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先秦时期

合集下载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共38张PPT)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共38张PPT)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 “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 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 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 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 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 故排除D。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 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专题一 -先秦、秦汉时期
考纲明示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科技文学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 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 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 “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 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 第6课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 第6课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课件

农业模式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精__耕__细__作____的农业 技术体系
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农业工具。
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制作从打击制作 耕作工具
到_____磨__制_____再到冶炼;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渐推广
原始社会用陶器灌溉;人们已经懂得利用____杠__杆______原理灌 灌溉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 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技术不断进步, 尤其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奠定了后世传统耕犁的基本模式,大大提高了 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史料证史——秦律体现的经济措施 史料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 《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 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 “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 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 有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 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 “乘马服牛稟,过二月弗稟、弗致者,皆止,勿稟致。”
3.集镇、城市的兴起。 (1)集镇的兴起。 ①原始社会末期:___手__工__业__者___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古代集镇雏形形 成。 ②商朝:____商__人______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 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在商人和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 ______集__镇____。
⑤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⑥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⑦主张和而不同。 (2)特点和价值。 ①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②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中国人的___思__维__方__式___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 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2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市”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推行分封制”。 ②核选项,辨正误: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 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君 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2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
观点。这位思想家属于( D )
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 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 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 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③核选项,辨正误:汉朝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 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朝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 朝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 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1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1. 分封制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在当时,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领土的分封来进行统治。

各个封地的领主(诸侯)在享有封地的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纳贡。

2. 诸侯争霸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时间内,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法家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有两种主要的政治思想,一种是法家,另一种是儒家。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统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和谐。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统治社会,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农家思想农家思想主张农本主义,强调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节俭和劳动。

农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语言文字先秦时期,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这些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有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器物工艺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器物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先秦时期的经济1. 农业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生产方式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根本模式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 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嘉奖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答案:D
[第三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
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
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宗法制
D.井田制
解析:商王以神权巩固王权,与商代“重神”相比,周代更 加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政权,“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 逐渐分离”,逐渐演化出完整的宗法制,选C项。
(2)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纷 争,巩固国家统治。 ②作用: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 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③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线索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阶段特征】*政治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重点讲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地方行政的“封建时代”)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土地、人民”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宗族、姻亲、贵族、功臣);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二)宗法制(注意与宗庙、帝王庙号、家谱、族谱等的联系)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先秦时期的历史

先秦时期的历史

①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 ②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③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 ④实
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宗法制度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故宗法制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故①③正确;在宗法制度下,依 据血缘关系亲疏,形成了宗法等级秩序,故②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维护西周政权,实质是阶 级统治的工具,故④正确。故 D 项符合题意。
——[战国]左丘明《左传》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左传》桓公二年(公元前 710 年)追述晋昭侯因封桓叔(昭侯之叔)于曲沃而导致的一场内乱。 晋昭侯封桓叔于曲沃时,师服因预感到晋国会发生祸乱而说的一段话,道出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度 的政治目的:通过建立等级森严的血缘宗法和分封关系,从而达到使“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的目的。 师服认为晋在西周之初,“本”既寡弱,就不该再分封。师服的话表明: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春 秋战国的诸侯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
提示:不等同。柳宗元说的封建,在古籍中常称为“封邦建国”,是指西周的分封制,而人类社会发 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基本阶级的社会发展阶段,此概念 在近代才引入中国。
3.为什么说分封制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试答
提示:因为分封制下诸侯国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高考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专题宏观概览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 221 年)
具体表现
(1)夏商时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代政治表现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_先秦时期学案含解析

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_先秦时期学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先秦时期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1)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西周时期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集体耕作,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3)思想文化:商代出现我国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1.政治:(1)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展。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3)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2.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称为“工商食官”。

3.思想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文字传承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1。

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秦国进行商鞅变法,郡县制、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

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较大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
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的重要标志。
栏目
导引
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 规模宏大,其余
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 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
明显。这表明( )
C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3.思想观念: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
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宗法
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促使中华民族形
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
批批忠孝之士;
,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
“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 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C.陕西
B.河北
C
D.山东
解析:“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
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
选择C项。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
田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文
都江堰工程建成
(2)《诗经》、
(2)手工业和商业:西 楚辞代表了当时
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 的文学成就

先秦时期-学生版

先秦时期-学生版

高三 班 姓名 学号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时间划分】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考试大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百家争鸣政治阶段特征:这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国家的产生和早期国家管理制度的出现 ①公共权力的形成与传承秩序的确立和发展:禅让制被 __________制所取代。

商朝王位有时____相传,有时____________。

西周确立________继承制,王位继承制度趋于完善。

(关键词:禅让制→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制)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夏商时期,夏商时期,中央设____________ 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伯。

西周时期实行________制,这种以________制为基础的地方管理制度,把国家管理与________关系紧密结合,形成________ 一体的政治结构。

(关键词: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严格等级管理秩序)(现今体现:社会上存在认祖归宗、重男轻女等现象,祠堂、宗庙的兴建等。

)③春秋战国,________阶级势力上升,并展开变法,________的政治体制开始建立。

(关键词: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④中原王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原因: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对边疆控制的巩固)经济阶段特征: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过程①农业:耕作方式变化: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耕作方式不断完善,由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方式向小农生产模式迈进)土地制度变化: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氏族公有→国家公有→个人私有)春秋战国时期,由于________的出现, ____________ 制度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 ________经济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手工业:产生于 ________社会晚期,夏商周为____________,春秋战国开始逐渐形成 ____、____、 ____ 三种经营形态。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二.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看): 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看):
政治: 政治 5+1名词 名词 经济: 经济 3 文化: 文化 1
专题一: 专题一: 先秦时期
一.时空定位: 时空定位: 二.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看): 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看): 第一部分
政治: 政治 5+1名词 名词 经济: 经济 3 文化: 1 文化
非选择题总体做法: 非选择题总体做法: 如何审题: 如何审题:
1.寻找中心词:(问什么: 原因,背景,条件.......) 1.寻找中心词:(问什么: 原因,背景,条件.......) 寻找中心词:(问什么 2,寻找限定词:(时间 中期, ,14C2,寻找限定词:(时间:如19C中期, 晚清,14C-18C; 寻找限定词:(时间: 19C中期 晚清,14C 地点: 西欧,中国,希腊, 地点: 西欧,中国,希腊,英国等 范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 范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方式: 分析.....说明.......从经政文角 .....说明.......从经政文 方式: 分析.....说明.......从经政文角 度看分值 3.看分值: 如不能确定,宁可分小点. 看分值: 如不能确定,宁可分小点. 3.. )
二轮准备 1.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2.关键考点 名词 关键考点(名词 关键考点 名词). 3.备考选择题 备考选择题: 备考选择题
课前做15个 课前做 个
4.下节上课小测 下节上课小测: 下节上课小测 5.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 6.温故 温故. 温故
备考划书 准备本子归纳 带必修123选修 选修12 带必修 选修 过关本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先秦时期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先秦时期

第一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试大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阶段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1、政治上——经历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再到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前227年)的发展过程;2、经济上——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时冲关】课时1 政治1.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甲骨文卜辞中有祈祷仪式与祭祀仪式的记录……诸神中有帝或上帝,此外有日神、月神……山神、河神等。

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商人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商人的宗教观念形成了理论体系C.商朝的教权高于世俗王权D.甲骨文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2.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

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邦国”指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考试卷与答案

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考试卷与答案

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1.(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2.(2022·1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

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2·江苏·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

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

上述现象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4.(2022·6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5.(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据右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6.(2022·河南·模拟预测)《春秋·公羊传)记载:(周)宜公十五年(公元前59年)民不背尽力于公田”,陈国也出现了“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的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1)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选2 P4)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专升本先秦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先秦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先秦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春秋时期,是战国前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周朝的诸侯国为主,其中以齐国、楚国、晋国、秦国、鲁国、魏国等为代表。

在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外交斗争,控制和争夺领土是主要的目标。

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形势更加紧张,各国之间的对峙以及内部的变革都在这一时期发生。

2. 礼乐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在春秋时期,礼乐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礼乐思想主要表现在礼仪、音乐、舞蹈等方面,这些文化形式在当时被看作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把握礼乐思想是通过礼仪、音乐、舞蹈等形式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统一和稳定。

同时,礼乐思想也与政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君主统治的手段,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3. 百家争鸣的思想盛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盛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有特色,影响了后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二、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1. 儒家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主张仁德、礼乐,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儒家提倡“仁”的原则,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价值观念之一。

2. 道家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墨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墨子、荀子等。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人对人的关爱和和平共处。

墨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经济:农业,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确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
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同时小农经济产生。手工业,夏商西周是 青铜时代,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 商业,春秋战国商业繁荣,私商群体形成,同时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
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科技成就,
土地兼并和租佃经营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耕作技术:垄作法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耕作方式:个体农耕(小农经济)产生 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⑤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⑥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
宗法制(血缘维系)
材料:“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直接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根本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 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王位及各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 ②大宗和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的地位:周王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一、早期中华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
(指原始社会及夏、商、周三代)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禅让制—王 伟世袭制)
2.商朝
(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 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 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 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 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 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 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 而非弱化,排除D项。
24.(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 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 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 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 有土地
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 出现了租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
3、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 来的附属国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分封国家鲁、齐、燕、卫、 宋、晋等3.作用
(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 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考点】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重点解读】一、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1、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2、商朝:公元前1600年——1046年3、周朝: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二、西周分封制1、含义:即“封土建邦”制度。

(又称“封建制度”)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史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3、内容: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受封的主体:同姓王族5、早期的主要诸侯国有:燕(召公之子)、鲁(周公之子)、宋(商朝旧贵族)等。

(阅读地图册了解)6、分封制的影响:(1)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2)后来,随着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周王室衰落,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趋势。

三、西周宗法制1、性质: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4、宗法等级秩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5、影响:(1)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宗法观念对后世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形成中华民族重视亲情,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等传统观念)【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第2课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考点】了解秦朝的统一;了解皇帝制度;了解秦朝的三公;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认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有四位同学讨论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 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和地位,依据身份 及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 “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 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上面规定大家都穿 一样的制服,不就很好吗?”历史老师说:“你们四个人 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 的思想”。请问下列哪一项较适合老师所言 A、甲—儒家 乙—墨家 丙—法家 丁—道家专题一ຫໍສະໝຸດ 先秦时期一.建立时序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约前770年 —前476年


西周
春秋
战国
约前2070年
约前1046年 —前771年
约前475年 —前221年
—前1600年
二.阶段特征
• 总述 •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 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 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 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 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
C、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从简单模仿、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牛耕,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 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 时期的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得 到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 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 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 中,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知识结构
农业
经济上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生产 力发展) 土地制度:井田制、公田与私田并存、封建土地所 有制 小农经济:含义、特点、影响
手工业
原始社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 品。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原始彩陶,黑 陶。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 丝织品;;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手工业 由官府垄断。 西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周青铜器铸造进入繁 荣时期;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间手工业(民 营、家庭手工业出现)
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
3.思想文化领域
• 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对 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 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 学形式;数学、天文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 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2)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 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分封制的崩溃反映了守法制度在政治生活中 的地位下降,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减弱,但 在中国封建社会基层社会管理中仍然发挥重 要作用。
知识结构
政治
制度演变: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 法制、郡县制 地方机构设置:诸侯国(周)、郡(春秋)、 县(春秋)
商业
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的由来);官府 垄断商业。 西周:官府控制商业(“工商食官”) 春秋: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 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 商人。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含义、表 现、影响)
课时训练
3、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 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 “中国精耕农业的生产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的结论。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课时训练
1、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 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国家对我 国传统节日的重视。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 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C、分封制 B、宗法制 D、科举制度
2、《史记· 周本纪》:“(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 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 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 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 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 不相符的是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甲—道家
C、甲—儒家 D、甲—道家
乙—墨家
乙—法家 乙—儒家
丙—法家
丙—墨家 丙—墨家
丁—儒家
丁—道家 丁—法家
知识结构
文化
思想: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儒家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
科技:战国“司南”;冶金使用木炭(商周)、有关 于制造火药的原料硫黄和硝石的知识(春秋战国) 等。 文学:《诗经》、屈原与楚辞。
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
课时训练
7、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 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 响,但却不仅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 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 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收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1.政治上
(1)国家产生和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确立和完善。 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 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的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守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 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 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中央和地方权 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 整个社会的稳定。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 河流域地区兴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 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 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 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C、隋、唐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 D、宋、元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