仗时具有比较强烈的讽刺和警示意义。
化刺对创作时要求辛辣刻薄、辞藻直截、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文学品位和趣味性。
如:天上麒麟过,海中龙神游。
春风送暖日,花开处处香。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 题材广泛对联的题材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节庆祝福、纪念纪念、设施提醒、宣传鼓舞等领域。
对联的创作可以围绕风景、人物、节日、社会现实等方面展开。
2. 语言精炼对联的创作要求用词精炼,表达准确且有力度,避免冗词赘章和含糊不清。
对联中的用语要求贴切、典雅、具有文学品味和审美价值。
3. 内容表达对联的创作要求内容丰富、意境抽象、表达深刻。
上下联的内容要求相关性强,要能达到上下呼应的效果。
同时,对联的写作要抓住时代特点,反映社会现实,对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进行塑造。
4. 音韵优美对联的写作要求音韵优美,对仗平稳,上下联的韵脚相对应,能产生一定的美感和节奏感。
对联的写作中还要求注意语音、韵律和声调的搭配,让读者在朗诵中产生一定的享受。
四、对联的欣赏价值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它富有表现力、韵律美和寓意深刻。
对联的欣赏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字的艺术之美,还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与文化。
对联常识——精选推荐
![对联常识——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02bb91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5.png)
对联常识【对联的基本要求】一、【对仗】A、上下两句相应位置的字平仄必须相反。
B、相对的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C、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二、【节奏相应】对联语句中停顿的位置必须一致。
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三、【内容相关】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必须关联。
【好联的基本标准】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
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
【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
其一要“形稳”。
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
其二要“音稳”。
尾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其三要“义稳”。
即上下联言事范围的大小,思想的深浅,抽象和具象,感情的浓淡。
上下联要强弱相当。
【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要统一。
【切】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其鲜明的独特性,即此联移到它处就不适合使用。
【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新鲜活泼。
【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
【对联常犯的错误】 【出句和对句倒置】上联的尾字以仄音结尾,下联的尾字以平音收尾,反之则是倒置。
【上重下轻】对联讲究对称性,上下联要平衡,可以下联略强于上联,切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乱脚】对联上联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
联末如果平对平或仄对仄,即为乱脚。
【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
【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仄声。
【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
【孤仄】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
【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对联的90个知识点
![对联的90个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f920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1.png)
对联的90个知识点1. 对联是由上下两句对称的诗句组成的,通常以七言或五言为主。
2. 对联的结构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放在右边,下联放在左边。
3. 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节日祝福、人物赞美、自然景观等。
4. 对联的韵律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声调相对应,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5. 对联的字数一般为4个字或6个字,也有少数为8个字的。
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对联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对联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d4f93c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5.png)
对联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一、对联按对仗来分,共分为三类:工对、宽对、自对。
1、工对:句式一致,词性(字类)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词性相当,不仅是上下联对应的词要词性相同相近,最好是同属一个门类。
词能同属一个门类,又能全面达到对仗要求的,当然是最工。
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宽对:对仗上稍微放宽,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它打破名词各类的界限,不仅同类不同门的名词可以相对,就是两类相距甚远的名词也可以相对。
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
如常见的学校开学联:春回大地暖==人归学校勤。
3、自对:又称当句对,在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两两对仗。
自对,可以一至多字。
一联内的自对,可以一至多次。
如民国初年有嘲骂袁世凯的一副挽联:总桶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上联和下联各自自对,两联关联性较强,上下联对仗不强,这是自对的典型方式。
二、对联按语意分,也可分为三类:正对、反对、流水对。
1、正对:又称同类对,是上下联内容相类似的对仗,它们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个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
正对与合掌有严格的区别。
如陕西潼关城楼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
此联并未直接描述城楼本身,却通过华山的险峻,黄河的汹涌来烘托。
2、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也是群友们平时使用最多的一种。
3、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联语通常较短。
从语法结构上看,流水对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种种关系。
对联入门
![对联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949db13f5a8102d277a22f02.png)
对联入门对联入门(一)【楹联知识】《对联知识·印象篇》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3、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比喻对联上下句的内容意思重复。
4、桃符:本文取其本义,即古代画“荼”与“郁垒”二神于桃木之上,用以驱鬼的画符。
初识对联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一、对联的七个基本特点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平仄相协、内容忌叠、文字相异等七个基本特点。
以对偶为基本表现形式,要求对联具备对偶句的文体特征,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讲求声韵,要求对联单句和上下句均能“平仄相协”,需要遵循一定的律韵进行,比较广受对联界认可的是以为“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马蹄律”。
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只能用上下对偶句的形式来表达文意,因此,对联,尤其是单边七字以内的短联更要求能用最小的空间表达最大的文意,所以对联是要求“上下联不能说重复的内容”即,“内容忌叠”;此外,对联要体现一定难度的艺术技巧,文字的使用也相对严格,其中一条是“文字相异”,即一副对联中不能重字,严格来说是不能“异位重字”。
而一些虚词则可以适当“同位重字”。
讲求声韵和格式自由使对联兼备了韵文的和散文的特点,也兼采了诗歌、谣谚、谜语、戏曲等的特长。
所以对联在个别单句上,声律有可以大家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格式,即“马蹄律”,但是在组成对联躯体的字数、句段上则格式自由,没有限定,有如散文。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常识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f21bd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4.png)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以下是
对联的常识和技巧:
对联常识
1. 上下联的字数应相等,一般情况下都是5个字或7个字,也有多字
或少字的。
2. 上下联对应词语的字音应尽量避免相同或相似,押韵更佳。
3. 上下联的词性应大体相同,即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以此
类推。
4. 上下联的句子结构应当相似或相对。
5. 对联的主题应当和谐统一。
对联技巧
1. 理解含义:在写对联前,理解上下句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2. 练习:对联需要练习才能掌握,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然后与他人的
作品比较。
3. 押韵:对联的末尾可以押韵,这有助于记忆。
4. 视觉美感:对联应该看起来整齐,所以正确使用格律是很重要的。
5. 文化背景: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熟悉常用的成语、典故和象征物,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对联。
6. 听取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向他人展示你的作品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和技巧,你将能够创作出既符合个人风格又具有艺
术价值的对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知识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又叫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联就有两个特点,一是声律,二是对仗。
二、声律基本知识中国声律分有四声,平、上、入、去、而对联要用的声律就只需要平仄,仄就是非平,所以除平声之外的“上、入、去”就是仄声。
按照现在来看有分古声律,和今声律,1今声律是指普通话,普通话的四声为: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例如:妈ma1(阴平),麻ma2(阳平),马ma3(上声),骂ma4(去声)2古声有时候联友看到一些古人作的对联,平仄不对,其实他们用的是古声,而中国的方言众多,他们使用的古声又不同,所以现代人欣赏时,往往会认为他们平仄不对。
现在指的古声保留得最好的是粤语,古音大多数与粤语差不多,湖南地区的方言的声律也是与古声差不多。
如何分辨古声,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使用诗词网站查询,但是由于现在的人多数用普通话的声律来作对联,已经很少人用古声作对联。
这是采用当代诗人黄莽的《一天学会格律诗》的教程中节选出来,用普通话分辨古声的办法。
————————区分入声字(一)凡b、d、g、j、zh、z六声母的第二声字(鼻属于去声四寘除外),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
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二)凡d、t、l、z、c、s等六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垃。
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策策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另外he:大都是入声e:大都是入声(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kuo:阔括廓鞹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浞。
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
ruo:若鄀箬爇蒻。
(四)凡b、p、m、d、t、n、l声母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bie:鳖憋别蹩瘪别。
pie:撇瞥。
mie:灭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tie:帖贴怗铁餮。
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蘖孽啮啮。
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另外jie:大都入声。
qie:大都入声。
xie:歇挟撷协(只有这四个是入声)。
ye:大都入声,在形声字中的“液”、“掖”、“腋”三字均是入声,但“夜”字就不是,是个特殊情况。
(五)凡d、g、h、z、四声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dei:得。
gei:给。
hei:黑嘿。
zei:贼。
(六)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
fo:佛缚。
(七)a与f、z、c、s拼时大都是入声。
ia和声母q拼时,都是入声。
ia和声母x拼时,大都是入声。
ia和声母j拼时,惟有“夹”、“甲”、“戛”及其形声字均是。
(八)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
只有「瘸属于上平五歌」queˊ,「靴属于上平五歌」xue二字除外。
例如:ue:曰约哕月刖玥悦阅钺乐药耀曜跃龠钥钥瀹爚禴礿粤岳岳鸑軏。
nue:虐疟谑。
lue:略掠。
jue:噘撅决抉鴃诀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攫躩屩。
que:缺阙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雀碏。
xue:薛穴学雪血削。
(九)xi中阳平均为入声,阴平唯“昔”、“夕”、“析”、“悉”、“息”及其形声字及“吸、翕、锡”是。
shi中阳平除“时”外都是,阴平惟独“湿、失、虱”是入声。
(十):fu中“复、伏、服、绂、副(含富、福、幅形声字)”及形声字是。
shu中“赎、孰、束、叔、属、蜀、术”及其形声字是。
(十一)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
例如: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入声字,都可从国语的读音来加以辨识,能如此,则对于诗的格律,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从发音上去区别,例如:阁发音短促,舌头中间部分上抵舌尖下卷。
还有就是入声字感觉发音需要舌头用力。
三、对联的平仄规则1.对联的平仄规则有分律联与自由联,律联的意思是取用律诗的平仄规则的对联。
有众多都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平仄的规则,现在就这个问题先解释一下。
古人之所以要求“二四六”分明,是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而提出,在单音词占优势的古代,行文,吟诵,其顿逗处常落在偶数字上,因常以两个音组合一个音步,如何偶数字的平仄不分明,就会明显地影响节奏的变化,在吟诵时就会推动节奏感与旋律美。
所以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宁可对一三五字放松平仄的要求,也要将二四六字的平仄弄准确。
对于对联来说,最佳的平仄韵律是:“两两平仄交替”(律联也要遵守这个平仄韵律)。
其中的格式为:上联: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也就是将上联的四种方式的结尾以平声或者两连平就可以了。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五言联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联也是如此类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而对联的平仄美,还是“两两平仄交替”。
2.自明朝开始,对联的平仄已经有了突破,就出现了较宽的平仄,为“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但是有两点必须记住:“逗顿处平仄相对”,“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仄起平收)”3.对于分段的对联时,只需要上下联平仄相对,上下联最尾的字要遵守仄起平收。
例如:上联:坐,请坐,请上坐;(仄,仄仄,仄仄仄)下联:茶,泡茶,泡好茶。
(平,仄平,仄仄平)上联分为三段,尾字的“坐”都为仄声,下联的“茶”都为平声。
又如:上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下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上联分成两段,其中“经”和“史”是平仄交替,下联的“木”和“人”也是平仄交替,而上联的“经”与下联的“木”相对,“史”与“人”也是。
4.联中同位置的助词是平仄不论。
例如:上联:醉翁之意不在,(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君子之交淡如。
(平仄平平仄平)上下联中的“之”是作助词用,可以上下联出现。
可作助词用的字有:之,者,乎,也,哉,与等等,具体要分辨那些字在联中是否作助词。
5.避免孤平孤仄(1)一字联到四字联,都可以单平单仄。
一字联仄,平二字联良妇(平仄),恶夫(仄平)三字联鸡尾酒(平仄仄),鹤顶红(仄仄平)四字联风雷难损(平平平仄),水火不容(仄仄仄平)(2)五言联以上,避免孤平孤仄。
五言联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树下无绿叶,空中有高云。
此时是属于孤平孤仄的问题,可以通过换字改变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树下无黄叶,空上有高云五言联的孤平孤仄的情况即是:上联:四仄孤平,下联:四平孤仄。
例如:上联: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出现四平四仄,已经越过了基本的联律)下联:平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仄平。
(出现四平四仄,已经越过了基本的联律)六言联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六言联比较少见,所以“孤平孤仄”的问题和五言联差不多,只要避免“五平孤仄或者五仄孤平”即可。
七言联上联:平平平仄平平平,下联:仄仄仄平仄仄仄总之七言联中,六平孤仄,六仄孤平是不允许,另外“五平二仄,五仄二平”的情况也属于孤平孤仄。
上联: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下联:仄平平平仄平平。
平仄平仄平平平。
…………………………………………对于这个情况,其实“五平二仄,五仄二平”合符平仄韵律的只有几种情况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就是要“两平或者两仄”连用时,又不出现“四连平或者四连仄”才合符平仄韵律。
6.全平全仄全平全仄就全联来看,也是一种对联韵美,所以在对联中可以出现。
五言联:子不弃丑母(全仄),夫难休毒妻(全平)七言联小犬入巷恨路窄(全仄),高鹏飞空嫌天低(全平)。
7.不允许上下联中,出现古今平仄一夫升天上,(古声:仄平平平仄,今声:平平平平仄)两妻爱白银。
(古声:仄平仄仄平,今声:仄平仄平平)--上联用古声,下联用今声对,就会出现问题,假如同时用古声对,就没有问题,所以对联时,先说明用古声还是今声。
对联平仄规则: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B逗顿处平仄相对C上联为仄声尾,下联为平声尾D对于长联分段时,只须上下联平仄相对。
E联中同位置的助词是平仄不论。
F避免孤平孤仄G允许全平全仄H古今平仄韵不同混对四、对仗对偶,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的修辞格。
对仗比对偶要严格,要求用字不能重复,律诗中的对仗更要求平声字对仄声字,就算字不重复,意思也不能重复,而对联中的律联,也要平声字对仄声字,但是自由联,则可以放宽要求,只要求用字不重复,意思不重复即可。
对仗都分有,正对,反对,串对,然后对联还有一种对仗方式,就是无情对。
1.正对它是指从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绿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2.反对指上下联之间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表达,意思相反,相互映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名言)3.串对是指上下文有顺接、因果、条件、假设等联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4.无情对是指上下联没有任何关联,但要求对仗工整,词性严格相对。
春宵一刻值千金,太极两仪生四象。
(纪晓岚妙趣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