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14cac2e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5.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两个名词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但其实它们都是在讲地球的构造。
那么,地球是怎么构造的呢?这个问题可不简单,我们得从头说起。
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地幔是中间的部分,而地核则是最里面的部分。
这三层之间有很多不同的物质组成,比如岩石、金属、矿物质等等。
这些物质组成了地球的不同部分,也决定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大陆漂移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移动。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来的。
他在研究地图的时候发现,虽然地球上的大陆看起来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岛屿,但是它们实际上都有着相似的轮廓和地形。
这让他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大陆是不是曾经在一起?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
事实上,现在的大陆确实是在不断地移动的。
比如说,非洲和南美洲原本就是连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边界线也在不断地变化中。
而且,这种移动不仅仅是在地球上发生,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说,当两个大陆碰撞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山脉和峡谷等地形地貌。
除了大陆漂移学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学说是板块构造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其实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之间会相互运动,有时候会发生碰撞或者分离的现象。
比如说,当两个板块碰撞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山脉和地震等现象;而当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方滑动时,就会形成海洋和火山等现象。
这个学说不仅解释了很多自然灾害的原因,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虽然看起来很高深莫测,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在讲地球的构造。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所以说,学习科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哦!。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a0162ddd15abe23482f4d83.png)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a73c40343323968011c92b2.png)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d025a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6.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认识和解析。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认识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在191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球表面漂移,而不是固定不动的。
韦格纳认为,大陆漂移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这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对地质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热潮。
1.1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得到广泛认可的证据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陆地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大陆的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古气候学的研究也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例如在南极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发现了与冰川作用有关的地质特征。
而且,大陆漂移学说还能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规律,这些都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2 大陆漂移的争议和完善尽管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大量的证据支持,但在其提出之初却受到了激烈的反对。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地壳板块的运动机制,也无法提供合理的动力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和地磁学的进步,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完善。
很快,板块构造学说随之提出,成为了对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地球科学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板块边界的分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地壳与上地幔的外层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球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动力机制。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填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些不足,为解释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提供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eca155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0.png)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和英国的霍尔姆斯都支持魏格纳的假说。
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
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
迪茨、希曾,以及赫斯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非洲阿特拉斯山脉是同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
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
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
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c04a594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a.png)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种学说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通过观察全球各地的地质和古生物证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上的大陆块曾经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逐渐分离并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一学说的核心证据包括:一是各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能够较好地拼接在一起;二是古生物和古气候的一致性,魏格纳发现远离的大陆上存在相似的古生物化石和古气候记录,这暗示它们在过去可能曾紧密相连;三是地质构造的连续性,不同大陆上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结构也存在相似性。
然而,魏格纳的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地壳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学说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例如,海底扩张的发现、古地磁学的应用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地形、地震活动以及地热流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固定不动,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包括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包括汇聚边界(如地震带和山脉的形成)、离散边界(如海底扩张和新洋壳的生成)以及转换边界(如转换断层和洋中脊);三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理解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40f0f19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3.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1. 引言:地球的奇妙旅程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一个超级有趣的话题——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听到这些名字,可能会觉得有点儿“高冷”,但其实它们就像是地球的“变脸秀”,让我们看见了咱们这个星球的奇妙变迁。
你有没有想过,地球上的那些高山大川、海洋陆地,怎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变身”?其实这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学说在“推波助澜”呢。
接下来,就跟着我一块儿“溜达溜达”,看看这些地球上的大秘密吧!2. 大陆漂移学说:地球上的“拼图游戏”2.1 大陆漂移学说的“初见”咱们先聊聊大陆漂移学说。
这一说法最早由一个名叫魏格纳的德国科学家提出。
他在上世纪初就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研究大陆怎么“飘”来飘去的。
魏格纳发现,地球上的大陆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拼在一起好像很合适。
他提出,所有的大陆曾经都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叫做“盘古大陆”的超级大陆。
然后,盘古大陆在几亿年前“裂变”开来,各大洲才慢慢分开,漂流到了现在的位置。
2.2 大陆漂移的证据:神奇的“线索”魏格纳的发现可不是空穴来风。
他根据一些看得见的证据,比如说不同大洲的相似岩石和化石,就像侦探在找线索一样,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
比如,非洲和南美洲的东海岸线形状几乎可以拼在一起,就像是一对老朋友在打电话时说:“哎,你别走啊,咱俩真的有缘!”此外,还有类似的古代植物和动物化石被发现于远隔重洋的地方,这简直就是地球的“探险故事”!3.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内斗”剧3.1 板块构造学说的“重磅登场”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大陆漂移学说有些地方需要“升级”。
于是,到了20世纪中叶,板块构造学说“登场”了。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地球的外壳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很多“板块”组成的。
想象一下,你的书桌上有很多拼图块,它们拼在一起但又可以移动。
地球上的这些“拼图块”就是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漂浮”并且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山脉、海沟等各种地理现象。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abe949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5.png)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板块学说部分
![板块学说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5e7bcf027cd184254b35357d.png)
前寒武系岩石区的拼接
关于大陆漂移的机制 魏格纳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对漂移的方 式和机制所作的解释却难以自圆其说。 他认为大陆上的硅铝层驮在下覆硅镁层之 上漂移。漂移的仅是硅铝层,在硅铝层裂开处露 出硅镁层洋底,其前进的一方掩盖前方洋底。但 事实上,硅铝层和硅镁层都是固态刚体,其间的 滑动,大规模滑动,是实现不了的。 直到板块理论提出“地幔对流说”岩石圈在 软流圈(塑性)的漂移,漂移的机制才基本上为 人们接受。
(2)地幔环流的上升流处在地表形成洋脊, 来自深处的岩浆反复从洋脊的裂谷处涌出 冷凝后形成新洋壳,洋壳驮在软流圈上随 环流向两侧漂移。因此新洋壳在洋脊处不 断生长,洋壳向两侧扩张,越老的洋壳距 洋脊越远。
(3)地幔环流的下降流处在地表形成海沟,岩石
圈在此发生断裂(海沟)洋壳插入地幔。
(4)洋壳插入呈向陆侧倾斜状态,形成贝尼奥夫
二、海沟与岛弧的特征
海沟与岛弧是伴生的:海沟向陆一侧必有岛
弧(或沿岸山脉);岛弧向洋一侧必有深大的海沟 ① 海沟是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 地形上,狭长深沟。伴随地震、火山活动 ② 海沟附近地震分布有规律 从海到陆震源深度增加,呈向陆地倾斜的带状—— —贝尼奥夫带。
③ 岛弧是火山成因的 ④ 海沟是不对称的地热流异常区: 海沟处地热流值较低,
(三)转换断层的发现 冰脊被一系列大规模横向断层切割,长度可达 数公里,洋脊分开几万上千公里。特征为:
1、仅B-C有断裂活动(地 2、B-C段运动方向与洋脊 错开方向相反。 断层两侧运动方向同步
震)其余无断裂活动迹象。
3、A、D以外无相对错动,
威尔逊定名转换断层(加
拿大学者Wilson1965)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① 仅被错开洋脊之间有断裂活动。且运动方向与洋脊错 开相反。 ② 错动由换脊扩张导致。 ③ 在断裂持续发展时,两盘位移增加,但被错开的洋脊 间距离并不增加。
4.6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4.6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4932b951312b3169a451a4f6.png)
注意六大板块位置和名称
观察
红色的生长界与绿色的消亡界分别穿越了哪些地形?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阿留申群岛
块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脉
菲律宾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马来群岛
洋
大 洋 海 岭
大 洋 海 岭
大 洋 海 岭
块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三、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1)板块的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界面上 (2)板块运动形成: 碰撞——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海洋(如大西洋)
四、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红海的形成
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在喜马拉雅 山脉地区能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地处印度洋 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当这两 大板块还没有碰撞前这里是古 代的海洋,当发生碰撞后,地 壳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脉,所以 会在这里找到古代海洋生物的 化石。
一、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 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玛拉雅山脉 (板块的相互张裂) (板块的相互张裂)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板块
想 一想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陆 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德国著名的地球物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 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理学家——魏格纳,他
是 “大陆漂移说”的创 始 人。他30岁那年,有一 天在观察世界地图时, 意外的发现……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2a20ea2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a.png)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形地貌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并分析它们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地质学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大陆漂移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20世纪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形状非常吻合,这引发了他对大陆之间可能存在相对运动的猜想。
他进一步通过古生物、古气候和地质学等多方面的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盘古大陆。
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并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然而,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当时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大陆是固定不动的,地壳是一个坚固的整体。
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扩张理论的提出和海底磁异常现象的发现,大陆漂移学说才逐渐得到证实。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海底地壳不断从大洋中脊处产生并向两侧扩张,这使得相邻的大陆板块逐渐分离。
同时,海底磁异常现象也支持了地壳板块的运动性。
接下来,我们探讨板块构造学说。
这一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描述了地球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地球的上地幔之上,并相互之间发生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山脉隆起以及海沟形成等多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据支持。
首先,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位置密切相关。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处,尤其是俯冲带和转换断层。
火山活动也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特别是在大洋中脊和岛弧地区。
其次,海底地形和地貌特征也反映了板块运动的影响。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c0fda0b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c.png)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地球科学概论_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_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ae83b3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d.png)
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答:大陆漂移说的主要思想大陆漂移的观点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以前,现在一般认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水平运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处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
作为新地球观核心的活动思想论即由此发端。
魏格纳起初从大西洋两岸的弯曲形态受到启发,于1912 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见解,1915 年著成《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
大陆漂移说立足于陆块漂浮的地壳均衡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尽管大陆漂移说合理地解释了许多古生物、古气候、地层和构造等方面的事实,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又缺乏占地表71%的海洋底的地质资料,魏格纳未能合理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大陆漂移说盛行一时后便衰落下去了。
直到50 年代,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又使大陆漂移说重新复兴,60 年代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再赋予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认识。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地球物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研究,在海底发现或确认了许多未曾预见到的全球规模的地质现象,成为海底扩张说产生、发展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60 年代初形成的海底扩张说受到下列学术思想的影响:(1)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3)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5)某些大陆边缘沟-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资料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
![七年级上册地理资料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https://img.taocdn.com/s3/m/282d6311dd36a32d737581c6.png)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七大板块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
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
“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
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
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
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
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
精品高中地理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精品高中地理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a6eed871711cc7930b71672.png)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一、板块构造理论1.大陆漂移学说2.海地扩张运动3.板块构造学说1. 大陆漂移学说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 海地扩张理论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
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2a853640b1c59eef8c7b488.png)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在1915年写出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较完整地提出了这一学说,提出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是由大约3亿年前一块“超级大陆”分裂,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最终形成的。
2.海底扩张学说: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海洋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地球科学家们开始了对海洋盆地以及洋底岩石学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揭示出洋底的基本面貌。
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以地幔对流说为基础,认为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在大洋中部上涌,向两边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成新的洋底。
3.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勒皮雄等人把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概念发展成为著名的“板块构造说”。
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许多板块,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岩石圈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
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岸线的相似性。
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
褶皱系的延续性。
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
(2)古冰川的分布。
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7b3e482d0d233d4b14e6934.png)
从“大仕漂移说"到““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及海洋分布的一种理论,其大致思想是:在地质历史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陆地,叫作联合古陆(也称“原始泛大陆”或“世界洲”).古陆周用是一片大海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漂移,进而形成现在的大陆、岛屿和海洋。
魏格纳创立的“大陆漂移说”为“板快构造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被人们誉为20世纪伟大的科学发现。
大西洋两岸对应的疑惑朋友,当你伫立在一幅世界地图前,仔细观察便可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互对应。
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仿佛是一张被剪开的可以拼接的纸板;再向南看去,巴西海岸的每个凸出部分,都可以与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凹形海湾对应,而巴西海岸每有一个凹形海湾,非洲西海岸就有一个相应的凸出部分,特别是南美洲圣罗克角附近巴西海岸的凸出部分与喀麦隆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部分竞完全吻合……“如果将它们拼接起来,简直就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大陆是否曾经发生过分裂和水平方向的大规模移动呢”?最早质疑大陆漂移的是17世纪抒发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此后还不断有人萌生过类似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泰勒从地图上发现了这个现象,另一位美国科学家贝克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几乎在同时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
然而,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并提出比较系统的科学假说的,却是德国年轻的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
1910年的一个秋夜,德国马尔堡物理学院气象学和天文学讲师魏格纳,患重感冒服药后躺在床七,可是这一夜他怎么也进入不了梦乡,睁着跟望着天花板,转眼又环视着屋内的物件。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平时常见的地图今天却似乎有点异样,他起床踱到地图前注视着两块陆地,“莫非南美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是不可能沉没的,而是被分裂后漂移过去的!”在这个思路引导下,魏格纳仿佛看到地图七所有陆地聚集拼成了一个大洲,又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9ccbf6a58fafab069dc02d3.png)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摘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相对独立存在着区别。
关键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扩张说内在联系区别三大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在较重的硅镁质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叫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内容1.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2.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分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3.海底扩张说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的热对流;4.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分裂与大洋开启。
三、板块构造说的主要内容1.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2.板块驮在软流圈上大规模水平运动3.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4.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低至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三大学说的内在联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其中板块构造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中关于大陆漂移动力机制的合理解释引起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
板块构造说是新的大陆漂移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
对三大学说的详细分析,它们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地壳与地核不是一个整体结构,地核与地壳转速有差距,从而解开地球一切难题。
三大学说一脉相承,均与固定论对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22f9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6.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引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核心理论,它们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他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在远古时期曾经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大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超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多个大陆,并且不断漂移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的外部壳层由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发现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断运动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解释。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运动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不断漂移的,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原因,即地球表面的板块不断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大陆的漂移。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大陆的漂移现象,而没有给出明确的机制和原因。
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提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海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而非洲板块 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张裂。
一、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 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玛拉雅山脉
(板块的相互张裂) (板块的相互张裂)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
4、地中海
(板块的相互碰撞)
随堂练习
1、日本位于_亚__欧__板块和_太__平__洋__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 不稳定,因此多_火__山___和__地__震__
移”。南极洲过去可能处在温暖气候的位置上,生
长有茂密的森林,并形成煤,后来由于板块的运动,
才处于现在寒冷的高纬度位置上。
注意哦!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块的交界地方。 原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板块之间会 发生碰撞和张裂,所以多火山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地壳比较稳定陆陆碰撞Fra bibliotek褶皱山脉
陆洋碰撞 裂谷、海洋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板块
一、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提出人:魏格纳(德国)。
依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 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内容:联合古陆 (2亿年前)
七大洲、四大洋 (现今)
后来,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 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二、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南板洲板块和 美洲板块
2、碰撞处形成
1)、陆与洋相撞(陆上) ——海岸山脉
2)、洋与陆相撞(海上)-----岛弧链
千岛群岛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
台湾岛
3)洋与陆相撞(海下)——海沟
马里亚 纳海沟
智利海沟
亚欧板块和非 洲板块板块
亚欧板块和印 度洋板块
4)、陆与陆相撞——巨大山脉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_撞____和张_裂____。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_山__脉__。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在喜马拉雅 山脉地区能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地处印度洋 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当这两 大板块还没有碰撞之前这里是 古代的海洋,当发生碰撞后, 地壳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脉,所 以会在这里找到古代海洋生物 的化石。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 而红海在不断地扩张?
2、喜马拉雅山是由_亚__欧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板块碰撞产生的,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_亚__欧__板块和_非__洲__板块碰撞而形成
3、现在的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的煤,煤是由于温暖气候下 大片森林埋入地下面形成的。那么,冰天雪地的南极洲过去 怎么会有森林的呢?
根据板块学说,现在大陆位置都有可能经过“漂
喜马拉雅山脉
问题: 1、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2、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印度洋板块) 3、喜马拉亚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如果两个板块张裂或相撞会发生什么现象? 用两本书做做碰撞实验。
1、张裂处: 形成裂谷或大洋
红海
太平洋板块和 美洲板块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 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各大板块交界处因移动方向而分为: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马里亚纳、喜马拉雅山
返回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带,有什 么特点?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