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第四章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 1 章绪论1.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熬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运动心理学:侧重争论竞技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发动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争论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体育心理学强调争论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进展的作用熬炼心理学:侧重争论体育熬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熬炼心理学集中争论体育熬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安康的作用2.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争论方向的因素〔p15-17〕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说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根底、争论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1)争论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共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2)争论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共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3)争论把握运动学问、形成运动技能、进展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4)争论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影响其争论方向的因素:1)运开工程的普及程度2)运开工程的性质3)进展试验掌握的难易程度3.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 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1925 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试验室4.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争论心理学问题的人,于 1897 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 2 章运动活动的动机1.动机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推动一个人进展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根底,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根底,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2.动机的三个理论:1)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根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四章运动归因
•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努力这一要
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果有着较大的相关。鼓励年
轻的运动员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是明智的。这意味
着再做一些努力可以使结果变失败为成功。
•
另外,对于稳定性归因与期望之间紧密关系的研究获
得了许多支持性证据。表4-2也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习得性无助感
图4-1 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
上述的所有这些因素(努力,能力,任务 的难度,运气)结合起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结 果。Heider认为,个人的原因与环境的原因是 互补的。因而,他提出了下列公式:
行为的结果=个人的力量+环境的力量
二、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由Jones和Davis提出。所谓“相应 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 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 质是一致的。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在赛场上 喜欢同别人吵架时,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人生性就 具有攻击性,那么,我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相应 推断的步骤。
,即让他们将体育学习、运动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 标,着重引导他们对体育学习、运动锻炼任务的积极投入 。避免仅仅把体育运动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是避免习得性 无助感、培养青少年体育自主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Seligman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助感的形成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一个人将失败的结果归因 于一些内部、稳定的因素时,自我评价才会降低,活动 的动机水平才会降到最低点,无助感也就由此而生。因 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纠正习得性无助青少 年的错误认知模式,将他们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学生或运动员把成功或失 败归于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原因,与期望和习得性 无助感有关。在归因过程中较极端、绝对的例子是不 多见的,大部分个体的归因倾向,都可以在内部-外 部和稳定-不稳定的维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运动心理复习
运动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绪论一、运动心理学(竞技运动)、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和锻炼心理学(大众健身)各自的侧重点1)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测量、心理选材、心里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
2)体育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进行的。
3)大众健身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围绕曹家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的。
二、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性质:运动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正是体育运动实践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促成的。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任务:(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选材:心理选材是指采用心理学的指标和方法,将具有发展潜能的人选入运动员训练体系的过程第二编运动员的动力来源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一、动机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分类:(1)成就需要(2)内部动机(3)目标定向(4)外部动机二、了解动机的三个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定向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它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指向方面的差异。
成就需要受早期父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与工作目标的选择、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业绩有关。
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选择适中难度的目标,从事风险大、责任大的职业,工作业绩好。
成就需要水平可以通过训练得至9提高。
认知评价理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
运动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章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跳水、举重)赛前压力的视频基础概念情绪(emotion):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应激(stress):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或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
应急刺激(stressor):也称应激源,指对有机体形成威胁并引起有机体产生变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因素。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有机体对应激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改变。
第一节什么是竞赛焦虑一、什么是唤醒与焦虑唤醒(arousal)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唤醒有三中表现,即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着行为变化)和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
)视频焦虑(anxiety)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焦虑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以及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这两种分类系统在体育运动中有特殊意义。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somatic anxiety)是焦虑的生理性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cognitive anxiety)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运动心理学
第一章内容第一节运动心理学怎么发展起来的1.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最早出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诺曼.特里普里特于1897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3.在1913年的洛桑会议上,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心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4.1923年,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若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26年,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运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
1928年,又出版了《运动心理学》。
1938年,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咨询专家。
5.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运动心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其重要的标志有两个:第一,1965年,由意大利运动医学联盟倡议,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此后,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
第二,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刊物《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2003年,改版为《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
6.苏联在二战后成立了“运动心理委员会”;美国在1967年成立了“运动心理学全国协会”。
目前世界上有4种运动心理学专业学术期刊。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1.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2.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心理测量、心里选材和运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
3.运动员心理测量是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的第一步。
广义的体育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之相对的学科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身体锻炼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涉及的三大领域:运动心理学包括: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于是广义运动心理学涉及三大领域:竞技运动、大众健身、体育教育。
运动心理复习
运动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绪论一、运动心理学(竞技运动)、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和锻炼心理学(大众健身)各自的侧重点1)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测量、心理选材、心里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
2)体育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进行的。
3)大众健身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围绕曹家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的。
二、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性质:运动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正是体育运动实践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促成的。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任务:(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选材:心理选材是指采用心理学的指标和方法,将具有发展潜能的人选入运动员训练体系的过程第二编运动员的动力来源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一、动机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分类:(1)成就需要(2)内部动机(3)目标定向(4)外部动机二、了解动机的三个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定向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它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指向方面的差异。
成就需要受早期父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与工作目标的选择、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业绩有关。
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选择适中难度的目标,从事风险大、责任大的职业,工作业绩好。
成就需要水平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认知评价理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
运动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体育学院
运动心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体育学院第一章测试1.竞技运动领域侧重研究参与或退出体育锻炼的原因和影响体育锻炼动机的因素。
()参考答案:错2.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现象表现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参考答案:对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参考答案:对4.第一个属于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是观察观众在场对运动技能表现的影响。
()参考答案:对5.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心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参考答案:对6.《运动的迁移价值》的论文,是国外最早的现代运动心理学专论。
()参考答案:错7.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教学领域教师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参考答案:错8.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参考答案:对9.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以下哪位学者完成的()。
参考答案:特里普利特10.以下哪个不属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参考答案:休闲娱乐领域第二章测试1.请问下列哪项不属于动机的功能()?参考答案:调控2.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参考答案:饥饿3.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参考答案:诱因4.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运动员获得优异比赛成绩的诱因()?参考答案:奖牌5.请问下列哪项动机属于个体的社会性动机()?参考答案:获得教练员的认可6.请问下列哪项动机属于个体的内部动机()?参考答案:.获得快乐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多数人的需要不是以下哪种()?参考答案:满足出名的需要8.请问下列哪种强化属于消极强化()?参考答案:取消加跑十圈9.通过启发信念和价值观来激发内部动机的方法是哪项()?参考答案:内化10.在激励运动员训练时,教练员应该考虑运动员哪些方面的差异()?需要;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个性特征;归因特点第三章测试1.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运动心理学课件4第四章注意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二、注意对运动活动的影响
➢ 特质注意和状态注意
✓ 特质注意:在运动活动中,注意特征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是相对稳 定的,不易变化的,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具有一致性。
✓ 状态注意:注意特征依赖于具体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调节的注 意。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二、注意对运动活动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第二节 运动员注意分配的特点 第三节 警觉、警戒与心理不应期对运动注意的作用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一、注意方式的分类
➢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 (彭聃龄,2004)。
➢ 体育运动中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不同的注意方式。
第三节 警觉、警戒与心理不应期对运 动注意的作用
一、警觉和警戒的作用
➢ 注意作为个体的一个警觉或警戒状态,与心理准备和个体的觉醒 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 维肯斯(Wickens, 1984)指出,警戒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有两方面:
✓ 一方面是在高失误率或慢速检测情况下,操作者很难长时间保持警戒; ✓ 另一方面警戒能力在运动开始的30分钟内开始大幅度下降,疲劳和失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一、注意方式的分类
➢ 注意方式理论(attention styles theory)
✓ 奈德弗提出的有关注意结构、个体差异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理论。 ✓ 注意的结构包括两个维度,即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
注意范围(attention range, attention span):是指在瞬间能清楚地把握 的对象的数量,由非常狭窄到非常广阔。 注意方向(attention direction):是指人正在关注外部的环境信息(如对 手的移动、教练的手势)还是内部的身心情况(如自己的心跳、情绪)。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讲解
第三节
运 动 反 应
一、反应的概念 1.反应是有意识的应答行动 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时间很短, 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一定的动作系 列。
反应过程不仅反映了神经过程的速度 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完成动作所需消耗的 能量特点。
反应过程在心理结构上则可分为 反应的预备期、中心期、结束期等三 个时期。 ①反应的预备期 是从预备信号(“预备”)到执行 信号(“跑”)之间的一段时间。反 应的预备期包括等待信号和准备应答 动作两个内容。
四种因素: ①对环境信息的感知速度;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转换和发 出指令的速度; ③效应器官的应答(动作)速度; ④活动结果的反馈、再决策速度。
提高速度素质: ①缩短接受信息到开始作出反应的潜伏 期中对刺激物的判断、选择、决策应答动 作的时间至最低限度; ②缩短完成单一动作所需时间至最佳限 度; ③加快动作频率至最大限度。 与选择反应时间、感知的准确性、注意 等心理品质相联系
3.由于运动感受器本身的构造与机 能活动特点,导致运动感觉直接伴随 动作反应,受到动作反应的限制。
(三)运动知觉对运动技术训练的贡献 意义 运动技术训练主要是提高和改善 身体操作的精确度。 运动技术训练是身体的操作,属 于运动反应,而运动运动知觉是人脑 的认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 区别也有联系。
③运动速度知觉 人脑对运动客体或本体运动持续时 间特性的反映。即运动着的事物持续 的长短或快慢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有客体运动速度知觉 主体运动速度知觉
影响因素: ⑴运动对象的大小和形状 ⑵照明条件 ⑶训练或比赛场地的背景 ⑷物体或自身运动的方向
(二)运动空间知觉 人脑对运动物体的空间特性(包 括运动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 离等)的反映。 运动空间知觉是通过肌肉运动觉、 视觉、听觉、肤觉、触摸觉、平衡觉 等多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而形成的。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四章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 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是运动动机。
2.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行为起着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
3.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4.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5. 为了获得刺激、运动愉悦感觉和渲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生物性动机。
6. 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7. 根据学生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参与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8. 根据学生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参与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9. 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10. 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运动活动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11.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2.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3. 指向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是直接动机。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运动归因)【圣才出品】
第4章运动归因4.1 复习笔记一、运动中的归因1.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对动机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Weiner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提出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1)内外源维度内外源维度可将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难度、运气等)(2)稳定性维度稳定性维度可将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控制维度可将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表4-1 Weiner的归因模型2.运动归因主要涉及的要素(1)内外源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a.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
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裁判员不公平等外部原因。
b.由于内部归因比外部归因有更为成熟的归因指向,因此,教练或体育教师应该鼓励运动员或学生通过建立自信心和在合适的时候对成绩进行内部归因而变得更具有内部归因的倾向。
c.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人更为成熟。
参加运动有助于一个人转向内源性归因。
然而,并不是一切外源性的归因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②归因方式的变化性a.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体育运动成绩产生影响,同时体育运动成绩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b.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应了解学生或运动员的归因情况,并根据归因变化的规律,调节对学生或运动员体育成绩的反馈信息,以使学生或运动员能利用反馈信息获得最大的动机量值。
(2)协变性原则协变性原则是一个人对成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
3.归因与情绪反应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4-2)。
运动心理学讲义
运动心理学概论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第三章训练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第四章竞赛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第五章运动个性与运动选材第六章竞技运动的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竞技运动心理学的实践问题第八章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运动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领域一.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竞技运动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目的:a 帮助运动员以最有效的方式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b 帮助运动员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付运动生涯中和运动生涯后的各种挑战.2. 大众健身(1)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2)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3. 体育教育二.竞技运动心理学的概念三.竞技运动的心理特点四.竞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2. 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2)关系性研究(relational study)(3)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五.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之间的关系Sports psychology physical education psychology exercise psychology运动心理学: 心理训练与咨询运动成绩的提高体育心理学: 体育教学锻炼心理学: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六.学习内容:运动心理学内容简介;技能学习过程分析;训练过程和竞赛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恢复、调整过程;选材、诊断、竞技运动的社会心理问题。
第二节竞技运动心理学简史一.国外运动心理学1.19世纪的动作心理学:反应时概念的提出,英国的马斯克林,运动心理学的萌芽。
2.第一个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条件下):美国的特里普里特(Triplett,1897)的观众效应3.1925年,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格里菲斯(Griffith)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体育心里学第四章
运动动机的外在表现与观察:学生内部微弱 的运动动机难以从外部观察出来,但当它在学生 头脑中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促使他们在心理, 生理和行为上发生变化. 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的 行为努力和坚持性就是他们运动动机的外在表现 ,体育教师可从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的 行为表现上观察,推测出他们的体育学习动机. (如体育课出勤率,课后锻炼率,课中练习的 次数,时间,速度,距离,高度,远度,难度, 重量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得 心理需要 到满足以后, 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产 (成长性需要) 生较高一级的需要, 生较高一级的需要,低层 审美的需要 次需要没有获得满足, 次需要没有获得满足,人 ( 认知的需要 基 缺 们便做出一切努力去满足 它. 本 失 尊重的需要 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 归属与爱的需要 需 性 到适当的满足, 到适当的满足,就有可能 安全的需要 要 需 导致人的精神失常. 导致人的精神失常. 生理的需要 要
强身健体,提高技能,社会交往,情绪宣泄, 强身健体,提高技能,社会交往,情绪宣泄,追求 成功, 成功,展示自我等都可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 要. 优良的场地,设备,器械,优美的身体锻炼环境, 优良的场地,设备,器械,优美的身体锻炼环境, 学校,教师,同学的积极影响, 学校,教师,同学的积极影响,丰富多彩的体育锻 炼活动, 炼活动,可以成为对学生参与身体运动有吸引作用 的环境因素. 的环境因素. 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 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体育活 动需要的想法. 动需要的想法.当这种要求与运动环境及条件诱因相 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综上所述
良好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应当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运动动机, 因此,应当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运动动机,使其促进作 用得到充分发挥. 用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还应当认识到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是复杂 同时, 的. 只有动机正确且强度适宜 动机正确且强度适宜时 只有动机正确且强度适宜时,才能对运动行为起到积极的促 进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 进作用, 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 影响是消极的. 影响是消极的. 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自我控制等机制对运动行 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 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涣散或狭窄, 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涣散或狭窄,情绪低沉或亢 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 奋,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
运动心理学PPT
第三章:运动心理学中的自信心
第三章:运动心理学中的自信心
• 自信心的作用 自信心对运动员的表现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是成功的关键。
• 如何培养自信心
如何培养自信心
• 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提升其竞技表现。
04
第四章:运动员的动力来源
第四章:运动员的动力来源
• 内在动机 解释内在动机对运动员的积极影响,激发其持续参与运动的动力。
THE END
THANKS
• 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性 运动心理学可以帮助理解个体的运动行为原因,提高运动表现和享受运动的乐趣。
02
第二章: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运动动机 了解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可以帮助激发其积极的运动行为。
• 运动焦虑 探讨运动焦虑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运动焦虑水平。
03
• 外在奖励 探讨外在奖励对运动员动机的影响,并对其使用进行适当的引导。
05
第五章:应对比赛压力
第五章:应对比赛压力
• 比赛压力的影响 研究比赛压力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表现的影响,提供相应的策略应对。
• 压力管理技巧 介绍一些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冷静和高效的表现。 以上是本次运动心理学PPT的部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运动心理学PPT
2023-09-11
CONTENTS
• 第一章:什么是运动心理学 • 第二章: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第三章:运动心理学中的自信心 • 第四章:运动员的动力来源 • 第五章:应对比赛压力
01
第一章:什么是运动心理学
第一章:什么是运动心理学
• 运动心理学的定义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对个体心理状态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上篇试题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下篇参考答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9.运动心理学家三种类型包括、和。
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
运动心理学第四章 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精]
1、比较是在头脑里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 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2、分类是在头脑里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种类。 (技能的分类)
主页
㈠ 问题: 问题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必须间接地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情
境。 ㈡ 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1、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问题:弄清问题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已知条件,已知条件与要 求之间有什么联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 3、提出假设: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即要凭借已有的知识 经验来推测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4、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
5、酝酿效应
有时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 置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 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项链实验)
6.无关信息干扰
继续
高
作 业 效 率
一般任务
低
最佳
0
动机强度
∞
简单任务
高
复杂任务
高
低
0 主页
最佳
低 最佳 ∞0
返∞ 回
用一笔画成相连的四条线段,并穿过方阵中的九个点。
3、根据思维的独创性 (1)常规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 问题解决的思维。 (2)创造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主页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方面或各特 征。(武术动作:欣赏、教学) 2、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综合 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此问题解决体 现了综合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跳水、举重)
赛前压力的视频
基础概念
情绪(emotion):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应激(stress):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或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
应急刺激(stressor):也称应激源,指对有机体形成威胁并引起有机体产生变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因素。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有机体对应激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改变。
第一节什么是竞赛焦虑
一、什么是唤醒与焦虑
唤醒(arousal)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唤醒有三中表现,即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着行为变化)和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
)视频
焦虑(anxiety)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焦虑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以及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这两种分类系统在体育运动中有特殊意义。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somatic anxiety)是焦虑的生理性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cognitive anxiety)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视频:许海峰四举四落,一鸣惊人
1984年7月29日9时,美国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第23届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决赛:
观众和记者的目光已从瑞典选手斯卡纳克尔转移到了许海峰身上,他们在40号靶位后边筑起了厚厚的人墙。
“嘭嘭”的枪声、“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和“嗡嗡”的询问、赞叹声,混成一片,顿时增加了射击场上的紧张气氛。
裁判员和监察员频频挥舞着小红旗,制止着激动的观众,但随着比赛的紧张进行,声音依然有增无减,或许是裁判怕观众不懂得摇晃小红旗是什么意思吧,又特地在一面牌子上写下了“安静”的字样。
只剩下这最后一组了,眼看大局已定。
谁知道好事多磨,平地又起风波。
许海峰的第四发子弹打了个8环,第五发,又是一个8环。
观众和记者突然安静了下来。
冠军之争往往是上下一环定乾坤,甚至环数相等,只好以10环数的多寡决定冠亚军的名次。
两枪连失4环,形势严峻。
许海峰警觉了,他放下枪,背朝着观众,
坐在椅子上,用双手轻轻地托着头,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闭目养神。
原来,他意识到,刚才由于求胜心切,打得不够冷静。
这时,他在做着“心理调整”。
他要排除一切杂念,集中心绪,让射击动作要领“统治”身心。
这以后许海峰虽然连打了两个9环、两个10环,然而,拥有雄厚实力的斯卡纳克尔,毕竟是射坛名宿,宝刀不老,一环一环地咬得很紧,剩下最后一枪时,他比许海峰仅仅落后一环。
顿时,普拉多射击场上被一层紧张的气氛所笼罩。
热情的观众、众多的记者,都屏气息声,紧张地注视着许海峰这最后一枪。
中国射击队总教练张福,脸上显出少有的严肃神色。
此时,年过古稀的国家体委顾问黄中,无法抑制自己狂跳的心脏,不得不悄然离开射击场,躲到休息室去了……
许海峰自己意识到这最后一枪的分量……他默默地嘱咐自己:冷静、冷静、一定要冷静!许海峰具有遇险不惊、情绪不轻易为客观环境所左右的射击运动员气质。
只见他举枪瞄向靶心,可是又放了下来;又举枪,又放下……如此4举4落。
紧张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儿了。
时间一秒钟好像拖长了老半天,千百双眼睛紧紧盯着许海峰手上那支“默哈里”手枪。
终于,许海峰稳稳地把“默哈里”举过头顶,然后慢慢直臂落下,稳稳地把自己变成了一尊塑像了,手枪、胳臂纹丝不动时,他扣动了扳机……
第二节动机如何影响运动表现
一、倒U形假说:唤醒是如何起作用的
奥克斯汀总结了有关唤醒水平与任务性质关系的研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高唤醒水平是耐力、力量和速度性运动项目取得最佳成绩所必要的。
第二,高唤醒水平会对复杂运动技能活动、精细肌肉活动以及要求协调性、稳定性和一般注意力的活动会产生干扰。
第三,对所有运动任务而言,稍高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比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更合适。
据此,我们可以假设,完成体能成分为主的任务时,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高位置;技能成分越多,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越低的位置。
例如,以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性项目,应有较高的唤醒水平;协调配合、小肌肉群精细调节占主要成分的运动项目,应有较低的唤醒水平。
画图
视频人到紧张的时候,只知道用力男子羽毛球比赛
二、内驱力理论:习惯强度是如何起作用的
内驱力理论(drive theory)最初是由赫尔构想出来以解释复杂技能操作的,后来得到了斯潘斯等人的修正。
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erformance,P)是内驱力(drive,D)与习惯强度(habit,H)的乘积,即P=D*H。
内驱力理论认为,唤醒与运动成绩之间实质上是一种线性关系。
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操作成绩也会提高。
画图
第三节焦虑如何影响运动表现
一些能够预测和解释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的理论
一、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个体差异为什么如此重要
苏联学者汉宁(Hanin,1989)在20世纪80年代以现场研究即在赛前赛后对状
态焦虑的测量为基础,提出了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theory of individual zone of optimal function)。
该理论认为,每个个体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机能区段。
当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可获得最佳操作成绩。
该理论否定中等唤醒和水平较之低或高的唤醒水平更有利于操作,而是强调个体差异。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特点一是个人化,二是定量化,三是生态学效果较好。
它注重个体差异,从比赛实际出发通过长期跟踪测试及对测试结果的相关分析,显得非常实用。
二、突变模型:能够解释发挥失常吗?
1987年,哈迪和法基在突变理论的数学模型的启发下,提出了一个关于操作成绩的突变模型(catastrophe model)。
突变模型认为,认知焦虑对运动成绩表面的动态变化起决定作用。
当认知焦虑较低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的关系类似一条柔和的倒U曲线;当认知焦虑较高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的关系变得复杂了,呈现了突然性的跳跃。
在运动领域而言,运动员必须掌握针对认知和生理两方面的应对策略和放松技术。
而这两方面正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的关注重点。
三、多维焦虑理论:预测运动表现时需要三个因素(认知焦虑、自信心、躯体焦虑)
四、焦虑方向理论:自己体验到的焦虑
总的来说,对教练员和运动员需要特别重视:
第一,运动项目不同,场上任务不同,需要的最佳唤醒水平也不同。
第二,最佳唤醒水平或者最佳焦虑水平也会因运动员而异。
第三,应当注意对认知焦虑的控制。
第四,控制认知焦虑的一个重要方法,可能是改变运动员对焦虑作用的认识。
焦虑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也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运动员的一般智力特征
第一,高水平运动员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智商
第二,体育专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文理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无显著差异。
第三,运动专项不同,取得优异成绩所要求的智力特征也不相同。
第四,运动技能的类型不同,水平不同,智力因素对技能获得的影响也不相同。
第五,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不同,智力因素对掌握运动技能的影响也不同。
第六,智力缺陷儿童的智商分数较低,技能操作成绩也越差,掌握运动技能也越困难。
第七,在所完成的操作任务难度和智商分数之间有中等程度到高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