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者。

在扶贫工作的背后,有大量的研究文献支撑和指导,这些文献对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文件研究扶贫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文件来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扶贫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扶贫政策。

一些学者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进行了解析和评价,为政府的扶贫政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二、扶贫方法研究扶贫工作的方法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者们对扶贫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方法,为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提出了多种帮扶方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扶贫成效评估研究扶贫工作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反馈,以便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国内学者对扶贫成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分析,帮助政府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些学者对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扶贫经验总结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减贫成就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国内学者对扶贫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内外扶贫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扶贫经验和做法,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借鉴。

一些学者还通过对个别贫困地区的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扶贫经验,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我国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经济管理我国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耿荣融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要: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和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入手对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而城市儿童贫困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也十分值得关注。

本文主要从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的界定、现状、原因、对策这几方面出发,对以往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城市儿童贫困;贫困;儿童发展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7-0027-02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作为其中的重要场域之一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不匹配再加之其他一系列的复杂因素,导致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贫困人口随之增加。

随着我国城市贫困的日益严重,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而城市贫困儿童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一、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的概况与界定“城市贫困”通常是指城市社会的贫困问题。

20世纪末,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开始引起了政府及学者的重视。

但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学术还是政策研究,“儿童”这一群体仅仅是作为城市贫困家庭中的普通成员来讨论的,专门针对城市贫困儿童的研究较少,其中部分研究只局限在对贫困儿童人生经历相对剥夺这一方面的描述(陶传进,栾文敬,2011)。

从概念界定上来说,儿童贫困是指儿童期经历的贫困,虽然在儿童贫困的界定上学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更倾向于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贫困群体对待(秦睿,乔东平,2012)。

《中国21世纪城市反贫困战略研究》指出了“妇女、老人和儿童将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受关注的群体”这一中国城市贫困发展趋势的重要特征,在此之后,城市贫困儿童才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张向葵,盖笑松,2006)。

城市贫困儿童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和无法定赡养者的“无生活能力贫困家庭”,这类家庭基本上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二是家庭成员是失业下岗人员、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或部分被拖欠养老金的退休人员的“丧失地位或机会的贫困家庭”。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贫困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贫困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教育等各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在不同领域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贫困问题的研究涉及贫困原因的探究。

研究人员将贫困原因分为结构性和个体性两类。

结构性原因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而个体性原因则包括教育程度、就业机会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寻求有效的贫困缓解方法。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包括贫困群体的特征和生活状况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贫困群体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住房状况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贫困群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改善贫困群体生活的参考。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关注贫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就业机会和社会参与等指标,评估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醒决策者和社会各界重视贫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包括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这些政策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经验,寻找最佳的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

贫困问题研究涉及贫困原因、贫困群体特征、贫困影响以及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等多个方面。

通过广泛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流动人口贫困在城市贫困问题中凸显出来,成为”新城市贫困人口”。

而已有文献关于流动人口贫困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为深入研究流动人口贫困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贫困;研究综述贫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在反贫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流动人口贫困在城市贫困问题中开始显现出来,成为了”新城市贫困人口”,同时其规模呈现了扩张的趋势。

但是,纵观现有文献,对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而关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试图通过整理归纳相关贫困理论和关于流动人口及贫困问题的文献,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关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奠定基础。

一、流动人口及贫困人口概念的界定(一)本项目关于流动人口范围的含义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一直都比较宽泛,离开原居住地并且与户籍相分离的人口往往都是流动人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向城市,也开始引起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的广泛关注,农民工基本成为了流动人口的代名词,根据尹海洁、黄文岩(2010)的分类,流动人口主要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之间的流动,这部分流动人口不在户籍所在地工作和生活,而是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第二部分是指农村人口短期流动到城市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只是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而生活重心还在农村;第三部分是指长期在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他们的生活重心已经转向城市,但是却没有户籍身份的城市人口。

(二)关于流动人口贫困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贫困概念没有统一和明确的界定,基于现有文献和学者观点,本文总结流动人口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在城市工作并且没有户籍,生活处于贫困的流动人口;另一部分是在城市就业的大学生”蚁族”。

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以甘肃省为例

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以甘肃省为例
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
以甘 肃省 为例
◆ 杜晓霞
( 甘肃农业火学学生工作部)
【 摘要l经济贫 困, 影响西部高校贫 困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 经济贫 困, 使 得 贫 困生的 自卑 、 焦虑 、 嫉妒 、 自我接 纳水平低等 心理健康 问题
突出; 经济 贫困, 对 部 分 高校 贫 困生 价值 观 的 形成 带来 了 消极 影 响 ; 西部 高校 对 贫 困生 缺 乏人 文 关 怀 。
响 到 贫 困 生全 面 素质 的提 高 。 三、 经 济 困难 对 西 部 高 校 贫 困生 心 理 行 为 的 影 响 五、 西 部 高 校 贫 困生 缺 乏 人 文 关 怀
当人们在 普遍 关心贫 困生的学 习经费 并嘘寒问暖之 际, 对于他们 精神 西部 高校 贫困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 贫困生 , 贫困生心理 行为不健 上的贫困却少有提及 ; 贫 困生培养成才过程 中 , 对他们正 常的 自我需 要、 爱 康 的 外 在 表现 主 要有 : 好、 特长 缺 乏 尊重 , 忽 视 了他 们 的 个 人 利 益 和心 理 需 要 , 从 而 产 生 思 想 上 的 ( 1 ) 较强烈的 自卑心 理。 自卑 是一个 人 自我认 识 的一种 消极情 绪体 困惑 、 学业上的差距以及 能力上 的欠缺。这 种针 对性 的缺乏 , 以及缺 少人 现, 是对 自己的不 满、 鄙视等 否定的 感情 , 是 对个体 的得失 、 荣辱过 于强 烈 本思想的教 育模式和相对滞后的教育 内容 , 都导致 了高校 的育人工作 无法 的 一 种心 理体 验 。贫 困生 由于 经 济 条 件 差 , 对“ 缺钱 ” 的 困 窘体 验 比 其 他 同 满足 贫困生的需要 , 也难 以引起他们 的学 习兴趣 ; 教 育者 往往强 调培 养和 学更为强烈和现 实。 觉得 自己寒酸 因而滋 生 自卑感。这种心理在 西部高校 塑 造 听 话 、 服从 、 谦恭 、 克 制和 无 私 的 个 体 形 象 , 轻 视 甚 至 压 抑 了 学 生 个 性 贫 困 生 中 有很 大 的普 遍 性 。 的 充分 发挥 , 缺 乏应 有 的理 解 和 尊 重 。 这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束 缚 了 学 生 个 性 的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贫困是一种全球性问题,而且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许多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尽管有许多国家采取措施减少贫困率,但真正消除贫困的难度依旧很大。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都在对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下面将从不同角度综述一些相关研究。

一是基于贫困定义的研究。

贫困定义通常涉及收入、消费、教育、健康和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通常被综合在贫困指数中,以确定一个人或家庭是否处于贫困状态。

许多研究都探讨了如何定义和测量贫困。

比如,巴基斯坦学者Siddiqui(2014)提出,贫困可以通过需求和收入缺口衡量,同时还应考虑到生活条件、支出和社会能力等因素。

该研究还衡量了贫困在巴基斯坦的影响。

二是基于贫困原因的研究。

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

许多研究探索贫困背后的原因。

例如,加纳的研究者Adjei(2010)发现,低教育水平、缺乏就业机会、低技能、低农业产量和国际竞争加剧都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是政府政策和社会干预的研究。

一些研究探讨政府政策和社会干预在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

这些政策和干预措施包括现金转移、教育和培训、粮食补贴、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

例如,印度的Senapati和Burney(2014)研究了印度的农业补贴以及现金转移项目,发现这些措施对于贫困减少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全球减贫目标的研究。

杜蒙大学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联合开展一项研究,其中涉及联合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消除贫困计划。

该研究发现,在履行全球减贫目标的同时,应考虑到各个国家的独特情况和文化背景。

此外,还需注意其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交叉影响。

综上所述,贫困是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虽然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贫困率,但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包括腐败、不平等、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偏见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贫困问题,并寻求针对这些难题的更好解决方案。

贫困线研究综述

贫困线研究综述
促进 我 国贫 困问题 研 究 的进 一步 完善 。本文依 次对 绝对 贫 困线、相 对贫 困线 、主观 贫 困线 以及 其 他 贫 困线指标 进行 了研 究 ,最终得 出在 贫 困研 究 中适 宜采用 相对贫 困线指 标 的结论 。
[ 关键词] 绝对贫困线 ;相对贫困线;主观贫 困线
[ 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 16[ 文章编号]10 -56 (0 2 7 0 6 9 00 9X 2 1)O 一o 5 —0
所 包含 的 能量 ,即 :
缺 陷 ,这就 激发 了许 多 贫 困指 标 的 出 现 ,如 T 指


引言
数 ( a a a d x 、T指 数 ( h n id x 、K T k y mai e ) n T o n e ) 指数 ( k n n e ) 和 S T 指 数 ( e- h t Ka wa iid x S S nS o— r c s o d x 。除 了 沿 着 公 理 化 方 向发 展 之 o k - ni e ) Th n
杨 宜勇 (93 ) 16~ ,男 ,湖 北 宜都 人 , 国 家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会 社 会 发 展 研 究所 所 长 ,
研 究员 , 济 学博 士 。 经
感谢 匿名评 审人 提出的修 改建议 ,笔者 已做 了相应修改 ,本出的贫 困人 口不 同 ,计 算 出的 贫 困指 标 就 会 不 同 , 那 么基 于测算 数 据 所 得 出 的推 论 就 会 不 同 。例 如 , 夏 庆杰 等 人 的研 究 表 明 ,18- 20 98 0 2年 ,中 国城 镇 绝对贫 困人 口呈 现 出下 降的趋 势 ,而陈致 中和张 建华 的研 究 则 表 明 ,18- 20 96 00年 ,中 国 城 镇 绝

高校贫困生认定研究综述

高校贫困生认定研究综述

存在 的 问题 、 优 化 贫 困生 认 定 的对 策两 个 方 面 展
开研 究



贫 困生认 定 中存 在 的 问题
党 的十八 大 报 告 提 出 , “ 逐 步 建 立 以权 利 公 平、 机 会公 平 、 规 则公 平 为主要 内容 的社会 公平 保
差 距 扩大 、 农 民贫 困 问题 、 高 等教 育 收费相 对偏 高 等多种 原 因 , 高校 贫 困 生 的 大量 存 在 是 一 个 客 观
J u n . 2 0 1 3
高 校 贫 困 生认 定 研 究综 述
屈 海 香
( 无 锡 职 业技 术 学 院 控 制 技 术 学 院 , 江 苏 无锡 2 1 4 1 2 1 )
摘 要: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 的前提 , 事关教 育公平和教育机会 的均等。文章以现有的研 究成 果为基 础 , 综合概 括 了贫 困生认 定 中存 在 的 问题 和优 化 贫 困生认 定 的对 策 , 以期 为高校 贫 困生认 定
文章 编号 :1 6 7 2—0 3 4 2 ( 2 0 1 3 ) 0 2— 0 0 3 5— 0 4
1 9 9 9年 是我 国高等教 育 扩 招 的第 一 年 , 全 国
普通 高 校招生 1 6 0万 人 , 比1 9 9 8年增 加 了 5 2万
关 系 。相 关文 章 结合 国 内外 高 校相 关 实 践 , 利 用 教育 学 、 心理 学 、 法学 、 伦 理学 、 哲学 、 经 济学 、 管理 学等 相关 学科 知 识 , 采 用规 范 研 究 、 实证研究、 比
开展贫 困生 认定 工 作 , 使 国家 资助 准 确 地 与贫 困
生 对接 , 直接 影 响到 国家 资助资 源 的优化配 置 , 事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对 贫 困生心 理健 康状 况 的调查
许 多作者都 对贫 困大学生 的心理 健康状 况进行 了调查 ,
但 得 到 的 结 果 有 所 不 同 。 比如 : 献[1 到 的结 果 是 : 困 生 文 1 得 贫 在躯体化 、 际关系敏感 、 迫症状 、 对 、 执和精 神病这 6 人 强 敌 偏 个 因 素 上 与 非 贫 困生 差 异 显 著 , 困 生 的得 分 明 显 偏 高 ; 献 贫 文 f1得 到 的 结 果 是 :贫 困生 在 S L 9 2 C 一 0所 列 各 个 症 状 凼 子 的 得
些 问 题 是 造成 他们 心 理 问题 的 重 要 因 素 。如 文献 『1 为 , 困 7认 贫
大 学 生 对 自身 弱 势 形 成 的原 因分 析 、 负水 平 偏 高 , 挫 折 容 抱 而 忍 力 偏 低 , 而 容 易 导 致 心 理 问 题 的 形 成 。文 献 f] 为 , 少 因 6认 不

必 须 尽 快 融人 校 同 主 流 文 化 生 活 之 中 , 是 , 合 素 质 的 差 异 于 综
与心理上追求 尽快融人校 园主流 文化生活 的欲望形 成矛盾 ,
使 他 们 时 常 容 易 陷 入 困 惑 和迷 茫 之 中 。
第 .0 5 %的 文献 认 为 ,家 庭 环 境 与 贫 困大 学 生 的 心 理 问 题 有 较 大 的 关 联性 。文 献『] 为 , 庭 教 育 的 不利 会 导 致 贫 困 5认 家
而 使 他 们 心 理 上产 生 某 些 不 健 康 的症 状 。
第 四 . 有 的研 究 者 都 认 为 . 困大 学 生 主观 上 贫 闲 生 的 得 分 高 , 中差 异 比较 明 显 是 抑 郁 、 迫 、 均 其 强

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1 2月全 国老工委举 行 年 全 国 老 龄 科 研 中心 “ 中 国城 乡 老 年 人 口状 况 一 次 性
抽样调查” 等。 纵观前人 的研究成果 , 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2 . 1 老年贫 困的界定 从 国内外 的研究文献来看 , 对于老年贫 困的界定有 以收人
对于城市老年贫困率的研究 中, 这一估计数据是 比较高的。与绝 对贫 困测算结果不 同的是 ,无论是根据老人 自评 的生活 困难 与
目按最低收人户实际消费 的平均单价 最低需求量之和来测算
益 凸显 。老年贫 困发生率农村高于城镇 ,据全 国老龄办数据显 示。 农村老人贫 困发生率 为 8 . 5 %, 相 当于城镇 的 3倍 以上l l 】 。 当 然这与我 国农村老龄化程度 高于城 市以及空巢老人 、留守老人
多等原 因密不可分。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我 国和谐社会 的构建 , 不利于社会 的稳定 , 所 以越来越多 的学者开 始关注农村老年人 口的贫 困问题。
数据 , 运用绝对和相对贫 困线方法 , 测 算出在 2 0 0 0年 中国 6 0岁 以上人群 中 , 大约有 2 2 7 4 . 8万人 占 1 7 . 5 %处 于贫困之 中: 其中 ,
城市贫 困老人的 比例约为 1 5 %, 农村贫 困老人 占 1 8 . 8 %。 在 目前
为指标 的 。 也有 以消费水平为指标 的 , 但采用最多 的是 以贫 困线 为标准[ 2 1 3 1 。目前 已有 的测算贫困线的方法 大体可 以分成两类 , 即
对 贫困方面 , 于学军 ( 2 0 0 3 ) 按照 6 0岁以上老人对 自己经 济状况
的 白评 ,测算 出 2 0 0 0 年 时,中国大约有 4 2 8 5 . 3万贫困老人 ; 其

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贫困理论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15-05-04 来源:减贫与发展张克中摘要:本文在梳理贫困理论基础上,探讨了贫困的跨学科研究,提出了心理贫困的基本思想。

就多维贫困测度及瞄准,贫困的影响机制,减贫的政策组合进行相关评述。

最后介绍了贫困研究可能的前瞻性领域。

关键词:贫困内涵心理贫困多维贫困一、贫困内涵的跨学科演进:一个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穷吗?贫困是世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绕过这个问题去寻求自身的发展。

按照联合国对贫困的定义(UN,1998),贫困是对人的选择和机会的否定,是对人格的侵害。

贫困意味着缺乏有效地参与社会的基本能力、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物维持温饱、无法享受基本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没有权利、被排斥在群体生活之外。

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对贫困的定义(World Bank,2000),贫困是指福利的被剥夺状态。

那么,福利被剥夺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

除此之外,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参与机会。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一个人之所以穷并不只是因为他的收入水平低,还包括他的福利水平低于可接受的水平。

根据现有的研究来看,经济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满足其基本需要,即收入贫困。

发展学从Sen的“能力说”角度出发,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不足,即能力贫困。

社会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一种排斥现象,是个人或家庭被排斥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之外,即权利贫困。

心理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依赖福利、懒于工作的状态,形成一种强烈的宿命感、自卑感和无助感,即心理贫困。

(一)收入贫困“收入贫困”是使用最广泛的贫困定义和衡量尺度,它是指个人或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和消费来满足其基本需要,缺乏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来源,其生存标准低于某一底线。

生存标准是指用于满足最少单位卡路里的食品需求量、最低数量的消费品,亦或是个人福利水平或者基本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Macpherson and Silburn, 1998)。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扶贫问题,相关的文献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从扶贫政策、扶贫模式和扶贫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一、扶贫政策1.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研究。

《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研究》一书对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强精准扶贫、深化产业扶贫等。

2.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该研究通过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探究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

结果显示,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收入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演变与分析。

该文研究了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优化扶贫政策的建议。

二、扶贫模式1.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贫困地区扶贫模式研究。

该研究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空间相互依存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社会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探究了社会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贫困县扶贫模式探讨。

该文分析了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区域特色化、产业化、社会化等多种扶贫模式,为贫困县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扶贫效果1.对贫困地区扶贫投入效果的研究。

研究通过对贫困地区扶贫投入的分析,发现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同时提出一系列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2.扶贫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该文分析了扶贫产业发展对贫困户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扶贫产业发展对提高贫困户收入和改善民生具有显著的作用。

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农村扶贫政策对农房产权改革的影响研究。

该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扶贫政策对农村房产权改革的影响。

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对农房产权改革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扶贫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政策、扶贫模式和扶贫效果等方面。

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综述

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综述

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综述章㊀元㊀㊀现有大部分研究都使用贫困来度量那些不幸家庭的福利状况,并将贫困定义为当期收入或消费与贫困线之差的函数.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的贫困未必是明天的贫困,有很多家庭目前并非贫困,但是在未来可能会由于农业歉收㊁失业㊁疾病等原因而陷入贫困.所以,现有的这些研究只是度量了现在的一个时点上的贫困,但是却没有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因素考虑在内.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家庭的福利状况不仅取决于它现在的收入或消费,而且也取决于其未来将要面临的风险.自从世界银行的2000/2001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将 脆弱性 描述为 度量对于冲击的弹力 冲击造成未来福利下降的可能性 (W o r l dB a n k,2001)以后,很多经济学家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一术语.这种对于贫困的前瞻性研究方法成为这一领域中的前沿.贫困的脆弱性是对家庭未来福利状况的一种前瞻性的度量,所以,这一方法将风险和风险管理引入政策制定的核心.但是,对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最困难的事情在于如何根据可观察的家庭特征及其历史消费或收入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贫困,并将家庭将要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管理能力考虑在内.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在使用着不同含义的脆弱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度量方法.关于风险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永久性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的区分可以追溯到R a v a l l i o n (1988).M o r d u c h(1994)认为,如果一些家庭在所有被观察期内都陷入贫困状态,则它们属于永久性贫困(c h r o n i c p o v e r t y),否则,就属于暂时性贫困(t r a n s i e n t p o v e r t y).关于暂时性贫困与永久性贫困的研究发现,很多样本家庭会从暂时性贫困陷入永久性贫困,或者相反(例如J a l a n&R a v a l l i o n,1998;D e r c o n&K r i s h m a n,1999,等),而且还有很多研究显示暂时性贫困的家庭比例比永久性贫困的家庭比例要高.所以,从政策制定和社会保护(s oGc i a l p r o t e c t i o n)的角度来看,相对于贫困研究而言,预测哪些目前并非贫困的家庭在未来会陷入贫困㊁哪些目前贫困的家庭在未来仍然难以脱贫就显得更加重要.脆弱性家庭的确认以及家庭脆弱性的决定因素就成为制定和实施成功的扶贫政策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关注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的原因.贫困是多纬度的,例如收入贫困㊁消费贫困㊁教育贫困㊁营养不良等,所以,贫困的脆弱性也自然就具有了类似的纬度.C o u d o u e l&H e n t s c h e l (2000)认为贫困的脆弱性是一个宽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收入的脆弱性,还包括与健康相连的风险㊁来自社会排斥(s o c i a l e x c l u s i o n)的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对家庭的福利状况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一样,本文的综述也仅仅关注那些可以用货币度量的纬度,比如对收入和消费贫困等的研究.一、贫困的脆弱性的定义在一篇全面的综述文章中,A l w a n g,e ta l.(2001)认为脆弱性的定义包含五个方面:首先,它是前瞻性的,被定义为在未来承受一个相对于某种福利标准的福利损失;第二,如果一个家庭在未来会遭受福利损失,那么它就是脆弱的,而这种脆弱性来自不确定性事件;第三,脆弱性的程度取决于风险的特征以及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第四,脆弱性还取决于时间纬度,体现在家庭于下一个月㊁下一年会对风险具有脆弱性等,并且家庭的应对措施也随着时间而发生;第五,贫困和非贫困的家庭会因为有限的资产和有限的风险应对能力而倾向于具有脆弱性.根据这一总结,我们可以将现有研究对脆弱性的定义划分为三类:家庭将要面临的风险和风险所导致的陷入贫困的概率㊁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㊁家庭应对风险之后的福利结果.1.风险以及由风险所导致的陷入贫困的概率.贫困的脆弱性与贫困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前瞻性,在给定数据的前提下,在任何时点,我们是无法观察到脆弱性的.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考虑将要影响家庭的风险以及家庭由于这种风险而陷入贫困的可能性.Küh l(2003)采用了F o s t e r,e t001a l.(1984)(以下简称F G T)对于贫困的经典定义,将贫困的脆弱性定义为家庭遭受一个重大的冲击并导致福利水平降低到一个最低水平的倾向,P r i t c h iGt t,e t a l.(2000)也给出了一个类似的定义,他们认为脆弱性是一个家庭在不远的未来将要经历至少一个阶段的贫困的风险;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将时间t的脆弱性定义为家庭在时间t+1将会经受消费贫困的概率;类似地,M a n s u r i&H e a l y(2001)也将脆弱性定义为一个家庭在时段T内至少经受一阶段的贫困的概率.可以看出,他们的定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2.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在A l w a n g,e ta l.(2001)的综述中,他们将经济学领域内关于脆弱性的研究区分为四类,其中第二类就是基于财产的方法(a s s e t-b a s e da p p r o a c h),这种方法认为贫困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而第三种方法则强调贫困是由于家庭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付他们生活中的不幸,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标准降低到 最低生活标准 以下,那么这个家庭就被认为是脆弱的(A h a m e d&L i p t o n,1999;C h a m b e r s,1989).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家庭由于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付未来的风险而具有脆弱性.此外,一些研究还强调家庭的消费支出对那些可观察的冲击的反应,如果家庭的消费支出的波动与收入的波动相一致的话,那么就可以推断出风险规避的家庭缺乏能力来平滑消费的波动(A m i n,e t a l.1999;D e r c o n&K r i s h m a n,1999;G l e w w e& H a l l,1998).3.风险事件所导致的福利结果.与前面两类定义不同,还有一些研究试图从风险事件或不幸事件所造成的结果出发来定义脆弱性.K a m a n o u& M o r d u c h(2002)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微观经济理论出发,沿用F G T的贫困度量方法,将脆弱性定义为贫困的未来预期值与其现值之间的差.L i g o n& S c h e c h t e r(2003)则认为沿用F G T的贫困度量作为制定政策的指导会低估信贷㊁储蓄和保险等风险防范机制的作用,所以,他们定义了一个功利主义(uGt i l i t a r i a n)的脆弱性,将其界定为以贫困线为自变量和以家庭预期消费支出为自变量的同一凹函数之差.二、贫困的脆弱性的度量对应于这些定义方法,贫困的脆弱性的度量一般也有三种方法:使用家庭消费的变动性来度量㊁使用未来消费支出(或其期望效用)与贫困线(或其效用)之间的差来度量㊁使用陷入贫困的概率来度量.1.使用家庭消费的变动性来度量.很多研究认识到,贫困的脆弱性是风险以及家庭对风险反应的函数,所以这些研究就将注意力放在了脆弱性与可观察的冲击之间的关系上.例如,G l e w w e&H a l l (1998)首先使用家庭消费的变化率来衡量脆弱性,然后运用下面的表达式来考察家庭对风险的反应: E(c i t+1/c i t| x,x i)=αi+ηt+βt x i其中x i表示不随时间而变的家庭特征,随时间而变的系数βt则可以反映出家庭对冲击的反应.D e r c o n&K r i s h n a n(2000)使用了类似的方法来考察家庭对风险的反应:c i t=αi+γx i t+βx t+e i t其中β度量了家庭对总体冲击(村级水平的冲击)的暴露程度,而γ则度量了家庭对特定冲击(i dGi o s y n c r a t i c s h o c k s)的暴露程度.K a m a n o u&M o r d u c h(2002)认为,如果冲击的历史能够作为未来冲击的一个预言的话,那么度量脆弱性的一个简单起点就是比较消费的标准差与收入的变动,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支出变动的标准差更高,则可以说明该家庭是脆弱的.C o u d o u e l& H e n t s c h e l(2000)则使用平均收入和平均收入的标准差来度量脆弱性,但是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平均收入和其标准差仅仅是脆弱性的一个方面.尽管这些文献考察了脆弱性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考察家庭的脆弱性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方法显然都是静态的,它们的兴趣主要不在于预测未来的贫困,并且没有直接在分析中考虑家庭未来将要面临的冲击.与这些静态方法不同的是,下面的讨论中有些文献则以动态的方式来度量贫困的脆弱性.2.使用未来消费(或其期望效用)与贫困线(或其效用)之间的差来度量.基于F G T的贫困度量, K a m a n o u&M o r d u c h(2002)使用贫困的期望值与其现值之间的差来度量脆弱性:E Pαt+1-Pαt=1NðG t+1i=1ðs P r(s,y i t+1)(z-y i t+1z)α-1NðG t i=1(z-y i t z)α其中E表示期望,s是一个给定的社会状态,它与未来消费y t+1的联合概率分布为P r(s,y),G t和G t+1分别表示现在和未来的贫困家庭数量,y i t和y i t+1分别表示家庭现在和未来的消费.这一等式右边第二部分实际上就是F G T的贫困度量,而前一101«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期部分则是未来贫困的期望值.L i g o n a n dS c h e c h t e r(2003)认为使用F G T的贫困度量会低估风险应对机制的效果,所以,他们认为脆弱性是一种福利损失,从而使用下面的表达式来度量:V i=U i(z)-E U i(c i)其中U i代表家庭的效用函数,z表示类似于贫困线的某种消费水平.3.使用陷入贫困的概率来度量脆弱性.由于脆弱性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所以,在现有的研究中使用陷入贫困的概率来度量是一个较普遍的做法.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将时刻t的脆弱性使用下面的表达式来度量:v h t=P r(c h,t+1⩽z)其中c h,t+1表示家庭在t+1时期的人均消费水平,z表示贫困线.M a n s u r i&H e a l y(2001)则用下面的表达式来度量脆弱性:V i t(T,贫困线)=P(在未来的T时段里至少经历一阶段的贫困)=[1-P(没有经历贫困)]其中P表示概率.P r i t c h i t t,e t a l.(2000)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来度量脆弱性.Küh l(2003)使用了F G T的贫困度量方法,并用下式来度量脆弱性:V h t=P r(c h,t+1⩽z)=ʏz-ɕf(c h,t+1)d c 其中f(c h,t+1)为家庭在t+1时期的消费的概率分布函数,z代表贫困线.三㊁对现有定义与度量方法的评论(一)脆弱性与变动性并非同义词由于脆弱性所度量的是家庭未来的福利水平,所以,一些研究就使用消费的变化或其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脆弱性,然而这种度量方法可能是有偏误的.假设有两个消费模式(4,3)和(10,7.5),如果使用变动的百分比来度量脆弱性,它们的度量结果都是下降25%,但是两个家庭的福利水平显然完全不同.例如,当贫困线等于5的时候,后者的消费虽然也下降了,但是它并未陷入贫困.这个例子表明了使用消费变动的比例来度量脆弱性的局限性,这种变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福利基准,而这一福利基准一般应该是被社会所认同的贫困线.使用消费的标准差或方差来度量脆弱性也依然会存在问题.比如,假设两个家庭分别拥有下列两个消费模式(3t-1,4t,5t+1)和(5t-1,4t,3t+1),角标表示时间.在当前时间t,第一个家庭的预期消费为5,第二个家庭的预期消费为3,这两个消费模式具有相同的标准差和方差,但是,如果贫困线等于4的话,第一个家庭在时间t+1将会脱贫,而第二个家庭在时间t+1将会陷入贫困,但是标准差的度量结果却表明他们具有相同的脆弱性,这显然是个错误的结果.所以,这种度量方法无法识别这种福利水平的变动方向从而会导致度量结果的错误.K a m a n o u&M o r d u c h(2002)也认识到,使用标准差来度量脆弱性会给予正向风险与负向风险以相同的权重,如果使用标准差除以其平均值则有助于克服这一局限性,但是当平均值为零或比较接近于零的时候,这一方法也是有问题的.使用消费的变动性来度量脆弱性除了面临上述缺陷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是这种方法很难确定一个恰当的 脆弱线 .由于贫困的脆弱性是对家庭未来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在考虑如何定义和度量脆弱性时必须考虑如何设定一个恰当的指标作为评判家庭是否脆弱的标准.而使用消费的变动性来定义和度量脆弱性,则将面临这一难题.(二)预测贫困的脆弱性需要一个动态框架贫困的脆弱性研究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的优点就是能够事先判断哪些家庭将会陷入贫困,从而可以提前制定和实施社会保护计划.然而,有些关于脆弱性的研究却没有从这一点出发来定义和度量脆弱性.例如,L i g o n&S c h e c h t e r(2002)的研究方法就是一个静态框架,他们将脆弱性定义为贫困线给家庭带来的效用与目前或过去的消费水平给家庭带来的效用之差,这种方法就丧失了前瞻性的优点.如前文所述,A m i n,e ta l.(1999),G l e w w e&H a l l (1995)和D e r c o n&K r i s h m a n(2000)等强调了家庭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并使用了类似的回归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也都是属于静态方法,因为他们都是直接使用可观察到的历史数据和家庭特征进行回归,然后通过风险或冲击的回归系数来反映家庭对风险的暴露或家庭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所以,这些系数充其量也只是对家庭过去的风险暴露或风险应对能力的度量,这未必就一定代表家庭在未来是否会陷入贫困,高应对能力的家庭也依然可能会陷入贫困,而低风险应对能力的家庭若在未来不遭受什么风险,也未必会陷入贫困.同时,这些方法也存在着前面讨论的脆弱线的确定难题.201另外,K a m a n o u&M o r d u c h(2002)的研究虽然是从动态的角度将脆弱性定义为贫困的未来期望值与其现值之间的差,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定义和度量方法只适用于对一个群体的未来贫困的度量而不适用于家庭,从而也就无法用来预测单个家庭的未来贫困.(三)使用概率来度量脆弱性需要加权吗绝大多数的现有研究都使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来定义和度量贫困的脆弱性,A l w a n g,e ta l.(2001)认为这一方法能够将风险及风险反应等概念结合起来,并且不失去传统的贫困分析的精确性.但是,他们认为,一个更好的定义应该使用未来消费水平跌落到贫困线以下的时间或者跌落到贫困线以下的深度给概率以加权.这样做的理由是:陷入贫困的时间越长,家庭的福利状况越糟糕,消费跌落到贫困线以下越深,家庭的福利状况也越糟糕,所以,给概率以权重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家庭的福利状况.C h r i s t i a e n s e n&B o i s v e r t(2000)也认为需要给概率以权重,并提出了一个更一般的度量方法: V h t,v=F(z)ʏz0(z-c h,t+1)v F(c h,t+1)F(z)d c h,t+1其中参数v控制着消费水平跌落到贫困线以下的程度的相对权重,与F G T的贫困度量方法中的参数类似.本文认为,给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以权重将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这种度量方式之下难以确定一个恰当的 脆弱线 ,用来判断哪些家庭是脆弱而哪些家庭不是脆弱的.(四)如何定义和度量贫困的脆弱性并确定脆弱线根据前面的讨论,为了满足贫困的脆弱性的前瞻性这一优点,进行定义和度量时必须在一个动态的框架下进行.所以,使用家庭未来陷入贫困或保持贫困的概率来度量贫困的脆弱性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在另一个研究中,我们将贫困的脆弱性也定义为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或保持贫困的概率(章元和万广华,2005),并用下式来度量:V h t=ʏl n z-ɕf(l n c h,t+1)d l n c h,t+1其中l n z表示贫困线的对数,c h,t+1则表示家庭的期望消费水平,即家庭当期的永久性消费水平, l n c h,t+1为其对数形式.在确定了脆弱性的定义和度量方法之后,我们还必须确定一个 脆弱线 以判断哪些家庭是脆弱的.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认为脆弱线的选择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有两条脆弱线值得注意,一个是等于在总体观察到的贫困率,一个是50%,后者被称为 高脆弱线 (s t r i n g e n t t h r e s h o l d).类似地, Küh l(2003)和P r i t c h i t t,e t a l.(2000)在他们的研究中都选择了50%作为脆弱线,只有那些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高于50%的家庭才会被认为是脆弱的.在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的文章中,50%被称为 高脆弱线 (h i g h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t h r e s h o l d).但是,所有这些研究都没有解释选择50%的脆弱线背后的理由是什么.本文认为,在研究中我们必须明确回答:为什么那些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低于50%的家庭被认为是 不脆弱 的?如果选择50%的脆弱线,那些陷入贫困的概率低于50%的家庭应该被排除在政府的社会保护政策之外吗?另外,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贫困线来度量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50%都能够被选择作为脆弱线吗?在我们的研究中,也选择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等于50%为脆弱线,原因在于:当采用我们的度量方法时,如果期望消费水平与所选择的贫困线相等,则我们的度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正好等于50%,如果期望消费水平高于贫困线,则我们的度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低于50%,反之则高于50%,所以,选择50%作为脆弱线是恰当的,它的背后隐含着一个相对应的福利水平 贫困线.在我们采用的度量方法之下,脆弱线的选择并非是一个主观的事情.而且,脆弱线的选择必须考虑所使用的定义和度量方法,不同的定义或度量方法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脆弱线,因为脆弱性本身也就是对家庭未来福利水平的一个度量.在我们的这种方法下,选择不同的贫困线并不影响脆弱线的选择,比如选择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那么此时的50%可以被看做是 低脆弱线 ,比如选择每天2美元的贫困线,那么此时的50%则可以被看做是 高脆弱线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而且其背后还隐含着明确的被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福利基准.四㊁后续研究方向脆弱性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贫困研究的一个全新而重要的领域,但是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前面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关于脆弱性的定义和度量方法还存在很多争论和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除了继续探索脆弱性的科学定义和度量方法之外,还有很多课题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方向:第一,如果要在动态的框架下定义和度量脆弱性,则面板数据往往是必要甚至必需的.但是,面板数据往往很难获得,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301«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期所以,在缺乏面板数据的情况下,探讨如何度量贫困的脆弱性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例如, 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提出了一个使用截面数据来度量脆弱性的简单方法,他们认为,如果消费支出的变动的大部分能够被可观察到的家庭特征的差异所解释,那么即使是一个截面数据也能够用来预测哪些家庭将会陷入贫困.另外,如果拥有混合截面数据,则可以使用队列分析方法.第二,关于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脆弱性的决定因素.从本文的综述中可以看出,现有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给出一个非正规的度量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其决定因素,这显然可能会带来有偏误的结果.所以,在建立了一个严格而科学的度量框架之后,再考察贫困脆弱性的决定因素将是这一领域中的核心研究任务.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这种科学的度量结果进行政策评价.第三,类似于贫困研究,脆弱性对家庭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考察家庭的脆弱性与家庭决策间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例如,是否脆弱的家庭会倾向于减少子女的教育投资㊁是否脆弱的家庭会倾向于借助信贷市场或保险市场来回避风险等问题,都是这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参考文献:A d a m s,R.(1997), N o n-f a r mi n c o m e a n d i n e q u a l i t y i n r uGr a l E g y p t a n dJ o r d a n ,m i m e o,T h e W o r l dB a n k,W a s hGi n g t o nD.C.A l w a n g,J.,P.B.S i e g e l&S.L.J o r g e n s e n(2001), V u l n e r aGb i l i t y:A r e v i e w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d i s c i p l i n e s ,T h e W o r l dB a n kS o c i a lP r o t e c t i o n D i s c u s s i o nP a p e r,N o.0115,T h e W o r l dB a n k.A m i n,S.,A.S.R a i&G.T o p a(1999), D o e s m i c r o c r e d i t r e a c ht h e p o o ra n d v u l n e r a b l e?E v i d e n c ef r o m n o r t h e r nB a n g l a d e s h ,w o r k i n gp a p e r28,C e n t e rf o r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C h a m b e r s,R.(1989), E d i t o r i a l i n s t r u c t i o n: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c o p i n g,a n d p o l i c y ,ID SB u l l e t i n,20(2):1-7.C h a u d h u r i,S.,J.J a l a n&A.S u r y a h a d i(2002), A s s e s s i n g h o u s e h o l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t o p o v e r t y f r o m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d a t a:A m e t h o d o l o g y a n de s t i m a t e s f r o mI n d o n e s i a ,d i sGc u s s i o n p a p e rs e r i e s,N o.0102-52;D e p a r t m e n to fE c oGn o m i c s,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C h r i s t i a e n s e n,L.J.&R.N.B o i s v e r t(2000), O nm e a s u r i n g h o u s e h o l d f o o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C a s e e v i d e n c e f r o m n o r t h e r n M a l i ,w o r k i n gp a p e r2000-5;D e p a r t m e n t o fA p p l i e dEGc o n o m i c s&M a n a g e m e n t,C o r n e l lU n i v e r s i t y.C o u d o u e l,A.&J.H e n t s c h e l(2000), P o v e r t y d a t aa n d m e a s u r e m e n t ,m e m o.,T h e W o r l d B a n k:W a s h i n g t o n, D.C.D e r c o n,S.&P.K r i s h n a n(1999) I n s i c k n e s s a n di n h e a l t h:R i s k-s h a r i n g w i t h i n h o u s e h o l d si nE t h i o p i a", J o u r n a l o f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V o l.108:688-727.D e r c o n,S.&P.K r i s h n a n(2000),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s e a s o nGa l i t y a n d p o v e r t y i nE t h i o p i a",J o u r n a l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u d i e s,36(6):25-53.F o s t e r,J.,J.G r e e r&E.T h o r b e c k e(1984), Ac l a s s o f d eGc o m p o s a b l e p o v e r t y m e a s u r e s",E c o n o m e t r i c a,52(3):761-766.G l e w w e,P.&G.H a l l(1998), A r es o m e g r o u p s m o r e v u l n e r a b l e t o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s h o c k s t h a no t h e r s?H y p o t hGe s i s t e s t sb a s e do n p a n e l d a t a f r o m P e r u",J o u r n a l o fD eG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i c s,56:181-206.J a l a n,J.&M.R a v a l l i o n(1998), T r a n s i e n t p o v e r t y i n p o sGt r e f o r m C h i n a",J o u r n a lo fC o m p a r a t i v eE c o n o m i c s,26:338-357.K a m a n o u,G.&M o r d u c h,J.,(2002), M e a s u r i n g v u l n e r aGb i l i t y t o p o v e r t y",d i s c u s s i o n p a p e r,N o.2002/58,W o r l d I n s t i t u t e 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i c sR e s e a r c h(W I D E R).Küh l,J.J.(2003), D i s a g g r e g a t i n g h o u s e h o l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z i n g f l u c t u a t i o n s i n c o n s u m p t i o nu s i n g a s i m u l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m a n u s c r i p t,I n s t i t u t eo fE c o n o m i c s,U n i v e r s iGt y o fC o p e n h a g e n.L i g o n,E.&L.S c h e c h t e r(2003), M e a s u r i n g v u l n e r a b i l iGt y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113(486):C95-110.M a n s u r i,G.&A.H e a l y(2001),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p r e d i c t i o n i nr u r a l P a k i s t a n ,m e m o,W a s h i n g t o nD.C.:W o r l dB a n k.M o r d u c h,J.(1994), P o v e r t y a n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84(2):221-225.P r i t c h i t t,L.,A.S u r y h a d i&S.S u m a r t o(2000), Q u a n t i fGy i n g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t o p o v e r t y:A p r o p o s e d m e a s u r e,w i t h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oI n d o n e s i a ,p o l i c y r e s e a r c h w o r k i n gp a p e r, N o.2437,T h eW o r l dB a n k:W a s h i n g t o n,D.C.R a v a l l i o n,M.(1988), E x p e c t e d p o v e r t y u n d e rr i s k-i nGd u c e dw e l f a r ev a r i a b i l i t y ,E c o n o m i cJ o u r n a l,98(393):1171-1182.W o r l dB a n k(2001),W o r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p o r t2000/2001, A t t a c k i n g P o v e r t y.N e w Y o r k,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章元和万广华,2005:«非农生产行为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研究»,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责任编辑:香伶)401。

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

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
难 而 产 生 的在 学 习 、 人 能 力 、 境 适 应 、 理 调 适 上 个 环 心 的 困难 , 强 调 这 些 方 面 的 贫 困 , 该 成 为 贫 困 生 资 助 并 应
创 造 性 地 提 出 运 用 层 次 分 析 法 ( H 模 型 进 行 贫 困 生 A P)
21 年 l 01 0月
焦作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JAOZUO I UNI VERS TY I
N 4 o.
0c . t 综 述
周 文 华
( 铜陵学院 文传 系 , 安徽 铜陵 24 0 ) 4 00
摘要 : 高校 实行收费一方面缓解 了国家财政压力, 加速 了高等教 育的改革发展 ; 另一方面导致 了贫 困
持 正 常 学 业 的 在 校 学 生 。 陈 建顺 区分 了贫 困生 和特 困 … 生 , 为 家 庭 收 入 少 , 一 定 债 务 , 缴 纳部 分 杂 费 , 认 有 能 基 本 生 活 接 近 当 地 最 低 生 活 保 障线 的为 贫 困生 ; 庭 没 有 家 任 何 经 济 来 源 , 力 承 担 学 杂 费 , 借 贷 上 学 , 校 生 无 靠 在
针 对 当 前 贫 困 生认 定 中存 在 的 问 题 , 者 们 提 出 了 学 自己 的 改革 建 议 。 鲁 晓 华 认 为 对 于 贫 困 生 的 评 定 需 要 动 态 掌 握 , 些 家 庭 因一 时 困 难 , 变 一 下 就 可 以渡 过 有 应 难关 , 不 能 认 定 贫 困生 , 从 总体 上 分 析 其 家 庭 收 入 就 要
在较长时间都 不 可能 改善 的学 生才 能认 定 为贫 困生 。 由于 贫 困 是 动 态 的 , 困 生 应 该 一 年 一 审 , 特 困 生 则 贫 而 不 必 。 桂 富 强从 适 应 贫 困 生 发 展 性 资 助 管 理 的 需 要 , …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教育扶贫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述。

在探讨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定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

在详细分析了教育扶贫的政策与措施、现状与挑战、实证研究、影响评估以及路径与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教育扶贫的成效、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育扶贫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育扶贫、政策、措施、现状、挑战、实证研究、影响评估、路径、展望、成效、不足、建议。

1. 引言1.1 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教育扶贫可以打破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贫困现象。

通过教育,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改变贫困家庭的命运。

这种积极的影响不仅在个体层面上显著,也在社会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扶贫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教育扶贫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只有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扶贫和社会进步。

1.2 教育扶贫的定义教育扶贫的定义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它是利用教育资源和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从而改善其生活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教育扶贫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公平和贫困群众的全面发展,旨在消除教育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目标。

教育扶贫不仅仅是提供教育资源和机会,更是要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育扶贫包括了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措施。

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就业率、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

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

二、 贫 困生的心 理健康 状况研 究
贫 困生在求 学过程 中除 了承受经 济压力 , 也 承受 比普 通 学生更 大 的心 理压力 , 关 注高校贫 困生 的心理 健康 状 况 已经成 为高校 教育 工作 者 的 主要 任 务 。学 界 对 高校 贫 困 生 的心 理健康状 况研 究 逐 年上 升 , 研 究 形式 多 样 , 研 究 内 容丰 富 , 取得 了大量 研究 成 果 。在检 索 到 的 近 3 6 0 0篇 文 章 中占六成是从 心理 学角度研 究贫 困生 问题 的 。 ( 一) 心理健 康状 况研 究 关 于贫 困生心理健 康状 况的研究 , 更 多 的学者认 为 贫 困生 因为经济 贫 困而存 在不 同程度 的心理 问题 , 在 产生 原 因上学 者们 又有各 自的见 解 。 田瑁将 贫 困生 心 理 问题 产 生原 因归纳 为 内外 因两 方 面 : 内因是 个 人 心理 障 碍 , 外 因 包括 地 域 、 家庭 、 学校 、 社会 的影 响 。邓璨 、 李洁 首先 阐述 了高 校贫 困生 的思 想 、 心理 问题 的现状 , 认 为社 会大 环境 、 家庭 和学校 教育 的缺陷 以及 自身性 格造成 了 大学生 思想 、 心理 问题 的出现 , 并分 别从上述 四方 面提 出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姬慧从 高职 院校角度思 考 , 将 贫 困生产 生 的原 因归纳 为农 村生 源 比例 的上 升 、 生 源地 区差 异 的增 大等 , 并提 出 相应 的解决 方案 。张雷 从 研究 贫 困 生 的某 一心 理 特征 人 手, 认 为家庭环 境对贫 困生 自我效能感 和社 交焦 虑有 重要 影响, 并 采用 问卷法研 究贫 困生 自我效 能感 和社 交焦 虑 的 特 点 。龙 晓东使用 心 理 健 康 自评 量 表 ( S C L一 9 0 ) 对贫 困 大学生心 理健康状 况 的调查显示 , 贫 困生群 体心 理健 康 总 体 水平较 非贫 困生群 体 低 , 贫 困生 在 强 迫症 、 抑郁 症 和人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领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角度。

以下是一份包含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探讨了不同领域和视角的相关研究。

一、农村贫困状况研究农村贫困状况研究旨在了解贫困的根源、影响因素和特征。

研究范围涉及农村贫困的测量指标、贫困线确定、贫困类型和区域差异等方面。

1. 部菲克特(Bourguignon)、蓬泽莫斯(Pongze),《农村贫困的变动与转移》(Changing Patterns of Rural Poverty and Employment)。

该研究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农村贫困的变动和转移,分析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贫困率,还研究了农村贫困与就业机会之间的关系。

2. 纳雷维奇(Narayana)、珀兰纳(Parthasarathy)、里贝罗(Ribero),《使用模糊统计技术研究农村贫困:印度案例》(Fuzzy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pplied to Poverty Studies: A Case Study of Rural India)。

该研究使用模糊统计技术分析了印度农村贫困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以及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揭示了贫困现象的模糊性,并提出了反贫困政策的建议。

二、农村贫困原因研究1. 科恩(Cohen),《农村贫困的社会和经济因素》(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Rural Poverty)。

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研究结果指出,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不充分的就业机会、低收入水平、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塞纳尔迪(Senaldi)、弗雷(Fréguin-Gresh)、菲利普(Philippe),《生态环境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Factors on Rural Poverty)。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扶贫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扶贫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络绎不绝,内容涵盖了扶贫政策、扶贫模式、扶贫案例等多个方面,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扶贫研究文献综述不仅可以系统梳理当前研究状况,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扶贫工作的发展现状,把握扶贫政策的演变和影响,探讨扶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入探讨扶贫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对扶贫成效进行评估与展望。

本文旨在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当前扶贫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并提出对未来扶贫研究的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扶贫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扶贫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国内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扶贫工作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扶贫工作的实施需要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根源和机制,探索有效的扶贫策略和措施。

扶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扶贫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国内外对贫困问题的长期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贫困问题在中国也逐渐得到关注。

贫困地区的存在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扶贫工作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扶贫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和机制,在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时更加科学有效。

通过扶贫研究,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扶贫研究也可以促进学术界与政府、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 困 的 内涵 。 有关 贫 困类 型 的划 分 与研 究 , 从 贫 困程 度 的角 度 田应 奎
1 0 . 2 %下降到 2 . 8 %。2 0 0 1 -2 0 1 0年 , 国家扶 贫开 发工作重 点
县 农 民人 均 纯 收 入 从 1 2 7 7元 增 加 到 3 2 7 3元 ,年 均 实 际 增

要: 消除绝对贫困, 缩 小 收 入 差 距 一 直 以来 是 学 术 界 所 关 注 的 重要 问题 , 也 是 中 国“ 十二五” 期 间 的一 个 重要
目标 。国内外学者从 贫 困的定义及其类型、 贫 困的成 因以及相应的反贫策略 等方面对 贫困问题进行 了多角度的研 究 , 并取得 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在其成 因及解决路径上 , 多是从人 均收入低 、 资本投入不足这一单 向的静 态角度 出发 , 缺 乏 多维 、 综合 、 动态的分析模式。在 系统梳理 已有理论 的基础上 , 结合 贫困问题的现实状况, 从 贫 困产生的内在机理及 外部环境 , 提 出“ 内生性 贫困” 和“ 外生性 贫 困” 的概念 , 并 由此提 出“ 健康人 ” 和“ 健康社会” 的构想 以期 对解决贫 困问
题 作 出建 设 性 的探 讨 。 关键词 : 内 生性 贫 困 ; 外 生性 贫 困 ; 健康人 ; 健 康 社 会 中 图分 类 号 : F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1 0 — 0 0 1 6 — 0 2
单 向到多维 、 由静 态到动态 的过程 。国家统计 局的贫困研 究
课题组 ( 1 9 9 0 ) 从 物 质 缺 乏 的角 度 来 认 识 贫 困 , 认 为 个 人 或 家
对 于导 致 贫 困 的原 因 的分 析 大 都 是 以人 均 收 入 低 为 起 点 , 纳

贫 困的定 义及 类型研 究
对 于 贫 困 内涵 的 认 识 与 研 究 , 国 内外 学 者 经过 了一 个 由
克斯 ( 1 9 5 3 ) 首次提 出著名 的“ 贫困恶性 循环” 理论 , 针对经济 发展较为落后 的发展中 国家 , 从需求 与供 给两个方 面 , 分别 构建 了低收 入—低 储 蓄一资本 不充足一生 产规模 受限一低 收入 , 低收入一 消费疲软—市场需求减少一生产规模减小—低
研究进行综述 。

( 2 0 0 3 ) 将 贫困分 为绝对 贫困和相对贫 困 , 绝对贫 困即按维持 劳动者及其赡养人 口生存所必需的人均最低生活费用 ; 相 对 贫 困是指 与社会平均 水平相 比其 收入水平 少到一定程度 时 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 , 各个社会 阶层 之间和各阶层内部 的收入差异 。 根据贫困的性质和引起 的原因 , 谢维营( 2 0 0 2 ) 把
2 0EC0N0MI C RES EARCH GUI DE
No . 1 0,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92


问 题
马 比双 , 张

恒, 于




(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 , 湖北 荆州 4 3 4 0 2 5 )
贝尔经济 学者阿马蒂 亚 ・ 森( 2 0 0 1 ) 将贫 困划分 为收入贫 困 、 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 。从多角度 , 以动态发展 的视角对贫 困 进行 了解读。中国学者叶普万等( 2 0 0 3 ) 将能力贫 困解读为贫 困主体缺乏基本的人类能力 。开发援助委员会( D A C ) ( 2 0 0 1 ) 从 政治 、 社会 、 经济 、 人类 、 保护 五个 方面 的能力来综合 界定
长8 . 1 %。在贫 困人 口总量下降的同时 , 也呈现 出贫 困主体在 生理 、 心理 以及 外部条件上 的个性化差 异 , 由此加剧 了扶 贫 的复杂性 和不 可控性 。返 贫现象 时有发 生 , 贫 困地 区特别是 连 片特 困地 区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 , 随着工业化 、 信息化 、 城 镇化、 市场化 、 国际化的不断深入 , 扶贫 开发 面临着新 的机遇 和挑战。2 0 1 1 年 1 2月 6日, 中共 中央 国务院印发 了《 中国农 村扶贫开发 纲要 ( 2 0 1 1 —2 0 2 0年 ) 》 , 标志着 中国农村扶贫 工 作进入新阶段 。因此 , 为进 一步推动 中国扶贫工作 的开展 , 本 文 系统梳理 国内外学 者关 于贫 困问题 的相关研究成果 , 从贫 困的定义及分类 、 贫困的成 因及解决对策 的角度对 国内外的
了一定程度 的缓解 , 贫困人 口总规模有所下降 。据相关调查 显示 , 截至 2 0 1 0年底 ,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 0 0 1 -2 0 1 0 年) 》 确定的 目标任务基本实现 。农村贫 困人 口从 2 0 0 0年底
的9 4 2 2万 , 减少到 2 0 1 0年 底 的 2 6 8 8万 , 贫 困发 生 率从
贫 困分 为 制 度 型 、 政策型 、 环境型 、 风 险 型等 十种 贫 困 类 型 。
二、 贫 困的 成 因研 究
对于贫困现象形成的原因 , 一直是 国内外学者研究 的重 点与热点 , 目前 , 国际上 较为流行 的理 论可大致 分为贫 困成 因的静 态解释和 动态解释 : 在2 0世纪 9 O年代之前 , 国际上
消除绝对贫 困, 缩 小 收 入 差 距 是 中 国政 府 长 期 关 注 和 力 主解 决 的重 要 问题 。经 过 几 十年 的努 力 , 中 国贫 困问 题 得 到
活资料 和服务 即为贫困。 康 晓光 ( 1 9 9 5 ) 认为贫困是一种无法
维 持个 人 生 理 和 社 会 文 化 可接 受 的生 活 水 准 的 生 存状 态 。 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