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一.1954 年《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

1. 依据与步骤

(1) 根据季风影响程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半壁

(2) 东部根据温度不同分出四个区;西部根据干燥程度及高度变化分出两个区; 东西交界划出康滇区

(3) 根据地形因素分出23 个副区

2. 评价

(1) 优点:是解放后第一个方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区划单位的名称与地域名称相对应,便于记忆

(2) 缺点:理论上不严谨

二.1956 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黄秉维

1.依据和步骤

(1) 根据自然情况最主要的差异,分出三个自然区

(2) 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分出6 个自然带和1个高寒区

(3) 按水分差异分出18 个自然区

(4) 依植被,土壤条件分出28 个自然地带

(5) 根据自然地带内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出自然省

(6) 根据地貌和岩性划分自然州

2.评价

(1) 优点:理论上严谨,分级有指标;首先把辽东和辽宁南部划入华北区

(2) 缺点:命名太费解,无地名意义;暖温带被分为东西两块,违反了区域共轭性原则

三.1961 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 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 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 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 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

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 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 个自然省.

3. 评价

(1) 优点:简便

(2) 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四.1963 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 个自然带和1 个高寒区(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29 个自然区

五.1984 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2.依据和步骤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域

(2)按温度状况把东部季风区域分为9个带,把西北干旱区域分为2 个带,把青藏高寒区域分为

2 个带

(3) 根据地貌条件将全国划分为44 个区

六.1985 年《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国科学院

1.特点:目的为教学服务

2.依据和步骤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

(2)按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 个自然区

(3) 按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标,划分出33 个自然副区

七.1995 年《中国自然地理》:赵济

1.特点:目的为教学服务

2.依据和步骤

(1) 根据自然情况的主要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大区

(2)根据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同,将全国划分为7 个自然地区

(3) 根据地形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35 个自然地理分区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影响较大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很多,现择要介绍如下:

、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 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 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该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作为区划对象,以植物与土壤作为景观的标志即区划标志。在标志不确定处,则选用气候界线或地形界线加以补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当时已经有了“对于水分与热量配合关系的考虑,并将其视作为农业服务方向的体现。为“表现我国景观的地带性与递变性” ,该方案把全国分为七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又分23 个副区(图7.4.1,书末插页)。基本区和副区的命名,除康滇区因西康省撤消和卫藏区因习惯性称谓发生变化,目前已不用或少用外,其余区的名称一直被普遍沿用。区划等级单位只有两级,则显然是由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尚未及开展大规模综合考察,气象、水文台站少而且资料系列短等客观因素所致。

二、黄秉维方案

1958 年发表,1959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

6 个热量带,1 个大区,18 个地区和亚地区,28 个地带,88 个(一度为90 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最丰富的方案。

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

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性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 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 个自然省,未划分自然州。这个方案把大兴安岭南段划入内蒙古区,把辽河平原划入华北区,把横断山脉北段划入青藏区,以及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区,而同时又将其周边山地划入青藏区等,曾在地理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方案中等级系统与更高级单位的联系问题,把地带与地区等同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评论。

1988 年发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 个区、30 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 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 。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图7.4.2,书末插页)。

四、赵松乔方案

1983 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

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 个自然地区和33 个自然区。地区命名因区而异。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等,实质上体现了水热组合对划分地区的标志作用。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和植被类型命名,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图7.4.3,书末插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