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
第九章毛细管电泳
![第九章毛细管电泳](https://img.taocdn.com/s3/m/a089f03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f.png)
第九章毛细管电泳基本要求:1. 理解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原理;2. 理解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3. 理解影响毛细管电泳与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优劣的因素。
9.1 电泳基本原理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的现象。
电泳有自由电泳和区带电泳两类,分析工作者感兴趣的是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是将样品加于载体上,并加一个电场。
在电场作用下,各种性质不同的组分以不同的速率向极性相反的两极迁移,此时不考虑样品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电泳不是一个色谱分离过程。
实际上,样品与载体之间总有一定作用力,人们就利用这种作用力,并与电泳过程结合起来,以期得到良好的分离。
因此,电泳又称电色谱。
区带电泳总是在固体或类固体这类载体上进行,常用载体有滤纸(故称纸电泳)、凝胶(故称凝胶电泳),以及醋酸纤维膜、淀粉、琼脂高聚物等。
图9-1 区带电泳设备示意图电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图9-1就是区带电泳设备的示意图。
在左右两边的电解质贮槽中,放入合适的电解质溶液,载体架于两槽之间。
电解液通常是一种缓冲液,浓度约0.1mol·L-1。
电解液体积要大,以防止电解产物扩散至载体上,最好在浸入载体的电解液与插入电极的电解液之间有一隔板。
载体上所加电压梯度为每厘米数十伏。
高电压可以加速迁移,缩短分析时间,但电压梯度须增至每厘米数百伏。
可将样品加入其载体一端的起始点。
在各组分分离之后,用合适的方法,如喷洒显色剂、紫外光照射等,使组分斑点出现,然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9.2 高效毛细管电泳装置将开管柱气相色谱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经典电泳,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高效的分离模式,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
它的性能在分离许多生化物质上要优于一般色谱法。
毛细管电泳仪装置如图9-2所示。
图9-2 毛细管电泳仪结构示意图高压电源供给Pt电极上的电压高达5-30kV。
《毛细管电泳原理》课件
![《毛细管电泳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baa01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8.png)
将样品溶液注入毛细管一端,施加电 场后,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开始电 泳迁移,经过一定时间后,到达毛细 管的另一端,经过检测器检测。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环境监测
用于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样 品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
、有机物等。
生物分析
用于蛋白质、DNA、RNA等生 物分子的分离和检测,可应用 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等 领域。
标准化处理
将数据转换为统一标准,便 于比较和分析。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 进行处理,提取有意义的信 息。
结果分析与解读
趋势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揭示潜在规律。
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样本或条件下的数据差异,找出关键影响因 素。
相关性分析
探究实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变量之间的相互作 用。
误差来源与控制
06
毛细管电泳的未来发展 与展望
技术创新与改进
高效分离技术的研发
01
通过改进分离介质、优化分离条件等手段,提高毛细管电泳的
分离效率。
检测技术的升级
02
研究新型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满足更多样品
的检测需求。
微型化与集成化
03
将毛细管电泳技术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中,实现微型化、便携式
分析。
应用领域的拓展
毛细管清洗
实验结束后,对毛细管进行必要的清洗,以 便下次使用。
数据整理与保存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保存,以便后续分析。
仪器清洁与保养
对仪器进行必要的清洁与保养,延长其使用 寿命。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第九章 电泳
![第九章 电泳](https://img.taocdn.com/s3/m/2ce547781711cc7931b716f1.png)
电泳分离技术1.概述电泳(Electrophoresis) 最初是指带电荷的胶体离子在直流电场中移动现象。
但后来,人们发现小分子带电物质同样具有迁移现象,为区别起见,将后者称为离子电泳(ionophoresis)。
由于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嘌呤、嘧啶、其他有机化合物甚至无机离子等各领域,并且使用本质相同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因此现在统一使用“电泳”这一名称(Electrophoresis,简称EP)。
因而,电泳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上述两种现象,它已成为一种新的分离技术,即在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带电例子(包括离子、高分子多电解质、胶体例子、病毒颗粒以至活的细胞如细菌和红细胞等)的技术。
电泳现象虽然早在150多年以前就被发现,但将这种现象用于生物化学领域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而一旦将这种技术用于生化研究,便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
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要归功于瑞典Uppsala 大学的Tiselius教授。
他于1937年第一次建立“移动界面电泳”(Moving Boundary Electrophorseis),成功地将血清蛋白分成白蛋白、α-、β-和γ-球蛋白4个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此,1948年Tiselius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a. 起始界面位置b. 电泳过程中在U形管两臂中发生界面分离图1 Tiselius 教授的移动界面电泳装置由于Tiselius电泳仪价格昂贵,且分辨率低,同时因为自由溶液受热发生密度变化,产生对流,使区带扰乱,给实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故在50年后被发展起来的区带电泳取代了移动界面电泳。
所谓“区带电泳”是指在电泳迁移中以一个缓冲液饱和了的固相介质作为支持介质,减少外界干扰的电泳技术。
目前区带电泳的种类很多,按支持介质的不同分为两类:惰性载体类和凝胶类。
惰性载体包括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和硅胶等;凝胶类包括淀粉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0eb1ab0029bd64783e2ce0.png)
三、进样与检测
1
进样方法 电动进样
也称电迁移进样. 方法:将毛细管的进样端插入装有试样溶液的 试样管中,试样管中插入电极,与检测端的 缓冲液间施加进样电压,并维持一定时间, 试样溶液在电泳和电渗流作用下进入毛细管, 然后再将试样溶液换成载体缓冲液,电泳即 可进行。
三、进样与检测
1
进样方法 流体动力学进样
2
30
B: Dextran-5,000 (average Mwt: 5000)
40
1.0
1 20
40
C: Dextran-12,000
50 60
10 2
10.00
20.00
30.00
Time (min)
7. 药材中的生物碱成分分析
1 苦参碱 2 槐定碱 3 槐果碱 4 lehmannine 5 sophoramine 6 氧化苦参碱
2)特点: 等电聚焦实际上也是一个试样浓缩过程, 这一过程可用于浓缩试样组分。 具有极高的分辩率,可以分离等电点相差 0.01pH的两种蛋白质. 注意:电渗流的存在会破坏聚焦区带的稳定
5.毛细管电色谱(CEC)
CEC:以电渗流驱动流动相,开管和 填充两种。
比高效液相色谱具有更高的柱效
第三部分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放射
10-9-10-11
三、进样与检测
2 检测方法
紫外吸收 检测器
0.0030 AU
PDA - 233nm
9
1
3 5
6 7
8
2
4
0.0000 3.0 4.0 5.0 Minutes 6.0
四、CE的生物样本的预处理
CE生物样品预处理相对简单,因为它无需 考虑柱损坏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生物样品 预处理方法都适用于CE。 一般都要对生物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浓集, 有时还要进行衍生化。 最常用的CE前处理是去除蛋白。
《毛细管电泳法》PPT课件
![《毛细管电泳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4dbdf7a300a6c30d229f14.png)
;
毛细管凝胶电泳综合了电泳技术和平板 凝胶电泳的优点 :
电泳峰锋利,柱效极高 短柱上实现极好的分别 试样容量为10-12g
主要缺陷:制备柱较困难,寿命较短 已成为分别分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 多肽、核 酸、DNA等强有力的工具。 例运用CGE分别与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相 结合,用于DNA序列快速分析。
;
5 毛细管等电聚焦 CIEF
1、毛细管内充有两性电解质〔合成的具有不同等电点 范围的脂肪族多胺基多羧酸混合物〕,当施加直流电压 〔6~8V〕时,管内将建立一个由阳极到阴极逐渐升高 的pH梯度;
2、氨基酸、蛋白质、多肽等的所带电荷与溶液pH有 关,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反之带负电荷。在其等电 点时,呈电中性,淌度为零;
vT=vA=vB=vC=vL 或:
TET= AEA= BEB= CEC= LEL
式中, ,有效淌度, E,电场强度
由于
T〉 A〉 B〉 C〉 L,
所以有: E T < E A < E B < E C < E L
各区带的电场强度不同。前导电解质区带的电场强度最 小。
;
假设某一区带的离子进入前一区带, 由 于电场强度变小而减速,由假设进入到 下区带,由于电场强度变大而加速, 都 退回到原区带, 结果导致各区带构成鲜 明的界面.
毛细管电泳法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
毛细管电泳是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 驱动下,在毛细管中按其淌度或分配系 数不同进展高效、快速分别的电泳新技 术,也称为高效毛细管电泳。
一、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二、分别方式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精品文档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82b1605ed630b1c59eeb5ed.png)
5)CGE中使用改性剂
9.5.4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1)毛细管等电聚焦原理
毛细管等电聚焦属于毛细管电泳中的一种聚焦技术类型,其溶
质通常是蛋白质,分离基于蛋白质等电点(PI)的差异。毛细管内充 满两性电解质和蛋白质溶液,加上一个电场,在毛细管中产生一个
pH梯度。各种蛋白质因为它们的等电点不同,而在毛细管内聚焦为
图9.6 溶质通过毛细管的顺序
图9.7阳离子、中性分子、阴离子 的电泳谱图
8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1)电渗流的作用 2)电渗流的产生
图9.8 电渗流的产生
9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9 不同驱动力的流型和相应的谱带峰形 3)电渗流的速度和迁移率 (1)电场强度
(2)缓冲液的pH值
子的尺寸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大小和符号。
2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1 毛细管电泳示意图 9.1.2区带电泳 9.1.3引起区带扩散的因素 9.1.4管的直径对对流扩散的影响
9.1.5介质中的电泳
9.1.6毛细管电泳
3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9.2毛细管电泳体系 9.2.1概述 从概念上来讲,毛细管电泳体系比较简单。如图9.2所示,其 主要组成有样品池、入口池、出口池、毛细管、检测器、高压电 源、数字结果处理设备,如一台分析仪或一台计算机。
许多狭小的区带。毛细管内的溶液在动力作用下通过检测器而产生 电泳图。
15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2)毛细管内形成pH梯度 3)等电聚焦
图9.13 CIEF分离机理示意图
毛细管电泳课件
![毛细管电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57e15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9.png)
一、离子分析 阳离子
阴离子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二、手性化合物分析
手性药物的对映体在生物体内因 为立体选择性,将作为不同的分 子加以识别。导致具有各自的药 理活性和毒性。
例如:R-反应停是安眠药,S-式 致胎儿畸形;
常用手性选择剂:环糊精及其衍生 物;手性冠醚;手性表面活性剂 (氨基酸衍生物、胆酸钠、牛磺脱 氧胆酸及其钠盐、低聚糖等天然手 性表面活性剂)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四、临床应用和食品安全检查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微量清蛋白/肌酐( Alb/Cr) 比值,用于诊断糖尿病肾病
[2] 赵绍林, 吴惠毅, 吉艳等,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尿液清蛋白和肌酐 [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5):338-340.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类型 紫外-可见 荧光 激光诱导荧光 电导
检测限/mol 10-13~10-15 10-15~10-17 10-18~10-20 10-18~10-19
特点 加二极管阵列,光谱信息 灵敏度高,样品需衍生 灵敏度极高,样品需衍生 离子灵敏,需专用的装置;高效ຫໍສະໝຸດ 细管电泳特点及分离模式高效
快速
微量
自动化 低成本
细菌脂多糖和蛋白聚糖测定
毛细管电泳测定Escherichia coli K4 脂多糖(LPS)
[1].Odile FR, Donatella C, Mario DR. High-performance CE of Escherichia coli K4 cell surface polysaccharides [J]. Electrophoresis 2009, 30:3877–3883. [2]. Nicola Volpi, Francesca M , Jiraporn S. Electrophoresis for the analysis of heparinpurity and quality[J]. Electrophoresis,2012, 33:1531–1537.
毛细管电泳原理及分析策略课件
![毛细管电泳原理及分析策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67d56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1.png)
以上内容涵盖了毛细 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和 分析策略课件的部分 内容。在实际应用中, 还需根据具体需求和 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 分离模式和分析方法。
CATALOGUE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
毛细管电泳的定性分析方法
峰识别法
紫外可见光谱法
质谱联用法
毛细管电泳的定量分析方法
01
02
外标法
内标法
03 标准加入法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的获取,通过电泳仪器获取原始电泳图谱数据。
数据预处理,包括基线校正、峰识别、去噪等步骤,以提高数据质量。
毛细管电泳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毛细管电泳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01
02
03
04
实验结果展示和讨论
结果展示 通过图表、电泳图谱等方式清晰展示实验结果,包括分离效果、组分定量等信息。
毛细管电泳原理及 分析策略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毛细管电泳简介 • 毛细管电泳原理 •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 • 毛细管电泳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策略 • 毛细管电泳实验技术 • 前沿进展与未来展望
CATALOGUE
毛细管电泳简介
毛细管电泳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定义
发展历程
毛细管电泳的技术特点
01
环境污染物分析策略
重金属离子分析
毛细管电泳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重金属离子的分离和检测,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提供依据。
有机污染物分析
采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可实现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痕量分析和结构鉴 定,提高环境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CATALOGUE
毛细管电泳实验技术
毛细管电泳实验准备和操作技巧
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展示实验条件对分离效果和定量的影响。
9-毛细管电泳法
![9-毛细管电泳法](https://img.taocdn.com/s3/m/f267377ea98271fe910ef981.png)
基于扩散性质的变化检测DNA
100 nm管中
孔径<10 nm管中
23
纳米管中出现的整流现象
作业
习题1、2
24
3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技术上采取了两项重要改进: 一、采用了25-100um内径的毛细管; 二、采用了高达数千伏的电压。 • • • 毛细管的采用使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快散发,大大减小了 温度效应,使电场电压可以很高。 电压升高,电场推动力大,又可进一步使柱径变小,柱 长增加,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柱效远高于高效液相色谱,理论塔板 数高达几十万块/米,特殊柱子可以达到数百万。
22
A B
新进展
2 m
微流体 C 纳流体 D
双电层重合、通道中仅允许带 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物质的 扩散、电泳特性都发生新的变 化。
Glass nanopipett e Backfill the Dip the AuNP self‐assembly dithiol solution tip into gold collodial solution
14
HPCE中影响电渗流的因素
1.电场强度的影响
电渗流速度和电场强度成正比,当毛细管长度一定时,电 渗流速度正比于工作电压。
2.毛细管材料的影响
不同材料毛细管的表面电荷 特性不同,产生的电渗流大小 不同
15
HPCE中电渗流的大小
电渗流的大小取决于缓冲液的pH和离子强度(为 什么?): 石英毛细管: pH值越高,电渗流迁移率越大 离子强度越高,电渗流迁移率越小
20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26页PPT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26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d7a21ded630b1c59eeb568.png)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13 CIEF分离机理示意图 4)聚焦区带的活动化 5)CIEF的应用 9.5.5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1)CITP的原理
CITP是一种置换色谱的电泳配对物。
16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14 CITP分离机理示意图 2)等速电泳图的外观
图9.15 等速电泳谱图
一恒定电场、恒定电流或恒定功率,并且有电场反向功能的模块。
9.2.7数据处理
9.3 毛细管电泳与其他分离技术的比较
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与毛细管电泳相似,在于
这三种方法中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和自动化基本相同。Jorgenson
曾经将毛细管电泳描述为“电泳的高效分离机理与色谱的设备和自
EOF)。在正常模式中,电渗流的方向是由正极向着负极,缓冲液从
入口池通过毛细管和检测器到达出口池。
图9.6 溶质通过毛细管的顺序
图9.7阳离子、中性分子、阴离子 的电泳谱图
8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1)电渗流的作用 2)电渗流的产生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8 电渗流的产生
9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
1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9.1.1简介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带电粒子或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
在导电液体通常是水介质中的运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在毛细管中实现电泳分离的技术。如图 9.1所示,充满了电解质或缓冲液的水性介质的玻璃管的两端与装 有相同缓冲液的容器连接在一起,并在这两个容器中插入连有高压 电源的两个铂电极。假设有一个样品含有分子大小不同的中性分子 和带电离子,而且带电的离子带有不同的电荷。将样品放置在玻璃 管的正极端,在整个体系中加上电场,则样品中的离子就趋向于以 不同的速度沿不同的方向在管内迁移。迁移的速度和方向取决于离 子的尺寸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大小和符号。
《毛细管电泳原理》课件
![《毛细管电泳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92554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7.png)
分离的程度。
分辨率
02
分辨率是指毛细管电泳谱中相邻两峰之间的分离程度,分辨率
越高,分离效果越好。
检测限
03
指在毛细管电泳谱中能够检测到的最小样品浓度,检测限越低
,灵敏度越高。
定量分析
标准曲线法
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将毛细管电泳谱中的峰高或峰面积与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分析,从而进行定量分析。
内标法
通过在样品中加入内标物,利用内标物与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度和响应因子相同 的特点,进行定量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
峰高法
通过测量毛细管电泳谱中各组分的峰高,利用峰高与样品浓 度的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峰面积法
通过积分毛细管电泳谱中各组分的峰面积,利用峰面积与样 品浓度的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05
毛细管电泳的优缺点与展望
优点与缺点
高分离效能
毛细管电泳具有极高的分离效率,可 实现复杂样品的快速分离。
药物分析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 可用于药物成分的分离和 检测,以及药物代谢产物 的分析。
食品安全
毛细管电泳可用于食品安 全检测,如食品添加剂、 农药残留等的检测。
02
毛细管电泳的仪器与实验条
件
仪器介绍
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构成
检测器的选择
包括高压电源、进样系统、毛细管电 泳柱、检测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部分 。
配制电解质溶液
按照所需的浓度和比例,配制 电解质溶液。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和分析,得出结论。
0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与分
离机制
分离模式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胶束电动色谱(MEKC)
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5.4 高效毛细管电泳
![5.4 高效毛细管电泳](https://img.taocdn.com/s3/m/65c62c4bf242336c1fb95e23.png)
•1
高效毛细管电泳(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phoresis,HPCE),指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 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或)分配 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液相分离技术。
20世纪30-40年代蒂塞利乌斯 (A.W.K.Tiselius)建立了移动界面电泳, 将电泳发展成分离技术获得1948年诺贝尔 化学奖
•2
基本装置
•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电泳
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以不同 的速度向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利用这种现象对化学 和生物化学组分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称之为电泳法。
•4
高效毛细管电泳大多使用石英毛细管,在内充缓冲液 pH>3时,管壁的硅醇基(-SiOH)离解成硅醇基阴离子 (-SiO-),管内壁带负电荷,吸引电解质溶液中的水和 阳离子形成双电层。
特点: (1)进样不均:淌度大的离子比淌度小的进样量大; (2)离子丢失:淌度大且与电渗流方向相反的离子可能进 不去; (3)特别适合粘度大的试样。
2. 压力进样
(1)进样端加压 (2)出口端抽真空 (3)虹吸进样
调节进样槽和出口槽之间的相对高度使之产生虹吸作 用,将样品引入
•20
2. 压力进样
毛细管柱中充入缓冲溶液,柱的两端置于两个缓冲池中。毛细管常 盘放在管架上控制在一定温度下操作。
•23
•24
五、检测系统
紫外-可见光分光检测、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电化学 检测和质谱检测均可用作毛细管电泳的检测器,其中以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检测器应用最广。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差速迁移是电泳分离的基础。
粒子在缓冲溶液中的迁移速度υep与电泳迁移μep(淌度)和 电场E成正比:
第九章 中药制剂分析新方法新技术0pt
![第九章 中药制剂分析新方法新技术0pt](https://img.taocdn.com/s3/m/ae3f3b9a6529647d27285240.png)
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为0.055%。
效液相色谱法的有关规定,将保留时间(tR)改为迁移 时间(tm)即可。
(五)结束工作
分析完成后用水冲洗毛细管,注意将毛细管两端
浸入水中保存,如果长久不用应将毛细管用氮吹干,
最后关机。
(六)注意事项
由于进样方法的限制,目前毛细管电泳的精密度比用定量阀
进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差,故定量测定以采用内标法为宜。
毛细管
UVD 样品瓶
photo
冲 洗 装 置
电极槽
1.检测窗口2.毛细管3.基座4.调焦
机构5.圆形狭缝6.狭缝7.球透镜
电极槽
6.数据处理系统
与一般色谱数据处理系统基本相同。
三、基本操作
(一)准备工作
1. 按照仪器操作手册开机,预热,输入各项参数,如毛 细管温度、操作电压、检测波长、冲洗程序等。 2. 按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配制操作缓冲液。操作缓冲液 须过滤和脱气。冲洗液、缓冲液等放置于样品瓶中,依次放 入进样器。操作缓冲液的种类、pH值和浓度,以及添加剂
25ml,作为内标溶液。
山茱萸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将山茱萸药材剪碎,称取5g,
加95%乙醇50ml,浸泡12小时,加热回流提取2小时,过滤, 滤渣重复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10ml.
移至50ml量瓶中,加95%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 量取2ml并加入内标溶液1ml,95%乙醇稀释定容至5ml,摇 匀,即得。
2.直流高压电源
一般采用0~30kV(或相近)可调节直流电源,可供 应约300μA电流,具有稳压和稳流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3.电极和电极槽
毛细管电泳法课件
![毛细管电泳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1b0c99561252d381eb6ee0.png)
在不考虑相互作用的前提下,粒子在毛细管介质中 的运动速度是泳流速度和渗流速度的矢量和。一般情况 下,电渗流速度是电泳流速度的5-7倍,混合物中所有
的组份随电渗流朝一个方向迁移。 V V e V o e ( p μ e μ o e ) E p
式中 E:场强
μeo电泳淌度 μep电渗淌度
毛细管电泳法课件
12.2 原理
•电渗流方向:高电位 低电位 •正溶质离子所受的力:电场力 + 电渗力 •负溶质离子所受的力:电场力 电渗力 •中性分子所受的力:电渗力
柱效:N=5.54(tR /W1/2)2 tR、W1/2取同一单位
毛细管电泳法课件
• 溶质迁移方向由电场力和电渗力的矢量和决定,一般来说, 溶质迁移方向与电渗流同。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足够大时,单体结合在一起,形成 一个球体,称为胶束,这个足够大的浓度称为临界浓度。
毛细管电泳法课件
12.4.3 毛细管离子分析 加电渗流改性剂使电渗流反向,用于淌度很大的
离子的分离,主要是无机阴离子的分离。负高压 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e.g.十六烷 应用及前景
流出顺序:①正离子 ②中性粒子 ③负离子
Θ
Θ
Θ
Θ
Θ
(+) Θ 高压 Θ
Θ Θ
Θ Θ
Θ 电渗流 (-)
Θ
地
Θ
Θ
Θ
Θ
Θ
毛细管电泳法课件
Θ
Θ
Θ
Θ
Θ
电渗流
(+)
X- X-
X-
地
X-
X- (-)
高压
Θ
Θ
Θ
Θ
Θ
毛细管电泳法课件
12.3 高效毛细管电泳 仪器装置图
《仪器分析》第九章++毛细管电泳
![《仪器分析》第九章++毛细管电泳](https://img.taocdn.com/s3/m/fe7c1e768e9951e79b89270a.png)
棒状粒子:
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
1) 电场强度E
2) 介质特性(介电常数和粘度) 3) 粒子的有效电荷 4) 粒子大小和形状
因此,荷质比差异是电泳分离的基础。
淌度(Mobility, )
因为电泳速度与外加电场强度有关,所以,在电泳中常
用淌度而不用速度来表示带电粒子的电泳行为和特性。电泳 淌度定义为单位场强下粒子的平均电泳速度:
两项重要改进:
一是采用了0.05mm内径的毛细管;
二是采用了高达数千伏的电压。 毛细管的采用使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快散发,大大减小了 温度效应,使电场电压可以很高。 电压升高,电场推动力大,又可进一步使柱径变小,柱 长增加,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柱效远高于高效液相色谱,理论塔板 数高达几十万块/米,特殊柱子可以达到数百万。
1 k' ap eo mc ' ' 1 k 1 k
N Rs 4
1 k ' 1 t 0 / t mc 1 k ' 1 (t 0 / t mc )k '
表面活性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电场作用下,毛细管柱中出现:电泳现象和电
渗流现象。
-
V
d d0 x
w
4e
e q / r
电泳(Electrophoresis)
在半导电流体中,带电粒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泳动现 象叫电泳。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可以表示为:
球形粒子:
e v' E 6 e v' E 4
1981年Jorgenson用75μm内径毛细管,利用区带电泳,实 现了正负离子的分离分析,成为毛细管电泳技术的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毛细管电泳基本要求:1. 理解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原理;2. 理解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3. 理解影响毛细管电泳与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优劣的因素。
9.1 电泳基本原理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的现象。
电泳有自由电泳和区带电泳两类,分析工作者感兴趣的是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是将样品加于载体上,并加一个电场。
在电场作用下,各种性质不同的组分以不同的速率向极性相反的两极迁移,此时不考虑样品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电泳不是一个色谱分离过程。
实际上,样品与载体之间总有一定作用力,人们就利用这种作用力,并与电泳过程结合起来,以期得到良好的分离。
因此,电泳又称电色谱。
区带电泳总是在固体或类固体这类载体上进行,常用载体有滤纸(故称纸电泳)、凝胶(故称凝胶电泳),以及醋酸纤维膜、淀粉、琼脂高聚物等。
图9-1 区带电泳设备示意图电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图9-1就是区带电泳设备的示意图。
在左右两边的电解质贮槽中,放入合适的电解质溶液,载体架于两槽之间。
电解液通常是一种缓冲液,浓度约0.1mol·L-1。
电解液体积要大,以防止电解产物扩散至载体上,最好在浸入载体的电解液与插入电极的电解液之间有一隔板。
载体上所加电压梯度为每厘米数十伏。
高电压可以加速迁移,缩短分析时间,但电压梯度须增至每厘米数百伏。
可将样品加入其载体一端的起始点。
在各组分分离之后,用合适的方法,如喷洒显色剂、紫外光照射等,使组分斑点出现,然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9.2 高效毛细管电泳装置将开管柱气相色谱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经典电泳,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高效的分离模式,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
它的性能在分离许多生化物质上要优于一般色谱法。
毛细管电泳仪装置如图9-2所示。
图9-2 毛细管电泳仪结构示意图高压电源供给Pt电极上的电压高达5-30kV。
典型毛细管长约10-100cm,内径为25-100μm,其材料可以是熔融石英。
为了分离需要,也可采用预先经化学或物理吸附改性的毛细管。
一般通过加压到电解质缓冲剂容器中或在毛细管出口减压,强使溶液通过毛细管。
两端缓冲剂必须定期更换,这是由于在实验过程中,离子不断地被消耗,阴极和阳极缓冲液的pH值升高或降低。
被分析样品的加入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
一是重力注射,即把毛细管一端浸没在样品溶液中,将此溶液提升,超过另一端缓冲液液面约10cm,使样品进入毛细管。
二是电动进样,即在数秒种内,加5KV的短脉冲,由于电渗流的作用,使5-50μL的样品进入毛细管。
常用的检测器有紫外吸收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采用碳纤维的安培检测器,以及电导检测器等。
9.3 电渗流迁移率毛细管电泳分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毛细管内存在电渗流。
电渗流的来源如图9-3所示。
当缓冲液的pH在4以上,石英管壁上的硅醇基(≡Si-OH)离解生成阴离子(≡Si-O-),使表面带负电荷,它又会吸引溶液中的正离子,形成双电层,从而在管内形成一个个紧挨的“液环”。
在强电场作用下,它自然向阴极移动,形成了电渗流。
电渗流迁移率大小与缓冲液的pH值高低及离子强度有密切关系。
pH值越高,电渗流迁移率越大;离子强度越高,电渗流迁移率反而变小;在pH为9的20mmol·L-1的硼酸盐缓冲液中,电渗流迁移率的典型值约为2mm·s-1。
pH值越小,硅醇基带的电荷越少,电渗流迁移率越小;pH值越大,管壁负电荷密度越高,电渗流迁移率越大。
若在管内壁涂上合适的物质或进行化学改性,可以改变电渗流的迁移率。
例如蛋白质带有许多正电荷取代基,会紧紧地被束缚于带负电荷的石英管壁上,为消除这种情况,可将一定浓度的二氨基丙烷加入到电解质溶液中,此时以离子状态存在的+HNCH2CH2CH2NH3+,起到中和管壁电荷的作用。
也可通过硅醇基与不同取代基发生键合3反应,使管壁电性改变。
图9-3 电渗流的形成在外加强电场之后,正离子向阴极迁移,与电渗流方向一致,但移动得比电渗流更快。
负离子应向阳极迁移,但由于电渗流迁移率大于阴离子的电泳迁移率,因此负离子慢慢移向阴极。
中性分子则随电渗流迁移。
可见正离子、中性分子、负离子先后到达检测器。
实验证明,不电离的中性溶剂也在管内流动,因此利用中性分子的出峰时间可以测定电渗流迁移率的大小。
在外加强电场之后,正离子向阴极迁移,与电渗流方向一致,但移动得比电渗流更快。
负离子应向阳极迁移,但由于电渗流迁移率大于阴离子的电泳迁移率,因此负离子慢慢移向阴极。
中性分子则随电渗流迁移。
可见阳离子、中性分子、负离子先后到达检测器。
实验证明,不电离的中性溶剂也在管内流动,因此利用中性分子的出峰时间可以测定电渗流迁移率的大小。
9.4 影响分离的因素9.4.1影响选择性的因素1.离子迁移率离子迁移率(U )决定于离子的电荷。
通常,电荷相同的两种离子A 和B 的分离距离△d 可表示为:(9.1)V 为加在长度为L 的毛细管两端的电压;t 为迁移时间。
为了得到良好分离,离子的迁移率差别要大,电压梯度要大,迁移时间要长。
显然,溶剂的粘度低会有利于迁移速率的增加和分离时间缩短。
电解质浓度越高,离子强度越大,离子迁移率变小。
离子电荷增加,半径减小,其迁移率增大。
2.组分电离度被分离组分的电离度影响迁移速率。
电泳时,所用溶剂常常是一种缓冲溶液,它的pH 值是一定的。
在此pH 值下,对pK a 不同的组分,离子形式与分子形式所占的比例不会相同,它们在电场下的迁移速率也就不同。
例如谷氨酸具有酸碱二重性。
它的结构式如下:NH 2—CH —COOH(pK a12.30, pK a24.18)CH 2 —CH 2 —COOH当缓冲溶液pH=2.30时,谷氨酸分子与其阳离子各占一半;当pH=4.18时,则分子与阴离子各占一半。
但在pH 处于pK a1与pK a2之间的某一值时,谷氨酸一定全部以分子形式存在,没有净电荷,在电场下不迁移,此pH 值称为等电点。
谷氨酸的等电点在pH3.3处。
因此用电泳法分离弱酸时,可以选择合适pH 的缓冲溶液,使不同组分之间的电离度和迁移率差别最大。
3.选择合适配体通过形成合适的配合物以改变分子或离子的电性,达到分离目的。
9.4.2影响柱效的因素由于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没有固定相,消除了来自涡流扩散和固定相的传质阻力,而且很细的管径,也使流动相传质阻力降至次要地位。
因此纵向分子扩散成了制约提高柱效的主要因素。
根据式(7.20)和式(7.25)可得:(9.2)若只考虑纵向分子扩散,由此引起的方差可表示为:L tV U U d d d B A B A )(-=-=∆22σL n =Dt2=σ(9.3)D 为组分的扩散系数,t 为从组分注入到检测器的组分迁移时间,它又可表示为:(9.4)L 为样品注入口到检测器的毛细管长度。
U app 为组分的表观迁移率,即组分的电泳迁移率与电渗流迁移率之和。
V 为外加电压。
将式(9.3)和式(9.4)代入式(9.2)得:(9.5) 可见,高电压可获得高柱效。
在恒定的高电压下,柱效与柱长无关,但是,使用长柱有利施加高电压。
但所加电压的极限值又受毛细管热效应的限制。
在毛细管电泳中,采用较低电流,可使毛细管内产生的焦耳热大大减小。
焦耳热正比于I 2R ,I 为通过毛细管的电流,R 为溶液电阻。
所产生焦耳热可通过窄径毛细管壁迅速传递给周围空气或用来冷却的液体介质,因此有的毛细管加有冷却套管。
如果毛细管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不足够大,散热就不够良好。
由于管壁与管中心的温差,使溶液粘度改变,使正常的电渗流流型受到扰动,而向流体动力学流型转变,使峰展宽(图9-4)。
图9-4电渗流速度流型(a )和流体动力学速度流型(b )在毛细管电泳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使峰展宽。
如所加入样品的初始带宽;组分在管壁上的吸附效应;组分与缓冲剂离子的迁移率以及样品浓度与电解质浓度的不相同匹配而偏离理想的电泳电行为,等等。
9.5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9.5.1原 理用普通的毛细管电泳方法无法分离中性分子,因为它们只随电渗流而迁移,其迁移速率与电流迁移速率相同。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 ,MEKC),既可以分离离子,更重要的是可以分离中性分子。
将一种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磺酸钠加入到毛细管电泳的缓冲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即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时,它们就会聚集形成具有三维结构的胶束。
所形成的胶束有这样的特点,疏水尾基都指向中心,而带电荷的首基则指向表面。
由十二烷基磺酸钠形成的胶束是一种阴离子胶束,它必然向阳极迁移,而强大的电渗流使缓冲液向阴极迁移。
由于电渗流速度高于以相反方向迁移的胶束迁移率,从而形成了V U L t app 2=D V U n app 2=快速移动的缓冲液水相和慢速移动的胶束相,后者相对前者来说,移动极慢,或视作“不移动”,因此把胶束相称为“准固定相”。
当被分析的中性化合物从毛细管一端注入后,就在水相与胶束相两相之间迅速建立分配平衡,一部分分子与胶束结合,随胶束相慢慢迁移,而另一部分则随电渗流迅速迁移。
由于不同的中性分子在水相与胶束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有差异,经过一定距离的差速移行后便得到分离(图9-5)。
出峰的次序一般决定于被分析物的疏水性。
越是疏水物质,与胶束中心的尾基作用越强,迁移时间越长;反之,越是亲水物质,迁移时间越短。
若不同的离子与胶束的带电荷首基之间的作用强弱不同,从而使不同离子的分离选择性也可以提高。
图9-5 胶束电动色谱原理示意图样品(阳离子、阴离子和中性分子)都在阳极端注入。
由于中性分子的迁移时间(t R )介于电渗流迁移时间(t o )与胶束迁移时间(t mc )之间,其分配比可表示为:(9.6)当胶束相移动速度趋近于零时,t mc 趋向无穷大,则式(9.6)与式(6.16)相同。
t o 可以通过注入与胶束不作用的物质,如丙酮、甲酰胺等来测得。
使用全部溶于胶束的物质,如亲脂染)1(mc R o o R t t t t t k --='料来测定t mc 。
在胶束电动色谱中,被分离的物质对分离度的表示,类似于式(6.32)。
(9.7)式中最后一项说明了胶束电动色谱不同于高效液相色谱之处,是此方法特征的替现。
当胶束相的移动速度趋近于零时,最后一项趋近于1,则式(9.7)变成式(6.32)。
与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一样,外加电压越高,理论塔板数越大,但过高的电压,使温度上升,反而不利分离。
合适的k ′值应为,此时分离度最大。
一般,k ′在1-5之间为佳,它可以通过改变准固定相的浓度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