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

高中生物 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

【解析】 (1)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研究的是在不同环 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的营养条件和培养的温 度、pH 等。由于培养基提供的营养和培养瓶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 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停止。(2)由于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造成的种 群增长速率下降,说明原因是培养基的问题,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 产物没有及时排除。(3)视野中红细胞的数量与酵母菌数量的比值为 1∶5, 所以共有酵母菌为 500×5=2 500 个。
【答案】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__液__体__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__成__分__、空间、pH、 温度等因素有关。
2.实验步骤 (1)将 10 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__均__匀__。 (3)将试管在 28 ℃条件下连续培养。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__抽__样__检测方法。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 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解析】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 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 型曲线增长,B 图所示的增长便属于此种情况。
【答案】 B
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 0 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 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 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 势
提示:Nt=N0λt。
(3)上述曲线有无 K 值?种群增长率会改变吗? 提示:无 K 值,增长率不变。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三种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方面: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展示为主,教师引导归纳为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观看课件的四幅图,寻找其共同点?生:都体现了生物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组成一个集体。

师:俗语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每种生物都组成以集体,以集体的形式存在,我们通常把这一集体成为种群。

(提出问题)课件所列三种群体是否为种群,并归纳种群的条件?(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总结归纳)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称为生物种群。

2.种群应具备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三者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种群,缺一不可。

(提出问题)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假如你是一名渔民,那么你最想关注鱼群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总结归纳)3.种群的特征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体,但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特征主要是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

(提出问题)1.对比课件中三副鱼群图,你认为那个鱼群应该捕捞?判断依据是什么?2.如何调查种群密度?方法有哪些?(学生活动)认真研读课本探究活动,明确标志重捕法。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中图版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中图版

现实
问题
思路求解
D 营养级 净增重 M A 营养级 净增重 N
至少需要 A 营养级的量 Y 最多需要 A 营养级的量 Y D 营养级最多增重的量 Y D 营养级至少增重的量 Y
Y(20%)3=M Y(10%)3=M N(20%)3=Y N(10%)3=Y
-6-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②食物网中求最值。
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有 10%~20%传到下一
个营养级,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因此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多。为了充
分利用能量,应尽量缩短食物链。有关能量的“最值”计算方法总结如下:
选最短食物链
获最多能量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按 × 20%计算
选最长食物链
获最少能量
按 × 10%计算
选最长食物链
需最多能量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按 ÷ 10%计算
选最短食物链
需最少能量
按 ÷ 20%计算
-7-
单元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1)粪便量。 某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同于“尿液”中的能量。前者应归于上一 营养级,是未被该营养级利用的能量(含在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 80%~90% 中);后者则归于该营养级,是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含在上一 营养级传递来的 10%~20%能量中)。 (2)同化量。 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 (3)摄入量:指消费者摄入的能量。
误 以 为 能 量 传 递 效 率 为 :能 量 传 递 效 率= 下本一营营养养级级有有机机物物含含有有的的能能量量×100%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2课时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2课时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双基提要]1.所谓种群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就是。

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的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的变化趋势。

2.对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中,常采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它主要可分为,和及动物的。

3.样方法调查研究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实质上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样方的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和取样法。

4.动物的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是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M)=第二次捕获数(n)∶第二次捕获标记数(m),则该种群密度(N)。

[课堂反馈]例1.下列可以称为—个种群的是①黄山上所有的松树②长江中下游所有的白鳍豚③某个村庄现有的人口以及过去10年内去世的人口④南京某个池塘和徐州某个池塘中所有的满江红⑤一个蜂巢里的蜂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⑤例2.某一养鱼池中,发现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各种鱼类、还有多种微生物,其中鲢鱼特别多,有鲢鱼苗、小鲢鱼和大鲢鱼,那么你认为右称为种群的是A.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C.鱼类D.鲢鱼群例3.有人对草原2公顷范围内进行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78只,第二次标志68只,其中有标志的为30只,那么这种鼠的种群密度是A.176只B.88只C.88只/公顷D.176只/公顷例4.下列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稻中的全部水稻、水草及其它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类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块棉花田中的幼蚜虫、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虫例5.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人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二、学习重点和难点:种群的特征;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三、知识结构: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例: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一座山峰上的树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的特征。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内的数量。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²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

种群数量的变动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想
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

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教学中,可以循着现象→本质→现象,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发展状况等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

注重培养学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2-1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中图版选修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2-1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中图版选修1

1.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 8 个池塘,其中 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 2 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一个生物群落 C.两个种群、两个物种 B.一个物种、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两个物种 )
解析: 8个池塘里有 6个池塘养鲫鱼, 2个池塘养地中海鳎鱼,生
活在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生活在同一个池塘中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高 频 考 点 1. 种群的特征及之间的关系。 2. 种群的数量变化——“J”型和“S”型的曲线比较。 3. 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4. 生态系统的结构。 5.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各功能之间的关系。 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实验要求 1. 标志重捕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 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 探究云杉林群落的演替。 5.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研究食物链、食物网。 6.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碳循环、氮循环。
确定调查对象 ↓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 ↓ 重捕、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 )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 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 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 生理活动,不易脱落
调查程序
↓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注意事项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④易选双子叶植物
5.迁入和迁出 (1)迁入和迁出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 直接 因素。 (2)通过迁入和迁出,同一物种的 不同种群 之间也进行 了 基因交流 。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的时空限制,离开一

【配套K12】高中生物 稳态与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节

【配套K12】高中生物 稳态与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节

高二生物学案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动(015)学习目标:1、概述影响种群变动的直接因素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3、能找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重点难点:1、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2、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自主学习:一、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1)、出生率(2 )、死亡率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迁入和迁出,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种群数量的变动(一)、种群增长1、种群增长曲线(1)J型曲线特点:产生条件:实例:(2)S型曲线特点产生条件K值的含义:(二)其它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入侵:1、概念: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经过自然的或者人为的途径侵入到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的过程。

2、途径: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和自然入侵3、原因: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缺少天敌的控制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小结:课后检测一、选择题1、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2.(高考试题:2007广东生物)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 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3.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1)素材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1)素材

种群的特征(1)素材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1)素材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1)素材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群的特征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pop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populus,原意为人群,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分类学家译为居群,生态学家普遍译为种群。

种群一词与物种概念密切相关。

根据生物学种定义同一物种的个体不仅因其同源共祖而表现出性状上的相似(包括形态、大分子结构及行为等各个方面),而且它们之间能相互交配并将其性状遗传给后代个体。

但不同种之间则由于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差异而不能交配繁育,这称为生殖隔离。

与此相应,广义的种群即是指一切可能交配并繁育的同种个体的集群(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例如世界上总人口。

但在生物学上更关心的却是实际上进行交配繁育的局部集群,下面主要讨论的便是这种狭义的种群。

因此,同一物种可有许多种群分别存在不同地区。

主要是地理的原因阻止了它们之间的交配。

这地理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情况是存在着地理屏障,如岛屿上的兽群被海隔绝,绿洲中的兽群被沙漠包绕.这一类型的地理隔离是明显可见的。

另有一种情况,如欧、亚、北美北部的广阔林带可绵延千里,其间环境条件连续渐变,无法找出明显界线可借以区分出个别种群。

但林带中相距较远的同种个体仅因距离关系无法进行交配,这是另一类型的地理隔离。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素材(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素材(

第1节种群数量变动我们在讲到物种形成时已经指出,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

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大大小小的青鱼,它们组成一个基因库,彼此间可以进行有性繁殖,这就是一个种群。

必须强调,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在自然界各种群的体积(个体数)一般都可保持稳定,但这种稳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种群体积总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着的。

(一)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在自然界,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和迁出等。

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

如果增量大于减量,种群数量则增加,相反时则减少,如果增量与减量相等,则维持不变。

1.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出生率(natality)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生的后代个体的百分数。

例如,在一个有1000个个体的种群中,一年内出生了200个后代,这个种群的年出生率就是20%。

理论上最大的出生率等于种群的繁殖力或繁殖潜能,即在理想的最适条件下种群不受外界因素限制时的出生率。

但事实上,永不可能有理想的最适条件。

并且由于生存竞争等的存在,繁殖力总要受到多方面的抑制。

例如,由于竞争而出现的食物缺少以及气候的变动等都能影响生殖力(如影响卵的发育)。

因此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产最多的卵,也不是所有的卵都能孵化或长成成体。

所以实际的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总是低于理想的最大出生率的。

出生率的大小与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每胎的卵或幼仔数以及每年繁殖的次数等有关。

各种生物的生殖力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说来,低等动物的生殖力都高于高等动物。

死亡率(mortality)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

理论上最小的死亡率是指只有年老而自然死亡时的死亡率。

但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总是远远大于最小死亡率。

因为种群中大多数个体不可能都生活到它的生理寿命,总是要因疾病、饥饿、冻死、被捕食以及各种意外事件而夭折,这些都造成死亡率的增加。

生物新教材第二篇 第一部分 八、群体稳态与调节

生物新教材第二篇 第一部分 八、群体稳态与调节
(1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12)在长白山地区,针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阔叶树所占比例
随海拔升高而减小,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体现( √ )
(13)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均可采用
取样器取样法( √ ) (14)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会出现重叠现象( × )
④整体 依据:a.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 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 的目的。 b.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 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 的影响力。
返回
易错易混排查
(7)人工鱼塘或有污染物的河水中,能量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
阳能和人工施加饵料或污染物中的能量( √ )
(8)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2021·浙江6月选考,7)
(×)
(9)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2021·浙江6月
选考,7)( × )
(10)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从而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化
c.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 间的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 的传递效率为10%~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利用“拼图法”可得关系式: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1)存在形式
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高中生物 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

高中生物 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

探讨 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②③④代表哪 种特征,为什么?
提示:②③④分别代表出生率、性比和年龄结构,因为年龄结构是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比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 影响种群密度的。
探讨 3: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吗?
提示:不一定,若近期气候恶劣、食物短缺、频发传染病等,种群 数量会减少。
(4)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是指种群中__单__位__数__量__的个体在_单__位__时__间___内新产生的
个体数量,它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②死亡率:是指种群中_单__位__数__量___的个体在_单__位__时__间___内死亡的个
体数量。 ③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__最__直__接____因素。 (5)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__直__接___因素。
举例: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①定义:单位__面__积__或__容__积__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 ②表达式:种群密度=_生__物__个__体__数__/面__积__(_容__积__) 。
③调查方式 常见方法:取样调查动植物物————__标__法__志__样__重__方__捕__法____
【解析】 读图知 D 为年龄结构,而每种类型都包括老年、成年和 幼年三个年龄期,由此判断 C 项叙述错误。
【答案】 C
种群密度的调查
1.取样调查法的含义 在一般情况下,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因而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群 的___一__小__部__分____用于__估__算____整个种群的密度。
2.样方法 (1)适用范围:是__植__物____种群取样调查中常用的方法。 (2)步骤(以羊草取样调查为例) 确定调查地段→__随__机____设置样方→对样方内的羊草__计__数____→估 算这块草地的羊草数量。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4课时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4课时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生物配套课件中图群落的稳态与调节ppt文档

高中生物配套课件中图群落的稳态与调节ppt文档

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①具体表现: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随 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



高 度
对应
照 强

度 弱



深 环境因素
短 生态因素
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布 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
(2)物种的相对数量: ①测量指标:_密__度__指__标__、_频__度__指__标__。 ②意义: 对于分析各物种间的__相__互__作__用__和__群__落__的变化趋势十 分重要。 (3)优势种: 通常是个体大、__数__量__多__、__生__活__能__力__强__的物种。它们能够凭借 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命力对群落的__外__貌__和__结__构__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4)生长型: ①概念:是根据植物的_可__见__结__构__分成的不同类群。 ②作用:群落的外貌往往由__优__势__种__的__生__长__型__决定。 (5)营养结构: 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的__营__养__关__系__决定物种的__相__对__数__量__及 其变化。
3.群落的结构 (1) _群__落__的__外__貌__与__生__长__型__、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2)空间 ①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__垂__直__分__层__现象
3.群落的稳定性 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_自__我__维__持__能力,包括对干扰的_抵__抗__能__力 和_恢__复__能__力__两个方面。 【点拨】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 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思维判断】 1.研究个体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 ) 【分析】群落是在种群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研究种群是研究群 落的基础。 2.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分析】群落强调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中包括各种动物、植 物和微生物。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素材(1)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素材(1)

种群的特征1.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我的思路:不是。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的总和,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蛇并非是同一个种类。

如果改为全部的眼镜蛇,就是一个种群了。

2.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逐一数某一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我的思路:在一般情况下,生物的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因而研究者常常采用取样调查法,而标志重捕法就是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

通过探究活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模拟实验”分析可知:种群数量N=M×n/m(M为标志数量,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的标记数,N为估算的“栖息地”内个体总数)。

3.年龄结构通常以不同密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年龄锥体图来表示,按锥体形状的特点,年龄锥体可划分为哪三种类型?分别有哪些特点?我的思路:年龄锥体类型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

增长型: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多,繁殖后期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组成中的个体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下降型:种群中繁殖前期的个体较少,而繁殖后期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的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思考过程1.正确理解“种群”。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由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种群的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在涉及到一个具体的生物种群时,它是具体的。

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时建立的数学模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1)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1)

种群数量的变动(1)素材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1)素材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1)素材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群数量的变动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外形特征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

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

嘴部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鳍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

白鳍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分布范围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种群的特征(第3课
时)学案中图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识记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
3、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1、小组研读课本讨论课件所列问题,总结种群所具备的条件。

2、认真阅读课本,总结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小组协作绘制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图。

【知识梳理】
概念: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

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

概念: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预测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的多少。

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影响概念: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性比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典题解悟】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比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由同一物种组成,不是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一物种可以构成种群;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种群密度,但二者不是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

答案:D
2、(20004 天津高考)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
A、
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查面积(cmcm)101020204040808090901001001101101xx0130130140140A35814161 7192020…B35691113131313…C235888888…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40cm为
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
1、N
2、N
3、N
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解析: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注意①选取适当面积的样方即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②随机取样;③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答案:①选取样方面积不对;应选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 cm100 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当堂检测】
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2、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3、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 、性比
D、出生率和死亡率
4、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5、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6、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群落结构太复杂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相对稳定
D、先增后减
8、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一个蜂群中生活着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众多工蜂。

蜂王的主要职责是产卵,雄蜂同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酿造花蜜、建造蜂房、饲养幼蜂、防御敌人等。

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受精卵是发育为蜂王还是发育为工蜂,主要决定于幼虫食用蜂王浆时间的长短;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

请回答:(1)一个蜂群内的蜂王、雄蜂和全部工蜂在生物学上称为。

(2)同样是受精卵,有的发育为蜂王,有的发育为工蜂,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性别除受遗传物质控制外,同时还受的影响。

(3)蜂王、雄蜂和工蜂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4)许多将要孵出的幼蜂中,通常有多只将发育成蜂王(即“王储”),但是最先孵化出来的那只蜂王出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那些即将孵出的“王储”杀死在“襁褓”之中,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9、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型,C表示
________型。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

(3)A型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
(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10、某生态调查小组在调查某草原鼠种群密度时,采用了标志重捕法。

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鼠标记后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头,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草原鼠种群密度是。

(2)调查乙、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
据图分析:乙草原的鼠种群和丙草原的鼠种群分别属于型;可以预测,草原的鼠害将很严重,应该在月份之前做灭鼠工作最有效(依据甲图判断)。

【当堂检测】
答案:1-7 AADAB DB
8、(1)种群(2)环境 (3)种内互助 (4)种内斗争
9、(1)A表示增长型,C表示衰退型。

(2)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3)越来越大。

(4)越来越小。

10、(1)96头/公顷(2)增长和稳定乙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