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行动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会行动模式
一、社会动行的涵义(p120)
●●(一)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的概念(基本要素)(p120)
1、社会行动的对象(p120)
主要是低下层的社会群体(社会资源匮乏、极少权力、社会地位低下、边缘化、被忽略、受到不公平政策的压制与剥削),有四种人群:
(1)经济上最缺乏市场价值的人(如贫困者、失业者);
(2)政治上最缺乏自我组织的人士(不多参与投票选举,不太会运用合法途径表达意见与要求);
(3)社会上最缺乏选择权力的人士(教育、就业机会选择上无奈);
(4)文化上最受身份歧视的人士(被标签、社会刻板评价/偏见);
2、社会行动的本质(p121)
不是要推翻整个社会制度或进行社会革命,而是在现存的建制下,改变不公平的政策,达致有限度的社会改革。它与社会运动的区别在于:
(1)没有一套清晰的意识形态作为主导思想,未对各阶层广泛动员,其社会影响不深远与持久。
(2)在现有制度下有限度的社会改革,为小部分弱势体争取利益。
(3)累加起来,也有机会引发社会运动,但这不是其重要目的。
3、定义(p120)
(1)罗夫曼:假定一群处于不利的群体,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联合其他人去向整体社会争取资源及取得符合民主及公义的对待;其目的是达至制度的改变,使权力、资源及决策权得到再分配,并影响基本政策的改变。
(2)甘炳光:-组织社会上受忽视、压迫或受政策不合理对待的低下层群体,-通过集体行动,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及较多运用冲突对峙的策略,争取第三者支持,-以伸张居民权益,向当权者争取群体的本身利益,以期获得应得的资源,使社会权力、地位及资源得到合理的再分自己,并在过程中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及无助感,达成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二)社会行动的基本假设(p121)
1、对问题成因的分析:利益冲突(p121)
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引发了社会问题,冲突出现有三种可能性:
(1)当权者对资源贫乏群体缺少了解与关注;
(2)彼此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无法反映各自的需要;
(3)存在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及决策权分配不均。
2、基本假设:冲突假设(p121)
(1)社会问题产生于冲突,要用局部冲突的方式解决。
(2)利益被忽视及受剥夺的弱势群体,有权获得社会公正与民主的资源及待遇。
(3)因制度与政策不公正所形成的冲突与分歧,通过协商与正规途径不易缓和。
●●(三)社会行动的目标(p121)
1、总的目标(p122)
改变不公平的政策,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
2、任务目标(p122)
争取权益与资源的重新分配(如争取低保金、社区康复设施等),加强参与决策的能力。
3、过程目标(p122)
-提高自我意识:意识到社会不公平,了解自己权益,学会争取技巧。
-在行动提升社会意识:改变无能无助感,加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团结的重要性:组织起来,关注自身面临的问题。
●●(四)社会行动的历史(p122)
1、孕育期(起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
基本特征:
(1)社会福利的责任,开始由志愿者团体转移到政府部门。1933年“联邦紧急救济总署”;1935年《社会安全法案》,国家干预。涉及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
(2)公共福利大量运用“社区组织过程”来推行。如“联合会”与“理事会”纷纷成立,开始了组织社区基础民众的社会行动过程,维护社区权利平等与社会公平实现的观念萌芽。
2、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p123)
(1)社会运动兴起: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福利权益运动、民权运动。采取社会运动方式来争取权益。(2)政府开始资助社会服务方案:反贫困(向贫穷宣战)、市区重建、青少年犯罪、失业、市民参与(基层民众的组织工作)、服务协调、社区行动计划等。
-社区工作已脱离早期的自助共识,接受一些权力与冲突论,分析问题的视角走向政治化,更关注社会结构对个人处境的影响。
-争取资源合理分配成为主流工作模式。
3、衰落期(20世纪70-80年代美国)(p123)
(1)执行政策的社区工作者,对社会政策的批评(与决策者冲突)。
(2)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对基层居民组织与社会行动支持大减。
(3)80年代,社区工作重点转向特别需要人士(妇女、精神病者、老人等),社区工作者较多回归正规的“社工范围”,标志以改革社会政策为目标的社会行动策略的衰落。
二、社会行动的工作策略(p123)
社会行动策略的主要目标是:让特殊群体或问题得到社会的关注,并重新进行资源分配。
●●(一)社会行动策略的形式(按照激烈程度的不同)(p124)
1、对话性行动(最温和)(p124)
群众认为当权者有行使权力的合法地位,双方存有信任,并希望在正规的组织架构与制度下解决问题。
-主要形式:游说、请愿、宣传等。
2、抗议性行动(p124)
用特别的、建制以外的方式将问题表达、处理,吸引媒体关注,暴露政府政策的不完善,争取民众支持,
向政府施压而让步。
-主要形式:签名运动、记者招待会、请愿、游行、静坐、群众集会。
3、对抗性行动(p124)
通过组织群众,用行动直接影响对方的利益或令对方不能正常运作,迫使对方因有所损失而愿意与群众谈判(超越法律限制、风险提高)。
-主要形式:罢工、拖欠或拒交有关费用、公开违背不公平政策法律。
4、暴力性行动(p124)
大多缺乏严密组织,是无计可施下的反抗行为。
-主要形式:向有关部门抛掷物品、泼水、挥动武器或追打等。
●●(二)运用社会行动策略的原则(p125)
社会行动可能是付出较高资源与代价的手段,通常会谨慎使用,坚守“案主自决”原则,向居民说清行动的利弊。运用社会行动策略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温和-冲突)渐进原则(p125)
由温和方法起步,行不通时,再提高行动的层次。
2、争取让步而非破坏(p125)
终极目的不是破坏现行制度与环境,而是迫使当权者对话、谈判、妥协、让步等。
3、行动的连串性(p125)
稍有规模的社会事件,不可能一次行动就完全解决,应有一连串的行动形式跟进。因当权者能预测民众下一步的行动方式,事实上已构成了压力。
4、争取舆论支持,避免使用暴力(p125)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争取舆论及公众的支持。否则是“无事生非”,不能达致目标。
5、认真考虑有关因素(p125-126)
(1)群众的资源(组织能力、知识、金钱、结盟等)。
(2)群众的投入程度(群众投入的人数、程度及心理准备等)。
(3)社会气氛(自由开放度、人民权利意识等)。
(4)事件的本质(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支持等)。
●●(三)亚伦斯基的权力战术(书上没有的)
1、亚伦斯基的简介及权力战术
(1)1909年生于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犯罪学。
(2)之后,他创造了亚伦斯基主义(Alinskyism),提出很多有关群众、组织及权力的概念及手法。
(3)30年代未,他开始在芝加哥的贫民区组织居民争取权益及改善环境,成绩受到国际社会认可。
(4)40年代初,他组织工业地区基金会,不仅为芝加哥的贫民服务,更为各州贫民提供援助及战略战术,以解决社区问题。
(5)40年代末,他将组织对象扩展到中产阶级,并与同事创立一所组织者的训练学院,以推广其组织策略及手法。
(6)70年代初,他到香港考察,认为香港不适宜搞社会行动,但反而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