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第二节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贾政”是“假正”的同音。 ”“詹光”实为“沾光”。
同音字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用得好往往妙趣横生。
如“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没西湖,惜乎 惜乎。”又如某童生应试,卷面上公然写 明“同邑某相国,系生童亲妻(戚)。”考 官看了又气又笑,提笔批道:“既系相国 亲妻,本院断不敢娶(取)。”考官批语实 是一语双关。
中国语言为全国56个民族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 华裔所用。
我国语言分属五大语系; 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 南亚语系 印欧语系 南岛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其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是汉藏语系。其 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2%。使用汉语的人数在10亿以 上。并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洲。
7.赣语
赣语分布在江西省及湖北东南及皖南闽西 地区,江西古为吴头楚尾之区。为吴语楚 语交汇处。赣语的特点是古浊塞音读送气 清音,没有n声母,有p,t,k三个入声尾。 整体来看赣语的特色不十分鲜明突出。
8.徽语
徽语过去归入江淮官语,现在方言学家认 为应该独立出来。徽语主要分布在安徽南 部。浙江西北部和江西东北部地区。其特 点是古全浊塞音声母读送气清音,鼻韵尾 消失或变为鼻化音,有入声,但多数无入 声塞音尾。仅有入声调类,最具特色的是 两个汉语中罕见的吸气音:一为pf<,表 肯定,一为ts<表否定。
2.吴方言
吴方言流行于古吴越之地。包括浙江省和苏南地 区。晋永嘉之乱后,北人南迁,士族鄙薄吴语, 仍用北方话,后来逐渐形成江淮官话,使吴语区 缩小。
吴语的主要特点是轻柔委婉,柔和悦耳,自古有 “吴侬软语”之称。①清浊声母有别。②有z,c, s,没zh,ch,sh故多舌尖音。③声调较多,一般 五六个。④有入声,韵尾是短短的喉塞音,鼻辅 音韵尾只一个,或是n或是ng,所以吴语中“今” 与“精”、“亲”与“轻”分不清楚。吴语的代 表原是苏州话,近年由于上海经济中心的形成, 上海方言逐渐成为吴语中的优势方言。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26页文档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26页文档资料
②人兽共生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1、四大类型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高、大、深、庄。如故宫。
➢陵墓建筑:或依山为陵(唐代),或垒土为陵,植树以像山(秦 始皇陵)。其地面建筑依然高、大、深、庄。如乾陵。
➢寺庙建筑:以王府为模式,整体对称,一般四殿,高潮在第三殿 (最早是洛阳白马寺)。
隋唐:黄金时期。人物画成就显著。首先是初唐阎立本,“变古 象今”。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张萱和周昉 。山水画独立出来,形 成风格迥异的两派:以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青绿山水 ”,细笔勾勒,赋色工致浓丽;以王维、王洽等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水墨挥写,追求笔情墨韵。花鸟画也分科独立,如薛稷画鹤、边鸾 画孔雀、韩干画马等等。
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融入汉字书写之中 ,使其得以从写字之“技”升华为艺术之“道”。
2.律动的线条艺术 书法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书法最精纯的艺术语言 笔力是从字的点划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力”的感受,是判
定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线条有节奏的内在品格,要求“一波三折”,绵延有致,
如同音乐“一唱三叹”。宗白华:一幅字就是一曲音乐。 墨色的变化使线条富于明暗层次,具有立体感,而这对
意境美的渲染表达十分重要。 线条对空间的分割则产生结构的章法,进一步扩展和加
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如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强烈的生命意识
书法讲究气势、情态,要在静态的空间形式中表现 出运动的感觉,运动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时代意义:商周青铜器由于处在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 的意义。
世界级珍品:商司母戊鼎、西周伯矩鬲、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
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 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 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 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 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 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 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通“纹”(纹路、纹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文化”古义的要点:
“文”是纹理,引申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 东西;“化”字在甲骨文中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人, 象征着重大的变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易· 贲卦· 传》中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 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 指武》中有“圣人之 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 化。 在中国,“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与物质 世界的改造相联系。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完整版

二、精华与糟粕的反思
1、 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尽忠报国、 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检廉政、笃 实宽厚、勇毅力行。
2、传统文化的心理弱点
① 因循守旧、不求变革的心理;②坐井观天、 为我独尊的心理;③安贫固穷、知足常乐的心理; ④狭隘保守、固步自封的心理;⑤平均主义、嫉 贤妒能的心理;⑥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心理。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 “乾称父,
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 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 吾同胞,物,吾与也。”
B、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应该服 从这普遍的规律。
C、人性既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 然规则是一致的。
D、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
西方文化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思想 的渊源和内容。
第六章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近代文化论争
1、“中体西用论” 2、“全盘西化论” 3、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1、中西文化在自然观上的差异
在自然观上,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协调;西方文化强调 征服自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系上,中 国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协调的,其内容包括:
A、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系 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三、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社 会主义的新文化
1、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面临的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坚持的原 则
3、中国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综合与创新
第八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八十年代的“文化热”
1、社会主义改革与八十年代“文化热” 2、文化讨论中的不协调音符.
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复兴儒学论。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 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A
仁爱思想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 命、热爱和平。这种思想体现在儒家文化中, 如孔子的“仁爱”思想。
中和思想
中国文化注重中和思想,即追求和谐、平 衡、中道。这种思想体现在道家文化中, 如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B
C
礼制观念
中国文化重视礼制观念,即注重礼仪、规矩、 秩序。这种观念体现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和社会生活中,如周礼的制定和实施。
着不同的服饰,以示尊重和礼貌。
03
服饰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服饰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从古代的传统服饰到
近代的中西合璧,再到现代的多元化服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和创
新精神。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层次 感。同时,建筑的装饰也十分精美,包括雕刻、绘画等多 种艺术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01
中国文化“走出去” 战略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 过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方式, 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02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加强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 话,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 性的发展。
03
中国文化产业的国 际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打造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产 品。
因果报应
佛教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报应,人们应该行善积德,避免恶行以免受报应。
涅槃解脱
佛教思想追求涅槃解脱,即通过修行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05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书法与绘画
书法艺术
介绍书法的起源、发展、流派和特点,以及重要的书法作品和书 法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2024年度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024年度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 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避暑胜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 山庄规模宏大,布局巧妙,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宫殿的特点。这里山水相依 ,景色优美,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又一杰作。
2024/3/23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3
13
音乐舞蹈及其传承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

从远古时期的骨笛、陶埙到春秋 战国时期的编钟、编磬,再到汉 唐时期的鼓吹乐和丝竹乐等。
著名音乐家及其作

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嵇 康的《广陵散》、李龟年的《秦 王破阵乐》等。
舞蹈艺术的传承与
发展
古代舞蹈如《霓裳羽衣舞》、《 剑器舞》等的传承,以及现代舞 蹈的创新与发展。
25
八大菜系及其代表菜品
湘菜
以香辣、酸辣为主,代表菜品有剁椒鱼头、辣椒炒肉等。
徽菜
以重油、重色、重火功为主,代表菜品有臭鳜鱼、毛豆腐等。
2024/3/23
26
茶道精神与品茗技巧
2024/3/23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即和谐共处,相互 尊敬,保持清净,享受寂静。
品茗技巧
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注重茶叶 的色泽、香气和滋味的变化。
27
酒文化及其礼仪规范
酒的种类
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饮酒礼仪
适量饮酒,尊重长辈和客人,避免劝酒和酗酒。
酒桌文化
敬酒表示尊重,碰杯表示友好,酒满茶半表示热情好客。
2024/3/23
28
07
CATALOGUE
中国建筑园林艺术风格
2024/3/23
29
传统建筑风格与特点
独特的屋顶造型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民族有聚散,但文化由民族共同体诸要 素组成,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1、有一个共同源头;
2、历史上相互渗透,有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是由各地域文化组成的:
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 燕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历史上蒙古和满 族统治过中国。出:月氏族;入:朝鲜族、 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
(2)汉族前身是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 核心。汉族与非汉族不是绝对的 ;
(3)在巩固和开发边疆方面,少数民族做出了 特别重要的贡献。藏族(前身是吐蕃)在青 藏高原;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蒙古 族在内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 山族在台湾。
目前的文化遗址与文物保护:
中国目前发现古遗址95086处,其中新石 器时代至周代的最多,古墓葬达66360处, 化石类1571处。
中国文物藏品达1000多万件,国家一级 文物达10万余件,全国县级以上文物保 护单位5万处以上,建有各种博物馆已 2000座。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 方法
现实意义: 其一,认识民族自身;其二,认识当前 国情;其三,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学习方法: 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 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 新相结合。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特点和代表作品,如古琴、古筝、二胡 等演奏的音乐。
民间舞蹈
概述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如汉族的秧歌、 藏族的锅庄舞等。
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
阐述音乐和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审美 观念和文化精神。
戏曲与影视
戏曲艺术
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剧种和表演特点,包括京剧、昆曲、 豫剧等。
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
汉服、唐装、旗袍等是中 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体现 了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 文化内涵。
民间服饰
各地民间服饰丰富多彩, 如苗族的银饰、壮族的绣 花鞋等,展示了中国多元 民族文化的魅力。
现代服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 代服饰不断吸收西方元素, 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空 间层次和和谐统一,如故宫、颐和园 等建筑杰作。
03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善于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追
求真理和智慧。
佛教思想
01
四谛八正道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四谛和八正道,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
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02
因果报应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果报,鼓励人们
行善积德、追求解脱。
影视艺术
概述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特点,以及影视艺 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戏曲与影视的互动关系
阐述戏曲与影视在创作、表演和受众接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05
中国文化的社会习俗
婚丧嫁娶
婚礼习俗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 PPT课件

医学 中医理论(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中药学(本草);
临床诊断和治疗(针灸、麻醉、人痘接种)。
水运仪象台
浑天仪
漏刻

简仪

现流传的简仪技术为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 1437 --
1442)固定的技术。主要构造由两个大环互相垂直組成,最小
的分格可到三十六分之一度,可測出二十八星宿距离位置。
2002年太阳黑子
彗 星
二十八星宿图
经 络 图
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实用性:在学理倾向性方面,缺乏与常识、日常生活的疏 离,缺乏“为知识而知识”的品格。重视实际运用, 轻视理论探讨和归纳。
第三,封建制度的扼制
科技人员地位低下:“四民”观念; 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
农历闰月的设置
一、为什么要置闰? 主要是为了协调农历年与回归年的矛盾。
二、多少年设置一个闰月? 十九年七闰法:19个回归年置7个闰月。
三、如何确定闰月的月份? 若在两个冬至之间有13个月,期间出现的第一个没有 中气的月份即为闰月。
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成就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科学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技 术则泛指根据科学原理,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 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
科学技术是辩证的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 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 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科技 领域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全套精品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全套精品课件

01中国文化概述Chapter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礼制”、“道德”等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追求。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01020302中国传统文化Chapter儒家思想与道德伦理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经典儒家道德伦理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经典道家自然哲学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与自然哲学法家思想与政治实践法家思想的核心法家经典法家政治实践法家思想的影响墨家思想与社会正义墨家思想的核心兼爱、非攻、尚贤等社会观念。

墨家经典《墨子》等。

墨家社会正义强调平等、互利、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和科学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佛教思想与宗教信仰佛教思想的核心佛教经典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宗教观念。

《大藏经》等。

佛教宗教信仰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修行、解脱、慈悲为怀。

对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03中国文学艺术Chapter《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古代散文四大名著元曲与明清传奇关汉卿、王实甫等戏曲家的作品,以及《牡丹亭》《长生殿》等传奇剧作,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

古代绘画与书法中国画书法古代音乐与舞蹈古代音乐古代舞蹈01020304现代诗歌与散文现代绘画与书法现代小说与戏剧现代音乐与舞蹈现代文学艺术发展04中国传统节日与风俗Chapter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其他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其他祭祀节日030201清明节、端午节等祭祀节日中秋节、重阳节等团圆节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庆祝活动,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敬老节等,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也有祭祖和祈福的习俗。

其他团圆节日如七夕节、冬至等,这些节日都与家庭团聚、亲情友情有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观念和人情味的重要体现。

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泼水节01火把节02其他少数民族节日03传统风俗与民间信仰婚嫁习俗01生育习俗02民间信仰0305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Chapter四大发明及其影响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唐代发明,应用于军事,改变了战争方式,也促进了烟花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PPT课件
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 “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发展脉络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 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 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 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 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 形成。东汉时,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三科取士,“大政治,小社会”的 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 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1)汉武帝本人的个 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 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 的发展。(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4)士人群 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02
著名音乐作品及作曲家
列举历代著名音乐作品及作曲 家,如《广陵散》、《二泉映 月》等。
03
舞蹈艺术的种类
介绍中国舞蹈的主要种类,包 括古典舞、民族舞等。
04
舞蹈艺术的特色
阐述中国舞蹈艺术的身韵美、 姿态美和意境美等特点。
05
著名舞蹈作品及舞蹈家
列举历代著名舞蹈作品及舞蹈 家,如《霓裳羽衣舞》、《千 手观音》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越来 越深入,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 撑。
2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趋势预测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
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 发展。
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 件
2024/2/2
1
目录
• 引言 •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 •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 总结与展望
2024/2/2
2
01
引言
2024/2/2
3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2024/2/2
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
分析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哲学思 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 容。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机制和创新路径, 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文 化的传播与发展。
5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画家戴敦邦道教人物画(左上) 明代炼丹炉(右下多媒 体工作室
《淮南子》
汉景帝时,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淮南子》, 也称《淮南鸿烈》。《淮南子》综合百家,与《吕 氏春秋》比较接近,但更多地吸取了老庄思想,特 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之学之 大成的理论著作。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 新的见解,还在继承春秋时的“气”说与战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第二节ppt课件
先秦道家
战国时齐国陈氏家族在临淄稷下设 立学府,集诸子百家千人,彼此争鸣,有 七十六人位列上大夫,史称稷下先生,处 主导地位者便为道德家,成为继老庄之 后的先秦道家思想的发挥者。其中,杨朱 发扬老子贵身防患的思想,为极端的利 己主义学派;宋钘、尹文着重发挥老子知 足反战的思想,提倡“情欲寡浅”的救世精 神,属利他主义的流派;田骈、慎到、彭 蒙等,共同发挥老子的“无私”、“勿矜”思 想,主张“易而无私”,因情任物,依法重 势,含许多法家思想;关尹、列子的主导 倾向是虚己接物,独立清静。战国末期的 黄老之学,其主体尊黄帝本老庄,杂取儒 法阴阳,主张天道无为、物极必反、盛极 而衰的相对主义。
以后道家思想没有新的建树,道教却 得到了充分发展。唐宋时有孙思
邈、王玄览、马承祯、吴筠、钟离权、陈抟、张君房等人; 金元教 派纷呈,有肖抱珍的太一教,刘德仁的大的大道教,王重阳、丘处 机等的全真教,周真公的净明道等较大的教派,以全真教势力最 大;明清道教发展停滞,教义衰微, 最著名者有张正常、张三丰、 王常月等人。
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的宋钘、 尹文学派的“精气”说的基础 上,提倡了“元气论”的概念和 系统的宇宙生成论。
《淮南子》书影
女娲补天图
道教的演变
道家的学说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有 的宗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精神,道 教是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态。道教以道家学说为基本理 论,吸收民间信仰和各类方术,以成道升仙为目的,与道 家的距离以养性者最近,炼气者次之,服丹者又次,符箓 者稍远。道教早期代表人物为张陵、张角、张鲁等,魏晋 时有葛洪、葛玄等,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的陆修静、陶弘 景改革道教,形成宫观式道教;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