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16751.2-1997)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是中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医临床术语国家标准。

其主要目的是规范中医临床用语,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发展和实践的科学化。

证候部分是中医临床用语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医诊疗术语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之一,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证是指人体内在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及其综合表现的总体,即所谓的疾病或疾病状态。

而候则是指人体外在的特定状态和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综合起来,证候就是指疾病或疾病状态内外的表现和综合判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主要包括:病证、病机、病因、证型、证候和病理变化等六个方面。

其中病证是指疾病的基本表现和特点,病机是指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病因是指疾病的起因和发展因素,证型是指相同或相似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规律,证候是指诊断疾病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的病人的客观表现和自觉症状,包括人体外貌、精神状态、脏腑器官功能等方面的表现和判断,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和变化。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具有科学的规范性、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客观的准确性和通用性等特点。

它使得中医临床用语更加严谨、规范和统一,便于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同时,它也为中医的科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仅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时也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并促进中医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医临床用语更加规范、科学和通用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运用中医临床用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进一步推动中医医学的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医学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术语

龙源期刊网
医学名词术语
作者: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6年第19期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

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

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正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或注释。

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

中医名词术语按GW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16751.2-1997《经穴部位》和GB/T16751.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

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

最新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和《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0年第一版》。

胃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 临床症状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 体征早期或部分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

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3) 辅助检查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③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②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MRI)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④胸部X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 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①根治术后病例:根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②非根治术后及晚期病例:未手术患者根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改道术/探查术后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③对于胃镜见符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可以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应继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 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胃镜/超声内镜(EUS)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复发。

以影像学检查,包括MSCT、MRI、胃镜/超声内镜(EUS)、B超、消化道造影等,必要时行PET/CT;浅表淋巴结活检可以诊断肿瘤转移。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摘要:
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简介
二、证候在中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证候的分类
四、中医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中医证候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正文: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它涵盖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中,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外在表现和内在病变的总体。

中医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表现,来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证候,并据此进行治疗。

证候在中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证候,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证候。

因此,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准确掌握,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证候的分类主要有风邪袭络证、肝风挟痰阻络证、风中经络证等。

这些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中医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病人缓解症状,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证候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
中医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超过了现代医学的方法。

因此,中医证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是指在中医诊治中根据患者病情表现出现的一些特殊症状和体征,从中找出患者的具体证候所属及辨证依据,进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介绍。

1.脉证:中医诊断中,脉象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状况,脉证指的是通过触诊患者脉搏的方式,分析患者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例如,脉细弱代表气血虚弱,脉浮代表表面病变,脉滑代表湿热病变等。

2.舌证:通过观察患者舌头的颜色、形态等特征,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舌证主要包括舌色、舌苔、舌体形态等多个方面。

例如,舌红代表热证,舌淡白代表气血虚弱等。

3.面色证: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特征来判断病情。

面色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阳气阴气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情况。

例如,面色红代表热证,面色苍白代表气血不足等。

4.声音证: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或咳嗽等声音来获取信息,判断疾病的证候和轻重。

例如,声音低沉代表气虚,声音嘶哑代表肺热等。

5.气候证:中医认为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根据患者对气候的敏感程度来辨识证候。

例如,寒湿病变在湿冷天气中容易加重,气候干燥病变在干燥天气中表现更明显。

6.病程证:中医诊断中,观察病情的变化和演变过程来判断证候。

病程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等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的病程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7.自觉症状证:指患者主观上感受到的症状,例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来辨识证候,从而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8.体格检查证:通过检查患者身体的一些特殊部位,如皮肤、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是否营养不良、水肿等状况,以及是否具有特殊部位的异常表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介绍,进行中医诊疗时需要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信息,全面判断患者的证候,并找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准确地辨识证候,从而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

身痛逐瘀汤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痹阻型)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痹阻型)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痹阻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痹阻型)临床疗效。

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痹阻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其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入院后予以身痛逐瘀汤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服用10剂,并以针灸,取穴环跳,委中,血海,足三里,涌泉,每穴日一壮,针灸20分钟。

对照组予以卧硬板床休息,腰围固定,静滴西药脱水,止痛药物三日处理,改用口服药物。

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三日、治疗十日患者中医症候评分,JOA评分,VAS评分。

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三日中医证候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十日两组中医症候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身痛逐瘀汤结合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痹阻型)患者效果明显。

腰椎间突出症(血瘀痹阻型)是腰背部外伤,或者长期不当姿势劳损引发,既往有相关病史,有突发因素,如腰部扭伤,不当姿势劳损等,症状突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自2010年4月始对我科住院腰椎间突出症(血瘀痹阻型)使用身痛逐瘀汤加针灸治疗,效果明显,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一般资料1、分组情况: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序,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入治疗组,及其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5.73±15.68)岁,病程(7.25±2.31)月,单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15例,两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10例,三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5例。

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2.17±11.36)岁,病程(6.28±3.87)月,单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13例,两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11例,三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6例。

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突出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纳入标准:1)满足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诊断,腰椎间突出症(血瘀痹阻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医证候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1];2)无马尾综合征等明显手术适应症患者;3)适合针灸治疗患者。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的"证候"是指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搜集、
分析和判断患者症状、体征和病机等信息,得出的辨证的结果和总结。

证候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常见的证候有:
1. 外感证候:指人体被外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2. 内伤证候:指人体因内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肝郁、脾虚、心火旺盛等。

3. 寒热证候:指人体体内寒热失调引起的疾病,如寒性病、热性病等。

4. 脏腑证候: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肺气虚、脾胃湿热等。

5. 气血津液证候:指人体气血津液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

6. 痰湿证候:指人体内部湿气或痰湿引起的疾病,如痰湿阻滞、湿气内盛等。

7. 血瘀证候:指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如血瘀络阻、
血淤等。

综上所述,证候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用于描述患者症状和辨证的重要术语,有助于中医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并选择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加减三仁汤联合化疗对35例晚期大肠癌VEGF-TNF影响

加减三仁汤联合化疗对35例晚期大肠癌VEGF-TNF影响

加减三仁汤联合化疗对35例晚期大肠癌VEGF\TNF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加减三仁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患者后对vegf、tnf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入院开始即予三仁汤加味口服,疗程6个月,化疗采用lv/5-fu方案。

结论:加减三仁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肿瘤患者临床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三仁汤;肿瘤;化疗;中西医治疗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及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食谱中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比例的增加,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己居恶性肿瘤第4位[1]。

临床上,由于绝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确诊为大肠癌患者多数处于中晚期。

化疗是中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2-4]。

但当前临床应用的大肠癌化疗方案均存在疗效差、毒副反应重和患者耐受性差等问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晚期大肠癌的治疗应以中西医综合治疗为主,大量实验表明有明显的互补增敏作用,且能降低单纯化疗的不良用,提高远期生存率。

大量资料表明痰湿是晚期大肠癌的重要病理因素,[5-6]所以我院2009-08/2011-02收治的35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加减三仁汤联合化疗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5~78岁。

治疗前均经ct、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确诊经组织学、细胞学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18例为直肠癌,17例为结肠癌,,其中低分化2例,中分化18例,高分化3例。

临床分期为t3~t4。

1.2诊断标准参考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国家卫生部1997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制定大肠癌中医证候要素标准:2病例选择标准2.1病例纳入标准①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结肠或直肠癌,病理学确诊的ⅲ期术后,ⅳ大肠癌首治患者;②重要脏器组织功能基本正常;③kps评分≥60分;④年龄大于18岁小于75岁;⑤预计生存期≥3个月;⑥神志清楚,能够进行交流,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16751.2-1997)

10.10.1肾虚寒凝证10.10.2肾虚寒痰证10.10.3肾虚血瘀证10.10肾虚[经]寒湿证10.11湿热蕴肾证10.12脓毒蕴肾证10.13.1膀胱湿热气滞证10.13.2膀胱湿热血瘀证10.13膀胱湿热证10.14膀胱蕴[实][积][蓄]热证10.15膀胱蓄水证10.16膀胱蓄血证10.17膀胱虚寒证10.18寒凝[滞]胞宫证10.19痰凝[阻]胞宫证10.1肾气(亏)虚证10.20瘀阻胞宫证10.21胞宫虚寒[阳虚]证10.22胞宫湿热证10.23胞宫血[积]热证10.24冲任失[不]调证10.25冲任不固证10.26冲任瘀阻证10.27热入血室证10.28湿热阻滞精室证10.29痰湿阻滞[凝结]精室证10.2肾气[虚]不固证10.3.1肾气虚水泛[停]证10.3.2肾阳虚水泛[停]证10.30瘀(血)阻(滞)精室证10.32惊恐伤肾证10.3l瘀浊阻滞精室证10.3肾虚水泛[停]证10.4肾阳虚证10.5肾阴虚(热)证10.6肾阴虚火旺[内热]证10.7肾精[气]亏虚证10.8肾虚髓亏证10.9肾阴阳两虚证11.41肝胃热盛[积热]证11.42肝火犯胃证11.10心肺气阴两虚证11.11心肺阴虚血瘀证11.12心肺阳虚证11.13心肺热盛[实热][火旺]证11.14心肾火热证11.15心脾两虚证11.16心脾气虚证11.17心脾阳虚[虚寒]证11.18心脾气血两虚证11.1心肾阴虚[虚热]证11.20心肝火旺[实热][热盛]证11.21心肝血瘀证11.22心肝血虚证11.23心肝阴虚证11.24心肝血虚挟瘀证11.25心肝气血两虚[亏虚]证11.26心肝气虚血瘀证11.27心胆气虚(不宁)证11.28肝肾(精血)亏虚[损]证11.29肝肾阴虚[虚火]证11.2心肾不交证11.30肝肾阴虚阳亢[虚阳偏亢]证11.32肝脾气血两虚证11.33肝脾气阴两虚证11.34肝郁[滞]脾虚证11.35肝旺脾虚证11.36肝脾[中焦]湿热证11.38肝脾血瘀[瘀滞]证11.39肝热脾虚证11.3l肝脾两虚证11.3心肾阳虚[虚寒]证11.40肝胃不和[调]证11.43肝胃气滞证11.44肝胃气滞血瘀证11.45肝胃气虚血瘀证11.46肝胃气滞阴虚[阴虚气滞]证11.47肝胃阴虚证11.48肝胃阴虚血瘀证11.49肝胃虚寒证11.4水气凌心证11.50肝火犯肺证11.52肝肺热盛[实热][实火]证11.53肝肾气逆证11.54肝郁肾虚证11.55脾肺两虚[气虚]证11.56脾肺气阴两虚证11.57脾肾阳虚[虚寒]证11.58脾肾气虚证11.59.1脾肾气虚水停证11.59.2脾肾阳虚水停证11.59脾肾两虚[亏虚]证11.5l肝肺风热证11.5心肾气虚证11.60脾肾(气虚)不固证11.61肺肾阴虚证11.62肺肾气虚证11.63肺肾阳虚证11.64暑伤肺胃证11.66肺胃风热证11.66肺胃火热[热盛]证11.67肺胃阴虚[津亏]证11.68毒陷心肝证11.69肺虚肠脱证11.6心肾气阴两虚证11.70脾虚肠脱证11.71肾虚肠脱证11.72肝肠气滞证11.7心肾阴阳两虚[亏虚]证11.8心肺气虚证11.9心肺阴虚证12.26肌肤失养证12.10风湿蕴肤证12.11风毒蕴肤证12.12湿毒蕴结肌肤证12.13热[火]毒蕴绪肌肤证12.14虫毒蕴[袭]肤证12.15寒湿蕴肤证12.16湿热蕴结肌肤证12.17湿痰蕴结肌肤证12.18风热郁滞肌肤证12.19虫毒侵袭肌肤证12.1邪袭卫表证12.20虫毒风热结肤证12.21虫毒湿热结肤证12.22风水(相博)证12.23表闭水停证12.24瘀滞肌肤证12.25寒凝血涩肌肤证12.2风袭表疏证12.3风寒[寒邪]束表证12.4风热犯表[卫]证12.5风湿袭表证12.6暑湿袭表证12.7外[风]燥袭表证12.8风毒犯表证12.9温毒袭表证13,4.1血轮实热证13.1.10热毒壅聚头面证13.1.11肝火犯头证13.1.1风寒犯头证13.1.2风热犯头证13.1.3风热痰毒犯头证13.1.4风湿犯头证13.1.5风痰上扰[攻]证13.1.6痰浊[湿]犯头证13.1.7风[肝]阳上扰证13.1.8瘀血犯头证13.1.9瘀热犯头[上蒙]证13.10.10瘀(血痹)阻咽喉证13.10.11气虚咽喉失充证13.10.12阴虚咽喉失濡证13.10.1风寒袭咽[喉]证13.10.2风热侵咽[喉]证13.10.3痰湿凝阻咽喉证13.10.4气滞痰凝咽喉证13.10.5痰毒壅喉证13.10.6湿热蒸喉证13.10.7热[火]毒攻喉证13.10.8气滞声带证13.10.9瘀(血痹)阻声带证13.10咽喉证13.11.10血虚龈肉失养证13.11.11血虚齿槽失养证13.11.12气虚齿动证13.11.1风火[热]犯齿证13.11.2胃火燔龈证13.11.3胃火燔齿证13.11.4湿热蒸齿证13.11.5火毒犯齿证13.11.7血瘀齿龈证13.11.8阴虚齿燥证13.11.9虚火灼龈证13.11齿龈证13.12.1风邪犯唇[口]证13.12.2毒火攻唇[口]证13.12.3湿热蒸口[唇]证13.12.4虚火的口[唇]证13.12.5血虚唇[口]燥证13.12.6湿热蒸舌证13.12.7热[火]毒攻舌证13.12.8血瘀舌下证13.12口唇证13.13.1燥干清窍证13.13.2瘀阻清窍证13.13.3湿蒙清窍证13.13.4痰蒙清窍证13.13邪犯清窍证13.1实邪犯头证13.2.1风热[火]犯[攻]目证13.2.2风湿凌目证13.2.3外伤目络证13.2.4虫积化疳证13.2实邪犯目证13.3.1气轮风热证13.3.2气轮湿热证13.3.3气轮[白睛]血瘀证13.3.4气轮热毒证13.3.5气轮阴虚证13.3气轮证13.4.2血轮虚热证13.4血轮证13.5.1肉轮血瘀证13.5.2肉轮风热证13.5.3肉轮热毒证13.5.4肉轮湿热证13.5.5肉轮痰湿证13.5.6肉轮气虚证13.5.7肉轮血虚证13.5肉轮证13.6.1风轮风热证13.6.2风轮湿热证13.6.3风轮热毒证13.6.4风轮阴虚证13.6风轮证13.7.13水轮络痹精亏证13.7.10水轮痰瘀互结证13.7.11水轮火邪伤络证13.7.12水轮血脉痹阻证13.7.1水轮实热证13.7.2水轮痰火证13.7.3水轮痰湿证13.7.4水轮阴亏证13.7.5水轮气虚证13.7.6水轮气虚血亏证13.7.7水轮气虚血瘀证13.7.8水轮气滞血瘀证13.7.9水轮水湿停聚证13.7水轮证13.8.10阳虚耳窍失煦证13.8.11气虚耳窍失充证13.8.12血虚耳窍失养证13.8.13血虚耳燥证13.8.1肝火燔耳证13.8.2毒火犯耳证13.8.3风热犯耳证13.8.4湿热犯耳证13.8.5痰湿泛耳证13.8.6邪恋耳窍证13.8.7气滞耳窍证13.8.8血瘀耳窍证13.8.9阴虚耳窍失濡证13.8耳窍证13.9.10气血瘀滞鼻窍证13.9.11气虚鼻窍失充证13.9.12血虚一窍失养证13.9.13阴虚鼻窍失濡证13.9.14阳虚鼻窍失煦证13.9.1风寒袭鼻证13.9.2风热犯鼻证13.9.3湿壅鼻窍证13.9.4痰聚鼻窍证13.9.5痰热犯鼻证13.9.6湿热蒸鼻证13.9.7燥伤鼻窍证13.9.8火毒犯鼻证13.9.9肺热熏鼻证13.9鼻窍证13.ll.6火毒犯龈证14.1.10瘀血阻络证14.1.11虫湿壅络证14.1.1风痰入[阻]络证14.1.2风热中[阻]络证14.1.3寒滞经脉证14.1.4风毒入络[脉]证14.1.5火[热]毒窜[入]络证14.1.6湿热阻络证14.1.7寒湿阻[入]络证14.1.8痰湿阻络[痹]证14.1.9瘀热入络证14.1风中经络证14.2.10瘀血犯腰证14.2.11伤损筋骨证14.2.12瘀滞筋骨证14.2.13络伤出血证14.2.14外伤瘀滞证14.2.15痰湿流注(经脉筋骨)证14.2.1风胜行痹证14.2.2寒胜痛痹证14.2.3湿胜着痹证14.2.4热邪阻痹证14.2.5湿热阻痹症14.2.6风寒湿凝滞筋骨证14.2.7寒湿犯腰证14.2.8痰湿犯腰证14.2.9湿热犯腰证14.2经气不利证15.18上寒下热证15.1.1热扰胸膈证15.1.2热实结胸证15.1.3寒实结胸证15.1.4痰热结胸证15.1.5痰气阻隔证15.1.6痰瘀阻隔证15.1.7饮停胸胁证15.1.8瘀阻[滞]胸胁证15.1.9瘀血阻膈证15.10营卫不和证15.11术后遗毒证15.12表寒里热证15.13表热里寒证15.14表里俱[实]寒证15.15表里俱[实]热证15.16上盛下虚证15.17上热下寒证15.1邪扰胸膈证15.2湿热弥漫三焦证15.3上焦湿热证15.4.1中焦实热证15.4.2中寒虫扰证15.4中焦湿热证15.5.1湿热下注证15.5.2瘟毒下注证15.5.3瘀阻下焦证15.5下焦湿热证15.6.1少腹血瘀证15.6.2少腹气滞证15.6.3少腹热滞证15.6.4少腹湿热阻滞证15.6.5少腹瘀滞证、15.6.6少腹瘀热证15.6邪犯少腹证15.7邪入少阳证15.8邪伏膜原证15.9胎毒蕴热证16.1.1.1.1太阳中风证16.1.1.1.2太阳伤寒证16.1.1.1太阳经证16.1.1.2.1太阳蓄水证16.1.1.2.2太阳蓄血证16.1.1.2太阳腑证16.1.1太阳病证16.1.2.1阳明经证16.1.2.2阳明腑证16.1.2阳明病证16.1.3少阳病证16.1.4太阴病证16.1.5.1少阴寒化证16.1.5.2少阴热化证16.1.5少阴病证16.1.6厥阴病证16.1六经病证16.2.10酿脓期16.2.11成脓期16.2.12溃脓期16.2.13溃后期16.2.14未破损期16.2.15破损期16.2.16发作期16.2.17缓解期16.2.1初[一]期16.2.2中[二]期16.2.3后[三]期16.2.4晚期16.2.5疹前期16.2.6见形期16.2.7出疹期16.2.8收没期16.2.9成痈期16.2分期16.3.1一度16.3.2二度16.3.3三度16.3分度1l.19心脾积[实]热证。

高血压中医临床诊疗实践指南要点

高血压中医临床诊疗实践指南要点

高血压中医临床诊疗实践指南要点1指导原则1.1 制订目的主要目的是推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体现中医特色和疗效优势的诊疗方法或诊疗方案,促进各类临床医护人员规范进行高血压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活动,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中医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本指南针对的患者群体为易发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和18岁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宜直接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本指南的应用对象为大中华地区的个体执业中医医师、社区医院医师、中医医院内科医师、综合性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医师,不宜直接适用于个体执业医师、综合性医院执业医师、海外个体执业中医医师或海外留学生。

1.2 证据编写的基本体例主要针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治疗和调摄建议。

在临床指南中所提出的每一项建议必须具有表明其证据强度的明确等级,证据的强度支持了所提出的建议,反映了目前可利用的最好的中医药证据。

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参照刘建平制定的“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和GRADE工作组形成的推荐分级。

1.3 实践应用的关键建议对低危、中危的1级和2级高血压(轻、中度)患者,建议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降压和改善症状兼顾;对于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适当加用中医药治疗以辅助降压,改善症状。

高血压的辨证建议以阴阳为纲,根据风、痰、虚、瘀的病机特点,参考肝火亢盛、痰浊壅盛、阴虚阳亢、肾气亏虚等基本证候特征,选用相应的方剂或中成药辨证施治。

老年高血压在上述辨证论治疗基础上,根据久病及肾、多虚多瘀的特点,应结合病情选用补肾益气和/或活血通脉方药。

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还可适当选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1.4 指南推荐的实践操作工作路径2.诊断标准中医病名和证候名称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GB/16751.2 –1997)》确定。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16751.2-1997)10.10.1肾虚寒凝证10.10.2肾虚寒痰证10.10.3肾虚血瘀证10.10肾虚[经]寒湿证10.11湿热蕴肾证10.12脓毒蕴肾证10.13.1膀胱湿热气滞证10.13.2膀胱湿热血瘀证10.13膀胱湿热证10.14膀胱蕴[实][积][蓄]热证10.15膀胱蓄水证10.16膀胱蓄血证10.17膀胱虚寒证10.18寒凝[滞]胞宫证10.19痰凝[阻]胞宫证10.1肾气(亏)虚证10.20瘀阻胞宫证10.21胞宫虚寒[阳虚]证10.22胞宫湿热证10.23胞宫血[积]热证10.24冲任失[不]调证10.25冲任不固证10.26冲任瘀阻证10.27热入血室证10.28湿热阻滞精室证10.29痰湿阻滞[凝结]精室证10.2肾气[虚]不固证10.3.1肾气虚水泛[停]证10.3.2肾阳虚水泛[停]证10.30瘀(血)阻(滞)精室证10.32惊恐伤肾证10.3l瘀浊阻滞精室证10.3肾虚水泛[停]证10.4肾阳虚证10.5肾阴虚(热)证10.6肾阴虚火旺[内热]证10.7肾精[气]亏虚证10.8肾虚髓亏证10.9肾阴阳两虚证11.41肝胃热盛[积热]证11.42肝火犯胃证11.10心肺气阴两虚证11.11心肺阴虚血瘀证11.12心肺阳虚证11.13心肺热盛[实热][火旺]证11.14心肾火热证11.15心脾两虚证11.16心脾气虚证11.17心脾阳虚[虚寒]证11.18心脾气血两虚证11.1心肾阴虚[虚热]证11.20心肝火旺[实热][热盛]证11.21心肝血瘀证11.22心肝血虚证11.23心肝阴虚证11.24心肝血虚挟瘀证11.25心肝气血两虚[亏虚]证11.26心肝气虚血瘀证11.27心胆气虚(不宁)证11.28肝肾(精血)亏虚[损]证11.29肝肾阴虚[虚火]证11.2心肾不交证11.30肝肾阴虚阳亢[虚阳偏亢]证11.32肝脾气血两虚证11.33肝脾气阴两虚证11.34肝郁[滞]脾虚证11.35肝旺脾虚证11.36肝脾[中焦]湿热证11.38肝脾血瘀[瘀滞]证11.39肝热脾虚证11.3l肝脾两虚证11.3心肾阳虚[虚寒]证11.40肝胃不和[调]证11.43肝胃气滞证11.44肝胃气滞血瘀证11.45肝胃气虚血瘀证11.46肝胃气滞阴虚[阴虚气滞]证11.47肝胃阴虚证11.48肝胃阴虚血瘀证11.49肝胃虚寒证11.4水气凌心证11.50肝火犯肺证11.52肝肺热盛[实热][实火]证11.53肝肾气逆证11.54肝郁肾虚证11.55脾肺两虚[气虚]证11.56脾肺气阴两虚证11.57脾肾阳虚[虚寒]证11.58脾肾气虚证11.59.1脾肾气虚水停证11.59.2脾肾阳虚水停证11.59脾肾两虚[亏虚]证11.5l肝肺风热证11.5心肾气虚证11.60脾肾(气虚)不固证11.61肺肾阴虚证11.62肺肾气虚证11.63肺肾阳虚证11.64暑伤肺胃证11.66肺胃风热证11.66肺胃火热[热盛]证11.67肺胃阴虚[津亏]证11.68毒陷心肝证11.69肺虚肠脱证11.6心肾气阴两虚证11.70脾虚肠脱证11.71肾虚肠脱证11.72肝肠气滞证11.7心肾阴阳两虚[亏虚]证11.8心肺气虚证11.9心肺阴虚证12.26肌肤失养证12.10风湿蕴肤证12.11风毒蕴肤证12.12湿毒蕴结肌肤证12.13热[火]毒蕴绪肌肤证12.14虫毒蕴[袭]肤证12.15寒湿蕴肤证12.16湿热蕴结肌肤证12.17湿痰蕴结肌肤证12.18风热郁滞肌肤证12.19虫毒侵袭肌肤证12.1邪袭卫表证12.20虫毒风热结肤证12.21虫毒湿热结肤证12.22风水(相博)证12.23表闭水停证12.24瘀滞肌肤证12.25寒凝血涩肌肤证12.2风袭表疏证12.3风寒[寒邪]束表证12.4风热犯表[卫]证12.5风湿袭表证12.6暑湿袭表证12.7外[风]燥袭表证12.8风毒犯表证12.9温毒袭表证13,4.1血轮实热证13.1.10热毒壅聚头面证13.1.11肝火犯头证13.1.1风寒犯头证13.1.3风热痰毒犯头证13.1.4风湿犯头证13.1.5风痰上扰[攻]证13.1.6痰浊[湿]犯头证13.1.7风[肝]阳上扰证13.1.8瘀血犯头证13.1.9瘀热犯头[上蒙]证13.10.10瘀(血痹)阻咽喉证13.10.11气虚咽喉失充证13.10.12阴虚咽喉失濡证13.10.1风寒袭咽[喉]证13.10.2风热侵咽[喉]证13.10.3痰湿凝阻咽喉证13.10.4气滞痰凝咽喉证13.10.5痰毒壅喉证13.10.6湿热蒸喉证13.10.7热[火]毒攻喉证13.10.8气滞声带证13.10.9瘀(血痹)阻声带证13.10咽喉证13.11.10血虚龈肉失养证13.11.11血虚齿槽失养证13.11.12气虚齿动证13.11.1风火[热]犯齿证13.11.2胃火燔龈证13.11.3胃火燔齿证13.11.4湿热蒸齿证13.11.5火毒犯齿证13.11.7血瘀齿龈证13.11.8阴虚齿燥证13.11.9虚火灼龈证13.11齿龈证13.12.1风邪犯唇[口]证13.12.2毒火攻唇[口]证13.12.3湿热蒸口[唇]证13.12.4虚火的口[唇]证13.12.5血虚唇[口]燥证13.12.6湿热蒸舌证13.12.7热[火]毒攻舌证13.12.8血瘀舌下证13.12口唇证13.13.1燥干清窍证13.13.2瘀阻清窍证13.13.3湿蒙清窍证13.13.4痰蒙清窍证13.13邪犯清窍证13.2.1风热[火]犯[攻]目证13.2.2风湿凌目证13.2.3外伤目络证13.2.4虫积化疳证13.2实邪犯目证13.3.1气轮风热证13.3.2气轮湿热证13.3.3气轮[白睛]血瘀证13.3.4气轮热毒证13.3.5气轮阴虚证13.3气轮证13.4.2血轮虚热证13.4血轮证13.5.1肉轮血瘀证13.5.2肉轮风热证13.5.3肉轮热毒证13.5.4肉轮湿热证13.5.5肉轮痰湿证13.5.6肉轮气虚证13.5.7肉轮血虚证13.5肉轮证13.6.1风轮风热证13.6.2风轮湿热证13.6.3风轮热毒证13.6.4风轮阴虚证13.6风轮证13.7.13水轮络痹精亏证13.7.10水轮痰瘀互结证13.7.11水轮火邪伤络证13.7.12水轮血脉痹阻证13.7.1水轮实热证13.7.2水轮痰火证13.7.3水轮痰湿证13.7.5水轮气虚证13.7.6水轮气虚血亏证13.7.7水轮气虚血瘀证13.7.8水轮气滞血瘀证13.7.9水轮水湿停聚证13.7水轮证13.8.10阳虚耳窍失煦证13.8.11气虚耳窍失充证13.8.12血虚耳窍失养证13.8.13血虚耳燥证13.8.1肝火燔耳证13.8.2毒火犯耳证13.8.3风热犯耳证13.8.4湿热犯耳证13.8.5痰湿泛耳证13.8.6邪恋耳窍证13.8.7气滞耳窍证13.8.8血瘀耳窍证13.8.9阴虚耳窍失濡证13.8耳窍证13.9.10气血瘀滞鼻窍证13.9.11气虚鼻窍失充证13.9.12血虚一窍失养证13.9.13阴虚鼻窍失濡证13.9.14阳虚鼻窍失煦证13.9.1风寒袭鼻证13.9.2风热犯鼻证13.9.3湿壅鼻窍证13.9.4痰聚鼻窍证13.9.5痰热犯鼻证13.9.6湿热蒸鼻证13.9.7燥伤鼻窍证13.9.8火毒犯鼻证13.9.9肺热熏鼻证13.9鼻窍证13.ll.6火毒犯龈证14.1.11虫湿壅络证14.1.1风痰入[阻]络证14.1.2风热中[阻]络证14.1.3寒滞经脉证14.1.4风毒入络[脉]证14.1.5火[热]毒窜[入]络证14.1.6湿热阻络证14.1.7寒湿阻[入]络证14.1.8痰湿阻络[痹]证14.1.9瘀热入络证14.1风中经络证14.2.10瘀血犯腰证14.2.11伤损筋骨证14.2.12瘀滞筋骨证14.2.13络伤出血证14.2.14外伤瘀滞证14.2.15痰湿流注(经脉筋骨)证14.2.1风胜行痹证14.2.2寒胜痛痹证14.2.3湿胜着痹证14.2.4热邪阻痹证14.2.5湿热阻痹症14.2.6风寒湿凝滞筋骨证14.2.7寒湿犯腰证14.2.8痰湿犯腰证14.2.9湿热犯腰证14.2经气不利证15.18上寒下热证15.1.1热扰胸膈证15.1.2热实结胸证15.1.3寒实结胸证15.1.4痰热结胸证15.1.5痰气阻隔证15.1.6痰瘀阻隔证15.1.7饮停胸胁证15.1.8瘀阻[滞]胸胁证15.1.9瘀血阻膈证15.10营卫不和证15.11术后遗毒证15.12表寒里热证15.13表热里寒证15.14表里俱[实]寒证15.15表里俱[实]热证15.16上盛下虚证15.17上热下寒证15.1邪扰胸膈证15.2湿热弥漫三焦证15.3上焦湿热证15.4.1中焦实热证15.4.2中寒虫扰证15.4中焦湿热证15.5.1湿热下注证15.5.2瘟毒下注证15.5.3瘀阻下焦证15.5下焦湿热证15.6.1少腹血瘀证15.6.2少腹气滞证15.6.3少腹热滞证15.6.4少腹湿热阻滞证15.6.5少腹瘀滞证、15.6.6少腹瘀热证15.6邪犯少腹证15.7邪入少阳证15.8邪伏膜原证15.9胎毒蕴热证16.1.1.1.1太阳中风证16.1.1.1.2太阳伤寒证16.1.1.1太阳经证16.1.1.2.1太阳蓄水证16.1.1.2.2太阳蓄血证16.1.1.2太阳腑证16.1.1太阳病证16.1.2.1阳明经证16.1.2.2阳明腑证16.1.2阳明病证16.1.3少阳病证16.1.4太阴病证16.1.5.1少阴寒化证16.1.5.2少阴热化证16.1.5少阴病证16.1.6厥阴病证16.1六经病证16.2.10酿脓期16.2.11成脓期16.2.12溃脓期16.2.13溃后期16.2.14未破损期16.2.15破损期16.2.16发作期16.2.17缓解期16.2.1初[一]期16.2.2中[二]期16.2.3后[三]期16.2.4晚期16.2.5疹前期16.2.6见形期16.2.7出疹期16.2.8收没期16.2.9成痈期16.2分期16.3.1一度16.3.2二度16.3.3三度16.3分度1l.19心脾积[实]热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摘要:
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概述
2.证候的定义和意义
3.风邪侵袭经络证的具体表现
4.风痰入阻络证的具体表现
5.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应用和意义
正文:
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概述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症状、证候、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描述和总结。

其中,证候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症等多个方面。

二、证候的定义和意义
证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机、病位和病症的综合表现。

中医认为,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键,对证候的辨识和分析是中医诊疗的核心。

三、风邪侵袭经络证的具体表现
风邪侵袭经络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其主要表现为肌肤麻木、瘙痒,或口眼歪斜等症状。

风邪指外来的风邪之气,侵袭人体后,滞留于经络筋脉之中,导致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出现上述症状。

四、风痰入阻络证的具体表现
风痰入阻络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其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甚或瘫痪不遂,或肌肤麻木瘙痒等症状。

风痰指体内的风邪和痰湿相结合,阻滞经络,导致气血不畅,出现上述症状。

五、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应用和意义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症状、证候、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描述和总结。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NO.1[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虚证[注释]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2[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陷证[注释]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3[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脱证[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注释]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O.4[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证[注释]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5[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动[生]风证[注释]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6[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风燥[盛]证[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注释]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7[分类]基本虚证类[注释]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8[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脱证[注释]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9[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阴(液亏)虚证[注释]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以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修订版)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812种常见证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列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同时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基本虚证类basic syndromes of deficiency type3.1 气虚证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2 气陷证syndrome of qi sinking气虚无力升举,中气下陷,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3 气脱证syndrome of qi collapse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同义词:元气虚脱证3.4 血虚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或闭经,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1 血虚动[生]风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generating] stirring wind血液亏损,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色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2 血虚风燥[盛]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 dryness [exuberance]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0.1肾虚寒凝证10.10.2肾虚寒痰证10.10.3肾虚血瘀证10.10肾虚[经]寒湿证10.11湿热蕴肾证10.12脓毒蕴肾证10.13.1膀胱湿热气滞证10.13.2膀胱湿热血瘀证10.13膀胱湿热证10.14膀胱蕴[实][积][蓄]热证10.15膀胱蓄水证10.16膀胱蓄血证10.17膀胱虚寒证10.18寒凝[滞]胞宫证10.19痰凝[阻]胞宫证10.1肾气(亏)虚证10.20瘀阻胞宫证10.21胞宫虚寒[阳虚]证10.22胞宫湿热证10.23胞宫血[积]热证10.24冲任失[不]调证10.25冲任不固证10.26冲任瘀阻证10.27热入血室证10.28湿热阻滞精室证10.29痰湿阻滞[凝结]精室证10.2肾气[虚]不固证10.3.1肾气虚水泛[停]证10.3.2肾阳虚水泛[停]证10.30瘀(血)阻(滞)精室证10.32惊恐伤肾证10.3l瘀浊阻滞精室证10.3肾虚水泛[停]证10.4肾阳虚证10.5肾阴虚(热)证10.6肾阴虚火旺[内热]证10.7肾精[气]亏虚证10.8肾虚髓亏证10.9肾阴阳两虚证11.41肝胃热盛[积热]证11.42肝火犯胃证11.10心肺气阴两虚证11.11心肺阴虚血瘀证11.12心肺阳虚证11.13心肺热盛[实热][火旺]证11.14心肾火热证11.15心脾两虚证11.16心脾气虚证11.17心脾阳虚[虚寒]证11.18心脾气血两虚证11.1心肾阴虚[虚热]证11.20心肝火旺[实热][热盛]证11.21心肝血瘀证11.22心肝血虚证11.23心肝阴虚证11.24心肝血虚挟瘀证11.25心肝气血两虚[亏虚]证11.26心肝气虚血瘀证11.27心胆气虚(不宁)证11.28肝肾(精血)亏虚[损]证11.29肝肾阴虚[虚火]证11.2心肾不交证11.30肝肾阴虚阳亢[虚阳偏亢]证11.32肝脾气血两虚证11.33肝脾气阴两虚证11.34肝郁[滞]脾虚证11.35肝旺脾虚证11.36肝脾[中焦]湿热证11.38肝脾血瘀[瘀滞]证11.39肝热脾虚证11.3l肝脾两虚证11.3心肾阳虚[虚寒]证11.40肝胃不和[调]证11.43肝胃气滞证11.44肝胃气滞血瘀证11.45肝胃气虚血瘀证11.46肝胃气滞阴虚[阴虚气滞]证11.47肝胃阴虚证11.48肝胃阴虚血瘀证11.49肝胃虚寒证11.4水气凌心证11.50肝火犯肺证11.52肝肺热盛[实热][实火]证11.53肝肾气逆证11.54肝郁肾虚证11.55脾肺两虚[气虚]证11.56脾肺气阴两虚证11.57脾肾阳虚[虚寒]证11.58脾肾气虚证11.59.1脾肾气虚水停证11.59.2脾肾阳虚水停证11.59脾肾两虚[亏虚]证11.5l肝肺风热证11.5心肾气虚证11.60脾肾(气虚)不固证11.61肺肾阴虚证11.62肺肾气虚证11.63肺肾阳虚证11.64暑伤肺胃证11.66肺胃风热证11.66肺胃火热[热盛]证11.67肺胃阴虚[津亏]证11.68毒陷心肝证11.69肺虚肠脱证11.6心肾气阴两虚证11.70脾虚肠脱证11.71肾虚肠脱证11.72肝肠气滞证11.7心肾阴阳两虚[亏虚]证11.8心肺气虚证11.9心肺阴虚证12.26肌肤失养证12.10风湿蕴肤证12.11风毒蕴肤证12.12湿毒蕴结肌肤证12.13热[火]毒蕴绪肌肤证12.14虫毒蕴[袭]肤证12.15寒湿蕴肤证12.16湿热蕴结肌肤证12.17湿痰蕴结肌肤证12.18风热郁滞肌肤证12.19虫毒侵袭肌肤证12.1邪袭卫表证12.20虫毒风热结肤证12.21虫毒湿热结肤证12.22风水(相博)证12.23表闭水停证12.24瘀滞肌肤证12.25寒凝血涩肌肤证12.2风袭表疏证12.3风寒[寒邪]束表证12.4风热犯表[卫]证12.5风湿袭表证12.6暑湿袭表证12.7外[风]燥袭表证12.8风毒犯表证12.9温毒袭表证13,4.1血轮实热证13.1.10热毒壅聚头面证13.1.11肝火犯头证13.1.1风寒犯头证13.1.2风热犯头证13.1.3风热痰毒犯头证13.1.4风湿犯头证13.1.5风痰上扰[攻]证13.1.6痰浊[湿]犯头证13.1.7风[肝]阳上扰证13.1.8瘀血犯头证13.1.9瘀热犯头[上蒙]证13.10.10瘀(血痹)阻咽喉证13.10.11气虚咽喉失充证13.10.12阴虚咽喉失濡证13.10.1风寒袭咽[喉]证13.10.2风热侵咽[喉]证13.10.3痰湿凝阻咽喉证13.10.4气滞痰凝咽喉证13.10.5痰毒壅喉证13.10.6湿热蒸喉证13.10.7热[火]毒攻喉证13.10.8气滞声带证13.10.9瘀(血痹)阻声带证13.10咽喉证13.11.10血虚龈肉失养证13.11.11血虚齿槽失养证13.11.12气虚齿动证13.11.1风火[热]犯齿证13.11.2胃火燔龈证13.11.3胃火燔齿证13.11.4湿热蒸齿证13.11.5火毒犯齿证13.11.7血瘀齿龈证13.11.8阴虚齿燥证13.11.9虚火灼龈证13.11齿龈证13.12.1风邪犯唇[口]证13.12.2毒火攻唇[口]证13.12.3湿热蒸口[唇]证13.12.4虚火的口[唇]证13.12.5血虚唇[口]燥证13.12.6湿热蒸舌证13.12.7热[火]毒攻舌证13.12.8血瘀舌下证13.12口唇证13.13.1燥干清窍证13.13.2瘀阻清窍证13.13.3湿蒙清窍证13.13.4痰蒙清窍证13.13邪犯清窍证13.1实邪犯头证13.2.1风热[火]犯[攻]目证13.2.2风湿凌目证13.2.3外伤目络证13.2.4虫积化疳证13.2实邪犯目证13.3.1气轮风热证13.3.2气轮湿热证13.3.3气轮[白睛]血瘀证13.3.4气轮热毒证13.3.5气轮阴虚证13.3气轮证13.4.2血轮虚热证13.4血轮证13.5.1肉轮血瘀证13.5.2肉轮风热证13.5.3肉轮热毒证13.5.4肉轮湿热证13.5.5肉轮痰湿证13.5.6肉轮气虚证13.5.7肉轮血虚证13.5肉轮证13.6.1风轮风热证13.6.2风轮湿热证13.6.3风轮热毒证13.6.4风轮阴虚证13.6风轮证13.7.13水轮络痹精亏证13.7.10水轮痰瘀互结证13.7.11水轮火邪伤络证13.7.12水轮血脉痹阻证13.7.1水轮实热证13.7.2水轮痰火证13.7.3水轮痰湿证13.7.4水轮阴亏证13.7.5水轮气虚证13.7.6水轮气虚血亏证13.7.7水轮气虚血瘀证13.7.8水轮气滞血瘀证13.7.9水轮水湿停聚证13.7水轮证13.8.10阳虚耳窍失煦证13.8.11气虚耳窍失充证13.8.12血虚耳窍失养证13.8.13血虚耳燥证13.8.1肝火燔耳证13.8.2毒火犯耳证13.8.3风热犯耳证13.8.4湿热犯耳证13.8.5痰湿泛耳证13.8.6邪恋耳窍证13.8.7气滞耳窍证13.8.8血瘀耳窍证13.8.9阴虚耳窍失濡证13.8耳窍证13.9.10气血瘀滞鼻窍证13.9.11气虚鼻窍失充证13.9.12血虚一窍失养证13.9.13阴虚鼻窍失濡证13.9.14阳虚鼻窍失煦证13.9.1风寒袭鼻证13.9.2风热犯鼻证13.9.3湿壅鼻窍证13.9.4痰聚鼻窍证13.9.5痰热犯鼻证13.9.6湿热蒸鼻证13.9.7燥伤鼻窍证13.9.8火毒犯鼻证13.9.9肺热熏鼻证13.9鼻窍证13.ll.6火毒犯龈证14.1.10瘀血阻络证14.1.11虫湿壅络证14.1.1风痰入[阻]络证14.1.2风热中[阻]络证14.1.3寒滞经脉证14.1.4风毒入络[脉]证14.1.5火[热]毒窜[入]络证14.1.6湿热阻络证14.1.7寒湿阻[入]络证14.1.8痰湿阻络[痹]证14.1.9瘀热入络证14.1风中经络证14.2.10瘀血犯腰证14.2.11伤损筋骨证14.2.12瘀滞筋骨证14.2.13络伤出血证14.2.14外伤瘀滞证14.2.15痰湿流注(经脉筋骨)证14.2.1风胜行痹证14.2.2寒胜痛痹证14.2.3湿胜着痹证14.2.4热邪阻痹证14.2.5湿热阻痹症14.2.6风寒湿凝滞筋骨证14.2.7寒湿犯腰证14.2.8痰湿犯腰证14.2.9湿热犯腰证14.2经气不利证15.18上寒下热证15.1.1热扰胸膈证15.1.2热实结胸证15.1.3寒实结胸证15.1.4痰热结胸证15.1.5痰气阻隔证15.1.6痰瘀阻隔证15.1.7饮停胸胁证15.1.8瘀阻[滞]胸胁证15.1.9瘀血阻膈证15.10营卫不和证15.11术后遗毒证15.12表寒里热证15.13表热里寒证15.14表里俱[实]寒证15.15表里俱[实]热证15.16上盛下虚证15.17上热下寒证15.1邪扰胸膈证15.2湿热弥漫三焦证15.3上焦湿热证15.4.1中焦实热证15.4.2中寒虫扰证15.4中焦湿热证15.5.1湿热下注证15.5.2瘟毒下注证15.5.3瘀阻下焦证15.5下焦湿热证15.6.1少腹血瘀证15.6.2少腹气滞证15.6.3少腹热滞证15.6.4少腹湿热阻滞证15.6.5少腹瘀滞证、15.6.6少腹瘀热证15.6邪犯少腹证15.7邪入少阳证15.8邪伏膜原证15.9胎毒蕴热证16.1.1.1.1太阳中风证16.1.1.1.2太阳伤寒证16.1.1.1太阳经证16.1.1.2.1太阳蓄水证16.1.1.2.2太阳蓄血证16.1.1.2太阳腑证16.1.1太阳病证16.1.2.1阳明经证16.1.2.2阳明腑证16.1.2阳明病证16.1.3少阳病证16.1.4太阴病证16.1.5.1少阴寒化证16.1.5.2少阴热化证16.1.5少阴病证16.1.6厥阴病证16.1六经病证16.2.10酿脓期16.2.11成脓期16.2.12溃脓期16.2.13溃后期16.2.14未破损期16.2.15破损期16.2.16发作期16.2.17缓解期16.2.1初[一]期16.2.2中[二]期16.2.3后[三]期16.2.4晚期16.2.5疹前期16.2.6见形期16.2.7出疹期16.2.8收没期16.2.9成痈期16.2分期16.3.1一度16.3.2二度16.3.3三度16.3分度1l.19心脾积[实]热证。

3.10虚阳浮越证3.11.1气随血脱证3.11.2气不摄[统]血证3.11.3气血两虚动风证3.11气血两虚证3.12气阴两[亏]虚证3.13阴血亏虚证3.14.1阴损及阳证3.14.2阳损及阴证3.14.3阴竭阳脱证3.14阴阳两[亏]虚证3.15.1津亏[伤]证3.15.2液亏[脱]证3.15津液亏虚证3.16津气亏虚证3.17精气亏虚[不足]证3.18精血亏虚证3.19髓亏证3.1气虚证3.20卫(气亏)虚证3.21营(气亏)虚证3.2气陷证3.3气脱证3.4.1血虚动[生]风证3.4.2血虚风燥[盛]证3.4.3血虚津亏证3.4血虚证3.5血脱证3.6.1阴虚阳浮证3.6.2阴虚血燥证3.6.3阴虚动血证3.6.4阴虚动风证3.6.5阴虚津亏证3.6阴(液亏)虚证3.7亡阴证3.8阳虚证3.9亡阳证4,1.3.2热重于风证4,1.3.4风热疫毒证4,3.3暑闭气机证4,6.3.4血热化燥证4.14.16胎毒(蕴结)(内蕴)证4.14.17阴[寒]毒证4.14.8风火热毒证4.1.1风邪犯表[外袭]证4.1.2风湿犯表[外袭]证4.1.3.1风重于热证4.1.3.3风热俱[壅]盛证4.1.3风热外袭[侵]证4.1.4风热痰毒[凝]证4.1.5风湿挟毒[毒聚]证4.1.6风热挟湿证4.1.7风湿化热[火]证4.1.8风寒化[郁]热证4.10.1气滞血瘀证4.10.2气滞[郁]痰凝[阻]证4.10.3气滞湿阻[困]证4.10.4气滞热壅证4.10.5气郁[滞]化火[热]证4.10.6气滞水停证4.10气滞证4.11气(机上)逆证、4.12气闭证4.13.1血瘀气滞证4.13.2血瘀动血证4.13.3血瘀[瘀滞]化热证4.13.4血瘀水停证4.13血瘀证4.14.10虫毒(结聚)证4.14.11疫毒(侵袭)证4.14.12疫毒内闭证4.14.13脓毒(蕴积)证4.14.14食毒证4.14.15燥毒证4.14.18蛇毒内攻证4.14.1毒邪流窜证4.14.2风毒(炽盛)证4.14.3火[热]毒(炽盛)证4.14.4火毒流窜证4.14.5热[火]毒入[陷]营证4.14.6热[火]毒内陷[闭]证4.14.7湿毒(蕴结)证4.14.9毒入营血证4.14邪毒炽盛证4.15食积证4.16虫积证4.17.1石阻气机证4.17.2石阻气闭证4.17石阻证4.18真实假虚证4.1外风证4.2.1寒湿阻[凝]滞证4.2.2寒凝气滞证4.2.3寒凝血瘀证4.2.4寒湿化热证4.2.5寒湿瘀滞证4.2.6真寒假热证4.2.7寒热错[挟]杂证4.2.8血寒(凝滞)证4.2寒凝证4.3.1暑湿(内蕴)证4.3.2暑热动风证4.3暑热(内郁)证4.4.1湿阻气滞证4.4.2.1湿重于热证4.4.2.2热重于湿证4.4.2湿热(蕴结)证4.4.3气分湿热证4.4.4湿热蕴蒸证4.4.5湿热壅滞证4.4.6湿热侵淫证4.4.7湿热毒蕴[疫毒]证4.4.8湿热瘀阻证4.4湿(浊困)阻证4.5.1温燥证4.5.2凉燥证4.5外燥证4.6.11热(极肢)厥证4.6.12热盛酿脓证4.6.10热盛[郁]气滞证4.6.1气分(热盛)证4.6.2营分(热盛)证4.6.3.1血热动血证4.6.3.2血热动风证4.6.3.3血热风盛证4.6.3.5血热瘀滞[结]证4.6.3.6血热挟湿证4.6.3血分证4.6.4热入营血证4.6.5卫气同病证4.6.6气营两燔证4.6.7气血两燔证4.6.8热盛动风证4.6火[邪]热炽盛证4.7.10痰热内扰[阻][盛]证4.7.11痰热内闭证4.7.12痰热动风证4.7.13痰结毒滞证4.7.14痰食互结证4.7.15痰虫互[搏]结证4.7.16痰湿瘀滞证4.7.17痰核留结证4.7.1风痰证4.7.2寒痰证4.7.3湿痰证4.7.4热痰证4.7.5燥痰(蕴结)证4.7.6痰气互[郁]结证4.7.7痰瘀互[搏]结证4.7.8痰瘀化热证4.7.9痰热气滞证4.7痰证4.8水饮内停证4.9水停[气]证5,6正虚邪恋[留]证5.1.1气虚发热证5.1.2气虚痰结[阻]证5.1.3气虚湿困[阻]证5.1.4气虚水停证5.1.5气虚寒凝证5.1.6气虚气滞证5.1.7气虚血瘀[凝]证5.1.8气虚外感证5.10痰热阴虚[伤阴]证5.11血瘀风燥[盛]证5.12.1热毒伤血证5.12.2热[火]毒伤阴证5.12.3余热未清证5.12.4余毒攻窜证5.12.5余毒凝滞证5.12余毒未清证5.13实中挟虚证5.14邪陷正脱证5.15内闭外脱证5.1气虚夹实证5.2.1血虚挟瘀证5.2.2血虚挟痰[痰阻]证5.2.3血虚寒凝证5.2.4血虚外感证5.2.5血虚风袭证5.2.6血虚内热证5.2血虚夹实证5.3.14阴虚热盛证5.3.10阴虚湿阻[困]证5.3.11阴虚湿热证5.3.12阴虚痰热证5.3.13阴虚痰湿[浊][阻]证5.3.15阴虚毒盛证5.3.1阴虚内热证5.3.2阴虚火旺[炽][炎]证5.3.3阴虚阳亢证5.3.4阴虚血热证5.3.5阴虚外感证5.3.6阴虚热郁[郁热]证5.3.7阴虚气滞证5.3.8阴虚血瘀[瘀热]证5.3.9阴虚水停证5.3阴虚夹实证,5.4.1阳虚气滞证5.4.2阳虚湿困[阻]证5.4.3阳虚饮停证5.4.4阳虚水泛[停〕证5.4.5阳虚血瘀证5.4.6阳虚痰凝[阻]证5.4.7阳虚寒凝证5.4.8阳虚外感证5.4阳虚夹实证5.5津亏热结证5.6.10正虚脓毒证5.6.1气虚邪恋[留]证5.6.2气虚毒滞[恋]证5.6.3气虚余热证5.6.4正虚毒恋证5.6.5正虚毒陷证5.6.6阴虚邪[毒]恋证5.6.7血虚邪[毒〕恋证5.6.8阳虚邪[毒]恋证5.6.9阴虚余热证5.7.1寒凝阳虚证5.7.2寒凝血虚证5.7风热血[化]燥证5.8暑伤津气证5.9.1血热伤阴[阴虚]证5.9.2火热[热盛]伤阴证5.9.3热盛伤津[耗液]证5.9.4热伤营阴证5.9邪热伤阴证6.10心阴血虚证6.11心阴虚火旺[阳亢]证6.12心阴虚血瘀证6.13心阴阳两虚证6.14.1心气滞血瘀证6.14.2心热血瘀证6.14心血瘀阻[滞]证6.15痰阻心脉证6.16寒滞心脉证6.17心脉气滞证6.18饮停心包证6.19心火炽[亢]盛证6.1心气(亏)虚证6.20心火上炎证6.21心热阴虚证6.22热闭心包[神〕证6.23热[火]扰心神证6.24热入心营证6.25血热扰神证6.26暑热闭神证6.27痰火[热]扰神[心]证6.28痰迷[蒙][阻][闭]心窍[神]证6.29痰湿蒙闭心窍[神]证6.2心气虚血瘀证6.30风痰闭神[窍]证6.31浊毒闭神[窍]证6.32气闭神厥证6.33心虚神怯证6.34瘀阻脑络[窍]证6.35囊虫侵脑证6.36惊恐伤神证6.37忧伤神气证6.38心神不宁证6.3心气血两虚证6.4心气阴两虚证6.5.1心阳暴脱证6.5.2心阳虚脱证6.5心阳(亏)虚证6.6心阳气虚证6.7心阳虚血瘀证6.8心血(亏)虚证6.9心阴(亏)虚证7.10肺热移肠证7.11风热犯肺证7.12风热闭肺证7.13肺经风热证7.14肺经郁火[热]证7.15肺热血瘀[瘀滞]证7.16邪郁[侵]肺卫证7.17暑伤肺络证7.18痰热[火]塞[蕴]肺证7.19痰热闭肺证7.1肺气(亏)虚证7.20痰浊[湿]阻[蕴]肺证7.21痰瘀[瘀痰]阻肺证7.22风寒袭[束]肺证7.23风寒闭肺证7.24寒饮停肺证7.25肺郁水停证7.26肺热饮停证7.27寒痰阻[停]肺证7.28表寒肺热证7.29燥邪犯[伤]肺证7.2肺气阴两虚证7.30凉燥袭肺证7.32燥痰结[阻]肺证7.33肺燥郁热证7.34肺燥肠热证7.35肺燥肠闭证7.36瘀阻肺络证7.37热[火]毒闭肺证7.38麻毒闭肺证7.39虫毒犯[侵]肺证7.3l温燥袭[伤]肺证7.3肺阳虚证7.4肺阴(亏)虚证7.5肺卫气虚(不固)证7.6肺虚邪恋证7.7阴虚肺燥证7.8肺热炽[壅]盛证7.9肺热阴虚「津伤]证、8.10脾虚血燥证8.12脾阳虚动风证8.13脾虚气滞证8.14脾(气)虚水泛[停][湿]证8.15脾阳虚水泛「停〕证8.16脾虚湿困[蕴][盛][泛]证8.17脾虚湿热证8.18脾虚痰湿证8.19脾虚食积[夹食]证8.1l脾(气)虚动风证8.1脾气(亏)虚证8.20脾虚虫积证8.21湿热蕴[困]脾证8.22痰热蕴脾证8.23脾经风热证8.24脾经热毒证8.25寒湿困[蕴]脾证8.26思伤脾气证8.27胃气(亏)虚证8.28胃气阴两虚[亏]证8.29胃气虚血瘀证8.2脾[中]气下陷证8.30.1胃热[火]气逆证8.30.2胃寒气逆证8.30.3胃滞气逆证8.30胃气上逆证8.32胃气滞血瘀证8.33胃阴(亏)虚证8.34胃阴虚气滞证8.35胃阴虚血瘀证8.36胃火[热](炽盛)证8.37胃热气滞证8.38胃热津伤[亏]证8.39胃热阴虚证8.3l.1胃阳虚气滞证8.3l.2胃阳虚血瘀证8.3l胃阳(亏)虚证8.3脾气不固证8.40胃燥津伤[亏]证8.42寒饮停胃证8.43瘀阻胃络证8.44寒滞肠道证8.45肠道[大肠]湿热证8.46.1小肠实热证8.46.2肠热阴虚证8.46.3肠热气滞证8.46肠道实热证8.47大肠[肠道]热结[实热]证8.48热毒蕴肠证8.49肠道[燥]津亏证8.4l寒邪犯胃证8.4脾气郁结证8.50血虚肠燥[结]证8.51阴虚肠燥证8.52血热肠燥证8.53湿阻[滞][蕴]肠道证8.54肠道寒湿证8.55肠道[小肠]气滞证8.56虫积肠道[小肠]证8.57蛔结肠闭证8.58虫扰魄门证8.59风伤肠络证8.5脾不统[摄]血证8.60肛门热毒证8.61肛门湿热证8.62气血瘀滞肛门证8.63脾胃气虚证8.64脾胃[中焦]阴虚[虚热]证8.65脾胃[中焦]阳虚[虚寒]证8.66脾胃[中焦]阳虚[虚寒]气滞证8.67脾胃气阴两[亏]虚证8.68脾胃[中焦]实热[积热][热盛]证8.69脾胃[中焦]湿热证8.6脾阳(亏)虚证8.70湿困脾胃证8.71胃热脾虚证8.72脾胃[中焦]不和[气滞]证8.73胃肠湿热证8.74胃肠实[积]热证8.75食滞[积]胃肠证8.76食滞胃热证8.77胃肠气滞证8.78瘀滞胃肠证8.79寒滞胃肠证8.7脾阴(亏)虚证8.80痰湿[浊][饮]中阻证8.81肠道瘀滞证8.8脾虚营亏证8.9脾虚血亏证9.10肝郁血瘀证9.11肝郁阴虚证9.12肝瘀化热证9.13肝(血)瘀(阻)证9.14肝虚血瘀证9.15肝阴虚血瘀证9.16肝气虚血瘀证9.17肝[气]郁化火证9.18肝郁血热证9.19肝郁痰火[热]证9.1肝阴(亏)虚证9.20肝瘀痰结[阻]证9.21肝火炽「旺兀亢」盛证9.22肝火上炎证9.23肝经火旺[盛]证9.24肝经风热证9.25肝经湿热证9.26肝郁[滞]湿热证9.27热毒淤[瘀]肝证9.28肝热气滞证9.29肝热血瘀证9.2肝血(亏)虚证9.30肝热阴虚证9.31寒滞肝脉[经]证9.32.1肝阳化风证9.32.2肝热动风证9.32.3肝阴虚动风证9.32.4肝血虚动风证9.32肝风内动证9.33胆气(亏)虚证9.34胆郁痰扰证9.35胆热痰扰证9.36虫扰胆膈[腑]证9.37肝胆湿热证9.38肝胆火旺[郁热][实热][火热]证9.39胆经郁热证9.3肝气(亏)虚证9.40肝胆湿热气滞证9.41肝胆湿热瘀滞证9.42肝胆瘀滞证9.43肝胆气滞证9.4肝阳(亏)虚证9.5肝阳上亢[上扰][亢盛]证9.6肝[风]阳暴亢证9.7肝阴虚阳亢证9.8肝郁(气滞)证9.9肝郁血虚证ll.37肝脾气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