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完美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共41张PPT)

设比喻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文章一共共写写了了孔孔子子与与冉冉有有三三次次对对话话。。 试概概括括三三次次对对话话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季氏将伐颛臾
第一次对对话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 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
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
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_证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文章一共共写写了了孔孔子子与与冉冉有有三三次次对对话话。。 试概概括括三三次次对对话话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季氏将伐颛臾
第一次对对话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 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
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
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_证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共32张PPT)

是--这。 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
冉有的狡辩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既来之”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子 曰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柙:关猛兽的笼子。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 安心下来。
•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 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 为“呢”)
冉有的狡辩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既来之”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子 曰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柙:关猛兽的笼子。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 安心下来。
•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 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 为“呢”)
季氏将伐颛臾完美PPT课件

第28页/共38页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像做到这样,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 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 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 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 四分五裂却不能坚守(保持它的稳定统一); 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 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第20页/共38页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语气词,用 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2“.吗是”谁之过与
第21页/共38页
2、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责备,动词 责备,动词 错误,形容词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第22页/共38页
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辩驳艺术的魅力,学习了他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和可贵的人格。
第37页/共38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38页/共38页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第32页/共38页
3、古今异义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国家,家庭。
4)陈力就列
古义:就——担任;列——职位 今义:到队列里去。
第33页/共38页
成语积累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 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 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 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 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 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像做到这样,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 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 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 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 四分五裂却不能坚守(保持它的稳定统一); 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 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第20页/共38页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语气词,用 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2“.吗是”谁之过与
第21页/共38页
2、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责备,动词 责备,动词 错误,形容词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第22页/共38页
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辩驳艺术的魅力,学习了他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和可贵的人格。
第37页/共38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38页/共38页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第32页/共38页
3、古今异义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国家,家庭。
4)陈力就列
古义:就——担任;列——职位 今义:到队列里去。
第33页/共38页
成语积累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 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 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 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 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 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

的气势和说服力。
语言特色
言简意赅
文章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含义深刻,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 必为之辞”等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用词精妙
孔子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精妙的词汇,如“求”、“冉有”、“季 路”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句式多变
文章中句式灵活多变,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陈述句又有反问句 和感叹句,使得文章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文化内涵
1 2 3
儒家思想
文章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乐、 忠诚等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主张
孔子通过反对季氏伐颛臾,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 正义和道德原则的坚定主张,对于当时的政治生 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理念
文章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和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任
孔子认为作为国君,应当以仁爱治国, 而不是以武力征服。
04
文本赏析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季氏与颛臾的矛盾,突 出了孔子对季氏伐颛臾的反对态
度,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量。
比喻手法
孔子运用比喻手法,将颛臾比作 “虎符”、“社稷”、“宗庙”, 强调其不可伐,使说理更加生动
形象。
排比手法
文章中运用排比手法,如“今夫 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 世必为子孙忧”等,增强了文章
02
《季氏将伐颛臾》概述
作品介绍
01
02
作品名称:《季氏将伐颛臾》
作品体裁:散文
03
作品出处:《论语》
04
作品主题:政治与伦理
作者介绍
作者姓名:孔子 身份: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思想家
生卒年月: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主要作品:《论语》、《大学》、《中庸》等
语言特色
言简意赅
文章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含义深刻,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 必为之辞”等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用词精妙
孔子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精妙的词汇,如“求”、“冉有”、“季 路”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句式多变
文章中句式灵活多变,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陈述句又有反问句 和感叹句,使得文章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文化内涵
1 2 3
儒家思想
文章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乐、 忠诚等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主张
孔子通过反对季氏伐颛臾,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 正义和道德原则的坚定主张,对于当时的政治生 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理念
文章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和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任
孔子认为作为国君,应当以仁爱治国, 而不是以武力征服。
04
文本赏析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季氏与颛臾的矛盾,突 出了孔子对季氏伐颛臾的反对态
度,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量。
比喻手法
孔子运用比喻手法,将颛臾比作 “虎符”、“社稷”、“宗庙”, 强调其不可伐,使说理更加生动
形象。
排比手法
文章中运用排比手法,如“今夫 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 世必为子孙忧”等,增强了文章
02
《季氏将伐颛臾》概述
作品介绍
01
02
作品名称:《季氏将伐颛臾》
作品体裁:散文
03
作品出处:《论语》
04
作品主题:政治与伦理
作者介绍
作者姓名:孔子 身份: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思想家
生卒年月: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主要作品:《论语》、《大学》、《中庸》等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03
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
诸侯国间争霸背景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 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
季氏与颛臾的冲突
季氏作为鲁国的大夫,企图通过攻打颛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争权的局面。
文章的历史意义
通过描述季氏与颛臾的冲突,文章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 背景,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点评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 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 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1 2
总结课文内容
教师简要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 重要观点。
针对思考题给出答案
教师针对之前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答 案。
3
提供学习建议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学习建 议,如阅读相关文献、思考相关问题等。
《季氏将伐颛臾》课
件
汇报人:
2024-01-01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 语言知识点梳理与运用 • 跨学科拓展延伸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目录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背景
时代背景
本文记述了鲁国权臣季康子打算攻打附庸国颛臾的事件。春 秋末期,诸侯公室日益衰微,而掌握实权的卿大夫势力日益 强大,他们之间相互兼并,争权夺利,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
跨学科拓展延伸
与历史学科相关联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01
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助于理解《季氏将伐颛
臾》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孔子及其思想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课件

2021
26
思考:
• 1、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 由?
•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孔子的理由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2021
27
• 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 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2021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费( )
2021
10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费(bì)
2021
21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 今夫--句首语气词。 • 固 --城郭坚固。 • 为--成为。 • 忧--忧患,名词。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 现在不占领,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2021
22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 “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 法。)”
2021
31
• 6、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 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课前练习春秋语录20四书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固而近于费bi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孔子的态度理由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
墨家
道家
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
法家
儒家
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 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back
危,不稳定;
颠,跌倒
持,扶持
扶,搀扶
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 眼睁睁地看
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
这难道是 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
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这是什么人的过
错呢?
•管理者的失职
患 患 有 之 曰 “ 担子忧 今攻取臾坚固冉 不 不 国少 辞 ‘ 求 孙 不 , 有
安 均 者 。 欲 !憎恨忧 取 固 曰
。,,丘之君。,而:
不
不
也
’ 子 ” 托词、辩 解之词回避说
后一定成近为
“如今
患平患均 闻 而 疾 孔 世 于 今
贫寡有必夫子必费夫
而而家为舍曰为,颛
: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 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 法。
“仁政”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
墨家
道家
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
法家
儒家
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 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back
危,不稳定;
颠,跌倒
持,扶持
扶,搀扶
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 眼睁睁地看
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
这难道是 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
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这是什么人的过
错呢?
•管理者的失职
患 患 有 之 曰 “ 担子忧 今攻取臾坚固冉 不 不 国少 辞 ‘ 求 孙 不 , 有
安 均 者 。 欲 !憎恨忧 取 固 曰
。,,丘之君。,而:
不
不
也
’ 子 ” 托词、辩 解之词回避说
后一定成近为
“如今
患平患均 闻 而 疾 孔 世 于 今
贫寡有必夫子必费夫
而而家为舍曰为,颛
: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 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 法。
“仁政”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潮和结局。
情节冲突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主要冲突,包括 孔子与季氏的观念冲突、季氏与颛 臾的利益冲突等。
情节意义
探讨《季氏将伐颛臾》情节对于理 解孔子思想、春秋时期历史变革的 意义,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艺术特色分析
Chapter
语言特色
作者在描述时用词精准,恰到好 处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事件的 紧张感。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目录
•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与作者 • 主题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分析 • 思想意义探讨 • 总结与反思
0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与作 者
Chapter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这是《季氏将伐颛臾》所处的 历史背景。
儒家思想的影响
02
主题内容解析
Chapter
主题概述
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主 题思想,探讨孔子政治伦理观念 的核心,以及他对于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主题背景
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包括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 季氏家族与颛臾国的历史关系, 以及孔子与季氏家族的交往。
人物分析
01
。
情节曲折跌宕
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不断引发 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寓言性强
文章具有很强的寓言性,通过 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形象来表达
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哲理深刻
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 读者思考人生、社会和人性等
方面的问题。
04
思想意义探讨
Chapter
儒家思想
仁政思想
孔子强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反对过度剥削和压 迫。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批评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认为这是对人民的剥削,违背了仁政思想。
情节冲突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主要冲突,包括 孔子与季氏的观念冲突、季氏与颛 臾的利益冲突等。
情节意义
探讨《季氏将伐颛臾》情节对于理 解孔子思想、春秋时期历史变革的 意义,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艺术特色分析
Chapter
语言特色
作者在描述时用词精准,恰到好 处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事件的 紧张感。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目录
•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与作者 • 主题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分析 • 思想意义探讨 • 总结与反思
0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与作 者
Chapter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这是《季氏将伐颛臾》所处的 历史背景。
儒家思想的影响
02
主题内容解析
Chapter
主题概述
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主 题思想,探讨孔子政治伦理观念 的核心,以及他对于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主题背景
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包括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 季氏家族与颛臾国的历史关系, 以及孔子与季氏家族的交往。
人物分析
01
。
情节曲折跌宕
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不断引发 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寓言性强
文章具有很强的寓言性,通过 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形象来表达
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哲理深刻
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 读者思考人生、社会和人性等
方面的问题。
04
思想意义探讨
Chapter
儒家思想
仁政思想
孔子强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反对过度剥削和压 迫。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批评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认为这是对人民的剥削,违背了仁政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1优质ppt课件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作 相的人呢?
•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目录
先秦散文 重点实词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通假字 词类活用 重点虚词 相关成语
先秦散文三阶段
1.《论语》《墨子》:《论语》是纯语 录体,《墨子》语录中杂议论 2.《孟子》《庄子》:《孟子》基本上 还是语录体,但已经形成对话式的辩论 文;《庄子》已经过渡为专题论文。
3.《荀子》《韩非子》:发展到最高阶 段,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阶段的理 论文。
固定句式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不过)……罢了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这和......有什么区别呢
重点实词
1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不稳定
跌倒
3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4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家内部 5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摆出来,施展 职位 6但也闻有国有家者
想要 托辞,借口 忧虑,担忧
倾覆 辅佐,辅助
3、句式练习: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谋动干戈于邦内
2、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恐怕……吧” 尔是过:过尔(宾语前置),责备你
3、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何:什么 以:因为 何以:因为什么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既来之,则安之
诸侯的封地 卿大夫的封地
•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目录
先秦散文 重点实词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通假字 词类活用 重点虚词 相关成语
先秦散文三阶段
1.《论语》《墨子》:《论语》是纯语 录体,《墨子》语录中杂议论 2.《孟子》《庄子》:《孟子》基本上 还是语录体,但已经形成对话式的辩论 文;《庄子》已经过渡为专题论文。
3.《荀子》《韩非子》:发展到最高阶 段,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阶段的理 论文。
固定句式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不过)……罢了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这和......有什么区别呢
重点实词
1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不稳定
跌倒
3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4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家内部 5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摆出来,施展 职位 6但也闻有国有家者
想要 托辞,借口 忧虑,担忧
倾覆 辅佐,辅助
3、句式练习: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谋动干戈于邦内
2、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恐怕……吧” 尔是过:过尔(宾语前置),责备你
3、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何:什么 以:因为 何以:因为什么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既来之,则安之
诸侯的封地 卿大夫的封地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ppt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孔子当仁不让地直陈己见。他主张仁 政、正名、克己复礼,敏锐地看到季孙 氏借此削弱鲁君势力的目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2)宾语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
志) 何以伐为?(“何以”——“以何”)
• 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1、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研习第三、四段
朗读并疏通文意
• 陈、列、危、颠、相、柙、椟、过 • 夫子欲之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且尔言过矣。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 我们能联系到的成语是_尸__位__素_餐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危”“颠”指( ), “不持”“不扶” 之相意指( ) ,既然“危”“颠”而 “不持”“不扶”,那么哪里要用那相呢?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孔子当仁不让地直陈己见。他主张仁 政、正名、克己复礼,敏锐地看到季孙 氏借此削弱鲁君势力的目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2)宾语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
志) 何以伐为?(“何以”——“以何”)
• 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1、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研习第三、四段
朗读并疏通文意
• 陈、列、危、颠、相、柙、椟、过 • 夫子欲之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且尔言过矣。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 我们能联系到的成语是_尸__位__素_餐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危”“颠”指( ), “不持”“不扶” 之相意指( ) ,既然“危”“颠”而 “不持”“不扶”,那么哪里要用那相呢?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无乃……与?:相当于“恐怕……吧, 固定句式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尔是过:责备你,责备。名作动,过错——责备
译文: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 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 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 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 呢?”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 为东蒙主
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还有据城叛 鲁的大夫;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的,结构助词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
里暗指鲁国内部;的,结构助词
• 译文: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 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 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 家支离破碎,你们却不能保 持它的稳定统一,却想在国 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 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 内呢。"
下就能和好共处,就无所谓寡。上下相 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忧患。
• 如果能做到这样,如有远方人不服,就 修自己的文德使他们前来归附。
• 他们既然来归附了,那就使他们生活安 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xiàng,辅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
听音频朗读,字词正音
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 总结:
• “均”和“安”,都是孔子“仁” 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 、发展实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 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的目的是 要篡夺鲁国的权利,孔子以他丰富 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 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这一点。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尔是过:责备你,责备。名作动,过错——责备
译文: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 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 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 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 呢?”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 为东蒙主
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还有据城叛 鲁的大夫;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的,结构助词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
里暗指鲁国内部;的,结构助词
• 译文: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 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 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 家支离破碎,你们却不能保 持它的稳定统一,却想在国 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 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 内呢。"
下就能和好共处,就无所谓寡。上下相 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忧患。
• 如果能做到这样,如有远方人不服,就 修自己的文德使他们前来归附。
• 他们既然来归附了,那就使他们生活安 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xiàng,辅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
听音频朗读,字词正音
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 总结:
• “均”和“安”,都是孔子“仁” 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 、发展实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 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的目的是 要篡夺鲁国的权利,孔子以他丰富 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 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这一点。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共38张PPT)

பைடு நூலகம்《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关于季氏即将攻打颛臾的对话。孔子反对季氏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非正义行为,认为这会使国家分崩离析、百姓生活不安。文档中详细解释了孔子的政治观点和伦理思想,并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教导。关键段落的译文如“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是先代国君的藩属,为何要讨伐它呢?’”等,清晰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2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 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11
四、整体赏析课文
12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有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 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 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8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10
老虎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 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20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 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 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 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 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 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 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要责备谁呢?”
21
•1.无乃尔是过与 •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 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 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7
背景简介
•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
桓犯上”。
• 鲁庄公有弟三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 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 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为 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要 讨伐颛臾。
5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力伐争利
文德治6 国
三、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 “康”是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 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 势力。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 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前552年生,卒 年不祥。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 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 臣,参与季氏的事。
又何羡乎! 又羡何乎?
又羡慕什么呢?
18
1、何陋之有? 2、夫晋,何厌之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 前置。 3、秦人不暇自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宾语前置。
4、唯利是图、唯命是听
“之”、“是”,是提宾标志。
19
冉有曰:“夫子 • 季康子
欲之,吾二臣者 • 代词,代这件事
皆不欲也。”孔 • 陈,陈列,这里指施展的意思
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
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晓
责 •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 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以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礼
•
引用名言
驳
设比喻
晓之以理
•
君子品质
斥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德
13
五、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 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 人”归服的主张。
子曰:“求!周 • 就,走向,这里指担任的意思
任有言曰:‘陈 • 列,位,职务。
力就列,不能者 止。’危而不持,
施展才能,担任职务; 停止,这里指不就其位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
颠而不扶,则将 要跌倒了却不去搀扶,那又何
焉用彼相矣?且 必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尔言过矣。虎兕 错,犯错
出于柙,龟玉毁 于椟中,是谁之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虎兕出于柙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2.是谁之过与
• 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 22
2、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责备,动词 责备,动词 错误,形容词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23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名词
相夫子
辅佐,动词
14
《季氏将伐颛臾》 翻译
15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 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 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 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孙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 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采取军事活动。”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了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 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 衰落。成年做过“委吏” (司会计)和“乘山” (管畜牧)等等。五十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 不再仕。
3
季氏将伐颛臾
4
一、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 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 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 是非正义的事。
16
5、文言句式 1)固定句式 A、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
B、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这是国家的臣属
17
3)宾语前置
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过 尔与?
恐怕该责备你吧?
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2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 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11
四、整体赏析课文
12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有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 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 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8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10
老虎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 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20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 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 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 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 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 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 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要责备谁呢?”
21
•1.无乃尔是过与 •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 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 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7
背景简介
•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
桓犯上”。
• 鲁庄公有弟三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 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 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为 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要 讨伐颛臾。
5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力伐争利
文德治6 国
三、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 “康”是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 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 势力。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 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前552年生,卒 年不祥。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 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 臣,参与季氏的事。
又何羡乎! 又羡何乎?
又羡慕什么呢?
18
1、何陋之有? 2、夫晋,何厌之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 前置。 3、秦人不暇自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宾语前置。
4、唯利是图、唯命是听
“之”、“是”,是提宾标志。
19
冉有曰:“夫子 • 季康子
欲之,吾二臣者 • 代词,代这件事
皆不欲也。”孔 • 陈,陈列,这里指施展的意思
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
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晓
责 •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 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以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礼
•
引用名言
驳
设比喻
晓之以理
•
君子品质
斥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德
13
五、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 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 人”归服的主张。
子曰:“求!周 • 就,走向,这里指担任的意思
任有言曰:‘陈 • 列,位,职务。
力就列,不能者 止。’危而不持,
施展才能,担任职务; 停止,这里指不就其位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
颠而不扶,则将 要跌倒了却不去搀扶,那又何
焉用彼相矣?且 必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尔言过矣。虎兕 错,犯错
出于柙,龟玉毁 于椟中,是谁之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虎兕出于柙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2.是谁之过与
• 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 22
2、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责备,动词 责备,动词 错误,形容词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23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名词
相夫子
辅佐,动词
14
《季氏将伐颛臾》 翻译
15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 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 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 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孙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 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采取军事活动。”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了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 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 衰落。成年做过“委吏” (司会计)和“乘山” (管畜牧)等等。五十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 不再仕。
3
季氏将伐颛臾
4
一、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 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 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 是非正义的事。
16
5、文言句式 1)固定句式 A、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
B、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这是国家的臣属
17
3)宾语前置
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过 尔与?
恐怕该责备你吧?
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